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文言文是语文学科一个重要的分支。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词句注释:1. 何许人:何处人。
也可解作哪里人。
许,处所。
2. 详:知道。
3. 姓字:姓名。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4. 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以为,以之为。
焉,语气助词。
5.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6. 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
会:体会、领会。
7. 欣然:高兴的样子。
8. 嗜:喜好。
9. 亲旧:亲戚朋友。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10. 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 或:有时。
12.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
造,往,到。
辄(zhé),就。
13.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
期,期望。
14. 既:已经。
15.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zēng)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去留,意思是离开。
16. 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
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堵,墙壁。
萧然,空寂的样子。
17. 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
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
穿,破。
结,缝补。
18. 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
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
瓢(piáo),饮水用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经典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经典解读古文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古文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古文进行经典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优秀的古文篇章。
第一篇: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本篇将从《论语》中摘选几个经典语录进行解读。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强调了我们处事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对他人好,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对待别人。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真实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通过对《论语》中的这几个经典语录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二篇: 《诗经》中的古文经典《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篇将从《诗经》中摘选几首经典诗歌进行解读。
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这是《诗经·国风·秦风》中的一句诗歌,通过描写采薇的过程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视。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句诗歌,描写了青年男女之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渴望。
通过对《诗经》中这几首经典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的追求和渴望。
第三篇: 古文中的修辞技巧古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技巧来增加表达的艺术效果。
本篇将从修辞技巧角度解读一些经典的古文课文。
1. 《红楼梦》中的写景描写《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很多描写景色的片段,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
2.《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使用了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郦道元原文展示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全文翻译在三峡七百里范围内,两岸山势连绵,完全没有中断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山岩和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水漫过两岸山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江陵,这中间一千两百多里的路程,即使骑着奔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两季,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两岸的山影,极其险峻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怪异的柏树,瀑布如倒挂的泉水,在山石间飞速下冲,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下霜的清晨,树林山涧凄寒肃杀,常常能听到山猿在高处长声鸣叫,接连不断,凄惨悲凉,(声音)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哀伤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有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三声(能让人)眼泪沾湿衣裳。
”阅读理解1.课文第①段,主要采用了何种方法来写“山”?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山的连绵、高峻,侧面借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进一步写山的雄伟。
全段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雄伟峭拔的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请赏析这句话。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结合,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精读与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精读与解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也涵盖了一些精选的文言文课文,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些文言文的精读与解析。
一、课文精读1.《韩愈杂说》韩愈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文风犀利刚劲,极具触动力。
这篇文章中,韩愈以犀利的笔锋评述了北宋时代社会风气的种种弊端,督促人们应当追求道德和正义。
2.《欧阳修地球引力》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科学家,他在这篇文章中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地球引力的概念和原理,对当时的科学思想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3.《苏轼渔家傲》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才子文学家,他的诗作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这首《渔家傲》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自然景色和渔家人的生活,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豁达乐观。
二、课文解析1.《韩愈杂说》《韩愈杂说》是一篇议论文,韩愈在文中直接点出社会风气弊端,批评当时人们道德底线的下降,并通过对古代人物的赞美,呼吁读者应追求道德的正确和公正。
文章开头以“尽量推其言之无故者”为引子,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接着又用“吾谓侈丽者粪土也,野人所不履也。
”这样的表述形式,强调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2.《欧阳修地球引力》《欧阳修地球引力》以科普的形式呈现,欧阳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地球引力的原理以及人类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通过引入概念,比如“上蹑空而覆盖”,“永动者之力”等,来解释地球引力对物体的作用,并通过发挥自己的科学才能,促进了科学思想的发展。
3.《苏轼渔家傲》《苏轼渔家傲》是一首田园诗,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江南渔家人的羡慕之情。
诗中的“常羡人间琢玉郎,天赐良辰美丽妆。
”表达了苏轼对江南渔家人生活的向往,而最后一句“斜飞宝鸭衔泥去,长烟落日孤城闭。
