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课程总结共42页文档
普通地质学总结(夏邦栋第二版)
普通地质学总结(夏邦栋第二版)2、北半球上一切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均向右偏;南半球的均向左偏。
此为科里奥利效应。
它对大气的运动方向(流水的运动方向也相同)发生重要影响。
P373、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氧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等。
在平流层上部有臭氧层。
正是因为地球具有这种性质的大气,生命的存在才称为可能。
4、太阳热能、地球的重力能以及日月的引力是发动各种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
或者说是推动大气、水、生物三种营力做功的动力。
7、使松散的沉积物变为坚硬的沉积岩的作用称为固结成岩作用,包括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以及新矿物生长作用等。
它们对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具有不同的意义。
8、组成沉积岩的常见矿物都是在常温、常压下形成的,或者所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大,在地表条件下能够保持稳定的矿物。
P419、碎屑结构是沉积岩的特征性结构,也是识别沉积岩的基本标志。
10、碎屑结构按其组成碎屑颗粒粒径分为砾状、砂状、粉砂状、泥状等类型,其相应的沉积岩分别是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黏土)。
P4111、砾岩与砂岩一般都具有的碎屑、基质与胶结质三部分,或碎屑、胶结质两部分,用肉眼能够加以识别。
P4112、层理是沉积岩的特征性沉积构造,也是识别沉积岩的基本标志。
包括平行层理与交错层理两种类型。
P4313、递变层理、波痕、泥裂、印模等沉积构造都出现于具有碎屑结构的岩层中,它们对于判别岩层的顶底方向常有指示性意义。
P43-4514、缝合线是石灰岩及白云岩中常见的沉积构造。
它可以帮助确定岩层的层面。
P4415、砾岩(含角砾岩)的进一步定名主要依据其中碎屑的成分。
砂岩的进一步命名除依据碎屑成分外,还要注意碎屑的粗细程度、岩石的颜色、胶结物成分等。
P45-4616、粘土岩或泥岩的碎屑极细,难以辨认,进一步定名可以根据岩石的颜色及混入物成分。
17、硅质岩是由SiO2组成的岩石。
含有机质的硅质岩为黑色。
富含氧化铁的硅质岩为红色或灰绿色,称为碧玉。
地质课程设计总结通用
地质课程设计总结通用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地质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培养学生对地质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理解地壳、地幔、地核等概念,掌握地球板块构造学说。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观察地质现象判断地层顺序、岩性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质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质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成、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地球板块构造学说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的形成:介绍地球的形成过程,如原始太阳星云、行星胚胎、地球诞生等。
2.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概念及其特点,如厚度、物质组成、物理性质等。
3.地球的外部特征:介绍地球的表层特征,如地形、气候、生物等,以及它们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4.地球板块构造学说:阐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如板块运动、板块边界、地震、火山等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教师讲解地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地质学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质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地质学实验,如观察岩石、矿物标本,让学生亲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节课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质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地质学知识。
2.参考书:提供地质学相关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地质学理解。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地质现象视频等,直观展示地球地质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矿物的薄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若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则具有弹性;不能恢复 原状则具有挠性。 8、矿物分类 矿物分类的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是: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化学性质分为 5 大类:
如:橄榄石是(Mg,Fe)2[SiO4], 黑钨矿是(Fe,Mn)[WO4],
有时也可不加括号,写成一般化学式。 6、矿物的光学性质: (1)颜色是某一波长的电磁波作用于人眼的视觉反应。
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反射的效应。 矿物色分类:
自色 矿物本身的颜色 他色 矿物中混入物引起的颜色 假色 光的干涉引起的颜色
-4-
6、火山构造 :
Physical Geology 知识点总结
火山通道:岩浆由地下上升的通道;
火山锥:火山喷出物在喷出口周围堆积而形成的山丘;
火山口:位于火山锥顶部或其旁侧的漏斗形喷口。
7、火山喷发物的性质、内容和过程,因不同火山或虽同一
火山而喷发时间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不可一概而论。火山喷
发物概述如下:
自然元素矿物
•自然金(Au)自然铜(Cu)自然硫(S)金刚石与石 墨(C)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
•黄铁矿(FeS2) 毒砂(FeAsS)
卤化物矿物
•包含氟化物类与氯化物类矿物 •萤石(CaF2) 食盐(NaCl)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
•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镁石(Mg(OH)2)
