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合集下载

汪曾祺《受戒》

汪曾祺《受戒》

简析《受戒》的风格特色。

《受戒》具有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有点像陶渊明的诗。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受戒》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

他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完整性和很强的故事性,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会有什么矛盾、波折,会有怎样的发展和结局,小说全不作交待。

《受戒》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自然洒脱的笔调,充满感情地抒写南方水乡的自然风光,写人的美(明子和小英子母女三人),写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写明子和小英子的富有情谊的共同劳动,薅草、车水、打场、看场,掰荸荠和他们萌发的朦胧的爱情,从而构成一幅原始浑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清新的田园抒情风格。

3《受戒》是以平淡含蓄的方式表现主题的。

《受戒》以平淡的方式叙述佛门故事。

情节结构是平淡的,叙述态度也是平淡的,情节是明海出家当和尚的故事。

叙述明海当和尚的地点荸荠庵,介绍荸荠庵的自然地理环境,庵内建筑设施,庵内的几个和尚的性格特点,庵内和尚们的日常生活;叙述明海当和尚的生活,扫地烧香学念经,和小英子家的交往,和小英子一起干各种农活,萌发了朦胧的爱情;叙述明海的受戒,小英子送接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情节是平淡的,并无紧张曲折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波澜,结构是平淡松散的,没有环环相扣首尾呼应有开头有结尾的那种严谨和完整。

表现方式是平淡的,没有细腻的描写,没有象征隐喻、比喻比拟、对比烘托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叙述和尚唱情歌有相好有老婆,在大殿上杀猪赌钱,叙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也并不以为是违背戒律而大惊小怪或不以为然,也是像对世俗人一样以平淡的态度进行叙述。

这种平淡的方式,也是一种含蓄的方式。

佛门世俗化,和尚也像俗人一样地生活,和尚也只是人的一种职业,和尚也有七情六欲,会有爱情的追求。

作者以平淡含蓄的方式叙述和尚们的这些故事,叙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

叙述和尚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这就含蓄地表达了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和赞美,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汪曾祺受戒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不同

汪曾祺受戒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不同

汪曾祺受戒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不同【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汪曾祺的《受戒》1.背景介绍:《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小说,创作于1980年。

2.故事梗概:讲述了一个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

3.主题分析:小说以明海与小英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

4.对比与参照: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比,《受戒》展现了一种不同的文学风格。

二、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1.背景介绍: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

2.故事梗概:伤痕文学主要关注社会创伤和个人痛苦,反思文学则强调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入反思。

3.主题分析: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主题多样,包括人性、道德、社会问题等。

4.对比与参照: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比,《受戒》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

正文(篇1)汪曾祺的《受戒》是一部独特的作品,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文学风格。

小说以明海与小英的爱情为主线,通过明海这个角色,汪曾祺揭示了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

在小说中,明海是一个善良、纯真、有担当的小和尚,他与小英之间的爱情故事不仅没有世俗的欲望和功利,反而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纯真爱情。

这种爱情没有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美好情感。

相比之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更加关注社会创伤和个人痛苦,强调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

在这些作品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主要焦点,人性的美好被贬低或忽略。

而汪曾祺的作品则更注重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他通过描绘人性中的真善美来展现一种超脱世俗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

虽然《受戒》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在主题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联系。

事实上,这三者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目录(篇2)一、汪曾祺《受戒》1.背景介绍:《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小说,通过描述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

简析汪曾祺创作的语言特色

简析汪曾祺创作的语言特色

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以《受戒》为例摘要汪曾祺的作品向来为广大读者群所喜爱。

其文学创作语言十分注重对中国传统的民间的语言文化的记录、传承,在文学作品里,作者擅于散文化的笔调勾勒一幅幅民间风俗画,充溢着一股浓浓的地道的“中国味儿”。

其小说创作充分利用民间生活语言,语言白话到极致、随意而为、直白通俗,却又不显得粗俗、浅薄、简陋。

其作品读来让人觉得清新、自然、生动、传神、鲜活,更有通常只有文学性语言才能达到的绘画美和音乐美的艺术效果。

正是这种俗白平淡与雅致惊奇的矛盾统一,形成了汪曾祺小说创作所独有的一种语言艺术特色。

本文以《受戒》为例,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语言;特色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于1980年,正式发表于《北京文学》10月号上。

