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1.1 亲子关系问题
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父母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原因,很多家长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这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
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过分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容易让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1.2 情绪调节问题
婴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当他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可能会哭闹、发脾气等。
而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时,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方式进行哄抚,如过度安慰、忽视等。
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学会用错误的方式处理情绪。
二、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为了解决婴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该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成长和需求。
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2 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愤怒、悲伤等。
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可以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通过哭闹等方式来发泄情绪。
家长还可以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数数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情绪。
三、结语
婴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是需要引起家长重视的。
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付出更多的关爱和努力。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一)与神经性习惯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l.儿童遗尿症遗尿症属于儿童行为障碍中的排泄障碍(遗粪症也是)。
正常儿童3岁以后就能自觉地控制排尿,并在入睡后因膀胱充盈而醒来,仅偶尔失去控制而遗尿。
多数幼儿随着年龄增加,大脑皮质控制排尿的机制形成,遗尿症状逐渐减少。
5 岁以后儿童,仍不能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
遗尿以夜间遗尿最常见,故也称夜尿症。
儿童中遗尿的发生率,一般为4%~17%,5、6岁发生率最高,11岁以后很少见,但也有可延续至成年。
男孩出现遗尿现象比女孩多1倍。
遗尿症有两类:器质性遗尿症和功能性遗尿症。
器质性遗尿症因躯体疾病引起的遗尿症。
约占10%。
膀胱炎、蛲虫病、糖尿病或大脑发育不全都可使幼儿不能控制排尿。
功能性遗尿症是己排除了各种躯体疾病的遗尿症。
主要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失调所致。
诱因多为精神方面的障碍。
如强烈的精神刺激、白天疲劳过度、排尿习惯不良、心理障碍等。
遗尿症的防治措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不安的各种因素。
一旦发生遗尿,不要耻笑、嫌弃、贡骂或体罚幼儿,要以温和、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帮助幼儿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
当遗尿减少时给予鼓励。
2.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按时睡觉,白天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晚间适当控制饮水量、夜间定时唤醒幼儿排尿。
3.加强自觉排尿的训练。
4.配合药物或针灸治疗。
二.儿童咬指甲咬指甲可以在儿童期的任一阶段发生,顽固者可能形成终身顽固习癖,在3、6岁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但是多数出现在学龄初期的丿L童身上,大约有10%~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多发年龄在11~13岁,男女比例相近。
随年龄增大后,症状可自愈。
但少数人养成顽固习癖,终生难改。
(1)儿童咬指甲主要有以下原因.咬指甲的行为,主要与儿童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关。
如父母工作忙,对孩子缺乏关爱,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或教师管教太严、孩子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等,在强烈的心理压力或高度焦虑的情况下,孩子就会以咬指甲来缓解心理紧张,长此以往,行为就固定下来了。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及矫治方法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及矫治方法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及矫治方法如下:
(1)言语障碍:表现为到了一定年龄迟迟不会说话,或者发音不清及
词语运用不当等。
矫治方法有:一是多和孩子说话交流;二是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三是及时带孩子去专业的机构进行干预训练。
(2)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回避与人眼神接触,自娱自乐,对集体活
动不感兴趣等。
矫治方法有:一是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二是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三是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
此外,还有性格特征方面的表现。
