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古生代地史特征完整总结

合集下载

晚古生代地史学

晚古生代地史学

P2
P1
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演化
吴家坪组
东吴运动
P1=P1+P2 P1=P1+P2
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早二叠世 梁山期:滨海-湖沼相陆源碎屑沉积限于昆明、贵阳至江南古 陆一线以北的上扬子地区; 栖霞期:最大海侵期,岩相均一 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 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 质、泥质沉积;闽浙赣地区近海碎屑含煤沉积;上扬子地区 灰岩;康滇古陆附近,晚期出现玄武岩喷发。 晚二叠世 东吴运动: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华夏古陆上升 龙潭组:岩相分异加剧双向陆缘的局限陆棚海盆地。 龙潭组:岩相分异加剧双向陆缘的局限陆棚海盆地。 自西向东,玄武岩→陆相火山喷发夹煤→ 自西向东,玄武岩→陆相火山喷发夹煤→海陆交互含煤沉 积→海相碳酸盐岩(吴家坪组) →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湘 赣地区及粤北) →粗碎屑含煤沉积(粤东及闽中)(西侧) 长兴组\ 长兴组\(东侧)大隆组;康滇古陆东侧陆相含煤沉积
晚古生代的划分和命名
• Pz2分3纪,长达165Ma; •泥盆纪由Murchison和Sedwedge (1939)创建,是依据英国英格兰西南 半岛上的一个郡(Devonshire)的 “老红砂岩”建立。 •石炭纪由 Conybeare和 Phillips (1822) 据英格兰北部含煤地层而命名;石 炭纪两分明显,分Mississippian和 Pennsylvanian两统; •二叠纪源自德文Dyas,Marcou(1859) 命名;下部Rotliegendes (赤底群)红 色碎屑岩;上部为Zechstein(镁灰岩群); P过去两分,现三分;分别以俄、美、 中三个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为标准, 命名为统。
华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史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史
莲花山组以紫红色碎屑岩沉积为特色,向上粒度变细,局部夹灰岩。碎屑岩中见槽 状交错层理,生物化石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类碎片等。反映干 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及滨岸沉积。 自莲花山组至四排组总体代表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旋回。
下泥盆统
象州型
地层: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 生物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高;以腕足、 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 特色,并有双壳、腹足、头足、三 叶虫、棘皮类、厚壳竹节石、介形 虫、藻类等多门类化石。层孔虫、 复体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筑积而 成的生物礁广泛分布。 代表——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摆 佐 组
祥 摆 组
黔 南 石 炭 系 柱 状 图
D3
剖面分析
上石炭统基本上由潮坪碳酸盐岩组成。不过马平期海侵规 模相对缩小。马平组顶部与上覆梁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 合代表一次重要的海平面下降,可能与冈瓦纳冰盖的极 盛期相当, 摆佐组上部白云岩 超覆 上司组下部所夹砂岩 反映海平面的变浅。 旧司组 灰岩、页岩 祥摆组的砂页岩夹煤层 超覆 汤把沟组下部具脉状一透镜状层理,含藻球粒灰岩,为潮 坪沉积,代表石炭纪海侵的开始。 下石炭统主要为厚层泥晶灰岩夹砂页岩,含海相底栖生物 化石,主体为滨岸一浅海陆棚沉积。
南丹型
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 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 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 叶虫 代表—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 (台内断槽)沉积
华南泥盆系柱状对比图 Devonian corre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华南泥盆系沉积示意剖面图
EN
C1 D3 D2 D1
WS
中国东部 泥盆纪的 海侵超覆
D1
泥盆纪时华北板块无沉积记录; 华南板块北缘D/S,无火山活动, 为砂页岩和灰岩沉积,西缘为碳 酸盐,东南缘无露头,不清楚。

ch8古生代地史-晚古生代地史11

ch8古生代地史-晚古生代地史11

桂中泥盆系层序地层、海平面变化及生物绝灭事件
五 次 海 侵
晚泥盆世海洋生物 绝灭
五大绝灭事件之一, 浅海暖水生物大量 绝灭
石燕动物群绝灭
生物绝灭事件主 要表现为:海平 面的急剧下降, 界线附近微量元 素及同位素异常
浅水台地沉积
深水沉积
湘、赣地区为海陆交互 相沉积地区
上统的鲕状赤铁矿是华南 地区泥盆纪重要的铁矿层
异齿龙
中龙
曳螈
二叠纪华南板块及大陆边缘地史特征
华南板块二叠纪遭受了晚古生代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形 成了鲜明的对照,呈现出“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新格局。
华 南 板 块 二 叠 系 黔 中 贵 阳 龙 里 标 准 剖 面
大隆组硅质岩类的出现反映了滞留缺氧较深水沉积环境 灰岩的出现,代表了小规模的海侵 海陆交互环境,含煤沉积
晚古生代动物界
• 陆生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和两栖类,在晚古生代 得到重大发展。 • 泥盆纪鱼类极为繁盛,晚泥盆世出现了鱼类向 两栖类的转变,标志着动物界征服陆地的开始。 • 石炭、二叠纪两栖类空前大发展,晚石炭世起 原始爬行类开始出现,从而完全摆脱了对水体 的依赖,真正完成了动物界征服陆地的历史过 程。 • 晚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其中以腕足类中的石燕贝类和长身贝类,三带 型四射珊瑚,蜓类和菊石类的繁盛为特征。
构造隆升 早二叠世末期出现海退
浅海台地 滨海沼泽
早二叠世与晚石炭世 共同构成一个大型的 海平面升降旋回
事华 件南 和板 层块 序二 划叠 分纪 海 平 面 变 化 地 质
下扬子地区栖霞期海侵示意图
栖霞期,华南板块发生了地史中最大规模的海侵,使晚古生代以来一直 遭受剥蚀的样子古陆沉陷为上扬子浅海。