[1]汪曾祺是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在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从小的耳濡目染为他的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受戒》中描写的明海(小明子)出家的荸荠庵也是有迹可循的,抗战期间战事日紧,汪曾祺曾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

《受戒》中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

思想等都是要以文字为载体的,都是通过语言特色传达出来的。

简析《受戒》语言特色主要有一下几方面:一、娓娓道来的叙述式语言描写作者不急不缓、随意而为,不矫揉、不造作。

就那样自然而然地交代待着,不厌其烦地交待着,交待这、交待那、交待来、交待去,小说就结束了。

《受戒》从开始交待荸荠庵名字的由来、明海出家的原因、明海学做和尚、荸荠庵里的和尚和日常琐碎事务、明海与小英子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到最后明海受戒等,作者都一一交待清楚,小说也就结束了。

事务巨细,一一说明。

如:“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

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

汪曾祺-受戒赏析

汪曾祺-受戒赏析

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

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中国现代作家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题材、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浅析。

从题材上看,《受戒》描写了一个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

整个故事基本上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小智准备受戒的内心世界以及接受戒律的仪式,展现了他对佛教的虔诚和浓厚的信仰。

作者还通过主人公与大师的对话,展示了佛教的智慧和教益。

这一题材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信仰事物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在叙事手法上,《受戒》采用了以主人公内心活动为主线,穿插对话和描述的叙事方式。

整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小智的思考和回忆,展现了他对接受戒律的内心挣扎和思考。

而在他与大师的对话中,通过互相追问和换位思考,大师对小智的引导和启示,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佛教智慧和教导的积极态度。

这种叙事方式既通过个人经历和思考展示了主题,又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

在语言风格上,《受戒》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力图达到“言简意赅”的审美追求。

作者运用大量的对话,使作品具有了生动的场景和自然的流动感。

作者还用大量的象征手法,如小智翻开《本愿经》,被书中的“墨脱”所迷惑,象征着他对戒律的迷惑和困惑,而后大师的指点使他茅塞顿开,洞悉了佛理佛义。

这种简约明快的语言风格不仅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也使读者更能深入领会到作者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从题材上看,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对待佛教的态度,呈现出他对信仰事物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在叙事手法上,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与大师的对话,展示了他的成长与领悟。

在语言风格上,作者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使作品具有了深度和感染力。

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受戒》中作者的审美追求,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的鉴赏方式。

受戒汪曾祺的艺术特色

受戒汪曾祺的艺术特色

受戒汪曾祺的艺术特色汪曾祺的小说《受戎》虽写凡人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故事平淡与自然,在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处处体现出诗意之美。

是散文化小说的典型代表。

汪曾祺是我所喜欢的一位现当代作家,他可谓大器晚成,1939年入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先生,1940年在文坛初露锋芒,但随后的写作一直是断断续续,直到1980年《受戒》的刊发,他才震动文坛。

随着《大淖记事》、《异秉》等许多描写民国时期江南乡土民情的小说的出版,他开始为广大读者所推崇。

《受戒》可是说是他“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作,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毫无做作,也没有任何约束,描摹了少年男女情窦初开,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语言自然、活泼;文风清新、质朴;意境优雅、唯美。

一.故事情节的平淡与自然《受戒》用平淡,自然,用最温和的调子从从容容地讲述一对小儿女朦胧的爱情,小说的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平平淡淡的一句话,”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让读者的思绪跟随作者的笔触,一下子进入了小说所塑造的平淡氛围,故事就行云流水地开始了。

明海的出家,在他们的家乡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认为在他们的家乡当和尚似乎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

他的家里人包括已出家多年的舅舅也是这样认为的,明海在荸荠庵里的小和尚生活是很清闲的,早起开庵门,扫院子,烧香,再就是念早经和晚经。

舅舅教念经就和教书一样,强调的是练嗓子。

小英子是个花一样的姑娘,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他。

她明知道明子是去做和尚的,但却没怎么避讳她让明子画石榴花、栀子花等绣花的模板,两人在一起裁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割稻子、打场子、捋荸荠、在芦苇荡里划船。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两人成为了好伙伴,小说的最后小英子告白了“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大声的说:“要!”。

