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元话本的悲情女子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社会评价
在元代社会中,贞节烈女形象受 到了高度赞扬和崇拜,她们被认 为是为社会道德树立了榜样,成 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
痴情女子形象
1 2 3
痴情追求
痴情女子形象通常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和痴迷, 她们为了追求爱情,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甚至牺 牲自己的生命。
单纯善良
痴情女子形象通常具有单纯的性格和善良的心灵 ,她们在面对爱情时,没有任何保留和犹豫,全 心全意的付出。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世界
汇报人: 2023-11-30
目录
• 元代婚恋杂剧概述 • 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 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命运 • 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意识 • 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影响 • 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形象的文化背景 • 元代婚恋杂剧中女性形象的现实意义
01
元代婚恋杂剧概述
道家文化的影响
• 道家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影响:道家文化追求自由和个性,强 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元代婚恋杂剧中,一些女性形象也 体现了道家文化的特点,如《西厢记》中的红娘,她不受封 建礼教的束缚,敢于挑战权贵,为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牵线 搭桥。道家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佛教文化的影响
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具 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这些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 化内涵可以为现代文化创新提 供灵感和借鉴。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 合
通过研究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 性形象,可以促进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 合,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丰富文学创作题材
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形象为文 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题材 ,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 的借鉴和参考。
社会压力
浅析元代杂剧的女性意识
浅析元代杂剧的女性意识作者:曾美桂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2期摘要:元代是一个儒教思想稍有削弱、各种思想混杂的朝代,儒士的地位低,他们为当时处于不公平地位的女子代言,塑造了一批有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她们反抗强权和夫权,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是文学史上值得关注的现象。
关键词:元代杂剧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106-02元代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成就很高,元代可以说就是中国戏曲的巅峰时期,元杂剧就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所以,无论是内在思想本质,还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很独特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的。
大批沦落到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他们转而从事杂剧创作,他们能够体会同样在社会底层的妇女的苦难和辛酸,用杂剧的形式反映她们日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一、古代女性地位与女性意识女性一向被认为从属于男性,早在周代,男尊女卑便已被社会普遍认可。
如《周易·系辞传上》就对男女的社会地位作了说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可见在周代男尊女卑的观念就被定位,而《史记·周本纪》里说:“古人有言‘化鸡无晨。
牡鸡之晨,惟家之索’。
今殷王封维夫人言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通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稗暴虐于百姓,以奸究于商国。
”认为女人是红颜祸水。
《诗经·小雅·巧言》里也说女人导致亡国:“褐宗周,褒拟亡之”。
儒家教条还明确了男女的社会地位以及女子应遵守的规范,如《论语·阳货》规定在婚姻上男女要有别,“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
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
”“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
”儒家的这些教条成为以后女性的规范。
到了汉代的大儒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
” (《春秋繁露·卷十二》)班固进一步发展了董仲舒的理论:“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妇者服也,以礼屈服。
古典文学女性悲情命运解读
种 自由是 超 越 的 ” 真情 自由” 是” 精 神 自由” , 情 感 生 命 是 庄子 哲 学的 内在 核 心 。 另外 , 庄 子提 倡 的 无待 之 境 在 《 逍遥游》 一 篇 中得 以 淋 漓尽 致 的 体现 。《 逍 遥 游》 中描 写到 : ” 乘天 地 之 气 , 御 六 气之 辨 , 以游 无 穷” , ” 乘云气 , 御 飞龙 , 而 游乎 四 海 之 外 ” 。 这 是 他 心 灵 中理 想形 象的 生命 状 态 : 自在 而逍 遥 的状 态。 君 子 求名 , 小人 逐 利 。
