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暴力与现实世界
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
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一)网络媒体的原因1.网络的匿名、虚拟性等特征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为网络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在网络传播中,人们所处的传播情景是虚拟的,网民是以匿名的身份发表言论,他们是“无名的大多数”,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在网络传播中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网民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风险趋近于零。
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而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时,很多网民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对当事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显示出不满与愤怒,当附和的人越来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网络暴力事件便由此产生。
2.“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形成的内在原因“人肉搜索”在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侵犯隐私权、影响当事人正常学习生活的弊病,它利用人问人、人寻人的人际传播模式,不断地更新当事人的信息,为网络舆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新鲜材料,促使网络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使得事态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最终导致网络暴力的形成。
(二)网民的原因1.网民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使得网络言论带有更多的情绪化和盲目性的特点,容易失去理性。
我国网民中1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66.7%,且网民中初、高中学历者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7.4%。
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他们容易冲动、激怒,而且年龄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认识的深度。
从众心理又使大多数网民丧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断,多数网民对网络上的言论采取盲从的态度,这样一来,很快就形成一种滚雪球效应,当某些“意见领袖”的声音成为主流意见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时,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2.网民的自我表达及狂欢心理使其易于宣泄恶搞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舆论表达的崭新渠道,在网络传播中没有身份、等级的差别,普通民众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话语权、表达权,他们把对现状的不满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地宣泄排解,很容易出现一些极端言论,从而形成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的危害
网络暴力的危害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了一些人宣泄情绪、发泄不满的场所。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也愈发严重。
网络暴力行为不仅对个人心理健康造成威胁,还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危害。
本文将探讨网络暴力的危害,并提出一些应对网络暴力的建议。
一、伤害个人心理健康网络暴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匿名性,这使得肆意诋毁、恶意攻击的行为变得更加容易。
受害者在面对网络暴力时,往往无法得知对方的真实身份,这让他们感到无助和恐慌。
恶意言辞和人身攻击不仅严重伤害受害者的自尊心,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甚至有可能导致精神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的发生。
长期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可能导致受害者的自信心与社交能力下降,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也对社会和谐与稳定构成威胁。
在网络上,人们往往更容易冲动和激动,情绪容易失控。
一旦有人发表了一些激烈的言论,往往会引发另一方的激烈反击,从而掀起一场口水战或者言语上的冲突。
这种言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可能会扩散到现实社会中,导致社会大众的分裂和对立。
此外,网络暴力也可能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使受害者在就业、晋升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
三、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网络暴力行为违反了社会的法律和伦理底线。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言行往往受到道德约束和法律制约,而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一些人却觉得可以无拘无束地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恶意诽谤、人肉搜索、发布不实信息等行为不仅破坏了个人的名誉和尊严,也严重违反了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原则。
这些恶劣行为不仅需要社会的道德谴责,也需要法律的制裁和惩罚。
应对网络暴力,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社会教育。
提高网络用户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辨识能力和风险意识,培养理性思维和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
只有注重教育,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其次,加强法律保护。
完善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暴力的打击力度,确保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
展江社会生病,媒体吃药不公道解读
展江:社会生病,媒体吃药不公道展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从前段时间关于学校和幼儿园杀戮和多起自杀事件的报道,到近期的电视婚恋相亲节目,一股针对大众媒体的批评甚至整肃浪潮似乎在形成。
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空前强大的媒体传播能力的确值得重视,尤其是它们的负效应应当努力避免,但是如果社会多年积累的矛盾归咎于媒体,那是很不公平的。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某种举世瞩目的奇迹,也产生了许多我们目前可以基本认清的现象(如普遍的贫富对立和地方上的官民冲突)和更多我们仍然无法认清的问题(如大大放宽的道德尺度到底以何为界?)。
大众对媒体有看法实属正常,没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媒介批评,我们媒体中的一些不良倾向会更多地发作。
但是有凭有据的批评才有说服力,才对解决问题有帮助;而如果缺乏科学精神,一味迎合一些或善良而肤浅或者另有所图的人的感觉和情绪,却没有法治化的媒体管理,我们的媒体和社会中的各种乱象只会更多。
媒介暴力与真实暴力有关吗?先从各地学校和幼儿园的几宗滥杀无辜案说起,一时间对媒体的抨击声四起,好像社会没问题,该死的媒体成了棺材店老板,天天盼着死人。
国内外学界确实有人把媒体比喻为棺材店老板,意指媒体在市场驱动下,以报道天灾人祸为主打的新闻最能赢得眼球,这当然值得媒体警惕,防止自己陷入以煽、色、腥为基本特征的煽情主义和黄色新闻。
