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南站站场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湿陷性黄土处理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方案一、前言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时体积显著缩小的黄土。
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需采取特定的技术方案,以确保道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方案旨在明确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的具体步骤和要点,为实际施工提供指导。
二、现场勘测与设计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测,了解地基土的湿陷性、含水量、厚度等关键参数。
根据勘测结果,结合工程要求,设计合理的路基结构,包括路基高度、宽度、排水设施等。
设计时应考虑地基处理措施,如注浆加固、换填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三、路基开挖与清理根据设计图纸进行路基开挖,开挖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边坡稳定,防止塌方。
开挖后及时清理基底,确保无杂物、无积水,为后续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四、路基改良材料选择根据地基土的湿陷性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改良材料,如石灰、水泥、粉煤灰等。
改良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水硬性,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
五、路基改良施工将改良材料与地基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确保混合均匀度满足规范要求。
采用分层填筑、分层碾压的施工方法,每层填筑厚度不宜过大,确保压实质量。
碾压过程中要控制含水量,保持最佳含水率,以提高压实效果和强度。
六、路面铺设在路基改良完成后,进行路面铺设工作。
铺设前应对路基进行验收,确保质量合格。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如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
铺设过程中要控制材料的温度、厚度、平整度等关键参数,确保路面质量。
七、质量控制与监测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如含水量、压实度、平整度等。
对不合格工序及时进行处理和整改,确保整体工程质量。
八、安全文明施工制定详细的安全施工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施工人员应佩戴安全防护用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减少扬尘和噪音污染,实现绿色施工。
九、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周边环境,如设置围挡、排水沟等。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湿陷性黄土是我国黄土区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其特点是含水率较高时易发生液化流动而导致工程灾害。
因此,处理湿陷性黄土成为了黄土区开发利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进行浅析。
一、处理方法1.改良剂法改良剂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
通常采用的改良剂有石灰、石膏、水玻璃、有机物等。
利用这些改良剂可以控制黄土的含水率,增加其稳定性和强度,从而有效预防其液化流动。
改良剂的添加量和掺混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采用现场试验进行验证。
2.加筋加固法加筋加固法是通过在湿陷性黄土中加入钢筋、橡胶材料等,增加其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从而提高其稳定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和地质条件进行设计,以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二、应注意的问题1.存在环境影响湿陷性黄土的处理过程中,添加改良剂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石灰等碱性改良剂可能会导致水土酸碱度失衡,影响周边土壤的生态环境。
因此,在采用改良剂法处理湿陷性黄土时,必须进行考虑环境因素,采取防止污染的措施。
2.应用与限制湿陷性黄土处理主要取决于黄土的具体特性和实际工程要求。
在某些情况下,处理黄土的成本和环境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在处理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对于保障黄土区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影响与应用限制,并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以保证工程稳定性和经济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土,当其受到一定的压力后,整个地基就会出现下沉的现象,进而也就影响了整个黄土的结构。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区作为建筑物地基施工的主要场所,在开展相应的施工活动时,就应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整个建筑物的施工安全性。
本文就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可以不断提高地基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有效方法一、湿陷性黄土的特征第一,湿陷性。
在自然条件下,黄土因为受到了地表水分的侵蚀,其中的易溶盐发生溶解,导致了颗粒之间的作用力受到了破坏,从而产生蜂窝状的结构。
当水分对土壤大量侵蚀以后,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会逐渐联通和扩展,进一步产生了大孔隙的陷穴,当外部荷载对其产生作用以后,土壤的结构会受到破坏,从而产生剧烈变形,强度因此而降低,进而形成湿陷性。
第二,崩解性。
当黄土湿陷性产生以后,再次浸入水中就会发生崩解,从而影响到地基的稳定性。
相较于其他土质而言,湿陷性黄土的基础处理要更加的负责,难度大、程度复杂、进度慢,同时耗费的时间也更长,尤其是对于大面积的水利坝体处理以及土质夯填来说更加困难。
第三,膨胀性。
黄土产生湿陷性以后,遇水就会产生膨胀的现象,随着水分的蒸发,土层干燥后膨胀现象会转为收缩,这种情况多次反复之后就会产生裂纹并逐渐剥落,这对于建筑或者是路面地基的稳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1、湿陷性等级及甲乙丙类建筑的地基处理方法。
(1)当地基的湿陷变形、压缩变形或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针对不同土质条件和建筑物的类别,在地基压缩层内或湿陷性黄土层内采取处理措施,各类建筑的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第一,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上;第二,乙、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
(2)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平面处理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第一,当为局部处理时,其处理范围应大于基础底面的面积。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是出现在黄土地区的一种常见问题,其特点是在雨水浸润或基
底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变形而影响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因此,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施工方案。
1. 路基改良材料选择
首先,在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用石灰、水泥、煤灰等材料进行路基改良,以提高路基的抗湿陷能力和承载力。
2. 路基处理施工步骤
步骤一:现场勘测与设计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前,需要对道路现场进行勘测与设计,确定路基改
良的范围和施工方案。
步骤二:路基开挖与清理
在确定了路基改良的范围后,需要对路基进行开挖和清理,清除路基表层的松
软土壤和水分,为后续的施工做好准备。
步骤三:路基改良施工
在路基开挖与清理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路基改良施工。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
适的改良材料进行投入,并结合机械设备进行均匀混合和夯实,确保路基改良效果。
步骤四:路面铺设
在完成路基改良后,需要进行路面的铺设,确保路面平整、坚实,提高路面的
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度。
3. 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可采用实
地取样检测路基改良材料的含水量、密实度等指标,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结语
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和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提高路基的抗湿陷性和稳定性,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确保行车安全。
希望以上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能为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水分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的黄土。
在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
一、室内试验分析在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前,首先需要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确定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
通过室内试验,可以确定湿陷性黄土的承载力、压缩性特征、含水量控制范围等参数,为后续处理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础加固处理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处理,首先要进行基础加固处理。
可以采用浇注混凝土加固基础的方法,增加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同时,也可以采用灌注桩或钢板桩等技术,通过加固桩与黄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三、改良处理在基础加固处理完成后,可以进行湿陷性黄土的改良处理。
改良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湿陷性黄土改良技术包括固化、掺充和排水等。
1.固化技术:采用固化剂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使其固化成坚硬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固化剂有水泥、石灰、石膏等。
固化技术需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性和改良目标进行合理配比和施工,以达到理想的固化效果。
2.掺充技术:在湿陷性黄土中掺入适量的掺和材料,如砂、砾石、粉煤灰等,改变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征,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掺充技术需要掌握适量的掺和比例和掺充方式,以确保土壤的改良效果并提高工程的稳定性。
3.排水技术: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及时将土壤中的水分排出,减少土壤的含水量,从而降低土壤的可压缩性和变形性。