含氧盐矿物
化合物自然界的矿物绝大多数都是化合物,但化合物是多种多样的 5、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晶体中某些质点(原子、离子、络阴离子或分子等)被 性质相近的其他质点相互置换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 互相顶替的条件是:离子半径相差不大,离子电荷符号相同、电价相同。 书写方法:具有类质同像的矿物分子式,一般将类质同像互相置换的元素用括号括在一起, 中间用逗号分开,把含量高的放在前边。络阴离子团用方括号括起来。
地质基础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以及地球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质基础是地质学的基础,它涉及地质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包括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等。
通过地质基础的系统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演变以及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
本报告将对地质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旨在提高学生对地质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地质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内容总结1. 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地球固体物质组成的基础学科。
在学习矿物学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以下内容:(1)矿物学的基本概念:矿物、矿物晶体、矿物集合体等。
(2)矿物分类:根据化学成分、结构、成因等特征,将矿物分为不同的类别。
(3)矿物鉴定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手段对矿物进行鉴定。
(4)典型矿物的特征:学习了几十种典型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2.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地球岩石组成、结构和成因的学科。
在学习岩石学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以下内容:(1)岩石的基本概念:岩石、岩浆、沉积岩、变质岩等。
(2)岩石分类:根据岩石的成因、结构和成分,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典型岩石的特征:学习了几十种典型岩石的成因、结构和成分,如花岗岩、玄武岩、砂岩、页岩、大理岩等。
3.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现象和构造演化的学科。
在学习构造地质学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以下内容:(1)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构造、构造运动、构造形迹等。
(2)构造类型:了解褶皱、断层、岩浆侵入等构造现象及其特征。
(3)构造演化:研究地球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规律。
4.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层成因、分布和演化的学科。
在学习地层学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以下内容:(1)地层的基本概念:地层、岩层、地层层序等。
(2)地层划分:根据岩性、生物组合等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时代。
(3)地层对比:研究不同地区地层的对应关系。
普通地质学_夏邦栋课后习题总结范文
普通地质学_夏邦栋课后习题总结范文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重点研究地球表层的物质、结构与构造.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a.研究组成地球的物质b。
研究演示或建造在地壳中以及在整个地球内部的空间分布c。
研究地球的历史d。
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e。
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f综合性研究3.试述地质学研究的意义?a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b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c地址环境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4.何谓地址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及外力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2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5.你怎样理解地质学的特色.6.地质学研究的方法怎样?a观察地质现象b运用分析,实验手段c进行理论研究第二章矿物1.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什么叫克拉克值?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O,Si,AL,Fe,Ca,Na,K,Mg,Ti,H等十种元素占99.96%。
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
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2.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a凡是具有警惕结构的矿物称为晶质矿物。
b矿物中的原子和离子没有规制的排列,未造成晶体构造者称为非晶质矿物3.解释: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举例a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相同,原子质量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半衰期大于1015年的元素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b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4.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异像,举例a矿物晶体结构中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的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这种现象成为类质同像。
普通地质学总结