但是媒体的首要功能是环境监测,优先报道天灾人祸、而不是歌功颂德符合新闻传播规律,而且重视突发事件报道恰恰是近期中国媒体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
再说,就算媒体真是棺材店老板,那也是别的人、别的原因造成了死亡,才产生了殡葬业。
当包括一些专家在内的一些人呼吁,警惕媒体成为校园暴力和血案的“帮凶”时,温家宝总理却力排“众议”,指出这些事件背后都是有深层的社会原因的。
看看那些行凶者,虽然我们掌握的信息不多,但可以知道,他们的年龄在45岁上下,都面对下岗、绝症、家庭崩溃等绝望的现实。
社交媒体是否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辩论辩题
社交媒体是否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首先,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加依赖虚拟世界来维系人际关系,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减少。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普特南的研究,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与真实朋友的交流时间就越少。
这种虚拟社交的增加不仅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削弱了人们的社交技能。
例如,年轻人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无法有效地与人沟通和解决问题。
其次,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容易引发嫉妒和不满情绪,进一步损害人际关系。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杰西卡·韦斯特的研究,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时往往会选择美化和夸大现实,这导致其他人产生对比和自卑感。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和恶意评论也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伤害。
例如,有报道称,社交媒体上的欺凌行为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自杀事件。
再者,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容易导致人们的注意力分散,影响面对面交流的质量。
根据心理学家谢丽尔·特奥里斯的研究,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浏览和互动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变得肤浅和不专注。
这种注意力分散还会导致人们对他人的真实需求和情感反应变得麻木,进而破坏人际关系的深度和质量。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它削弱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引发嫉妒和不满情绪,以及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警惕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并积极寻求平衡,以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反方观点: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没有产生负面影响首先,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连接机会。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博威尔的研究,社交媒体使得人们能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促进了跨地域的交流和交流。
这种联系的增加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社交圈子,增加了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和广度。
其次,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增进人际关系的理解和亲近。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究网络暴力现象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究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论坛发生的频率更高。
网络暴力指的是任何带有敌意的言论或行为的行为,这种行为以骚扰、威胁、侮辱、欺凌、人格攻击和损害为主要表现形式,使得人们在网上也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危险。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类天性的群体性和心理需求导致的。
具体来说,网络暴力大多数源自于人类的天性,即在群体中寻找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或知识等心理需求,这种需求驱使着一个人在网上表现出更为激进的想法和行为。
这一点在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人们通过分享、评论、点赞等方式积极展示自己,因此对于他人的不同看法,要求他人改变态度或消除工作错误等都会被解读成对自己形象的威胁和攻击,于是就会产生网络暴力现象。
此外,网络暴力还受到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网络上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由此导致的环境相对冷漠、远离现实,面对比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人们很容易采取暴力行为、攻击或辱骂的方式反击。
另一方面,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网络社区中信息流动速度较快,常见的“评论热度”和“转发量”等指标成为了判定价值的评判依据,这导致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言论有更严格的标准和期待,如果他人没有触发这些标准或没有达到他人希望的水平,也会面临网络暴力的可能。
在探究网络暴力现象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预防和减少网络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要逐渐建立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社区氛围,这个社区应该包括监管机构、平台管理员、活跃用户等多种角色,共同维护网络社区的和谐。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发挥网络媒体平台的作用,使平台更加开放透明,大量采用人性化的规定和策略,确立适当的管理机构和监管规章制度,以维护网络的公共利益。
最后,在个人层面,我们也需要逐渐提高人们的自我管控能力,尽可能抵制袭击他人的欲望和补偿不足的情感需求,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以和谐、友善的态度面对网络世界。
网络暴力现象及其对策文献综述
[7]肖盼章.传播学视野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05)
[8]万磊.“网络舆论暴力”与网络自律[J].中州大学学报.2008(04)
2012年12月28日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 民间普遍质疑其立法动机与执行效果。这一立法被怀疑是借网络实名制之名而行保护贪腐之实, 该法案在事实上限制了公民对政府官员的自发监督。其第四条规定从字面看来并无不妥, 然而它却有意回避了信息性质的界定问题, 背后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剥夺。该法案所保护的信息如系个人隐私, 自是理所当然;如系事关公共生活与公众利益的事项, 公民依法享有知情权。这种模糊立法显然有违法律的确定性要求。该法案的第五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 发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 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 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 保存有关记录, 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它将对自媒体信息的监管委托给网络服务提供者即运营商, 背后的目的是将其纳入传统媒体的管控思路, 形成政府控制运营商, 运营商监督用户的模式, 显然, 这是传统管控模式的翻版。中国社会转型正义尚未实现, 民间希望借助网络平台表达民意, 并希冀以此实现良善的法律治理和有德性的制度安排。但是, 这种严厉管制无法应对自媒体时代的挑战, 注定劳而无功。唯有选择良善的法律治理之路, 在法治化的框架下构建媒体监管体系, 实现政治与社会的分离, 作为公民社会公共表达和沟通空间的自媒体, 才能健康发展。
