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古生代地史特征完整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一、.华南板块
1、地层发育特征
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
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
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
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
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
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
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
1、地层发育
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
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上石炭为紫红色砂岩夹煤层,中石炭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石炭为碎屑岩,泥岩夹煤层。

2、古生物化石
泥盆纪无沉积记录。

石炭纪含蜓类,硅化木化石,还含有海相底栖生物化石。

二叠纪含有硅质海绵化石,还含有舌形贝化石。

3、沉积相类型
泥盆纪:无记录
石炭纪:华北板块内部主要发育上石炭统,主要为碎屑岩沉积为主。

二叠纪:上二叠统为潮湿气候环境沉积,中二叠统为热带潮湿气候沉积,上二叠统海陆交互相沉积。

4、地层厚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约5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
泥盆纪不详,华北板块自奥陶纪晚期开始,一直处于隆起遭受剥蚀状态,早石炭、除大别山出现较厚的近海和海陆交互含煤碎屑沉积以及辽东地区可能接受沉积之外,主体任然为一个准平原的地底,到晚石炭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华北板块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仅局部短期遭受海侵影响,所以二叠纪主要为陆相沉积。

6、沉积矿产
华北地区的上古生界含有很多矿产,首先是丰富的煤炭。

其次,是在石炭二叠纪煤系之下,中奥陶纪灰岩侵蚀面之上,往往富集有铝土、粘土或铁矿。

7、古气候变化
华北地区,在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早期,主要处于无季节性分化的热带雨林气候,二叠纪中期总体上变为具有季节性热带稀树林气候,并出现气候分异现象,但是到了二叠纪末期,则出现逐渐变干的趋势,成为了亚热带干旱或半干旱气候特征。

资勘11-2班
吴杨思倩
3110101229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板块在早奥陶世以后隆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至晚石世开始
接受沉积,本溪组底部代表古岩溶面上风化壳再沉积的铁铝质岩,其典型代表为山西式铁矿和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G层铝土矿,往上为砂泥岩夹含蜒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层,属滨海平原沉积。

往上太原组可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岩开始,向上变细,由砂岩,粉砂岩,泥岩,黑色页岩夹煤层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动(升降),总体而言第
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组顶面则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组岩性,厚度变化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厚达160-300 米,夹海相灰岩5-6层。

煤层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约80米,夹海相灰岩三层,薄煤2层;
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米,不含可采煤层;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米以下,仅夹海相
灰岩一层,也不含可采煤层。

太子河流域本溪组包含二个化石带,下部为Eostaffella带,
.上部Fusul ina-Fusulinella带。

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带,仅见上部化石带,由此证明
晚石炭世东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线升高,海侵自北向南。

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 皖太部地区缺失本溪组沉积。

而在苏北贾汪一带,本溪组厚达100米,灰岩夹层总厚达50米,岩性和所含蜒类化石与华南相似,说明苏北一带海侵来自南方,可能与秦岭海槽东延部分的古海域有关。

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华北南部海侵范围更为广泛,在皖北,豫南及鄂尔多斯一带均有明显超覆,但在北部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等地却出现陆相含煤沉积。

同时,灰岩夹层数量也发生变化,河北唐山仅有少数灰岩夹层,往南至晋东南泌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太原组厚80-100米,灰岩夹层增至六层,海相化石丰富,更往南至皖北,淮南一带,灰岩层数可达12层,累计厚达80米,由此可见晚石炭世晚期华北转变为北高南低地势,海岸线南移,太原组的含煤性一般以北纬34°30'-37°30'带为最佳,其间正处滨海平原沼泽广布地
段。

硅藻土
大部分硅藻土产于第三纪以来的海相或湖泊相的地层中,少数分布于白垩纪的地层中。

多与粘土岩、泥灰岩共生,有时与火山岩共生。

年代较老的地层中硅藻土一般均转变为板状硅藻土或蛋白土,最终渐变至燧石岩。

现代硅藻主要分布在两极及中纬度的海洋中,并与洋流分布有关。

放射虫岩
许靖华(1979) 认为放射虫(硅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在赤道洋流(特别是靠近太平洋的赤道洋流)附近。

在这里,海底洋流携带了大量供给硅质生物生存的养料,促使硅质生物大量繁殖。

因此放射虫岩的存在,从某些意义而言,能指示远洋深海沉积环境和确定古赤道位置。

燧石岩
层状燧石的层厚自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有时则呈规则条带或大透镜体。

它们可与浅水碳酸盐岩、页岩以及砂岩共生,亦可与深水的黑色页岩、远洋石灰岩或蛇绿岩共生;多与含磷和含锰的黏土层共生,分层存在,单层厚度不大,但与共生岩石一起总厚度可相当大,达几十到几百米,有块状和鲕状的区别。

1)地层形成的相对年代顺序从早到晚依次为U地层、 S地层、 R地层、 T地层、 X地层、P 地层、M地层、 N地层、 G地层、Z地层、C地层、 D地层、 E地层、 F地层、 Y 地
层、A地层、B地层。

2)R地层与S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R地层、S地层与U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Q穿插到U地层、 P地层、 M地层地层中,与这些地层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M地层与G地层和Z地层为角度不整合,
Z地层和F地层、Y地层、E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C地层与E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B地层与下覆地层为整合接触关系。

3)断层均为正断层,上盘下移,形成了阶梯状正断层组合。

由相应地层中的化石分析可得,断层形成与晚古生代,泥盆纪之后,晚二叠世之前。

4) Z地层为海退时形成的前积式沉积序列,之后经过一定时期的沉积间断,又发生了海退,地表暴露水面,形成了蒸发岩,又形成了一组前积式沉积序列。

该地区R地层遭受了强烈的物理、化学作业,形成了变质岩,之后形成的U地层被抬升遭受风化剥蚀,形成了风化壳P,之后再次下降接收沉积,沉积了M地层,之后Q岩浆侵入,形成了N岩盖。

之后地层下降继续接受沉积,海平面下降,M地层上形成了前积式沉积序列,之后海平面进一步下降,形成了蒸发岩及又一期的前积式沉积序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