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几个主要地质问题_朱夏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地质特征及其成藏规律勘探1001高艺魁2010110101272.挠曲作用①概念:压陷作用使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上冲到另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之上,下伏的地壳断块体在受到上覆地壳断块体的垂直载荷作用力时还会发生挠曲变形,这种构造作用称为挠曲作用(flexing)。
②概念理解:在板块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板块俯冲、大陆碰撞或板块的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等都会造成岩石圈的某些部位受到垂直载荷作用,从而使岩石圈发生向下弯曲的挠曲变形,这些构造作用过程都可以称为挠曲作用。
挠曲作用也可以发生在非挤压环境中,如被动大陆边缘形成陆堤的过程中,大量沉积物堆积在早期裂陷的大陆边缘地壳表面,并引起地壳的挠曲变形。
这也是将挤压型盆地称为“压陷(挠曲)盆地”而不直接称为“挠曲盆地”的原因。
3.“压陷”与“挠曲”①“压陷”和“挠曲”通常是挤压动力学过程中有密切联系的两种构造作用方式,也是压陷(挠曲)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②挠曲作用造成的地壳变形实际上是一种“横弯褶皱”变形,它只是引起地壳表面的垂直升降位移,并不引起地壳的大规模收缩应变;压陷作用不单是造成地壳的收缩应变,而且为挠曲作用提供了构造负荷。
③“压陷”是挤压体制下盆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动力学机制;“挠曲”是盆地形成过程的具体体现。
二造山楔动力学造山楔是指在俯冲带(通常是A型俯冲)之上的楔状增生体,主要由沉积岩层组成。
在来自后方的水平推挤力作用下(这种力源可能与板块的聚敛运动有关),使造山楔内部的结构及应力状态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变化,并对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造山楔对前陆挠曲变形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于前陆板块来说,造山楔是一种壳上负载,它的形态和构造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因此造山楔的形态和构造影响着前陆盆地的形态和构造;2)造山楔的缩短、增厚或伸展前移,都会导致挠曲板块的负载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变形。
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测
xx地质与油气预测——立体地质.三维应力.聚油模式内容提要:目录第一篇柴达木盆地地质第一章柴达木盆地地质概况第一节柴达木盆地的地层一、元古宇(PT)二、古生界(Pz)三、中生界(Mz)四、新生界(Kz)第二节柴达木盆地的岩浆岩一、早古生代侵入岩二、晚古生代侵入岩三、中生代侵入岩第二章柴达木盆地周边构造第一节阿尔金构造体系一、阿尔金复背斜隆起带二、阿尔金复背斜隆起带北缘山前断裂三、阿尔金复背斜隆起带南缘山前断裂四、阿尔金构造带的隆起时期及特征五、阿尔金构造带对塔里木盆地及柴达木盆地的影响第二节西域构造体系一、祁漫塔格山北缘山前褶断带二、祁连山南缘山前褶断带第三节东昆仑山北缘纬向构造带一、低头山大干沟向斜二、乌图美仁-都兰复向斜第四节区域东西向构造一、敦煌东西向复背斜二、宗务隆山东西向复向斜第五节柴达木盆地各构造体系的复合和继承关系一、截接与包容二、反接与重叠三、限制与联合四、包容五、构造体系的多期活动和继承作用第三章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第一节基底的含义与找油意义第二节研究基底构造的方法一、从钻遇基底井孔资料研究基底性质二、根据盆地周边山区地质推测盆地基底三、从地球物理资料研究盆地基底第三节古盆地基底构造轮廓一、西域系二、东昆仑纬向构造带三、河西系四、阿尔金韧性剪切带第四节现今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第五节盆地基底主要断裂一、马海-大红沟断裂二、冷湖“反S系”凸起北翼大断裂三、埃南断裂四、陵间断裂五、狮子沟-油砂山断层六、茫南断层第四章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盖层构造特征第一节中生代褶皱特征一、祁连山、祁漫塔格山山前中、新生代构造二、阿尔金山前中生代构造特征第二节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反S系”特征一、“反S系”的分带及其分枝构造二、盖层“反S系”与雁行背斜构造三、“反S 系”构造由多个背斜组成四、“反S系”构造的形态特点五、“反S系”构造的形成时序六、与前中生代弧形相连的中新生代构造为鼻状背斜七、“反S系”构造与同沉积背斜第三节晚近表层构造第四节盆地东南部新生代构造特征第五节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不吻合特征第五章柴达木盆地二级和三级构造单元第一节南祁连山山前构造一、赛西断陷二、鱼卡断陷三、红山凹陷四、德令哈凹陷五、冷湖“反S系”构造凸起带六、马海-古城丘-北极星“反S系”构造凸起七、无柴沟“反S系”构造凸起八、大红沟“反S系”构造九、埃姆尼克-长山潜山带第二节柴达木盆地中央拗陷带一、昆特依凹陷二、鸭北凹陷三、鄂博梁“反S系”构造凸起带四、牛东凹陷五、红三旱1号-碱山“反S系”构造凸起带六、一里坪-台吉乃尔-达布逊凹陷带七、月牙山-尖顶山-大风山“反S系”构造八、梁北凹陷第三节祁漫塔格山前构造一、红沟子-南翼山“反S系”构造凸起带二、黄瓜梁-乱山子凹陷三、咸水泉-油泉子“反S系”构造凸起带四、英雄岭凹陷五、茫崖凹陷六、犬牙沟-狮子沟-油砂山“反S系”构造凸起带七、可能存在的阿拉尔弧八、砂西-尕斯-南乌斯弧九、东柴山-存迹-沙滩边弧十、黄石-红盘弧形凸起十一、弯梁-那北弧第四节昆北斜坡带一、那南-台南-涩东东西向凹陷带二、乌图美仁-都兰东西向复向斜第六章柴达木盆地立体地质第一节柴达木盆地区域地质构造剖面一、索尔库里-大风山-红三旱4号-台吉乃尔-达布逊湖-夏日哈纵剖面二、祁漫塔格山-茫崖-油墩子-碱山-安南坝山综合剖面三、祁漫塔格山-甘森-一里坪-冷湖-阿尔金山综合剖面四、祁漫塔格山-乌图美仁-鸭湖-冷湖7号背斜-赛什腾山综合剖面五、昆仑山-格尔木-达布逊湖-大柴旦-达肯大坂综合剖面第二节柴达木盆地构造等高线图一、构造等高线图的绘制二、构造等高线图的特征第三节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等厚度图一、等厚度图反映了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二、等厚度图反映了湖盆的发展与演化历史第四节柴达木盆地不同深度的地质图一、凹陷与背斜凸起二、阿尔金山前鼻状背斜三、潜伏的河西系第五节柴达木盆地立体地质综合特征一、构造的继承性二、构造的不吻合性三、湖盆发展演化史四、中、新生代褶皱的发展特点五、隐伏的河西系六、阿尔金韧性剪切带第七章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的构造控制因素第一节西域系对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的控制第二节阿尔金构造带对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的影响第三节河西系对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分区的影响第四