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解经录四:大成若缺是什么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成若缺”是什么意思
丁玉新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出自《老子》。对其含义,古今名家作过多种多样的解释。然而,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尚未触及老子本意。
古今诸多解释似是而非
古今解老者对“大成”一词的解释可分为三类。
其一,大成就是大的成就。所谓大的成就,或指立功,或指道德,或指学问。对于“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这句话,《〈老子〉河上公章句》解释说:“谓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也。其用心如是,则无弊尽时。”《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释义说:“学行大成,常如玷缺,谦则受益,故其材用无困弊之时。”这种理解源于古籍,比如《诗·小雅·车攻》、《礼·学记》、《孟子·万章》等篇章中的“大成”,含义确实如此。这种解释为道家人士的修身提供了依据。
其二,大成指最完备的事物。成,有“齐备”的意思。比如《诗·齐风·猗嗟》:“仪既成兮,终日射侯。”郑玄笺:“成犹备也。”多数注释者认为,这种最完备的事物就是“道”(规律)。对于“大成若缺”,王弼注解《道德经》:“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域中有四大,道居一焉,体道之全,故可名於大。无成与亏,是谓大成。不有其成,故若缺。”《百度百科》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有
人把这种解释也与修身联系起来。南怀瑾《老子他说》:“我们宇宙的物理,大成功大圆满的东西,天然都存在着相当的缺陷。……不能把自己搞得太圆满,因为万事不可能太圆满,所以要保持有固不足。”王家卫《一代宗师》叶问的台词:“所谓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进步。”
其三,大成指最大限度的盛装。作如此解释的人很少,但是突破了前人的思维定势。《百度百科》中例举了透明子对“大成若缺”的解释:“大的溶量好像永远也装不满,好像缺一部分那样。指人要接受其它知识才可以赶得上新生事物,不要自满自足。排斥其它知识是一种坏习惯。”这样的解释虽然牵强,但对于启发新的解读思路有益。
简单地说,上述解释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把“大成”看作一个有关修身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框定了解读思路。二是“若缺”的字与义没有受到关注。可谓众口一词,一带而过。然而,“若”字在古文中含义众多,仅取“好像”之义,乃是自带枷锁;“缺”字,楚简《老子》作“夬”(guài),而“夬”通“决”,所以不必局限于“缺”义。三是对整句话的解释令人难以信服。比如《360百科·大成若缺》:“最完美的事物好像还不完美,但其用处没有一点不方便”。面对如此令人费解的答案,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老子著述有毛病,还是解读者理解有问题?可以明确地说,上述诸多解释根本没有进入老子的思路。
“大成若缺”或为“短板理论”的本源
短板理论,又称“木桶效应”、“木桶定律”。其核心内
容是:一只木桶能盛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板。只有补齐短板,木桶的容量才会增加。这个原理源于生活,浅显易懂,人人认同,确为真理。
短板理论可以推而广之。“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因此,整个社会与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360百科·木桶效应》)
木桶定律,如今已成为十大经典管理学定律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当前,很多企业都注重通过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借以弥补短板,提高综合竞争力。
这个影响卓著的定律,究竟是谁最早提出的?目前说法不一。大多数人认为,它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的;有人则认为,它是《彼得原理》的延伸和深化,是经中国翻译者演绎而成的;还有人认为,“彼得原理”与“木桶理论”风马牛不相及(《江西一学者质疑“木桶理论”:并不存在的伪命题》,2012年06月10日,《江南都市报》)。
有人坚信,这个定律是西方人提出的。因为诸多著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有识之士提出来的。更有甚者认为,只有外国人提出的理论,才更有说服力。假如这种思想倾向泛滥,那么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该如何树立呢?
笔者在解老时发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可以解释成“短板理论”。
成,通“盛”。《释名》:“成,盛也。”《荀子·王霸》:“君
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观其盛者也。”杨倞注:“盛读为成,观其成功也。”盛,以器装物。《诗·召南·采苹》:“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若,顺、顺从。《穀梁传·庄公元年》:“不若于道者,天绝之也。”范宁注:“若,顺。”
缺,缺口、空隙。《史记·孔子世家》:“昔吾入此,由彼缺也。”
其,犹岂,难道。表诘问。《书·盘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用,通“容”。《老子》:“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高亨正诂引俞樾曰:“《释名·释姿容》曰:‘容,用也。合事宜之用也。’无所容其刃,言兵无所用刃。《庄子·胠箧篇》‘容成氏’,《六韬·大明篇》作‘庸成氏’。是‘容’与‘庸’通,‘庸’为用,故‘容’亦用也。”容,容许、允许。《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弊,终止、止息。《周礼·夏官·大司马》:“火弊,献禽以祭社。”郑玄注:“火弊,火止也。”
根据上述注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这句话完全可解释为:最大限度地盛装服从容器的缺口,岂能容许不终止?──这无疑就是“短板理论”。
对于这个解释,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字义多取自先秦典籍,比较接近老子著书的年代,所以可信度很高。二是把通常认为的肯定句,解释成了反问句,不能不说是一个突破。
三是整句话的意思已经成为了无可辩驳的真理,而且其应用价值不容小视。这些做法完全适用于解老全过程。作为解老者,应该从中受到重要启发。
话已至此,老子是不是提出“短板理论”的第一人呢?应该不是。一方面,笔者尚未查到率先阐释“短板理论”的著述及其作者,更没有取得作者受到“大成若缺”这句话启发的证据。对于两者的来源关系,仅仅是个人的猜测。另一方面,“短板理论”的内涵仍然不符合老子的思路。
老子本意:一句关于和平道路的反问
老子五千言隐晦着惊世骇俗的伟大思想。想要洞察老子本意,既不可望文生义,也不可断章取义。
在帛书《老子》中,“大成若缺”之前有这样一段话:“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意是:功名与身体哪个是陪衬?生命与财宝哪个该增加?矫正扭转与自取灭亡哪个更痛苦?过分地爱惜注定了大加巧诈,过多地贪脏注定了加重败亡。本来知道正路而不扭转,知道不该妄动而不松懈,靠什么长久呢?
[注解]
①身,身体、躯体。《易·系辞》:“近取诸身。”
②亲,本作“親”,通“襯”(衬),衬托、陪衬。《释名》:“親,襯也。言相隐襯也。”《礼·杂记注》:“取名于襯,襯近尸也。”
③身,生命、性命。《诗·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注]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④多,增加。《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