性格特征良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攻击性行为、分离焦虑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生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下面简述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焦虑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担心、害怕、紧张、不安等情绪。
针对学前儿童的焦虑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情绪焦点疗法,帮助儿童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缓解焦虑情绪。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曝露疗法和渐进性肌肉松弛疗法,帮助儿童逐渐适应引起焦虑的情境,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抑郁是学前儿童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食欲减退等。
针对抑郁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帮助儿童认识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提高自我价值感,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药物治疗则在必要时使用,如抗抑郁药物等。
自卑是学前儿童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容易沮丧等。
针对自卑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疗法和个体心理治疗,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评价和自信心。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强化疗法和社交技能训练,帮助儿童学会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攻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表现为对他人或物品的恶意攻击、破坏等。
针对攻击性行为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阳性强化疗法和惩罚疗法,帮助儿童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家庭治疗则帮助家庭成员改善关系,提高家庭氛围,从而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
分离焦虑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分离时出现的焦虑、哭闹、拒绝等。
针对分离焦虑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情绪焦点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儿童理解和接受分离的事实,缓解焦虑情绪。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用恐吓的方式让 不听话的孩子就范
学前儿童会因特殊刺激而产生恐惧感,甚至 会因条件反射而加重这种恐惧
学前儿童会通过观察或模仿别人的言行而产 生恐惧心理。
鼓励学前儿童观察分析各种自然现象,懂得一些粗浅的知 识和道理
矫治
要耐心引导,家长处事不惊,就能让孩子模仿家长的行 为,克服恐惧
原因
防治措施
第 15 页
学前儿童经常会出现暴怒发作,往往是因为他每 一次发作后,要求都会得到满足。家长的妥协让他觉 得哭闹等行为可以“要挟”家长,因此这就强化了他 的暴怒发作行为。
不可过分宠溺孩子,教会孩子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对于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要适当满足 尽量避免可能诱发学前儿童暴怒发作的情绪和场合 对于暴怒发作的孩子,在第一次出现时家长就不要
不同年龄段的学前儿童的恐惧对象
年龄/月
0~6个月 6~9个月
1岁 2岁 3岁 4岁 5岁 6岁
恐惧对象
巨声、身体突然失去支持等 陌生人、新奇的刺激(如面具等)、高度等 陌生人、与亲人分离等 小动物、听觉刺激(如火车、雷鸣等)、想象中的东西等 强盗、空间上的刺激(如巨大的正在逼近的物体)、视觉刺激、动物、黑暗等 独处、强盗、听觉刺激、黑暗、野生动物、父母在晚上离开家、视觉刺激、具体的刺激(如受伤、 跌倒)等 黑暗、听觉刺激、鬼、女巫、有人在床下等 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失败和批评、轻度的损伤等
第 11 页
原因
预防
儿童焦虑症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家庭环 境和个性等。
矫治
对已出现轻度焦虑症状的学前儿童,弄清其 患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严重的焦虑症患儿,要咨询心理医生进 行心理治疗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识别及对策》教案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识别及对策》优质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理解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因素1.2 教学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定义与意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卫生问题的识别及对策的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2.1 教学目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2.2 教学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各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报告第三章:心理卫生问题的识别3.1 教学目标学会识别常见心理卫生问题掌握心理卫生问题的评估方法3.2 教学内容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概述心理卫生问题的评估方法与技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3.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展示第四章:心理卫生问题的对策4.1 教学目标学会制定针对心理卫生问题的对策了解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方法4.2 教学内容心理卫生问题的对策概述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方法与技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4.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5.1 教学目标提高解决实际心理卫生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5.2 教学内容案例分析与实践5.