节盆地内主要三级凹陷的稳定性第八章柴达木盆地晚近构造、地貌及水文地质第一节柴达木盆地晚近构造特征一、晚近构造运动二、晚近构造特征第二节柴达木盆地晚近地形地貌一、风成黄土和新月形砂丘、砂垅二、风蚀洼地和风蚀沟地形三、风蚀雕刻地形、岛状山地形四、盐渍化地形第三节柴达木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一、高山积雪融化控制径流和地下水动态二、地下水的水平分带三、地下水的垂直分带第九章柴达木盆地“反S系”的形成机制及盆地地质发展史第一节柴达木盆地“反S系”的形成机制一、盆地“反S系”形成的几种设想二、盆地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单元数值模拟第二节柴达木盆地地质发展史一、泥盆纪以前二、加里东晚期至海西早期三、海西期四、印支期五、燕山期(侏罗纪)六、喜马拉雅期第二篇柴达木盆地构造应力场的三维光弹性力学模拟及油气运移、聚集模式第十章柴达木盆地立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多层非均匀介质三维力学模型的研制第一节盆地地质模型的简化和建立第二节不同弹性模量光弹性材料的配制及光学-力学性能的测定第三节多层非均匀介质三维光弹性力学模型的研制一、套模成型法二、适时连续浇注法第四节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力学分析及模型的加载冻结一、确定构造力方向及加载装置二、载荷大小的确定第十一章柴达木盆地三维应力计算的理论依据、测试计算及空间图形显示第一节三维应力计算表达式的理论分析第二节实验数据的测试和基本方程的建立第三节补充方程式的建立第四节主应力的大小及方向第五节形状改变弹性应变能第六节柴达木盆地三维应力场光弹性模拟数据处理及计算第七节计算结果的空间图形显示第十二章柴达木盆地三维应力分析及聚油模式第一节不同深度水平切片等差线条纹级数图形分析第二节模型铅直切片等差线条纹级数图形分析第三节柴达木盆地三维应力分析一、凹陷的力学性质二、生油气凹陷中油气运移潜在能力三、生油气凹陷至邻近背斜应力及能量的变化第四节柴达木盆地油气运移、聚集模式第三篇柴达木盆地油源及油气预测第十三章柴达木盆地含油气概况第一节柴达木盆地油气显示一、油气显示及其意义二、油气显示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条件三、柴达木盆地油气显示第二节柴达木盆地含油气区及含油气概况一、鱼卡含油区二、冷湖含油区三、盆地西部含油区四、马海含气区五、三湖含气区第十四章柴达木盆地油源及油气预测第一节古生代油源及含油区预测第二节中生代油源一、从盆地的形成发展研究中生代油源二、尕斯油田的油源三、尕斯油田孢粉分析第三节中、新生代含油气区预测一、盆地东北部含油区预测二、盆地西部含油区三、盆地西南部山前边缘弧含油区预测四、黄石-红盘-牛鼻子梁断裂凸起聚油带五、盆地东南部三湖南斜坡含气区预测第四节柴达木盆地油田或含油气构造预测一、盆地东北部油田或含油构造二、盆地西部北区油田或含油构造。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其西部地区的渐新世沉积物源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等地。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成分和气候环境等因素都对沉积物源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影响。
青藏高原是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沉积物源之一。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最大的高原,其地质构造复杂,包括洛旺错-理塘断裂、昆仑造山带和羌塘北缘等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
单元的巨大强度和多样性贡献了丰富的沉积物源。
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地形和寒冷干燥的气候,形成了悬移质和风沙堆积等全球范围内的特有沉积物类型。
塔里木盆地是另一个重要的沉积物来源。
塔里木盆地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
它的地质构造复杂,包括喀喇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昆仑山脉等。
这些山脉的环境差异和地质构造造就了多样的岩石和沉积物类型,如碎屑岩、火成岩和沉积岩等。
昆仑山是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另一个主要沉积物来源。
昆仑山是亚洲最大的山脉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造山运动区之一。
昆仑山冰川的频繁扩展和收缩产生的冰川沉积物、山地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和风成沉积物等都是昆仑山成为沉积物源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渐新世沉积物源非常多样化。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的来源外,还有其他的来源,如沙漠和河流
沉积物等。
这些沉积物从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环境中运输和沉积,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记录和沉积物特征。
研究这些沉积物源对了解柴达木盆地的演化和青藏高原的成长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
解析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摘要:柴达木盆地受祁连山和昆仑山的相向挤压控制,因此发育了柴北缘断裂、昆北断裂、祁连南缘断裂等区域性断裂构造。
同时在阿尔金构造带的重大影响下,发育形成了阿南断裂、格尔木——锡铁山断裂等区域性构造。
在两组不同方向上断裂构造的叠加作用力下,使柴达木中后期盆地呈现出北东——南西向以及北东——南西向分带的特征,同时在油气资源的形成、分布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控油意义一、概述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处于青藏高原北部,四周分别是祁连山、昆仑山以及阿尔金山,是我国西部油气勘探中发现的三大盆地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库。
然而,因为柴达木盆地的特殊构造位置以及构造过程,导致盆地在形成与演变过程中,不仅受周边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深受基底构造的控制影响。
二、基底构造特征1.重力柴达木盆地的重力异常等值线在轴向上呈现出北北西方向特征,负异常中心处于三湖地区,盆地内部异常值变化较小。
盆地边缘出现非常密集的重力梯级带,反映了昆北断裂、柴北边缘断裂以及祁连山南部边缘断裂的存在必然性。
在重力异常图的剩于区域上,塔尔丁——鱼卡这条线存在一条北东方向的重力梯级带,异常值自西向东呈现增大趋势,西部较东部埋藏浅,中间存在基底断裂。
2.磁场在航磁异常方面,柴达木盆地与昆仑山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可以理解为昆仑山北部大量的具有较强磁性的变质岩可以无限延伸至柴达木盆地下,从而构成盆地的结晶类基底。
据有关专家研究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被布伦台——鱼卡断裂一分为二,西部较东部沉积厚度大。
