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工程第九章-1
第九章 基本控制规律
第三节积分控制
二、比例积分控制
输出信号的变化速度与偏差e及KI成正比,而其控制作 用 随时间积累才逐渐增强,所以控制动作缓慢,控制不 及时,当对象惯性较大时,被控变量将出较大的超调量, 过渡时间也将延长,所以应比例的基础上加入积分作用 组成比例积分控制规律。
p
KC xmax xmin
pmax pmin
仪表量程:xmax xmin 控制器的输出范围: pmax pmin
第二节比例控制
可以从控制器表面指示看出比例度的具体意义。比例度就是使控制器的输出 变化满刻度时(也就是控制阀从全关到全开或相反),相应的仪表测量值变 化占仪表测量范围的百分数。或者说,使控制器输出变化满刻度时,输入偏 差变化对应于指示刻度的百分数。比例度越小则输入变化范围就越小。 若输出与输入都为标准, 则 1 100 %
160
140 /200 8 3/10
100
0
100 %
40%
第二节比例控制
说明
当温度变化全量程的40%时,控制器的输出从0mA变化到 10mA。在这个范围内,温度的变化和控制器的输出变化Δp 是成比例的。但是当温度变化超过全量程的40%时 (在上 例中即温度变化超过40℃时) ,控制器的输出就不能再跟着 变化了。
第二节比例控制
比例控制:具有比例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为比例控制器,
其输出信号变化量 △p 与输入信号(指偏差,当给定值不变
时,偏差就是被控变量测量值的变化量) e 之间成比率关
系。 p KCe( KC为放大系数)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影响。
3. 了解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治理政策。
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2.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影响3.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治理政策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来源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实例,了解治理政策及效果。
教学活动:1. 引入大气污染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
2. 通过PPT展示大气污染的分类及主要来源。
3. 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了解治理政策及实施效果。
作业与评估:2. 课堂讨论:学生汇报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课堂讨论。
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2. 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衰减规律。
3. 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2. 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衰减规律3.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2. 模拟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衰减规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大气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话题。
2. 通过PPT讲解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衰减规律。
3. 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4. 分析实际案例,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评估:2. 课堂讨论:学生汇报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课堂讨论。
第六章:大气污染监测技术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污染监测的重要性。
2. 掌握大气污染物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了解大气污染监测设备的应用及数据处理。
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监测的重要性2. 大气污染物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 大气污染监测设备的应用及数据处理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陕西科技大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课件 1机械设计(王宁侠)第9章
接攻出螺纹。螺钉的材料一般用渗碳钢,热处理后表面的硬度
不低于45 HRC。自攻螺钉的螺纹与普通螺纹相比,在相同大 径时,它的螺距大而小径稍小。
第9章 螺纹联接
图 9-12 自攻螺钉
第9章 螺纹联接 6. 螺母 螺母的形状也有多种,如六角螺母、圆螺母、方螺母等, 其中以六角螺母应用最广。六角螺母根据厚度不同,分为标准 六角螺母、六角薄螺母以及六角厚螺母(见图9-13(a))等。一般 联接常用标准六角螺母;六角薄螺母常用在防松装置中作为副
三项参数符合标准的螺纹称为标准螺纹。上述螺纹中,除矩形 螺纹外,其余螺纹都属于标准螺纹。标准螺纹的基本尺寸可查
阅有关标准。
用螺纹的类型、特点和应用见表9-1。在机械制造中,除 了上述螺纹外,还制定有特殊用途的螺纹,以适应各行业的特 殊工作要求,需用时可查阅有关标准。
第9章 螺纹联接
第9章 螺纹联接
9.2.1 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
1. 螺栓联接
螺栓联接用于通孔联接,如图9-2所示。这种联接在联接 件损坏后容易更换。
第9章 螺纹联接
图 9-2 螺栓联接
第9章 螺纹联接
螺栓联接又可分为普通螺栓联接和铰制孔用螺栓联接两种。
图9-2(a)所示为普通螺栓联接,这种联接的结构特点是被联接
件上的通孔和螺栓杆之间留有间隙,通孔的加工精度要求低,
图9-8(c)为六角头铰制孔用螺栓,可承受剪切并具有联接定位
作用。
第9章 螺纹联接
图 9-8 标准六角头螺栓
第9章 螺纹联接 2. 双头螺柱 双头螺柱两端均有螺纹,两端的螺纹可相同也可不同。双 头螺柱有A型和B型两种结构,如图9-9所示。拧入被联接零件 螺纹孔的一端称为座端(其长度为bm),另一端用螺母旋紧以固 定其他零件。
电子教案与课件:《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子课件 第九章 典型过程的控制
典型过程的控制
一、锅炉的过程控制
工艺流程
1. 汽包水位控制
蒸汽流量干扰下 的水位反应曲线
给水量干扰下 的水位反应曲线
2.双冲量系统控制
将蒸汽负荷变化作 为一个冲量引入系统, 使系统能按负荷变化来 进行校正,比只按水位 进行调整要及时的多, 假液位现象对汽包水位 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抑 制。