小和尚明子和小女孩小英子在小那种充满波折,海誓山盟般的感情纠葛,所有的只是两个孩童之间的朦胧恋情。

浅析汪曾祺的《受戒》

浅析汪曾祺的《受戒》

浅析汪曾祺的《受戒》作者:王均键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内容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受戒》虽写凡人小事,却在情节故事中处处体现出诗意之美;在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人物塑造等艺术特色上更像是一幅写意风俗画,写法上看似随意,却精、气、神俱全。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情节故事风格特色如若说到和尚,不知你的脑海里是一幅什么样的形象,假使你读过汪曾祺的《受戒》,可曾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那里边的和尚念经如唱戏,过节要吃肉,还能娶老婆,还可唱“花焰口”,就像普通人家的日子,那样的有滋有味,那样的朴实悠长。

《受戒》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是汪曾祺在辍笔40年自己60岁之时反思社会人生后的纯熟创作,在那个文化观念转型的关键时期,《受戒》使人们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思想冲击。

就如同润物细无声的一场春雨,绵绵密密的软化了人们僵化的心灵。

那么,这篇与当时主流文坛截然不同的小说到底给我们以哪些文学享受和新的启迪呢?一、情节故事呈现出诗意之美《受戒》虽然写的是凡人小事,掌故旧闻,民俗乡情,花鸟鱼虫,但那是一种来自生活的会意和熨帖。

从《受戒》中,我们看到小和尚明子和农家少女小英子纯洁质朴的感情,与其说被小说打动,不如说是被自己的青春记忆所感染。

看着明子和小英子一起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割稻子、打场子,(扌歪)荸荠,在芦苇荡里划船,那些神秘的喜悦是否会让你联想起自己年少时那纯真的恋爱?你也许想起了校园里的凌霄花和冬青树,也许想起了黑板上粉笔的吱嘎声,也许想起了年少的眼中那明亮的光芒,他们就像是冬天里哈出的白雾一样,朦朦胧胧却又依稀温暖。

这,就是一种诗意之美。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汪曾祺是个很难归类的独特的小说家。

所以说,你根本无法用某一种定义去框定汪曾祺的小说,它极力打破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界限,它就是它,无法复制,不可重述。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3、结构特点
小说开篇先用两句大白话简单把明子引出,马上转而写环境:庵赵庄与荸荠庵。但作家又非平铺直叙一路写来,而是有穿插,有倒叙。按正常叙述顺序,开头这句“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应出现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先交待明海出家经过和经历,出家四年后,现在要“受戒”了。但如果依次行文,小说叙述就缺乏一波三折的韵味,显得平铺直叙。现在从中间起笔,仿佛作者要讲的是明海出家四年后的故事,其实,出家四年中的经历倒是叙述重点,四年后的“受戒”是小说的画龙点睛之笔,是高潮也是尾声,其所以是高潮,正因有前面足够的铺垫,也与小说首句起笔有关。这句起笔既是开篇,定下小说回忆中的回忆的格调,又是全文的“起承转合”之句,避免了行文的呆板。仅一句大白话,却调节了作品气氛,包含了作品结构,蕴含着作品的主旨,是全文的文眼与中枢,其匠心独运,非大家手笔不办。
二、创作目的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营的随便”的结构。
4、语言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是由他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共同形成的。其总的特点是简洁自然、不重修饰。《受戒》按作家自己的说法,是“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作品的开头,一上来就是两段梦幻式的“呓语”,有一种回忆的格调与气氛。句子
平白,简短得不能再简短了:“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开头的简短,意在强调语言的自然直白,用一种平静质朴的“语气”给整个小说定下一个基调(语调):故事虽与梦想有关,与爱情有关,但文字却不华丽,不失自然朴素之美。正如作家自己所说,“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也就是说,他不讲求一字一词的绮丽与奇特,而求准确第一,更追求整体的氛围和韵味。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汪曾祺给宗璞画过一幅牡丹,题曰:“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个人觉得此诗颇可作为对《受戒》的生动注脚,甚至是作家对全部作品的自况。