3.大地电磁测深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的西部基底呈现出凹凸有致的整体格局,大致分为茫崖凹陷、大风山隆起、一里坪坳陷、昆北断阶、阿南断阶等构造单元。
并且在盆地东部区域发现断裂两侧的磁异常现象有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北侧的异常值比南部低很多。
专家推测这种磁性异常极有可能体现了盆地的基底差异。
在盆地东部区域,基底的发育形成逆冲断层,将东部地区划分成昆北断阶、欧南断陷、花海子山间盆地等小构造单元。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阶段。
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表明,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形成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构造压力,这一构造过程在地壳动力学演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挤压构造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发展历程,为揭示地壳变形机制及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提供重要线索。
具体来说,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在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特征。
在该盆地北缘,挤压构造明显,表现为构造线amentum,构造面断裂与背斜构造等。
挤压构造的形成主要受古海侵和构造变形控制,同时受到古地应力场、断裂活动和岩石性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挤压构造的断裂面和断裂带的解剖观察,可以判断柴达木盆地北缘古构造的运动方向、运动方式以及变形的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在白垩纪时期经历了强烈的挤压作用,区域构造受到明显的压力扰动,进一步强化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古构造的形成和发展。
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对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构造演化和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构造演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地壳变形机制和油气成藏规律。
通过研究挤压构造的空间特征和变形特征,可以推测构造运动的方向和力量大小,为石油地质勘探提供方向性指导。
其次,对于油气资源富集的研究有助于优化油气勘探策略和加快资源开发。
白垩纪挤压构造为构造陷落盆地的沉积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综合分析构造变形特征和沉积环境特征,可以找出有利于油气资源积聚的勘探区和勘探层位。
同时,挤压构造的形成也为次生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机会,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油气成藏机制。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通过研究挤压构造的空间特征和变形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发展历程和沉积环境的演化,为研究地壳运动机制及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提供重要线索。
此外,挤压构造的形成也为次生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机会,对于优化油气勘探策略和加快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
第32卷 第4期2002年10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JOURNAL OF J IL IN UNIV 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 Vol.32 No.4Oct.2002 文章编号:16715888(2002)04033307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和钟铧,刘招君,郭 巍,董清水(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摘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
其剖面结构、构造样式、沉积特征、基底沉降、古地温等表明中生代盆地的性质应为挤压环境下经过多次幕式逆冲形成的、与祁连造山带有关的叠置前陆盆地,经历了早侏罗世的破裂前陆盆地和中侏罗世之后的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
柴北缘中生代沉积充填由构造层序Ⅰ(早侏罗世)、构造层序Ⅱ(中侏罗世)和构造层序Ⅲ(晚侏罗世)三个完整的构造层序构成,由粗到细多个沉积旋回代表了逆冲加载过程中由活动期到平静期的转化过程。
随着逆冲活动的加强和频率加快,构造层序Ⅳ(白垩纪)只经历逆冲活动期,是不完整的构造层序,发育补偿和过补偿沉积,盆地逐渐萎缩。
关键词:成因类型;构造层序;逆冲活动;盆地演化;柴北缘中生代前陆盆地中图分类号:P544.4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11029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科技工程资助项目(QZ 97204102)作者简介:和钟铧(1968),男,河南省上蔡县人,博士,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及盆地分析的教学和研究11 区域地质背景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地处古亚洲构造域南缘附近,其南邻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四周均以深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北界为宗务隆山-青海南山深断裂与南祁连加里东褶皱系相连,西以阿尔金深断裂与塔里木盆地紧邻,东、南分别以鄂拉山深断裂和昆北深断裂与西秦岭及东昆仑造山带环接。
依据基底性质、基底起伏、断裂活动、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可把柴达木盆地划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南部昆仑山前地区表现为冲断构造,称昆北断阶地;中部沉积了巨厚的新生界,称为中央坳陷;北部祁连山前地区以冲断构造为主,称北部块断带。
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第四纪冰川刨耕变形层理的研究
