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是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

文章通过讲述陈太丘与朋友期行时的一段对话,展示了陈太丘的聪明才智和对待朋友的态度。

文章简短有趣,寓意深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同时,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事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翻译和理解课文;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陈太丘的聪明才智和对待朋友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基本词汇的掌握。

2.难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陈太丘聪明才智的展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课文翻译和注释:为学生提供课文的详细翻译和注释,方便学生理解课文。

3.PPT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陈太丘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之后,教师出示PPT课件,呈现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关注。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巩固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版七上语文8《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部编版七上语文8《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件PPT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其他敬称和谦称:
敬称:陛下、令尊、令郎、足下、麾下……
谦称:敝人、卑职、寡人、老朽、在下……
课件PPT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件PPT
资料链接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 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 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愤著作, 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 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去世,少帝 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 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 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 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 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的手中。
课件PPT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阅读《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和“阮裕焚 车”,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课件PPT
主题概括
本文写了友人不守约定且不讲礼貌,因而被七 岁的陈元方严词批驳的故事,赞扬了少年陈元方维 护父亲和自身尊严的做法,告诉人们要守约、讲信、
懂礼。
课件PPT
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 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 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 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作者档案
刘义庆(403—444),南北朝刘宋王 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 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 三司。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 聚文学之士,所著除《世说新语》以外 ,还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和 文集,但已散失。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谦辞,向对方 称呼自己的父 亲。一般翻译 为“我的父亲”
什么是“敬辞”,什么是“谦辞”?
敬辞:又叫敬语,是带着尊敬的语气的用语,在 与别人交往或者交谈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向对方 使用敬辞,以表示礼貌。常用的敬辞有“令尊、 令堂”“惠顾”“垂爱”“赐教”“高见”“久 仰”“劳驾”等
谦辞,带着谦虚谦让语气的用语,表示谦虚或 谦让的言辞,如“过奖”、“不敢当”等,常用于人 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大都只能用于自称。 常用的有“家君”“家母”“过奖”“拙 见”“鄙人”“见谅”等
陈 太 丘 与 友 期 行
一、读准字音
太丘舍去 shě 尊君在不 fǒu
二、重点字词
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乃:才
3.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舍弃。
4.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合作探究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 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2.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2)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 3.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6
合作探究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三、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 )过中 不至,太丘舍(友 )去,( 太丘)去后 ( 友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 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答曰: “( 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陈太丘与友期》一文被编录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里。

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生联系生活及其他学科,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即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又提出学生能主动地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篇课文是七上第五单元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第二则,是一篇精读课文。

在单元主题上均围绕着丰富多样的亲情去写的。

作为人间最真挚而又美好的亲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单元教学的要点:在继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作品人物间的浓浓亲情,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尤其后者为下一单元的练习朗读和默读奠定了基础。

这一课在本册文言文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虽然课文故事*强,内容较为浅显易于理解,但一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继续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是大有必要的;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同样不可缺少;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更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文言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诵读古代诗词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新课改要求。

因此在七年级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形成文言文思维意识,将“文言”与“文”同步进行方为科学的教学。

2.本节主要内容《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一篇,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门是因为:文中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

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懂得为人的道理。

“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

3.教学目标依据三个维度我预设了如下目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课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课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知识点1.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集,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

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2.字词句式(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句末表疑问,译为“吗”,句意:你父亲在家吗?)(2)一词多义①为:何为不可(为:动词,做。

) 正为此耳(为:介词,因为。

)②以:本所以疑(以:介词,与“所”组成固定句式,译为“……的原因”。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介词,译为“通过”“根据”“凭借”。

)③相:相委而去(相:代词,译为“别人”。

) 宁可以急相弃邪(相:代词,译为“他”。

)④期:期日中(期:约定)君问归期未有期(期:日期,时间)⑤之:歆辄难之(之:代词,指“有一人欲依附”,译为“这件事”)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之:结构助词,译为“的”)(3)古今异义①去后乃至(去:离开。