3.单冲量系统控制
v
B,xB 釜液
精馏过程控制
精馏过程的控制要求
精馏过程控制的目标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工艺 提出的质量指标,并尽可能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 效率,保证生产安全、平稳运行。
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质量要求 平稳运行要求
约束条件要求 节能要求
L TC
精馏过程控制
基本控制方案 按精馏段指标的控制方案
根据精馏段质量指标控制回流量, 保持再沸器加热量恒定
二、精馏过程控制
工艺简介
精馏过程---将组分复杂的混合物
通过传热、传质分离成纯度相对
较高的单一化工产品的过程
F,z f 进料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相对挥
发度不同,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 蒸汽
通过蒸发与冷凝,使液相中的轻组
分和气相中的重组分互相转移,从
而实现分离。
L 回流
冷剂
D,xD 馏出液
6.燃烧过程的控制
上图是锅炉燃烧过程控制的一个实例,蒸汽压力控 制器为反作用(压力上升输出减小,压力降低输出增 大),设有低值选择器LS和高值选择器HS。
燃烧过程的烟气含氧量控制
上图还标出了燃烧过程的烟气含氧量控制环节。燃料与 空气比值控制不能保证燃烧的经济性(即两流量的动态最优 比值),燃料流量测量的准确性、燃料质量的变化、蒸汽负 荷的大小都会影响燃料量和送风量间的最优比值,对此应该 寻找一个能直接衡量经济燃烧的参量指标。
过程控制工程第三版教学设计 (2)
过程控制工程第三版教学设计介绍过程控制工程作为现代工业的必要部分,涉及各种自动化领域,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交通运输等行业。
本教学设计旨在讲解过程控制工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的建模、仿真、设计和优化的能力。
本文将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教学内容第一章:引言•引言和绪论•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建模•四个基本元素及其表示•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模型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阶跃响应和脉冲响应•频域分析及其应用•稳态错误•稳态响应第四章:校准与调节•校准与调节的基础概念•模型参数识别•方法的评估第五章:控制器设计•PID控制器•线性二次调节器•稳定裕度的概念第六章:反馈控制•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微分控制第七章:高级控制技术•前馈控制•向前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第八章:实时系统模拟•模拟算法的类型•实时控制器的优化•模拟软件的性能第九章:嵌入式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嵌入式控制器的设计•嵌入式系统的性能评估第十章:工业自动化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的概念•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工业自动化控制的应用案例教学方法讲授课程讲师通过PPT、教材、案例展示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过程控制工程的知识点和相关技术,引导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实践任务讲师会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具体场景的模拟实践掌握过程控制工程的技术,如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控制器设计、校准与调节等。
讨论课鼓励学生在讨论课上自由发言,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解决过程控制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课程设计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别独立完成一项过程控制工程的设计任务,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进行实践。
教学评估课堂测试每周进行一次小测试,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平时作业安排一些课后作业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如编写控制系统的模型等。
过程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实用标准文案文档大全目录绪论 (3)第一章自控工程设计概述 (4)1.1自控设计的任务 (4)1.2自控设计的容 (4)1.3自控设计的方法 (5)1.4自控设计的意义 (6)第二章工艺介绍及控制方案选择 (6)2.1脱硫工艺简介 (6)2.1.1工艺原理和工艺流程 (7)2.1.2HPF法脱硫操作条件 (8)2.1.3主要工艺操作控制指标 (9)2.2管道仪表流程图 (10)2.2.1主要控制回路和方案 (10)2.2.2管道仪表流程图的绘制 (16)第三章自控设备的选型 (16)3.1控制装置的选择 (16)3.1.1PLC控制系统的组成 (16)3.1.2DCS控制系统的组成 (17)3.1.3PLC与DCS的比较 (17)3.1.4结论 (18)3.2PLC的硬件选型 (18)3.2.1PLC选型注意事项 (18)3.2.2PLC 的组成 (19)3.3图例符号的统一规定 (20)3.4检测仪表的选型 (24)3.4.1温度测量仪表的选型 (24)3.4.2压力测量仪表的选型 (25)3.4.3流量测量仪表的选型 (25)第四章控制室设计 (26)4.1设计要求 (26)4.1.1位置选择 (26)4.1.2尺寸设计 (26)4.1.3控制室的采光 (26)4.1.4控制室的供电及安全 (27)4.2根据要求结合工程特点设计 (27)4.3其他补充说明 (27)第五章仪表连接 (27)实用标准文案5.1系统的整体连接 (27)5.1.1仪表回路接线/接管图 (28)5.1.2仪表盘端子图/仪表盘穿板接头图 (28)5.2设计仪表端子图 (29)第六章供电 (29)6.1仪表供电系统设计 (29)6.1.1供电系统设计容 (29)6.1.2仪表供电要求 (29)6.1.3对供电交变类型和电压的等级要求 (30)6.1.4对供电质量的要求 (30)6.2仪表供电配电设计 (30)6.2.1供电回路分组 (30)6.2.2配电方式 (31)第七章信号报警及连锁 (31)第八章安全保护及信息接地 (32)8.1仪表防爆设计 (32)8.1.1防爆设计的重要性 (32)8.1.2危险环境的分类 (32)8.2仪表接地设计 (33)8.2.1接地作用和要求 (33)8.2.2接地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34)第九章施工试验及验收 (34)9.1自控工程的施工 (35)9.1.1施工工作容 (35)9.2自控工程的试运行和验收 (35)9.2.1仪表的调校 (35)9.2.2仪表的试运行 (35)9.2.3仪表的交工验收 (36)第十章设计心得 (36)参考文献 (38)文档大全实用标准文案文档大全绪论1.学习自控工程设计的重要性本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典型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典型工艺参数的测量方法、信号处理技术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掌握测控对象参数检测方法、变送器的功能、测控通道技术、执行器和调节阀的功能、过程控制仪表的PID控制参数整定方法,进一步加强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综合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九章 AD、DA转换
