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级会计学期末复习资料考试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资料仅供参考,不得做违反学校等机构的条款事项,如有违反,后果自负。

如有错误请原谅,谢谢合作!
第一章
1.1.1会计的含义
1.会计的含义
会计——对组织经济活动的数量描述行为
(1)什么是经济活动——人们间的交易
(2)人们为什么从事经济(交易)活动——获得、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
(3)为什么要描述经济活动——确定经济活动的结果
(4)为什么要数量描述——经济活动的结果要量化
2.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的前提——应经济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应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而发展
(2)会计的发展
单式记账→复式记账
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国内→国际
3.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通过专门的方法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货币单位计量标准来表现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1.1.2会计的职能
职能――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
1.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本特点为以下三项:
第一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
▪货币量度:会计主要采用,其他管理部门参考使用;
▪实物量度:销售、采购、生产部门主要采用,会计部门参考使用;
▪劳动量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采用,会计部门参考使用
第二: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连续性:对会计对象的计量、记录、报告要连续进行,不能有任何中断;
▪系统性:保证所提供的会计资料能够成为一个系统的、有序的整体;
▪完整性:对所有的会计对象都要计量、记录、报告,不能有任何遗漏
第三:要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不仅要进行事中、事后的核算,还可以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事后核算: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也是会计对一定期间经济活动的价值总结;
▪事中核算:会计利用价值数据、指标等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事前预测:会计利用以往的价值数据和相关变化因素对未来经济活动及结果的预计
2.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
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职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主要通过价值指标来进行
主要依据价值指标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及结果;
会计监督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监督,可以全面、及时、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
第二:要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事中、事前的全过程监督
事后监督: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及相应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分析;
事中监督:依据经济活动发生时的资料来纠正偏差及失误,发挥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作用;
事前监督:审查未来经济活动是否合乎规定和要求,是否切实可行
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合法性: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规,会计准则等;
合理性: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
会计核算职能与会计监督职能之间的关系: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是这一职能的派生
会计的监督职能寓于会计的核算职能之中,是在核算过程中的监督
2.会计具体目标
(1)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3.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种需求分别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
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内部管理者,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债权人,政府部门,企业员工和顾客
1.2 会计对象会计要素
1.2.1会计对象
会计的主要功能是从价值量上核算和监督组织经济活动状况的,因此,会计的对象就是组织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企业组织经济活动过程:
a.经济资源汇集——权益
b.经济资源配置——资产
c.经济资源耗费——费用
d.经济资源收回——收入
e.经济资源增值——利润
经济资源形成:资产=权益
经济活动过程:收入-费用
经济活动结果:收入-成本=利润
1.2.2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从会计的角度解释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必要因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1.资产与权益
(1)资产
资产——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的特征:
a.负债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潜在的义务不能确认为负债;
b.偿还义务的履行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
业;
c.负债一定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的
2.收入、费用与利润
(1)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的特征:
a.收入是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
b.收入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入,即日常活动能
