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一体化应用支撑平台
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参考

统一应用支撑平台遵循统一规范构建随需应变的的应用系统应用支撑层是华炎办公管理各项应用系统和服务应用系统的运行支撑环境,是实现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工作流管理、信息交换的公共服务基础平台。
应用支撑平台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作为系统的软件运行环境,提供基础的公共功能,支持信息交换、协同工作;二是作为应用管理和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
在此基础上,支持各种具体应用。
应用平台支撑层基于构件化思想,可以随用户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该平台产品的构件化思路是以基础构件为核心、其他构件为业务插件的"主体+插件"形式,搭建出来的各个子系统健壮灵活,从而保证了大型企业级应用的稳定性和高效的可扩展性。
•构建随需应变的的应用系统,增强企业快速实施战略部署能力•可视化组件及工具,降低使用及开发难度,提高快速执行力可持续增长的知识构件管理,降低重复开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多年多行业大型应用的经验积累,降低进入行业的门槛,提供稳定可靠的应用基础•提高应用系统的可移植性,实现应用在异构环境中的快速部署•构建组织信息门户,提供底层应用互通的基础,实现多业务、多系统的集成应用支撑平台作为系统的中间层构件,它基于跨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的中间件软件构建,应具有良好的平台兼容性、部署灵活性、互操作性和标准性等特点,从而达到基于应用支撑平台之上构建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周期短,平台移植性强,系统运行稳定、维护方便的目的。
统一工作流引擎为了统一设计、统一管理华炎办公管理不同业务系统的工作流特性,我们整合了完全符合WFMC(工作流管理联盟)国际标准模型的统一工作流引擎,提供给我们的开发团队、合作伙伴和客户方的定制开发小组调用。
流程设计平台流程设计平台提供了完全可定制的工作流引擎,可供系统各模块自由调用。
系统全面采用工作流管理与控制,各项工作的流程可以根据单位实际工作规范进行配置。
系统管理员无需编程便可灵活自定义出符合各种业务特征需求的流程,流程数量不限,调整灵活,能完全适应未来的需求发展及变化。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医院统一接入平台设计与应用

RESEARCH WORK引言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1]实施后,“互联网+医疗”的信息安全越发重要。
当前信息系统已成为医院各部门业务开展的必备工具,是实现医院现代化运营的重要手段,但若信息安全出现问题,小则影响医院业务开展甚至停摆,大则影响社会安定,加强医院信息安全建设势在必行[2-3]。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背景下,医院内部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这些系统互相独立,每个系统都需要识别用户的身份和授权认证,带来用户信息冗余、不同步等问题,长期下来,用户需要记住的用户名和口令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使得管理员在对人员系统授权的分配容易造成混乱,造成重要数据泄漏。
而且医院大部分接口基于早期的数据库存储过程实现,随着越来越多第三方系统的接入,数据库接口错综复杂,长期下来,重复性对接工作越来越复杂,加上人员的岗位变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接口体系,且数据库存储过程难以调试,可移植性差,可读性及维护性差,数据接口管理存在无法监控、权限数据混乱等问题,在数据安全上存在很大的风险。
1 设计思路传统医院现有的系统架构有C/S(Client/Server)两层架、C/S/S(Client/Server/Server)三层架构、B/S/S(Browser/ Server/Server)三层架构,本平台以OAuth 2.0协议建立统一的认证授权中心。
OAuth 2.0在当前互联网统一认证授权中应用最为广泛,目前各大APP、网站,如微信、支付宝、微博等,都用OAuth 2.0作为统一认证协议。
OAuth 2.0有四种授权模式,本文主要采用授权码模式(Authorization Code)和密码模式(Resource Owner Password Credentials)及客户端模式(Client Credentials)三种模式[4-7],通过对医院不同的系统架构进行分析,采用不同OAuth 2.0授权模式与本平台对接,实现统一的用户授权认证和接口授权认证。
2020年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智慧医共体云平台建设及服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0年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智慧医共体云平台建设及服务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年6月目录一、项目概况 (4)二、项目经营前景及可行性分析 (4)1、医疗信息化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4)2、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具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5)3、公司具有充足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并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7)4、公司具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并将大力拓展营销网络的建设 (7)5、公司将机器人技术与医疗信息化相结合,更好地助力医疗系统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 (8)三、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8)1、一体化运营平台 (10)(1)医疗机构资源管理 (10)(2)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11)(3)医疗供应链管理 (12)2、核心云端功能化平台 (12)(1)医共体协作平台 (12)(2)区域医疗中心平台 (13)(3)AI大数据平台 (13)3、院镇终端平台 (14)(1)医共体“院”端:智慧医院平台 (14)(2)医共体“镇”端: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平台 (15)四、项目投资概算 (15)五、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15)六、项目建设实施时间和整体进度安排 (15)一、项目概况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快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推动医疗联合体的发展,在县域以紧密型医共体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分级诊疗的推广进程。
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存在信息“烟囱”及数据“孤岛”现象,不利于医共体内部的信息实时交互及人财物一体化管理。
为有效提升医共体的管理效率,公司拟基于微服务架构,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智慧医共体云平台,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整合到智慧医共体云平台,有助于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同时全方位满足政府、医疗机构、居民对于健康管理的需求。
本项目除建设县域医共体一体化运营平台外,积极拓展后续平台运维服务,有序开展区域内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以及供应链管理服务,以实现持续增值服务。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支撑平台建设与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支撑平台建设与实践作者:张慰张嘉鹭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20年第07期摘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内容。
江苏师范大学在推动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针对当前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全局视角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支撑平台五层架构模型,并依据此架构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支撑平台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3-0057-04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努力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办强的教育,关键是在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
而教育信息化又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1]。
教育信息化内涵及外延及其丰富,其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内容[2]。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积极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遴选和开发500个学科工具、应用平台和1500套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并探索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同时还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集约应用,教育部又推出了《2017—2020年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规划》,提出从2017年起,分年度认定1000项左右示范性项目。
我国实验教学已进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与大规模在线开放共享为主的深入发展阶段[3]。
在这种背景下,各个学校涌现出一大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等教育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
但是随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数量不断增多,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对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K2 BPM PaaS的统一流程平台建设方案