普通地质学总结第一篇:普通地质学总结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改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力: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个层圈相互作用外力: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业、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用质量分数表示,地壳中:氧45.2%硅27.2%铝8%铁5.8%钙5.06%镁2.77%钠2.32%钾1.68%,共98.03% 解理:晶体抽到外力打击时能哦股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解理面)的能力端口:矿物受打击后所形成的、不沿固定结晶方向的破裂面,总是不平坦的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岩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
超基性岩浆,小于45%,基性岩浆,45%~52%,中性岩浆,52%~65%,酸性岩浆,大于65% 中心式喷发:喷发沿地壳中的管状通道发生,常形成火山锥者裂隙式喷发:岩浆喷发沿地壳中的巨大断裂发生,不形成明显的火山锥者泛流是指平铺式的流动铺开,泛流玄武岩就是泛流式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一般就是形成平平的玄武岩层。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脊火山带、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侵入作用:深层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侵入岩:侵入作用形成的,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岩浆固结体围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岩浆结晶的冷凝速度、温度、深度火成岩的构造:火成岩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关关系。
普通地质学复习知识总结
• 一个完整的风化壳在剖面上,从下到上可分为以 下几层
• 土壤 • 残积层 • 半风化层
• 基岩
河流的地质作用
• 河流的下蚀作用不断使河床降低,但并不是无止境的
• 当下切作用到达一定深度,即河水面趋近于其注入水 体的水面时,河水不再具有位能,流动趋近停止,活 力趋近零,下切作用也近于停止了
• 河流注入的水体水面可认为是下蚀作用的极限, 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三角洲相
• 河流作用为主
• 波浪作用占优势
• 潮汐作用占优势
• 三角洲相可划分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 前三角洲
• 三角洲沉积结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顶积层、 前积层和底积层三层
九个相带
• (1)盆地, • (2)开阔陆棚 , • (3 )碳酸盐斜坡脚, • (4)台地前缘斜坡, • (5)台地边缘生物礁, • (6)台地边缘浅滩, • (7)开阔台地, • (8)局限台地, • (9)台地蒸发岩
间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
• 上、下地层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面,叫不整 合面
• 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其反映的地 壳运动特征,不整合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 平行不整合(也称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即 狭义的不整合)
•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为:
• 地壳稳定下降,接受较厚沉积
• 地壳上升,原来的海盆变为陆地,此后的一 段时期地壳一直处于隆起状态,缺失这个时期 的沉积,并经历了长期风化剥蚀作用,地面上 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不整合面)
地热
• 地下温度分为三层 • 外热层 • 常温层 • 内热层(增温层):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增
高的温度,称为地热梯度(或地热增温率 ),以℃表示 • 温度每增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称为地温级 (或地热增温级),以米表示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归纳
1、出露地表的三大岩类抵抗风化的能力不同。
①沉积岩(抗风化能力强)> 岩浆岩和变质岩(抗风化能力弱)②沉积岩:(碎屑岩> 化学岩和生物岩)③岩浆岩:(酸性岩> 基性岩)④变质岩:(浅变质> 深变质)2、岩石矿物成分(1)含Ca、Mg、K、Na等元素愈多矿物愈不易风化含Fe、Al、Si等元素愈多矿物愈易风化据研究得矿物在风化中的稳定系列<=> 鲍文反应系列结晶:早晚风化:快慢风化顺序: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滑石>蛇纹石>绿帘石>基性斜长石>酸性石>正长石>白云母>石英2、岩石的结构、构造。
①结构影响抗风化能力由强—弱♦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非晶质结构>结晶质结构♦细粒结构>粗粒质结构♦基底式胶结> 孔隙式胶结♦胶结物成分:Si > Ca > 泥质②层理、片理等定向排列构造的岩石较均一粒状、致密性的易风化岩浆岩:流纹构造如沉积岩:层理构造变质岩:片理、片麻构造(三)地质构造节理、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背斜核部易风化。
二、主要岩石在风化中的表现(一)岩浆岩深成岩:全晶质为主,性脆,节理裂隙发育,抗风化能力弱。
侵入岩:浅成岩:多为半晶质,易出现差异性风化。
喷出岩:抗风化能力较侵入岩强,深色矿物多的岩石易风化,斑状结构的易风化。
(二)沉积岩层理发育易风化化学岩易风化接触变质岩:接触带上裂隙发育,易风化。
(三)变质岩动力变质岩:与碎屑岩相似。
区域变质岩:片理发育易风化。
2 湖泊的成因和类型①构造湖: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断陷、凹陷、沉陷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经积水而成为湖泊,通常称为构造湖。
【如:青海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滇池、日月潭、坦葛尼喀湖、贝加尔湖】②火山口湖:火山停止喷发后,火山口内积水而形成的湖泊,面积小而深度大。
【如: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③堰塞湖:河流被外来物质堵塞而形成的湖泊。
《普通地质学》课程总结
第七章 地质构造