地质学基础17第十七章 古生代地史特征

地质学基础17第十七章 古生代地史特征
中国晚古生代主要矿产 铁矿:宁乡式铁矿,山西式铁矿 煤:华北地台为主 锰矿、铝土矿和其他金属矿产。
第一节、 第一节、早古生代地史
早古生代主要地史特征 3. 气候特征 晚奥陶世之前温暖干旱气候为主 晚奥陶世末冰期事件 志留纪缺氧、温暖、干燥气候
第一节、 第一节、早古生代地史
中国早古生代地史 三个稳定的核心 加里东运动队中国的影响:华北地台北 缘岛弧发育,南缘秦岭地槽形成;柴 达木地块与阿拉善地块对接;扬子地 台与华北地台对接;扬子地台与华夏 地块对接碰撞;一些列加里东造山带 产生。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2. 气候特征 气候分带特征明显 3.全球构造特征 联合古陆形成
第二节、 第二节、晚古生代地史
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由海向大陆环境的转化 华北地台表现明显 海西构造队中国的影响:各地槽接受 厚层沉积,并上隆为山;华北地台 与塔里木地台联结;华北地台与西 伯利亚地台对接。
第二节、 第二节、晚古生代地史
第十七章 古生代地史特征 • 早古生代地史 寒武纪( 寒武纪(0-500Ma) - ) 奥陶纪( 奥陶纪(500-440Ma) - ) 志留纪( 志留纪(440-400Ma) - ) • 晚古生代地史 泥盆纪( 泥盆纪(400-350Ma) - 石炭纪( 石炭纪(350-285Ma) ) 二叠纪( 二叠纪(285-250Ma) - )
第一节、 第一节、早古生代地史
中国早古生代矿产 磷矿(扬子地台一线) 石膏(华北地台区) 石灰岩(华北及东北南部)
第二节、 第二节、晚古生代地史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1. 生物特征 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厥类时代 动物界的两次飞跃 无脊椎-有脊椎 水中-陆上 二叠纪末的生物灭绝事件
第二节、 第二节、晚古生代地史
第一节、 第一节、早古生代地史

第三节 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第三节 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第三节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一、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化晚古生代,中国也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是由海洋占优势向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发展的时代。

虽然,晚古生代也曾多次发生海侵,有时海侵范围还相当广泛,但就整个时代看,主要还是陆地在不断扩大。

在华北地台区(包括东北南部),从晚奥陶世就已经脱离了海洋环境形成古陆,沉积间断约达一亿数千万年之久。

到了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华北有过多次的海侵,但每次海侵时间都很短暂,时而为海,时而为陆,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地层。

到二叠纪时,又全部隆起成陆,沉积了陆相地层,一直延续到现代。

虽然在新生代海水曾经漫覆过平原地区,但与过去的规模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在扬子地台区,早古生代时广大地区曾长期沉没于海水之中,后来由于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到泥盆纪初期,大部分地区隆起为陆。

但此后又多次海侵,差不多整个晚古生代都是在海水浸漫之下,沉积了海相为主的地层。

到晚二叠世早期,扬子地台产生大规模裂隙,川、滇、黔地区有大面积的玄武岩喷发活动(峨眉玄武岩)。

总的来看,华南要比华北活动性大,地理环境也比华北复杂。

在海西构造阶段,介于各地台间的地槽活动区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碳酸岩、火山岩等,从数千米到一万多米。

到晚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十分强烈,天山、昆仑、秦岭、蒙古-兴安等地槽相继褶皱隆起,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

华北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对接在一起,华北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也基本联结在一起。

稳定地台区进一步扩大。

扬子地台的边缘地带在晚古生代末期仍然十分活动,直到三叠纪印支运动中才褶皱隆起,但扬子地台内部及边缘在海西期产生强烈的张裂和拗陷作用,导致了中国西南地区大范围玄武岩裂隙喷发活动。

经过海西运动,海水已经大规模撤退,环列中国西北和北方的各地槽都已褶皱为山,华北、东北以及华南的一部分,已连结成广阔的大陆,只在西藏、西南和华南等相对狭小的地方,还有海水存在。