基于 K2 BPM PaaS 的统一流程平台建设方案基于K2 BPM PaaS 的统一流程平台建设方案目录1项目背景 (2)2建设目标 (2)3方案整体架构 (2)4基于BPM PaaS 的流程中台 (4)5流程应用方案 (7)5.1流程中心 (7)5.2人事行政管理 (8)5.3公文流转/任务督办 (9)5.4财务共享解决方案 (13)5.5固定资产管理 (18)5.6项目运营与招商管理 (24)6方案优势及价值 (33)6.1方案特点及优势 (33)6.2客户价值 (34)1项目背景2建设目标通过建设集团统一流程平台,提供以下平台及服务能力:1)通过微服务化 BPM PaaS 平台建设,提供统一流程能力平台,提供敏捷高效的流程开发及运维能力;2)通过和现有业务系统集成,以流程为纽带实现业务系统和数据的打通,提升集团化综合管控能力和组织协同效率;3)基于 BPM PaaS 提供统一的流程应用入口,并结合分级授权机制实现流程及数据的统一,支撑流程绩效分析及流程优化;4)基于 BPM PaaS 并结合现有流程梳理咨询,逐步建设流程应用:✓人事行政类流程✓公文流转/任务督办类流程✓资产管理类流程✓财务管理类流程✓项目运营与招商管理类流程3方案整体架构统一流程平台方案基于云原生微服务架构,通过 BPM PaaS 平台建设提供流程开发运行及运维能力,整体方案架构如下图所示:1)IaaS/资源层平台采用私有化部署模式,基于云原生微服务架构设计开发,和底层资源无绑定,可基于客户现有实现资源环境灵活部署(公有云/私有云环境、容器平台环境、物理机);2)PaaS/中台层基于 docker 容器和 Kubernetes 技术提供容器管理平台环境(或采用客户现有容器环境),为 PaaS 中间件及服务、应用提供高可用、弹性的运行环境资源;集成 CI/CD 工具及微服务框架;提供流程中台能力,通过可视化表单/页面设计、流程设计、规则设计、对象设计、流程引擎等功能服务,提供敏捷高效的流程开发及运维能力;3)流程应用层基于可视化表单/页面设计、流程设计、规则设计、对象设计、流程引擎等功能服务持续开发运维流程应用,通过统一 Portal 提供统一的流程入口,根据组织架构及权限可进行分级门户管理,实现人事行政类、资产管理类、财务类、项目运营及招商管理类的流程统一集中管控。
东软敏捷云应用支撑平台-SaCaACAPUI-复旦大学软件工程试验室

