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及其智慧.ppt

合集下载

阳明心学课程展示ppt课件

阳明心学课程展示ppt课件
三、致良知归于知行合一:良性循环的方法论
知→行↑ ↓一←合
知→行:理论联系实际行→合: 沉浸式体验(事上炼)合→一:在知行中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致良知)一→知:带上新领悟,再出发。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王阳明)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时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传习录》第一八六则---圣人只是一个符号,最重要的是人心中的良知,找到自己的良知,让它成为人生价值的统帅。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庄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庄子“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其他学派哲学学派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被视为一种绝对的标准。②圣人境界往往不可能达到。③圣人境界的定义含糊,常道可意会不可言传。④圣人的说法都是被独家垄断的。⑤没有一套成圣的方法论(很显然,因为没有一个学说的掌门人成为他们口中的圣人)
阳明心学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是只一种标志,最重要的是心中的良知。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③可以通过知行合一找到良知,良知可以回归知行合一。④良知是人的价值统帅。

王阳明的心学(课堂PPT)

王阳明的心学(课堂PPT)
15
• 1泛滥词章,溺习骑射 • (1)初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 (2)年少时就表现出了诗赋词章方面的天
才。 •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 《蔽月山房》 •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月小山更阔。
16
• (3)1484年,王生母去世,悲痛欲绝,感 觉到人生苦乐无常,萌生修道学佛的念头。
20
• (二)再三变而至圆成 • 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
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 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 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 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和 之后,更无已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 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 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 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外在的强制,只能招致强烈的反感。 • (6)宦官专政是明代的突出问题。王振、
王直、刘谨相继干政。 • ①宦官当权,朝政乌烟瘴气 • ②内阁制的确立,官僚之间倾轧严重 • ③皇室与藩王之间的冲突加剧。
6
• 凡此种种,与正统理学的规范是格格不入 的,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彼此倾轧 的统治阶级成员,在形式上几乎都是程朱 理学的信奉者。
• 进行主观精神锻炼、发挥心的作用来克服客观环 境困难的同时,还求助于在“心”中得到解救。
• 圣人之道,吾心自足,不求于外
23
阳明悟道处
24
阳明小洞天
25
• 2、专注“致良知”,公然推崇陆学 致良知是在经历平息叛乱的磨难中逐渐悟 出来的,他从内心体验中认识到了“良知” 对于统摄身心和应难适变的关键性作用。 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的一点滴骨血 也。 有人问,天理去欲为何者?先生曰:天理 就是“良知”,去欲就是“致良知”

阳明心学PPT课件

阳明心学PPT课件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什么是心学
•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子,下文王阳 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 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 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因此心学 又被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简介
心学的核心思想
• 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 ,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 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 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 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 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 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 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 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 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 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 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 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 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 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 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 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 良知构成“致良知”命题的本体。在阳明学中,良知的含义是很丰富 的,它包括了人的所有道德观念,包括了道德和道德情感原则(良知 即是天理),是非判断(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以及感性的情感诉求 (乐是良知的本体)等,在这个本体构造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交叉使 用,理智与情感相互融合,从而使“良知”成为了一个包含多层含义 的有机体。而“致”字有两种意思,一个对内的明觉良知,这里的“ 致”更可以理解为“及”,或穷尽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是对外的“ 发用流行”,而且是“无有物欲牵蔽”的良知应用,这里的“致”则 可以理解成“行”。这两种注释我将它归纳起来便是,“致”字即是 对“良知”的自然明觉,自然发用,不为“物欲”,不为“私念”所 累,自然地“循此良知”,这便是“致”。

王阳明及心学简介ppt课件.ppt

王阳明及心学简介ppt课件.ppt
? 57岁,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 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 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周积问他有何遗言,他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王阳明在立德、立功、立言这三方面的作为,因而被称 12 为“真三不朽”。
王阳明其人
? 儒家四圣: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 ? 公认达到三不朽标准,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
之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 出之于庸人,不敢以为非也。道是天下之公道,学 是天下之公学,非孔子、朱子可得而私也。
? “吾心”为判断准则,知行合一,知行为一事,知 而不行非真知(如孝),行而不知为不明(南辕北辙)。
?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 知之成。
? 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 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0
? 50岁,正德十六年( 1521年),始揭“致良知”之教。
王阳明其人
? 55岁时,1526年,王守仁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
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
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 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
目,于是抓捕了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
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
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
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
8
王阳明其人
? 正德十二年( 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 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 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 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 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 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 讨伐浰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 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王阳明ppt课件

