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历史上的“左”“右”倾错误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左倾

民主革时期,中国共产党连续出现了以瞿秋白、李立三、王 明为代表的三次左倾错误,三次左倾错误的发生,给中共的革 命事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1931年1月7日,中央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操纵下使王明 掌握了中央的实际领导权。其“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是: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 问题上 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 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在革命道路问题上 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党最主要的任务; 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 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否定毛泽东 的正确军事思想,剥夺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在进攻中,犯有冒险主义错误,防御中犯 了保守主义错误,退却中犯了逃跑主义错误,造成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及红军 长征初期的失利。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 方针。
经过分析,我们总结出三次错误发生的共同特征: ①权威崇拜的盛行,党内民主缺失; ②革命力量的单一性; ③共产国际的瞎指挥; ④理论中出理论,脱离实际的理论却用来知道实践; ⑤感情胜过理智 ⑥无论军事斗争还是政治斗争,都要根据国情,制定 出正确的方针与政策。 ⑦领导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 发扬民主作风,不能主观确定一切。 ⑧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革命道路不能照搬照抄,要 走自己的路。
党历史上的“左”“右”倾错误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放弃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要表现是:第一,对政治形势的错误分析。
错误的认为当前的主要危险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一方面军事政权对于民众运动之勃起而恐怖而日渐向右。
这种左右倾倘继续发展下去而距离日远,会至破裂联合战线,而危及整个的国民革命运动”。
陈独秀认为造成这种危险的四点原因:帝国主义之分离政策,国民党之右倾,商人的恐慌,我们党中的“左”稚病。
报告所着重批评的是党内的“左”倾,把党内的“左”倾看成是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
这种分析,一方面把党内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左”倾错误过分夸大,另一方面又掩盖了新右派准备出卖革命因而造成分裂危机的根本原因。
对国民党继续采取妥协退让方针,使共产党向右转,以换取国民党的向左转,完全否认了联合战线中真正的危机是国民党蒋介石右派所造成的。
为缩短左,右间距离,陈独秀提出所谓7条紧急措施,其主要内容是:限制工农运动的发展,左的要向右,右的要向左,以达到联合战线的巩固。
这实际上是以共产党的向右转去讨好国民党右派。
统一战线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右派间的斗争,是一场严肃的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企图通过妥协换取国民党右派的左转是幻想。
第二,限制工农运动发展,反对“耕地农有”,否认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必要性。
1926年下半年,农民土地问题已成为左右时局的中心课题。
当时无论是从革命的还是从扩大共产党的力量来看,都迫切需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内容。
而陈独秀在报告中却认为农民没有土地要求,说农民“都还未能直接了解到这个根本问题”,认为用对待农民土地问题的态度去划分国民党的左、右派是错误的。
反对“包办民众运动”,反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换取蒋介石由右向左,以民众运动之退让去祈求国民党右派之不要反动。
第三,全面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
会议只字未提“无产阶级领导权”,而且全面放弃了党权、政权、军权以致群众运动的领导权。
陈独秀的报告和会议决议规定当时党的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扶助汪精卫取得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和民众运动的领导地位,用以制约蒋介石的军事势力。
王明的“左”倾错误

1927.7——1935.1 之间的三次“左”倾错 误
王明
瞿秋白 李立三
背景:王明上台,推行“左”倾
1930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等对中国革 命形势的极左估计,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但 这次会议,没能在思想上理论上彻底清理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 倾错误,对它表现了某些调和妥协。10月间,共产国际给中共中 央来信,提出立三的路线就是反国际的政治路线。王明等立刻打起 “反对调和主义”的旗号,猛烈攻击三中全会后的党中央,要求彻 底改造党的领导。他们认为,立三路线是在“左”的词句下掩盖着 右的实质,宣称党内目前的主要危险是“右倾”。1931年1月,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者 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以批判三中全会的所谓对于“立三 路线”的“调和主义”为宗旨,强调反对“党内主要危险”的“右 倾”,决定“改造充实各级领导机关”。由于得到米夫支持,原来 丌是中央委员、缺乏实际斗争经验的王明,丌仅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而且成为政治局委员,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 央领导机关内取得了统治地位。
主要错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①在革命性质和统一路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 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和反资产阶级幵列,将民族资产阶级 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②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 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 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③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丌分田,富 农分坏田”的主张。 ④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 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⑤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 情打击”的方针
中共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失误表 Microsoft Word 文档