排水技术包括地下排水系统和表面排水系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布置,以保证土壤的排水效果和工程的稳定性。
四、监测与维护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掌握处理效果和土壤的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安装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和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工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湿陷性黄土特殊路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特殊路基处理本项目的湿陷性黄土特殊路基处理设计上给出了几种类型的处理方法。
III型适用于湿陷性黄土采用强夯处理的填方段,采用强夯+30cm8%灰土垫层。
IV型适用于湿陷性黄土采用强夯处理的挖方段,采用强夯+30cm8%灰土垫层。
V型适用于离村镇较近的湿陷性黄土填方段,采用12%灰土桩+30cm8%灰土垫层。
VI型适用于离村镇较近的湿陷性黄土挖方段,采用12%灰土桩+80cm8%灰土垫层。
XV型适用于路基填土高度大于2米的路段,采用25KJ冲击压路机冲压20遍。
1、强夯施工(1)试夯在强夯大面积施工前,选取一个面积不小于20X20m、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在试区内进行详细的原位测试,取原状土样测定有关数据;选取合适的一组或多组强夯试验参数进行试夯;检验强夯效果;当强夯效果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补夯或调整参数再进行试验;通过强夯前后的试验结果对比,确定正式施工采用的技术参数。
(2)准备工作强夯施工前,应先清理、平整场地并查明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和管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因强夯施工造成的损害。
(3)测量放样实测并画线圈定夯区范围,布设夯点,夯点间距为4X4m,梅花形布设,用白石灰标记;(4)夯击夯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测量夯前的锤顶高程。
将夯锤提升到预定的高度,松脱挂钩,夯锤下落夯击夯点后,测量夯后锤顶高程。
重复夯击直至完成夯点设计要求的夯击次数。
移动夯机至下一个夯击点,进行夯击,完成全部夯点的第一遍夯击。
第二遍和第一遍强夯之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一般不少于7天。
地下水位较低和地质条件较好的场地,可连续夯击。
第二次选用第一次已夯点间隙,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应彼此搭接,表面平整。
夯击遍数一般为2-3遍,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
必要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工程要求适当增加夯击遍数。
(5)施工时应注意强夯施工必须按试验确定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技术参数进行,以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数为施工控制数值,也可采用试夯确定的沉降量控制。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浸水处理、土垫层法、强夯法、压浆法、素土桩挤密法和复层地基法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建筑要求选择,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结构。
1、换填土:挖出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用合格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数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实,强力夯实基础,使浅层和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
强夯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
因此,要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处理,土壤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1%~3%。
3、预浸法: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性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用冲击、振动或爆炸形成孔洞,然后用石灰或石灰土填充,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将硅酸钠溶液通过多孔注入管压入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生成硅胶,使土壤胶结。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摘要: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许多施工场地的土类是黄土,在黄土地区建设工程时,极易出现黄土湿陷变形的现象,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地基处理也应随之作出调整。
本文对黄土湿陷性地基带来的影响和其破坏形态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湿陷性黄土,并综合各种因素探讨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项目随之增多,其中又以高速公路居多。
由于高速公路具有延长线的特点,从而使得施工中常常遇到一些不良地质,如湿陷性黄土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承载力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为此,需要采取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
下面依托工程实例,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及检测展开分析探讨。
1湿陷性黄土的特征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北方气候环境及土壤内部化学反应的作用影响,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层次不规律、孔隙过大、淡黄、土质疏松的黄土。
黄土在正常状态下的使用效果很好,强度较高,收缩性低,但是一旦遇水,其由于外力和自身重量施压下会产生慢性变形。
黄土的这种特征会严重影响到工程施工,也造成施工安全问题。
湿陷性黄土的特征是破坏周期非常短,且常出现部分突然破坏,而破坏之后是不能人工将其变回原态的。
2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2.1垫层法垫层法中的垫层包含原土及灰土两类,为传承多年的黄土地基处置措施,广为运用,适应具备定量压缩非湿陷与厚度不大于3m弱湿陷地层,以及湿陷初始压较大非自重性湿陷地层,形成基础防渗和防水层,并可与其他处理措施配合应用。
工程设计对于土质垫层或厚度不大于1m的灰土质垫层,通常不考虑增大地基承载能力,厚度大于1m灰土质垫层一般对地基承载力可增加20%。
灰土质垫层承载力、抗冻与防渗性良好,水工建筑物应用较广。
土质垫层为建基面下部原土开挖翻填一定深或换填其他性状优异的土,灰土质垫层是置换一定深度及配比的灰土与黄土混合土,灰土早期为石灰,近年因环保影响主要为水泥,水泥与黄土配比通常采用3∶7、2∶8或1∶9。
湿陷性黄土地区排水管道的技术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排水管道的技术探讨摘要:通过对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区域及危害性的叙述,针对太原南站市政排水工程,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基础处理的方法,管材、管道接口形式的选择、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运行维护的重点。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排水管道,管道施工中图分类号:TU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By narrating the distribution region of collapsible loess in China and its harmfulness, the paper contrapose the municipal drainage engineering of Taiyuan South Station and introduce the pipeline foundation treatment of collapsed loess, the selection of pipe and pipe joint, and the focal point of quality control du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Key Words: collapsible loessdrainage pipelinepipeline construction1引言在我国,黄土和黄土状土广泛分布在华北、西北等地,且地层多、厚度大。
在这些地区,一般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1]。
湿陷是指黄土在一定的压力(土自重力或自重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和破坏并导致土壤下沉的现象,我们把被水浸湿下沉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
我国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及山东等地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西北地区各级城市开展大量基础设施建设。
市政管道是市政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
湿陷性黄土处理措施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根本原则是:破坏土的大孔结构,改善土的工程性质,消除或减少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止水浸入建筑物地基,提高建筑结构刚度。
1.1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
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
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
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1.2垫层法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湿陷量减少为1~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1.2.1素土垫层法素土垫层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的一种方法,它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存在密切关系。
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
在大面积的素土夯填施工中时常遇到,运输土料的重型机械容易对已夯筑完毕的坝体表面形成过度碾压,造成剪切破坏,同时对含水率过高的地区形成“橡皮泥”现象,从而出现渗漏。
湿陷性黄土的处理
收稿日期: 2012-09-13 作者简介: 赵宏川(1969- ) ,男,工程师
·86·
第 38 卷 第 33 期 2012 年11 月
山西建筑
2. 1. 1 工程概况
用打入桩,冲钻或 爆 扩 等 方 法 在 土 中 成 孔,然 后 用 石 灰 土 或
3. 4 特殊性岩土
站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铁工程整体系统的考量相对欠缺,但勘察
场区内分布有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成因的湿陷性黄土,其 获取了在本地区缺乏经验的地基土热物理参数、动力性质参数等
自重湿陷系数 δzs 介于 0. 015 ~ 0. 087 之间、部分土样小于 0. 015, 等试验数据,希望能为本地区同类建设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湿陷系数一般介于 0. 015 ~ 0. 065 之间、局部表层土样接近 0. 1。 参考文献:
场地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车站主体结构底板埋深约 12 m,湿 [1] GB 50307-1999,地 下 铁 道、轻 轨 交 通 岩 土 工 程 勘 察 规 范
陷性土层基本挖除。
[S].