23、侵入体形成以后地壳发生隆起并遭受剥蚀,结果是侵入 体暴露于地表,随后 有地层沉积覆盖其上。地层与侵入 体的这种沉积覆盖称为沉积接触。它同侵入接触具有完全 不同的构造和时间涵意。P104 24、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地质历史中是周期性出现的,因而构 造运动具有旋回性。重要的构造运动属于前震旦纪的有阜 平运动、五台运动、中条运动等(均为我国使用的名称); 属于震旦纪以后的有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 阿尔卑斯运动(属于国际通用的名称)、燕山运动、喜马 拉雅运动(均为我国使用的名称)。这些运动将地壳的演 化分隔成不同的构造旋回。P105-106
第七章 地质构造
15、断层是岩层的破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滑 动。断层的几何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盘、断层 位移等。P97 16、按两盘岩块的相对滑动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 平移断层。逆断层中断层面倾角平缓者称为逆掩断 层。平移断层分为左旋、右旋两种。P98-99 17、按断层面走向同被断地层走向的关系分为走向断 层(纵断层)、倾向断层(横断层)、斜向断层 (斜断层)。P99
7、科马提岩有哪些特点?P20 8、基性岩浆喷发的特点怎样(包括喷发物的性质和特 征、喷发的规模、火山锥的类型和特征?)P20-21 9、解释:中心式喷发、裂隙式喷发、溢流玄武岩。 P21 10、中酸性岩浆喷发的特点怎样(参考第11题)?P2122
11、破火山口的成因如何?P22 12、解释:活火山、死火山、火山口湖。P22 13、试述世界火山分布的规律。P22-24 14、解释:安山岩。P22 15、解释:侵入作用、围岩、侵入岩、浅成岩、 深成岩。P24 16、何谓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它们对岩浆成 分的改变有何意义?P24
目
第一张 绪论 第二章 地球总论
地质课程设计小结
地质课程设计小结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规律,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历史。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地质观察和分析,绘制地质图件,解释地质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地质学产生兴趣和热情,认识地质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保护地质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学基本概念: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2.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的方式和原因、地质构造的类型和特征。
3.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历史: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层的形成和变化、地质时间的划分和地质历史的演变。
4.地质观察和分析方法:实地考察、地质图件的绘制和解读、地质现象的解释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地质学的知识和概念。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深入理解和探讨地质学的问题。
3.案例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地质案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亲身感受地质现象和过程。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种:1.教材:地质学教科书,提供系统的地质学知识和概念。
2.参考书:地质学相关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地质学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示地质现象和过程。
4.实验设备:实地考察和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让学生亲手操作和观察地质现象。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学生的出勤情况。
2.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地质学作业的质量,包括练习题、研究报告和项目作品等。
3.考试:定期进行地质学知识的考试,评估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普通地质学
第八章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第十章风化作用第十一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第十三章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第十四章海洋及其地质作用第十五章湖沼及其地质作用第十六章荒漠特征与风的地质作用第十七章块体运动第十八章行星地质概述第十九章地球形成与生物演化第二十章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参考文献普通地质学总结作者:舒良树第一章绪论(一) 、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作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
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块体运动(负荷地质作用)(二)、地质作用的特点1、地质作用的地区特色——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特征。
2、地质作用的复杂性——形式、规模、涉及领域。
3、地质作用的长时性——进展常常缓慢。
(三)、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野外工作2、分析实验——室内工作3、理论研究——基本思路:“将今论古”现实主义思维方式第二章矿物(一) 矿物的基本概念1.矿物是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单质和化合物,其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比较均一,形态和性质相对固定,是组成矿石和岩石的基本单位。
2.晶体与非晶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离子团、分子等)在空间上作有规律、无限重复排列的固体,称之为晶体;反之,内部质点排列杂乱无章者称为非晶体。
3.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重量百分比。
地壳中主要元素依次为:O、Si、Al、Fe、Ga、Na、K、Mg等4.类质同象指晶体结构中某些质点的位置被性质类似的指点占据,而晶体结构类型不变,矿物形态和性质也基本不变的现象。