所以说,晚古生代是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重大变革时期,也是使中国出现陆地空前占优势的时代。

07晚古生代地史

07晚古生代地史

二、Pz2 古生物
1 脊椎动物(vertebrate) 2 陆生植物(terrestrial plants) 3 海生无脊椎动物(marineinvertebrate)
2.1 Pz2 陆生脊椎动物
陆 泥盆纪 鱼类的时代
D1:无颌类为主; D2-3:上下颌分化, 如沟鳞鱼; 晚期出 现 鱼 类 向两 栖类 的演化
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 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 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 叶虫 代表—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 (台内断槽)沉积
华南泥盆系柱状对比图 Devonian corre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华南泥盆系沉积示意剖面图
Limestone with stromatoporoids, D2d-j, 贵州独山
象州型D
南丹型D
Dark mudstone,D2-Luofuzu, 广西南丹罗富
海槽型D
Dark shale and siltstone,D1, 广西钦州樟木南流江
D3古地理图
泥盆纪华南板块内部古地理变化
C1海相生物群落(海底世界)
三、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 Pz2 Paleogeography,E. China
1 泥盆纪古地理
2 石炭纪古地理 3 二叠纪古地理
3、1中国东部泥盆纪古地理 Pz2 Paleogeography,E. China
华南板块泥盆系发育; 华北板块主体无泥盆系记录
华南板块泥盆纪地层序列 ——象州型和南丹型 华南板块泥盆纪古地理
联合古大陆 的逐步形成 C2-P1北美板 块与非洲板 块碰撞,形 成阿帕拉契 亚褶皱带 P西伯利亚板 块与欧洲板 块碰撞,形 成乌拉尔褶 皱带 C1/C2天山运 动 中间地块逐 渐北移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史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史

华 南 地 区 茅 口 期 古 地 理 图
华南地区龙潭期古地理图
华 南 地 区 大 隆 期 古 地 理 图
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河湖沉积
P3
河湖沉积环境
P2
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
P1
山 西 太 原 二 叠 纪 地 层 剖 面
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时代 P2 组 石千峰组 上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 P1 山西组 太原组中上部 C 太原组下部 岩 性 红色砂泥岩,含石膏,干旱气候条件 杂色砂页岩,少量植物化石,半干旱气候 黄绿、灰绿色砂页岩,下部含不规则煤层, 植物化石丰富 黑色砂页岩含煤沉积及钙质页岩,近海平原 泥炭沼泽
D1莲花山组/Cam3,广西金秀河口美村
交错层理,D1 莲花山组, 广西横县六景
Rusophycus Cruziana D1莲花山组, 广西 横县 六景
泥质砂岩, D1那高岭组, 广西横县六景
砂岩, 黑色页岩, D1郁江组, 广西北流大风门
D2 东 岗 领 组 贵 州 独 山 ,
珊瑚礁,D2东岗领组,贵州独山
蜥螈(P1)—原始爬行类
大异齿龙(P)—背部具帆状构造
爬行类 reptile
中龙的分布与大陆漂移
两栖类一直在减少
以前人们对世界上两栖类动物数量的减少 的印象,主要是来自口耳相传的说道,并 没有多少确切的依据。现在,通过对从 1950年到1997年多达900种以上的两栖类 动物数量的时间序列研究,这些印象得到 了证实。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两栖类动物 数量的以每年平均4-5%的速度减少,并 且在1960年代有某些突然的下降。 [Nature, 2000/4/14, p. 752];
华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
时代 C2—P1 C2 组名 太原组 本溪组 O1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完整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完整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一、.华南板块1、地层发育特征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 ,二叠纪不详5、地壳运动特征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1、地层发育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上石炭为紫红色砂岩夹煤层,中石炭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石炭为碎屑岩,泥岩夹煤层。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

早古生代1.中国东部早古生代沉积古地理华北板块—∈13—O1滨浅海沉积; O2-C1缺失,其南、北为大洋环境。

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北缘:南秦岭裂谷盆地东南缘:华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华夏板块。

(1)Cambrian,寒武纪1)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标准剖面: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详见图集。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边缘横向古地理变化2)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晚期开始海侵。

寒武纪华北板块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标准剖面:山东张夏剖面华北板块南缘主动大陆边缘—商丹(商州-丹凤)缝合线以北,蛇绿岩套及丹凤群的岛弧火山岩、二郎坪群的弧后火山岩,由于秦岭洋向北俯冲,在华北板块南缘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

华北板块北缘和西南缘北缘推测寒武纪在白云鄂博一带处于稳定大陆边缘状态,逐渐向活动型过渡,西南侧与柴达木古陆之间为古祁连洋,早寒武世时未接受沉积,中寒武世起祁连山南北坡都张裂成裂陷海槽。

北祁连海槽中发育较深海含放射虫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砂泥质复理石。

(2)Ordovician,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自西向东依然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加剧,导致O3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