考索 ・ 探 微
课程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i t o n R e . a r c h
2 0 1 4 年5 月 下旬 刊
要 最终 达 到” 至 乐” 还 得 与 天道 自然 相 和谐 , ” 与 天和 者 , 谓 中在 所 难 免 出现 无 法控 制 的 事 情 , 但 并 不 是每 个人 都 有 庄 子 那 能性 , 么豁 达 睿 智 的人 生 观 念 。 之 天 乐” . 至 乐境界 是 一 种 超 凡脱 俗 的 审 美境 界 。只有 达 到 心 灵 的虚静状 态, 只有 达 到 这 种 心 斋 状 态 才 可 以 与 天 为 一 . 与道为 人 的 精 神 家 园 自由 思想 是 庄 子 的 核 心 思 想 , 渗 透在 庄子 的《 逍遥 游》 、 《 齐 只有 这 样 的 个体 才能做 到” 逍遥 游” , 才 可 以” 若 夫 乘 天 地之 物论 》 等 各篇 中 , 从 审 美 的 角度 来 看 , 庄 子 的 自由是 一 种 审 美 的 正, 而 御 六 气之 辩 , 以游 无 穷 者 , 彼 且 恶乎 待 哉 ! ” 。 这种” 无 所 待” 的” 逍遥游” 也就是精神 的绝对 自由。” 无 己” , 连生死、 身心都 生存 方 式 . 他 的 逍 遥 游是 达 到 审 美境 界 的 途 径 。 庄子 生活 在 危 机 四 伏 .战 乱 频繁 的 时 代 。 面 对频 繁 的社 已全 部 忘 怀 , 只 有如 此 , 人 才 能 获得 像 大 自然 那 样 巨大 的 活 力 ” 会 政 治危 机 , 各 家各 派 都 在 寻 求 医治社 会 弊 病 的 良方 。 孔予 以 抟扶 摇 而上 者 九 万 里 、 背 负青 天 而 莫之 夭 阏 者” 。 只 有这 样 , 人 仁 为救 世 , 孟子 以爱民治国 。 墨 子 则 以 兼 爱 评 实非 。而 庄 子 认 才 可 以 享 受一 种 莫 可 阻挡 的 自由和 快 乐。 其 实, 庄 子 所倡 导 的 这 些 方法 。 在 历 史上 一 直 名 声 不佳 。其 为: ” 闻在 宥 天 下 . 不 闻治 天 下也 。在 之 也 者 , 恐 天 下 之 淫其 性 也; 宥 之 也者 , 恐天 下 之 迁 其德 也 。天 下 不 淫其 性 , 不 迁 其德 , 有 实 。 从 美 学 角度 来 看 , 庄 子 主 张 的 自由是 一 种 审 美的 生存 方式 , 治 天 下者 哉 ? ” 。” 在” , 即 自在 ; ” 宥” , 即 自得 。 就 不在 需要 上 层社 这 些 内容 比较 重 视过 程 , 而不 是 结 果 。他 倡 导 的是 一 种 自由 、 恬
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形象)
具体人物
• 柳如是 • 《碾玉观音》——璩秀秀 • 《快嘴李翠莲记》——李翠莲 • 董小宛 • 总结
• 小组分工安排
柳如是生平
• 柳如是(1618-1664),本姓杨,名爱;后改姓 柳,改名是,字如是。柳如是幼年不幸。14岁时, 被故相周道登买于勾栏,强索为妾,未及一年, 卖于娼家。后流落松江,自号“影怜”,与东林 等党人交往。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 袖、常熟人钱谦益(字牧斋,明朝官至礼部右侍 郎)与柳如是结婚,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 甚欢。明亡,柳如是劝钱谦益殉节,钱推托不允, 如是勇身投入荷花池身殉未遂。钱降清后,遭忌 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逼索柳如是, 如是四十六岁时自尽。
•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说话”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
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碾玉观音》就是一篇话本。话本以
碾玉观音为线索,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浪漫色彩。全文分为上下两部
分。上篇是故事的开端和发展。碾玉观音使璩秀秀与崔宁相爱并结为 夫妻,远走他乡。正文前的“入话”,渲染出一种匆匆春将归去的气 氛。这就自然而然地带出故事中人物游春赏春的事情。下篇是故事的 高潮、结局和尾声,碾玉观音使秀秀鬼魂与崔宁又回行在,得班报仇 雪恨。内容虽不乏封建性的糟粕,但却通过璩秀秀挣扎反抗和她从脱 逃到死后婚姻爱情多次被毁灭的不幸遭遇,揭露出封建统治对劳动人
璩秀秀生平
• 她出生在封建社会下层,父亲以裱褙书画为业,家境贫寒,连出嫁的钱也没 有。咸安郡壬游春晚归路过裱褙铺,父亲叫她出来观看,这便惹下天祸,被 迫卖入帮王府做婢女。
• 她不但年轻貌美,而且有一手绣出花来“引教蝶乱蜂狂”的本领。在郡王府 里,那件皇帝赐给咸安郡王的宫廷高手绣的团花战袍,她也能依样绣出一件。
唐传奇和宋元话本女性形象之比较
目录摘要 (III)第一章绪论 (1)一、简介唐传奇和宋元话本女性形象 (1)1、唐传奇的女性形象 (1)2、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形象 (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存在问题 (3)第二章唐传奇与宋元话本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 (4)一、社会背景 (4)二、作者出身 (7)三、宗教影响 (7)第三章艺术形式对比分析 (9)一、唐传奇艺术形式 (9)二、宋元话本艺术形式 (11)第四章对现当代文学以及现当代女性行为的启示 (12)参考文献 (14)中文摘要唐传奇到宋元话本都是我国古代小说在不同朝代的表现形式,其中无论是唐传奇还是宋元话本都塑造出了经典的女性形象,本文针对造成两个朝代形成不同女性形象的成因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进而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封建思想对女性精神,心里造成的影响,让我们充分发觉封建枷锁深入人心。
通过对比一方面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从古到今不同女性形象的演变的内在趋势,另一方面有利于现代女性对于古代女性树立正确的观念,鼓励现代女性自立自强,塑造自身健美的人格,从长远的角度看有利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唐传奇;宋元话本;女性形象;封建社会;精神思想AbstractTang Chuan qi to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re ancient Chinese novels in the form of different dynasties, which both Tang Chuan qi and Song Yuan script will create a female image in classical, aiming at the causes of two dynasties formed the different female images are compared, by comparison and understanding