第54卷 第2期2008年3月 地 质 论 评 GEOL O GICAL R EV IEW Vol.54 No.2Mar . 2008注:本文为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30425008;200604255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503003)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7201222;改回日期:2007203226;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钟建华,男,1957年生。
现为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构造与沉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Email :zhongjh @ 。
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第四纪冰川刨耕变形层理的研究钟建华1,2),许世红1),王志坤1),王海侨1),马锋1),段宏亮1),艾合买提江・阿不都热和曼1),周娟1),刘云田3),李勇1,2)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信学院,山东东营,257061;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内容提要:柴达木盆地西部发育了第四纪冰川冰水与湖泊沉积,其重要特点是在黄褐色的钙质砂砾和含砾钙质泥岩中发育了大量的大型冰川刨耕变形层理及相关的杆状、板状和冰凌铸模构造,大型变形层理单个层系的最大厚度可达两米;其形态非常复杂,其中的管状、鞘状变形层理及杆状、板状构造更具特点;冰水沉积的岩性也非常复杂,既有粘土岩,又有含砾粘土岩,钙泥质砂砾岩,还有砾岩;其中有种粘土砾很有特点。
孢粉分析表明,其形成时代为第四纪,极有可能为更新世,与中国西部的第四纪冰期形成时代相同,但具体期次尚不能确定。
柴西第四纪冰川与冰水沉积证据充分,对于研究中国第四纪冰期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变形层理;冰川;刨耕;第四纪;柴达木 中国西部广泛发育了第四纪冰川,有关成果不少,但这些成果主要是针对冰川形成的粗粒沉积-冰碛进行的(李吉均等,1986;李吉均等,1996,1998;李永昭,1998;周尚哲,2001。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盆地的改造作用盆地的后期改造作用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刘池洋,1996),它是由中国大陆本身的结构、演化和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所决定的,一般具有如下显著特点:(1)波及广,空间上差异明显;(2)强度大,盆地越老改造越强;(3)时间新,愈新愈烈;(4)期次多,不同期次特点有别。
引起后期改造的地质作用主要有:构造运动、剥蚀(及搬运)作用、埋藏作用和热力作用等。
根据盆地后期改造的主要动力学特征及改造形式,可将改造型盆地分为以下七种类型(刘池洋、孙海山,1999):(1)抬升剥蚀型其特征是沉积盆地在后期抬升,遭受剥蚀。
根据剥蚀强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类:①抬升裸露型——盆地抬升一般为整体性,剥蚀较弱,盆地发育晚期沉积的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但盆地原型和主体沉积地层改造相对较弱。
如美国二叠纪盆地。
②剥蚀残留型——以差异抬升为主,后期剥蚀甚烈,盆地原型大都不复存在,沉积体大部分残留。
如山西沁水盆地、西藏羌塘盆地等。
(2)叠合深埋型这类盆地的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在后期发生沉降,被新的沉积盆地叠加覆盖而深埋其下。
前期盆地的原型基本未保持,但沉积实体部分甚或整体被保存。
如中生代陆相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之下的古生代海相盆地,中国海域的前第三纪盆地等。
(3)热力改造型在盆地发育晚期或之后,深部热力作用活跃,岩浆活动强烈,沉积地层遭受强烈的热演化。
盆地烃源岩进入高成熟或过成熟阶段,甚至地层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
如塔里木早古生代盆地、中国诸造山带内及其邻近众多古生代残留沉积(盆地)等。
(4)构造变形型这类盆地后期遭受了(多期次)较强烈的变形改造,构造特征复杂,类型多样;新老地层有出露,并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
如位于构造活动带内或附近的盆地或盆地的边缘地带。
(5)肢解残留型盆地后期被断裂切割或走滑断错成若干个断块,断块的差异升降活动与强烈而又不均匀的剥蚀改造作用,使盆地被肢解或平移错开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残留盆地。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储层特征及评价
非 储集岩
<25
<1
大小孔隙 粉砂质泥岩 、 细喉道 泥质粉砂岩
中国在许多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中 , 蕴藏中极 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8〕 , 柴达木盆地也是大型天然 气田的有利勘探盆地 。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 , 来自昆 仑山的水系分别在格尔木 、乌图美仁进入湖泊水体 , 发育三角洲沉积 , 在北斜坡东侧盐湖 、哑叭尔地区 , 来自锡铁山 、埃姆尼克山的小规模水系入湖而发育 了小型三角洲沉积 。 第四系三角洲砂体主要分布在 南斜坡格尔木 、乌图美仁地区 , 单个砂体形态上呈扇
图 1 不同岩性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 征参数的变化规律
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第 四系 砂 岩储 层埋 藏深 度浅 , 最 大 埋深 可达 2000 m 。 钻井资料显示岩石松散 , 大多呈半固结状 态 , 说明岩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实作用的影响 。 埋深较大时(大于 1200 m)存在微弱的胶结作用 , 柴 达木盆地第四系沉积物基本处在早成岩 A 期 —B 期 成岩演化阶段 。 第四系储层孔隙度与埋深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 性 , 而渗透率与埋深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 造成这 种现象的地质原因是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小主要 受压实作用的影响 。 在浅埋藏阶段 , 随埋深的增大 , 较大的孔隙被压实 , 孔隙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 造成孔 隙度的降低 , 而连通孔隙之间的细小的喉道则变化不
的 关系 , 而这两种因素并不会对孔隙度带来大的影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 重点攻关项目(970208 - 03)资助 。 作者简介 :朱筱敏 , 1960 年生 , 博士 , 教授 ;从事层序地层 和沉积储层教学和研究工作 。 地址 :(102249)北京 昌平府学路 石 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 电话 :(010)89733320。 E-mail :xmzhu @bjpeu. edu. cn