4 结语
[2] 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太原地铁 1、4 号线太原南站站岩
我市地铁发展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于下游,因此,在地铁方面
孔隙比 e
压缩模量 Es MPa
0. 53 ~ 0. 78
3. 9 ~ 9. 8
直接剪切 Cq
粘聚力 C / kPa 内摩擦角 Φ / ( ° )
19 ~ 37
16 ~ 25
比热容 C kJ / ( kg·K)
导热系数 λ W /(m·K)
1. 3 ~ 1. 7
0. 9 ~ 1. 7
基床系数 / MPa·.
On analysis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at station project of Taiyuan South Station of No. 1 subway in Taiyuan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黄土的多种不利于路基及路基施工的工程特性,均由水引起,用黄土填筑路基,需要掌握其路基施工的技术要点,用好防排水工程,满足路基施工要求。
七要点如下。
一、路基填料老黄土透水性差,干湿难以调节,大块土粒较多,填筑路基时应破碎到小于10cm的块料,并且老黄土不能用作填筑路床的材料;新黄土则是良好的路基填料,可用于路堤及路床的施工。
但新老黄土不得混用,如果在老黄土上填筑新黄土时,老黄土应由小于2%的路拱,以利排水,且新老黄土不得交替填筑。
同一层次上得黄土其填筑厚度要均匀。
二、路基断面路基断面施工的标准是迅速排除路基范围内的降水,减少或消除黄土的各种病害,以减轻或避免因路基的变形而引起路基破坏或变形,为此可用以下考虑。
(1)路基横坡应尽可能大(不小于3.0%),以便迅速排除降水。
(2)路肩与路面的接缝处作防渗处理,以防水分下渗。
(3)做好填筑界面的结合处理,黄土路堤易在填挖交界面产生裂缝,应采取挖土质台阶、强夯或用土工钉来加强结合、防止在结合处被拉开。
三、路基高度黄土填筑路基后,受降水、温度等环境气候因素及行车荷载的影响,土体崩解、湿陷、产生下沉。
黄土高路堤竣工后后期因自重压密固结产生很大的压缩下沉,应按设计要求预留沉降量。
黄土高路堤基底应做加夯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
黄土高路堤应尽量安排早施工,早完工,以便铺筑路面时工后沉降基本完成。
四、路基排水路基排水的目的是使路基及底路基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把含水量、气温变化对路基引起的破坏性应力减小至小于交通荷载所造成的破坏,从而提高路面的耐久性能。
多数道路的损坏是由于路基发生变形及缺少抗负载能力所造成的。
路基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对于黄土地区正在施工及施工完毕后的路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果做到防水、保湿,可防止路基形成软点,也可减少因冰冻引起的路面冻胀作用,减少路面病害。
施工时应特别注意:1.开工前校核全线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善,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排水网系,使危害路基稳定的地面水、地下水顺畅排走,必要时予以补充和修改。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组织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组织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和可塑性的土壤,在路基工程中容易发生湿陷变形,给路基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中,需要制定合理的组织方案,以确保路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以下是一份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施工组织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工程,总里程为X千米,路基宽度为X 米。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结果,路线段落中存在湿陷性黄土层,约深X米。
为确保路基工程的质量,需要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
二、施工准备2.1选派合适的专业施工队伍,负责工程施工管理和操作。
2.2调集必要的施工机械设备,包括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
2.3采购所需的施工材料,包括水泥、石子、砂土等。
2.4安排合理的施工人员,包括工程师、技术员、劳务人员等。
三、施工工艺3.1原地处理工艺将挖掘机在黄土表层进行剥离,剥离范围为X米宽,并倾倒到指定区域。
然后使用装载机将剥离的黄土进行堆放和转运,将黄土弄碎,形成颗粒度较小的黄土材料,为后续处理做准备。
3.2搅拌桩法处理工艺根据勘察结果,选取一定的施工点布设搅拌桩,采用搅拌桩法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
3.2.1搅拌桩施工前,需先进行桩位的标定和测量,确保桩位的精度。
3.2.2挖掘机开挖桩位,将搅拌桩机安装在挖掘机臂上,通过旋转和下压的方式将水泥和黄土充分混合。
3.2.3搅拌桩机沿着预定桩位进行搅拌,混合深度为X米。
3.2.4搅拌完毕后,使用挖掘机进行桩顶削平,并进行实验室取样分析。
四、施工安全措施4.1在施工现场设置合理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线,提醒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注意安全。
4.2所有施工人员必须穿戴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鞋等。
4.3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消防器材,并定期进行消防演习。
4.4操作施工机械设备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资质证书,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
4.5定期进行施工质量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浅谈注水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Research 研究探讨267浅谈注水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梁海涛(山西机械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9)中图分类号:TQ1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9)03-0267-01摘要: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能够消降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其前提是地基土要具备适宜的含水率,才能达到较好的夯实效果。
当地基土含水率较低时,增湿成为配合强夯作业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