今常用于“到……去”,由此地到某地。

)②宁可以急相弃邪(宁:难道。

相:做代词。

现代汉语中均无此用法。

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介词“以”,当“因为”讲的两个词。

现代汉语中“可以”两字连用,只做能愿动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练习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评价反馈】学生能够找出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教师通过这两个方面,启示学生归纳人物形象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教学过程设计【从题目中的文化信息导入】1. 今天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第一请一名写字漂亮的同学上台书写课题。

2.大家读题目,说说题目中包含了哪些信息?【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理解“期”的含义。

2.启示学生关注题目中的文化信息(用地名称呼名人,是古人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特征)【 自由朗读】1.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

2.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设计意图】1.检查文中通假字“不”的读音是否存在问题。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划分故事段落 】1. 下面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这段内容由哪几个小故事构成?2. 学生自由读。

3. 学生发言4. 教师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1.通过朗读,学生思考,理清文章脉络。

2.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

【小组合作,理解文意】“太丘与友”1.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将屏幕上的重点字词含义写在小白板上,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第一个故事片段,也就是“太丘与友”的故事。

2.重点字词有:“期、舍、去”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元方与友”1.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将屏幕上的重点字词含义写在小白板上,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第一个故事片段,也就是“太丘与友”的故事。

2.重点字词有:“委、引、顾”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1.合作分工,合作学习。

2.在合作中理解文章的含义。

【小组合作,分析友人的形象】1.请大家小组合作,找出能体现友人性情特点的句子,写在小白板上。

2.看看你们写的内容都是什么?(都是语言,行为)3.课外迁移4总结元方的性情特征。

【设计意图】1.学生写的句子都是语言和行为,由此启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2.及时迁移,从古文迁移到《背影》,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上2《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译文赏析练习

七上2《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译文赏析练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七年级上册2.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

曾任太丘长。

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乃]才。

[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赏析:《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一百多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

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许昌“德星亭”
陈家的家风怎样呢?默读课文,找到陈 家家风的两个关键词。
信、礼
门友无君相便曰戏乃过陈 不人信期委怒待客至中太 顾惭对日而曰君问元不丘
下子中去非久元方至与 车骂日元人不方时太友 引父中方哉至尊年丘期 之则不曰与已君七舍行 元是至君人去在岁去期 方无则与期友不门去日 入礼是家行人答外后中
敬辞与谦辞
敬辞:令尊 惠顾 赐教 高见 久仰 谦辞:家父 舍弟 愚兄 鄙人 见谅
请在这段对话前面选择一个招呼语
元方曰:
非也 / 非也非也
“______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 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 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 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 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 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 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陈太丘其实叫陈寔,因为做过太丘长,所以人称 陈太丘。就好比大诗人韩愈是昌黎人,就称韩昌 黎,柳宗元是河东人,就称柳河东。用地名来称 呼名人,是古人的一种习惯。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 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 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 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陈寔准备拜访荀淑,由于家境贫困,出门没有什么 仆人跟从,只是叫大儿子元方驾车,小儿子季方拿 着手杖跟在马车的后面,孙子陈群的年纪还小,就 和祖父陈寔一起坐在车里。就这样,他们出门访友 去了。到了荀家之后,荀淑让三儿子荀靖站在门口 迎接客人,让六儿子荀爽在饭桌上劝酒,剩下的六 个儿子端菜上饭。孙子荀彧的年纪也还小,便被荀 淑抱着,坐在祖父的膝盖前。就在陈、荀两家相聚 的这一天晚上,当时的太史发现天象有变化,赶紧 向皇帝报告说:”有才德的人向着东边去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如:乃、期、委等,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诚实、守信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运用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个成语叫“难兄难弟”,大家知道说的是谁吗?是陈元方和陈季方。