to the soci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and the feudal thought on female spirit influence, causes of heart, let us fully realize the feudal yoke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By comparing the hand intrinsic tendency for peopl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from ancient to present different images of women, on the other hand, is conducive to the modern female to the ancient women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encourage the modern female self-reliance, shaping their own healthy personality, from the long-term perspective is conducive to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Keywords:Tang Chuan qi;Song and Yuan Dynasties;feudal society thought ;female spirit第一章绪论一、简介唐传奇和宋元话本女性形象1、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唐传奇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传奇是小说的一种文体形式,传奇之名源于元稹,他的名作《莺莺传》,原名“传奇”,今名是宋人将此篇收入《太平广记》时改题。
浅析柳永情词中的女性形象(saila wu)
浅析柳永情词中的女性形象作者:吴婷芳摘要:北宋著名的词人柳永,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秦楼楚馆。
柳永的《乐章集》中,“约有212首词,其作品中的情词有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
他的词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大胆的描写了下层歌妓的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以及其浓重的“恋妓”情节。
他不再把歌妓看成是肆意侵犯的玩物,而是真正的当成一个值得尊敬,值得爱恋的人来写。
他寄情去那些美好的女子。
他的情词有叹别后相思之苦,忆聚时欢乐,悲佳人凄惨命运等等。
关键词:柳永情词歌妓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而柳永的词则是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反传统的价值理念,以及另辟蹊径的传播方式使得其词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
尤其是在歌妓词的创作方面,柳永一反上层社会既定的淑女风范,而是站在人性化的角度,写出了歌妓们本来应该具有的某些“人”的特性,她们不但有着出色的外貌和才情,她们更能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勇于对负心汉以指责和痛斥。
在词中也有不少有名有姓,个性鲜明的女性,柳永对她们更是流露出了爱人般的感情。
像“妙舞腰肢软”(《柳腰轻》)的英英,“语似娇莺,一声声堪听”(《昼夜乐》)的秀香,“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凤衔杯》)的瑶卿,风姿绰约,各有千秋。
词人关心她们,常常在词中替这些不幸的女子诉说苦楚的心声。
一·柳永的生平简介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宋词与元杂剧的女性形象比较
宋词与元杂剧的女性形象比较女性的美素来风情万种,热情奔放,优雅浪漫,涓涓细流般温柔,春雨润物般善意柔情,亦或是海纳百川似的细腻宽厚。
这种种风情难以言表,却始终牵动着历代文人的心,一遍遍地为女性撰写众生世相。
试着翻阅宋词与元杂剧,不难发现这两者也记录下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女性的身影。
细细看来,宋词与元杂剧的女性形象都处于社会底层,或者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难有独立的人格和充分的自由。
这是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尊重与畸形要求息息相关的。
在另一方面宋词中的女性偏于柔弱,虽对现实有所不满,但仅限于内心的抱怨,很少有行动上的反抗;而元杂剧作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表现社会底层那些孱弱女子的凄凄惨惨戚戚,而是更热衷于选择一些坚毅倔强、敢作敢为,能忍辱负重,甚至略带几分粗野泼辣的女性作为剧中的正面人物。
从描写对象——下层妓女上来看,宋词与元杂剧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锁定在青楼女子的身上,并且着力于表现她们凄苦的生存状态。
不同的是,宋词将笔墨更多地倾注在女子的面貌、服饰等外部形象,脂粉香泽,秾艳绮靡,刻意追求一种感官享受的美。
宋初此风犹盛,晏殊、欧阳修、张先等乐于创作。
张先以《减字木兰花》写舞姿:“垂螺近额。
走上红烟初趁拍。
只恐轻声。
拟倩游丝惹往伊。
”以《庆春泽》写善歌者:“冰齿映轻唇,蕊红新放。
声宛转,拟随烟香悠扬。
对暮林静,寥寥振清响。
”他还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传递出琵琶、胡琴等美妙动人的音乐,如“三十六弦蝉闹,小弦蜂作团。
”“啄木细声迟,黄蜂花上飞。
”。
等到发展到柳永,出入于秦楼楚馆、歌台舞榭,为歌妓们写心,才为歌妓表达了追求爱情、婚姻和人身自由的良好愿望。
他以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待歌妓,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流”;欣赏她们“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的天然风韵;赞美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服”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
追前事,暗伤心。
”也常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浅析古代文学女性形象悲剧的原因及对当代的启迪
浅析古代文学女性形象悲剧的原因及对当代的启迪作者:唐一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取代,随之而来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经济形式。