形成企业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c.收入的形成伴随着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

(2)费用
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费用的特征:
a.费用是为取得收入付出的代价
b.费用与收入配比确认(因果配比和期间配
比)
c.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或企业收入的扣除
(3)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全部收入减去全部费用的结果
(4)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1.3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一.基本前提
前提的含义:在推理上可以推出另一个判断的判断;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
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的组织,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空间范围――法人一般应是会计主体
――构成会计主体的并不一定都是法人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指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它为正确地确定财产计价、收益,为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化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是一种人为的划分,以保证提供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二.会计记帐基础
1.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对于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凡是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其核心是按交易或事项是否影响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受益情况,确定其归属期,企业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
2.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指对于收入和费用按照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又称为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靠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1.4 会计方法
1.4.1 会计核算
1.含义
会计核算——将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
2.会计核算的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1.4.2 会计分析
含义——对经营过程和结果进行定性或定量
1.4.3会计考核
含义——监督和控制
1.4.4会计预测
含义——对会计指标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测算
1.4.5会计决策
第二章
2.1 会计确认
2.1.1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
1.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
2.初次确认
初次确认:指对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的确认,其标准主要是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否用货币计量
3.再次确认
再次确认:指对会计处理系统输出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的确认
再次确认是对已初次确认过的账簿资料的进一步加工,还包括对已确认过的经济数据在
日后由于变动的再次确认
4.初次确认与再次确认的关系
初次确认决定着经济信息能否转换成会计信息;再次确认是对经过加工的信息的提炼,两者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
2.1.2会计确认标准
1.可定义性——相关信息可按会计要素定义加以确认
2.可计量性——相关信息能够货币计量
3.可靠性——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反映交易和事项
4.相关性——相关信息要有用和及时
2.1.3会计要素的确认(依据)
1.资产的确认
(1)符合资产定义
(2)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可能流入
(3)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可靠计量
2.负债的确认
(1)符合负债的定义
(2)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可能流出
(3)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可靠计量
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
所有者权益是资产的所有权和其带来的利益,所以当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产,企业在资产确认的同时既确认了权益
4.收入的确认
(1)符合收入的定义
(2)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并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3)经济流入额可计量
5.费用的确认
(1)符合费用的定义
(2)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并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3)经济利益流出额可计量
6.利润的确认
依附于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2.2会计计量
2.2.1 会计计量与会计确认
1.会计计量的含义
会计计量——根据被计量对象的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
2.确认与计量
确认——定性
计量——定量
确认是计量的基础
2.2.2会计计量单位
会计计量单位——指计量尺度的量度单位
一般情况下,会计计量以法定的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2.2.3会计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所用量度的经济属性
1.历史成本
(1)含义——按形成某项会计要素时付出的实际成本计量
(2)优点与不足
a.优点:可靠、简便
b.不足:在市场价格波动情况下不能反映要素的实际价值
2.重置成本
(1)含义——按现在形成某项要素将付出的成本计价
(2)作用与不足
a.作用:反映现在形成某项要素将付出的代价
b.不足:可操作性较差
3.可变现净值
(1)含义——出售时可收回的金额
(2)优点与不足