设
时
期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1953-1966)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重大破坏。
1962年,党及时地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及时地调整了国民经济。
文革时期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失误及纠错表
时期
具体
时 期
项
目
简单经过
结果
纠错
民
主
革
命
时
期
大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蒋介石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党的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使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党的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1927年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次会议是从在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966-1976)
犯了“右”倾错误,慢,人民生活基本没有提高,民主法治遭到破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感想和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光明、伟大、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一个具有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勇于纠错等优良传统的党。坚定信心跟党走,更加热爱共产党。
土地革命
战争时期
(1927-1937)
党的主要领导人王明、博古在思想上、军事上犯了“左”倾错误,红军和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遭受重大损失。
红军被迫长征,长征路上红军处处被动挨打。
1935年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次左倾错误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次“左”倾错误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连续出现了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三次左倾错误."左"倾错误往往是在压制和打击正确主张的同志中得到推行和泛滥的;共产国际对"左"倾错误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左"倾错误之所以会有如此特点,有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左"倾机会主义给我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我们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党来说,开展反倾向斗争,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新民主革命时期三次左倾错误特征及其原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连续出现了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三次左倾错误,我们先来谈谈三次左倾错误是怎样发生的。
大革命失败后的复仇心理导致第一次“左”倾错误。
第一次“左”倾跟以后两次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遭受惨重失败后发生的。
刚才已经讲到,国民党在全国进行了大屠杀,当时一共杀了31万人,其中共产党人有26000人。
在那种情况下,党内就出现了第一次“左”倾错误——“左”倾盲动主义。
它最明显的标志是,在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的主客观条件,都要求起来暴动,谁不暴动谁就是机会主义,而且认为党的任务就是最后在全国实现总暴动。
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的大屠杀下,不少同志牺牲了,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复仇心理。
另外,那个时候有一批人动摇甚至叛变,很多坚持下来革命的人,对那些背叛的行为充满了鄙视和憎恨,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谁不敢起来坚决行动就是可耻的动摇和背叛。
另一个原因,是那个时候大革命高潮刚过去不久,全国曾出现过那么轰轰烈烈的场面,北伐军胜利北进,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很多人一直沉浸在这样的陶醉中,突然遇到这么严重的挫折,很不能适应,总觉得这个局面不会长久,只要坚持奋斗,一个新的局面很快又可以打开。
早期中共连续多次出现“左”倾错误(1)

2、历史原因:“八七” 会议以来, 党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清算 “左” 倾 思想和 “左” 倾政策
“八七” 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反对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使党进了一大步。 但它 “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 却为 `左’ 倾错误开辟了道路”② 。它没有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来组织 必要的策略上的退却, 反而容许和助长了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 (特别是强迫工人罢工) 的倾向, 并笼 统地提出反对资产阶级的口号。“ 八七” 会议在党内斗争上造成了不良倾向, 没有让陈独秀参加 会议, 而把反对机会主义看成是对机会主义错误的负责人的人身攻击, 开了惩办主义的先例。“所 以发展到后来, 各地反对机会主义都找一两个负责者当做机会主义, 斗争一番, 工作撤换一下, 就认 为机会主义没有了, 万事大吉了。”③这种作法极大地妨碍了对错误倾向的实质的彻底清算。而在 这次错误被停止后不久召开的 “六大” 上, 显然批判了盲动主义, 但大会 “ 对于中间阶级的两面 性和反动势力的内部矛盾, 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 对于大革命失败后党所需要的策略上的有秩序 的退却, 对于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和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也缺乏必要的认识”④。 这就使得 “八 七” 会议以来的 “左” 倾思想未能根本肃清, 并被后来的 “左” 倾思想片面发展和极端扩大, 而 形成比第一次 “左” 倾错误更为完备的第二次 “左” 倾错误。王明的 《两条路线的斗争》, 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比立三错误更 “ 左” 的政治纲领。 他虽然也批评了立三 的某些错误, 但主要地却是批评立三的所谓 “ 右倾” , 指责三中全会 “对于立三路线的一贯右倾 机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 未加以丝毫揭破和打击”⑤ , 提出 “尤其要特别反对主要的危险—— 右倾机会主义倾向”⑥ 。 结果, 王明一伙比第一、 二次 “左” 倾错误 “左” 得有过之而无不 及。
中共党史上“左”右倾错误探析