万磊在《“网络舆论暴力”与网络自律》中表示, 治理网络上的暴力, 首先要从网民的自身, 特别是对青少年网民的教育和引导, 因为他们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加强自媒体舆论管理法制化建设也是必然选择。自媒体由技术创新孕育而来, 引发的很多新问题是以往通行的法律所不能解决的, 为防止不当的“网络审判”、舆论审判以及网络水军等违规自媒体人的叵测引导, 煽动有错误倾向性的舆论扰乱正常的司法活动, 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政策, 使对网络谣言的界定, 对编造、传播谣言行为的界定及相应法律责任的判断有法可依, 在制定这些规章的同时落实监管, 对违法违规行为作出查处, 也让每个自媒体人意识到自己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肩负着义务, 坚守法律底线, 不扰乱正常的司法活动, 共同推进司法机关和自媒体的良性互动。
社交媒体是否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辩论辩题
社交媒体是否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辩论辩题正方,社交媒体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了现实生活。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导致他们与家人、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减少,甚至出现沟通障碍。
据统计,美国成年人每天平均使用社交媒体超过2个小时,而青少年更是达到了9个小时,这种情况无疑对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负面情绪。
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虚假信息,导致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不良情绪。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现象也屡见不鲜,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最后,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容易受到影响。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完美生活展示也会给人们带来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应该警惕并采取措施来规范社交媒体的使用,以减少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反方,社交媒体并未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到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信息获取效率和知识水平。
比如,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和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空间。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拓展了人们的社交圈子,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
这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最后,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和放松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和收获,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并未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在信息传播、社交交流和娱乐放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社交媒体的积极一面,正确引导社交媒体的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名人名句:正方,马克·扎克伯格曾说过,“社交媒体的使命是将世界联系在一起。
社交媒体是否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辩论辩题
社交媒体是否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辩
论辩题
正方辩手观点:
社交媒体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导致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0%的人每天花费超过5小时在社交媒体上,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不良信息泛滥,包括谣言、虚假信息、暴力内容等,给用户带来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
而且,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问题也屡见不鲜,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社交媒体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
反方辩手观点:
社交媒体并非完全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渠道,让人们更快地获取新闻和资讯。
其次,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促进了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
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帮助企业和个人进行品牌推广和自我展示,为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带来了机遇。
因此,社交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并非全是负面的,而是需要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在这个辩题中,正方辩手可以引用名人名句如“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等于自我放逐”、“社交媒体是信息的污染源”等,以及相关的案例和统计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反方辩手则可以引用名人名句如“社交媒体让世界更加紧密”、“社交媒体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等,以及相关的成功案例和调查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最终,通过充分论证和辩论,可以得出更加客观和全面的结论。
网络暴力事件3篇
网络暴力事件第一篇:什么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对特定个体、群体或组织进行言语、图像、文字等方面的攻击、侮辱、诽谤、揭露或威胁,从而造成伤害和损失的行为。
网络暴力在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对群体或个人进行诽谤、辱骂、人身攻击等。
而且,网络暴力时常会超出网络范畴,而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造成更大的危害。
网络暴力的特点是:匿名性、虚拟性、传播性。
匿名性是指,网络暴力的行为者通常是匿名进行的,他们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虚拟性是指,网络暴力的行为者往往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进行,因此他们很容易忽视对受害者的伤害;传播性是指,一旦网络暴力事件发生,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会迅速扩散,并可能影响到更多的人。
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我国,网络暴力已经造成了不少的伤害和损失,这也使得我们必须重视网络暴力的存在和影响。
第二篇:网络暴力的危害有哪些?网络暴力的危害不仅仅是对受害人的伤害,还包括对社会的伤害和对网络环境的破坏。
1.对受害者的伤害网络暴力给受害人带来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非常大。
网络暴力行为者往往采用辱骂、攻击、诽谤等方式对受害人进行攻击,会导致受害人的自尊心、信心受到伤害,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其生命安全。