a.优点: 真实反映资产价值
b.不足:操作有难度
4.现值
(1)含义——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2)优点与不足
a.优点:可反映资产能带来的经济利益
b.不足: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
5.公允价值
(1)含义——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方自愿形成的交易价格(2)优点与不足
a.优点:真实反映某项要素的价值
b.不足:不易操作性
6.举例
7.计量属性的选择
2.2.4 会计计量模式
1.含义——计量单位+记量属性
2.不同计量模式
2.3 会计记录
2.3.1 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
含义——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分类
2.3.2 复式记账
1.含义——以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记录的方法
2.特点:反映经济活动、交易事项全貌
2.3.3 填制与审核凭证
1.填制凭证——记录业务内容和责任
2.审核凭证——确认凭证记录是否正确
2.3.5 成本计算
1.含义——计量特定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2.意义——考核耗费、计算盈亏
2.3.6 财产清查
1.含义——查核资产的实有数量
2.目的——确定账、实是否相符
2.4 会计报告
2.4.1会计报告的含义
会计报告——汇总记录会计信息的载体
2.4.2 会计报告的构成
构成: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会计报表附注
2.5会计循环
2.5.1 会计循环的含义
会计循环——不断重复的核算过程
2.5.2 会计循环的步骤
步骤:
1.确认
2.填制凭证
3.过账
4.编制调整前试算平衡表
5.编制期末调整分录
6.编制调整后试算平衡表
7.编制正式的财务报告
第三章
3.1 会计科目
3.1.1 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1.会计科目的含义——会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
2.为什么可设置会计科目——经济活动本身的内容和项目各有不同
3.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为提供分类、详细信息提供根据
3.1.2 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1 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
2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
3 设置会计科目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4 设置会计科目的名称要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
5 设置会计科目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3.2 会计账户
3.2.1 设置账户的意义
1.账户的含义
账户——在账簿中按会计科目设定的空间用于记录该科目的内容
2.意义——为记录特定会计科目内容提供位置
3.2.2 账户的格式
1.格式的含义——账户的结构即不同数据记录的方位
2.基本格式——左右两方、相对记录
3.账户所记录的不同数据间的数量关系
(结账的公式)
3.2.3 账户的分类
1.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
要点:有什么要素就要按这类要素设置账户;有什么科目就要按此科目设置单独账户
2.账户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3.其他分类
第四章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
4.1 复式记账原理
4.1.1复式记账的决定---会计对象
1. 会计对象——企业的交易和事项(经济活动)
(1)交易可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别,即商品交易和资本交易
(2)商品交易的分析
■商品交易是不同经济资源所有者将各自拥有的不同经济资源互换,交易对象的所有权发生转移
■就交易的任何一方而言,交易是由不同经济资源的换入和换出两方面构成的
(3)资本交易的分析
■资本交易是企业的融资行为,吸收投资人的投资,交易的对象是经济资源的使用权■企业获得的是其使用权,并因此付出使用费为代价,如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和向投资人分配的利润
■融资交易对企业而言,是可使用的经济资源的增加,而经济资源并非归属企业或企业管理者,是企业所欠的债务增加、投资人投入企业的资本增加
2.交易本身引起经济资源的变化
■对于交易的任何一方而言交易均是不同经济资源的增减变化
■商品交易是不同经济形式资源的流入和出,流出的目的在于获得流入,流入量要记录,流出量也要记录,才能反映为流入经济资源而付出的代价,并说明流入的前提和原因■资本交易表现为经济资源进入企业,企业可运用的经济资源流入,但企业并没有经济资源流出,所以取得的是经济资源的使用权、支配权,其所有权属债权人和投资人,故而记在他们的名下
4.1.2复式记账原理
■交易、事项发生所引起经济资源量的变化均是此增彼减的变化,会计记录如实记录这种变化,才能反映交易的全部内容,此为复式记账原本的道理之所在
4.1.3 复式记账的特点
1.根据账户记录的结果可以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通过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全面、系统地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4.2 借贷记账法
4.2.1借贷记账法的含义与起源
1.借贷记账法的含义
■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来表明两个记账方位的复式记账方法
■这里的借与贷作为“记账符号”仅表示记账的方位,并不包含“借”“贷”的字面含义
■借贷记账法是一种复试记账方法,也是一种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记账规则的平衡记账方法
2.借贷记账法的起源
■借贷记账法形成于意大利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当时是在银行业.商业中记录债权和债务业务,借与贷表示的是字面含义,也表明实际业务的状况,后来演变为纯粹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世界通用,使会计成为一种国际商业语言
■在弗罗伦萨的银行中设有分录账,分录账采用“垂直型账页”,即把每个账页分为上下两个记账位置,上方为借主(借方)之位,下方为贷主(贷方)之位,账页按人名开户■假设客户甲将现金1000元存入银行,从银行的角度说,是形成了银行的负债,欠客户甲1000元钱,甲客户成为贷主,按客户甲的人名在账页中开户,记录于甲客户帐户的贷主(贷方)位置
■当甲客户取走其1000元现金时,注销原记录,记录于甲客户账户借主(借方)位置,甲客户的账结平
■假设客户乙从银行借走现金600元,从银行的角度说,是形成了银行的债权,客户乙欠银行600元钱,客户乙成为借主
■按客户乙的人名在账页中开户,记录于该账户借主(借方)位置
■当客户乙归还600元现金时,记录于贷主(贷方)位置,客户乙的账结平
4.2.1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
经济资源的数量变动表现为会计
要素的等量变动