中共党史上“左”右倾错误探析作者:杨积少郭国祥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摘要:对“左”右倾概念的由来、评价标准、表现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中共党史上多次“左”右倾错误产生的复杂原因,认为对这些“左”右倾错误要作辩证分析,它们很多是探索中的失误,是“成长中的代价”,并且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教训。
关键词:“左”倾;右倾;表现;原因;教训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在中共党史上,“左”倾和右倾是频繁出现的政治术语,并与错误的理论、策略相关联,而且这些错误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那么,究竟什么是“左”倾或右倾,其表现是什么?既然错误,如何界定?怎样认识和看待“左”右倾问题?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人们消除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使我们今天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能够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一、“左”右倾的由来、表现及界定左和右本是表示方位的名词,但在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代表了不同的政治派别,政治上激进或革命的派别或政党就被称为“左派”或“左翼”,政治上保守或反动的派别或政党就被称为“右派”或“右翼”,并沿用至今。
左和右作为政治概念进入中国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拥护和赞成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国民党人称为“左派”,反之称为“右派”。
这是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区分革命与否及进步与否的社会人群分类标准。
同时,中国共产党又在1925年党的四大上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使用了“左”倾右倾这样的术语,把左和右的概念从党外引申到党内。
那么,“左”右倾和左右派有什么区别呢?一般来说,左派、右派通常指向党外不同的政治派别,而“左”倾、右倾一般特指党内不同的思想倾向或政策策略。
“左”倾一般表现为激进、超越,右倾一般表现为保守、落后。
左本来是进步的,那么“左”倾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加“引号”表示否定的意思,即这种“左”不是适度的正确的,是指轻率和盲动,是超越客观实际想当然的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是形“左”而实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放弃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要表现是:
第一,对政治形势的错误分析。
错误的认为当前的主要危险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一方面军事政权对于民众运动之勃起而恐怖而日渐向右。
这种左右倾倘继续发展下去而距离日远,会至破裂联合战线,而危及整个的国民革命运动”。
陈独秀认为造成这种危险的四点原因:帝国主义之分离政策,国民党之右倾,商人的恐慌,我们党中的“左”稚病。
报告所着重批评的是党内的“左”倾,把党内的“左”倾看成是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
这种分析,一方面把党内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左”倾错误过分夸大,另一方面又掩盖了新右派准备出卖革命因而造成分裂危机的根本原因。
对国民党继续采取妥协退让方针,使共产党向右转,以换取国民党的向左转,完全否认了联合战线中真正的危机是国民党蒋介石右派所造成的。
为缩短左,右间距离,陈独秀提出所谓7条紧急措施,其主要内容是:限制工农运动的发展,左的要向右,右的要向左,以达到联合战线的巩固。
这实际上是以共产党的向右转去讨好国民党右派。
统一战线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右派间的斗争,是一场严肃的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企图通过妥协换取国民党右派的左转是幻想。
第二,限制工农运动发展,反对“耕地农有”,否认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必要性。
1926年下半年,农民土地问题已成为左右时局的中心课题。
当时无论是从革命的还是从扩大共产党的力量来看,都迫切需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内容。
而陈独秀在报告中却认为农民没有土地要求,说农民“都还未能直接了解到这个根本问题”,认为用对待农民土地问题的态度去划分国民党的左、右派是错误的。
反对“包办民众运动”,反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换取蒋介石由右向左,以民众运动之退让去祈求国民党右派之不要反动。
第三,全面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
会议只字未提“无产阶级领导权”,而且全面放弃了党权、政权、军权以致群众运动的领导权。
陈独秀的报告和会议决议规定当时党的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扶助汪精卫取得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和民众运动的领导地位,用以制约蒋介石的军事势力。
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努力巩固和发展国民党左派势力,帮助他们获得党和政府的领导地位”,使他们从中央到地方“有群众、有力量、有政权、有党权”。
同时,“维持国民党军事首领势力之均衡”,以为这样既可解决国共之间的矛盾,又可解决蒋、汪之间的矛盾,以全面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去防止国民党的右倾,完全否定了共产党在国民党和政府中的领导作用。
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的连续让步,使蒋介石这个善于玩弄两面派手法伪装革命的阴谋家野心家篡夺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
正如周恩来指出的: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对国民党右派实行了三次大让步,使“蒋介石在政治上军事上党务上接连得到三次大胜利”。
这些错误实质上是信任蒋介石、汪精卫超过信任工农群众、不惜牺牲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去迁就蒋介石的反动要求,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这种右倾投降主义的继续发展,就使全党不可能集中力量去组织革命军队和工农群众的革命力量以准备对付蒋介石即将发动的突然袭击,为蒋介石后来发动反革命政变创造了条件。
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占了统治地位,是导致大革命遭到惨重失败的一个主观原因。
虽然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即使不出现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革命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取得胜利。
但是,如果中共党中央当时的领导正确,也就可以多保持一些胜利成果,至少不至于造成象后来那样惨重的失败。
瞿秋白盲动主义(1927年11月-1928年4月)
1927年1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在瞿秋白主持下,在上海举行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形成了左倾盲动主义,并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内取得了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之点是: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认为中国革命是所谓“不断革命”;不承认大革命失败后暂时处于低潮的形势,认为当时的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不仅不组织有秩序的退却,反而在全国组织毫无胜利希望的地方起义;坚持“城市中心论”,认为“城市工人暴动”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与此同时,组织上的宗派主义的打击政策也发展起来。
李立三冒险主义(1930年6月—9月)
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了统治地位. 1930年6月,李立三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后被称为“立三路线”)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个决议案的“左”倾冒险主义表现在:第一,对形势作了根本错误的估计,认为中国革命也好,世界革命也好,都到了大决战的前夜。
第二,主张在实际工作中已不再需要逐步积聚和准备革命的力量,因为群众已经不要小干、只要大干,也就是只要武装暴动,而且是全国性的武装暴动了。
第三,坚持“城市中心论”的错误观点,反对以农村包围城市,以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
第四,再一次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认为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就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开始,企图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时,反对资产阶级
王明教条主义(1931年1月—遵义会议前)
从1931年1月—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内占据领导地位长达4年。
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最长,给党带来的危害也最大,它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
1931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者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以批判三中全会的所谓对于“立三路线”的“调和主义”为宗旨,强调反对“党内主要危险”的“右倾”,决定“改造充实各级领导机关”。
由于得到米夫支持,原来不是中央委员、缺乏实际斗争经验的王明,不仅被补选为中央委员,而且成为政治局委员,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内取得了统治地位。
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严重地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左倾错误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革命形势等的分析,都完全照搬了苏联的模式和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论断,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