会计等式

合集下载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

第一节会计等式一、第一会计等式资产和权益客观上是相等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叫资金的平衡关系。

即从数量上看,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定有相等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必定有相等数额的资产,即权益与资产在数量上必然相等。

这种平衡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会计平衡式。

即:资产= 权益= 债权人权益+ 所有者权益= 负债+ 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公式反映了会计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了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

二、第二会计等式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经营,必然会发生一定的费用,取得一定的收入,而收入与费用之差就是利润,即:收入—费用= 利润这一平衡关系式反应了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了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三、第三会计等式利润的增加必然引起会增加所有者权益,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利润=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或:资产+ 费用=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这个会计等式是动态的,表示企业经营过程钟发生的增值情况。

在会计期末结算时,将收入与费用配比,计算出利润,并进行利润的分配,转入所有者权益中,让这个平衡等式又恢复为: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三、经济业务发生对会计平衡等式的影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大量的经济业务,这些经济业务在会计上称作“会计交易或事项”。

这些交易或事项的发生会引起会计要素之间数量的变动。

但是,无论什么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上述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

尽管经济业务多种多样,但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从大的方面来说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

(一)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和权益双方同时等额增加这类经济业务不会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单经济业务发生前后会计等式的金额增加了。

(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和权益双方同时等额减少这类经济业务不会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单经济业务发生前后会计等式的金额减少了。

会计第2章第2节会计等式

会计第2章第2节会计等式

)内容的理
1、一项负债的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 对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没有影响。() 答案:正确
课堂练习:
1、 ______会计平衡公式是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表 现, ______会计平衡公式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 表现。 2、资产与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______说 明企业经济资源的运用情况, ______说明企业的 经济资源的来源情况。 3、最基本的会计基本等式是( )。
课堂练习:
1、企业以银行存款支付应付账款,表现为( A、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B、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负债加 C、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减少 D、一项负债减少,另一项负债增加
)。
2、某企业6月初的资产总额为6万,负债总额为2.5 万,6月份取得收入共计2.8万,发生费用共计1.8 万,则6月末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 )。 A、85000 B、35000 C、10000 D、45000
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 1、向银行申请三个月的借款10000,存入银行 2、出纳员向银行提取现金800,备用 3、采购员张强预借差旅费500,付给现金 4、购入材料4000,已入库,货款未付 5、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领用材料一批,金额30000 6、甲公司用人民币200000向本企业投资,存入银行 7、以银行存款偿还前欠宏达公司材料款70000 8、购入办公用品150,以现金付,交管理部门用 9、用资本公积50000转增资本 10、以银行存款交纳上月所得税20000
会计恒等式
一、经营成果等式:(动态会计等式)
1、利润 = 收入 – 费用 例:?= 2000万 — 1850万 反之: 1850万-2000万=?
2、收入大于费用,利润 收入小于费用,亏损