2.对社会的伤害网络暴力造成社会负面的影响。
网络暴力事件一旦发生,会迅速扩散,并且有可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事件有可能会因为其恶劣性质而引发社会的不良情绪和反应,甚至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
3.对网络环境的破坏网络暴力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网络环境的良好氛围。
网络暴力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引起更多的争议和讨论,使得网络环境变得复杂和难以维护。
第三篇: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暴力?为了有效地应对网络暴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1.采取法律措施网络暴力是一种违法行为,凡是涉及到人身攻击、揭露隐私、攻击名誉等违法行为,都可以采取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以斗鱼直播为例
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以斗鱼直播为例[内容提要]近年来,语言暴力这一社会现象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谓的语言暴力,分为传统的语言暴力和新媒体时代下的语言暴力。
但两者都是使用辱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词汇伤害他人,致使他人精神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语言暴力的存在和传播范围更加的广泛了,这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
语言暴力一直以来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伤害很大,据调查青少年遭受语言暴力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产生行为上的冲动,越容易造成犯罪。
斗鱼直播是一个分享式的全民直播平台,带给人们娱乐、展示才能、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也充斥着语言暴力,不仅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伤害,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本文针对新媒体语言暴力的现象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提出能够有效减少新媒体语言暴力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新媒体语言暴力斗鱼直播The Phenomenon and Control of Language Violence in New Media -Betta liv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languageviolence.The language violence is divided into traditional language violence and language violence in the new media age. But both are using insults, slander, contempt, ridicule and other insulting discriminatory vocabulary to hurt others, To cause others to be mentally violated. belonging to the scope of mental inj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rapid rise of new media, the existence of language violence and spread more widely,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social order and good customs. Language violence has always existed in our lives, To our spiritual life has brought great harm, especially for young people great harm,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teenagers suffer higher degree of verbal violence more prone to impulsive behavior, the more likely to cause offense. Betta live is a sharing of the national live platform, Language violence, not only to people's spiritual life harm, affect people's thinking and behavior.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violence in new media languag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and puts forward a feasible scheme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violence of new media language.[Key words] new media Language violence Betta live目录一、新媒体与语言暴力的联系 (3)二、语言暴力在新媒体的表现形式 (4)三、斗鱼直播中存在的语言暴力现象和表现 (5)(一)传播虚假信息和谣言 (5)(二)斗鱼直播中的弹幕语言暴力 (5)(三)直播游戏中的语言暴力 (6)(四)黄色语言暴力 (6)四、斗鱼直播中语言暴力的严重程度 (6)五、斗鱼直播语言暴力的影响 (7)(一)危害青少年的成长 (7)(二)扩大语言暴力 (8)(三)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8)六、总结 (8)参考文献: (9)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以斗鱼直播为例一、新媒体与语言暴力的联系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媒体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生活逐渐离不开各类媒体,电视,网络,手机等,这些新媒体的普及,不仅给青少年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媒体暴力引发的心理问题媒体暴力,这种暴力不仅仅发生在街头巷尾,更多地发生在青少年媒体世界中。
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平台不断传递着大量的暴力元素,比如,打斗场景,凌辱,杀戮等血腥暴力,青少年不断地被这些暴力信息刺激着,他们会将这些信息当做“事实”,并以此作为行为、价值观的指导。
而不安全的媒体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抑郁,焦虑,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
因此,家长应该注意过滤不安全的媒体环境,让青少年的媒体环境更加安全。
二、传媒引导的恶意导向与丧失价值观另一方面,传媒平台也会释放出种种恶意的导向,从而激发人群的负面情绪。
这样的导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他们会学习到错误、不良的道德观念,丧失正确价值观念。
比如,铺天盖地的追星热潮,让青少年产生盲目崇拜明星,忽视了更重要的生活价值,偏离了正常的社交关系。
家长需要时刻留意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及时纠正青少年的不良媒体行为,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应对价值观。
三、过度媒体使用引发的身体问题传媒不仅对青少年的心理带来影响,同时对他们的身体也带来不良影响。
青少年普遍不愿参加体育活动,更倾向于长时间沉迷于电视、手机等媒体设备,随之而来的就是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发生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家长应该引导青少年进行更多的运动和户外活动,将媒体时间逐渐调整到正常水平。
四、传媒带来的隔离感和虚无感目前,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让青少年对社交媒体产生越来越依赖的心理,导致青少年越来越不愿与现实社交,开始逐渐与社会隔离开来,甚至出现隔离感和虚无感。
长时间的媒体使用会带来很强的照顾感和认同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得到满足。
网络暴力的失控
网络暴力的失控
道德审判的滥用