1)扬子板块奥陶纪古地理典型剖面:宜昌黄花场剖面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

第5节晚古生代地史

第5节晚古生代地史
互分离的超级大陆板块:劳亚大陆、冈瓦纳大陆。在晚古生 代时期,地壳又发生海西构造运动,使这些大陆之间发生
了一系列的碰撞、拼合,终于在二叠纪末(距今2.5亿年)
形成了统一的联合泛大陆。此时整个陆地几乎是一块完整 的大陆,称为“联合大陆”,海洋围绕在四周。
在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早期,
全球的生物分区不明显,说明气候分异较 弱。 石炭晚期、二叠纪,全球的气候分带 日益明显,陆地上温暖湿润的地区,陆生 植物的异常繁茂,常常形成大量煤层,而 干旱地区则形成盐类矿产。受气候带和地 理隔绝的影响,晚石炭至二叠纪的植物群 具有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
总之,古生代是生物界发展与演化的重 要时期之一,根据生物发展与演化的特点, 我们将寒武纪称之为三叶虫的时代、奥陶 纪称为笔石的时代、志留纪称为更新换代 的时代、泥盆纪称为鱼的时代、石炭-二叠 纪称为两栖动物的时代
三、晚古生代全球地史概况
早古生代末,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经过加里东运动而拼
合在一起。因此,在晚古生代开始的时候,全球存在2个相
2、脊椎动物 晚古生代脊椎动物的最大发 展是大举登陆,从水生—两栖—爬行。 泥盆纪D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达到空 前繁盛,故将泥盆纪称为鱼的时代。 泥盆纪末两栖类开始出现,繁盛于 C-P纪,故称C-P为两栖动物时代。C 纪 开始出现原始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已 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它标志着生物 的演化即将进入新的时代。
1、海生无脊椎动物 晚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巨大变革 和发展的时代,即具有明显的兴衰更替。 1)泥盆纪 珊瑚类大发展,科属繁 多,常形成珊瑚礁,是重要的标准化石。 腕足类十分繁盛,成为其重要的标准化 石。笔石几乎完全绝灭。
2)石炭纪 蜓类开始出现,中-晚石炭 世繁盛,并迅速演化。 3)二叠纪 蜓类在早二叠世达全盛期, 晚二叠世开始衰退,末期全部绝灭。因 蜓类演化迅速,是二叠纪最重要的标准 化石 。晚二叠世菊石类也开始繁盛,末 期三叶虫和大部分腕足均遭到灭绝的命 运。

晚古生代地史学

晚古生代地史学

华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中上部)华北及东北南部普遍出现 聚煤环境 山西组:华北中部为有利成煤带 石盒子组:淮南地区发育含煤沉积及富含Lingula的夹层 石千峰组:红色合古大陆 的逐步形成 C2-P1北美板 块与非洲板 块碰撞,形 成阿帕拉契
吴家坪组
东吴运动
P1=P1+P2
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早二叠世 梁山期:滨海-湖沼相陆源碎屑沉积限于昆明、贵阳至江南古
陆一线以北的上扬子地区; 栖霞期:最大海侵期,岩相均一 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
质、泥质沉积;闽浙赣地区近海碎屑含煤沉积;上扬子地区 灰岩;康滇古陆附近,晚期出现玄武岩喷发。 晚二叠世
、难点:要求掌握各纪华北和华南的总体特征) 联合古陆(Pangea) 五次生物大绝灭之三:O末、泥盆纪F/F,二叠纪末期(了解 )
晚古生代的划分和命名
• Pz2分3纪,长达165Ma; •泥盆纪由Murchison和Sedwedge (1939)创建,是依据英国英格兰西南 半岛上的一个郡(Devonshire)的“ 老红砂岩”建立。 •石炭纪由 Conybeare和 Phillips (1822)据英格兰北部含煤地层而命名 ;石炭纪两分明显,分Mississippian 和Pennsylvanian两统; •二叠纪源自德文Dyas, Marcou(1859)命名;下部 Rotliegendes (赤底群)红色碎屑岩;上 部为Zechstein(镁灰岩群); P过去两分 ,现三分;分别以俄、美、中三个 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为标准,命名 为统。
晚古生代地史学
扬子板块东南被动大陆边缘
华夏板块
华北板块早古生界地史特征: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

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主体特点

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主体特点

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主体特点
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构造地质区,其构造格架主体特点主要表现在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时期。

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晚古生代时期(约4.2亿年前至3.6亿年前),华北及其
以北地区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地壳演化事件,即华北板块原地生长、叠加和隆升。

这一事件使得华北地区的地质变迁显著加剧,发生了许多塌陷和隆升事件。

二、早古生代至中古生代时期(约4.2亿年前至2.5亿年前),华北地区经历了多次垂向构造运动和经典环状构造发展。

这期间的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为逆冲和挤压,使得华北及其以北地区逐渐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格架。

此外,华北地区还发生了多期岩浆活动,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岩浆岩,如山西花岗岩、塔曼岛花岗岩等。