本文以山西某大学东山校区场地强夯施工工程为例,着重介绍了注水强夯施工的施工方法及取得的良好处理效果,希望对后续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注水增湿;强夯施工;质量控制1 概述山西某大学东山校区整个场地占地面积99.9727万平方米,根据地勘报告,本工程场地为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Ⅲ-Ⅳ级,对场地内道路、管线、管沟及绿化区域的地基都需采取消除湿陷性的处理方法。
由于含水量偏低,土层处于干硬状态,强夯处理地基施工时,低含水率无法消除湿陷性,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工艺处理低含水率,以达到强夯加固效果,这便是注水强夯增湿法。
通过击实试验得出该场地土的最低含水率为7.6%,平均含水率为8%,最优含水率为14.7%。
需要运用注水强夯法处理湿陷性地基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密实度,经过这样处理的地基在强度、变形及稳定方面都能达到预期良好的效果。
2 注水强夯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注水孔孔位测量放线→机械就位→成孔→验孔→注水准备→注水施工→含水率检测→点夯施工→满夯施工→验收。
3 施工方法3.1注水施工方法3.1.1 施工要求注水孔施工:采用导杆式柴油锤(2t~2.5t),孔径180~200mm,孔内回填料采取砂石砾料,粒径10-20mm,3000KN·m 区域注水孔深度8m。
3.1.2 洒水增湿工艺流程图3.1.3 施工顺序1)划分注水施工单元,每个单元为3000~5000㎡。
挖孔前按照设计孔位测量放线。
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全面]
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1、湿陷性黄土的成因解决黄土的湿陷性问题是在我国西部修建铁路的第一要务,湿陷性黄土俗称大孔土,它是一种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黄色粉状土,属于非饱和欠压密的土,具有较大的空隙率和较低的干密度 ,是产生黄土湿陷性的根本原因.在土体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到水的浸湿时将发生急剧而大量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土质松软、不稳定、孔隙大 ,承载力极低,遇水沉落,而且黄土湿陷变形具有突变性,非连续性和不可逆性,施工中易产生变形和坍塌.当湿陷性黄土受到水的浸湿后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即产生湿陷,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2、施工方案的选定在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时,有两大特点:一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二是黄土隧道开挖后,拱顶及局部应力集中过大 ,拱顶沉降较大 ,造成隧道结构易失稳.施工中严格按照“先探测、管超前、严控水、强支护、勤量测、早衬砌”的原则组织施工.根据黄土的特性,为确保该段隧道施工顺利安全地穿过湿陷性黄土地段,采取了以下施工措施: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干燥状态下黄土围岩由于粘滞作用整体稳定性较好,不易掉块,不易在短时间内产生大的崩塌,同时湿陷性黄土怕水,塑性变形较大的特性.确定了隧道开挖有以下施工方案:①首先对洞门段仰坡洞穴进行封闭处理,同时施作边坡两侧及洞顶截水沟,防止雨水对土体的浸蚀.②隧道洞口浅埋段采用WTD27超前锚杆配合全断面钢拱架支撑支护,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法开挖.③洞身深埋段采用WTD27超前锚杆配合拱部钢拱架支撑支护,拱部采用双眼镜法开挖,墙部采用左右错开式双侧壁导坑法开挖.3、施工方法3.1洞顶陷穴处理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时,为了保证隧道安全施工,在隧道开挖前,对洞顶周围陷穴进行处理目的是防止雨水从陷穴渗入隧道引起隧道坍塌.首先将陷穴中的杂物清理干净,然后将陷穴修整,使之成为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以便于回填处理.夯实陷穴底部,用三七灰土逐层夯实回填,在距地面约1米处,扩大陷穴顶口尺寸(沿周边各扩大1米),用三七灰土继续回填,三七灰土要高于地面30厘米.距陷穴周边2米以外,挖临时排水沟,表面用砂浆抹平,沟底纵坡不小于5%,使排水沟畅通不积水.3.2 洞口防护及地表加固在隧道的洞口边、仰坡及地表应进行加固,采用喷锚网+土钉防护,清理地表,用木桩标示出锚杆孔位.然后开始钻孔,孔深小于5米时用YT-28风枪施钻,孔深大于5米用TA米ROCKI 钻孔钻机施钻.钻孔完成后安装锚杆,根据所钻孔深、孔径来安装锚杆后安装锚垫板.最后挂网、喷砼:锚固后,在上铺8钢筋网,间距20厘米×20厘米,并同锚杆顶部焊于一体,后喷射C20厚度25厘米砼.上部采用人工刷坡, 下部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修整, 一次开挖至明暗洞分界处.进洞前, 首先采用R27 自进式锚杆对洞口进行加固.每个洞口采用98 根( 每根长8米) , R27 自进式锚杆分三环布设, 第一环沿开挖轮廓线布设, 锚杆间距为25厘米; 第二、三环间距50厘米, 二三环的锚杆间距为50厘米; 锚杆钻进、安装采用风动凿岩机, 锚杆采用连接套接长, 锚杆端头设有止浆塞、垫板、螺母, 锚杆外露端头用φ22 钢筋相互焊接, 连成网状, 网片与土体之间的空隙采用5厘米厚的木板塞紧.在此基础上用φ48 注浆导管对设计以外2米范围土体进行了加固, 切实达到稳定加固边仰坡的目的.3.3 洞身开挖湿陷性黄土隧道洞身开挖的施工流程:①拱部开挖:人工开挖拱部周边土体,中间预留核心土,核心土长度应保持在5米左右,其三个侧面适当放坡,增加土体自稳,并利用核心土作为一衬砼施工时的平台.②墙部开挖:先用挖掘机开挖中间土体,仅在墙边预留约1米宽的土体,再用人工四步跳跃开马口开挖边墙土体.根据施工经验,黄土隧道开挖一个循环进尺应控制在1~1.5米.这样既安全又方便操作,同时还能缩短施工周期,加快施工进度.其施工要点包括:①开挖方式以机械开挖和人工开挖为主.②开挖中、下台阶时,左右侧应错开3 米及以上.③工序变化处之钢架设锁脚锚管,以确保钢架基础稳定.④钢架之间纵向连接钢筋及时施作并连接牢固.⑤仰拱紧跟下台阶,及时闭合构成稳固的支护体系,仰拱开挖长度不大于 3 ~5 米.⑥施工过程进行监控量测,完善洞内临时防排水系统.3.4 小导管预超前支护施工隧道洞身每开挖一段距离,就必须要进行超前支护,每两段搭接长度不小于50厘米.小导管预超前支护施工流程为:①小导管加工及孔眼定位:小导管采用42×3.5米米无缝钢管加工,长为3.5 米,在拱部140°范围内沿设计开挖轮廓线布置小导管定位孔,间距40 厘米,数量38 根.②钻孔:采用YT-28 风枪钻孔后并插入小导管,外插角控制在5°~10°孔径50 米米.③小导管安装:用风枪或大锤直接将小导管送入,纵向相邻两排小导管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1 米.施工要点为:①小导管外露端部同型钢拱架焊接牢固.①每一循环小导管之间保持不小于1 米的搭接长度 .3.4 隧道局部小体积坍塌处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局部小体积坍塌,发生坍塌时, 应及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控制:①浆砌片石法:对坍塌处采用简易支撑,待砼浇筑至此处时, 去掉支撑, 用浆砌片石砌筑起来,以保证土体的稳定.②锚杆加固法: 对坍塌处打设锚杆进行加固.③加沙石袋法:将砂与石的混合料按砼配合比装入水泥袋中,在土体坍塌处垒起,并在每个水泥袋上开口,砼浇筑时,此处预留注浆孔,待砼凝固后,对坍塌处的砂石袋注浆.④用同标号砼回填:用强支撑将土体保护起来,待周边砼凝固后,去掉支撑,用同标号砼对坍塌处进行回填,捣固密实.