基本会计等式

基本会计等式

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账户期末余额=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资产账户增加额合计+权益账户减少额合计=权益账户增加额合计+资产账户减少额合计资产账户期末余额合计=权益账户期末余额合计资产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短期借款利息:短期借款利息=借款本金×利率×时间购入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实际买价+采购费用税额公式: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额进项税额=购进货物或劳务价款×增值税税额材料采购费用的分配:材料采购费用分配率=共同性采购费用/分配标准合计某材料应负担的采购费用=采购费用分配×该材料的分配标准不含税价款=价税款总额÷(1+税率)增值税税额=价税款总额-不含税价款制造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分配标准总额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分配标准额×制造费用分配率完工产品的计算公式: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成本商品销售收入的计量方法:销售净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商业折扣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已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本期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一次加权平均法: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入库存货数量)发出存货成本=加权平均单价×发出存货数量期末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本期发出存货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入库前结存成本+本次入库存货成本)/(本次入库前结存数量+本次入库存货数量)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商业折扣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销售货物的不含税售价×增值税税率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应交消费品的销售额×消费税税率应交城建税=(当期的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税率应交营业税=转让收入×营业税率利润:利润(或亏损)总额=英语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企业所得税: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所得税前利润中予以调整的项目各期预交所得税:当前期累计应交所得税=当前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当前期应交所得税=当前期累计应交所得税-上期累计已交所得税企业利润分配: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净利润—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以前年度非分配利润+公积金转入数本年末未分配利润=可供投资人分配的利润—优先股股利-提取的任意盈余公积—普通股股利原材料采购:原材料采购成本=买价+采购费用实地盘存制:期末存货结存数量 = 实地盘点数量本期发出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期末存货实地盘存数×单价存货结存数量=存货盘点数量+在途商品数量+已提未销数量-已销未提数量本期减少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成本银行存款清查: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明细账余额计算: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明细帐(借余)-坏账准备+预收账款明细帐(借余)预付账款=预付账款明细帐(借余)+应付账款明细帐(借余)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明细帐(贷余)+预付账款明细帐(贷余)预收账款=预收账款明细帐(贷余)+应收账款明细帐(贷余)待摊费用=待摊费用明细帐(借余)+预提费用明细帐(借余)预提费用=预提费用明细帐(贷余)+待摊费用明细帐(贷余)会计各种税的计算公式①增值税⑴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此处税率为17%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禁止抵扣人进项税额=当月全部的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应税项目营业额的合计÷当月全部销售,营业额合计)⑵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⑶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②消费税⑴一般情况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⑵从量征税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③营业税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④关税⑴从价计税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适用税率⑵从量计税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⑶复合计税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格×适用税率⑤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月预缴额=月应纳税所得额×25%月应纳税所得额=上年应纳税所得额×1/12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企业所得税⑴应纳税所得额制造业:应纳税所得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商业:应纳税所得额=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服务业:应纳税所得额=业务收入×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⑵再投资退税再投资退税=再投资额×(1—综合税率)×税率×退税率⑦个人所得税⑴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速算扣除数⑵稿酬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1—30%)⑶其他各项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⑧其他税收⑴城镇土地使用税年应纳税额=计税土地面积(平方米)×使用税率⑵房地产税年应纳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1.2%或年应纳税额=租金收入×12%⑶资源税年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⑷土地增值税增值税=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扣除项目应纳税额=∑(每级距的土地增值额×适用税率)⑸契税应纳税额计税依据×税率基础会计计算题例题二三【06年判断】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原材料,平时收到原材料时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项目,领用或发出原材料时应按计划成本贷记“原材料”科目,期末再将发出材料和期末材料调整为实际成本。

会计等式名词解释

会计等式名词解释

会计等式名词解释
会计等式是一种基本的会计概念,表达了会计处理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它表达的是资产等于负债加上所有者权益的基本原则,用数学公式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其中,资产是
企业拥有并可以用于产生收益的资源,负债是企业欠债或承担的义务,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剩余部分的权益,即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加上所有者的收益与损失。

会计等式是会计核算的基础,通过该等式的平衡性,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要素及其关系的三个等式

会计要素及其关系的三个等式

会计要素及其关系的三个等式在会计领域中,有三个重要的等式,它们被称为会计要素及其关系的三个等式。

这些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净利润和资产=负债+净资产。

这些等式描述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会计记录和报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是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现金、应收账款、设备和房地产等。

负债是企业欠他人的债务,包括应付账款、贷款和债券等。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拥有的资产减去负债后剩余的部分,代表了企业对资产的所有权。

这个等式表明了企业的资金来源,即资产是通过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获得的。

第二个等式是收入=支出+净利润。

收入是企业从经营活动中获得的资源,如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所得到的收入。

支出是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资源,包括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和租金等。

净利润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得的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剩余部分,代表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这个等式表明了企业的收入是通过支出和净利润实现的。