东软的平台产品
1997
2007
2009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Workflow 业务流程管 理平台
UTF 自动化测试 平台
移动应用 开发平台
企业移动管理 平台
EMM
社交网络应用平台
SNAP
CloudPush
云推送平台
数据可视化分析 平台
需 求 挑 战
更低的沟通成本 更好的交互体验
平台化:互联网Web2.0时代,以平台化软件需求为主要特征,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信息孤岛”造成的 基于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整合需求,以及灵活适应变化的业务需求。
应 用 特 征
规模
平台级复用
全生命周期支撑 跨系统整合
关联性
服务总线交互 多系统互联 关联性高
需 求 挑 战
• 独立部署 • 开发针对性更强
单体架构
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示例
• 降低TCO
服务化:开放、动态和多变的Internet 使用环境催生了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软件服务主要是应对开放 网络环境中各类资源的共享和集成对计算机软件技术提出的挑战。
应 用 特 征
规模
软件部署粒度更细 支撑大量最终使用者
目录
CONTENTS
1
2
3
软件架构和开发模式的发展回顾
东软在软件架构及开发模式方面的实践
面向未来的软件架构和开发模式的展望
应用软件架构和开发方法发展回顾
互联网Web 2.0 移动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Web 1.0 前向元数据管理 用数据解决问题 协作跨界融合 内容由网站专业人 内容由网民产生 即时通讯、博客 数据驱动业务 员产生 微博等 产品可信可控 Web浏览器 服务遍在按需 平台支撑敏捷
应用支撑平台方案

应用支撑平台方案目录1平台概述 (3)1.1实现多级联动集成化指挥调度管理 (3)1.2安全保护和效能提升提供技术保障 (4)1.3为建立行为分析体系结构提供数据支撑 (4)1.4紧密集成业务系统,提高管理智能化水平 (4)1.5建立XX三维仿真平台,直观展现XX环境细节 (5)2平台设计 (5)3系统组成 (5)4系统介绍 (7)4.1辅助决策分析 (7)4.2无线通讯智能终端调度管理 (8)4.3信息资源集成云服务 (9)4.4信息资源交换云服务 (10)4.5一体化技术管理平台 (10)5应用系统建设 (13)5.1数字化应用建设 (14)5.2网络化应用建设 (14)5.3智能化应用建设 (14)1平台概述应用层主要是根据行业特点,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发各类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将的优势与行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化管理、组织调度结合起来,形成各类的解决方案,构建智能化的行业应用。
如XX行业涉及的就是智能技术;XX行业采用的是智能电网技术,XX行业采用的是智慧XX技术等等。
行业的应用还要更多涉及系统集成技术、资源打包技术等。
智慧XX综合管理平台是集数据挖掘、多维分析、权限配置和信息发布为一体,提供指挥、决策的综合管理平台。
平台实现人员、资源、设备设施以及现场综合控制管理、辅助分析决策、指挥调度的智能化。
1.1实现多级联动集成化指挥调度管理建设XX管理局、XX现场终端等多级指挥调度管理,呈现一个多级别多层次的信息架构。
不仅在同级平台之间实现数据通讯联动,而且在X局级、X局级、XX级等不同层次平台之间也实现数据交互联动,实现上级管理部门对所辖XX的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地实时掌握,并可直接指挥调度。
1.2安全保护和效能提升提供技术保障通过平台无线通讯智能终端实现对XX人员的具体位置进行实时监测。
无线通讯智能终端的移动业务能够使XX人员在日常XX管理过程中,随时随地调用各项XX管理应用系统,提升了XX效能。
全国一体化平台技术架构与建设内容

