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设计问题

合集下载

分析影响换热器设计的制约因素并解释其具体影响方式和具体解决方

分析影响换热器设计的制约因素并解释其具体影响方式和具体解决方

分析影响换热器设计的制约因素并解释其具体影响方式和
具体解决方
1、环境温度:换热器外部的环境温度直接影响换热器的蒸发或冷凝温度,直接决定换热器管内外的温差,换热器温差越大,则换热能力越大。

2、环境湿度:制冷时室内湿球温度对冷量的影响很大,正常情况下,环境湿度越高,换热器换热效果越好。

3、通风量、风速:一般情况下风量越大、风速越高,换热能力越强,换热效率越高,但同时产生的噪音也越高,所以需要根据性能指标要求合理确定风量。

室外风量选择同样存在换热能力与噪音的矛盾,一般情况下单排换热器迎风面积相对较大,风量较大。

4、压缩机能力: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与压缩机能力成正比,压缩机排量大,制冷剂在系统中的循环量大,会加快换热器管内制冷剂的流速,提高管内侧换热效率。

但如果用大马拉小车,则成本上升、EER下降,有点得不偿失,一般不提倡,仅适用换热器过小补偿。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

Do n g P e n g Ko n g Qi a o l i Ya n g Ya h u i
( Xi ’a n Ya j i a n P e t r o c h e mi c a l E q u i p me n t CO. , Lt d )
Abs t r a c t : Thi s p a p e r s u mma r i z e s t h e d e s i gn o f t h e t u b ul a r he a t e x c h a ng e r s , s ome c o mmo n pr o bl e ms Th r o ug h t o t h e s e q ue s t i o ns f ur t he r i n t e r pr e t a t i o n, c a n pa y a t t e nt i on t o r e mi n d e v e r yb od y i n t h e l a t e wo r k
进行 设计 时 ,设 计者 虽 以本标 准作 为设 计依 据 , 但 常 常会 因 设计 人 员 知识 匮乏 ,对 标 准法规 的 理解 不到 位 ,导致 设计 不合 理 、取值 有 误等 问题 发生 。以下 是我 平常 在换 热器 设 汁中积 累到 的 问题 ,通过 对 这些 问题 的进 一步阐述解 释 ,希望在 以后 的工作 中能 够对 大家有所 帮助 。 二 、 问 题 概 况 1 . 管 板材 料 由板 材 代 替锻 件 ,或 者是 由锻 件代 替 板材 后 没有 重新 进行 强度校核 管 板 一般情 况 用锻 件优 于用 钢板 ,但 用锻 件 的成 本要 高很 多 ,故 在条件 不苛 刻时 ,管板用 板材 。一般规 定如下 : 1 . 1 厚 度很大 而不能 确保质 量要 求时 , 宜 采 用锻件 。 因厚钢板 会有 分层 、夹杂 等缺陷 及性能 指标波 动大 等问题 。 1 . 2 管板 以 凸肩形式 与圆筒 相对 接时 ,必须 采用锻 件 。为避免 凸 肩 处可 能 产生 的 夹渣 、分层 及 改善 凸肩处 纤 维受 力 状况 ,减 小加 工 量 , 节省材 料 ,采用 凸肩与管 板直接 锻造 出来的整体 锻件 来制造 管板 。 1 3厚 度大于 6 0 mm 的管板 宜采用 锻件 。 由于 各种 原因 ,制 造厂临 时用板 材代 替锻件 ,或 者是 由锻件 代替 板材 , 这种 做 法是 万不 能取 的 。一定 注 意 同一 材料 ,同一厚 度 ,同一 设 汁温 度 下板材 与锻 件 的许 用应 力是 不 同的 。一般 来说 ,厚 度相 同时 ,板 材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的几个问题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的几个问题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的几个问题摘要:笔者将在多年的设计工作中所体会到的有关于换热器设计问题大体分析说明,如关于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式及检验方法,以及壳体与管板的连接,管箱热处理等,及对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分析。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设计问题管壳式换热器具有结构坚固、弹性大、可靠程度高、使用范围广等优点,所以在各工程中仍得到普遍使用。

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可分为三大类:混合式、蓄热式、间壁式。

本文根据在长期的工程设计中总结出的经验,浅谈管壳式换热器部分关键结构设计和制造、检验等注意事项。

一、管子与管板的连接管子与管板的连接,工程生产中主要有胀接、焊接、胀焊并用等形式。

根据GB151《管壳式换热器》归类有:胀接、焊接、胀焊结合等型式。

在此笔者只对其中的三种较常用的三种进行分析说明。

1.强度胀强度胀系指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托强度的胀接。

其是靠管端的塑形变形承受拉托力,胀管后的残余应力会在温度升高时逐渐减弱,使管子与管板的连接处密封性能及强度下降,因此强度胀适用于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4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300℃的场合。

强度胀要求管子的硬度要低于管板的硬度,管孔与管子的间隙以及管孔的光滑程度对胀管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管孔与管子的间隙可根据GB151中第5.6.4中选取。

管孔表面粗糙,可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不易拉托,但易产生泄漏,管孔表面严禁有纵向贯通的沟槽。