5.同质多象指成分相同的矿物,因结构和化学键种类不同,其形态、无理想之特征也不相同的现象(二)矿物的主要性质1、矿物的形态(1)矿物单体的形态和晶体习性•一向延长矿物晶体沿一个方向特别发育,呈板状、针状、纤维状•二向延长矿物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呈板状、片状、鳞片状•三向等长矿物晶体在三个方向上发育近等,呈粒状(2)矿物连生体的形态•平行连晶:单体之间对应的晶棱和晶面相互平行•双晶:单体之间以一定的对称规律相聚合(3)矿物集合体的形态按照单体的大小,将集合体分为:显晶集合体(肉眼能分辨单体颗粒)和隐晶集合体(肉眼不能分辨单体颗粒)显晶集合体可以分为•一向延长板状、针状、纤维状集合体、放射状集合体、晶簇状集合体•二向延长板状、片状、鳞片状集合体•三向等长粒状状集合体隐晶集合体主要有•结核体分泌体钟乳状集合体泉华被膜状集合体土状集合体块状集合体2、矿物的光学性质:(1)透明度:透明矿物、不透明矿物等(2)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等(3)颜色(4)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对鉴定非透明矿物有重要意义3、矿物的力学性质:(1)硬度:矿物的硬度指其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总结报告模板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第一章绪言《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
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一)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
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我们理论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
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二)任务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1、实习前认真学习实习指导书,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2、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3、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4、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基本情况(一)组织形式以班为单位进行。
每个班作为一个小组,由一名实习教师指导,组长和安全员协同老师工作,同时还有班主任负责学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二)实习过程本次实习地点为昆明、武定、元谋地区。
时间为一周,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天昆明西山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武定县五孔桥;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钢厂;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下午由武定县至元谋县;第四天上午元谋县朱布超基性岩体;下午元谋县黄瓜园大桥;第五天上午元谋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下午元谋县弯堡土林;第六天返回昆明三、任务完成情况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有了初步认识,如地质构造的识别、对风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现象的认识等;对三大岩类能进行初步识别;能使用地质罗盘测岩体的产状;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并作了详细的野外记录。
普通地质学总结
普通地质学总结第一章绪论重要术语1、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在解决自然科学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及指导人们找寻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以及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并维护人类健康的实践中均具有重大意义。
2、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地质作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它在地球上从不停息,促使地质作用进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或太阳能。
3、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第二章矿物本章小结1、放射性同位素通过蜕变就转变成稳定同位素。
1种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它原由数量一般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半衰期是常数。
P52、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
即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
P53、地壳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Si、Al、Fe、Ca、Na、K、Mg、Ti、H。
它们总含量站地壳重量的99.98%。
P54、矿物的根本性质包括:天然产出、具有有序结构及固体等三方面。
5、晶体是具有有序结构的固体,矿物都属于晶体。
晶体生长良好时具有多面体外形。
P66、成分相同而内部不同的矿物称为同质多像矿物;成分不同而内部结构相同的矿物称为类质同像矿物。
P67、矿物单体和集合体都可以形成特征性的形态。
根据形态可以识别矿物。
P78、按透过光线的能力矿物可以分为透明的与不透明的;金属矿物都是不透明的,非金属矿物都是透明的。
P89、按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可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及非金属光泽三类。
前两类是不透明矿物的特征,后一个是透明矿物的特征。
P810、矿物的颜色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
P811、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对鉴定不透明矿物具有重要意义。
P812、硬度计由10种矿物组成,利用硬度计可以测定矿物的硬度大小。
P8-9 13、解理面是矿物受打击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分裂而成的光滑平面。
普通地质学总结1资料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
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
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
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