朱夏院士简介
朱夏院士简介㊀㊀朱夏(1920 1990),字小可,浙江嘉兴人㊂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㊁五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沉积学特别委员会委员,大地构造和石油地质学家,诗人[1]㊂朱夏先生幼承家学,谙古诗词㊂1940年从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数年后,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深造㊂解放初期,毅然终止学业偕妻儿回到祖国[2]㊂1951年至1955年,从事多项固体矿产有关工作,有‘中国的金“等多本著译作问世㊂1955年,主动请缨参加石油普查工作,历任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大队总工程师,为这两个盆地以后的石油发现做了前期工作㊂1959年,转战松辽盆地,为大庆油田的发现做出了贡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㊂之后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规划油气勘探部署,对南方油气地质进行调查研究㊂1962年至1975年,任地质部华东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进行区域地质矿产的广泛研究,发表了‘我国中新生界含油气盆地的大地构造特征及有关问题“等总结性论文,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㊂在因文化大革命深受不公正待遇时,朱夏先生仍积极探索,抱病翻译了‘板块构造的岩石记录与历史实例“等著作和文章,率先推动了板块构造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研究㊂1975年至1983年,任江苏石油勘探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工程师,发表多篇论文,对中国油气盆地做了系统论述,为石油普查工作部署和苏北盆地勘探提出了重要建议,还就黄金地质工作的开展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宝贵建议㊂在此期间,参加筹建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并主持盆地研究室的研究工作㊂主编出版‘中国中㊁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㊂他主编的‘中国沉积盆地“一书英文版在荷兰出版,为‘世界沉积盆地丛书“的首卷㊂朱夏先生的学术思想㊁重要学术见解反映在‘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一书中,具有广泛且重要的影响㊂1983年起,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对东海油气勘探提出了重要建议㊂在同济大学任兼职教授,指导博士生进行 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的研究㊂他作为‘石油实验地质“的主编,积极鼓励年轻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祖国的石油事业贡献力量㊂朱夏教授学风严谨,思路广阔,见解精辟,主张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和多旋回地球动力学分析方法论,以印支期为界,划分新全球构造阶段和古全球构造阶段,并对锋线㊁变格运动㊁特提斯演化㊁转换断层㊁构造和油气演化多有深刻的见解和论述,所提出的盆地分析研究 3T-4S-4M 的程式,也为石油地质界所熟知㊂朱夏先生多年来一直强调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紧密结合,实验分析与地质应用的紧密结合,海洋和陆地研究的紧密结合,十分重视南方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㊂他抱病参加的最后一项学术活动是在无锡举行的 国家科技攻关碳酸盐岩课题会 ㊂虽身患重病,先生仍以诗言志: 老去原知步履艰,江山未许此身闲㊂传薪献曝心犹壮,烈士何尝有暮年㊂ [3]朱夏先生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参考文献:[1]㊀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朱夏[EB/OL].(2002-12-23)[2020-07-22].http://www.shtong.gov.cn/dfz_web/DFZ/Info?idnode=55434&tableName=userobject1a&id=41610.[2]㊀刘光鼎.朱夏教授周年祭[J].上海地质,1992(1):1-4.[3]㊀朱夏.朱夏诗词选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朱㊀铉)。
柴达木盆地霍布逊凹陷北缘侏罗系沉积特征
柴达木盆地霍布逊凹陷北缘侏罗系沉积特征张俊锋【期刊名称】《内江科技》【年(卷),期】2016(037)005【总页数】2页(P72,37)【作者】张俊锋【作者单位】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正文语种】中文霍布逊凹陷是柴达木盆地东部一个独立的中侏罗统沉积凹陷,勘探程度低。
本文利用霍布逊凹陷北缘的露头和煤钻孔资料,对侏罗系进行了初步的沉积分析和层序分析,明确其沉积演化规律,指出大煤沟组七段为该地区有利的烃源岩发育段。
1 引言中侏罗统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最重要的生烃层系[1-3]。
过去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统为广盆沉积。
近年来,随着多口针对中侏罗统钻井钻探失利,逐步认识到柴北缘中侏罗统是在相似构造、气候背景下在多个分割性湖盆中沉积的一套地层。
霍布逊凹陷中深层勘探程度较低,由于埋深过大,凹陷内部尚未有探井揭示中侏罗统。
但凹陷北部多个露头出露中侏罗统,埃姆尼克山南部某钻孔也钻遇了中上侏罗统,分析认为在凹陷内发育中侏罗统。
本次旨在通过花石沟等单剖面(井)侏罗系沉积相分析,明确霍布逊凹陷侏罗系沉积演化规律。
2 单剖面(井)相特征2.1 花石沟剖面花石沟剖面位于埃姆尼克山西南部花石沟背斜,中上侏罗统围绕山体(含侵入岩体)呈环带状展布,出露大煤沟组五段-七段以及上侏罗统,其上与古近系路乐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花石沟中侏罗早期处于斜坡之上,缺乏低水位体系域的大煤沟组四段沉积。
五段岩性为一套灰黑色碳质泥岩、灰色粉砂质泥岩、灰色泥岩夹灰色细砂岩组合,底部为杂色细砾岩,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沼泽及辫状河分流河道微相发育,是水进体系域的产物。
六段为一套灰色、杂色细砾岩、含砾粗砂岩夹灰色、棕色砂质泥岩组合,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
单砂体具有向上变细的特征。
底部砂砾岩为分流河道底部滞留沉积。
向上过渡为心滩沉积,具有槽状、板状交错层理等。
分流河道间泥质沉积较少,质不纯。
七段为一套灰白色含砾粗砂岩与灰色、紫灰色、灰绿色泥岩互层沉积,与六段相比,泥质含量明显增加。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页岩油气成藏条件地质地球化学分析
