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合集下载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一、教育学概论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现象、教育活动、教育理论、教育现代化等的系统研究。

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刻理解教育现象,提升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质量。

1. 学习的思维方式学习是知识获取的一种基本形式。

在学习过程中,人们需要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比如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集体性思维等。

2.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学习的基础,但光有知识是不够的。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

3.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智力、体魄、美感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涉及社会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类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各种教育活动的心理效应。

1.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推动学习行为的内在力量。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中,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认知发展。

3. 学习记忆学习记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与巩固。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复习、数学问题的讲解等,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三、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活动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学科。

1. 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学设计应遵循几个原则:目标导向、问题为本、多角度和综合性、循序渐进、达成差异化目标等。

2.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常见的教学模式有:讲授模式、问题教学模式、讨论研究模式等。

3.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

四、教育法律法规与管理教育法律法规与管理是指规范教育行为和教育管理的法律和政策。

了解教育法规,是教师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018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2018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辨析题)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归纳(中学)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归纳(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5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4)没有独立形态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1.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庠”、“序”、“校”的施教机构;2.西周以后,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在官府”1.春秋: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2.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隋唐: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如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4.明清: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西方教育发展:1.古希腊:雅典,培养综合能力;斯巴达,培养军人和勇士,体格教育2.古印度:宗教教育盛行3.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最典型特征4.中世纪:教会学校,“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骑士学校,培养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士古代教育的特征:(1)产生了学校;(2)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非生产性;(3)具有阶级性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一)教育の產生與發展1教育の涵义廣義の教育:凡是增進人の知識和技能、發展人の智力與體力、影響人の思想觀念の活動。

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の教育:指以人の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の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の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發展の要求,有目の、有計畫、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の工作,對受教育者の身心施加影響,以使他們朝著社會期望方向變化の活動。

2教育の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教育者是指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發麵起到教育影響作用の人。

學校教師是教育者の主體,在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

特點目の性和專業性。

受教育者是學習の主體,是在教育活動中承擔學習の責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響の人。

特點有發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動性和主動性。

教育影響是教育實踐活動の手段,是置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並把他們聯繫起來の紐帶,主要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の關係:在三要素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の關係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主要の關係和矛盾3教育の属性本質屬性:教育是有目のの培養人の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の根本特徵,是教育の質の規定。

社會屬性:永恆性(教育是人類所特有の社會現象,只要人類存在,就存在教育);歷史性(在不同の社會或者同一社會の不同歷史階段,教育の性質、目の、內容等各不相同);相對獨立性(教育具有繼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の影響;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4教育の起源與發展教育の起源說有三種觀點生物起源說:利托爾諾,最明顯の錯誤就是把動物の本能等同於教育,否認了教育の社會性心理起源說:孟祿,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無意識の模仿,沒有認識到教育の目の性勞動起源說: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の指導下形成の,認為教育起源於人類社會の生產勞動實踐之中。

勞動為教育提供了客觀需要和現實條件教育の發展階段原始社會教育:(1)沒有階級性(2)傳遞生產經驗(3)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進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奴隸社會教育)我國4000多年前の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の施教機構,(封建社會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學”、“瞽宗”、“辟雍”、“泮宮”等。

2018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2018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2018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2:教育的概念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2018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教育知识和能力》[中学]重点归纳

2018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教育知识和能力》[中学]重点归纳

2017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辨析题)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辨析题)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汇总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汇总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汇总第一部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一、教育概述(重要程度:中)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育学概述(重要程度:高)(单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

三、教育目的(重要程度:高)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

四、教育的基本规律(重要程度:高)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遗传素质和政治经济制度也对教育产生影响。

五、教育制度(重要程度:高)一个国家的学制建立需要考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要求、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人口发展状况、国家的文化传统以及国内外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等因素。

六、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程度:中。

单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等。

第二部分:中学课程一、课程概述(重要程度:低)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主要观点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编制(重要程度:高)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的主要依据,教材编写的原则包括强调不同学科的特点、基础性、考虑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以及同一年级各学科和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衔接。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程度: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改革的要求包括实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科整合、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等。

第三部分:中学教学(重要)一、教学概述(重要程度:低)教学不仅仅是智育,还包括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二、教学过程(重要程度:低)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的教学规律包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等。