随着宗法制的确立,封建礼教、父权家长制的束缚,以及当下的社会背景等使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属品,男性成为社会的主导,古代女性的悲剧命运也就屡见不鲜,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古代文学女性形象;悲剧原因;当代启迪作者简介:唐一丹,1993年出生,女,汉,四川人,学生,本科,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1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衍变,女性的地位不断低下,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失去了思想、行为、爱情、人格等的自由,女性的悲剧命运也就屡见不鲜,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卫风·氓》是《诗经》中最典型的写弃妇之作。
作品中的弃妇让我们唏嘘不止,深感同情,为之愤慨。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凄惨的爱情故事好不令人掬泪的悲凉。
明代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被欺骗挤压的杜十娘的悲剧命运更是让我们声泪俱下,痛心疾首。
以下我将浅析导致三位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及其对当代的启迪。
一、导致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客观原因1.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取代,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经济形式,男耕女织,男主内女主外的局面形成,使得女性失去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不得不依附于男性,社会地位低下。
《卫风·氓》中“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在家辛苦操劳反而遭到男子的“二三其德”,回娘家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可见,当时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男尊女卑的格局。
清新婉丽中的悲情——谈朱淑真的词
清新婉丽中的悲情——谈朱淑真的词作者:孙力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20期摘要:朱淑真是一位富有才华而命运又十分悲惨的作家。
她用清新婉丽的语言抒写了对时代、对情感、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抒写出了自己内心绝望的悲情,韵味幽深,令人一唱而三叹。
关键词:朱淑真;悲情;清新婉丽在宋代词史上,朱淑真是一位富有才华而命运又十分悲惨的作家,她与李清照堪称为宋词坛才女中的双壁。
李清照于后世声名卓著,朱淑真于后世却少为人知。
《白雨斋词话》说她:“幼警慧,善读书,文章幽艳,工侩事,晓音律。
”《诸山堂词话》卷二说:“朱淑真才色冠一时。
”朱淑真存词二十六首,她用女性最温婉的语言写出了对时代、对情感、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在词的璀璨世界发出光芒。
她的词写得最多、最为感人的是那些恋情词和与恋情有关的言愁词。
这些词所表现的不能说没有欢乐,但更多的却是寂寞、感伤和愁苦,朱淑真用清新婉丽的语言抒写出了自己内心绝望的悲情。
朱淑真出身于钱塘一个宦官家庭。
据她自己在《璇玑图记》中说:“家君宦游浙西,好拾清玩,凡可人意者,虽重购不惜也。
”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仕宦之家,受着家庭父辈的熏陶,因而对造就她的艺术才华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朱淑真的一生十分悲惨,当她以美妙的年华,充沛的青春活力跨入人生道途时,就遭到了极大的不幸。
残酷的礼教硬逼着她和另一个庸俗之徒结合。
故他们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她期求的是爱情,而他热衷的是仕途;她喜爱的是诗词而他关注的则是利禄。
这样的结合对她该是多少痛苦!后来,她所热恋的人又变心负情,在人生旅途中,她不需要的东西,命运强迫她接受;她渴求的东西,拼命追求而不可得。
就这样,在精神极度痛苦和失望中“悒悒抱恨而终”。
朱淑真的诗词之所以令人读之断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能用柔婉清丽的语言将孤寂愁绝的情怀表现出来。
冷枕、落花、黄昏、细雨、幽窗、残妆、梧桐、芭蕉、蛩吟等等这些意象在朱淑真的笔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经过排列组合使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烘托出了朱淑真的内心悲愁。
悲伤柔韧的悲剧女性——试论元代女性悲剧
说: “ 悲剧 是 悲剧 是 人 的苦 难和 死 亡 ,这苫 难 或死 亡 即使 不
分为 豪壮 、 悲哀 、凄惋 、恐怖 … …本 文将 可 战 胜 的力 量 ,也 已经 完全 足 够使 我 物 类 型 入手 来 分析 悲剧 女 性 的发 生机 制 、审 美特 征 、哀 苦 氛 们 充满 了恐惧 或 同情 。无 论 人 的苦 难和 死亡 的原 因是 偶然 还 是 必然 ,苦难 和 死亡 反 正 都是 可 怕 的 。 ” 在 这 里他 虽然 强 调 了悲 剧 来源 于现 实 生活 ,但却 否 认悲 剧 矛盾 的 必然 性 。恩 格 斯从 辨 证唯 物 主义 和历 史 唯物 主 义角 度 出发 指 出 : “ 悲剧
阴刚 两种 美感 形 态。本 文 从女 性这 一人 物 形 象入 手 ,来 剖析元 代 女性 悲 的发 生机 制 、 审美特 征 、 哀苦 氛 围以及 柔韧
精神。
关 键词 : 元代 女性 悲剧 发 生机 制 审 美特 征 哀苦 氛 围 柔韧精 神
一
、
悲剧 概 念 的理 论界 说
悲 剧 的前 提 ,从 整 体 的把 握 悲 的氛 围 、悲 的程 度 。 元代 悲 剧表 现 出丰 富 的色 彩 ,呈 现 出多 变 的艺 术姿 态 。
( )不同 历 史时 期对 悲 剧 意义 的 阐释 一
什 么是 悲 剧 ?古 希腊 哲 学家 亚 士 多 德在 悲剧 理 论 中提 根 据不 同的参 照物 可 进 行多 种 分类 。如 按 题材 可 分 为历 史悲 出 : “ 剧 是对 于 一个 严 肃 、完 整 、有 一 定长度 的行 动 的摹 剧 、社会 悲 剧 :按 悲剧 的冲 突 方式 可 分 为性 格悲 剧 、过 失悲 悲 仿 。 ” … 黑 格 尔 主 张 : “ 剧 是 伦 理 力 量 的 冲 突 导 致 的 毁 剧 、阴谋 悲 剧 、命 运悲 剧 ;依 照 悲剧 的 结构 过程 可 分为 一 悲 悲 灭 。 ”这 里 悲 剧 的 根 源 和 基 础 是 两 种 实体 性 伦 理 力 量 的冲 到 底 、亦 喜 亦悲 团 圆收 束 型等 ;按 悲 剧人 物 的类 型 可分 为英 突。 但 是 车 尔 尼 雪 夫 斯 基 批 判 了黑 格 尔 的 唯 心 主 义 , 他 雄 悲 剧 、帝 王 悲剧 、文 十 悲剧 、 女性 悲 剧等 ;按 风 格类 型可