第三个等式是资产=负债+净资产。

净资产是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减去负债后的剩余部分,代表了企业的净值。

这个等式表明了企业的资产是通过负债和净资产构成的。

这三个等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基本的会计等式,它描述了企业的资金来源。

其次,收入=支出+净利润这个等式表明了企业的收入来源和盈利能力。

最后,资产=负债+净资产这个等式描述了企业的资产构成和净值。

这些等式在会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状况,利润表反映了企业的收入、支出和净利润的情况。

通过遵循这些等式,会计师能够准确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会计要素及其关系的三个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净利润和资产=负债+净资产。

这些等式描述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会计记录和报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遵循这些等式可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帮助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会计基本公式

会计基本公式

1一、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权益利润=收入-费用二、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资产类、成本类、费用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账户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三、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公式(一)发生额试算平衡: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二)余额试算平衡:全部账户期初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初贷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四、完工产品的计算公式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 期末在产品成本五、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应交消费品的销售额×消费税税率应交城建税=(当期的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税率六、资产负债表公式一)根据若干个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1、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2、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利润分配二)根据有关总账所属的明细账的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预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账款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预收账款期末贷方余额合计应付账款期末余额=应付账款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预付账款期末贷方余额合计三)根据有关总账及其明细账的期末余额分析填列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将于 1 年内(含 1 年)到期的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债券-将于 1 年内(含 1 年)到期的应付债券四)根据有关资产类账户与其备抵账户抵消后的净额填列1、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账款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预收账款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坏账准备2、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应付账款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坏账准备3、应收票据=应收票据-坏账准备4、应收利息=应收利息-坏账准备5、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6、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7、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8、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3会计等式

3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
The Accounting Equation
会计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 收入-费用=利润
3. 资产+(收入-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一、会计等式的含义及种类 1.会计等式的含义 也称会计平衡公式,或会计恒等式。它是运 用数学方程的原理描述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 系的表达式。
资金存在形态
资金来源渠道
▲资产会随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减而成正方向变化。
基本会计等式的作用
◆表明了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间点所 拥有的资产权属关系; ◆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及编制会计报表等 会计核算方法建立的理论依据。
动态会计等式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 程中取得一定的收 入,并发生相关的 费用,收入与其相 关的费用配比后的 结果就是利润。
4、下列不属于期间费用的是( )。 A、管理费用 B、制造费用
C、销售费用
D、财务费用
5、某企业6月初的资产总额为15万元,负债总额为5万元。6月份发生下列业务: 取得收入共计6万元,发生费用共计4万元,则6月底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 ( )。 A、12万元 B、17万元 C、16万元 D、10万元 6、银行将短期借款转为对本公司的投资,这项经济业务将引起本公司( )。 A、资产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 B、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 C、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 D、负债减少,资产增加 7、下列经济业务会引起资产类科目和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同时增加的是( )。 A、赊购原材料 B、接受投资者投入的现金资产 C、向银行借人长期借款 D、用银行存款归还企业的银行短期借款 8、某公司资产总额为20万元,负债总额为5万元,以银行存款2万元偿还短期借 款,并以银行存款2万元购买设备(不考虑增值税)。则上述业务人账后该公司的负 债总额为( )万元。 A、2 B、 3 C、25 D、15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一、会计等式的含义及种类:1、会计等式的含义:也称会计平衡公式,或会计恒等式。

它是运用数学方程的原理描述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表达式。

2、会计等式的种类:(1)基本会计等式(也称第一会计等式,或静态会计等式、存量会计等式);A.组合方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所有会计等式中排在第一位,反映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反映各要素在特定时点的余额)注:负债(债权人权益)与所有者权益合称权益B.对基本会计等式的理解:第一,基本会计等式体现了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侧面:资金存在形态与资金来源渠道。

第二,在以货币计量时,会计等式双方数额相等;即,有一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必定有一定的资金存在形态;反之也是一样。

第三,资产会随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减而增减。

C.基本会计等式的作用:第一,表明了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间点所拥有的资产权属关系;第二,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方法建立的理论依据。

(2)动态会计等式(也称增量会计等式)(反映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变动的结果会增加资产、权益)A.组合方式:收入-费用=利润(★若考虑利得和损失时,等式应为:收入-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