全国一体化平台技术架构与建设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平台支撑作用,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清单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共享、统一应用管理的要求,推动全国一体化平台移动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协同化一体化服务。
全国一体化平台移动端技术架构主要包括基础支撑层、应用管理层和服务提供层。
基础支撑层主要为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提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平台等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数据支撑,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证照共享、统一电子印章等公共支撑以及事项管理“好差评”管理、用户体验监测等业务支撑。
应用管理层部署移动政务服务应用管理系统,提供用户管理、服务应用接入管理、服务发布管理、运维管理等功能,实现对移动政务服务应用的规范管理和运行监测。
服务提供层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小程序等服务渠道,按照统一标准,面向企业和群众提供政务服务事项咨询、办理、查询、评价等服务。
移动端服务功能和方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移动政务服务各地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围绕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功能,不断丰富集成套餐式服务和“扫码亮证”、“一证通办”、“无感通办”等应用场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持续提升移动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一)不断优化个性化、智慧化服务功能。
1.建设用户专属服务空间。
建设完善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用户专属服务空间,集中汇聚展示用户电子证照、办件、投诉建议等数据,紧贴不同用户需求特点和关注重点,推动各项利企便民政策和办事服务直达直享、一站办理,实现精准化匹配和个性化推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2.优化搜索服务和智能客服。
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搜索服务功能,实现对移动政务服务事项和应用的统一检索,提升搜索服务便捷度和智慧化水平。
优化集智能搜索、智能问答、智能导航于一体的智能客服,方便企业和群众快捷精准获取相关服务信息。
3.完善移动政务服务“好差评”。
应用支撑平台系统设计方案

应用支撑平台系统设计方案XXX科技有限公司20XX年XX月XX日目录一系统设计思路 (3)二系统总体设计 (3)三主机系统设计 (5)3.1 服务器选型原则 (5)3.2 核心数据库选型 (6)3.3 WEB应用服务器选型 (7)一系统设计思路“金财工程”建设规模庞大、安全要求高、实施周期长、涉及面广。
需要精心组织、协调各方。
其硬件支撑平台的设计,需要依据其应用系统的应用场景及周边环境而设计。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建议遵循以下设计思路:➢财政大系统由平台及表层业务系统共同组成平台则由业务组件和技术组件共同构成,抽取财政业务的共性,形成业务组件;抽取信息系统的共性,形成技术组件。
通过稳定的平台,支撑多变、个性化的表层业务系统。
➢通过平台支撑未来业务发展实现业务管理一体化、信息资源一体化、流程控制一体化、技术实现一体化、服务一体化。
➢平台统一的大系统技术路线采用应用层、驱动层、数据层三层结构的设计思想,建设在政府财政应用平台支撑下具有较高自动化程度的财政大系统。
二系统总体设计金财工程应用支撑硬件平台是该工程应用支撑系统建设的核心部分。
依据当前政务信息化建设特点,该设计方案应从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出发,一方面考虑系统关键业务数据被安全存放、高效地访问并随时可用;另一方面随着数据的不断增长存储系统必须具备充分的存储容量、易于扩展和管理,而且还能保护现有投资,有效控制成本。
IBM广泛的存储策略和一流的产品及服务构成的解决方案可满足客户的这一要求。
IBM在技术、服务和行业联盟方面的领先地位为其实现战略合作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客户实现长期的业务目标。
依据局方信息化系统现状及客户的期望,我们提出了硬件支撑平台整体规划拓扑图,如下图所示:1、桃花源区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数据库服务器采用两台HP DL580 G7服务器,将HP DL580 G7部署在桃花源区财政局中心机房,运行Oracle数据库。
HP DL580 G7采用英特尔先进的7500系列处理器及创新的HP iLO技术,拥有绝佳的性能和性价比。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统一应用开发平台

u s e r s a n d p r o vi d e a s ro t n g s u p p o  ̄f o r t he s y s t e m d e v e l o p me n t . Ke y wo r d s : mi c r o — s e r v i c e ; d e ve l o p me n t pl a t f o m ; r d i s t r i b u t e d s e r v i c e r e g i s t r y
L I C h u n — Y a n g , L I U Di , C U I We i , L I Xi a o — Z h e n , L I C h u n - Q i
( S t a t e G r i d I n f o r ma t i o n&T e l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y C o . L t d . , B e i j i n g 1 0 0 0 3 1 , C h i n a ) ( B e O i n g C h i n a P o we r I n f o r m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 L t d . , B e i j i n g 1 0 0 1 9 2 , C h i n a ) ( T i a n j i n P u x u n P o we r I n f o r m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 L t d . , T i a n j i n 3 0 0 1 9 2 , C h i n a )
2 0 1 7年 第 2 6卷 第 4期
h t t p : / / w w w. c — S — a . o r g . c n
应用支撑平台方案

