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劝学》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通文意
代词,代指 “冰”,它 介词,意为“比”
冰,水为
之,而寒
于水。
动词,形成,凝结 表转折的连词, 但是、可是
译文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品析词句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在突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之后,紧接着用了“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两个比喻,从 科学道理和自然现象两个方面论证了人通 过学习之后,必定是后可以胜前、今可以胜昔。这完全符合新事物 ( 学习后的人)胜过旧事物(不学习的人)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这个 道理,今天也仍然是正确的。因为学习实在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学问与 修养,而学习过程本身就是由旧变新的过程。
疏通文意
车假马,舆这马里者指,车子非利足也,而
到达 船桨,代船。 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
借助,利用
善于奔走 二个均为表转折连词
水也,而绝江河。
善于游泳。 水,游泳
横渡
译文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 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品析词句
“假舆马”、“假舟楫”
孔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庄子曰 │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荀子曰 │ ……
学习目标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解题
本文名为《劝 学》,这有何作用?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 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 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他为什么要劝学?
作者简介
•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 世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全书一
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
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
学习的意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改变自己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规范自己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变化 提高 变化 不可逆 木、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人
文章结构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
(
学 青出于蓝
习 的 冰寒于水
疏通文意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远处的人也看得见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增加
强,这里指
也,而闻者彰。
声音宏大。
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译文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 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品析词句 “登高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 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读书人,是由没有文化的人变成的,但是学习后, 就比学习前层次高。可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疏通文意
代词,代前文
通“煣”,用火炙烤木材使之弯曲 的“木”,它
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 其 曲
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文章结构
跂而望 登高招 顺风乎
登高博见 (一般的自然条件)
见者远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闻者彰
推 论
一般人 通过学习
假舆马 假舟楫
致千里
(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改进创造)
善假于物 达到目标
绝江河 推
论
君子
善假学习
探究文本
第三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探究文本
(2)木材从非常直的状态经过火烤变成了弯曲的车 轮,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事物后天可以改造。人呢?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 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即 :人不断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改变自己。
(3)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了什么结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疏通文意
通“性”,天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天性同(一般 人)没有差别
译文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 物罢了。
文章结构
第三段
跂而望
学习的作用 (5喻)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
不如登高 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结论: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译文
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 该”。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疏通文意
之:代词,指第 于:介词,第一个意为“从”;
一个“青”,它 第二个表比较,意为“比”
青,取之 于蓝, 而青 于蓝;
第一个意为靛青,一种染 料;第二个意为蓝色(深)
表转折的连词, 但是、可是
译文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 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
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
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 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作品简介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
《荀子》
内容导航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课后练习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孙权劝学 【宋】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 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 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 蒙母,结友而别。
为了进一步强调学习的重大作用,作者又用了“假舆马”、“假舟楫” 比喻来说明“善假于物”的妙用:“非利足”、“非能水”,却能“致 千里”、“绝江河”,其原因就在于借助外物的作用来帮助自己,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君子之所以有学识、有修养,就在于能借助学习来丰 富自己的知识,修养自己的品德,使自己不犯或少犯错误。“善假于物” 正是君子较常人高明的地方。学习既然有那么大的功用,谁还不愿意借 助它来帮助自己呢?愿意借助学习丰富自己的人,谁又愿意停止学习呢? 回答自然是“学不可以已”。
译文
“…的原因”
这样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 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疏通文意
动词,靠
经过墨线比量
近、接近 磨刀石
故木受绳 则直,金 就 砺则利。
所以
译
就
文
指金属制 的刀斧等
拿到磨刀 石上去磨
锋利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 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品析词句
为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强调了“思不如学”这 个观点。虽“终日而思”,但不学习,必定是闭门空想,会有什么收获呢? “登高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几个比喻说明了学习的重要。 “跂而望”是利用提起脚跟增加高度看得远一点,但太有限了;于是“登 高”,爬上更高的 地方,境界就大不一样了。站在高处,见到的较“跂 而望”就广泛多了;站在高处,再把手臂举起来,手臂没有增长,但很远 的人都能看得见。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增大,但听的人却听得很明 白、清晰。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习见的,十分普通,但其寓义却说明 学习的显著效果——通过学习接受前人知识,增长 才干。学习就象人登 上高处,见多识广;而知识渊博的人就如“登高而招”的人一样,很远的 人都能看得见他,也象顺风呼喊一样,使听的人清楚明白。
提高自己
意
义 (直木)輮以为轮
五 喻
木受绳则直
) 金就砺则利
改变自己
结论: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 乎己,则 知明而行 无过矣
探究文本
找出第二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其中说
加工
明了什么道理?
胜于
引申
水 冷冻 冰 推
寒于
论
客观事物变化过程 发展、提高
直木 木
輮 绳
轮 直
金砺 利
人 学习 提高、发展
引申
客观事物
推 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作用
作者是如何来阐述学习的作用的?
用了一系列比喻,比喻论证
探究文本
分论点
比喻句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弥___补__不__足__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学习的意义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 过了这一过程,人性得到改变,不会再回到过去的那种状态。
疏通文意
它,代词,代“木
通“又”
直
直中绳”中的“木”
虽 有 槁暴,不复挺 者,輮使之 然也。
表让步连 晒干。 槁, 因果复句中表
词,即使 枯。暴,晒 提顿,译为
著作。《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 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
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 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 而成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荀子》 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
改变原来状况
人
知明而行无过
探究文本
1.第一自然段共用了五个比喻句,怎样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每个小组一问,然后代表回答。 (1)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 (提示:青比蓝更青,冰比水更寒,说明事物本身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是提高了,发展了。这里的所以比喻都是为了说人的,人通
过学习会怎样呢?——提高自己。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 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 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 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跬( kuǐ ) 骐骥(qí jì)驽( nú ) 锲(qiè)
镂(lòu ) 跪( guì ) 蟮(shàn) 螯( áo )
疏通文意
君子曰:学不可以 已。 这里指有学问, 动词,停止。
有修养的人。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 思。在本文的具体语境中,“以”已 经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它
疏通文意
两个“而”均为
曾经 表修饰的连词 片刻,一会儿。 踮起脚后跟
吾尝 终日 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源自文库
整天
“所”字结构,学习的……(收获)
不如登高之 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译文
博见也。 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的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 眺望,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 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本段先讲学习重要: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比喻论证) 本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对人性改造的价值。
探究文本
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 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 和感染力。
读准字音
中(zhòng) 輮(róu )舆(yú )有(yòu )槁暴(gǎo pù)
砺(lì) 参省(cān xǐng)
臾(yú )
跂(qì) 楫(jí)
生(xìng) 蛟(jiāo )
圆规,画 圆的工具。
中 规。
合乎木匠用来曲直 “以之为”的省 的墨线。绳,墨线。 略,把…当做
形容词作名词, 曲度,弧度
译文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 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疏通文意
检查 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查 省
介词,相当于
“于”,意思
是“对、向”
乎己,则知
明达。指对 事理有明确 透彻的认识 过失,过错
明而行无过矣
广泛地学习 对自己检查、省查 通“智”, 行为 见识
译文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 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