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5.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个人反思报告第六章:焦虑症识别与对策6.1 教学目标了解焦虑症的基本概念学会识别学前儿童焦虑症的表现掌握针对焦虑症的干预对策6.2 教学内容焦虑症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学前儿童焦虑症的表现与识别针对焦虑症的干预对策6.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报告第七章:抑郁症识别与对策7.1 教学目标理解抑郁症的基本概念学会识别学前儿童抑郁症的表现掌握针对抑郁症的干预对策7.2 教学内容抑郁症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学前儿童抑郁症的表现与识别针对抑郁症的干预对策7.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报告第八章:多动症识别与对策8.1 教学目标掌握多动症的基本概念学会识别学前儿童多动症的表现了解针对多动症的干预对策8.2 教学内容多动症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学前儿童多动症的表现与识别针对多动症的干预对策8.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报告第九章:自闭症识别与对策9.1 教学目标理解自闭症的基本概念学会识别学前儿童自闭症的表现掌握针对自闭症的干预对策9.2 教学内容自闭症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学前儿童自闭症的表现与识别针对自闭症的干预对策9.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报告第十章:亲子关系问题识别与对策10.1 教学目标掌握亲子关系的基本概念学会识别亲子关系问题的表现了解针对亲子关系问题的干预对策亲子关系的基本概念与类型亲子关系问题的表现与识别针对亲子关系问题的干预对策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报告第十一章:攻击行为识别与对策11.1 教学目标了解攻击行为的基本概念学会识别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掌握针对攻击行为的干预对策11.2 教学内容攻击行为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与识别针对攻击行为的干预对策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课堂问答小组报告第十二章:分离焦虑识别与对策12.1 教学目标理解分离焦虑的基本概念学会识别学前儿童分离焦虑的表现掌握针对分离焦虑的干预对策12.2 教学内容分离焦虑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学前儿童分离焦虑的表现与识别针对分离焦虑的干预对策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报告第十三章:吮吸手指和咬指甲行为识别与对策13.1 教学目标掌握吮吸手指和咬指甲行为的基本概念学会识别学前儿童吮吸手指和咬指甲行为的表现了解针对吮吸手指和咬指甲行为的干预对策13.2 教学内容吮吸手指和咬指甲行为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学前儿童吮吸手指和咬指甲行为的表现与识别针对吮吸手指和咬指甲行为的干预对策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报告第十四章:睡眠问题识别与对策14.1 教学目标了解睡眠问题的基本概念学会识别学前儿童睡眠问题的表现掌握针对睡眠问题的干预对策14.2 教学内容睡眠问题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学前儿童睡眠问题的表现与识别针对睡眠问题的干预对策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小组报告第十五章:总结与实践指导15.1 教学目标总结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识别与对策学会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卫生干预计划提高实践操作能力15.2 教学内容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总结个性化心理卫生干预计划的制定实践操作指导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15.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小组报告个人实践反思报告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识别及对策》这一主题,内容涵盖了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重要性、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卫生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方法,以及具体案例分析。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婴幼儿是人生命的起点,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其整个成长和发展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年龄小、经验欠缺以及生理和心理系统未成熟,婴幼儿常常会面临一些心理卫生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1. 接触焦虑婴幼儿的第一个心理卫生问题是接触焦虑。
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婴幼儿对于离开母亲或主要照顾者会感到不安。
这是因为他们对外部环境和陌生人缺乏适应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规律,给予婴幼儿安全感。
- 让婴幼儿逐渐熟悉外部环境,可以从家庭开始,再逐步扩展到亲友的环境。
- 在离开婴幼儿时给予充分的告别,这样可以让婴幼儿知道父母会回来,并且提醒他们持有安全感。
2. 分离焦虑除了接触焦虑,婴幼儿还会面临分离焦虑的问题。
当婴幼儿遭遇主要照顾者的分离,如父母离开或放置在陌生环境中,他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情绪。
面对这个问题,父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帮助婴幼儿安抚情绪:- 提前告诉婴幼儿即将离开,并保持平静和宽容的态度。
- 离开时给予婴幼儿寄予期望的信号,如提醒他们平静地玩耍。
- 离开期间保持联系,可以通过电话或视频呼叫与他们保持联系,让他们知道家人仍在关心他们。
3. 睡眠问题睡眠问题是许多婴幼儿面临的常见心理卫生问题之一。
婴幼儿可能会出现难以入睡、夜间醒来频繁或抵抗睡眠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改善婴幼儿睡眠的方法:-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确保婴幼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 在睡前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如调暗灯光、放松音乐等。