网络暴力常常伴随着道德审判。一些人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对他人进行道 德评判和攻击。这种道德审判往往会被滥用,成为了一种打击异见人士、维护自身立 场和利益的手段。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到被攻击者,也会破坏社会的公正和多元化
网络环境的缺陷 网络环境是网络暴力得以滋生的土壤。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广泛性和无国界性等特点,使 得人们在网络上更容易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意图,也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攻击和威胁。这 种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对他人进行无底线的攻击和谩骂,从而引发网络暴力事件
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
Simple & Creative
感谢观看 不 忘 初 心 砥 砺 前 行 THANKS
商业计划书模板
工作总结|工作汇报|工作计 划
网络暴力的失控
提高公众素质
提高公众素质是减少网络暴力的关键。公众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尊重他 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进行无端的攻击和谩骂。同时,公众也应该具备辨别真伪信息和理性 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风和传谣。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公众的良好品德和行 为习惯
加强平台管理 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加强对网络暴力的防范和管理。平台应该 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和举报渠道,及时删除违法信息和恶意评论,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平台也应该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网络暴力的现象
此外,网络暴力的失控还体现在行为的失控。一些人在遭受网络暴力后,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
4 来回应。例如,他们可能会进行报复性攻击,或者选择自杀等极端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伤害到受害
者本人,也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失控
媒体暴力和攻击行为-2019年文档
媒体暴力和攻击行为[编者按]传媒尤其是现代传媒对青少年越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不仅表现为传媒所传播的内容与青少年越轨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且滥用传媒本身也可能被视为一种越轨。
本期选取的三篇文章,既有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模型的理论梳理与总结,又有以暴力电子游戏引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例证,以探究传媒与攻击等越轨行为的相关性。
同时以青少年网瘾是否构成越轨为话题,界定滥用网络传媒导致网络成瘾与越轨的界限。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个体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媒体(电视、电影、音乐、视频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Anderson等人对之展开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Anderson等人最初研究暴力电影、电视、音乐对个体的影响,后来随着暴力视频游戏的出现,又把研究重点集中在暴力视频游戏对个体攻击行为、敌意认知和负性情绪情感状态的影响上,并在研究过程中先后提出一般情感攻击模型和一般攻击模型。
二、攻击模型(一)一般情感攻击性模型(GAAM)Anderson等人提出的一般情感攻击性模型(Anderson CA,Deuser WE,DeNeve KM,1995;Anderson cA,Anderson KB,DeuserWE,1996a)是对以往情感攻击理论的整合,包括Berkowitz的认知一联结模型(1993),Green的情感攻击模型(1990),zillmann 的兴奋传输模型(1983),Baron的消极情绪逃跑模型(1979)等。
一般情感攻击模型包括四个部分:输入变量、当前内部状态、评估过程和行为结果。
输入变量是在当前情形下影响个体当前状态的任何变量,包括个体变量和情境变量。
个体变量指个人在当前情境中的某些人格特征,如攻击型人格、蛮不讲理的态度。
情境变量即情境中的各种重要特征,如拥挤、高温、挫折事件、暴力媒体、攻击线索等。
例如,如果你在高温、拥挤的场合下遇见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就很有可能发生争吵,这时如果情境中有攻击线索(如刀、枪)就可能导致严重的攻击行为。
网络暴力如何加剧社会的分裂对立
网络暴力如何加剧社会的分裂对立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和社交平台,让我们能够与世界各地的人沟通互动。
然而,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暴力这一现象也日益凸显,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对立。
网络暴力通常表现为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辱骂、诽谤、威胁等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是基于一些片面的信息、误解或者纯粹的恶意。
而这种暴力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网络的匿名性为网络暴力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在网络世界中,很多人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失去了对自己言行的约束。
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逃避责任,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地发表攻击性言论。
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表达的负面情绪和极端观点,在网络上得以肆意宣泄。
当这种负面情绪和极端观点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时,就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冲击,加剧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
其次,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误导也是网络暴力加剧社会分裂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上,一条虚假或者夸大的信息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发大量的关注和讨论。
由于很多人在接收信息时缺乏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很容易被这些误导性的信息所左右,从而形成错误的认知和偏见。
当这种错误的认知和偏见在一定范围内扩散开来,就会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误解和不信任加深,进而引发对立和冲突。
再者,网络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流量,有时会对一些事件进行过度渲染和炒作,从而放大了社会矛盾。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故意选取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挑起公众的情绪,引导舆论走向极端。
这种不负责任的报道方式不仅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对立,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暴力加剧社会分裂对立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破坏了社会的信任体系,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和脆弱。
当人们在网络上遭遇暴力攻击时,很容易对整个社会产生失望和恐惧的情绪,从而失去对他人的信任。
传播心理学11大众传播专题4媒介中的暴力
三、帮助儿童应对暴力媒介 机制性的解决方法 ●净化网络 ●电影、电视分级制度
1.