”则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三、学习建议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解读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析与讲解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析与讲解案例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下面将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文言文为例,进行解析与讲解。
《元日》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一首诗,以描绘元旦的欢乐氛围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福。
下面对该诗进行逐句解析。
「爆竹声中辞旧岁」爆竹:指炮竹、鞭炮等爆炸物。
辞旧岁:告别过去的岁月。
这一句表达了辞旧迎新之际,爆竹声响彻云霄,象征着辞旧岁的喧闹和热闹,寓意着欢送旧时光,喜迎新年。
「花灯影里月轮圆」花灯:指元宵节时的花灯。
影里:在影子里。
月轮:指圆圆的月亮。
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景象,花灯的光芒在影子中照得月亮圆圆的,给人带来美好、喜庆的感觉。
「鼠年迎来瑞气生」鼠年:指以鼠为代表的属相年份。
瑞气:指吉祥、祥瑞的气氛。
生:充满、涌现。
这句诗暗示了新的一年是属鼠年,寓意着吉祥的新年即将到来,带来瑞气满满的喜庆氛围。
「竹荫送岁华」竹荫:竹子的阴凉之处。
岁华:岁月的流逝。
这一句通过竹荫与岁华相对应,表达了岁月在竹荫的陪伴下不断流逝,也暗含了守岁的习俗,寄托了对新年美好祝愿。
综上所述,王之涣的《元日》一诗以欢庆元旦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欢乐氛围和美好的祝福寓意,表达了对新年的向往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精微的表达,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我们在欣赏中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这首文言文的解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为培养综合素质提供良好的启蒙教育。
总结起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文言文教材既具有语言的美感,又蕴含着深奥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9 三峡作者:郦道元原文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见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绝。
或王命急宣(9),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4),回清倒影(15)。
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7),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1)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中断。
(3) 嶂(zhà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5)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
陵,丘陵,小山包(8)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
王命:皇帝的圣旨。
宣:宣布,传达。
(10)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
朝:早晨(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2)虽:即使。
奔:奔驰的马。
御:驾着(13)不以:不如。
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
(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的。
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绝:极高。
巘:山峰(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
飞漱:急流冲荡。
漱:冲刷。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9) 良:实在,的确。
(20) 晴初:天刚晴。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小石潭记》全解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小石潭记》全解【课题】 21.小石潭记【题解】选自《柳河东全集》。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柳宗元由于参加过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被贬至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一带)为司马。
任期十年中,他专心著述,写下了大量内容广泛、思想深刻的诗文。
同时,他又“投迹山水”,遍游任所附近奇山异水,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
《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原文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文章以写景见长,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源头、写岸势,都写出了特点,生动细致,精美异常。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原文】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篁,竹林],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凉。
冽(liè),寒冷]。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份翻卷起来,高出水面],为[wéi,成为]坻[chí,水中高地],为屿[yǔ,小岛],为堪[kān,不平的岩石],为岩[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表示估计数目。
许,表示数目不确定],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yǐ)然,愣住的样子];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
俶(chù)尔,忽然],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向西南方向]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word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归纳,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归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上册 ) 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通假读音字义例句出处要——邀yāo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具——俱j ù详尽具答之?桃花源记?有——又yòu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八分有奇?核舟记?诎——屈qū波折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横héng横着的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甫——父 f ǔ男子美称,多附于字此后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ji ǎn优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与——举j ǔ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矜——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曾——层céng重叠荡胸生曾云?望岳?阙——缺quē中断略无阙处?三峡?通假的种类:〔1〕音近通假;〔 2〕形近通假〔二〕词类活用:种类例句出处讲解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觉惊讶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桃花源记?往前、上前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尽,走到头名词作动词有仙那么名?陋室铭?有名气名词作动词有龙那么灵?陋室铭?有灵性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纷乱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胡须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核舟记?黑的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以为亲人、以为儿女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望岳?奇怪、明丽的景色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认为小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春望?使惊讶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三峡?飞奔的马形容词作名词空谷传响?三峡?回声形容词作动词夕日欲颓?酬报中书书?坠落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闲步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观潮?用银、用玉形容词作动词既而尽奔跑分合五阵之势?观潮?穷尽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观潮?画着文彩形容词作动词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变白名词作动词客此?湖心亭看雪?旅居名词作状语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在夜里词类活用的种类: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读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八年级上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水平。