- 建立与睡眠有关的日常习惯,如洗澡、读故事等,以帮助婴幼儿进入睡眠状态。
4. 饮食问题婴幼儿的饮食问题也是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之一。
一些婴幼儿可能会出现食物挑剔、厌食或暴饮暴食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帮助管理婴幼儿的饮食问题:- 提供多样化的食物选择,鼓励婴幼儿尝试不同的味道和食物。
- 创造积极的用餐环境,如与家人一起进食,营造愉快的氛围。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三)
学前儿童的常见的心里卫生问题(三)三、儿童的心理发育障碍(二)儿童的品行障碍美国精神病协会将行为障碍描述为反复地和持续地扰乱他人的基本权利或者破坏与年龄相应的社会标准或规范行为。
行为障碍主要涉及儿童社会化失控,攻击性行为,违拗,偷窃、破坏公物、持续说谎等等。
1.攻击性行为(1)表现儿童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他人,夺取别人东西、扔东西或其他类似的行为。
(2)原因:儿童同伴的攻击性行为的示范作用,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家长对男性儿童的性别期待等等(3)防治A.以冷静的态度解决孩子之间的纠纷B.注意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关系,消除紧张2.破坏性行为学前儿童的破坏性行为的成因为有意性和无意性二类(1)学前儿童无意破坏性行为成因A.独立自主意识的萌芽及喜好尝试。
B.缺乏经验,认知有限矫治:尽量做到冷静的面对,耐心地引导,从孩子“消极”的行为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对孩子的无意性破坏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及积极的引导(2)学前儿童有意破坏性行为成因:A.任性爱发脾气B.报复性心理破坏C.吸引成人注意力矫治 A.建立亲和的师生关系及亲子关系B.合理引导情绪渲泄3.欺骗性行为(说谎、偷窃)说谎有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之分(1)无意说谎:学前儿童由于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情况,而造成了说谎,这属于无意说谎。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意说谎会逐渐减少。
(2) 有意说谎有些儿童,由于种种原因,经常故意编造谎言,这就是有意说谎。
原因:A.成人对幼儿过分严厉B.幼儿由于自卑、想对别人进行报复,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C.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3)预防和纠正A.应让幼儿懂得从小就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用诚实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
B.为幼儿营造和睦、协调、充满信任的生活环境C.父母和教师的言传身教D.帮助减轻和消除心理紧张4.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多动综合征(hyperkinetic syndrome of childhoo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或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ency disorder,A.D.D.)。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
学前儿童的常见的心里卫生问题(一)
一、儿童心理发育的障碍的特点
1.通常仅表现为情绪或行为的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孤立
的偏离状态,而不是一大堆症状。
2.这类问题或障碍,在儿童发展的一定阶段出现,可
以看作是正常现象,只有当他们表现的过分突出,或者在
不适宜出现的发展阶段出现时,才被认为是心理发育障碍。
3.这类障碍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易变性
和波动性。
4.有些问题和障碍,如不及早加以矫治,可能会严重
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活动,阻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的心理发育障碍的分类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和美国精神病协
会1980年公布的DSM-III分类诊断系统标准,将儿童青少
年的心理发育障碍归为4类:
1.情绪障碍
2.行为障碍
3.因正常机能发育迟缓而造成的损害
4.不良习惯
此外,在儿童中还存在一种中度适应不良的障碍,称
之为儿童神经症性障碍。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情绪障碍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情绪障碍儿童情绪障碍主要是指在儿童发育过程当中一些情绪问题,是以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一组疾病。
这组疾病包括了很多种类,比如儿童分离性焦虑,儿童广泛性焦虑,儿童恐惧症,儿童社交恐惧症,学校恐惧症,儿童癔症,儿童强迫症,以及适应障碍等等。
其中分离性焦虑、恐惧性焦虑和社交性焦虑是儿童特有。
情绪障碍问题表现1.精神性厌食(一)症状儿童没有食欲,对食物不感兴趣,长期厌食或吃得极少。
若强迫进食,可能出现呕吐等不良的生理反应。
(二)原因:主要由这几方面的原因所致,如儿童在精神上受到了强烈的惊吓,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缺少与同伴的交往而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家长长期为增加儿童的进食量而提供过细过精的食物.零食过多;儿童活动的范围小、量太少。
(三)预防和矫治预防和矫治的重点是改变家长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尤其是培养幼儿进餐的积极性。
为此,家长应遵循进餐的黄金规则,即“孩子有权利决定自己每次吃多少,什么时候吃饱;父母有责任为孩子挑选食物和决定就餐环境”家长不要强制孩子吃饭,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
扩大儿童的生活范围,增加户外活动,加大运动量。
分析解答案例童童今年5岁半,聪明,想象力丰富,人缘好,可就是不喜欢吃饭,一到吃饭的时间,家里人就开始为他发愁了。
每次吃饭时,餐桌上都有他喜欢吃的菜,但孩子却毫无兴趣。
有一次,父母又劝又哄又吓唬,孩子仍无动于衷,吃一吃,玩一玩,家长跟在后面追着喂。
童童的父母感到很苦恼,这样下去孩子的身体怎么能正常发育呢?案例分析:孩子厌食有的可能是因为孩子本身就有什么疾病,如肝炎、感冒或缺乏维生素等另外一些心理和周围环境的刺激因素也可能造成孩子的厌食,如强迫孩子吃饭,致使孩子将吃饭当成一种负担;进食前运动剧烈:平时父母为孩子准备的零食多;食品品种单调等。