三、晚中生代时期(约1.5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华北及
其以北地区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华北地块与其他地块的闭合碰撞,形成了中国大陆东部构造格局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华北及其以北地区的地质构造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大规模的花岗岩浆活动,形成了巨大的岩浆侵入体和火山岩熔岩流等。

同时,华北地区还经历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地壳伸展和隆升作用,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

总之,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时期的构造格架主体特点是地壳演化加剧、逆冲和挤压作用、经典环状构造发
展、花岗岩浆活动等。

这一时期的构造变化,为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演化历史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后来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晚古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

中国晚古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

中国晚古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晚古生代时限距今410—250Ma,延续时间160 Ma。

包括泥盆纪(410--354)、石炭纪(354--295)和二叠纪(295-250)。

晚古生代是一个地史发展的新阶段,全球有机界和无机界均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有机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了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始大量繁盛,脊椎动物爬行类开始征服大陆,形成一派生机盎然的局面。

泥盆纪是鱼类的全盛时代,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早泥盆世鱼类以无颌类为主,属于低等鱼类,中、晚泥盆世以盾皮鱼类为主,晚泥盆世生物征服大陆,鱼类向两栖类转化。

两栖类在石炭纪得到蓬勃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石炭纪晚期原始爬行类出现。

早泥盆世晚期至中泥盆世卡是出现根茎叶分化明显的原始松类,晚泥盆世裸蕨类灭绝,乔木状植物占优势,并出现小规模森林,石炭纪陆生植物进一步繁荣,晚石炭世是全球重要的聚煤期。

无机界,在中国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形成华南板块,全球范围内形成联合古大陆。

泥盆纪处于加里东向海西—印支转折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地区处于伸展的构造体制。

加里东运动之后,扬子上升为陆,因此,在泥盆纪初期,除东南钦—防地区残留海槽和滇东一带见到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沉积外,华南其他地区均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早泥盆世主要限于滇黔桂海,以碎屑岩及泥灰质沉积为主;晚期开始出现南丹型和象州型岩相分异。

中晚泥盆世由于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

滇黔桂地区以南丹型和象州型为主,湘粤地区为超覆区,上统上部锡矿山组下部为灰岩、泥灰岩及泥质岩为主,含著名的“宁乡式”鲕状赤铁矿,锡矿山上部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反映泥盆纪末期形成的海退沉积。

湘赣交界、鄂西以海陆交互碎屑岩沉积为主,内夹灰岩、泥质灰岩和泥灰岩。

闽中为山前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下扬子地区:五通组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夹海相层(小腕足化石)代表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近海河湖盆地沉积。

华北板块为发现泥盆系沉积,因此可推断华北板块在泥盆系处于剥蚀古陆。

【PPT】72中国晚古生代地史特征讲解

【PPT】72中国晚古生代地史特征讲解

§7.2 华南地区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一.泥盆纪
在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夏地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拼 合,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稳定地区---华南板块,使华南 大部分地区从志留纪晚期-早泥盆世早期处于陆地状态。 从早泥盆世晚期开始逐渐遭受海侵,海侵范围逐渐扩 大。海侵主要来自西南方向。
早泥盆世:广西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云南东部
“上司组”
大塘阶
450 m
上司组 旧司组 祥摆组
“旧司组”
237 m
岩关阶
汤耙沟组 172m D3 革老河组
-------------------间断-----------------
下石炭统底部的汤耙沟组以泥质灰岩沉积为主,夹黄色石 英砂岩和页岩。底部出现具波状层理的藻球粒灰岩,代表了泥 盆纪末海退事件之后形成的极浅的潮坪环境沉积。其余部分则 为石炭纪初新海侵的产物。
三、二叠纪
二叠纪是全球地壳构造相 对活跃的一个时期,全球范 围内一系列板块的碰撞导致 了联合泛大陆的形成。冈瓦 纳大陆也逐渐漂移离开南极, 使大陆冰川逐渐消融,海平 面显著上升。受此影响,华 南板块在二叠纪时遭受了晚 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
1、典型剖面及沉积分析
黔中贵阳龙里剖面
上覆地层 下三叠统 ------------大隆组 深灰色硅质岩、硅质页岩或灰岩夹页岩。含菊石Pseudotirolites。0-10 m 上二叠统 长兴组 灰、深灰色中-厚层燧石灰岩。含蜓Palaeofusulina。 约120 m 龙潭组 灰黑色页岩、砂岩及燧石灰岩互层夹煤层,底部有凝灰质砂岩。含 Gigantopteris,Leptodus。 约350 m - - - - - - - 平行不整合- - - - - 茅口组 浅灰色中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含Neoschwagerina,Waagenophyllum。 200m。 栖霞组 深灰、灰黑色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层间常夹炭质页岩。含Hayasakia, Wentzellophyllum,Misellina。 160 m 梁山组 石英砂岩、页岩,局部夹煤层,含腕足和植物化石。 14~64 m - - - - - - - 平行不整合- - - - - 下伏地层 上石炭统 马平组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刘星星012112班20111000734一、华北板块1. 地层发育:泥盆纪:华北板块内部至今尚未发现泥盆系的记录,推论泥盆纪时仍处于剥蚀古陆状态。