第43卷第5期373737 Vol.43, No.5, 437–452 2014年9月GEOCHIMICA Sept., 2014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页岩油气成藏条件地质地球化学分析付小东1,2*, 邱楠生1, 饶丹3, 秦建中3,申宝剑3, 许锦3, 陈迎宾3(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 102249; 2.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23; 3.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江苏无锡 214151)摘要: 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中下统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有机地化特征、物性及泥页岩含油气性等的分析研究, 探讨了该地区页岩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 对有利的勘探层段和区带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北缘湖西山组和大煤沟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大, 有机碳含量多在 1.5%以上;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和Ⅲ型; 有机质成熟度从未成熟至过成熟皆有; 泥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约占50%, 孔隙度多在1%~8%之间, 孔隙类型多样。
湖西山组和大煤沟组泥页岩显示出较强的吸附气体能力, 多口钻井在泥页岩段存在明显全烃异常。
综上表明,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湖西山组、大煤沟组2个层位具备形成页岩油气的地质条件, 其中湖西山组中上部泥页岩段为页岩油气有利层段, 有利区在冷湖4号-5号构造一带; 大煤沟组五段为页岩气有利层段、大煤沟组七段为页岩油有利层段, 有利区分布于苏干湖坳陷、鱼卡断陷、红山断陷、欧南凹陷和德令哈断陷东部、南部区。
关键词: 形成条件; 页岩油气; 中下侏罗统; 柴达木盆地中图分类号: P59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379-1726(2014)05-0437-16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 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shale oil and gas in Jurassic strata of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FU Xiao-dong1,2*, QIU Nan-sheng1, RAO Dan3, QIN Jian-zhong3, SHEN Bao-jian3,XU Jin3 and CHEN Ying-bin31.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at Beijing, Beijing 102249, China;2. PetroChina Hangz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Ge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3. Wu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 SINOPEC, Wuxi 214151,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discuss sha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predict favorable prospect areas and exploration layers within the Lower-Middle Jurassic strata i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the thickness,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properties, oil and gas content of shale from the Huxishan Formation (J1h) and the Dameigou Formation (J2d)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hickness of organic-rich shale of J1h and J2d are large, and their TOC values are generally greater than 1.5%. The kerogen types of organic matters are mainly type Ⅱ and type Ⅲ. The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s varies from immature stage to over-mature stage. Brittle mineral content is approximately 50%, porosity mainly from 1% to 8%. Shales from J1h and J2d show strong adsorption capacity to gas, and abnormal total hydrocarbon were observed in many wells in gas logging of J1h and J2d shale layer. It indicates that J1h and J2d are essent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shale oil and gas reservoir. The Middle-Upper Group of J1h is the favorable layer for shale oil and gas, and the favorable prospect area should be mainly located in the Lenhu No.4-5 tectonic belt. The 5th Member of J2d is favorable layer收稿日期(Received): 2013-09-20; 改回日期(Revised): 2013-10-21;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3-11-11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部全国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项目(2009GYXQ15)作者简介: 付小东(1980–), 男, 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有机地球化学专业。
地震剖面记录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 e ac stt o P t l m E po t na ee p e , i h i i e o p n Pt C i , u ha g .R s r I tu e o u xlr i n D vl m n Qn a l l Cm ayo e o hn D n u n e h n i ef re ao d o t g Of d i f r a