要矫正儿童的厌食行为父母应该在日常饮食的合理性等方面下功夫,如控制孩子的零食,提高饭菜的质量,定时定量地让孩子吃饭,养成其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愉快的进食环境让孩子把吃饭当成是一种乐趣。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优秀课件
(二)行为表现的程度
某些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大多数幼儿都有的,但某 些幼儿表现的程度超出了大多数幼儿的表现程度,也属于 不正常。
(三)从个体的发展来看
正常的幼儿,身体、心理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如 果幼儿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现象,那很可能 就不正常。
(3)矫正:
幼儿发作时“冷处理”。 幼儿安静时讲道理。 帮助幼儿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一)情绪障碍
3、选择性缄默
(1)表现:
幼儿在没有言语器官损伤或智力发展障碍情况下表现出的沉默不语,问 之不答或毫无反应的现象。
(2)原因:
多数是由于受惊、紧张、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引起的防卫性反应。 常见于某些比较敏感、胆小、羞怯、体弱的幼儿。 女孩多于男孩。
二、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情绪障碍 (二)睡眠障碍 (三)品行障碍 (四)学习障碍 (五)不良习惯 (六)多动症
(一)情绪障碍
1、幼儿期恐惧 (1)表现:
幼儿对特定的动物、人、物品或情境所产生的过分的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 避反应。 幼儿期主要恐惧对象有生疏的动物和情境、陌生人、闪光、阴影、噪声、 黑暗、孤独、梦境等。
(2)原因:
多由心理因素引起 ,如离开亲人到陌生环境,受到成人的严厉责备睡前看了 惊险电影或听了情节紧张的故事。
也可能是因为卧室空气污浊,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 鼻咽部疾病导致睡眠时呼吸不畅,肠寄生虫和癫痫发作也可导致夜惊。
(3)矫正:
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主要从解除产生夜惊的心理诱因和改变不良环境因素入 手。
(2)原因:
幼儿的恐惧多数产生于父母和成人的恐吓和幼儿自身的直接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自行消退。 果恐惧感长期不消退,就有可能导致幼儿的退缩或回避行为。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一、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1.1 安全感缺失新生儿出生后,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
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一些心理问题。
例如,有些婴儿在睡觉时会哭闹不止,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自信,害怕离开妈妈的怀抱。
因此,家长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让宝宝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1.2 分离焦虑随着宝宝逐渐长大,他们会开始意识到与父母的分离。
在这个阶段,宝宝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症状,如哭闹、抗拒拥抱等。
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起与父母的情感联系,无法独立应对分离带来的压力。
为了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家长可以适当地进行亲子互动,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
二、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成因2.1 生理因素婴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
例如,新生儿期的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宝宝易怒、哭闹等行为;而消化不良则可能导致宝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现象。
这些生理问题需要家长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2.2 社会环境因素婴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亲子关系、邻里关系等都可能对宝宝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家长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为宝宝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预防与干预3.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宝宝。
家长还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避免因为自身问题影响到宝宝的情绪。
3.2 注重亲子互动亲子互动是培养宝宝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宝宝,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给予适当的关爱和支持。
家长还要关注宝宝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点。
3.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宝宝出现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家长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我国,有很多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医生,他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宝宝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干预。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五)
学前儿童的常见的心里卫生问题(五)
三、儿童的心理发育障碍
(四)不良习惯
指的是一些比较固定的、完全自动化动作的倾向。
如
吸吮手指、咬指甲、或其他物品、拨拉头发、咬嘴唇、习
惯性抽动、扮鬼脸、摸拉衣服扣、咬指甲、吸吮手指、习
惯性的阴部摩擦等。
(1)吮指癖
①表现:婴儿在饥饿时常吸吮手指,若持续过久则不易
戒除,应及时注意。
幼儿在疲劳、厌倦、恐惧或受到惩罚
之后可出现吸吮手指的幼稚动作,不及时纠正,易养成不
良习惯。
②矫治:以玩具、图片等婴、幼儿喜爱之物吸引其注意,冲淡他想吸吮手指的愿望。