尽管《受戒》或许算不得汪曾祺最好的小说,但仍不失为一则人文俱老的典例。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段的第一声晨号,它无疑出色地完成了一种唤醒使命,笔墨间的些许毛草并不影响它歌唱的嘹亮。

《受戒》刊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发表后即引来纷纭聚讼,这场“论争档案”可谓是异常激烈:围绕着作品是好是坏,持意见不同的双方阵营代表互不相让、各抒己见。

持见不同者认定:“小说的一些描写是离奇怪诞,脱离了生活的真实的……这种‘解放’不是出格得难以令人置信吗……恰恰缺乏教育意义。

”(国东:《莫名其妙的捧场》)“汪曾祺的世界有一种纯粹之美,太合于理想化了,形成‘现代缺憾感’”,“失误根本之点是从未考虑‘历史发展’,笔下人物就难免概念化、公式化甚至脸谱化”。

(沉风:《沉思于昨天和今天之间》)“汪曾祺作品缺乏老舍市民小说那种引人深思的内涵和辐射性的思想冲击力,因而有些作品不够厚重与深刻。

”(周荷初:《汪曾祺小说中的美学评价》)尽管有批评声和反对声,但是赞扬和掌声几乎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唐挚《赞〈受戒〉》、张同吾《写吧,为了心灵》、陆建华《动人的风俗画》、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雷达《论汪曾祺的小说》等当年论著中的“人性抒写”、“温暖叙事”、“文士风度”、“风俗小说”、“笔记体例”等种种归结则对汪曾祺研究具有某种奠基的意义。

迄今见诸报刊的、直接针对《受戒》的评论探究早逾百篇,如此密集的凝视和聚焦在当代短篇小说批评史上颇显稀罕。

《受戒》可能不是汪曾祺最好的小说,比之艺术更为圆熟、思想更为深邃的《大淖记事》、《八千岁》、《异秉》、《岁寒三友》等作品,它自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过它所做的已然足够了。

特别超前的游戏品格,使作品成为当时文坛珍贵的旁逸。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描绘中国农村生活为主题,其中《受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意象运用、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对《受戒》进行审美分析,探讨其审美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复叙的叙事结构,采用双层时间线并行叙事的形式。

故事由主人公李福禄不平凡的一生展开,通过对他的个人经历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兼具现实与理想的双重世界。

一方面,通过对李福禄生活琐碎、贫困、困顿的叙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心理压力。

通过对李福禄对思想追求、艺术创作的追求的描写,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双层叙事方式使得小说主题更加丰富,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汪曾祺在《受戒》中大量使用了意象来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

他通过描写戒指这个意象,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福禄一生执着追求的鸟和斑马的意象,亦是他追求理想完美生活、追求精神境界的体现。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传递了作家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家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汪曾祺在《受戒》中语言简练、质朴的一种特殊风格,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

他运用大量的口语化的语言,以及贫困山区当地的方言,使得作品更加贴近农村的实际生活。

通过详细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读者容易代入情境,进而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语言风格可以使读者感到亲切和身临其境,进而使读者更容易对作品产生共鸣。

汪曾祺《受戒》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意象运用和语言风格,追求了艺术的审美效果。

通过对李福禄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富有现实意义和艺术美感的双重世界。

通过对戒指、鸟和斑马等意象的运用,隐喻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通过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代入情境,共鸣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都体现了汪曾祺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追求,使得《受戒》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

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

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

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

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

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

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

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结合了对生活的观察、对情感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深刻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通过《受戒》所展现的审美追求,对人性、情感和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体现了作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通过对人性的审美追求展现了作家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作品中描写了寺庙里的僧侣和俗世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以及人性的善良和复杂。

在寺庙里,僧侣们虔诚地守护着自己的信仰和清净,却也常常受到现实的挑战和考验。

他们面对着来自世俗的诱惑和外界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人性的审美探索,使得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让人重新审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对情感的审美追求。

作品中描写了寺庙内外人们的各种情感纠葛,包括爱、恨、喜、怒等等。

僧侣们的清净之爱和世俗人的纠葛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情感的描写和分析,汪曾祺表现出对情感的敏感和深刻理解,让读者对自己的情感和内心进行了深度的反思。