南宋妇女词篇的悲剧美
许 多 具 有 浓厚 的 悲 剧 美 的 优 秀 词 篇
最 典 型 的 当 然 要 算 是 脍 炙人 口 的
,
民 徐 育
《 声声慢 》 了
这 首词 极 其 真 实 地 描 写 出 了 女 词 人 内 心 深 处 的 潜 意 识
,
活动
。
她 身 边无 一 亲 人 于是 下意 识地
“
面 对 残破 的 故 国
美
趣
,
不 禁 破涕 而 笑
,
;
或 想 起 在 建 康 雪 日 顶笠 披蓑 邀 夫 唱 和 的 佳 事 ;
,
或 惊 忆 明 诚病 入 膏育 现实
感 到周围 格外
,
,
,
取 笔 作诗
“
,
绝 笔而 终 的 惨景
,
。
潜 意识猛 然 流回
。
冷冷清 清
。
”
心境更 加 花 零 怜惜
,
“
凄 凄 惨惨 戚 戚”
于
是 触 处 皆愁 昏的细 雨
“
,
。
所 以 梁启 超 说
:
“
这 词 是 写 从 早 到 晚 一 天 的 实感
。
,
非 本人 不 能 领 略 ; 所 以 一 字 一 泪
,
,
都 是 咬着牙根 咽 下
”
( 《 中 国韵
文学 里头 所 表现 的情 感 》 )
“
南渡 以 来
,
,
常 怀 京 洛 旧事 ”
,
。
《 永 遇 乐 》 元 宵 词 也是 她 悲 剧 心 理 的 写 照
视 处 皆悲
“
雁过 伤 心
,
,
何 况 窗外 的梧 桐
从宋词看宋代妇女的命运
从宋词看宋代妇女的命运作者:师步越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3期师步越内容摘要:宋代是中国封建王朝中较为积贫积弱的朝代,“歌儿舞女以终千年”思想的盛行,朱熹理学作为官学的确立,军事外交的虚弱等等,都给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阶层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这些痛苦和灾难在宋词中便有如实的反映,其中有不少篇章描写了游子妇、征人妇、商人妇、弃妇、下层歌女、宫女、沦陷区妇女的血泪生活,这些怨如慕、泣如诉、凄婉感伤的词篇充分展示了赵宋一代妇女的不幸命运。
关键词:宋词女性血泪悲歌命运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词堪称一枝艳丽的奇葩。
这些以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为内容的词篇,以其优美的词调,丰富细腻的情感和新奇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过后世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流传不衰,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其中一些以女性为抒写对象的词作,以其香气之艳,闺情之深,词体之婉为人们所喜爱。
在这些词作中,抒写闺怨、游子妇、征人妇、商人妇、弃妇、歌妓、宫女、沦陷区被掳掠妇女血泪生活的比比皆是。
它们或由文人以女性为抒写对象妙手偶得,或由墨客代女性立言出手成章,甚或由一些知书能文的女性作者笔醮心血,墨合热泪,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抒写自己的血泪苦史。
在这些词作中,如果说男性作者多少是出于文人对女性的同情,带有居高临下或旁观指评姿态的话,那么女性作者的词作便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发自内心的呐喊和愤怒的抗争。
宋代是程朱理学产生且影响较为深远的时代,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以女性生活为抒写对象词作的繁荣,是其特定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反映着这一时代社会的全貌和特征。
本文试就宋词中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使人们对宋代妇女的悲惨命运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闺中少妇的饱经相思之苦两宋时男子或好冶游;或请托权门,走为幕僚,以求出身;或外出游学经商,以求名利;或外出做官,以求腾达;或因边事,应伍。
常一外出,经年不归。
这便是宋词中闺怨词特盛的原因之一,同时也与宋代妇女地位的低下直接相关。
断肠芳草远——悲情女子朱淑真
朱 淑真 的词可 以分 为婚 前 、婚 后 两 部 分 ,这 两 段 时 间 的 情 感 有 异 曲同工 之 妙 ,写尽 苦 闷 、无 聊 、烦 躁 与 不安 ,似乎 一 切 都 不 清寒 ” 无 故 撩 人 ,更 觉 凄 凉 万 端 了。 是不 一样 的 ,却又 一 脉 相 承 。婚前 的朱 淑 真 作 为一 个 天 真 烂 漫 的 如 意 ,都不顺 心 。再 加 上 “
风 光 紧 急 ,三 月 俄 三 十 。 拟 欲 留连 计 无 及 ,绿 野 烟 愁 露 泣 。
苦 的滋 味 。对 比现 在 婚 娴 的不 幸 , 自然 就会 想 起 自己 的初 恋 情 人
倩谁寄语春 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 临歧嘱咐 ,来年旱到梅稍。
来 ,想 起 曾经 的美 好 ,的确 能 给 人 些 许 安 慰 。但 是 ,回 不 去 了,
少提 及她 的名 字 。她一生 总想 追求 纯 粹 真挚 的 爱情 ,却 所 嫁 非 人 , 受尽 屈辱 ,生 也不 幸 ,死 亦不 幸 ,所 以断 肠人 作 “ 断 肠词 ” 。
1 少女时 期对 纯粹 爱情 的美 好 向往 独 行独 坐 ,独 倡独 酬还 独 卧。伫 立伤神 ,无奈 清寒 着摸 人 。 此 情谁 见 ,泪洗残 妆无 一半 。愁病相 仍 ,剔尽寒 灯 梦不成 。
这 首词表 现 了词人 对 春 天 的无 比喜 爱 而 又 留 春无 计 的 少 女 情 梦 醒后 徒 留一声悲 伤 的叹息 。 朱 淑真婚 后 的生 活 及 生命 的体 验 ,在 词 中更 是 见 得 明显 ,少 怀 。少女 的春 愁还 表现在芳心 中某种情愫的暗 自滋长与无处寄托 。朱 淑真是大家闺秀 ,比不得村 山野妇 ,但是 ,在那个受 封建礼教 管束相 了青春 少女 的妩 媚 与 轻 狂 ,多 了一 份 对 生 活 、生 命 意 义 的思 虑 和
元曲中的女性悲剧
元曲中的女性悲剧——以《窦娥冤》为例摘要:本文以《窦娥冤》为例,将具体讨论元曲中女性的生存悲剧、命运悲剧,并展开具体论述,然后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窦娥冤》,女性的悲剧,反抗,生存前言:元代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在统治者以武力征服的土地上政治并不开明。
统治者将全民族分为四等:蒙古民族最高贵,西域各地投降的色目人次之,汉人居其后,南人在最底层。
①并且当时政治压迫十分残酷,经济剥削惨重,②达官贵人尚且生存十分艰难,普通老百姓苦不堪言。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元曲中自然体现出了人民的种种的困境,尤其女性,悲剧更甚。
元曲中女性的悲剧数不胜数,仅在关汉卿的作品中就有许多。
例如《五侯宴》中的李氏、《金钱池》里的杜蕊娘、《调风月》中的燕燕、《鲁斋郎》中的李四妻及张珪妻、《救风尘》里的宋引章及赵盼儿、《望江亭》里的谭记儿,③她们或为妓女,或为普通人家妻子,但在当时特定环境下饱受欺压,有苦不能言。
《窦娥冤》即讲述了这样一个悲剧。
窦端云是贫困书生窦天章之女,三岁丧母,从父生活。