⑤木棒方格布设法.将木棒方格状一层层叠起,加固,直至顶死土体,以免土体再次坍塌,砼灌筑完毕拆模后进行注浆.3.5 初期支护为了保证湿陷性黄土地段顺利施工,消除湿陷性,开挖后及时施工初期支护.支护措施采用型钢拱架、锚喷网砼及锁脚锚管联合支护.①初期支护::紧随开挖进行,开挖一环衬砌一环.初期支护采用工字钢拱架、小块钢模板.砼由洞外拌合站拌合,自卸车运输,人工上料浇注砼.②小边墙、中心水沟、仰拱填充施工: 一衬边墙施工完毕后,应尽快施工小边墙,仰拱,使衬砌尽快封闭成环,限制围岩收敛变形.中心水沟开挖与仰拱开挖同时进行,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修整成设计形状.注意超挖,严禁欠挖.按设计先施工中心水沟及检查井基础,再施工仰拱.待仰拱砼强度达到设计的50% 时,再施工片石砼填充.因洞内工作面较多,相互干扰较大,为了不使开挖掘进因仰拱填充施工而中断,仰拱填充采用半幅施工.3.6 监控量测监控量测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施工程序.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围岩支护体系稳定状态的监测和评价,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从而达到确保施工及结构安全、指导施工顺序、便利施工管理的目的.3.7 对施工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应针对湿陷性黄土段的特征,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防排水坚持防排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合理的加固措施,确保隧道安全顺利通过湿陷性土地段,施工单位要做到:①施工前要对洞口基地作进行湿陷性试验,以便确定是否需要处理,确保洞口稳定.②开挖前进行超前小导管支护,同时利用型钢拱架同锚喷砼联合支护,监控量测同步等技术措施,为隧道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③正确施作锁脚锚管对控制拱架沉降及周边收敛起到很大作用.④施工中做好洞口防排水及洞内施工用水管理工作,防止黄土受浸而湿陷,对湿陷性黄土段施工是尤其重要的,施工中应高度重视.4、结语在当今西部地区铁路建设项目多、隧道比重大、施工难度大、时间紧的情况下,湿陷性黄土隧道的施工面临着诸多难题,因此合理的施工技术对隧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目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摘要我国目前在黄土地区修建的既有铁路,由于技术经济因素,设计标准不高,尤其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不严;路基绝大多数直接用黄土填筑,未作任何改进;已有的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技术方法、设计参数确实定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路基工程的黄土地基大多都未经处理或加固,一旦所处气候条件、地面排水条件发生变化,引起黄土地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那么会改变黄土的工程性质,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陷,对路基构造物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中正在修建或将来拟建立的新线铁路技术标准的普遍提高,建立中必定会涉及到黄土地基包括湿陷性地基的处理问题。
因此,为了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路基承载力,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要求,进一步开展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黄土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黄土是第四纪堆积物,按其颗粒成分属于细粒土(或粉土、粘性土)。
其中,局部黄土具有不同于普通细粒土的特殊成分与性质。
浸水会发生显著下沉变形,称为湿陷性黄土,工程界普遍视为特殊土。
黄土的湿陷性是指其在一定压力下压缩稳定后,因浸水而发生下沉变形的性质。
湿陷性是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蚀构造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下沉,因此在建筑上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十分重要。
湿陷性黄土的变形包括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两种。
压缩变形是在土的天然含水量下由于建筑物的负荷所引起的,一般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局部在其上部构造的允许变形值范围以内。
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平安和正常使用。
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所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的。
而且很不均匀,对建筑物的影响很大,危害性很严重。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设计中,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平安和正常使用,往往需要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1. 处理范围确实定地基处理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处理地基到多大范围才能既经济又能获得明显的效果。
太原南站站场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详案
施工组织设计1. 编制说明本施工组织设计为石太客运专线新建太原南站站台区路基、高站台墙工程及线间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具体施工范围是:(1)STDK219+311.1至STDK219+811.1区段500米站台范围路基:土方开挖、路基基底处理、路基结构;(2)高站台挡墙:土方开挖、地基处理、上部结构、土方回填(含站台土方回填);(3)给排水工程:土方开挖、砼管沟施工、给排水管道安装、设备安装、土方回填。
1.1编制依据1.2.1工程设计资料:石太客运专线Z11标段现有施工资料及施工图纸。
1.2.2甲方组织的设计交底会会议精神。
1.2.4现行的铁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规则、质量验收标准及有关规定。
1.2.3现场调查资料及现行的《铁路工程施工规范》、《铁路工程验收标准》。
1.2.4我公司积累的类似工程的相关经验、资料及施工工艺、工法。
1.2.5我公司的管理水平、人员技术状况、装备力量及多年来的施工经验。
1.2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新建太原南站站场配套工程。
新建太原南站位于太原北营火车站东南侧800米左右,中心里程为GDK219+561.1,距离太原市中心大约7.9公里,东南,距长风街约2.8公里,占地约42.7公顷。
施工现场西侧为农科北路,在学府街与建设南路交口穿越既有石太线与建设南路相通;东侧为北营北路,南侧为北营站货场,北侧为农田。