作家将情感融入到对生活和人性的审美中,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展现出了对情感美的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深刻审美追求。

作家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对情感的描写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展现了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理解。

作品中汇聚了丰富的审美元素,体现了作家对美的理解和表达。

通过对《受戒》的审美追求的分析和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作品本身,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汪曾祺作为作家的审美追求和创作风格,对我们的文学理解和人生感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人性、情感和生活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现了作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浙江文学家汪曾祺的一篇小说,氛围迷离,主题丰富,情节曲折。

小说描绘了一个和尚入住一座偏远山寺的生活,其间展现了一个和尚的修行过程和改变。

本文将从小说的审美追求角度出发,探讨其艺术特点。

首先,小说塑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从一开始,小说就以“沉静的山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空灵、飘渺的气氛。

在这个氛围下,读者仿佛也进入了山寺的一角,感受到了这里的宁静之美。

《受戒》中的空灵是来自于这里的无人之境,这种安静是一种全然入迷的状态,人们在其中彻夜难眠。

这种环境对于和尚的修行十分有利,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和尚独有的精神世界。

同时,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描绘。

从和尚的心路历程、寺庙的陈旧与淳朴,到僧侣视角的自叹与推惜,作者用一种温情的笔调,描画出了多重人物的深层心理。

在这些人物中,最为鲜明的是和尚的内心橙景。

在大禅堂睡不着的时候,他对自己长期的堕落、对叔伯父母的思念、对自己一世别无遗憾的感慨等,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内心世界的丰富性。

另外,小说描绘了和尚在修行过程中的纠结和挣扎。

他在这座山庙中所经历的陡变为他的心境带来了不小的波动,在和尚走出自己的道路时,这种波动变得更加明显。

他曾想过要丢开佛法的枷锁,甚至不顾亲人的反对回到尘世中来。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坚不可摧,但后来又转向更加狂热的信仰。

这样的转变为小说注入了一丝逼真的情感。

最后,小说细心刻画了山寺的自然景色,表现了浓郁的自然意象。

在晨光初照时,古老殿堂的木梁彰显着苍老、朴实的韵味,而丛林深处的古老松柏仿佛在一声声钟鸣中发出呜咽。

整个山寺被浓郁而微妙的自然意象贯穿,让读者不禁沉迷于这片寂静而美丽的景观中。

总之,《受戒》是一篇充满审美追求的小说。

作者通过巧妙描写人物内心、塑造自然意象、刻画环境氛围来展现自己多样的审美深度。

其笔法恰到好处,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也让我们对生命中的意蕴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说《受戒》⼈性美好的诗意彰显——解读汪曾祺⼩说《受戒》【摘要】汪曾祺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他的⼏个阶段的创作、他的“⼤器晚成”及其作品中独特的⽣命体验,使其成为现当代作家中独特的“这⼀个”。

本⽂以《受戒》为对象对汪曾祺⼩说创作进⾏了较深⼊的探讨,分析这篇⼩说中所体现出的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分别从⼩说的⽂化意蕴、结构特点、抒情叙事以及语⾔特⾊四个⽅⾯对《受戒》进⾏了具体的解读。

从⽽得出汪曾祺的⼩说创作在现代⽂坛独树⼀帜的原因。

【关键字】⽂化意蕴散⽂化诗化语⾔独树⼀帜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在⽂坛崭露头⾓,80年代初期重返⽂坛,他是新时期以来被公认为⼤器晚成的作家,是最后⼀位⼠⼤夫。