a z o 3 0 0,C ia; L nh u7 0 0 hn
2 e a oa r etnC i 'E v o m na yt s Mi ̄r E uai C i L nhuU i rt, .K yL brt o W s r n s ni n etl s m , n t o dct no h n a zo nv sy o f y e h a r S e yf o f a, ei
i h a i n t e b sn.w e e t ee a e t o fu ts se n NW W n E  ̄ n s a d d v l p d g o h sr t n s imi h r h r g w a l y tms i a d NE e d n e eo e r wt t a i es c a
王亚东 ,张涛 ,李仕远。 ,郑建京 ,郭建 明 ,孙 国强
1 中国科 学院 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兰州 70 0 ; . 3 00 2 .兰州大学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7 0 0 ; 3 00 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油 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 院 ,甘肃 敦煌 7 60 32 2
7 6 0 G n u C ia 3 2 2. a s h n
Abta t a a B s o f e yK nu , h nT g n ia o na s n e C n zi bs src :Q i m ai i cn nd b u ln A y aha d Ql n m u t n ,adt eoo ai d ns i i i h c n
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分析
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分析
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分析
【摘要】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是人们长期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根据盆地盖层的变化、不整合特征以及沉降中心的迁移等,应用断裂走滑和陆内造山和均衡作用理论,对盆地构造演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分析利用开发意见
1 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利用情况
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35亿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5954.5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3.97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900.35亿立方米,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635.86亿立方米,预测天然气地质储量
2345.64亿立方米。
截至2006年底,累计生产原油225.84万吨,生产天然气41.5亿立方米,炼油和甲醇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00万吨和10万吨;建成花土沟至格尔木438千米的输油管道和涩北—西宁-兰州、涩北-格尔木、涩北-敦煌、涩北-花土沟四条输气管道。
2 柴达木盆地石油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原油开发形势不容乐观,可采储量品位逐渐变差。
油田ⅰ类储量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71.62%下降到2006年的68.9%。
“十五”期间,仅有马北油田398万吨储量属于新区、新块储量,且60-70%的储量属于低品位储量,很难形成规模产能。
二是主力油田(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各类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盆地内主力油田开发。
从古地磁资料看柴达木盆地古构造环境
从古地磁资料看柴达木盆地古构造环境
余辉龙;邓宏文;胡勇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2(029)006
【摘要】根据古地磁资料研究柴达木地块与周缘地块的关系,分析柴达木盆地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背景和应力作用特征,试图对柴达木盆地重大地质问题给以合理的解释和佐证.根据研究结果,认为阿尔金断裂的走滑运动方式由中生代左行走滑转为早第三纪右行走滑,再转为晚第三纪左行走滑,指出柴达木盆地是中、新生代在不同古应力环境下形成的挤压拗陷型盆地,近南北向构造带形成早于北西西向构造带.图3表5参6(余辉龙摘)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余辉龙;邓宏文;胡勇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2;TE121.2
【相关文献】
1.柴达木盆地北缘燕山期古构造行迹追踪探讨 [J], 张正刚;杨刚;苟迎春;雷涛;
2.从古地磁资料看柴达木盆地古构造环境 [J], 余辉龙;谢宗奎;等
3.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海西-印支期古构造应力分析 [J], 彭渊;马寅生;刘成林;孙娇鹏;
程海艳;代昆;郑策
4.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J],
5.华北板块东部侏罗纪、白垩纪古地磁与古构造 [J], 郭亚滨;陈汉林;殷苏杭;方大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沙化成因及对策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沙化成因及对策作者:斗格加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干旱地区荒漠化危害、沙化形成的成因,提出了一些沙化治理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沙化;现状;成因分析;保护对策中图分类号:S283 文献标识码:A1 危害现状土地沙漠化对农牧业生产产生严重危害,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
主要危害有:1.1 危害农牧业生产柴达木盆地20世纪60、70年代开垦的8.7万hm2耕地,因沙化已弃耕4.9万hm2,现在耕种的3.8万hm2耕地受到沙漠化的危害。
土地沙漠化的发展导致草地沙化,产草量和载畜量下降,牧业生产条件日益恶化。
1.2 淹埋地面建筑物盆地受沙漠化危害的村庄达143个,其中56个村危害较重,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正常生活,年损失约112.5万元。
同时,危害水库及渠道,沙区受危害的渠道长达1173.4km,年清沙量1173.4万m3。
1.3 堵塞交通由于风沙流受堆积和沙丘迁移,埋压路面是经常发生的。
青藏铁路沙害累计里程达176.86km,214国道在共和盆地塔拉滩段多处经常发生流沙堵道、阻车,先后改道3次。