1.开发过程:采用敏捷开发方法,快速迭代,确保功能完善。
2.测试策略:进行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确保平台质量。
4.3部署与迁移
1.部署计划:制定详细的部署步骤,确保平滑过渡。
2.迁移方案:对现有应用进行评估,制定合理的迁移计划。
4.4培训与支持
1.用户培训:提供用户手册和培训材料,提升用户操作技能。
5.性能监控:实时监控系统资源使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警,确保平台稳定运行。
6.日志管理:记录系统操作日志,便于问题追踪和审计。
四、合法合规性
1.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平台合法合规运行。
2.严格平台内容管理,杜绝违法信息传播。
4.定期开展安全评估和风险评估,提高平台安全防护能力。
4.法律风险: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合规性审查,防范法律风险。
七、总结
本方案立足于构建一套合法合规的应用支撑平台,为各类应用提供稳定、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通过严谨的架构设计、丰富的功能模块、严格的合法合规性审查以及科学的实施策略,确保平台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提升业务效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关注风险评估与应对,以确保平台长期稳定运行。
2.数据管理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备份、恢复和访问控制。
3.服务层:提供中间件服务,如消息队列、缓存和API管理等。
4.应用层:部署具体的应用服务,为用户提供业务功能。
5.安全层:实现安全策略,包括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和网络安全。
6.监控与运维层:实时监控系统状态,提供日志管理和自动化运维工具。
3.2核心组件
2.技术支持:建立技术支持团队,快速响应解决用户问题。
五、安全策略
1.物理安全:确保数据中心物理安全,防止未授权访问。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集成平台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集成平台设计与实现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系统集成需求。
为了满足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以及数据的共享和整合,设计和实现一个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集成平台成为了当今企业的必要选择。
一、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企业的信息系统发展迅速,从最初的单一系统逐渐发展为由各种不同系统组成的复杂IT环境。
然而,这些不同系统之间往往由于技术差异、数据格式不一致等问题导致数据的孤岛现象和信息难以共享。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集成平台应运而生。
二、微服务架构的特点及优势1. 组件化和可独立部署:微服务架构通过将系统拆分为独立的小服务,每个服务有自己的数据库和代码库,可以独立进行开发、测试、部署和扩展。
2. 独立运行和扩展:每个微服务可以独立运行,并且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水平扩展,以满足系统的高可用性和高并发性能需求。
3. 松耦合和弹性:微服务架构允许不同服务之间采用不同的技术栈和编程语言,降低了服务之间的耦合度,使系统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4. 高度可见性和监控能力: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日志和监控系统,可以对服务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故障排查和系统性能调优的效率。
三、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集成平台设计与实现1. 设计原则a. 高可用性和容错性:系统集成平台应采用分布式架构,通过多节点部署和负载均衡机制来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并且在服务异常或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服务节点。
b. 数据安全和保密性:对于涉及敏感数据的服务,系统集成平台应提供数据加密、权限控制和审计功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性。
c. 弹性扩展和灵活性:系统集成平台应具备良好的水平和垂直扩展能力,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资源分配和调整。
d. 易用性和易维护性:系统集成平台应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和可视化的管理工具,方便开发人员进行系统配置、监控和维护。
2. 架构设计a. API网关:作为系统集成平台的入口,用于统一对外提供服务,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请求转发等功能。
智慧市民服务一体化平台