石炭纪:华北板块内部石炭系主要发育上石炭统,山西太原剖面为标准剖面,自上而下分为本溪组和太原组两个。

本溪组下部由于铁铝物质富集,形成著名的“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层”。

太原组包括三个旋回。

二叠纪: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仅局部地区遭受短期海侵影响,因此二叠系以陆相沉积为主。

山西太原剖面为标准剖面,该剖面下二叠统包括太原组中上部,中二叠统包括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包括上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2. 古生物化石:泥盆纪:内部无地层记录,故无化石。

石炭纪:本溪组含有丰富的筳类化石,上部多纺锤筳和小纺锤筳,下部多始史塔夫。

太原组海相化石丰富。

二叠纪:石盒子群富含舌形贝、硅质海绵等海相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无沉积相类型。

石炭纪:太原组分三个沉积旋回,每段底部均为粗碎屑沉积开始,为平原河流和三角洲相结合;中部变细,出现页岩及煤层;上部为灰岩,含海相底栖生物,旋回现象十分清楚,反映陆相和海相交替出现的环境。

本溪组变化则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本溪组岩层厚达160~300m,含海相灰岩多达5~6层,煤层可采。

河北唐山厚约80m,只含海相灰岩3层,煤层2层。

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m,不含可采煤层。

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m一下,仅含海相灰岩一层,也不含重要煤层。

二叠纪:下二叠统主要岩性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泥质岩及煤层,下部夹含筳灰岩。

中二叠统山西组反映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和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石盒子组反映潮湿气候减弱和氧化环境增强,到下二叠统的石千峰组,夹石膏的红色地层已经代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河湖沉积。

4. 沉积厚度:泥盆纪:无地层记录。

石炭纪:上统仅百余米,下统330~500m。

二叠纪:仅知太原组中上部及山西组厚度为200m,其余不详。

晚古生代中国大陆地史特征总结

晚古生代中国大陆地史特征总结

中国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1、华南板块泥盆纪初期华南板块只有钦-防地区有海槽沉积和滇东一带存在陆相沉积。

自早泥盆晚期华南板块总体可分为南华海、中扬子和下扬子3个沉积区。

南华海区泥盆纪地层可分为象州型和南丹型。

桂中地区的“象州型”地层以台地碳酸盐为主,沉积厚度大,生物丰度高,分异性强,生物量巨大,有腕足、珊瑚、层孔虫等;滇黔桂地区的“南丹型”是一套含浮游、游泳生物的深水缺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

中扬子地区川鄂浅海区中、晚泥盆世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

下扬子区上泥盆世为潮湿条件下近海河湖盆地沉积,中、晚泥盆世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中夹海相层。

石炭纪华南板块发育完整。

早石炭世早期南华海为典型的陆表海,以碳酸盐沉积类型为主,珊瑚、腕足有孔虫等底栖生物化石发育。

但从黔西南和桂西北向东至赣东和闽浙一带逐渐由深水海槽沉积过渡为陆相沉积。

下扬子地区数米厚的灰岩。

早石炭世晚期华南海内主要为碳酸盐沉积,生物以长身贝和菊石为主。

下扬子地区下部为滨浅海砂岩,中部为灰岩,上部为白云岩。

晚石炭世浙西、闽西和下扬子地区为碳酸盐沉积湘粤桂和下扬子区为灰岩沉积。

早、中二叠世上扬子地区普遍为滨海诏湖相陆源碎屑沉积。

湘中、下扬子地区为硅质、泥质沉积,富含浮游菊石及放射虫。

晚二叠世华南板块呈东西两侧古陆边缘粒度较粗,陆相和近海沼泽相发育,中部以碳酸盐为主对称格局,是一种双向陆源局限陆表海类型。

泥盆纪初期,除钦-防和滇东一带外华南板块均为陆地。

从早泥盆世开始,华南自西南向东北发生海侵。

中扬子区海侵始于中泥盆世,下扬子区海侵始于晚泥盆世,泥盆纪华南海区总体以海侵超覆为特征。

其间伴有多次海平面升降旋回。

2、华北板块泥盆纪华北板块内部仍处于剥蚀古陆状态,未发现沉积记录,一直持续到石炭纪。

但在祁连山加里东造山带的山前和山间有粗碎屑磨拉石沉积,北侧甘肃走廊下、中泥盆为紫红砂砾岩,上统为紫红砂砾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含植物化石。