采样、保持、 采样、保持、量化和编码
一般前两步由采样保持电路完成,量化编码由ADC来完成。 来完成。 一般前两步由采样保持电路完成,量化编码由ADC来完成
对于n位输出二进制码,并行ADC就需要个比较器 显然, 对于n位输出二进制码,并行ADC就需要个比较器。显然, 就需要个比较器。 随着位数的增加所需硬件将迅速增加, >4时 并行ADC较 随着位数的增加所需硬件将迅速增加,当n>4时,并行ADC较 复杂,一般很少采用。因此并行ADC适用于速度要求很高 适用于速度要求很高, 复杂,一般很少采用。因此并行ADC适用于速度要求很高,而 输出位数较少的场合。 输出位数较少的场合。
与之接近的离散数字电平,这个过程称作量化 与之接近的离散数字电平,这个过程称作量化。 量化。 由 零 到 最 大 值 ( MAX ) 的 模 拟 输 入 范 围 被 划 分 为 1/8 , 2/8……7/8共23-1个值,称为量化阶梯。 ……7 个值,称为量化阶梯 量化阶梯。 而相邻量化阶梯之间的中点值1 16, 16……13/16称为 称为比较 而相邻量化阶梯之间的中点值 1/16 , 3/16……13/16 称为 比较 电平。 电平。
采样后的模拟值同比较电平相比较,并赋给相应的量化阶梯值。例如, 采样后的模拟值同比较电平相比较, 并赋给相应的量化阶梯值 。例如, 采样值为7 32MAX,相比较后赋值为2 MAX。 采样值为7/32MAX,相比较后赋值为2/8MAX。 把量化的数值用二进制数来表示称作编码 把量化的数值用二进制数来表示称作编码。 编码有不同的方式。例如上述的量化值2/8MAX,若将其用三位自然加权 编码有不同的方式。例如上述的量化值2/8MAX, 二进制码编码,则为010。 二进制码编码,则为010。
过程控制-第9章 执行器
第九章 执行器钱厚亮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2013/019.1概述•执行器由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组成。
•执行机构是指根据调节器控制信号产生推力或位移的装置.推动节流件动作的机构•调节机构是根据执行机构输出信号去改变能量或物料输送量的装置,最常见的是调节阀。
节流件按能源形式•液动执行器:推力大,较笨重•气动执行器:结构简单、平稳可靠、动作行程小、输出推力大、安全、经济。
•电动执行器:信号传递快、结构复杂、安全防暴性能差。
•智能电液执行器:机、电、液一体化,力量大,精度高。
蓄能罐式液控止回蝶阀9.2气动执行器•执行机构(也称膜头)。
•调节机构(也叫做阀体)9.2.1气动执行器执行机构的形式1.薄膜式执行机构:行程小,用做一般调节阀的推动装置,组成气动薄膜式执行器(气动薄膜调节阀),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维修方便,应用广泛2.活塞式执行机构•行程长,适用于要求有较大推力的场合,不但可以直接带动阀杆,而且可以和蜗轮蜗杆等配合使用,用于大口径、高压降调节阀或蝶阀的推动装置。
3.气动薄膜式调节阀9.2.2气动薄膜调节阀的类型1.直通单座调节阀•结构简单、•泄漏量小,•:在压差时,流体对阀芯上下作用的推力不平衡,会影响阀芯的移动。
•应用:小口径、•低压差的场合图9-3 直通单座调节阀1—阀杆;2—压板;3—填料;4—上阀盖;5、11—斜孔;6、10—衬套;7—阀体;8—阀芯;9—阀座;12—下阀盖气动薄膜调节阀的类型2.直通双座调节阀•最常用的一种类型。
•流体流过时,作用在上、下两个阀芯上的推力方向相反而大小近于相等,可以相互抵消。
由于加工的限制,泄露量较大。
9-4 直通双座调节阀1—阀杆;2—压板;3—填料;4—上阀盖;5—衬套斜孔;6—阀芯;7—阀座;8—阀体;9—下阀盖3.其它类型调节阀•①角形调节阀•②隔膜调节阀•③三通调节阀•④蝶阀•⑤球阀•⑥凸轮挠曲阀•⑦笼式阀9.2.3调节阀的静态特性流量特性:流过控制阀的相对流量Q 和阀杆相对行程L 之间 的函数关系)()(maxmax L L f l f Q Q q ===Qmax 和Lmax 分别阀全开最大流量和最大行程控制阀流量特性:理想流量特性和工作流量特性理想流量特性:控制阀两端压降恒定时流量工作流量特性:工作状况(压降变化)控制阀流量特性。
9第9章先进过程控制方法1-2 预测控制
9.4 预测控制---原理
预测控制结构
9.5 自适应控制
根据参考模型的输出与实际过程的输出之差来自动调 整控制器的参数,以适应过程特性或环境的变化。
自适应控制系统结构
9.5 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控制系统
自校正控制将过程模型参数的在线估计和实时最优控制有机结合。 实现在线估计的参数估计器采用递推参数估计算法。 最优控制器采用最小方差控制、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极点配置和 广义最小方差控制等。
第九章 先进过程控制系统
主要内容
9.4 预测控制 9.5 自适应控制 9.6 统计过程控制 9.7 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 软测量和推断控制系统
9.4 预测控制
利用当前的和过去的偏差值,及预测模型来预估过程未来的偏 差值,以滚动确定当前的最优输入策略。
具有对数学模型要求不高、 能直接处理具有纯滞后的 过程、具有良好的跟踪性 能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对模型偏差具有较强的鲁 棒性等优良性质。
9.5 自适应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通过调整控制器参 数或控制规律,使
系统动态输出y与 参考模型输出ym尽
可能一致。
调整控制系统控制规律和参数的依据是:被控过程输出y(t)相对于
参考模型输出ym(t)的偏差e(t),以使系统的实际输出y(t)尽可能与
参考模型输出ym(t)一致。
K
* c
B'
K0 Km
em (t) ym (t)
发酵工程第九章发酵过程控制
发酵工程第九章发酵过程控制发酵工程是一门应用生物学、微生物学、化学等知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通过对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代谢特点和运行规律的深入研究,从而探索在发酵生产过程中如何控制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及产物的合成,以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发酵过程控制是发酵工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发酵过程优化的关键。