新建太原南站场平面为10台22线。
基本站台2座,单站台宽20.5米,两端设置坡道;中间站台8座,单站台宽12米,两端无坡道。
站台长度均为450米。
站场划分为两部分:石太客运专线5个站台,大西线5个站台。
站台墙上部结构为倒“T”形,基本站台墙高3.34米,基底宽2.6米,墙厚200mm,墙高1.4米处设置Φ100泄水孔,间距1米;中间站台墙高3.03米,基底宽1.7米,墙厚200mm,墙高1.1米处设置Φ100泄水孔,间距1米。
挡墙上部结构采用C30混凝土,C10混凝土垫层,每20米设置伸缩缝20mm,地道两侧设置伸缩缝,采用水泥基密封膏密封。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一、湿陷性黄土的土质特点湿陷性黄土天然孔隙比大,压缩率高,遇水后承载力迅速降低,沉降量大,失水则形成干缩裂缝。
由于其承载力较低,直接在湿陷性黄土上修筑路基,会造成路基失稳或产生不均匀沉降,故需进行处理。
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挖除换填、桩基处理、化学固结、强夯处理等。
2.强夯法施工具有机具简单,所需人工少,施工技术易于掌握,施工速度相对较慢、施工成本低的特点。
三、强夯法施工原理强夯法施工是把一定吨位的夯锤提高到相应的高度,然后让其自由下落,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它是基于动力压密理论,通过夯锤对土体的冲击作用,使土中的空气溢出,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减小土体的孔隙比,降低土体的压缩性,消除其湿陷性,增大土体的干密度,来提高地基承载力。
四、施工工艺1.平整场地。
2.测量放样,夯点布设。
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
3.试夯。
根据设计夯击能和夯锤重计算提升高度。
4.主夯。
普遍的控制方法为夯击次数,夯锤提升高度。
施工时,若同一点连续发生跳锤,表现为夯沉量很小,则可以止夯。
5.副夯。
为加固主夯点之间相对松散的部分。
当地下水位低,孔隙水压力很小,土体为非饱和土时,主副夯之间的时间间隔可缩短为3天。
6.满夯。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主夯和副夯旨在加固深层地基(1m以下),而满夯虽然能量较低,但满夯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在地表形成一坚硬的板结层,强度很高,厚度在50-100cm之间,而且夯后一段时间内,其强度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长。
7.检测。
主要检测指标有湿陷性系数、地基承载力,另外可辅以沉降观测。
8.场地整平,下道工序施工。
五、施工组织1.每一作业段长度定在160米左右。
在一般情况下,每作业段配备两台夯机比较合理,一台进行主夯,另一台进行副夯,主夯夯机最后进行满夯,而第二台夯机又可进行第二作业段的主夯,如此交替进行。
对于含水量较大的地基,副夯与主夯之间应间隔一定的时间,减小孔隙水压力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具体间隔时间要根据实际含水量来确定,一般为一周。
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技术_王卫宏
工程科技水泥土柱锤冲扩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技术王卫宏(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24)柱锤冲扩桩(DDC桩)采用重锤夯击或长螺旋成孔至设计深度,再用水泥土分层回填夯实,对桩间及桩底土均起到夯实挤密的作用,通过提高地基承载力及压缩模量,减少黄土的固结变形,来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并加固地基。
采用柱锤冲扩桩和CFG桩结合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能充分发挥两种桩基的各自优势,即先采用柱锤冲扩桩消除黄土湿陷性,再采用CFG桩进行深层地基加固处理。
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低廉等特点。
1施工工艺及控制要点1.1DDC桩1.1.1施工工艺现场配备ZKJ-4型柱锤冲扩机具,柱锤直径38cm、长度4.5m、质量2.5t;CFG20长螺旋钻机,采用螺旋钻机成孔,成孔直径40cm。
具体施工流程:准备→清理平整场地→测量放样→施工机具就位→成孔→钻孔检测→孔内填料→柱锤分层冲夯→成桩检测→施工机具移位。
①平整场地。
对路基范围内的管线进行调查核实和迁改,可能对施工影响的管线,须注意加强施工防护。
柱锤冲扩桩施工前,应清除路基表层植被、松软表土和腐殖土,平整场地,路基两侧设置临时排水系统,保证地基处理范围不积水。
平整后的地面标高为设计桩顶标高+50~70cm。
②测量放样。
按照设计的里程和桩间距,用测量仪器对每一根桩位进行放线,用钢钎定位,定出控制轴线、打桩场地边线并标识。
③成孔。
采用长螺旋钻成孔,从每排桩的最外开始向内隔孔进行,成孔到中间后再返回到外面仍然按照从外向内的顺序将“跳打”剩余的孔完成。
桩长的控制根据成孔深度在桩机上以红色油漆标识,并以带吊坠的卷尺测量,发现与标识深度不同时即需检查是否塌孔或缩孔。
成孔深度为实际地面标高减去设计桩底标高。
成孔后对孔径、孔深进行检测,成孔过程中对垂直度进行检测。
④夯扩机具就位。
施工机具就位,使柱锤对准桩位。
⑤孔内填料、成桩。
使用小型载载机或标准料斗将厂拌好的水泥土分层填入桩孔,根据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用3.5t柱锤分层填料量为0.2m3,总夯击能量不小于490KN·m夯击能夯击形成桩体。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1、概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主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和湿陷性两种,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都在其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论地基承载力是否达到容许承载力,都应对地基进行处理,前者以消除湿陷为目的,后者以提高承载力为主,同时应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各地区黄土的差别很大,地基处理时应区别对待,并结合以下特点:1)湿陷性黄土的地区差别,如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的强弱,承载能力及压缩性的大小和不均匀性的程度等;2)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如用水量大小,地基浸水的可能性;3)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其使用上对限制不均匀下沉的严格程度,结构对不均匀下沉的适应性;4)材料及施工条件,以及当地的施工经验。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是采用机械手段对基础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加固处理,或更换另一种材料改变其物理性质,达到消除湿陷性、减少压缩和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其中大多以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为主。