柴达木北缘为紫红砂砾岩和砂砾岩,早期伴有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

第十六章晚古生代

第十六章晚古生代

上扬子地区最早受海侵。西南浅海相:早泥 盆世晚期出现浅水碳酸盐台地(象州型)和 条带状较深水硅、泥和泥灰质台槽(南丹型) 沉积。
中扬子地区海侵始于中泥盆世,仅见中、上 泥盆统的海陆交互相和滨浅海相沉积。
下扬子地区仅见上泥盆统,以陆相沉积为主。
滇、黔、桂地区:浅海沉积(象州型)、滞留海沉积 (南丹型)。 川鄂、湘赣地区:早泥盆世为剥蚀古陆,中、晚泥盆 世遭受海侵,接受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 东南地区:长期暴露剥蚀,中晚期形成不同规模的断 陷盆地,接受陆相沉积。
蕨为主 •晚二叠世裸子植物大量繁盛,除科达、苏铁类继续繁盛外,银杏、松柏
类大量出现,使二叠纪成为古生代的第二造煤时代。 •二叠纪延续石炭纪的气候分带,植物地理分区现象明显
石炭、二叠纪的生物分区
华夏、欧美区:热带植物区,以高达的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 安加拉区:北部温带植物区,以草本的真蕨和种子蕨为主; 冈瓦纳区:以舌羊齿类为代表的灌木-草木植物群,为南部温凉气候下 的单调植物组合
晚泥盆世的总鳍鱼类具 有强大的肉鳍,可以在 泥沙上爬行,既能用鳃 呼吸,又能用肺呼吸, 被认为是两栖类的祖先。
原始两栖类的代表动物 为:鱼石螈
3.陆生植物的发展和小型森林的出现
裸蕨
镰蕨 星木
原始鳞木
植物已能较好地适应陆地环境,以裸蕨类为主,并出现有 根茎、叶分化的原始石松类、有节类及原始裸子植物,小 规模的森林可形成可采煤层。

上部则以深灰色页岩为主,夹煤层3-5层及数层灰岩(庙

沟灰岩)。
区 下石炭统本溪组:

下部为铁铝层,底部可见明显古风化壳。大陆剥蚀面以下

见起伏不平的奥陶纪灰黄色灰岩,风化面上堆有局部分布

讲14 古生代地史-2

讲14 古生代地史-2

插图5 中国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图
插图6 中国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图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十六章第二节 晚古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插图1 断
第二十六章
第二节 晚古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思考题: 思考题: 简述晚古生代古生物三分天下局面的基本特点。 1.简述晚古生代古生物三分天下局面的基本特点。 地史上最早的大型含煤岩层应位于哪个层位?为什么? 2.地史上最早的大型含煤岩层应位于哪个层位?为什么? 简述加里东、海西构造运动对中国东部沉积环境的影响。 3.简述加里东、海西构造运动对中国东部沉积环境的影响。 简述华北地块区上古生界底部铁、铝矿的形成原因。 4.简述华北地块区上古生界底部铁、铝矿的形成原因。
见图 见图 见图 见图
第二十六章
第二节 晚古生代地史 通过对中国东部南北上古生界地层的研究可以看出,海西
显生宙地史
构造阶段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南方与北方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沉积 环境演化历史,北方由海陆交互相演变为内陆湖泊相,总体以 陆相沉积为主,南方仍以海相沉积环境为主。从而形成了南海 北陆的局面。 古生代地史总结: 古生代地史总结: 古生代是生物界发展与演化的重要时期之一, 一、 古生代是生物界发展与演化的重要时期之一,根据生物发 展与演化的特点,我们将寒武纪称之为三叶虫的时代、 展与演化的特点,我们将寒武纪称之为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 称为笔石的时代、志留纪称为更新换代的时代、 称为笔石的时代、志留纪称为更新换代的时代、泥盆纪称为鱼 的时代、石炭-二叠纪称为两栖动物的时代。 的时代、石炭-二叠纪称为两栖动物的时代。 古生代又是地壳运动相对频繁、 二、 古生代又是地壳运动相对频繁、沉积环境变化相对较大的 时代,加里东构造运动使本区形成南北皆海的格局, 时代,加里东构造运动使本区形成南北皆海的格局,而海西运 动则形成了南海北陆的格局。 动则形成了南海北陆的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一、.华南板块
1、地层发育特征
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
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
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
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
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
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
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
1、地层发育
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
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上石炭为紫红色砂岩夹煤层,中石炭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石炭为碎屑岩,泥岩夹煤层。

2、古生物化石
泥盆纪无沉积记录。

石炭纪含蜓类,硅化木化石,还含有海相底栖生物化石。

二叠纪含有硅质海绵化石,还含有舌形贝化石。

3、沉积相类型
泥盆纪:无记录
石炭纪:华北板块内部主要发育上石炭统,主要为碎屑岩沉积为主。

二叠纪:上二叠统为潮湿气候环境沉积,中二叠统为热带潮湿气候沉积,上二叠统海陆交互相沉积。

4、地层厚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约5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
泥盆纪不详,华北板块自奥陶纪晚期开始,一直处于隆起遭受剥蚀状态,早石炭、除大别山出现较厚的近海和海陆交互含煤碎屑沉积以及辽东地区可能接受沉积之外,主体任然为一个准平原的地底,到晚石炭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华北板块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仅局部短期遭受海侵影响,所以二叠纪主要为陆相沉积。