发酵过程控制主要包括微生物培养条件的优化、发酵参数的监控和调控等。
微生物培养条件的优化是指通过合理调控发酵基质、发酵条件和发酵设备等因素,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和代谢环境,以达到提高产酶产物的目的。
其中,发酵基质的优化包括选用适宜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等,以满足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发酵条件的优化包括控制培养温度、pH值、溶氧度、搅拌速度、通气量等,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发酵设备的优化包括选择合适的发酵罐类型和规格,保证良好的混合效果和传质性能。
发酵参数的监控和调控是实现发酵过程可控性的重要手段。
其中,监控发酵参数主要通过测定和分析微生物生长曲线、代谢产物浓度、培养液的理化指标等来了解发酵过程的动态变化,并及时调整发酵条件;调控发酵参数主要通过采用在线控制与传感技术,实时监测并自动调节温度、pH 值、溶氧度、搅拌速度、通气量等关键参数,以实现发酵过程的自动化和精确控制。
发酵过程控制的目标是在保证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基础上,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发酵过程的高效、稳定和可控。
为此,需要通过对发酵过程的深入研究和优化设计,建立合理的发酵工艺和控制策略。
在发酵过程中,应用传统的经验法和现代的控制理论相结合,根据不同微生物和不同发酵产物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例如,对于需氧发酵的菌种,应充分考虑氧的供应情况,控制溶氧度在合适的范围内;对于需酸性环境的菌种,应合理调控pH值,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对于同时产生多种代谢产物的菌种,应选择合适的反馈控制方法,控制各种产物的生成量。
此外,还应考虑发酵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和传输过程等因素对控制的影响。
第九章 固态相变(一)
3.晶体缺陷的影响
固态相变时母相中的晶体缺陷对相变有促进作用,这是由 于缺陷处在晶格畸变,该处原子的自由能较高。形核时,原缺 陷能可用于形核,使形核功比均匀形核功降低,故新相易在母 相的晶界、位错、层错、空位等缺陷处形核。此外晶体缺陷对 组元的扩散和新相的生长也有很大影响。实验表明,母相的晶 粒越西,晶内缺陷越多,相变速度也越快。
脱溶分解、共析转变等
连续型相变:若在很大范围内原子发生轻微的重排,相变的 起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之间存在一系列连续状态,不需形核, 靠连线涨落形成新相,这种相变为连续型相变。
调幅分解
按相变时是否获得符合状态图的平衡组织可将固态相变分 为平衡转变和非平衡转变;
根据相变过程中有无原子的扩散可以将固态相变分为扩散 相变、半扩散相变和非扩散型相变。
变晶核形状和共格性等降低形核阻力,使固态相变得以进行。
当新相和母相为共格界面时,界面能很低,相变阻力主要来
自应变能,为减少应变能,新相晶核应为圆盘状或针状。当
新相和母相为非共格界面时,若比热引起的应变能不大的情
况下,相变阻力主要来自界面能,为减少界面能,新相晶核
应为球形,以降低单位体积的表面积,减少界面能。
n级相变:相变过程中新旧两相自由焓的第(n-1)偏导数相等, 而其n阶偏导数不相等。
2. 按结构变化分类 按发生相变时新相与母相在晶体结构上的差异,可以将相 变分为重构型相变和位移型相变。
重构型相变——伴随化学键的破坏,新键的形成,原子重 新排列,新相和母相在晶体学上没有明确的位向关系。所 需要克服较高的能垒,相变潜热很大,相变进行缓慢。
5. 过渡相
过渡相是指成分和结构,或两者都处于新旧两相之间的 亚稳相。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稳定相的成分与母相相差较远,转 变温度较低,原子扩散慢,稳定相的形核困难。钢中的渗碳 体其实也是铁碳平衡中的一过渡相。
过程控制过程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2. 锅炉供给用汽设备旳蒸汽压力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3. 过热蒸汽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4. 汽包中旳水位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5. 保持锅护燃烧旳经济性和安全运营; 6. 炉膛负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4
锅炉设备控制旳若干个控制系统 给水自动控制系统 锅炉燃烧旳自动控制 过热蒸汽系统旳自动控制 热力除氧 锅炉水处理过程控制
15
蒸汽 FT
LT
汽包 省煤器
LC
∑
LV
FC FT
给水
液位调节器 LC
-
流量调节器 FC
-
三冲量控制系统 前馈-串级控制系统
前馈调节器
蒸汽流量干扰D
干扰通道 特性
调节阀 LV
流量对象
液位对象
流量变送器 FT
液位变送器 LT
16
控制方式选择 如:蒸发量小旳锅炉——单冲量简朴控制系统 如:大型锅炉系统——串级控制系统 如:多顾客蒸汽系统——前馈控制
最简便旳措施:烟气中氧含量。
实际上完全燃烧所需旳空气量要超出理论计算旳 量——要有一定过剩空气量。
27
28
过剩空气量
过剩空气系数α表达——实际空气量Qp与理论空
气量QT之比
=Q p
QT
α与烟气氧含量有直接关系,A0——烟气含氧量
=
21 21-A0
过剩空气量(%)
29
烟气氧含量旳闭环控制系统
第九章 过程控制系统旳工程应用
9.1 经典传热设备旳过程控制 9.1.1概述 锅炉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必不可少旳主要传热设备 驱动发电机 动力机构旳动力源 作为热源提供给工业生产装置 民用取暖设施
9-1固态相变总论
r θ
Aα = πR 2 = π (r sin θ ) 2 = πr 2 (1 − cos 2 θ )
①晶界形核
如果原子的体积为Vp 那么形成β晶核需要的原子数量n=Vβ/Vp, 如果忽略新旧两相之间界面的应变能,那么 形成新相β时,系统的自由能变化为: σαα
Vβ 3 ∆G = n ⋅ ∆Gv + η ⋅ n σ = ∆Gv + ( Aβ σ αβ − Aα σ αα ) VP
与均匀形核相比,自由能多了一项-n’ΔGd,导致△G更 负,形核的阻力减小。
①晶界形核
晶界形核受界面能和晶界形状等因素的影响,新相晶核 在界面、界棱、界隅处形核可有不同的几何形状。 下图是在非共格情况下,三种不同位置上形成晶核的可 能形状: α
α β α 晶界面形核
α β α
晶界线处形核
α
β α
晶界隅处形核
2
2R σαβ θ β α α
将Vβ、Aβ 、Aα的表达式代入上式,得到: 2 3 ∆Gv 2 ∆G = [2πr σ αβ + πr ](2 − 3 cos θ + cos3 θ ) 3 Vp 2σ V 对△GV求偏导,可求得临界晶核半径: r * = − αβ P 临界形核功为:
∆Gv
2 8π σ αβ VP ∆G * = (2 − 3 cos θ + cos 3 θ ) 3 ∆Gv2
固态相变的阻力来源于: ①形成新旧两相的相界面,产生界面能,导致能量的上 升; ②由于新旧两相的密度不同,旧相转化为新相时,会引 起体积的变化,而旧相会约束新相的自由膨胀或者收 缩 ③新旧两相界面处原子的不匹配,会产生弹性应变能。 ④同种材料而言,固态相变时原子扩散更为困难。
(2)容易产生惯析现象