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在处理深度和处理范围上区分:1)浅处理,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基础处理,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这种方法包括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全部的湿陷性黄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防水措施使用以防止大气降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浸入地基,其中包括场地排水、地面的防水、排水沟和管道的排水、防水等,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工组织设计1. 编制说明本施工组织设计为石太客运专线新建太原南站站台区路基、高站台墙工程及线间给排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具体施工范围是:(1)STDK219+311.1至STDK219+811.1区段500米站台范围路基:土方开挖、路基基底处理、路基结构;(2)高站台挡墙:土方开挖、地基处理、上部结构、土方回填(含站台土方回填);(3)给排水工程:土方开挖、砼管沟施工、给排水管道安装、设备安装、土方回填。
1.1编制依据1.2.1工程设计资料:石太客运专线Z11标段现有施工资料及施工图纸。
1.2.2甲方组织的设计交底会会议精神。
1.2.4现行的铁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规则、质量验收标准及有关规定。
1.2.3现场调查资料及现行的《铁路工程施工规范》、《铁路工程验收标准》。
1.2.4我公司积累的类似工程的相关经验、资料及施工工艺、工法。
1.2.5我公司的管理水平、人员技术状况、装备力量及多年来的施工经验。
1.2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新建太原南站站场配套工程。
新建太原南站位于太原北营火车站东南侧800米左右,中心里程为GDK219+561.1,距离太原市中心大约7.9公里,东南,距长风街约2.8公里,占地约42.7公顷。
施工现场西侧为农科北路,在学府街与建设南路交口穿越既有石太线与建设南路相通;东侧为北营北路,南侧为北营站货场,北侧为农田。
新建太原南站场平面为10台22线。
基本站台2座,单站台宽20.5米,两端设置坡道;中间站台8座,单站台宽12米,两端无坡道。
站台长度均为450米。
站场划分为两部分:石太客运专线5个站台,大西线5个站台。
站台墙上部结构为倒“T”形,基本站台墙高3.34米,基底宽2.6米,墙厚200mm,墙高1.4米处设置Φ100泄水孔,间距1米;中间站台墙高3.03米,基底宽1.7米,墙厚200mm,墙高1.1米处设置Φ100泄水孔,间距1米。
挡墙上部结构采用C30混凝土,C10混凝土垫层,每20米设置伸缩缝20mm,地道两侧设置伸缩缝,采用水泥基密封膏密封。
站台墙基础采用三七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处理范围为每边超出站台墙基底宽度1.2米,桩间距1.05米,设计施工桩长5米,桩顶铺设500mm厚的三七灰土垫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20kPa。
太原南站DK219+336.10~K219+786.10段路基工程全部为路堑开挖。
开挖路堑至设计标高后,进行灰土挤密桩及灰土换填施工,两侧埋设渗水排水管道,然后基床表层铺设0.1米厚中粗砂夹铺两布一膜土工布,最后填筑0.6m厚的A组填料,顶面做成4%的双斜面横向排水坡,中间设置排水明沟。
给排水工程暂无设计。
1.3地形地貌本工程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部,地形为黄土堆积盆地,盆地内为典型的黄土地貌,为第四系全新冲洪积新黄土,地形改变较大。
新黄土具湿陷。
1.4地质、水文及气象条件地质:主要分布新黄土、老黄土,地质构造较简单,土质具有湿陷性,为Ⅱ~Ⅲ级(中等~严重)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水文: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地下水水位埋深大于15m。
大气降水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地下水对普通混凝土不具侵蚀性。
气象:属暖温带亚湿气侯区,夏无酷暑、冬季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冬季以西风或西北风为主,夏秋季以东北风为主。
年平均降雨量约500-850mm,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温度为7-13℃,极端最高气温为41℃,最冷月平均气温为-9℃左右,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0.77m。
1.5材料来源本工程主要材料有:混凝土、钢材、模板、素土等。
混凝土选用质量可靠的水泥生产厂家(拟定榆次智海水泥),砂料源点主要是豆罗砂场,施工时采用优质的中粗砂作为工程用砂,石碴采用镇城或阳曲碴厂石碴工程所用的钢材拟定为长钢线材;模板采用定型组合钢模板;素土利用现场既有土方进行调配。
1.6交通运输本工程施工现场西侧为农科北路,在学府街与建设南路交口穿越既有石太线与建设南路相通;东侧为北营北路。
南侧为北营站货场,北侧为农田,交通运输便利。
施工主通道设置两个。
以旅客地道为分界,北侧以站场西北角原农科院小区道路为运输通道,南侧利用晋阳东街与农科北路连接形成一条施工通道。
1.7主要工程量汇总表表1站台墙主要工程数量1.8工期和质量要求本工程自2010年3月25日开工,2010年9月31日工程竣工,总工期244天。
工程质量标准按照现行铁路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满足业主要求,按合同规定达到验收规范规定的优良等级。
1.9工程特点、重点及难点1.9.1工程特点太原南站作为石(家庄)太(原)客运专线铁路西终点枢纽站,同时也是大(同)西(安)客运专线上的一个很重要的中间枢纽停靠站,对于山西省的铁路建设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太原南站站场工程施工规模大,其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2)工期紧、涉及专业多、交叉作业多,施工中既有平面的交叉,也有立体空间的交叉;参与建设的单位包括中铁六局及中铁建工集团,两个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交叉制约。
(3)建设施工安全质量文明标准高。
作为山西省重点工程,太原市地标性建筑,整个工程的现场施工安全、质量、文明工地建设必须严格要求,按照国家优质工程管理模式进行。
1.9.2工程重点(1)作为铁路工程,尤其要开行新型高速和谐号动车组,对行车限界要求严格,站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放线精度控制尤为重要。
另外本地区主要为湿陷性黄土地貌,为防止地基下沉产生安全隐患,站场路基处理施工、站台墙地基处理、站场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是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卡控环节。
(2)太原南站作为有大量旅客通行的大型铁路客运站,特别是作为山西省重点工程,太原市地标性建筑,站台墙施工的外部观感质量要求高标准、高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定型大钢模等整体成型,保证圬工工程的清水墙效果。
(3)本工程工期紧、施工工序交叉,如何在确保施工安全及能力的情况下,合理组织各专业施工,确保新太原南站按期开通是本工程的重点所在。
1.9.3工程难点本工程施工区域范围广,作业工种多,且各工序交叉影响大,工期要求紧,特别是在区域内涉及两个施工单位之间在空间立体上的工序作业交叉,相互之间互相制约依赖,施工通道紧张。