王阳明ppt课件

书法传承
王阳明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少,但他的 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被 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王阳明与儒释道的关系
儒家思想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心性本无间,通过内心的修 炼达到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佛教影响
王阳明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尤其是禅宗思想,主张通过静坐冥想、 参禅悟道等方式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升华。
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价值
王阳明的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 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王阳明的书法艺术
书法特点
书法价值
王阳明的书法以行草为主,风格独特 ,笔法流畅自然,气韵生动,展现出 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王阳明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和收藏价值,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 产和艺术瑰宝。
详细描述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也,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真理都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需要 向外去寻找。人们只需要通过内省和反思,就可以发现心中的理,从而掌握世界 的真理。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体内在的智慧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
总结词
王阳明主张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 认知。
详细描述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认知不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要付诸实 践。知与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所知付诸实践 ,才能真正达到认知的境界。这一思想强调了实践对于认知 的重要性,反对空谈理论。
主张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育
王阳明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
王阳明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 他主张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

《图解王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的智慧》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图解王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的智慧》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卷上
卷中
卷下
徐爱【1】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0 1
钱德洪序
0 2
答顾东桥 书
0 3
答周道通 书
0 4
答陆原静 书(一)
0 6
答欧阳崇 一
0 5
答陆原静 书(二)
答罗整庵【1】 1
少宰书
答聂文蔚【1】 2
(一)
3 答聂文蔚(二)
【1】
4 训蒙大意示教
读刘伯颂等 【1】
5
教约
黄直【1】录
陈九川录
0 2
第十四章 利他心: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0 3
第十五章 平常心: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0 4
第十六章 谦卑心: 谦受益, 满招损
0 6
第十八章 淡定心: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0 5
第十七章 果敢心: 成事在谋, 谋事在断
欲修身,先养心
看破繁华,不动 于气
不忙不乱,不焦 不躁
身处泥泞,遥看 满山花开
有诚心,才能让 父母宽心
0 1
身外物不 奢恋
0 2
心安理得, 知足常乐
0 3
“财”是 静心的拦 路虎
0 4
养心在于 寡欲
0 6
淡泊以明 志,宁静 以致远
0 5
荣辱毁誉 皆泰然
安贫乐道也是信 仰
徒有虚名不中用
在名利中寻回单 纯
少一些机心,少 一些痛苦
财富是外形,心 是快乐的根
沉浮动静皆人生
幸福在于追求得 少
礼让功劳,不露 锋芒得安身
方圆处世,克服 轻傲事事顺
勇而无谋是大忌
用兵之法,攻心 为上
应时而变,兵贵 在“活”
因地制宜,因时 而化

王阳明心学及其智慧 ppt课件

王阳明心学及其智慧 ppt课件
王阳明心学
主要内容
❖ 一、王阳明其人 ❖ 二、王阳明其学 ❖ 三、心学的智慧
一、王阳明其人
(一)处于何世
❖ 明代伦理道德的特点: 1. 追求享受,崇尚奢华;2. 拜金主义盛行;3. 士人投靠权贵,结党营私;4.贪污成风
❖ 王阳明的批判: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
习以成性,几千年矣!”
❖ 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
二、王阳明其学
心学的要点
❖ 一、心即理 ❖ 二、知行合一 ❖ 三、致良知
(一) “心即理”
❖ (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 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二)知行合一
❖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 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 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 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 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 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
❖ 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
“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 “理”;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 为的良行;
“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

古风插画传习录王阳明心学思想PPT

古风插画传习录王阳明心学思想PPT

击后,夹卧,驻中闻 广
断连据击鼓于南;明
藤连险。驰是宁又军
峡攻结叛马防,听檄
。破寨军抵备故闻湖
油。大达弛以卢广
榨官败,缓为苏土
、军,与。王、兵
石攀于明至守王抵
壁木是军此仁受达
、缘退一,以归,
作者简介
(玖)病逝归途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 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心 学 集 大
。集子成
物 概 述 】
大(者
成儒)
者学与
)集孔
并大子
作者简介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

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 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
作者简介
被 贬 悟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 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

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被 贬 悟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 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
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头, 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 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 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 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 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 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 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阳明心学PPT课件

阳明心学PPT课件

什么是心学
•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子,下文王阳 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 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 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因此心学 又被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简介
• 良知构成“致良知”命题的本体。在阳明学中,良知的含义是很丰富 的,它包括了人的所有道德观念,包括了道德和道德情感原则(良知 即是天理),是非判断(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以及感性的情感诉求 (乐是良知的本体)等,在这个本体构造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交叉使 用,理智与情感相互融合,从而使“良知”成为了一个包含多层含义 的有机体。而“致”字有两种意思,一个对内的明觉良知,这里的“ 致”更可以理解为“及”,或穷尽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是对外的“ 发用流行”,而且是“无有物欲牵蔽”的良知应用,这里的“致”则 可以理解成“行”。这两种注释我将它归纳起来便是,“致”字即是 对“良知”的自然明觉,自然发用,不为“物欲”,不为“私念”所 累,自然地“循此良知”,这便是“致”。
阳明传奇
• 能武:王阳明练过武术,《明史》记载他 好言兵,且善射。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 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 ,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 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 驿栈驿丞。路上被刘谨派人追杀,他独身 一人就摆脱了多名杀手的追杀
王守仁(1472年 —1529年),字 伯安,别号阳明 子。浙江宁波余 姚人,明代著名 的思想家、文学 家、哲学家和军 事家。主要著作 有《传习录》、 《大学问》
王阳明--儒家人物的典范
• 能文能武,治国安邦
• 能文:二十八岁中进士,《古文观止》中 收录有王阳明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 示龙场诸生》、《象祠记》。其中《教条 示龙场诸生》又入选香港中小学课本。此 外,王阳明在书法上亦可称为明代大家。 作品以行草为主。王阳明将心学融入书法 ,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王阳明心学要旨PPT课件