★利得和损失并不属于会计要素!)B.对动态会计等式的理解:▲第一,利润的实质是企业实现的收入减去相关费用以后的差额——收入大于费用时为利润;收入小于费用时为亏损。

▲第二,在假定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利润会随着收入的增减而增减。

▲第三,在假定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利润会随着费用的增加而减少,或反之。

(3)扩展(综合)会计等式A.组合方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扩展会计等式(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B.对综合会计等式的理解:▲第一,资金两个不同侧面(资金存在形态<资产+费用>与资金来源渠道<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的扩展。

▲第二,收入与费用使基本等式双方在数额增加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相等。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收入 - 费用 = 利润
13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⑾ 收入 - 费用 = 利润
14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收入 - 费用 = 利润
15
业 务 类 型
• 第一大类 第一大类,资产内部一增一减的业务类型 • 第二大类,负债内部 一增一减的业务类 第二大类 型 • 第三大类,所有者权益增加另外一所有者 第三大类, 权益减少的类型 • 第四大类,当资产增加负债增加的类型 第四大类, • 第五大类,当资产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第五大类, 类型
(1)从银行提取现金20 000元备用 ) (2)向银行借款40 000元,归还到期的应付 ) 货款40 000元 (3)华明公司召开董事会,决定从盈余公积 ) 中拿出12 000 12 000元转增实收资本,办理转账手 续。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① ② ③
5
(4)一位新的投资者向华明公司增加 ) 货币投资100 000元,资金已存入银行。 (5)华明公司向银行借款100 000元 ) 存入银行。 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资产 负债+所有者权益 负债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 = 利润
10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收入 - 费用 = 利润

11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收入 - 费用 = 利润
12
费用可能带来资产的减少, 费用可能带来资产的减少,也可能使负债增 加 (11)华明公司用银行存款支付水电费1 000 ) 元。 (12)华明公司计算本月应付职工薪酬2 000 ) 元,款项尚未支付。

会计基本等式

会计基本等式

会计基本等式
会计基本等式,又称资产负债等式,是经济学的基本等式之一。

也是会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它记录、管理和报告公司的经济情况,并记录其资产、负债和权益(如股东权益)的变化。

会计基本等式是运用货币及其价值衡量权益及财务状况的一种方法。

会计基本等式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1、资产=负债(Liabilities)(标准缩写:A=L)
本等式告诉我们,资产可由负债来代替。

资产包括任何可帮助公司创造收益的任何权利、物品等。

这些可以用来偿还负债。

负债包括公司所欠的金钱和其他负担。

本等式提醒我们,公司的资产可由负债和权益(应交税金除外)来代替。

权益是股东为资金投入、股价投资等投资而受益的财务洞察。

另外,会计基本等式的另一个更加全面的版本是:
资产(Assets)=负债(Liabilities)+所有者权益(以股东权益(Stockholders Equity)+资本(Capital))
总的来说,会计基本等式是记录、管理和报告企业经济情况的最基本、实用和有效的方法。

它有助于企业领导人清楚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

基础会计14 会计等式

基础会计14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 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
从形式上看,会计等式反映了各项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 联系;
从本质上看,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主体的产权关系或基 本财务状况。
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财务报表的理论依 据。
一、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
(一)财务状况等式
资产=权益
企业的资产来源于企业的债权人和所有者,所以,权益又 分为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在会计上称债权人权益为负 债。于是,上式可以写成: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 权益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该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 基本会计等式或静态会计等式。它是复式记账的理论基础、 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606+8 8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又称会计事项,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使会计要素 发生增减变动的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经济业务按其对财务状况等式的影响不同可以分为以 下九种基本类型:
1、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例2-1 2014年1月,某公司发生经济业务如下: (1)从银行提取现金2万元。 “库存现金”增加2万元,“银行存款”减少2万元。
所有者投权入益
来权源益
债权负人债投入
资产表明企业拥有什么经济资源和拥有多少经济资源;权 益表明经济资源的来源渠道,即谁提供了这些经济资源。
可见,资产与权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没有无资产的权益,也没有无权益的资产。
因此,资产和权益两者在数量上必然相等,在任一时点都 必然保持恒等的关系。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会计基本等式是什么