组织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改掉固有的不良习惯。
至于在手指上涂苦味药或裹上手指
等强制办法,不易收效。
(2)习惯性阴部摩擦
①表现:幼儿摩擦自己外生殖器,引起面红及眼神凝视
或不自然的现象。
女孩有时两腿交叉上下移擦。
较大儿童
可在突出的家具角上或骑在某物体上活动身体,进行摩擦。
这种情况大都在入睡或刚醒时进行,持续数分钟,甚至为
避免大人干涉而暗自进行。
矫治:转移儿童的注意力,鼓励儿童克服。
不要让儿
童过早卧床,醒后及时起床;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
及时治疗疾病。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忽视,而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孩子在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治疗方法:
1. 分离焦虑症:这是一种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当他们在离开父母或照顾者的时候就会出现明显的不安。
治疗方法包括让孩子逐渐熟悉和适应离开父母的过程,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以减轻不安和不安全感。
2.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是一种行为障碍,表现为学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过于活跃,思维混乱。
治疗方法包括行为干预,如建立特别的规则和奖励机制来帮助孩子控制行为,按照适当的要求训练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 社交困难:学前儿童可能遇到各种社交困难,如害羞、孤独、退缩、敌视等。
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团体治疗、游戏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帮助孩子回避社交难题,培养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技巧,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4. 焦虑症:学前儿童可能会有很多焦虑症状,如大声哭泣、失
眠、偏执狂、回避等。
治疗方法包括创造舒适的学习和家庭环境,引导孩子更好地调节情绪,如放松技能、呼吸练习、瑜伽、冥想等,以及利用药物治疗。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不能忽视。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比如家庭环境、社会支持、语言和交流技能、情感安全和失眠控制等,以期改善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焦虑
学前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焦虑行为,有时是由于缺乏父母关系的表达,或因新的环境让他们不习惯和恐惧而引起的,也可能是宝宝抗拒关系的表现,常常出现抽搐状况、扭头不想看别人、对别人恐惧、哭闹或一直不安的表现。
二、逆反
幼儿的心理发育处在一个抗拒和反抗的阶段,常常不听话、不尊重、抗拒接受管教等行为。
三、渴求关怀
宝宝渴望得到父母的心理支持和亲情关怀,因为宝宝还处于无助的状态,对于世界的认识仍然失去,需要父母当他们的精神支柱。
四、自闭
学前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也会有自闭状态的情况,比如,拒绝和别人交流,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胆小怕事等。
五、单独性
在许多活动场合,宝宝很容易出现单独性行为,比如不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愿意出去游玩等。
六、哭闹
学前儿童常常会出现抚慰哭闹的情况,能够显示出宝宝对世界的渴望和需要,但这种行为也有可能是一种抗拒的反应,希望得到父母
的关心和喜爱。
七、投入
学前儿童一般表现出投入的特点,比如对游戏中的情节投入度高,变得很兴奋、多动或者直接把游戏当回事。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二)
学前儿童的常见的心里卫生问题(二)
三、儿童的心理发育障碍
(一)儿童的情绪障碍
儿童的情绪障碍表现为以焦虑情绪为中心的一系
列症状,他们是与内部化障碍有关的一些行为表现,如恐惧、退缩、自卑、易激惹等。
1.儿童期恐惧
(1)表现通常表现为恐惧引起的儿童失眠、梦魇、惊
哭缺乏自信和行为退缩。
(2)预防与治疗
A、鼓励儿童观察和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学习科学
知识和道理
B、不要恐吓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C、鼓励儿童多参加各类活动,锻炼不惧困难,勇
敢顽强的意志。
2.社会性退缩
又称儿童社交敏感性障碍,指儿童对陌生人或新环境
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达到异常程度。
(1)表现躲避人群或生人,不和群,言语少,常由母
亲代说,行为孤僻,情绪焦虑,自卑胆小,常常哭泣。
(2)原因生理上体弱多病,性格内向,早期有不良的
生活经历,自卑,交往挫折,父母与教师的不良教育方式。
(3)矫治
A、关心儿童的心理需要,给孩子以爱和信任
B、帮助儿童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C、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D、多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
6.2.2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4)极重度。完全没有语言能力。不认识亲人。仅有原始的情绪反应。全部生活需别人照料。
2、原因
先天愚型在智力落后中占有重要位置,发病率高,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
3、矫治
对弱智或可能偏离正常的五六岁以前的儿童采取教育、训练措施,通过早期干预,可使这部分儿童的智力有所提高,并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巧。
舟舟的父亲是城市乐团低音提琴手,母亲是个普通工人。父亲上班时常把他放在排练厅的一角,他不哭也不闹,乖乖地坐在那里。耳濡目染之下,舟舟的指挥动作还真像那么回事。
平时的舟舟,憨厚可爱,一看就是个弱智人。但只要音乐声起,尤其是舟舟听熟了的几支交响乐曲奏起来时,舟舟就像变了一个人:神采飞扬,自信而优雅,手臂挥舞之间,整个人充满了灵气。
(一)智力落后
(二)孤独症
课堂
总结
(5分钟)
各小组派代表小结课堂讨论的结论。掌握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及矫治方法。
集体和小组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小结
学生代表进行小结
布置
作业(2分钟)
1、智力落后分为几个等级?如何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矫治?
2、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哪些心理障碍?