6、沉积矿产
华北地区的上古生界含有很多矿产,首先是丰富的煤炭。

其次,是在石炭二叠纪煤系之下,中奥陶纪灰岩侵蚀面之上,往往富集有铝土、粘土或铁矿。

7、古气候变化
华北地区,在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早期,主要处于无季节性分化的热带雨林气候,二叠纪中期总体上变为具有季节性热带稀树林气候,并出现气候分异现象,但是到了二叠纪末期,则出现逐渐变干的趋势,成为了亚热带干旱或半干旱气候特征。

资勘11-2班
吴杨思倩
3110101229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板块在早奥陶世以后隆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至晚石世开始
接受沉积,本溪组底部代表古岩溶面上风化壳再沉积的铁铝质岩,其典型代表为山西式铁矿和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G层铝土矿,往上为砂泥岩夹含蜒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层,属滨海平原沉积。

往上太原组可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岩开始,向上变细,由砂岩,粉砂岩,泥岩,黑色页岩夹煤层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动(升降),总体而言第
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组顶面则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组岩性,厚度变化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厚达160-300 米,夹海相灰岩5-6层。

煤层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约80米,夹海相灰岩三层,薄煤2层;
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米,不含可采煤层;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米以下,仅夹海相
灰岩一层,也不含可采煤层。

太子河流域本溪组包含二个化石带,下部为Eostaffella带,
.上部Fusul ina-Fusulinella带。

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带,仅见上部化石带,由此证明
晚石炭世东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线升高,海侵自北向南。

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 皖太部地区缺失本溪组沉积。

而在苏北贾汪一带,本溪组厚达100米,灰岩夹层总厚达50米,岩性和所含蜒类化石与华南相似,说明苏北一带海侵来自南方,可能与秦岭海槽东延部分的古海域有关。

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华北南部海侵范围更为广泛,在皖北,豫南及鄂尔多斯一带均有明显超覆,但在北部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等地却出现陆相含煤沉积。

同时,灰岩夹层数量也发生变化,河北唐山仅有少数灰岩夹层,往南至晋东南泌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太原组厚80-100米,灰岩夹层增至六层,海相化石丰富,更往南至皖北,淮南一带,灰岩层数可达12层,累计厚达80米,由此可见晚石炭世晚期华北转变为北高南低地势,海岸线南移,太原组的含煤性一般以北纬34°30'-37°30'带为最佳,其间正处滨海平原沼泽广布地
段。

硅藻土
大部分硅藻土产于第三纪以来的海相或湖泊相的地层中,少数分布于白垩纪的地层中。

多与粘土岩、泥灰岩共生,有时与火山岩共生。

年代较老的地层中硅藻土一般均转变为板状硅藻土或蛋白土,最终渐变至燧石岩。

现代硅藻主要分布在两极及中纬度的海洋中,并与洋流分布有关。

放射虫岩
许靖华(1979) 认为放射虫(硅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在赤道洋流(特别是靠近太平洋的赤道洋流)附近。

在这里,海底洋流携带了大量供给硅质生物生存的养料,促使硅质生物大量繁殖。

因此放射虫岩的存在,从某些意义而言,能指示远洋深海沉积环境和确定古赤道位置。

燧石岩
层状燧石的层厚自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有时则呈规则条带或大透镜体。

它们可与浅水碳酸盐岩、页岩以及砂岩共生,亦可与深水的黑色页岩、远洋石灰岩或蛇绿岩共生;多与含磷和含锰的黏土层共生,分层存在,单层厚度不大,但与共生岩石一起总厚度可相当大,达几十到几百米,有块状和鲕状的区别。

1)地层形成的相对年代顺序从早到晚依次为U地层、 S地层、 R地层、 T地层、 X地层、P 地层、M地层、 N地层、 G地层、Z地层、C地层、 D地层、 E地层、 F地层、 Y 地
层、A地层、B地层。

2)R地层与S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R地层、S地层与U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Q穿插到U地层、 P地层、 M地层地层中,与这些地层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M地层与G地层和Z地层为角度不整合,
Z地层和F地层、Y地层、E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C地层与E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B地层与下覆地层为整合接触关系。

3)断层均为正断层,上盘下移,形成了阶梯状正断层组合。

由相应地层中的化石分析可得,断层形成与晚古生代,泥盆纪之后,晚二叠世之前。

4) Z地层为海退时形成的前积式沉积序列,之后经过一定时期的沉积间断,又发生了海退,地表暴露水面,形成了蒸发岩,又形成了一组前积式沉积序列。

该地区R地层遭受了强烈的物理、化学作业,形成了变质岩,之后形成的U地层被抬升遭受风化剥蚀,形成了风化壳P,之后再次下降接收沉积,沉积了M地层,之后Q岩浆侵入,形成了N岩盖。

之后地层下降继续接受沉积,海平面下降,M地层上形成了前积式沉积序列,之后海平面进一步下降,形成了蒸发岩及又一期的前积式沉积序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