会计基本等式是什么

会计基本等式是什么〔会计〕等式是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即数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恒等式。

那你知道会计基本等式是什么吗?接下来我就告诉你会计基本等式是什么。

会计基本等式是什么:会计等式是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即数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恒等式。

它是各会计主体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报表的理论依据。

会计等式提示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反映资产负债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反映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

任何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定有一定数量的资产。

而每一项资产,如果一分为二地看,就不难发现,一方面,任何资产只不过是经济资源的一种实际存在或表现形式,或为机器设备,或为现金、银行存款等。

另一方面,这些资产都是按照一定的渠道进入企业的,或由投资者投入,或通过银行借入等,即必定有其提供者,显然,一般人们不会无偿地将经济资源(即资产)让渡出去,也就是说,企业中任何资产都有其相应的权益要求,谁提供了资产谁就对资产拥有索偿权,这种索偿权在会计上称为权益。

资产=权益=债权者权益+所有者权益这是怎么回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抽象的代表"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

利润=收入-费用,这是抽象的代表"利润表'的会计等式。

而一般会计教材上写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它的实质是告诉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存在的勾稽关系,那就是"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抽象成收入减费用)最终会归属到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中去,变成使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因素。

所以你观察这个等式的时候,心里要明白它表达的经济关系的实质,而不要去纠结在某一时点每个要素的金额最后是否能相等。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