1980年⾄1981年,汪曾祺《受戒》和《⼤淖记事》的发表与获奖①,引起了⽂坛和读者的关注。

其实这两篇描述旧⼈旧事的诗意⼩说,并⾮空⽳来风,⽽是作者⼩说创作的厚积薄发。

从作家主体讲,汪曾祺是沈从⽂的嫡传弟⼦,对现代⽂学史上的⼏位抒情⼩说作家情有独钟、⼗分谙熟。

从40年代到60年代,他的⼩说创作虽然“断断续续”,但始终坚守的是这⼀创作路⼦,且已是⼀个有独特风格的成熟作家。

与前辈抒情⼩说作家不同的是,他有更丰厚的传统⽂化素养,并⾃觉不⾃觉地把⽂化融⼊他的⼩说创作,使他的作品富有⼀种浓郁的⽂化韵味。

因此他的⼩说是抒情的,⼜是⽂化的。

从⽂学环境看,“新时期⽂学”虽然冠以“新”的名号,但强烈的政治⾊彩和僵硬的表现⽅式犹在,⼈们并不满⾜于这样的⽂学。

社会和读者都在期待着⼀种纯粹的、真正的艺术出现。

于是年已花甲的汪曾祺“应运⽽⽣”了。

有评论家甚⾄认为:“真正使新时期⼩说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擎着《受戒》的汪曾祺。

”②《受戒》是汪曾祺⼩说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作者充满性情的叙写,是⼀部饱含诗情画意的⼩说。

⼩说描述的是庵赵庄的和尚们的宗教⽣活以及他们的世俗⽣活,以及⼩说主⼈公⼩和尚明⼦和⼩姑娘⼩英⼦之间清清爽爽、朦朦胧胧是爱情。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作者:徐艳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2期摘要:《受戒》是当代作家、散文家汪曾祺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化小说,作品的语言风格、组织结构等都将语言文字的诗意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故事情节自然、平淡,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以自身的语言艺术成为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品。

本文通过对《受戒》的分析,对汪曾祺小说中展现的语言艺术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言艺术散文化小说文章结构语言艺术引言作为一位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可以说是老年得志。

1939年他进入西南联大,开始在文坛崭露锋芒,却直到《受戒》1980年出版后,才真正声名鹊起。

其后随着有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风土人情的小说《异禀》、《大淖记事》的刊发,震动了当时文坛,作家本人也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和喜爱。

散文化小说《受戒》中,以洋溢着人情和人性的欢歌,将少年男女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及情窦初开的青春故事,用没有任何束缚、毫不做作的写作手法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文章意境唯美、优雅;文风朴质、清新;语言运用活泼、自然。

一、自然、平淡的故事情节在小说《受戒》中,整篇文章的故事情节用了最温和、自然、从容的笔触将一对少年男女朦胧的爱情故事平平淡淡地讲述出来,“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是小说的开头,这样看似不经意、平平淡淡的一句话让读者紧跟着作者进入一个行云流水的故事中,仿佛身处于故事塑造的形象世界中。

“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在明海的家乡,他的出家仿佛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明海觉得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不仅可以攒钱,还能解决生计问题,仿佛当和尚就是谋生的一种手段,而他出家多年的舅舅和其他家人的想法不外如是。

在荸荠庵里,明海的和尚日子过得非常逍遥,每天早上起来把庵门打开,开始烧香、打扫院子,再就是诵念早晚经。

明海的舅舅像先生一样教他念经。

小英子聪明可爱,活泼美丽,明海和小英子的第一次见面,小英子就将自己吃剩下的半个莲蓬扔给了明海。

小英子没有因为明海当和尚就避讳什么,她让明海帮她画栀子花、石榴花等绣花的模版,两人在一起捋荸荠、打场子、割稻子、薅头遍草、车高田水一起在芦苇荡里划船、栽秧,故事的发生理所当然。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受戒》是一篇以佛教僧人为题材的小说,通过对僧人受戒仪式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受戒仪式的庄重和神圣。

文章以主人公不舍离别的心情开篇,通过描写寺庙、僧人禅堂的布置、佛殿里泛黄的壁画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受戒仪式的庄严和神秘。

通过对僧人袒露心声、短短十八字的受戒誓言以及嗓音沙哑的僧人的描写,使读者对受戒仪式的神圣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分析,《受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汪曾祺在《受戒》中注重对细节的描绘。

通过对寺庙的描写,如“香烛腾腾,檐口初现云彩,层层圣象似乎隐现”,作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庄重的佛教世界。

作者对佛殿内的壁画的描写,如“泛黄的壁画早已剥落”,让读者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长久流传。

这些细节的描写使整个受戒仪式更加真实,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细节感受到仪式的庄重和神圣。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

整篇小说围绕着僧人受戒的经历展开,通过主人公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通过主人公在仪式中的心情变化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和变化。