智慧市民服务一体化平台智慧城市,依托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智能认知、大数据、区块链等核心技术,打造了“智慧市民服务一体化平台”,围绕“智能化、线上化、标准化、集成化、个性化”五大核心价值,实现市民服务“掌上办、刷脸办”随时、随地、随需,有效解决政府忙、市民累、流程长、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助力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
例如,城市服务Askbob机器人可提供智能咨询、互动办事体验;智能“秒批”帮助市民节省70%的办事时间;运用AI算法和FiMAX区块链技术实现“千人千面”和电子证照“一码通城”等功能。
一.构建全市架构统一的移动服务开放平台,为服务集约化管理提供支撑能力。
基于组件化和微服务架构搭建全市统一的移动服务开放平台,提供服务授权、JS SDK授权、用户认证、Open API等基础能力,同时对接电子证照、位置服务等公共系统,支持各服务接入单位原有移动端应用程序快速接入,支持各单位基于平台快捷开发移动端应用程序。
二.建设统一移动服务门户,提供“一屏一账号”的线上服务入口。
多措并举打造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政务资讯、政民互动为一体的统一移动服务门户:一是面向所有市区两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全面梳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资源,对所有服务资源进行汇聚;二是采用爬虫技术采集深圳政府在线等各政府网站信息,发布市区及各部门政务公开信息及热点资讯;三是接入网上办事大厅及深圳政府在线等各政府网站办事咨询、投诉建议、进度查询等功能,满足用户多样化服务需求。
三.汇聚融合数据资源,挖掘和释放数据潜在价值,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通过数据交换、采集等手段,汇聚融合行政审批、政务公开、政民互动、效能监督等政务服务数据以及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文体教育等公共服务数据,建立模型库和算法库,挖掘和释放数据潜在价值,为“秒批”“不见面审批”等政务服务改革提供用户画像、预测分析、应用推荐等数据支撑,驱动业务创新。
可信应用支撑平台解决方案

可信应用支撑平台解决方案第1篇可信应用支撑平台解决方案一、背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各类应用系统日益普及,企业和组织对应用支撑平台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信应用支撑平台应运而生,旨在为各类应用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基础设施保障。
本方案将结合现有技术和实践,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可信应用支撑平台解决方案。
二、目标1. 确保应用支撑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
2. 提高应用支撑平台的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3. 保障应用系统的可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4. 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保合法合规性。
三、解决方案1. 架构设计(1)基础设施层采用虚拟化技术,构建统一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池,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调度。
(2)可信计算层引入可信计算技术,确保应用支撑平台在启动、运行过程中免受恶意代码的干扰。
实现对应用系统的统一部署、监控、运维,降低运维复杂度。
(4)安全防护层采用安全防护措施,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等,确保应用支撑平台的安全。
(5)服务层提供标准化、模块化的服务接口,方便应用系统调用,实现业务流程的快速搭建。
2. 安全保障(1)物理安全加强数据中心物理安全防护,包括门禁、监控、消防等设施,确保基础设施安全。
(2)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措施,保障网络层的安全。
(3)数据安全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实施严格的权限控制,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
(4)应用安全定期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修复,确保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3. 运维管理(1)自动化运维采用自动化运维工具,实现应用的快速部署、自动化监控、故障自愈等功能。
收集系统、应用、网络等日志,进行实时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性能优化对系统性能进行持续监控,发现瓶颈及时优化,提高应用支撑平台的运行效率。
4. 合法合规性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保应用支撑平台的合法合规性。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多端一体化信息门户设计及实现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多端一体化信息门户设计及实现*作者:***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20年第09期摘要:信息门户是智慧校园建设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平台,有Web、APP和云服务等不同的技术路线,都面临着建设技术要求高、系统稳定性低、用户体验较差等问题。
可以根据微服务松耦合、组件化的思想,基于微服务的构架,设计多端一体化的信息门户。
微服务架构的信息门户把主要功能拆解成几个主要的微服务,微服务之间、前后端之间采用标准接口进行协作,可以实现Web端、移动端、云端等多端调用同一个微服务而实现多端一体化,减少了功能迭代中的重复建设,提升了一致性的用户体验。
经过多年实践,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多端一体化信息门户也是成功和有效的。
关键词:信息门户;微服务;智慧校园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7-0081-05一、引言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之一。
高等学校纷纷通过建设智慧校园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从智慧校园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完成网络等硬件条件建设之后,各高校侧重打造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师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
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日益增多,信息孤岛、数据分割等问题成为新矛盾,一般通过建设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共享数据库“三大平台”来部分解决信息孤岛等问题。
“三大平台”的建设,促使数据流动共享、信息汇集聚合、身份一致互通,极大改善了用户体验,也使“三大平台”特别是“信息门户平台”逐渐成为智慧校园中业务技术最核心、使用频次最高的基础性平台。
一个好的信息化门户对智慧校园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息門户及特点1.信息门户的定义信息门户是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单一的入口,为用户提供访问各种应用和信息的服务[1]。
是一个具有集成性特点的应用系统,通常会将学校的多项服务功能和数据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统一展示给全体用户,因而具有唯一性、集成性、个性化和整体性等特征[2]。
微服务和大数据支撑架构一体化