货币计量前提包含两层含义
会计反映的是能用货 币计量的经济活动
货币计量隐含币值稳 定的假设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 价物,能用以计量所 有会计要素,也便于 综合。 使实际成本原则、可 比性原则和谨慎性原 则等会计核算原则的 建立成为可能。
I WILL……
(三)会计要素计量原则 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 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 金额的过程 ,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 1.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 方面,如桌子的长度、铁矿的重量、楼房的 面积等。 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 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 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A会计主体从B会计主体购入材料一 批,款项未付
A会 收入增加, 债务增加
B主体做收入 增加,债权 增加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其经 济活动是持续正常进行的,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会计 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而不应考虑企业是否破产清算等,在此基础上考虑会 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一个法律主体可以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一个会计主 体不一定是一个法律主体。
工行某省的分行,不是一个法律主体,但是独立进 行会计核算是一个会计主体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销售部门,生产车间等都可以 单独进行会计核算,都是会计主体,但都不是法律 主体
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为会计人 员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立场。 会计主体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 计量假设以及全部会计核算原则建立的基础。
【例2-6】公司签发并承兑无息商业汇票(由付款 人或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 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 一种票据。)一张,面额50000元,以抵偿所欠购 料款。 负债内部的增减变化 【例2-7】债权人将其原赊欠给公司的货款50000 元转作向企业投资。 负债减少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所以者权益+(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账户期末余额=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资产账户增加额合计+权益账户减少额合计=权益账户增加额合计+资产账户减少额合计资产账户期末余额合计=权益账户期末余额合计资产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资产=负债+所以者权益+利益(亏损)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或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二、会计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三、发出存货计价方法:1、个别计价法2、先进先出法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加权平均单价=实际成本÷存货数量4、移动加权平均法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四、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率: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五、销售商品的核算:1、毛利率法: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2、售价金额法;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六、固定资产折旧方法1、年限平均法:年折旧率=(1 -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受命(年)X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X月折旧额2、工作量法: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X(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X单位工作量折旧额3、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 ÷预计使用受命(年))X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率=每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X月折旧率4、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X100%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X月折旧率七、完工百分比法劳务收入及费用公式:1、本期确认的收入=劳务总收入X本期末止劳务的完工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2、本期确认的费用=劳务总成本X本期末止劳务的完工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费用八、企业利润的计算公式第一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第二步: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中: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第三步: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第四步: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其中:所得税=应税所得*所得税税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九:利润分配1、可供分配的利润=净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2、未分配利润=可供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包括公益金)-应付利润(或应付股利)3、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净利润-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以前年度非分配利润+公积金转入数4、本年末未分配利润=可供投资人分配的利润-优先股股利-提取的任意盈余公积-普通股股利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短期借款利息:短期借款利息=借款本金×利率×时间购入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实际买价+采购费用税额公式: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额进项税额=购进货物或劳务价款×增值税税额材料采购费用的分配:材料采购费用分配率=共同性采购费用/分配标准合计某材料应负担的采购费用=采购费用分配×该材料的分配标准不含税价款=价税款总额÷(1+税率)增值税税额=价税款总额-不含税价款制造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分配标准总额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分配标准额×制造费用分配率完工产品的计算公式: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 期末在产品成本商品销售收入的计量方法:销售净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商业折扣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已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本期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一次加权平均法: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入库存货数量)发出存货成本=加权平均单价×发出存货数量期末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本期发出存货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入库前结存成本+本次入库存货成本)/(本次入库前结存数量+本次入库存货数量)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商业折扣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销售货物的不含税售价×增值税税率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应交消费品的销售额×消费税税率应交城建税=(当期的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税率应交营业税=转让收入×营业税率企业所得税: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所得税前利润中予以调整的项目各期预交所得税:当前期累计应交所得税=当前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当前期应交所得税=当前期累计应交所得税—上期累计已交所得税原材料采购:原材料采购成本=买价+采购费用实地盘存制:期末存货结存数量= 实地盘点数量本期发出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期末存货实地盘存数×单价存货结存数量=存货盘点数量+在途商品数量+已提未销数量—已销未提数量本期减少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成本银行存款清查: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明细账余额计算: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明细帐(借余)-坏账准备+预收账款明细帐(借余)预付账款=预付账款明细帐(借余)+应付账款明细帐(借余)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明细帐(贷余)+预付账款明细帐(贷余)预收账款=预收账款明细帐(贷余)+应收账款明细帐(贷余)待摊费用=待摊费用明细帐(借余)+预提费用明细帐(借余)预提费用=预提费用明细帐(贷余)+待摊费用明细帐(贷余)(记忆口诀:两收合一收,借贷分开走;两付合一付,各走各的路)“未分配利润”项目=“本年利润”账户余额—“利润分配”账户余额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利润虚增、资产偏高资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利润虚减、资产偏低库存现金日记帐:日余额=上日余额+本日收入额—本日支出额会计科目:资产类: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存货跌价准备、待摊费用、长期股权投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负债类: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收款、预提费用、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预计负债所有者权益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成本类: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损益类: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财务会计报告:根据总账余额直接填列: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应交税费其他应付账款、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根据总账余额计算填列:货币资金、存货、未分配利润根据总帐与明细账余额分析计算填列:长期借款、长期待摊费用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资产负债表内容表首: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正表:报告式(上下结构)和账户式(左右结构)在我国,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利润表内容表首: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正表:单步式和多步式在我国,利润表一般采用多步式。

会计等式亦称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公式

会计等式亦称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公式

会计等式亦称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公式。

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

资产=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等式表明企业在一定时点上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

从企业的一定时期即动态来观察,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发生各种费用,也取得各种收入,因而会计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就是会计的基本假设:1、货币计量;2、持续经营;3、会计主体;4、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先从会计学原理学起,但凡一门学科,入门的时候都会从原理讲起。