七岁时,因其父欠下蔡婆四十两银子,将她送到蔡婆家当童养媳以抵债,后改名窦娥。
她十七岁丧夫,守孝三载。
蔡婆出门要债遭暗算被张驴儿父子救起,父子二人趁机勒索,并住进蔡家。
张驴儿为逼窦娥嫁他,企图毒死蔡婆,不料误害张父,他告官诬陷窦娥,昏官桃杌判处窦娥死刑,窦娥含冤而死。
本文即以《窦娥冤》为例,具体从两方面谈谈元曲中的女性悲剧:一是其悲剧性的体现,二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女性悲剧的具体体现1.元曲中女性的悲剧首先体现在旧有理念的瓦解。
《窦娥冤》中的蔡婆是一位市井味极其浓厚的小市民,她自私贪婪,为区区四十两银子逼得窦天章卖女,为要债煞费苦心,但本性并不坏,至少对窦娥并没有苛刻或是虐待。
自窦娥到蔡家十三年,一直守寡,但由于张家父子的介入她甘心变节。
有:【青哥儿】···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亩,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独,无挨无靠,母子每到白头。
试析南宋女词人的悲剧情结
试析南宋女词人的悲剧情结[摘要]南宋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词这一艺术形式在这个时期得以发展成熟。
随着词的发展和普及,社会上涌现出一批有知识、有才情的女词人。
她们的出现,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也为南宋词坛增色不少。
但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些女词人的生活、情感和创作大多充满了悲剧色彩。
本文结合这一时期主要女词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经历,从当时的政治时局、伦常礼教、等级制度三个方面揭示南宋时期女词人的悲剧情结。
[关键词]南宋女词人才情悲剧情结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中国正统文化是排斥女性的,男性的创作始终是文学的主流。
宋词的创作亦不例外。
但是我们知道,词在题材上多以展现情感为主,从文学本质上讲,更适合女性来创作。
因此在词坛在南宋时期就涌现出了一批著名女词人,按年代先后大致有李清照、朱淑真、唐琬、吴淑姬、严蕊、张玉娘、王清惠、徐宝君妻等。
她们的词作流传于世多少不等,或数十首,或一两首,数量上自不能与男性词相抗衡,但却用女性最温婉的语言写下了她们对时代、对情感、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在词的浩瀚世界里发出璀璨的光芒。
然而,在内忧外患困扰、“存天理,灭人欲”的南宋王朝这个黯淡背景下,在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才藻非女子事的封建社会格局里,这些有知识、有见地的女词人是最为悲哀的群体。
政治时局的动荡不安、生存条件的先天不足、伦理纲常的歧视压制,时时处处都在给这个群体制造苦难。
所以这些南宋女词人的生活、情感和创作往往是跟悲剧交织在一起的。
一、朝代更替、政权易变造成的悲剧宋王朝是一个屈辱的朝代,统治者苟安偷生,虽有禁军百余万之众,却不抵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频频侵扰,在持续了一个半世纪的斗争后,北、南两宋相继被金、元所灭。
在这抗金、抗元的斗争中,宋代词坛也受到了重大影响。
政权易变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词的创作空间,但频仍的战火也给词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打乱了词人们平淡、安逸的生活环境,影响了他们的精神状态。
宋元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宋元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引言宋元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许多经典作品涌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角色形象。
在这些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展现了不同的人物特点和社会地位。
本文将对宋元戏曲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一、婉约与豪放:南宋时期女性形象1.南宋时期,伴随着文人士大夫的崛起,婉约美成为当时文化审美的主流。
在戏曲中,女性形象往往具有柔美、温柔、善良等特点。
2.代表性角色:包括杨贵妃、白蛇精等,在表演上强调唱腔优美、舞姿婉约。
二、刚强与狡黠:元代时期女性形象1.元代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女性形象也因此呈现出不同于南宋时期的新面貌。
2.具有坚毅勇敢、聪明机智等特点的女性形象在元代戏曲中频繁出现。
3.代表性角色: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马丹阳》中的娘子军等,她们在剧情中扮演重要角色,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三、社会角色与命运:宋元女性形象对比1.南宋时期女性多处于家庭生活之中,家庭地位高,但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而元代女性则更多涉足社会、参与政治等领域。
2.女性在戏曲中的表现也反映了这种不同:南宋时期注重爱情、婚姻等主题,在表演上强调柔美唯美;元代则偏向宏大史诗故事,更突出女性参与社会实践的形象。
四、影响与价值:宋元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意义1.宋元戏曲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立体生动,为后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2.这些形象揭示出当时社会对于不同类型女性的认知和评价,反映了历史背景和文化观念的变迁。
3.总体上,宋元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呈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身份的女性形态,展示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结论宋元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南宋时期主要表现为婉约柔美,而在元代则显示出刚强勇敢等特质。
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戏曲艺术,还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认知。
通过对这些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变迁。
从女性复仇叙事看宋元小说话本对女性的对等观照
从女性复仇叙事看宋元小说话本对女性的对等观照
易水霞