微服务和大数据支撑架构一体化微服务、大数据、AI、移动、物联网、云计算是软件的革命,微服务支持devops 敏捷开发,有利于开发效率提升和产品升级、运维,使用spring cloud开发微服务,部署在云平台上,对产品运行的数据通过大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分析业务数据和用户行为,达成产品运营,优化业务,节约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这是一个系统化的的解决思路,对产品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1.微服务介绍微服务是目前最先进的架构设计思想,在许多国内外大互联网公司得到成功的应用,其核心是化繁为简、化整为零,把应用分解为小的服务模块进行独立开发。
微服务的这一特点使其便于部署到容器,对整个开发、测试、运维都发生了革命性影响,有力地支持了devops开发,提高效率,便于维护升级和故障处理,带来了一系列优势。
那么,微服务有哪些奥秘呢?下面从技术原理上进行剖析。
化整为零的思路不是开发一个巨大的单体式的应用,而是将应用分解为小的、互相连接的微服务。
一个微服务一般完成某个特定的功能,比如下单管理、客户管理等等。
每一个微服务都是微型六角形应用,都有自己的业务逻辑和适配器。
一些微服务还会发布API给其它微服务和应用客户端使用。
其它微服务完成一个WebUI,运行时,每一个实例可能是一个云VM或者是Docker容器。
Spring Cloud是微服务开发的优秀框架,在spring Boot的基础上进行开发,Spring Cloud 为开发者提供了在分布式系统(如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断路器、智能路由、微代理、控制总线、一次性Token、全局锁、决策竞选、分布式会话和集群状态)操作的开发工具。
使用Spring Cloud 开发者可以快速实现上述这些模式。
2.容器云介绍Docker是运行微服务的最佳解决方案,容器+微服务是一个革命。
Docker实际上是一个应用容器的引擎,可以让开发者非常方便地把自己的应用以及这个应用所需要的所有依赖都打进容器镜像当中,且具有可移植性,能够部署到任何服务器上。
基于云计算的IDC应用服务支撑平台

基于云计算的IDC应用服务支撑平台IDC面临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服务正在呈几何级数增长,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ISP)对IDC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其产业前景广阔,大批中小IDC服务提供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仅给整个IDC行业带来了冲击,更是在成本、技术、业务创新上给IDC服务提供商带来了新的挑战。
成本高,耗能高。
IDC是低利润率、高成本、高能耗的行业,尤其是在能源消耗方面,在当前实施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的经济背景下,如何降低IDC企业的成本是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的问题。
目前来看,采用虚拟化技术是降低IDC服务成本,尤其是能源消耗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服务质量影响客户满意度。
近年来,由于由于大批服务商的涌入,给IDC市场带了极大的混乱,加之又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行业标准,使IDC企业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正在逐渐丧失对IDC的满意度和信心。
根据赛迪顾问的调查显示,对IDC服务觉得一般和不满意的用户占到近50%,而在不满意的原因调查中,经常宕机、安全性差、服务水平差等因素占了70%。
目前,许多IDC服务提供商正在与软件开发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一起,将当前的新技术、新产品运用到IDC数据中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统一监管困难,管理成本高。
众所周知,数据中心是由成千上万的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物理设备,以及更多的虚拟设备,还有海量的信息和服务组成,如何管理好这些资源,如何应对硬件扩容,降低虚拟化技术应用复杂度,继而减少管理成本,是众多IDC服务提供商头疼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一个好的管理平台。
一个好的管理平台可以帮助IDC有效管理和控制基础设施,并且充分利用和管理业务信息,从战略、应用和运营等方面实现管理优化。
网络安全隐患。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安全问题呈现越来越严峻的威胁,大规模的攻击流量直接降低了IDC服务的存活性,垃圾流量挤占着大量的网络带宽,同时病毒的快速扩散和非法用户的接入导致用户资源面临极大的流失和破坏,IDC面临的安全问题变的越发复杂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