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使整个受戒过程更加丰满,使读者能够在欣赏小说的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佛教的思想和文化。

汪曾祺在《受戒》中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赞美。

通过对佛教僧人的描写,如“高大而结实的僧人”、“他们斗志昂扬地唱,直到喉咙发哑”,作者赞美了佛教僧人的虔诚和奉献精神。

通过对仪式的描写,如“受戒誓言结结实实被我说下”,作者赞美了受戒仪式的庄重和神圣。

作者对佛教文化的赞美以及对仪式的庄重性的描写使得整个受戒过程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读者也因此更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佛教文化的美。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细节描写、独特叙事和对佛教文化的赞美,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以及东西方的审美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追求。

其中一部代表作品《受戒》,即展现了他对审美的追求与表达。

《受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珍贵的作品,它呈现出了汪曾祺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小说中,汪曾祺通过对人物性格、情感表达、情节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审美的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体现了他对审美的独特追求。

作品中的主人公苏小妹性格开朗、豁达,善良、乐观,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都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她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受世俗的诱惑和束缚。

而另一位主人公柳母则是性格刚烈、坚毅,她对待生活中的种种挫折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

通过对这两位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汪曾祺展现了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审美关怀,他试图表现人性的美好与坚韧。

汪曾祺在《受戒》中对情感表达的处理,也体现了他对审美的追求。

小说中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情感温度,作者对苏小妹的毅然决然选择和柳母的坚强爱情进行了感人的写照。

他透过故事中的细节展现出了对情感世界的敏感和细腻的把握,从而展现出了他对人性和情感的高度审美追求。

在《受戒》中,汪曾祺的情节描写也是他审美追求的重要体现。

小说讲述了苏小妹和柳母在尼姑庵中的生活点滴,苏小妹在尼姑庵中与柳母的相遇和相知,感情的升华与蜕变。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表现方式,体现了对生活、对人性、对情感的审美关怀。

汪曾祺在《受戒》中对语言运用的处理也是他审美追求的重要表现。

他善于运用简练清新、富有韵味的语言,从而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生活的细腻和情感的强烈。

通过语言的表达,汪曾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情感风景的世界,展现了他对情感世界的审美关怀。

汪曾祺的《受戒》体现了他对审美的追求与表达。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情感的表达、情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精心设计,汪曾祺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审美的追求。

汪曾祺受戒读书笔记

汪曾祺受戒读书笔记

汪曾祺受戒读书笔记汪曾祺受戒读书笔记篇1《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小说作品,讲述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

这篇小说以明海受戒为线索,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阅读这篇小说,让人不禁沉浸在那份独特的乡土气息中,感受那份纯净与美好。

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易懂,易于理解。

然而,汪曾祺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细腻的描写,使得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他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内心独白,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明海和英子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汪曾祺的文笔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流畅。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将其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描述明海受戒的场景中,他写道:“那和尚端坐在方桌前,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

明海站在一旁,心中虔诚地祈祷。

”这段描写简洁明了,却让人感受到那份庄严与神圣。

在主题方面,《受戒》主要探讨了人性中的纯真与美好。

明海和英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乡村生活中的成长经历,都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这种主题与汪曾祺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密切相关,他一直强调“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理念,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更加关注内心的平静与美好。

总体来说,《受戒》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以乡土气息为背景,通过明海和英子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汪曾祺的文笔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流畅,让人读后留连忘返。

我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这部作品,相信它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汪曾祺受戒读书笔记篇2《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海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主要围绕着小和尚明海和少女小英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展开。

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我深深地被汪曾祺的文笔所吸引。

他的语言简洁、流畅,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描述明海的出家仪式时,他写道:“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阳光明媚,鸟儿在树上叫着。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