王阳明心学要旨PPT课件
18
RED
•时有禅僧坐关,三年不语不视,王喝道,这和尚终 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僧惊起, 即开视对语。问其家,对曰:“有母在。”问:“ 起念否?”对曰:“不能不起。”王阳明:“爱亲 本性谕之,僧泣涕谢。弃钵经,回奉母。
19
RED
•(二)再三变而至圆成 •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 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 ,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 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 ,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 ,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和之后,更无 已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 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 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 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王阳明心学要旨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1
RED
圣贤像赞·崇祯版
2
RED
一、王守仁心学界定
1、王守仁的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 高峰。 2、他能在朱学的统治下登高一呼,天下向风,是因为他的学说体现了宋 明儒学将天理向人伦日用落实的指向。 3、他之所以背弃朱学,敢于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主要是以其凡事“ 求之于心”的道德实践为支持。
4
RED
•(4)农民起义爆发,“重开混沌之天。” •(5)程朱理学面临严重挑战。以天理作为 外在的强制,只能招致强烈的反感 。 •(6)宦官专政是明代的突出问题。王振、王直、刘谨相继干政。 •①宦官当权,朝政乌烟瘴气 •②内阁制的确立,官僚之间倾轧严重 •③皇室与藩王之间的冲突加剧。
5
RED

王阳明心学概述.pptx

王阳明心学概述.pptx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 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 些不得。 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 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 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 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 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 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 落用功,负此知耳!”
承继往圣之德 首倡“心学” 孔孟朱王四圣之一。 坚持讲学、教化百姓
立功
著名的军事家: 终明之世,文人用兵未有如守仁者也。 ----明史·王阳明传
立言
心学集大成者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入《明史》、《明儒学案》
阳明心学的影响
阳明心学的影响
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 典型代表:日本明治维新 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阳明心学课堂
陈明丽
概阳王 述明阳
第 一 讲
和心明
基学与


目录
王阳明是谁 阳明先生生平
何为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谁
王守仁 字伯安,别号阳明 历代学者们称其为阳明先生。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 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 家、道家、佛家。
阳明先生三不朽
立言 立功 立德
立德




先 立志 勤学
生 悟道 实修
终成
的 一

立志
5岁始言诵诗
11岁随行做诗 12岁立志读书做圣贤
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当读书做圣人耳。
--十二岁之阳明先生
勤学
15岁游历边关18岁格竹 26岁排演兵法
28举进士观政工部 30岁修佛参道

听董平教授王阳明心学心得18页PPT

听董平教授王阳明心学心得18页PPT
听董平教授王阳明心学心得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ND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 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 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 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 是。”
(二)知行合一
❖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 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 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 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 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 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再见
做最具服务能力的集成商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
❖ 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
“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 “理”;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 为的良行;
“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
❖ 王阳明认为天理(道德)本来就固化在人心之中,所以 说“心即理”;认为良知与良行天生就是人的本能,如 同好食好色,所以说“知行合一”;他认为人们在现实 生活中被贪欲污染,天理被遮掩了,良知良行迷失了, 所以要经过修养,重新回到天理和良知,所以说“致良 知”。
❖ 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
二、王阳明其学
心学的要点
❖ 一、心即理 ❖ 二、知行合一 ❖ 三、致良知
(一) “心即理”
❖ (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 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二)是个何人
❖ 1.年轻时志大、宗儒且学杂
“何谓第一等事”?“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 “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五溺”: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
❖ 2. 成人后的经历
反刘谨而获罪 处蛮夷而悟道
(三)处蛮夷而悟道
❖ 一是因为有了充裕的独处、深刻反思时间 和空间。
王阳明心学
主要内容
❖ 一、王阳明其人 ❖ 二、王阳明其学 ❖ 三、心学的智慧
一、王阳明其人

(一)处于何世
❖ 明代伦理道德的特点: 1. 追求享受,崇尚奢华;2. 拜金主义盛行;3. 士人投靠权贵,结党营私;4.贪污成风
❖ 王阳明的批判: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
习以成性,几千年矣!”
(五)怎样评价“心学”
❖ 该学说有其片面性——把复杂的人性本能化 了、简单化了。
❖ 但是该学说高扬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 动性,一定意义上解放了个体的人,使人具 有强大的道德勇气,道德自信,又有很积极 的意义。
三、心学的智慧
做真正的自己
练就一颗从容的心
健全人生三原则
做减法
不要让别人决定自己的快乐
(三)致良知
❖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 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 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 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 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曾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