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案讲解

合集下载

《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的意义“地球的运动”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

“地球和宇宙”共包括地球的物质、地球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方面。

前面几册已经出现过地球物质(水、土壤、空气、岩石、矿物等),也学习过天气变化,涉及到一些地表的变化(岩石风化引起的地貌变化),本单元指导学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产生了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不断探索这些奥秘。

我们虽然不能看到地球的运动,但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昼夜和四季现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就是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和发现昼夜和四季成因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精神和能力。

高年级的学生已通过各种渠道对地球运动的知识有所了解,对昼夜和四季的形成也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但学生的认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科学课程有责任帮助小学生获得有关这方面的正确认识,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这不仅对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宣传科学、传播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说,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有十课,除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的拓展,涉及到生物和环境的内容。

其他九课的每个话题基本上都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可以归结到“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两个方面。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教学重点放在“地球的自转”这方面,编排了1~7课,地球的公转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只编排了“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是从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保持一定的倾斜度造成的,而且也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倾斜方面始终保持不变的缘故。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关于时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同一时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时间不一样。

收集更多的事实,说明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时间不一样。

2.了解人们为了国际交往和出行的方便,是怎样解决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一样的问题的。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准备】世界时区图或课件、时钟或手表【教学过程】 1.引入(1)播放 xx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录像。

让学生讨论:这场比赛是在雅典当地什么时间举行的?我们是在什么时间收看实况转播的?(2)让学生补充相关的事实,特别是自己经历过的事实,并谈谈对这个事实的看法。

2.认识时间(1)让学生自己谈谈对时间的认识,包括对时间划分和计量单位的理解。

(2)在讨论的基础上,一名学生把自己对时间的理解进行整理,并记录下来。

(3)教师提问:“你听说过北京时间、伦敦时间、巴黎时间、纽约时间和东京时间吗?”然后告诉学生:当北京是正午12点的时候,英国伦敦是凌晨4点,法国巴黎是凌晨5点,美国纽约是头一天的23点。

并用在大饭店里挂着的多个时钟,显示不同国家的时间这一现象,指导学生了解北京、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的时间。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世界上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的确不一样。

教师结合上述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以一天中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这种时间叫地方时。

如果各地都使用自己的地方时,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会带来一定的麻烦,特别是交通、通讯发达的今天,国际往来频繁,地方时更为不便,这样就产生了统一时间的必要。

1884年各国间达成协议,全世界采用‘区时系统'计量时间。

”3.世界各地的区时。

(1)出示世界时区图。

(2)从这张全世界时区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各地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整1小时。

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它们就相差几小时。

例如北京和莫斯科相差5个时区,时间就相差5小时。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1.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2.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仪的概念、作用和使用方法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3.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2. 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地球仪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仪的概念、作用、使用方法和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续)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五带划分4.2 教学内容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地球的五带划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4.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2. 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五带划分,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续)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的影响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5.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物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第六章:地球的运动与日常生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6.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 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七章:地球的运动与导航技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实践操作法:进行导航技术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八章:地球的运动与天文观测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的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实践操作法:进行天文观测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2. 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地球的运动与人类文明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9.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2 教学内容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学会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10.4 教学步骤1.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2.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和周期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重点关注。

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地球的运动【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描绘地球自转的基本特色,并用日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事实说明地球自转。

2.过程与方法:演示地球仪。

(1)察看演示自转方向:学生演示? 演示错误的学生登台演示? 纠正错误 ? 正确演示 ? 学生再演示。

(2)察看演示自转所形成的地理现象:地球仪静止不动时用手电筒照耀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 ? 地球仪转动时用手电筒照耀察看同一地址的日夜变化? 地球仪转动时用手电筒照耀观察不一样地址时差的形成。

层层递进,简单理解。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着手演示地球自转,调换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为此后更勤学习地理确立基础。

【教课要点】1.地球自转和看法、方向和周期。

2.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课难点】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课准备】1.地球仪、手电筒、幻灯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

【教课过程】师生活动教课提示与建议导入新课:发问:同学们几乎每日都能看到日月星斗的东升西落,这类现象说了然什么问题?地球自转的讲解新课:知识,小学科学教材阅读资料“是天转仍是地转”。

课介绍过。

发问:鼓舞学生积这段资料说了然什么问题?极回答。

启迪:阅读中同学们发现问题了吗?从解说学生发问:生活中感觉不到1.为何在生活中我们感觉的是天转,而不是地转?的地球运动,培2.哥白尼的“日心说”看法内容是什么?都对吗?养其学习兴趣和同学分组议论剖析。

剖析能力。

总结:1.我们在生活中感觉的是太阳、星星、月亮每日东升西落,仿佛它们都绕着地球转,其实不感觉地球在转。

仿佛是坐在开得很安稳的火车里,经常感觉不到火车在行进,而是看到车厢外的房子、树木在退后。

原由是地球的引力太大了,吸引着地表所有的物体包含我们人类,一起在安稳、飞速地运动,人们难以察看。

2.哥白尼以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停环绕太阳公转。

用生活实例教师说明:说明,便于理解。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四季的划分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力量目标通过观看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消失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消失昼夜长短的变化,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力量。

德育目标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气,从而对同学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和变化教学方法地球仪教学用图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肯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

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围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日,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阅读p9~p10)(板书)其次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绕地轴转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天(24小时)4.昼夜更替现象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绕太阳运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年4.轨道:椭圆轨道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