第九章 管道内的流动
V32 2g
25
第九章 管道内的流动
可见局部损失与 V1 V3 2 成正比。上式也可以写为
hm
K1
V12 2g
K2
V32 2g
按A1截面速度计算的局部损失因数为
2
K1
1
A1 A2
按A3截面速度计算的局部损失因数为
K2
A2 A1
2 1
26
第九章 管道内的流动
当液体通过小直径管流入大面积水池时, A2>>A1, 管道出口损失为
直径管以降低沿程水力损失。
间有关系式
w
D 4
p* L
将上式代入沿程水力损失表示式,可得
hl
4W g
L D
(9-3)
沿程水力损失hf可视为直接由壁面切应力引起,基于这点, 通常将Δpl称作摩擦压降。
Q R4 p* D4 p* 8 L 128 L
摩擦压降Δpl=Δp*只是体积流量Q,流体粘度和管道几何参
数的函数。
7
第九章 管道内的流动
引用魏斯巴赫公式
p* f L 1 V 2
D2
pl
f
L D
1 V 2
2
(9-4)
将上式代入式(9-2),则沿程水力损失又可表示为
hl
f
L V2 D 2g
(9-5)
对于圆管层流
f 64 Re D
Re D
VD
(9-6)
即圆管内层流达西摩擦因数与以管径为特征长度的雷诺数
成反比。
8
第九章 管道内的流动
如果通过给定圆管的流量Q已知,则确定沿程损失 的计算直截了当,可依照下述步骤进行:
(1)计算雷诺数ReD= ρVD/ μ;
过程控制工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过程控制工程第一章单回路控制系统何谓控制通道何谓干扰通道它们的特性对控制系统质量有什么影响控制通道——是指操纵变量与被控变量之间的信号联系;干扰通道——是指干扰作用与被控变量之间的信号联系;(1)控制通道特性对系统控制质量的影响:从K、T、τ三方面控制通道静态放大倍数越大,系统灵敏度越高,余差越小;但随着静态放大倍数的增大,系统的稳定性变差;控制通道时间常数越大,经过的容量数越多,系统的工作频率越低,控制越不及时,过渡过程时间越长,系统的质量越低,但也不是越小越好,太小会使系统的稳定性下降,因此应该适当小一些;控制通道纯滞后的存在不仅使系统控制不及时,使动态偏差增大,而且还还会使系统的稳定性降低;(2)干扰通道特性对系统控制质量的影响:从K、T、τ三方面干扰通道放大倍数越大,系统的余差也越大,即控制质量越差;干扰通道时间常数越大,阶数越高,或者说干扰进入系统的位置越远离被控变量测量点而靠近控制阀,干扰对被控变量的影响越小,系统的质量则越高;干扰通道有无纯滞后对质量无影响,不同的只是干扰对被控变量的影响向后推迟一个纯滞后时间τ0;如何选择操纵变量1考虑工艺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2控制通道静态放大倍数大于干扰通道静态放大倍数;3控制通道时间常数应适当小一些为好,但不易过小,一般要求小于干扰通道时间常数;干扰动通道时间常数越大越好,阶数越高越好;4控制通道纯滞后越小越好;控制器的比例度δ变化对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有何影响对控制系统的动态质量有何影响比例度δ越小,系统灵敏度越高,余差越小;随着δ减小,系统的稳定性下降;图1-42为一蒸汽加热设备,利用蒸汽将物料加热到所需温度后排出;试问:①影响物料出口温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②如果要设计一温度控制系统,你认为被控变量与操纵变量应选谁为什么③如果物料在温度过低时会凝结,应如何选择控制阀的开闭形式及控制器的正反作用答:①影响物料出口温度的因素主要有蒸汽的流量和温度、搅拌器的搅拌速度、物料的流量和入口温度;②被控变量应选择物料的出口温度,操纵变量应选择蒸汽流量;物料的出口温度是工艺要求的直接质量指标,测试技术成熟、成本低,应当选作被控变量;可选作操纵变量的因数有两个:蒸汽流量、物料流量;后者工艺不合理,因而只能选蒸汽流量作为操纵变量;③控制阀应选择气关阀,控制器选择正作用;图1-43为热交换器出口温度控制系统,要求确定在下面不同情况下控制阀的开闭形式及控制器的正反作用:①被加热物料在温度过高时会发生分解、自聚;②被加热物料在温度过低时会发生凝结;③如果操纵变量为冷却水流量,该地区最低温度在0℃以下,如何防止热交换器被冻坏;答:TC冷却水物料被冷却物料①控制阀选气关阀,选反作用控制器;②控制阀选气开阀,选正作用控制器;③控制阀选气关阀,选反作用控制器;单回路系统方块图如图1-44所示;试问当系统中某组成环节的参数发生变化时,系统质量会有何变化为什么1若T0增大; 2若τ0增大; 3若T f增大; 4若τf增大;答:1T0 增大,控制通道时间常数增大,会使系统的工作频率降低,控制质量变差;2τ0 增大,控制通道的纯滞后时间增大,会使系统控制不及时,动态偏差增大,过渡过程时间加长;3Tf 增大,超调量缩小1/Tf倍,有利于提高控制系统质量;4τf 增大对系统质量无影响,当有纯滞后时,干扰对被控变量的影响向后推迟了一个纯滞后时间τf ;第二章串级控制系统2.1 与单回路系统相比,串级控制系统有些什么特点1 串级系统由于副回路的存在, 使等效副对象时间常数减小,改善了对象的特性,使系统工作频率提高;2 串级控制系统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特别是干扰作用于副环的情况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会更强;3 串级系统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2.2 为什么说串级控制系统主控制器的正、反作用方式只取决于主对象放大倍数的符号,而与其他环节无关主环内包括有主控制器,副回路,主对象和主变送器.而副回路可视为一放大倍数为“1”的环节,主变送器放大倍数一般为正,所以主控制器的正反作用只取决于主对象放大倍数的符号;如果主对象放大倍数的符号为正,则主控制器为反作用,反之, 则主控制器为正作用;2.5 试说明为什么整个副环可视为一放大倍数为正的环节来看副回路所起的作用是使副变量根据主调节器输出进行控制,是一随动系统;因此整个副回路可视为一放大倍数为正的环节来看;2.6 试说明在整个串级控制系统中主、副控制器之一的正、反作用方式选错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当主、副控制器有一个正反作用方式选错时,就会造成系统的主回路或副回路按正反馈控制,当被控变量出现偏差时,系统不仅不向着消除偏差的方向校正,反而使被控变量远离给定值;2.7 图2-20所示的反应釜内进行的是化学放热反应,,而釜内温度过高会发生事故,因此采用夹套通冷却水来进行冷却,以带走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由于工艺对该反应温度控制精度要求很高,单回路满足不了要求,需用串级控制;⑴当冷却水压力波动是主要干扰时,应怎样组成串级画出系统结构图;⑵当冷却水入口温度波动是主要干扰时,应怎样组成串级画出系统结构图;⑶对以上两种不同控制方案选择控制阀的气开、气关形式及主、副控制器的正、反作用方式;1选冷水流量为副变量,釜内温度为主变量组成串级系统.2夹套温度为副变量,釜内温度为主变量组成串级系统.2.8 图2-21为一管式炉原油出口温度与炉膛温度串级控制系统;要求:⑴选择阀的开闭形式⑵确定主、副控制器的正、反作用方式⑶在系统稳定的情况下,如果燃料压力突然升高,结合控制阀的开闭形式及控制器的正、反作用方式,分析串级系统的工作过程;1 气开阀2主控制器反作用,副控制器反作用;3如果燃料气的P1突然生高,副回路首先有一个“粗调”:P1↑→F1↑→T2↑→u2↓→ F1↓没有完全被副回路克服的部分干扰,通过主回路“细调”:T2↑→T1↑→u1↓→ F1↓→T2↓→T1↓2.9 