我们今天也来看看元方小时候的故事,看看她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集体朗读课文。

2、教师从语音、语调、节奏、情感等角度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三、疏通文意,感知文本1、小组成员结合注释进行翻译,并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教师精讲点拨。

2、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期:去:不:委:引:顾:四、分组讨论,质疑问难教师提问:有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

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提问:那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有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学生探讨、交流。

教师提问: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他们俩各自会说些什么?学生畅谈。

五、拓展延伸,美文共赏多媒体出示《荀巨伯探友》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六、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4.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提高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5.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期行”、“绝决”等),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等),以及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的理解和应用。
4.了解古人的道德品质和交往礼仪,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5.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
3.强化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基本内容、古代交往礼仪和道德观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诚信、守时、礼貌等道德准则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以及诚信、守时、礼貌等道德观念。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代交往礼仪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交往场景,演示古代礼仪的基本原则。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需要教师引导和分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之《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之《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在新课讲授之后的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这让我感到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并不均衡,有的同学显得比较被动。因此,我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们自主思考、交流。从他们的讨论成果来看,大多数同学能够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这一点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1.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2.提高课堂互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古文的现实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对《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产生兴趣。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能够迅速投入到课堂讨论中,积极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这说明他们对于诚信、友谊等主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对文章中重点词汇、句式以及文化背景的讲解,试图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文本。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的理解仍存在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7.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动力,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第1篇】《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特点如下: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

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

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4.字词积累练习,讲究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出示没有加标点符号的《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这是83年高考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一)疏通课文1、分组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采用竞赛形式诵读、疏通、复述课文。

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课文1、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论题:(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2、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三.拓展迁移: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四.指导背诵课文。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的运用和特殊句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诚信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诚信原则。
举例:分析“舍金而弃之”中的定语后置句式,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3)课文思想感情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教师可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举例:通过讨论陈太丘与友期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诚信的价值,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培养诚信意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的基本内容,以及诚信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和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诚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提高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日常交流。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古代文化中诚信、守诺的价值观,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8课,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陈太丘与朋友期行,因朋友迟到而产生的误会及化解误会的故事。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主人公的品格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词汇量不足、句式结构不熟悉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

2.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道理,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现代文与文言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背景知识、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同时,教师讲解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3.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难句、精彩句,如“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等,提高学生的句子分析能力。
4. 文章结构分析:探讨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5.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增进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6. 思想教育: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诚信、友谊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中能够提出有见地的观点,但有时也会偏离主题。作为教师,我需要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确保他们的思考能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此外,在讨论过程中,我要关注到每个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在诚信友谊的理解上存在误区。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诚信价值观的重要性。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结构的讲解,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对他们理解课文有所帮助。但在讲授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一些句式和词汇仍然感到困惑,今后我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导和练习。
在实践活动方面,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探究诚信友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我也发现活动时间分配上还有待优化,以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展示。
4. 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尊重、友善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讨论与交流能力,发展团队协作精神。
6.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探究精神,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文翻译
玩耍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通假字,同“否”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
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课文翻译

舍弃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世说新语二则之】
陈太丘 与友期行
作者: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
新课导入 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文言常识 课堂小结
01 新课导入
古代有个人叫“曾子”,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 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闹着非要跟着一起去, 曾子的妻子就对她的儿子说:“你在家玩,等 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回来后,曾 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妻子连忙拦住他说: “那不过是跟小孩说着玩的。”曾子说:“决 不可以跟小孩子闹着玩。怎么能说谎呢?”于 是,曾子就把猪杀了。
讲诚信,说话算数,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02 通读课文 理解课题

太 丘
与 友


太丘不是人名,而是地名, 古人习惯用姓氏加上官名 或地名来称呼别人。期是 约定的意思,所以,题目 的意思是陈太丘和朋友约 定出行。
02 通读课文 划分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 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 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 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文言文翻译方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二、读文释义(一)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结合课下注释吧字音读准确!2、请全班同学齐读。