2. 家长介入和媒介素养
●课堂训练 ●系统脱敏训练 ●人格发展
第十一讲 大众传播心理学专题4 媒介中的暴力
●到一个普通儿童读完小学时,在电视上看到的 谋杀案大约有8000起,还有10万起其他类型的暴 力行为。 ●从1950年以来,在对3500例观看媒介暴力影响 的研究中,除了18例之外其他所有的(99.5%) 研究都证明媒介暴力具有负面效果。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统计,现实中87%的犯 罪并不暴力,但在根据现实改编的电视娱乐节目 中,只有13%是不暴力的。 ●谋杀案仅占了现实中所有犯罪案件的0.2%,但 在电视上,谋杀案占到了所有犯罪案件的50%。
恐惧反应: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会很容易记起在 儿童或者少年时期受到电影惊吓的经历。这些记 忆及其他效果都是长久难以磨灭和消除的,包括 整体的恐惧/焦虑感觉、对具体事件的恐惧、入睡 困难和做噩梦等。
2. 模仿 有研究者认为,人们从媒介中看到一个暴 力的镜头,之后由于模仿就会比没看之前 表现得更加暴力。
一、媒介暴力的影响 1. 恐惧
Joanne Cantor 实验室对媒介暴力引起的恐惧 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指出,“短暂的恐惧反 应是很正常的,相当一部分儿童和青少年都会出 现持续而强烈的情感波动;同时,在各年龄层中 都有极少数一部分人更容易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 ,并会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反应。”
引发恐惧的形象:不同年龄的观看者对不同类型 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恐惧反应。一般来说,学龄 前儿童对一些扭曲的自然现象(例如,妖怪、精 灵)极为恐惧,但上小学的儿童更容易对危险以 及伤害(如战争、自然灾害)产生恐惧。年龄越 大,对于越是抽象的危险恐惧程度越高。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媒体暴力”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媒体暴力是指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中呈现的暴力和侵略性内容。
它的普遍存在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较强,容易受到媒体暴力的影响。
暴力镜头和血腥场面不仅可能引起他们的不适和恐惧,还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创伤。
媒体暴力还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暴力冲动。
此外,媒体暴力还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模仿和接受暴力行为。
其次,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社交行为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媒体暴力的影响下,青少年可能对社会中存在的暴力行为麻木不仁,产生冷漠和嗜血的态度。
他们可能误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不去寻求和接受和平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学校和社交场合,这种暴力倾向可能导致冲突和暴力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再次,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学业表现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青少年对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敏感,他们可能在长时间接触媒体暴力后,对学业失去兴趣和专注力。
他们可能更愿意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而不愿投入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
此外,媒体暴力可能导致他们的睡眠质量下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针对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保护他们。
首先,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媒体选择的引导和监管。
家长应该确保他们的孩子接触的是正面积极的媒体内容,限制他们接触和观看暴力内容。
此外,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和课程,教育青少年正确看待媒体暴力、理解其负面影响,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
进一步地,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媒体暴力的传播。
加强对媒体内容的审核和审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和惩罚媒体暴力行为。
社会媒体的影响: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社会媒体的影响: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社会媒体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已经变成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娱乐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
然而,社会媒体的出现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层面的积极影响1. 提供信息和知识获取的便利性社会媒体使个人能够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新闻、时事和趋势。
无论是寻找学术论文、了解新技术还是了解全球事件,社会媒体都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知识领域。
2. 拓宽社交圈和增强社交能力社交媒体平台使人们能够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无论是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在兴趣爱好群体中,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轻松地结识新朋友和建立联系。
这种便捷的社交方式有助于人们增强交流能力和社交技巧,从而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
3. 创造和分享个人观点和创意的平台社会媒体为个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分享自己观点、创意和才华的舞台。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参与到各种讨论和辩论中。
这种自由表达的环境鼓励个人发挥创造力,激发思维,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新的观点和创意。
个人层面的消极影响1. 上瘾和时间浪费社交媒体的使用容易让人上瘾,成为个人时间管理的难题。
人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
社交媒体上的无穷无尽的刷新和娱乐内容使人们容易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2. 隐私和安全问题社交媒体使用也带来了隐私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人们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大量的个人信息,这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此外,社交媒体也面临着来自黑客和网络犯罪的威胁,社交媒体账户被盗和个人信息被滥用等问题时有发生。
3. 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往往难以保证。
虚假信息和谣言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人们容易被虚假信息欺骗,而谣言也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和不必要的社会动荡。
媒体暴力演讲稿
媒体暴力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话题是媒体暴力。