某干燥器采用夹套加热和真空吸收并行的方式来干燥物料;干燥温度过高会使物料物性发生变化,这是不允许的,因此要求对干燥温度进行严格控制;夹套通入的是经列管式加热器加热的热水,而加热器采用的是饱和蒸汽,流程如图2-22所示;要求:⑴如果冷却水流量波动是主要干扰,应采用何种控制方案为什么⑵如果蒸汽压力波动是主要干扰,应采用何种控制方案为什么⑶如果冷却水流量和蒸汽压力都经常波动,应采用何种控制方案为什么1以热水温度为副变量,干燥器出口温度为主变量,蒸汽流量为操纵变量构成温度温度串级系统,冷水流量单独设计流量单回路系统理由:当被控变量为干燥器出口温度时,不宜选冷水流量做操纵变量,故单独设计流量单回路系统抑制冷水流量波动;以干燥器出口温度为被控量、蒸汽流量为操纵变量的控制系统中,控制通道太长,存在较大的时间常数和纯滞后,故选择换热器出口温度为副变量,构成串级系统,利用副回路减小等效时间常数;2 以热水温度为为副变量,干燥器的温度为主变量串级系统;理由:将蒸汽压力波动这一主要干扰包含在副回路中, 利用副回路的快速有效克服干扰作用抑制蒸汽压力波动对干燥器出口的温度的影响.3 采用与1相同方案;理由同1;第三章 比值控制系统比值与比值系数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答:①比值指工艺物料流量之比,即从流量与主流量之比:;比值系数指副、主流量变送器输出电流信号之比,即: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下式决定:变送器输出与流量成线性关系时变送器输出与流量成平方关系时用除法器进行比值运算时,对输入信号的安排有什么要求为什么答:应使除法器输出小于1;除法器输出值既仪表比值系数,需要通过副流量调节器的内给定设置,大于1无法设定、等于1无法现场整定;什么是比值控制系统它有哪几种类型画出它们的结构原理图;答:比值控制系统就是实现副流量2F 与主流量1F 成一定比值关系,满足关系式:12F F K = 的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的类型:开环、单闭环、双闭环、变比值、串级-比值控制系统; 原理图见教材;用除法器组成比值系统与用乘法器组成比值系统有何不同之处答:① 系统结构不同,实现比值控制的设备不同;② 比值系数的设置方法不同,乘法方案通过在乘法器的一个输入端,输入一个外加电流信号I 0设置;除法方案通过副流量调节器的内给定设置;12F F K =min1min2I I I I K --='m ax 2m ax1F F K K ='2m ax 2m ax 1)(F F K K ='在用除法器构成的比值控制系统中,除法器的非线性对比值控制有什么影响 答:除法器环节的静态放大倍数与负荷成反比;为什么4:1整定方法不适用于比值控制系统的整定答:单闭环比值控制系统、双闭环的副流量回路、变比值回路均为随动控制系统,希望副流量跟随主流量变化,始终保持固定的配比关系;出现4:1振荡时,固定配比关系不能保证;当比值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求得比值系数1K >' 时,能否仍用乘法器组成比值控制为什么能否改变一下系统结构,仍用乘法器构成比值控制答:当比值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求得比值系数大于1时,不能用乘法器组成比值控制;因为当1K >'时,计算所得的乘法器的一个外加输入电流信号I 0大于20mA,超出乘法器的输入范围;不用改变系统结构,只要调整F 2max 保证K '〈1 即可;一比值控制系统用DDZ-III 型乘法器来进行比值运算乘法器输出416)4I )(4I (I 01+--=', 其中I 1与I 0分别为乘法器的两个输入信号,流量用孔板配差压变送器来测量,但没有加开方器,如图所示;已知h /kg 2000F ,h /kg 3600F max 2max 1==,要求:① 画出该比值控制系统方块图;② 如果要求1:2F :F 21=,应如何设置乘法器的设置值0I解:①方框图如下:0I1I 2F - 2I1F② 乘法器 控制器 调节阀测量变送器2测量变送器1 流量对象 21221max 2max 1213600()()0.8122000F K F F K K F =='==⨯=,由于流量用孔板配差压变送器,没加开方器,所以12I I =‘系统稳定时: 2111'1004444(4)(4)44,0.811616I I K I I I I I I K --==-----'=+⇒==‘’0164160.81416.96I K mA'=+=⨯+=某化学反应过程要求参与反应的A 、B 两物料保持5.2:4F :F B A =的比例,两物料的最大流量h m F h m F B A /290,/6253max 3max ==;通过观察发现A 、B 两物料流量因管线压力波动而经常变化;根据上述情况,要求:① 设计一个比较合适的比值控制系统;② 计算该比值系统的比值系数K ';③ 在该比值系统中,比值系数应设置于何处 设置值应该是多少假定采用DDZ-III 型仪表;④ 选择该比值控制系统控制阀的开闭形式及控制器的正、反作用;解:①系统设计如下:②81.1)29062545.2()F F K (K 22max B max A =⨯==' ③1K ≤',所以要将max B F 调大;所以 625.39062545.2KF F Amxa max B =⨯=≥取450max =B F 75.0)45062545.2()(22max max =⨯=='B A F F K K 比值系数K '通过I 0设置,mA K I 164160=+'=④选择A 阀为气开阀,主对象为正环节,测量变送为正环节,则主调节器为反作用;选取B 阀为气开阀,副对象为正环节,测量变送为正环节,则副调节器为反作用;在硝酸生产过程中有一氧化工序,其任务是将氨氧化成一氧化氮;为了提高氧化率,要求维持氨与氧的比例为2:1;该比值控制系统采用如图所示的结构形式;已知h /m 5000F ,h /m 12000F 3max 3max ==氧氨;试求比值系数K ’= 如果上述比值控制用DDZ-II 型仪表来实现,比值系数的设置0I 应该是多少解:12.150001200021F F K K max max≥=⨯=='氧氨 调整副流量的测量上限,使K <1’取8.0='K ,则7500max =氧F 即可;对于DDZ-II,mA K I 88.010100=⨯='=有一个比值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图中k 为一系数;若已知k=2,h /kg 1000F ,h /kg 300F max B max A ==,试求?K =' K=解:211='==K k I I A B 21)1000300K ()F F K(K 22max B max A ===' 36.2K =⇒一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其比值用DDZ-III 型乘法器来实现;已知h /kg 4000F ,h /kg 7000F max 2max 1==;要求:① 画出该系统方块图;② 若已知mA 18I 0=求该比值系统的比值K= 比值系数?K =' ③ 待该比值系统稳定时,测m A 10I 1=,试计算此时2I =解:①②12I I =‘系统稳定时: 2111'1004444(4)(4)44,1616I I K I I I I I I K --==-----'=+⇒=‘’③ 001max 2max 2max 1max 164, 18140.875160.8754000170002I K I mA K F K K F F K K F '=+='⇒=='=⨯'===212144(4)40.875(104)49.25I K I I K I mA -'=-'=-+=⨯-+=。
过程控制工程9.选择性控制与分程控制
液氨蒸发器选择控制方块图
选择控制系统的抗积分饱和
抗积分饱和方法:当某一控制器起作用时,让另一备 用控制器的输出跟踪起作用控制器的输出,从而避免 备用控制器的积分累加。
选择控制系统抗积分饱和的实现
分程与阀位控制系统
间歇聚合反应器的控制问题
控制要求:反应开始前,需要用蒸汽加热以达到反应所需 的温度;当反应开始后,因放出大量反应热,需要用冷水 进行冷却。要求全过程自动控制反应器的温度?