【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6)003
【摘要】宋元之前的女性复仇故事中,女性多是为父或为夫复仇,这种复仇叙事带有浓厚的男权社会的伦理道德色彩。
宋元小说话本中则出现了女性对负心丈夫的美狄亚式复仇。
话本不再耽于传统伦理话语的复述,而是开始关注女性自身价值,对她们直指负心人的复仇行为予以可贵的对等观照,这种对等观照意识源于宋代道德意识的强化及宋代市民新的道德价值观。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易水霞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江西九江 3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9
【相关文献】
1.女性·身体·政治 --从三部小说文本看建构女性自主性身体叙事的艰难历程
2.宋元女性话本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3.无声的现代女性--以《现代》为例看20世纪30年代城市小说中的女性叙事
4.人性的悲歌——宋元话本小说女性形象评析
5.论唐代小说中女性还魂复仇故事类型在后世叙事文学中的流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中) :浅析宋元话本的悲情女子姓名与学号:刘樟 3130104751指导教师:唐妍年级与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302班所在学院:求是学院蓝田学园摘要宋元话本之中出现的女子形象,是中国古代小说史的一个特殊形象群体。
她们来自于市井阶层,是最最普遍的平民形象;她们大胆追求爱情,主动表达心意,执着于自己的爱恋,不再是那种心思深藏、只知相夫教子的传统女子形象;她们勇于向父兄、长辈反抗、敢于挑衅礼教的权威。
但同时,话本的作者却都给了她们相似的命运——以悲剧惨死。
缘何追求自由爱恋的女子以悲情收场?本文将从话本文学开始,浅析唐传奇与宋元话本的差异,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角度,剖析话本文学中的悲情女性。
AbstractThe women appearing in the story-telling script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literature characters in China ancient novels. Nearly all of them came from the bottom of their society. As the most ordinary human, they dare to search for their true love, show their adoration positively, rather than follow their parents or a matchmaker. All in all, they held their destiny in their own hand. However, the author of the story-telling scripts gave them a similar ending, died in tragedies. What’s the deep reason of their similar tragedy? I’ll analyze the reasons subjectively and objectively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ending.关键词宋元话本、女性形象、悲剧、主客观原因、市民阶层、封建礼教、情欲首先,何为话本?话本,即是宋元时期在瓦舍勾栏等地说话人讲故事的底本。
众所周知,宋城较之于唐有极大的差异,尤其是城市中坊、市的分离和宵禁政策的废除,使得宋代市民具有了空前繁荣的娱乐生活,因此随说话人这一职业应声而起,话本文学便也繁荣了起来。
较之于唐代的文学,宋元小说话本具有一系列的突破。
“一方面,尚俗为美,不仅主人公多为市井细民,刻画他们所生活的俚俗世界,而且作品语言也更趋向于白话与口语,这开启了后来中国白话小说的滥觞。
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与性格刻画,形象更真实,更贴近现实人本身的自然状态。
”1而讲述的故事也涉及了世俗生活、鬼神传奇、情欲轶事等诸多方面,罗小东在《“三言”“二拍”叙事艺术研究》2中说,“三言”“二拍”的艺术世界是“神鬼幽冥下的人间形态,情欲礼法的相抗相谐,商贾形象的重估再塑,官僚社会的美丑善恶”。
而其中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的出现,充实了书中的人物形象类型,使得宋元话本中的部分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极少数以女性做主人公的代表作。
这些女性形象,为后人研究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日常生活等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般来讲,在中国封建制度下的妇女长期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她们往往被人忽视,被人贬低,她们的付出和贡献得不到人们应有的正视,甚至连基本的追求爱和自由的权利都被严格限制。
宋元话本之中出现的女性主人公,少了如《莺莺传》里女性的哀怨,更多地表现出了人性本真的执着与单纯。
在对待爱情婚姻这一文学永恒主题上,话本中的女性大胆、直率,她们试图掌握命运的自主权。
这些勇于追求爱情,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女性形象被赋予了极强的时代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民众的心理状态。
在这方面也已经有许多前人的著作研究,柯志防认为宋元话本小说刻画了一群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追求爱情并向封建礼教发出挑战的魅力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还透露出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趣和人生的价值取向3。
谢桃坊《论宋代话本中小说的市民女性群像》(社会科学研究,1993)也提出相似看法,认为宋元话本具有很强的时代特性,反应了当时民众的情感诉求。
纪德君认为女性形象无论是人、是仙、是鬼、是妖,都具有“佳人胆”,即大胆同封建婚姻伦理抗争,要求婚姻自由,并对爱情有着热烈而真诚的追求,对负心人也敢于惩罚。
4虽然后人对这些追求自由爱情的奇女子给予了很高评价和由衷赞美,但是在宋元话本中等待这些违抗礼教的叛逆者的终究是悲剧的收场。
对于这个悲剧的收场,也有学者持这样的意见:“话本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多半是主动接近男性,有的甚至是一种性挑逗。
其次,她们与男性交往的终极目的是追求性欲满足,为此甚至达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
最终,即便在现实的悲惨世界中无法通畅地实现爱欲,也要将爱欲的结晶带到另一个世界,做人风流,做鬼也风流。
”5若真如这样,女子的悲情结局便顺势自然。