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进行解读。
《左传》是我国古代史书之一,也是文言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在《左传·昭公十九年》一文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一古代故事。
《左传·昭公十九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国家的君主因为儿子冒犯了宰相而责罚儿子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宰相虽然心怀不满,但是他克制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做出过激的行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君主或者高层领导,应该以身作则,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在这个故事中,宰相选择了忍耐和妥协,最终赢得了君主的尊重和信任。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应该以理性和冷静的心态去对待,通过妥协和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过激的行动。
只有通过合作和理解,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通过解读这个故事,我们还可以学到一个重要的道理,即做人要有原则,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背叛自己的信念。
宰相在这个故事中既充当了君主的宠臣,又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他的行为展现了一个真正的智者应有的胸怀和智慧。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即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按照良心和道义去行事。
通过对《左传·昭公十九年》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思想内涵。
文言文虽然语言上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但是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是永恒的。
通过深入解读文言文,我们可以不仅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还可以学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写作来练习和应用所学知识。
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文言文故事,根据其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创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词义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词义解析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文言文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档将介绍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文言文及其词义解析。
1. 文言文一:《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以其雄奇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词义解析:- 岳阳楼: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市区东部,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在文中,岳阳楼象征着壮丽的景色和崇高的境界。
- 游人:指来楼中游览的人们。
- 落日:太阳西下的时候,太阳的光芒被底层大气散射,天空变红,称为落日。
- 孤舟:孤单的小船,象征着一个人的孤独。
2. 文言文二:《韩愈自述》《韩愈自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自述性散文,通过自述的方式,展示了韩愈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词义解析:- 公甫:指作者的名字。
- 儿丧:儿子去世,古代常用“丧”来表示死亡。
- 枉利:指在不正当的行为中获得暂时的利益。
- 富兰克林:指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
- 至德:最高的德行和美德。
3. 文言文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元代文学家脱脱的一篇抒发离别之情的文言诗,表达了脱脱外出战斗的心情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词义解析:- 江城子:指写作地点,也指作者家乡。
- 杨柳青青:形容杨柳非常茂盛、生机勃勃。
- 遥想:远处想起,回忆起。
- 桑竹:指桑树和竹子,是代表南方的植物。
以上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文言文及其词义解析。
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有所收获!。
八上人教版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楼上。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晚上阴云密布,景物的色彩变化无穷。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那么向北可以通到巫峡,向南可以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游历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上的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注释
部编版初二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注释三峡南北朝: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一作:山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注释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知·作者与作品】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源诗的序)等,有“田园诗人”之称。
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2.作品透视《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
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
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赏·主旨与亮点】1.文章主旨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2.文章亮点①虚实结合的写法文中桃源内外的景物,村中的风俗人情都是通过渔人的观察和感觉或借助渔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而文章开头写他“忘路之远近”,临末又写他“遂迷,不复得路”是要通过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读者,这里所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归纳(K12教育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归纳(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归纳(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归纳(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二)词类活用: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五) 文言句式1、判断句:(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4)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倒装句:(1)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宾语前置)(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定语后置)(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定语后置)(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定语后置)(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7)吴儿善泅者数百。
(定语后置)(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状语后置)(9)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状语后置)(10)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1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状语后置)(12)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状语后置)文言句式的类型:判断句、被动句、否定句、倒装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和文言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和文言文一、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解析与赏析。