二、教学过程及其原则与方法(重要)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册165个考点精编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册165个考点精编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册165个考点精编教育知识与能力1、孟子最早把“教”与“育”连在一起使用,“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 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4、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10、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 公平性、无阶级性② 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③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1、奴隶社会的教育(P6) 12、封建社会的教育(P7)1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① 古代产生了学校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存劳动相脱离③④1415、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简答备考):16、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17、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8、教育学的萌芽阶段① 《学记》——战国末期诞生,全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教学相长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只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长善救失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循序渐进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 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传承西周的“六艺”教育重视因材施教,运用的方法是:启发诱导强调学思并重,由此提出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学、思、习、行 提出“庶、富、教” ③ 苏格拉底: 西方最早 启发式教学产婆术四步:讽刺—助产—归纳—定义① 教育的终身化 ② 教育的全民化③ 教育的民主化 ④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⑤教育的多元化④ 柏拉图: 《理想国》 重视早期教育 寓学习与游戏 ⑤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⑥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 19、教育学的创立阶段① 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②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大学教学论》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泛智”教育,提出普及教育 ③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反对人为干预) 最早“发现了儿童” ④ 康德: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⑤ 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第一位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⑥ 洛克:《教育漫画》 白板说 绅士教育⑦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德育),强调知、情、意的统一 20、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① 凯洛夫:《教育学》 ② 马卡连柯:《教育诗》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③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④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长 “在做中学” 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论⑤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 ⑥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⑦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教学法⑧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⑨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⑩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活的教育学” 1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掌握学习理论212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简答备考)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②教育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重点整理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重点整理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重点整理(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环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中学]》重点和高频考点归纳[汇总版]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和能力[中学]》重点和高频考点归纳[汇总版]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及考点归纳(汇总版)说明: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章节习题集及高频考点归纳(小抄版),内容详实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梳理

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梳理

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2018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2:教育的概念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教育的起源○单※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总结.docx

2018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总结.docx

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功能(一)按照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二)按照作用的方向。

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三)按照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四、教育起源说(一)神话起源说(二)生物起源说(三)心理起源说(四)劳动起源说五、教育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社会性、无阶级2.非专门的社会活动3.方式原始(口耳相传观察模仿)(二)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1.奴隶社会第一,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第二,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中国夏代:“序”“校”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官府)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稷下学宫、养士)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吏)为师古希腊:雅典——德智体美(政治家、商人)斯巴达——军事教育(军人)2.封建社会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中国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隋唐:科举制、六学、二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三)近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近代1.公立教育的崛起;2.教育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普及;4.教育法制化。

现代: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实现民主化;3.教育的多元化;4.教育的终身化;5.教育的全民化;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六、教育目的(一)国家的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教师的教学目标七、教育制度双轨制、分支制、单轨制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发展阶段萌芽阶段:中国萌芽阶段西方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科建立规范教育学建立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当代教育理论发展二、教育学萌芽(一)古代中国1.孔子(1)社会作用:提出“庶、富、教”——教育先决条件(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人人入学接受教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及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及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及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二)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选择题)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牢记)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孔子:重视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

专谈教育,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康德:教育学最早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提出了“四阶段教学理论”;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民主主义及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鲁普斯卡娅: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赞科夫:《教学及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四)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包括:1.按作用的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作用的性质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呈现的形式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社会生产力及教育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的选择;3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4制约学校机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促进作用: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及社会文化制约: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促进: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及人口(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战略重点(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五)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1教育及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3.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4.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互补性5.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3个体身心发展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2.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

3.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而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格赛尔:“成熟努力说”,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期决定作用,双生子的爬梯实验。

5.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1)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而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荀子:“人之初,性本恶”2.洛克:“白板说”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4.斯金纳:集成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可以通过强化或惩罚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1)多因素相互作用轮(辐合论)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施太伦(德国)4青春期的发展变化1.身体外形。

明显的外部特征。

2.体内机能。

3.脑发育。

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4.性的发育和成熟。

第二性征。

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人是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3)个体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师队伍施教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原因: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及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助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六)教育制度1西方发达国家学制的纵向发展趋势1.双轨制:19世纪欧洲。

一轨面向资产阶级子女,另一轨面向劳动人民子女。

2.单轨制:美国。

3.分支制:前苏联。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旧中国的学制(1)1902年,颁布未执行“壬寅学制”。

(2)1903年,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3)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4)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规定的六三三学制沿用到全国建放初期;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及发展(1)1951年,新中国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幼(3-7)--初(7-12)--中(12-18)--高(18-23)(2)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五二二制”、“五三二制”(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制改革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及发展的决定》3、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我国当前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21世纪第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3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的特点:1.强制性。

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普及性。

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