通过学习会计原理,可以对会计科目、复式记帐原理、交易处理和会计报表有理性的认识,为学其他的会计课程打下基础。

会计基本公式

会计基本公式

一、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权益利润=收入-费用二、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资产类、成本类、费用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账户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三、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公式(一)发生额试算平衡: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二)余额试算平衡:全部账户期初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初贷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四、完工产品的计算公式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 期末在产品成本五、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应交消费品的销售额×消费税税率应交城建税=(当期的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税率六、资产负债表公式一)根据若干个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1、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2、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利润分配二)根据有关总账所属的明细账的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预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账款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预收账款期末贷方余额合计应付账款期末余额=应付账款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预付账款期末贷方余额合计三)根据有关总账及其明细账的期末余额分析填列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将于 1 年内(含 1 年)到期的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债券-将于 1 年内(含 1 年)到期的应付债券四)根据有关资产类账户与其备抵账户抵消后的净额填列1、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账款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预收账款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坏账准备2、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应付账款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坏账准备3、应收票据=应收票据-坏账准备4、应收利息=应收利息-坏账准备5、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6、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7、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8、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9、在建工程=在建工程-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包括待安装设备价值、工程用材料、工程用人员工资费用之和)五)综合运用上述填列方法分析填列“存货”根据在途物资(材料采购)、原材料、库存商品、生产成本等科目的余额-代销商品款、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余额后的净额填列七、利润表公式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八、计提折旧方法一)平均年限法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折旧年限〕×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折旧年限二)工作量法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净残率)〕÷预计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净残值)÷预计工作量三)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预计折旧年限)×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到期前两年内平均摊销=(年末净面价值-净残值)÷2四)年数总和法固定资产各年的折旧率=(固定资产各年初尚可使用年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各年数字之和)×100%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九、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十、企业利润分配可供分配的利润=净利润(或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其他转入的金额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可供分配的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

3、会计等式举例

3、会计等式举例

3、会计等式举例会计等式是指反映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会计等式举例:1.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这个等式是会计等式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等式,它表明了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基本关系。

具体来说,企业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而负债则包括应付账款、短期借款、长期债务等。

所有者权益则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股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企业的资产为100万元,负债为6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40万元,那么这个企业的会计等式就可以表示为:100 = 60 + 40。

在这个等式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等于资产,这就表明了企业资产来源的两个方面。

2.收入减去费用等于利润这个等式表明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而费用则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支出的成本和费用。

利润则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所得的净收益,是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体现。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收入为80万元,成本为5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为10万元,那么这个企业的利润就可以表示为:80 - 50 - 10 = 20万元。

在这个等式中,收入减去成本和营业税金及附加就等于利润,这表明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3.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加利润这个等式是在前两个等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综合反映了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企业的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再加上利润。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企业的资产为100万元,负债为6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40万元,利润为20万元,那么这个企业的会计等式就可以表示为:100 = 60 +40 + 20。

在这个等式中,负债加所有者权益加上利润等于资产,这表明了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之间的综合关系。

除了以上三个等式之外,还有其他的会计等式,例如:固定资产加上流动资产等于总资产;固定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加上长期负债等于净资产;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加上其他收益等于营业利润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等式
会计离不开平衡等式,会计工作的初步就是借贷平衡。

静态的会计等式
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其资金无非来源于两个方面:
(1)投资人投入;
(2)借债。

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构成企业经营的全部资金来源。

这些资金或者投入物(机器、设备)形成企业的资产;来源于债权人(如银行)的资金,形成负债;来源于投资者的资金形成所有者权益。

而这之间就存在一个基本的恒等式:
企业资金占用=企业资金来源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等式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这种关系也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关系,表现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某一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对等关系。

这个基本等式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本依据。

动态的会计等式
开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静态的会计等式并不能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盈利还是亏损,因些需要用动态的会计等式来充分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

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
如果:利润>0,则表现为企业盈利。

利润<0,则表现为企业亏损。

之所以将这一等式称为动态指标,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不同阶段企业利润的变化中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

动态的会计等式是编制“利润表”的主要依据。

动静结合的会计等式
资产运用会取得收入,同时也产生了费用,而利润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资产或减少了企业的负债,企业经营总是如此持续下去,因此产生了动静结合的会计等式。

资产+利润=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由于企业的利润最终要归入新的资产中,减少负债或者增加所有者权益,动静结合的会计等式最终可以转化成静态会计等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