板书
设计
第六章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三、学前儿童的心理疾患
(二)孤独症
1、表现
也叫自闭症。典型特征是性情孤僻,有的表情淡漠,行为迟钝;有的表现为严重的语言障碍,不愿与人交往;有的怯懦恐惧,整日沉默寡言;还有的则非常敏感,易激动或暴怒、啼哭等。
2、原因
最重要的病因是生物因素,如遗传、病毒感染、宫内窒息、产伤等。早期生活环境缺乏情感交流、无语言交往,也是发病的诱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该幼儿可能有以下方面的心理问题 (1)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不能静坐、冲动任性,以上表现可 以推测,该幼儿为多动症。 有攻击行为,对待小动物残忍,则说明该幼儿有攻击性行为。 (2)多动症产生的原因复杂,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由于幼儿感受到挫折、威胁、羞耻或不满。其次 是因为家长幼儿过于溺爱,造成幼儿任性、霸道。还有可能是幼儿的生 活环境中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出现,导致其模仿。 2、针对该幼儿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矫治: (1)对多动症幼儿进行耐心的帮助和指导,多鼓励表扬他们,不断 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加强动作练习。 也可进行注意力训练,难度根据幼儿完成情况增减。 (2)幼儿发作时,可暂不予理睬,待其行为自行消退后给予说服教 育。 教师应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 对待挫折。
(2)原因:
多数是由于受惊、紧张、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引起的防卫性反应。 常见于某些比较敏感、胆小、羞怯、体弱的幼儿。 女孩多于男孩。
(3)矫正:
一方面消除精神紧张因素的影响,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和 活动。 另一方面不要对其予以过分注意,避免逼其讲话而进一步造成情绪紧张,鼓励 幼儿多参加各种活动。 情形较严重的幼儿,可以请儿童精神科医生帮助治疗。
(2)原因:
年龄较小幼儿因为认知水平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往往会 出现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情况,导致无意说谎。 有的幼儿为了得到表扬、奖励或逃避、处罚,故意编造谎言,属于有意说谎 。
(3)矫正:
无意说谎因幼儿是受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成人不该指责,只需让幼儿明白 该怎么说就行了。 有意说谎,成人要及时揭穿其谎言,不使其得逞,同时成人应言传身教,为幼 儿树立榜样。
(2)原因:
常与幼儿大脑皮质抑制过程不完善有关。 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或过度兴奋是其主要诱因。 与机体疾病亦有关系。
(3)矫正:
功能性梦游,多数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愈。 非功能性梦游,应消除引起幼儿紧张、恐惧的各种因素,避免过度疲劳,发 作时应予以保护。
(二)睡眠障碍
3、遗尿症
(1)表现:
5岁以上幼儿,仍不能控制自己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 通常男孩多于女孩。
(3)矫正:
因发育迟缓而发生的口吃占口吃幼儿的9/10,这类口吃多随年龄的增长而自行 消失。 其余少数应从解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入手,要求成人与幼儿讲话要心平气和,不 慌不忙,使幼儿养成从容不迫的讲话习惯。还可对口吃幼儿进行口型示范和发音矫 正训练。
(五)不良习惯
1、习惯性口腔动作
(1)表现:
吮指头、咬指甲或咬衣物、舔嘴唇等习惯 性口腔运动。
口吃的发生主要与心理状态有关。 幼儿由于肌肉控制能力的发展落后于情绪和智力活动表达的需要,常表现为 说话踌躇和重复。 少数幼儿可能因家长对其语言的表达做过多矫正,或采用威吓、强制等方法 来训练语言,精神过度紧张。 幼儿突然受到惊吓,模仿别人口吃,个性急躁可能形成口吃。 幼儿患有某些疾病如百日咳、流感、麻疹或脑部受到伤,大脑皮质的功能减 弱等情况下,均可能形成口吃。
(2)原因:
一方面可能与幼儿的气质类型有关。 另一方面,当幼儿发生此类行为时,家长就会妥协,满足他的要求。从而发作 的结局强化了行为,愈演愈烈。
(3)矫正:
幼儿发作时“冷处理”。 幼儿安静时讲道理。 帮助幼儿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一)情绪障碍
3、选择性缄默
(1)表现:
幼儿在没有言语器官损伤或智力发展障碍情况下表现出的沉默不语,问 之不答或毫无反应的现象。
(3)矫正:
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主要从解除产生夜惊的心理诱因和改变不良环境因素入
手。 及早治疗躯体疾病,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随着年龄增长,大多数幼儿的夜惊会自行消失。
(二)睡眠障碍
2、梦游 (1)表现:
在睡眠状态中起床行走,做一些穿衣、开门、来回走动、搬动杂物等简单或复 杂动作,可持续几分钟至半小时,然后上床入睡或睡于他处。 梦游发作时面部表情呆滞,神态迷茫,难以唤醒。 醒后对夜间行为多不能回忆。
(3)矫正:
强调早期训练,家长参与训练过程,家庭和托幼园所同步训练效果更好。 遵循正常语言的发展历程,并由易到难,长期坚持。
(四)学习障碍
2、口吃 (1)表现:
说话多停顿,重复发音而造成语言不流畅,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 才能费力地将字说出。 多发生于3岁左右的幼儿,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2)原因: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 心理卫生问题
一、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鉴别 二、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案例一
多多,在班里属于“屁股上长刺儿”的人,根 本坐不住。老师开始上课没几分钟,就开始做小动 作、东张西望,有时候忽然离开座位走到教室另一 头;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多多边做边玩,一点小 动静就要出去看。 思考:多多怎么了?