2 沙化形成原因2.1 地貌沙漠是受气候、地质、地貌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在第3纪末和更新世的新构造运动及冰期气候波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如东亚大陆整体北移,青藏高原外围山地的抬升与扩大,其间盆地相对沉落,气候干冷多风;河流从冲刷的山中流出进入盆地后形成大范围的沉积深厚的山前洪积扇,积累了丰富的沙源;在强大的西北利亚——蒙古冷高压的控制下,柴达木盆地终年处于干旱状态。
在降水量少,风大而时间长,植被稀少的条件下,疏松的沙质地表,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风蚀,即成为风蚀残丘和戈壁,而在风力搬运堆积成沙丘的地方,即形成了沙漠。
沙漠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要有丰富的沙源;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有强劲的风力。
2.2 气候因素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干旱,多风寒冷,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青海省大多数地区年均气温显著升高,据有关材料报道,1998年是全球100a来最热的1a,青藏高原区也不例外,1998年创下了青海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1a,平均气温大多数地区较历年同期偏高1~3℃。
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保正岳;董西锋;郭世珍;徐维成【期刊名称】《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28)001【摘要】通过对柴达木盆地1:250 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各类样品的采集分析,以及已有区域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等成果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发现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不合理,造成地下水资源贫化、人为或自然作用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以及土壤盐渍化、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降落漏斗扩展及淡水咸化、地下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卤水开采形成降落漏斗,导致卤水资源的贫化及废卤排放形成的反向漏斗,造成钾盐含量的相对减少及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以后,绿洲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等环境地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防止地下水污染、水质咸化、超采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总页数】6页(P54-59)【作者】保正岳;董西锋;郭世珍;徐维成【作者单位】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青海,西宁,810000;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青海,西宁,810000;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青海,西宁,810000;青海省第四地质矿产勘察院,青海,西宁,8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7【相关文献】1.扎兰屯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丛连滨;陶文清;邢宝霞2.东明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张汉功;庞书启;程宏恩;许瑞杰;李进东3.山东省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翟继光;周荣星;乔吉仁;翟胜昔;刘勇4.山西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严德美5.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分析 [J], 黄勇;尚小刚;李键;王永贵;郭宏业;郭新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陈志勇;肖安成;周苏平;何光玉【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5(012)003【摘要】探讨了柴达木盆地现今上、中和下侏罗统的残余分布及控制因素,指出侏罗纪为连续的沉积过程,下侏罗统的断陷盆地原始沉积中心集中在阿尔金、红山和冷湖构造带以南的地区;中侏罗世为坳陷型盆地,沉积面积大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为范围广阔的大型坳陷盆地.晚白垩世大面积隆升,侏罗系剥蚀量最大的地区位于冷湖一带.新生代晚期的走滑冲断作用对于侏罗系的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赛什腾山和北部的南祁连山隆升使侏罗系被分割成南北两个残余分布区.【总页数】7页(P149-155)【作者】陈志勇;肖安成;周苏平;何光玉【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00;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736202;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7;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736202;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2【相关文献】1.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侏罗系沉积演化及聚煤主控因素研究 [J], 田继军;何静;韦波;陆星宇2.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侏罗系富县组油藏主控因素研究 [J], 李亮;蒋天昊;彭建;宋方新;焦义垒3.华庆地区侏罗系油藏见水主控因素研究—以F油藏为例 [J], 韩雪亮; 林瑶4.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带侏罗系含油气系统成藏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 [J], 田光荣;王建功;孙秀建;李红哲;杨魏;白亚东;裴明利;周飞;司丹5.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陆相低熟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J], 张云鹏;李玉宏;郭望;韩伟;李永红;王伟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