媒体暴力是指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传播暴力信息,对公众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
媒体暴力不仅仅是一种道德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当今社会,媒体已经成为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一些媒体内容中的暴力、色情、恐怖等信息却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和伤害。
长期接触这些负面信息,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会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甚至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产生。
其次,媒体暴力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威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媒体暴力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大。
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甚至会利用敏感事件制造恐慌和混乱,引发社会恐慌情绪,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不安。
另外,媒体暴力也会对个人和家庭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眼球和点击率,不惜制造一些丑闻和负面新闻,甚至对个人进行人肉搜索和谩骂。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还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和困扰,甚至导致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媒体暴力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所警惕和行动起来。
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学会辨别媒体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不盲目相信和传播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
其次,我们要积极监督和批评那些制造和传播媒体暴力的行为,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媒体暴力的监管和管理,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最后,我们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媒体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媒体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总之,媒体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个人和家庭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对媒体暴力的警惕,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清朗的媒体环境,让媒体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正能量。
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与变化
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与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和微信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和互动的方式。
然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与变化。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首先,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圈子。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朋友、家人和陌生人进行交流。
这种无时无刻的连接使得人们能够更容易地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
此外,社交媒体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分享生活点滴的平台,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了解彼此的生活和兴趣爱好。
这种广泛的社交网络有助于增强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和深度。
其次,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逐渐被社交媒体上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所取代。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随时随地与朋友进行交流,无论距离有多远。
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频繁地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情感。
然而,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也可能导致人们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变得疏远,因为社交媒体上的交流往往缺乏面对面的真实互动。
此外,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还体现在信息获取和传播方面。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信息,包括新闻、娱乐和时事等。
这种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社会动态和朋友的近况。
然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也存在着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问题。
人们往往难以判断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这可能导致误解和误导。
因此,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人们需要保持辨别力,不盲目相信和传播信息。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给人际关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往往与现实生活存在差异。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生活往往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辑的,与真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种虚假的展示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的不真实期望,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负面评论和网络暴力也对人际关系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社交媒体与社会互动关系分析
社交媒体与社会互动关系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分享生活琐事、交流观点和建立人际关系。
然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给社会互动关系带来了许多变化。
首先,社交媒体对社会互动方式产生了显著影响。
传统的社会互动主要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信息传递。
然而,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留言、发送私信来与他人互动。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社会互动不再受时空限制,人们可以随时与他人交流,无论他们身在何处。
此外,社交媒体还提供了各种交流工具,如视频通话、语音消息等,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互动方式。