1. 故事内容。
-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武陵的渔夫,他沿着溪水划船,结果闯进了一个神秘的桃花林。
这个桃花林可不得了,几百步长的两岸全是桃花,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的草鲜嫩美丽,花瓣飘落得满地都是,就像下了一场花雨似的。
渔夫觉得很奇怪,就继续往前划,想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 桃花林的尽头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有点光亮。
渔夫就下了船,钻进洞去。
开始洞口很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走了几十步后,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里面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的,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听到。
这里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差不多,老人和小孩都过得很快乐。
- 这里的人看到渔夫都很吃惊,问他从哪里来。
渔夫回答后,他们就邀请渔夫到家里去,杀鸡摆酒招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着老婆孩子和乡亲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再也没出去过,所以不知道外面已经到了汉朝,更别说魏晋了。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解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解析《三峡》(郦道元)原文及翻译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字词解释1. 自:在。
2. 略无阙处: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3. 重岩叠嶂: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4. 自非:如果不是。
5. 亭午:正午。
6. 夜分:半夜。
7. 曦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8. 襄陵:水漫上山陵。
襄,冲上、漫上。
9. 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10. 或:有时。
11. 王命急宣: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解读古文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古文,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就来解读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古文。
【古文解读】古文:《春怨》解读:《春怨》是唐代女诗人杜秋娘创作的一首古文诗,表达了作者在春天到来时无法抑制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诗中以“春”为主题,首句即写出了“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景象,表明春天的美好无法阻挡。
通过描写春色,作者展示了春天丰富多彩的景象,通过对比的手法凸显了自己的悲伤情绪。
诗的主体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抱怨和怀念。
杜秋娘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表达了她在夜晚思念的情感,同时也通过描写花望春风的动态画面,表达了她渴望春天陪伴自己的愿望。
在诗的结尾部分,作者以“身无彩凤双飞翼”这一著名的形象句来表达自己生活无望的心情。
通过比喻自己没有美好的环境和周围的人帮助,揭示了自己在世俗眼光中的落寞和无助。
这首《春怨》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巧妙的词藻,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结合个人感受,达到了情景交融之美。
古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古文,学生可以得到文化的滋养,理解历史的演变,培养自己对文化的独立见解。
古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解读古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活、情感和社会的思考和抒发。
古文是中华文化的宝库,运用得当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指导学生从中获得真正的启迪和体验。
以上是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春怨》的解读。
希望通过这样的解读能够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学习。
古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欣赏古文的美,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八上文言文整理人教版剖析
八上课内文言文整理2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嫩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感到奇怪)之(桃花林的美景)。
复前行,欲穷(走完)其林。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隐隐约约)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仅)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这)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都)如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全,都)怡然自乐。
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他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平坦开阔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他便出现一座山。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于是)大惊,问所从来,具(详细)答之。
便要(“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就)与外人间隔(断绝来往)。
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更不用说)魏晋。
此人一一为(替,给)具言(详细地说出)所闻,皆叹惋(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告诉)云:“不足(值得)为(对,向)外人道也。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知·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
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
(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
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源诗的序)等,有“田园诗人”之称。
他也是田园派的鼻
祖。
2.作品透视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
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
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
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
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赏·主旨与亮点】
1.文章主旨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
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2.文章亮点
①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中桃源内外的景物,村中的风俗人情都是通过渔人的观察和感觉或借助渔人的活动表
现出来的。
而文章开头写他“忘路之远近”,临末又写他“遂迷,不复得路”是要通过这些
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读者,这里所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②巧妙的景物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引起
渔人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欲穷其林”的动机,从而有可能偶然发现这片
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土。
而且,这美丽的桃花林景色,也从旁烘托,令人想象桃花源里环境景
色的美好,起到近在门前栽种花木的作用。
【品·译注与评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把……作为谋生手段顺着行船忽然遇到
(偏义副词,远)
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
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遥远。
忽然遇到桃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