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

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

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

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

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

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

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创作目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在小说的整个叙事结构中,明海的出家是经线,是主干,主干被切成明海出家四年后的两段,先叙前半段,主要从明海的眼里看庵里的和尚生活;再叙后半段,明海受戒,这也是小说中惟一详细叙述的事件。两段过渡极其自然。主要的纬线有两条,一条是庵里的和尚生活,一条是小英子一家的生活。这两种生活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如和尚也杀生,不过多了一道程序而已。在作家笔下,这两种生活完全是风俗化的描写,详略得当,以概述为主,而辅之以一二典型事件与人物。小说后半段的“受戒”一事,则把和尚的生活与小英子家的生活合在一起来叙述。可见小说结构经纬分明,淡化经线,强化纬线,经纬融合一体,组织得不着痕迹,是汪曾祺所说的“苦心经
因此,《受戒》其实就是作家对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的理解,是对自己渴望的生活的描述,是对自由而淳朴的人性的歌颂。汪曾祺所理解的真正的生活是,它是命定的,正如小明子命定要出家当和尚,庄稼人命定要为收成与一日三餐一年忙到头,但人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命定,可以把种种对生活的戒律抛开,因为人是有创造力的,有情感的,正是创造力与情感,使人创造了风俗,而这种风俗就是对命定的抵抗。汪曾祺之所以喜爱旧生活,正因为旧生活中有这种风俗,而“移风易俗”的新生活,把全部的风俗都扫荡尽了。风俗不仅是仪式,更是当地民众的生活观念与生活形态,破坏了风俗,也就破坏了当地的生活。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受戒》是汪曾祺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一、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对善因寺的描写,是汪曾祺小说风俗风情描写的一个典型例子,从中可以了解汪曾祺小说“宋人笔记”的风格。在此,风俗风情描写与人物的关系,作者用“蜻蜓点水”的笔法一笔带过:善因寺显然不同于“荸荠庵”,它给人一种压抑,但小英子无疑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在那么庄严肃穆的地方,她依然大喊大叫,象征着不受羁绊的人类自然天性,象征着在自然田园中生长生活的自然之子蓬勃的生命力。当然,联系到作者自己的坎坷经历,小英子也可视作是作者的化身,汪曾祺多想在厄运、坎坷面前像小英子那么无惧无畏,保持旺盛的生命本色,可惜,汪曾祺只能在梦中、文本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作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现实委婉无奈的控诉。
2、风俗化特征
大量的风俗描写是汪曾祺小说散文
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汪曾祺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而风俗主要保存在民间社会。散文化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抒情性,但不是通过主观的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正是通过对田园牧歌般的风俗的描写,营造意境,类似“借景抒情”。汪曾祺的小说中的写景,主要就是对风俗的描写。
三、小说特征
1、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受戒》中描写荸荠庵的布局、小英子家的布局、善因寺,以及这些环境中的种种人物、行状的描写等等,这并非是与小说主线无关的闲笔,而是相当有关的,是人物生活的环境与背景,是主要人物性格与故事
情节的补充。作者曾说,“气氛即人物”,因为没有这样的气氛,便没有这样的人物。倘若没有荸荠庵与庵里和尚生活的介绍,明子的性格就会显得凭空而来,如果没有小英子家那样的家庭气氛,小英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便也不真实。如果没有庵赵庄那种不受戒律约束的整体生活背景,小英子与明子之间无拘无束清纯自然的初恋也就失去了依据。因此,写庵里的和尚与他们的生活,如写三师父的种种行状,就完全与明子有关,写石桥、三师父,也就是在写明海。
3、结构特点
小说开篇先用两句大白话简单把明子引出,马上转而写环境:庵赵庄与荸荠庵。但作家又非平铺直叙一路写来,而是有穿插,有倒叙。按正常叙述顺序,开头这句“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应出现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先交待明海出家经过和经历,出家四年后,现在要“受戒”了。但如果依次行文,小说叙述就缺乏一波三折的韵味,显得平铺直叙。现在从中间起笔,仿佛作者要讲的是明海出家四年后的故事,其实,出家四年中的经历倒是叙述重点,四年后的“受戒”是小说的画龙点睛之笔,是高潮也是尾声,其所以是高潮,正因有前面足够的铺垫,也与小说首句起笔有关。这句起笔既是开篇,定下小说回忆中的回忆的格调,又是全文的“起承转合”之句,避免了行文的呆板。仅一句大白话,却调节了作品气氛,包含了作品结构,蕴含着作品的主旨,是全文的文眼与中枢,其匠心独运,非大家手笔不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