反应器温度分程控制系统
问题: (1)选择两调节阀 的气开气关属性; (2)温度控制器的 正反作用; (3)协调两调节阀 的动作; (4)如何克服广义 对象的非线性。
反应器温度控制系统 调节阀的分程动作关系
工作过程: (1)当温度偏低时,调节阀 气动信号增大。若冷水阀还 未全关,则逐步关冷水阀; 否则,开大蒸汽阀; (2)当温度偏高时,调节阀 气动信号减少。若蒸汽阀还 未全关,则逐步关蒸汽阀; 否则,开大冷水阀;
选择性控制与分程控制
主要内容
n 选择性控制问题的由来; n 选择性控制的设计方法与应用场合; n 分程控制的特点与适用场合; n 分程区间的确定方法; n 阀位控制的概念与设计方法。
选择性控制系统
选择性控制分类
n 超驰控制(Override Control),也称约 束控制(Constraint Control)
轻柴油抽出板温度 的双重控制系统
图中VPC称为“阀位控制器”, 其测量值为主调节阀(本例 中为三通调节阀)的开度。
系统特点: (1)对主参数的控制能力显 著提高。与分程控制不同的 是,两调节阀可同时动作。 (2)通过设定Vsp,可实现能 量回收的最大化。
多回路PID控制系统小结
n 用于改善控制系统性能的多回路PID系统 (1)串级控制系统; (2)前馈控制系统; (3)变增益/变比值控制系统。
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及保证措施
第九章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及保证措施一、该项目地质条件复杂,我公司制定以下施工方案:1、本标段地处政务区,交通组织要求高,需按照要求进行安全文明施工围挡,确保施工期间车辆、行人安全通行。
2、排水施工时应确保沿线居民排水畅通,做好导流、疏浚工作,做好沟槽处理及施工保障措施方案及临时导流方案。
3、由于本工程为市政工程,应充分的考虑便道的设置,施工期间交通必须有可行的交通组织方案,保证施工材料的运输及沿线单位和居民通行。
4、软基处理原则①、在软基处理施工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精心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报公司总部及监理审批,通过方可实施。
②、成立以项目技术负责人为组长的软基处理专项领导小组,实行责任分工,责任到人,并执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并通过各种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对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工程造价和安全、文明施工实施全过程控制。
③、雨季是软基处理施工工程的重大障碍,项目部将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根据气象预报合理做出施工安排,在雨季来临前,避免大范围铺开作业,并做好现场的排水准备工作。
雨季施工时,应作好面层排水,尽量作到雨前将摊铺的松土压实完毕,否则复工时应重新检验路堤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恢复施工.④、根据设计要求和处理范围的软弱土层情况,全部或部分清除路基土层中的杂填土层、高液限粘土层,再用满足要求的沙性土料分层回填碾压至交工面,并通过各种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对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工程造价和安全、文明施工实施全过程的控制。
⑤、对开挖较深的基坑,必须在降排干积水的干燥环境下分层回填,分层夯实,坚决制止沟槽带水回填施工。
对于确实难于降排干净积水的沟槽,必要时,建议业主批准选用透水性能较好的石粉渣或砂石料回填,以确保路基的稳定。
⑥、对于填方路基,在清除上部①—1耕植土、①-2淤泥质粘土及表层植物等杂质的基础上,宜对膨胀土表层0.3~0.6m的土体挖除,并将路床换填非膨胀性土或掺灰处理。
填方施工参数应由设计计算来确定,施工完后应按规定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及检测数量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控制理论(基于状态空间):如最优控制、 极点配置等 , 应用航空航天(理想环境) 工业过程控制(基于模型预测):预测控制! 石油、化工、发电等 -- 先进控制算法
预测控制,基于对过程模型精度要求不高的思想下产生。 模型算法控制(MAC)、动态矩阵控制(DMC)、 预测控制(PC)
预测控制基本思想:利用易于得到的工业过程脉冲响应 或阶跃响应构成系统预测模型,
Gp (s)e
s
G (s)
设计一个补偿器,使并联后的等效传递函数消除纯滞后
Gp (s)es G (s) Gp (s)
G (s) Gp (s)(1 es )
Smith补偿器
9.2
纯滞后补偿的效果 系统方块图整理 后,实际上把纯滞后环节提到了控制 回路之外 纯滞后对控制品质没有影响,与没有纯滞后的控制效 果一样,只是过渡过程有一个滞后
1
Gc(s)
U(s)
GP1(s) Gd1(s)
Y(s)
信号分离 估计器 E ( s )
G p 2 ( s)
GP2(s)
D(s) Gd2(s) Z(s)
推断控制器
E (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 按z变换设计的控制系统
数字控制系统
R(s) R(z) U(z) Ys(s)
Gc(s)
H(s)
Gp(s)
Y (z)
u(k ) [a0 e(k ) a1e(k 1) a 2 e(k 2) ] [b1u(k 1) b2u(k 2) ]
为采样控制输出的一般形式。
12.3 采样控制系统
(2)模拟式采样控制系统
13 预测控制系统
大部分控制系统设计都要求需要准确的数学模型, 对于实际工业过程很难满足
a. b. 精馏塔进料阶跃变化引起的基础液位变化 烟道开关-〉蒸汽温度变化
13 预测控制系统
特点:
(1)
(2) (3) (4)
模型可以通过过程实验获得,简单
采用了非参数卷积模型,抗干扰,鲁棒性强 滚动优化,弥补模型的不精确性 理论简单,易于推广
13 预测控制系统