(六)多动症
(1)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感知觉及认识障碍、学习困 难。
通常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2)原因:
原因很复杂,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遗传、脑损伤、代谢 障碍、铅中毒以及不良的教育方式等。
(3)矫正:
成人要对多动症幼儿进行耐心的帮助和指导,多鼓励表扬他们,不断增强他们 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加强动作练习。 也可进行注意力训练,难度根据幼儿完成情况增减。
(二)睡眠障碍
1、夜惊 (1)表现:
在睡眠中惊醒,突然哭喊出声,两眼直视,并从床上坐起,表情恐惧,且伴有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等症状。不易唤醒,发作持续数分钟,过后可再度 入睡,醒后对此事基本上没有记忆。
(2)原因:
多由心理因素引起 ,如离开亲人到陌生环境,受到成人的严厉责备睡前看了 惊险电影或听了情节紧张的故事。 也可能是因为卧室空气污浊,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 鼻咽部疾病导致睡眠时呼吸不畅,肠寄生虫和癫痫发作也可导致夜惊。
(五)不良习惯
2、习惯性阴部摩擦
(1)表现:
幼儿用手玩弄或摩擦生殖器。 通常男幼儿比女幼儿多。
(2)原因:
生殖器局部不洁或患有疾病。 由于精神紧张或觉得性器官很好玩,逐渐形成习惯。
(3)矫正:
家长发现后应冷静地予以制止,正确诱导,分散幼儿对性器官的过分注意,切 忌惩罚、羞辱、讥笑和恐吓孩子。 注意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勤洗阴部,防止局部疾患和感染。 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
注:记分方法:无=0,有点=1,多=2,很多=3,总分15分或15分以上者,就有多动症可能,分数越高,则可能性越大。 总计______分 填表人______ 关系______ 日期______
练一练
案例一 某幼儿5岁,男,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对感兴趣的事物也
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不能静坐。情绪波动较大,有攻击行
案例解析
多多的情况属于幼儿多动症,是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 题的一种,如果长期不解决这些问题,会影响幼儿将后来 的个性、生活、学习。
一、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鉴别
(一)是否有某些行为表现
正常即平常,如果某个幼儿行为表现是同年龄大多数幼 儿都有的,那么这个幼儿心理正常的可能性就高。
如果同龄大多数幼儿都有而他没有,或大部分儿童没有 而他有,这都可能是不正常的。
(六)多动症
(一)情绪障碍
1、幼儿期恐惧 (1)表现:
幼儿对特定的动物、人、物品或情境所产生的过分的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 避反应。 幼儿期主要恐惧对象有生疏的动物和情境、陌生人、闪光、阴影、噪声、 黑暗、孤独、梦境等。
(2)原因:
幼儿的恐惧多数产生于父母和成人的恐吓和幼儿自身的直接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自行消退。 果恐惧感长期不消退,就有可能导致幼儿的退缩或回避行为。
表6-1 年龄 0岁
儿童一般行为偏异的多发年龄 偏异行为
睡眠不安、夜哭、拒乳
1岁 2岁
3岁 4岁
睡眠不安、夜惊、咬东西、屏气发作、食欲不振 睡眠பைடு நூலகம்安、夜惊、恐惧、发怒、粗暴、攻击、咬东西、反抗、语言发展 迟缓、沉默、食欲不振、爱吐唾沫、爱抚摸生殖器
烦躁、咬指甲、撒娇、反抗、恐惧、畏缩、食欲不振 洁癖、吐唾沫、担心身体、妈妈不回家就不上厕所、老爱追问熄了火炉 没有、在幼儿园怯生、不合群
姓名______
性别 ______
表6-2 康纳多动症评分量表 年龄______ 学校______
住址______ 程度
项目 1、不停地动 2、容易兴奋和冲动
无
有点
多
很多
3、打扰其他小孩
4、做事有头无尾 5、坐不住 6、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容易随环境转移
7、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
8、好大声叫喊 9、情绪改变快 10、脾气暴躁 11、所受家教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
5岁
6岁
洁癖、气量小、担心身体、担心花粉会惹病、反复模仿妈妈的行为、烦 躁,无耐心、不爱接近双亲、语言含糊、沉默
自诉睡不着、夜惊、拘泥琐事、常嫌东西不干净、一件事不反复弄清楚 就不能做下一件事、吃东西要妈妈先尝、在人前胆怯、被人一注视就不 敢动、不沉着、无耐力、沉默、口吃、抽搐 自诉睡不着、头痛、担心身体、畏怯、退缩、不肯上学、沉默、咬指甲 、抽搐、任性
(2)原因:
生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约占10%,如蛲虫症、膀胱疾病等。 大部分遗尿症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家庭教育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是主要原因。 幼儿白天疲劳过度而引起夜间睡眠过深,或精神紧张,如初次入学、环境骤 然改变、家庭破裂,均有可能导致遗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