在“三言”“二拍”中,有六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女子,无一例外,她们的结局都是极为悲惨的:《碾玉观音》中璩秀秀被郡王杀死,《快嘴李翠莲记》中李翠莲出家当了尼姑,《刎颈鸳鸯会》里蒋淑珍死在丈夫刀下,《燕山逢故人郑意娘传》中郑意娘自刎而死,《金鳗记》中计庆奴受刑而死,《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周胜仙更是被心上人打死!既然话本作者要营造出这样一个一个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奇女子,又为何让她们逐一悲惨死去呢?从客观上来讲,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定的。
说到底,当时的礼法教义根本不能容忍这样一些大胆自由的女子存在,她们必须为礼法而死,而且得不到任何怜悯。
因为在古代社会,女子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皇皇,朱芾1 许黎丽:《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2 罗小东:《“三言”“二拍”叙事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 柯志防:《人性的悲歌一宋元话本小说女性形象评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4 纪德君:《“春浓花艳佳人胆”一论宋代话本小说的女性群像》海南大学学报,19965石麟:《理智_感情_性欲_唐人传奇与宋元话本若干女性形象谈片》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斯皇,家室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6后人把生男称为“弄璋之喜”,生女为“弄瓦之喜”,“璋”者,美玉也。
一璋一瓦,相差不言而喻。
这也反映了在古代,从出生开始男女地位的天壤之别。
而随着男权的不断强化,女性甚至渐渐演化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和单纯的传宗接代的工具,她们根本没有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决策的权力,就连活动范围也被局限在家庭厅堂、厨房。
身处如此低下地位的女子,当然会在与礼法的抗争中不战而败。
而就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刘莲英在《宋元女性话本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中说:“从话本小说的描写来看,好像她们是罪有应得:璩秀秀本是咸安郡王府的秀女,她的自由属于王爷,她就是喜欢崔宁,也应该等待王爷为她主婚,不该乘王府失火之机鼓动碾玉匠崔宁和她私奔外地做夫妻,所以事发之后被抓回去杀死是她的不对……确实,按照男权社会的正统观念,我们的女主人公们的行为是罪有应得……所谓“三从四德”、“七出”无一不是以维护男性利益为中心,站在男性立场对女性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也就是说,女性所做的一切都要服从男性的意志,符合男性的利益。
换句话说,女人就是为男性传种接代的工具,受男性的役使和支配。
她们是父母的女儿,公婆的媳妇,丈夫的妻子,儿女的母亲,惟独不是她自己——有完整人格和生命欲望的活生生的个人!”7遂重读《碾玉观音》,其中璩秀秀的表现,除却用作市民茶余谈资,已经完全超出了古代礼法对于女子的容忍。
经历与崔宁的一面之缘加之崔宁大火后救她,秀秀竟主动挑明心意:“比似只管等待,何不今夜我和你先做夫妻。
”当崔宁还在犹豫不决而回答“岂敢”时,这位大胆的女性居然对那七尺男儿进行威胁:“你知道不敢!我叫将起来,教坏了你,你却如何将我到家中?我明日府里去说。
”实则“逼得”崔宁与她“当夜做了夫妻”。
这真是当时一般女性想都不敢想的违逆之举。
与秀秀相似,《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之中的周胜仙为了让心生爱意的范二郎了解自己的基本情况,在公共场合的她“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借着与卖糖水的吵嘴而“泄露”了自己的隐秘信息,更是隔空喊话,与范二郎“调情”。
后来,当周胜仙的父亲不同意她嫁给范二郎时,这位爱得热烈的女子竟然“一口气塞上来,气倒在地”。
“因没人救,却死了”,她爱的如此深切、执着,却因为父亲的反对而生生气死。
后来,当她被盗墓贼蹂躏而还阳之后,心里仍旧在想念自己爱着的范二郎。
这位躺在墓穴中的女子对盗墓者说:“哥哥,你救我去见樊楼酒店范二郎,重重相谢你。
”“若见得范二郎,我便随你去。
”她对自己的爱人,如此执着眷念,得到的却是无尽的苦痛。
与其说封建礼教是限制了女性爱的权利,倒不如说是凭借其根深蒂固的观念,把萌芽中的女性自由完全虐杀。
在强大的封建礼教中,几个弱小的女子根本无法卷起巨浪,只能淹没在严苛礼法之中,流传在街头巷尾任人评说罢了。
在古代社会,违反封建礼教的女性的悲剧,尚根本得不到同情和怜悯,她们只不过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只是坊间流传的笑谈谶语。
前文也曾提到有学者关于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来自她们肆意追求情欲、理智与爱欲相混杂的性格特征,私不敢苟同,但我认为这样的人格塑造倒是有迎合听众的作用。
相对于唐传奇之中那种文学性很强的男女浪漫纯情,说话艺人口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当然不会像唐人传奇作品中那么内敛或者说娇羞,她们更愿意将自己的爱恋火辣辣地表达出来,这样才更能得到听众的好奇心,而悲情的结局,则会极大减轻其中的审美疲劳。
宋元话本的主要听众是市民阶层,是遭受着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压迫的底层人民,他们一方面希望听到反抗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奇闻异事,这使得他们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畅快感,但另一方面却又畏缩在角落里,根本不敢向封建礼教宣战——他们畏惧强大的礼教。
这个现象反映在宏观社会中便是:一边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贸易繁盛,资本主义萌芽,开始萌发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却是王权渐而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礼教压迫渐而加重。
可以说,女6语出自:《诗经·小雅·斯干》7刘莲英:《宋元女性话本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72页性形象的兴起,确实反映了民众的情感诉求和思想趋势,是人权的先行;但是在当时强大的礼教下,这一点点的人权萌芽只能被压制在无情的悲剧之中,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成为一个又一个充盈着浪漫主义的故事,流传在瓦舍勾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