•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 – regulatory controls that use an explicit dynamic model of the response of process variables to changes in manipulated variables to calculate control “moves”. • Control moves are intended to force the process variables to follow a pre-specified trajectory from the current operating point to the target. • Base control action on current measurements and future
Y2(s)
Y1 ( s) G11 ( s) Y ( s) G ( s) 2 21
G12 ( s) P 1 ( s) P ( s) G22 ( s) 2
Y ( s ) G ( s ) P( s )
解耦控制—设计控制系统,消除系统之间耦合
10.1 关联系统解耦条件
13 预测控制系统
工业过程特点
• 数学模型的非精确性 • 不确定性、随机性、参数时变性
– – – – material, energy balances flow dynamics physical properties (often unknown) thermodynamics
• • • •
多变量系统 控制算法的可实施性 历史,。。。 脉冲响应与阶跃响应;滚动
G PD ( z ) Y ( z) D( z ) 1 GC ( z )GoH G PC ( z )
根据对闭环系统动态品质的要求 可以设计数字控制器 如: Y( Z) /R( Z) =Z-n 在脉冲输入信号作用下,输 出经过n个采样周期后回到给定值。 对于具有纯滞后特性的系统,输出至少要经过时间τ之 后,才能复现输入信号,因此,要适当选择 n 。 n=1 即为最小拍控制。
10.3 解耦控制应用实例
精馏塔两端温度控制方案
11 按计算指标及推断控制系统
11.1 按计算指标的控制系统 有些情况,控制指标不能直接测量出来,因此只能 通过一些可测量的变量,通过计算获得控制指标,再 进行控制——按计算指标的控制系统 (1)精馏塔内回流控制系统 ①内回流:精馏塔内上一层塔盘向下一层塔盘流下的 流体流量。
③实现内回流的方法 内回流难于直接测量和控制,通过建立内回流和其它 可测量的数学模型,计算内回流,进而实现内回流控制 内回流计算的数学模 型: P152 式9-12, 可计算内回流 仪表实现内回流控制 系统:P153 图9-13 完成 式9-12的计算 已经形成专用仪表装 置。
11.1 按计算指标的控制系统
10.2 解耦控制方案
(2)简化解耦
选择一种简化的解耦模型 F(S)的某两个元素固定为1。而且,这两个1不能处于 一个控制器的输出端。
1 F 21
F12 1
对于a 求得:
1 F ( s) G21 ( s) G22 ( s)
G12 ( s ) G11 ( s) 1
产生纯滞后信号的方法
•存储单元法 为了形成滞后L的信号,需在内存中开辟L+1个存储 单元,以存储P(k)的历史数据。
•多项式近似原理 计算e-τs时,可将其按幂级数展开为
e
s
1 (1
s
2
)
2
10 解耦控制系统
R1
P1(s) G11(s)
Gc1(s)
Y1(s)
R2
Gc2(s)
G12(s) G21(s) P2(s) G22(s)
代入,得大林算法:
1 (1 q) z 1 N Gc ( z ) HG p ( z ) 1 qz 1 (1 q) z 1 N
qe
TS / T
12.2 大林(Dahlin)控制算法
分析:
T
T
q →0 q→1
趋于最小拍算法; 控制趋于平缓 ,振荡减弱
T是可以进行调整的参数 例子:P166 大林算法存在负实数极点,控制器对阶跃输入响应会 有跳跃现象,需要改进 改进方法,见P167~168
条件:广义对象的传递矩阵G(S)必须是对角阵
方法:在相互关联的系统中增加一个解耦装置(解耦 矩阵F(S)),使对象的传递矩阵与解耦装置矩阵 的乘积为对角阵。
10.1 关联系统解耦条件
P1(s)
F11(s)
P‘1(s)
G11(s)
R1
GC1(s)
F12(s) P2(s) F21(s) G12(s) G21(s)
史密斯补偿的计算机实现
一阶滞后对象的纯滞后补偿器电路图
史密斯补偿的计算机实现
将纯滞后补偿环节首 m(k ) + u (k ) c (k) 先分为两个环节,如图所 GP(s) 示。先计算PID控制器的 - m(k l ) e--τ s 输出u(k),再计算预估 器GP(s)的输出m(k),其中史密斯预测器的输出cτ (k)为
(2)热焓控制系统 ①热焓控制目的 热焓——单位重量/体积的物料所积存的热量 精馏塔操作,热焓是一个主要干扰 单相进料,温度与热焓为单值关系, 可用图9-14的控制 方案 混合进料,温度与热焓不是单值关系,需要进行热焓控 制 ②热焓运算的数学模型及实施框图 P154
11.1 按计算指标的控制系统
(2)热焓控制系统
TC
F
11.2
推断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输出变量、外部扰动有可测和不可测的两类
不可测扰动
可测扰动
… …
Gd2
……
:
可测输出
操 纵 变 量
:
:
:
不可测输出
11.2
推断控制系统
组成反馈控制系统 组成前馈控制系统
可测输出
可测扰动 都不可测
推断控制 反馈推断控制 前馈推断控制
推测不可测被控变量
推测不可测扰动变量
s G ( s ) G ( s ) e Y ( s) c p R(s) 1 Gc (s)G p (s) s G ( s )[ 1 G ( s ) G ( s )( 1 e )] Y ( s) f c p F (s) 1 Gc (s)G p (s)
特征方程中不包含纯滞后环节,控制品质提高。
过程控制系统及工程
第9章 纯滞后补偿控制系统
信息学院自动化系:李大字
Email:lidz@
第 章
新型控制系统
9.1 9.2 纯滞后补偿原理 纯滞后补偿控制的效果
9
9.3
史密斯补偿的实现
教学进程
9.1 纯滞后补偿原理
控制通道的纯滞后对控制品质影响非常不利 如何对纯滞后进行处理
c (k ) m(k ) m(k l )
式中,l=τ / t是纯滞后折合采样周期T的倍数。 在程序中采用下面方法可得到m(k-l):在内存中专门设置l个单元用 存放历史数据,当前采样值总是存放在第1个单元(具体做法是将历史数据 区的各单元依次右移,空出第1个单元),这样,从l号单元输出的信号就是 滞后了l个采样周期的信号m(k-l)。
内回流稳定是保证塔良好操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希望内回流稳定或者按一定的规律变化
11.1 按计算指标的控制系统
VR
②内回流和外回流的关系: P152 图9-12 Li = Lo +ΔL ToH - TR变化不大时,可 以由 Lo 代替Li,否则, 需要内回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