其次,社交媒体改变了社会互动的规模和范围。
在传统的社会互动中,人们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于亲友和身边的人。
然而,社交媒体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局限。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全球各地的人建立联系。
从此,社交圈子不再只局限于身边的人,人们可以结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人。
这种跨地域的社交互动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经验。
同时,社交媒体还为人们提供了发表意见和观点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进行讨论、辩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互动的内容。
另外, 社交媒体对社会互动关系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一面是,社交媒体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分享。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最新的新闻、时事等信息。
同时,社交媒体还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人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从而增进互相的理解和关怀。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社区也为人们提供了寻求帮助和支持的机会,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遥远的陌生人分享自己的困扰和忧虑,得到情感上的支持。
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首先,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虚拟化。
一些人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的世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他们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而忽视了与身边人的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暴力与现实世界
作者:Brian H.Bornstein and Monica ler
关于“暴力电子游戏是否助长了真实生活中的暴力”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BBC报道,最近超过200名学者联名签署了一份公开信,批评一项具有争议的、肯定问题当中这种联系的新研究。
这项研究由美国心理协会设置的专责小组实施,他们回顾了数以百计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并发现,“玩暴力电子游戏,与增加暴力行为、攻击性认知及影响、减少亲社会行为、移情、对于侵犯的敏感度存在着一致性关系。
”
公开信的签署者们反驳,报告引用的大部分研究都未经同行评审,因此,专责小组在区别短期与长期影响上是失败的。
公开信起草者之一,来自伦敦密德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马克·科尔松告诉记者,“如果你一天玩7个小时…使命召唤‟,你会喘不过气来,但你不会因此而出去抢劫。
”
这份由230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大学学者签名的公开信指出,现在美国和全世界的青少年暴力指数处于40年来的低谷。
他们写道,“这种社会暴力的减少,与宣称暴力电子游戏和交互式媒体是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的论调相互冲突。
”
美国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及其成员,长期以来关注媒体暴力可能对真实世界产生的影响。
关于这点可以查看研究会在2014年四月关于这个主题的声明。
但是研究会成员们在此之前就已经在努力克服这个问题了。
2006年5月的《司法笔记》期刊中,布莱恩·波恩和莫妮卡·米勒讨论了心理学家如何帮助减少电子游戏的消极影响,以及他们在刑事审判等特定事件中评估和衡量责任上的潜在作用。
当青少年得文·摩尔因涉嫌盗车而被捕入狱时,他夺下一名警官的手枪,致命地射击了三名警官,并偷了一辆警车逃逸。
摩尔经常玩“侠盗飞车”游戏,并认为“生活就像一场电子游戏,你总有一天会死。
”这起发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菲也特的事件,引起了人们对暴力电子游戏的关注。
这种关注甚至延伸到了涉及色情、毒品、卖淫和欺凌行为等内容的游戏。
暴力的影响
2002年《应用发展心理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由金泰尔和沃尔什进行的研究显示,如今70%的儿童拥有电子游戏,男孩平均每周玩13小时,女孩则是5小时,电子游戏可能会产生广泛的消极影响。
1999年,凯瑟家族基金会报告称,“儿童和媒体正处于新的千禧年。
”因此,
心理学家发现玩电子游戏有消极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最近,美国心理学会评论了相关文章,并通过一项决议,呼吁减少所有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和交互式媒体。
协会所关注的问题是,游戏中的暴力会告诉孩子们,暴力能够成功地化解冲突。
此外,协会还阐述了一个问题:出于电子游戏的交互本质,它可能比其他媒体更有害。
包括电子游戏在内的媒体也和学习成绩差、赌博、滥用药物和缺乏运动有关。
因为青少年的自控能力比成年人低,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消极影响。
例如,在玩了几个小时射击游戏后,像得文·摩尔这样的青少年有可能会在真实生活中冲动地射击他人。
虽然一些研究结果是有争议的(比如有批评称消极影响是短暂的),其他一些研究也发现了游戏的积极影响(比如提高手眼协调能力),但在人们通常的观念里,电子游戏还是会对儿童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虽然电子游戏是由娱乐软件分级委员会来分级评定的,但并没有关于游戏和游戏销售的法律条例。
因此,各商店自行决定是否销售评级从“成年人”到“未成年人”的游戏。
一些立法委员相信,行业自律是不够的,他们已采取行动来防止商家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游戏。
2005年,加利福尼亚州和伊利诺伊州实施法律以防止商家向未成年人出售或出借含色情内容或极度暴力的电子游戏。
但是,两部法律都遭到了司法部门的抵制。
例如,美国加州联邦法院最近声明,暴力游戏和暴力行为之间没有因果联系,任何对游戏的限制都是侵犯游戏制造者的第一修正案关于言论自由的权利。
这最终打败了这项法律。
心理学家的角色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保护儿童远离游戏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呢?心理学家在保护儿童方面可以扮演一个完整的角色。
首先,他们可以继续研究电子游戏的影响,尤其是长期影响。
其次,他们可以研究游戏的内容,来调查游戏变得越来越极端的普通观念。
再次,心理学家可以研究未成年人的认知发展和决策判断,来决定游戏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影响是否比成年人要大。
同时,父母可以监控孩子玩游戏来帮助限制消极影响,心理学家可以研究家长的参与能够怎样减轻玩游戏的消极影响。
他们可以教育家长关于监控孩子玩游戏和了解游戏评级系统的重要性。
此外,他们还可以在提高游戏的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向立法者、零售商和娱乐软件分级委员会传播研究结果,以此阻止对儿童销售游戏。
最后,心理学家还可以提高教育类游戏的使用率和发展,这些游戏可以教会孩子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通过这些行为,心理学家可以帮助减少电子游戏的消极影响。
法院系统很可能会越来越多地请教心理学家,让他们回答关于游戏产生影响的问题。
心理学家可以告知立法机构和法院,可以考虑制定法律来管理游戏和游戏的销售。
此外,心理学家还会被召去刑事审判上作证。
例如,得文·摩尔的辩护律师宣称,摩尔应受到宽大处理,
因为他被“侠盗飞车”游戏洗脑了,游戏导致他犯下了谋杀罪。
心理学家还会在民事审判中作为顾问。
2005年,得文·摩尔暴怒射击事件的受害者对“侠盗飞车”游戏制造者提起诉讼,声称这家公司生产了一个训练得文犯下谋杀罪的“谋杀模拟器”。
通过持久的研究和研究的传播,心理学家能够帮助保护儿童,以及向法律系统告知关于电子游戏的影响。
(转载自壹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