1.一个企业刚刚组成,有货币资金10万元,为A所有者投入6万元,向银行借得4 万元,经济资源进入业企,即: +资产10万元=+负债4万元+所有者权益6万元
2.以货币3万元购入材料,经济资源在企业内部的配置,即:+资产材料3万元=-资产货币
3万元
3.以货币2万元归还银行借款,经济资源退出企业,即: -负债2万元=-资产2万元
4.总结: +资产=+负债,+资产=-资产, -资产=-负债
借方贷方
1. +资产 +权益
2.+资产 -资产
3.-权益 -资产
借方贷方
+资产 +权益
-权益 -资产
4.2.2 账户结构
账户的基本结构:每个账户均分借方、贷方,账户的左方规定为借方,账户的右方规定为贷方
每个账户的借贷两方分别记录相反的数量变化,如某账户的借方记录增加,贷方一定是记录减少
总结:
“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费用成本的增加,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收入的转出
“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费用成本的转出,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收入的增加
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来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
4.2.3记账规则
1.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即:
(1)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账户中的借方、贷方进行登记
(2)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应当做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相等的记录
2. 记账规则应用的步骤
(1)确认经济业务发生涉及到那些会计要素的变化;
(2)要素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
(3)确定计入相关账户的借方和贷方,记录的金额
3.记账规则的应用举例
4.会计分录
(1)含义——标明经济业务应借贷记账户名称、金额的记录
(2)会计分录的格式
先借后贷,借贷错开
借:原材料 1000
贷:银行存款 1000
(3)会计分录要素
科目名称;记录方向;记录金额
(4)会计分录编制的步骤
a.确定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科目;
b.分析科目性质;
c.确定登记的方向;
d.确定登记金额
(5)简单分录与复合分录
4.2.4 试算平衡
由于记账规则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记录的结果必然是全部账户的借方金额与全部账户的贷方金额相等,即: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金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金额合计
由于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由此资产账户余额合计数与权益账户月合计应是平衡的,即: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4.4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账户用途——通过账户记录,能够提供哪些核算指标
账户结构——账户借方、贷方登记的内容,余额的方向及其表示的内容
4.4.1盘存账户
盘存账户——核算和监督各种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4.4.2资本账户
资本账户——核算和监督取得资本及提取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实有情况的账户
4.4.3结算账户
结算账户——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同年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债权、债务结算情况的账户1.债权结算账户
债权结算账户——核算和监督同各个债务单位或个人之间结算业务账户
2.债务结算账户
债务结算账户——核算和监督同各个债权单位或个人之间结算业务账户
3.债权债务结算账户
债权债务结算账户——核算和监督企业与某一单位或个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往来结算业务账户
特点:
1.集中反映同某一单位或个人所发生的债
权债务的往来结算情况
2.余额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3.根据明细账计量债权或债务的金额
4.结算账户只能提供货币指标
4.4.4期间账户
期间账户——归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账户
1.期间收入账户
期间收入账户——归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的账户
2.期间费用账户
期间收入账户——归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费用的账户
4.4.5跨期摊提账户
跨期摊提账户——核算和监督应由几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或预提的账户
4.4.6成本计算账户
成本计算账户——核算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阶段发生的全部费用,并据此计算该阶段各个成本计算对象实际成本的的账户
4.4.7计价对比账户
计价对比账户——对某项经济业务,按两种不同计价进行核算对比,借以确定其业务成果的账户(有“本年利润”账户)
4.4.8财务成果账户
财务成果账户——计算并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月份、季度、年度)内全部经营活动最终成果的账户(主要是“本年利润”账户)
4.4.9调整账户
调整账户是为调整某个账户的余额,以表示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而开设的账户
1.抵减账户抵减账户——抵减被调整账户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账户
调整公式为:被调整账户余额-抵减账户余额 =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
抵减账户的余额一定要与被调整帐户的余额方向相反
2.附加账户
附加账户——增加被调整账户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账户
调整公式为:被调整账户余额+附加账户余额=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
附加账户的余额一定要与被调整帐户的余额方向一致
3.抵减附加账户
抵减附加账户是依据调整账户与被调整账户余额方向,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余额,或用来附加被调整账户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账户
当调整账户的余额与被调整账户的余额方向相反时,该类账户起抵减账户的作用,其调整方式与抵减账户相同;当调整账户的余额与被调整账户的余额方向一致时,该账户起附加账户的作用,其调整方式与附加账户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