如何在阶段性工期内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各专业间的相互施工干扰,加快施工进度是本工程的难点所在2.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总体部署2.1施工组织机构我单位为中铁六局石太客专Z11标段项目经理部房建架子队,下设四支作业队负责站场范围路基工程、站台墙及给排水等站后配套工程的施工。
项目部负责本工程的日常管理和对各作业队的计划、组织、指导、监督和协调。
项目部的主要人员均不再在其他工程项目上任职,所有作业队伍均为自有的专业化施工队伍,站场工程施工经验丰富。
2.1.1施工组织机构图施工组织机构图见附件1。
2.1.2岗位人员配备情况我单位设队长一名,副队长五名,技术负责人一名,技术科8人(含试验3人),安检科3人,物资设备科3人,经营核算科2人,劳资科1人,领工员6人。
2.1.3岗位职责描述2.1.3.1队长岗位职责(1)受集团公司和项目部委托,按照“六位一体”管理要求负责本工程全面管理工作,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监督和评审,持续改进。
(2)严格履行公司与建设单位、公司内部的承包合同,确保合同目标的实现,承担因管理不善造成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乃至法律责任。
(3)根据公司要求组建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合理安排生产与生活设施。
(4)科学组织施工,加强工期、质量、安全、环保控制,确保各项指标实现。
(5)建立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加强成本控制和索赔工作,增收节支,提高项目综合经济效益。
(6)负责项目部资金管理,对资金的使用、拨付进行审批;负责项目部各种费用报销和各项支出的审批。
(7)负责组织制定合格供应商、劳务分包商的选择方案,履行上报审批程序。
(8)负责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沟通联络,协调并妥善处理好内外部关系,保证项目生产经营顺利进行。
(9)执行上级指令,接受建设单位和上级机关的监督、指导,及时向上级机关和建设单位汇报工作。
(10)负责作业队管理,组织制定作业队管理目标,建立作业队管理体系,定期进行作业队管理检查与考核评价。
(11)负责定期组织召开工程管理办公会,解决施工生产中出现重大问题。
(12)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1.3.2副队长岗位职责(1)负责组织和协调架子队各项管理工作,对管理负全面责任。
(2)严格落实项目部制定的管理方针和目标,并根据生产计划,组织实施。
(3)按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要求组织施工。
(4)负责组织对施工质量、安全、工序、分项工程和隐蔽工程进行自检。
(5)负责提供完成工作量、劳务用工和劳务费结算资料。
(6)配合项目部完成对劳务队伍的考核评价工作。
(7)参与项目经营核算管理,参加成本分析活动。
2.1.3.4技术负责人岗位职责(1)在队长的领导下,负责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试验检验、科技、培训等工作。
(2)负责组织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的技术政策、规范和标准,开展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四新”技术,组织QC小组活动,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3)协助项目经理合理调配生产资源、科学组织施工。
(4)负责组织施工现场调查,并形成项目总体调查报告;参加建设、设计、监理、咨询单位组织的技术交底,负责组织开工前对项目部的总体技术交底;负责项目的设计变更工作。
(5)负责组织设计文件会审,组织项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特殊过程施工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负责按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指导施工生产,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
(6)负责组织制定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年度计划和月度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修订。
(7)负责架子队体系运行的相关工作,组织制定质量、安全、环保和职业健康制度和创优规划并组织实施;协助队长做好铁路项目的质量信誉评价工作。
(8)负责组织工程技术档案、地亩资料的收集、立卷工作;负责组织竣工文件、技术总结的编写工作。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1.3.3技术科岗位职责技术科负责审核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测量,在建议性施工组织基础上编制优化、细致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负责施工组织方案的落实;负责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控制;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及时处理发现的技术问题;负责现场试验技术业务和内业资料的工作;负责制定并实施施工区段内试验方法及质量判定标准;负责劳务人员完成工作量的确认;协助技术负责人收集、整理索赔原始资料;编制竣工资料和进行技术总结、组织实施竣工工程保修和后期服务。
2.1.3.6安检科岗位职责安检科负责依据项目质量目标及安全目标制定整个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规划,负责具体的安全、质量综合管理,行使安全、质量监察职能;负责落实作业队施工质量的各项控制措施,行使监督检查职能,并及时就有关情况向队长反馈报告;负责监督施工人员按程序、按图纸和规范施工,杜绝使用不合格原材料、半成品;负责施工现场质量检查,并作好相关记录;协助队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参加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质量评定、竣工预验;协助队长做好施工人员的质量培训工作,并作好相关记录;负责督促质量检查中有关技术、质量问题的整改;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劳动保护法规和集团公司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负责落实施工环境和劳务人员职业安全健康的各项控制措施,行使监督检查情况向队长反馈;协助队长做好施工人员、特别是新引进人员施工安全教育工作,教育他们爱护和正确使用劳动用具,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开展好班前安全讲话,班中安全检查和班后安全总结工作及记录;施工中认真做好跟班检查,随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的不安全隐患,监督施工人员对安全用品、用具的正确使用;有权制止任何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遇有紧急情况时,有权命令停止作业,并及时向领导报告;发生安全事故立即报告,并积极参加抢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