(地轴的指向不变)6.季节的变化(师):地球始终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

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探究乐趣: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收集资料 引导探究
认识“地心说” 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先考考大家,我国的首都在哪儿?你能在地图上找出来吗?找的真快,再考考大家,新疆在我国的哪儿?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吗?(圈起来)
2、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北京在我国的东部,乌鲁木齐在我国的西部。
3、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球的运动》学科领域:地理科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感兴趣,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地球仪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球运动的动态过程。

3. 利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地球运动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4. 小组合作学习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播放地球运动的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探究地球自转(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

(3)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3. 探究地球公转(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观察地球公转的过程。

(3)小组讨论:地球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4.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了它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希望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提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什么?它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地球仪实践操作(1)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让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实践操作,观察地球的运动。

3. 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如气候、季节等。

(2)让学生结合实例,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以下知识: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阐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基本概念及其有关的天文现象。

3.了解世界时、民间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换日线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主要来自于地理书中的“地球运动”一章。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可以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具体概念,为下文相关讲解的理解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及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教学难点:对于不理解普通话的学生,需要使用多种方式搭配教学。

四、教学步骤1.以教材为基础,给学生简单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可以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形式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使用球体到地球自转与公转。

2.引入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这些概念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3.阐述时间的概念,包括世界时、民间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和国际换日线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通过宣布世界时、民间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和国际换日线的规定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时间的概念。

4.给学生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于地球运动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测试,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于地球运动的掌握情况。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和老师互相交换评价的方式。

同时,也可以和学生进行个别对话,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以便调整下一节的教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尤其是对于听不懂普通话的学生。

2.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时间,精简冗长的内容,避免耽误学生的时间。

3.在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以保证学生能够在之后的复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地球的运动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

2.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

3.PPT。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如“太阳是什么?”、“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等,以复习和巩固学生对太阳的知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和体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久?”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日出日落的原因是什么?”、“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以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拓展问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

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与1。

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

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1。

6课又是1。

4课,1。

5课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A。

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

学生必须理解。

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1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1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优质11篇)地球的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并探索地球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单元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入理解和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影响因素和实际应用可能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规律。

2.地球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

2.准备实验器材,如地球仪、陀螺等。

3.设计好教学课件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地球运动的规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仪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运动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运动的概念和规律。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_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_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2)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昼夜交替和地球自转影响风向;(3)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四季交替和地球公转改变气候;(4)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探索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自转、公转引起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地球仪、实验器材、PPT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观察不同的地图,引出地球的运动问题:“地球是静止的吗?它有什么运动呢?”(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归纳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1)通过播放视频或PPT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

(2)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使用,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操作和原理。

3.实验探究(30分钟)(1)让学生进行自行车实验,模拟地球自转。

(2)通过观察转盘实验,了解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交替。

4.归纳总结(10分钟)(1)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归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引起的现象。

(2)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5.拓展延伸(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气温变化等。

(2)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地球公转对气温的影响。

6.达标检测(15分钟)(1)未完成的实验报告、练习册等作为检测材料。

(2)教师针对学生的各个层次给予评价,鼓励和指导学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2)培养学生珍惜地球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3)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图片、模型等;2. 教学设施:黑板、投影仪等;3. 教学资料:课本、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2)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

4.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示意图;2. 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相关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和速度。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2、教学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对四季和五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地理意义,使学生对地球运动有初步的认识。

2、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时差对国际旅行和通讯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自然现象图片,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提问学生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运动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

2、讲授新课(1)地球自转①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②结合动画演示,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称为一个恒星日;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24 小时,是一个太阳日。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4课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4课

《 1. 日夜交替现象》讲课设计【讲课目】1.知与技术(1)知道日夜交替象有多种可能的解。

(2)认识日夜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周运有关。

2.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生日夜象的多种假,并且行。

(2)行模和运用采集据。

(3)依据的状况修正自己的解。

3.感情度和价(1)到同一象,可能有多种不一样样的解,需要用更多的据来加以判断。

(2)培育主研究,极合作的度。

【讲课要点】日夜交替象的四种假。

【讲课点】日夜交替象的模。

【讲课方法】假法、合作研究法、模法【前准】球、手筒、白、水彩笔【安排】 1【讲课程】一、情境入播放:《昼与夜》太阳升,白日抵达;太阳西落,夜幕降。

第二天太阳又从方升起,白昼又来了⋯⋯什么会生昼和夜的交替象呢?地球、太阳在怎运才会致种象生呢?个元,我一起来地球的运,第一来研究常的《日夜交替象》是怎生的。

二、研究活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那么,地球上为何会出现昼和夜不停交替的现象呢?第一我们来认识一下关于日夜交替的几种假说。

(一)日夜交替的假说阅读教材 P72 内容,出示四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想想:这四种假说哪一种看法是正确的呢?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哪一种看法是正确的?为了考据这四种假说的正确性,我们一起做几个模拟实验,来检验我们的假说能否建立。

(二)日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乒乓球代表地球,手电筒表示太阳光,让“太阳光”照耀到“地球”上。

模拟实验日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一)实验器械乒乓球、手电筒实验步骤乒乓球静止不动,手电筒绕着乒乓球转动,观察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太阳光”照亮,并做好记录。

模拟: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动。

模拟实验日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二)实验器械乒乓球、手电筒实验步骤手电筒静止不动,乒乓球绕着手电筒转动,观察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太阳光”照亮,并做好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的: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教学反思: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教学反思: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目的: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认识摆的特点: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

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二、认识“傅科摆”: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三、交流: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板书设计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地球自转教学反思: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的: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二、模拟实验: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四、认识时区及时差: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24小时。

六、课外作业:观察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

板书设计:谁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一天)教学反思: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目的: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1)小组交流(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

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

(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拓展: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

板书设计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教学反思:6、地球在公转吗教学目的: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