3、请一个同学点评齐读的情况。

(二)疏通文意1、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大家放开声音自译课文,前后桌也可以互相帮助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3、考查学生对字词句掌握并链接现代常用的成语。

(屏幕出现古今链接题)(三)动笔积累三、依文说故事1、简单直译字词障碍清除了,课文内容更清晰,也更容易理解了,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好不好?2、想象创意要想生动起来,就要把想象合理地加进去,让自己走进故事中去。

想想当事人的心情怎样,表情怎样,动作会怎样?同学们可以互相先讲一下,可以互相补充啊!四、读文悟“怒”1、通过讲故事,同学们应该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了。

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看能不能把刚才欠缺的遗憾弥补上。

先请女同学齐读,男同学注意听,评价她们读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2、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好,我们要抓住哪种情绪来读?抓住一个“怒”来读,读时体会他们“怒”的不同:陈太丘是无声的怒,友人是恼羞成怒,元方反驳友人的话,是针锋相对的怒!请男同学来读一遍。

看能不能把这些情感体现出来。

3、再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五、品文评“怒”这是一个因诚信引起矛盾冲突的故事。

大家全都生气了,全都在发怒,而且都有自己充足的发怒理由!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谁的发怒更合乎情理,或你认为谁的发怒不太妥当?六、据文息“怒”1、陈太丘无声的*不仅没让友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引起了友人的大怒;元方针锋相对有理有据的指责虽然让友人惭愧却显得有些不礼貌了。

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呢?假如是你,你会怎样说或怎样做呢?2、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冲突、没有矛盾,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处理,就有不同的结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
他竟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为难之极,无地自容,
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 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 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批评。
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 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 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
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 ——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取信识礼,聪明机灵。
精读课文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①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检讨自己的过失, 反而是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小元方则针锋相 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词严。所以,这 一则故事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 为人正派的品行。
知识梳理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 古今异义: (1)下车引之 古: 拉,牵拉 今: 领
(2)太丘舍去 古: 离开
今: 前往……,到……去
(3)与友期行 古: 约定
今: 日期
(4)相委而去 古:舍句式】
(1)省略句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A: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 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 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方/时年/七岁
咬文嚼字贯古今
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约定
太丘舍去——四舍五入 舍近求远 放弃
太丘舍去(相委而去)—去世
离开
入门不顾——瞻前顾后
回头看
君: 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 家君”:.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补充举例: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舍妹(弟)、犬子
约定
中午时分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放弃 离开

当时 年龄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
嬉戏
尊称,您的父亲 通“否
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
等待 尊称,“您”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语气词,“啊
丢下,舍弃
而去。”元方” 曰:“君与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日中。
离开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信用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


门不回顾头。看
小小翻译家 看谁翻译的最准确、最流畅
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 友还没有到。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 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v看谁背的最快!
期舍戏引顾
v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方法 启示)
用君、 家君 、尊君填空。
v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 )友期( )行,期日中,过
中不至,太丘舍( )去,( )去后( )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
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 不至,已去。”( )友人便( )怒:“( )非人 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 )子骂父( ),则是无礼( )。” 友人 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v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 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 至今流传。今天,就有这样的一 位儿童,透过文字,穿越历史的 长河,来到我们面前,与我们见 面……
曹冲称象
王戎识李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刘义庆
学习目标
①朗读并理解课文,积累 文言词语。
② 认识传统美德的价值。
③背诵课文。
v《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作,由( )代的
组织文人
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主要记述了
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 和清淡放诞的风气。全书有8卷,分德
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 等36门。
v注意: v字音、停顿、语气。
特别关注
o字音: 尊君在不fǒu
陈寔 shí 太丘舍shě去 o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行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 定 太丘舍去 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后乃至 才 门外戏 玩耍 相委而去 丢下 离开 则是无信 诚信 友人惭 惭愧 下车引之 拉 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 通否
古今异义: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古义:离开 去
今义:到,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