管孔表面光滑,不易泄漏,但容易拉托。

一般要求表面粗糙度小于或等于12.5μm。

为了能承受更大的拉托力,可采用开槽胀接。

开槽数量视管板厚度而定,小于25mm 时开一个槽,大于25mm时开两个槽。

其原理就是胀接时把管子挤入槽内。

2.强度焊强度焊制造加工简单,抗拉脱能力强,但焊接部分失效时,可二次补焊,更换换热管也比较方便。

强度焊的使用不受压力和温度的限制,但振动较大或有间隙腐蚀的场合不宜采用,因为管子与管板间存有间隙,介质不流动,会产生缝隙腐蚀。

换热器注意问题

换热器注意问题

换热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一、换热器设计必备的条件二、管箱三、管板四、折流板五、拉杆的布置六、防冲板结构设计七、其它注意事项一、换热器设计必备的条件1、换热器类型;2、管、壳程的操作压力、操作温度;3、管、壳程的设计压力、设计温度;4、设备的公称直径;5、管壳程与管板的连接形式;6、换热管的排列形式、根数(U型管换热器为管头数的1/2);7、折流板之间的间距——换热管最大无支撑跨距;8、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型式(强度焊+贴胀;强度胀+密封焊);9、设备支撑形式(耳座,鞍座);10、管壳程两侧的介质(易燃、易爆、毒性),(腐蚀裕度,容器类别,焊接接头系数,热处理,选材,焊接试件)11、折流板的形式、切割率;12、固定管板管热器: 壳体和管子的金属壁温13、场地条件14、以上述元件的材料——亦可根据相关的标准选用;二、管箱管箱一般由封头(平盖)、筒节、设备法兰、接管及其连接法兰、分程隔板(多程换热器)等几部分组焊而成。

1. 封头在换热器中封头主要采用的是标准的椭圆封头,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其厚度的确定,确定封头厚度时应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a.按GB150第5.3节(P116-117)进行计算求取-应注意标准椭圆封头的形状系数: 内压k=1.0 外压k1=0.9b.满足GB150第4.3.7条壳体加工后不包括腐蚀余量的最小厚度(P11)c.满足GB150第5.3.2节中要求:Di/2hi≤2 的椭圆封头的有效厚度应不小于内直径的0.5%,Di/2hi>2的椭圆形封头的有效厚度应不小于封头内直径的0.30%。

该条限制主要考虑:1)封头在内压作用下,由于周向压缩应力作用而出现弹性失稳现象(GB150释义P120)2)椭圆封头过渡区封头成形过程中最易减薄的区域d.考虑开孔补强要求,提高封头厚度封头厚度选取时,还应注意钢板厚度跨档问题。

2. 筒节1)厚度确定a. 按GB150计算求取b. 满足GB150第4.3.7条-加工成形后最小厚度的要求(不包括C2)c. 结构要求-高压焊接结构选筒节外壁与法兰外径相等2)筒节长度的确定按GB151第5.2.2条(P18)管箱最小内侧深度a. 轴向开口的单管程管箱,开口中心处的最小深度应不小于接管内径的三分之一b. 多程管箱的内侧深度应保证两程之间的最小流通面积不小于每程换热管流通面积的1.3倍,当操作允许时,亦可等于每程换热管的流通面积c. 对于管箱筒节上有接管的,其筒节长度L取d.对于无补强圈的接管,筒节长度L应满足接管补强宽度B的要求,即,L≥B+He. 管箱上无接管的,当管箱法兰选用(NB/T47023)长颈对焊法兰时,应考虑法兰对连接筒体长度的要求,管箱长度选取,除考虑各元件之间相邻焊缝之间距离及流通面积所要求的短节长度,还应考虑管箱内件的焊接和清理,因此对多程管箱,除限制最小长度外,还应考虑最大长度限制(按换热器结构设计手册P169)选取3)设备法兰a.选用标准法兰JB/T47021-47023 ;b.通过计算设计法兰尺寸法兰计算设计中,各载荷的力臂都为载荷至中心圆的距离,因此紧缩螺栓中心圆直径可有效地减小法兰力矩的力臂。

浅谈换热器设计的一些结构和强度问题

浅谈换热器设计的一些结构和强度问题

浅谈换热器设计的一些结构和强度问题雷 勇 余子豪 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成都 610041摘要 本文结合标准对换热器的部分常见设计问题(例如防短路挡板的设置位置、防冲板的设置条件、换热器进出口的流通面积计算以及法兰的设计等)进行分析总结,给换热器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压力容器 换热器 结构设计 强度计算雷勇:高级工程师。

2003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主要从事压力容器设计工作。

联系电话:028 65530523,E mail:leiyong@chengda com。

《热交换器》GB/T151-2014[1]是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等方面的通用标准。

本文针对运用该标准进行换热器设计时遇到的部分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给换热器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防短路结构根据GB/T151-2014要求,短路宽度超过16mm时应设置防短路结构,折流板缺口间距小于6个管心距时设置一对旁路挡板,超过6个管心距时每5~7个管心距增设一对旁路挡板;分程隔板槽背面或U形管式换热器管束中间每隔4~6个管心距设置1根挡管。

为起到防短路的作用,以上挡板均应设置在折流板重叠区,见图1;不应设置在折流板缺口区,见图2。

2 防冲板设置防冲板的作用是防止进入换热器的流体对换热管直接产生冲蚀、腐蚀作用。

通常气液混合物的冲蚀能力比气体或液体的冲蚀能力更强,在气液混合物中,气体的流速比较快,液滴夹杂在气体里对于设备表面冲击力就比较大[2]。

对金属表面产生的磨蚀通常来自于液体或者夹杂着固体的气固混合物。

由于腐蚀流体和金属表面间的相对运动,引起金属的加速破坏或腐蚀,这类腐蚀常与金属表面上的湍流强度有关。

湍流使金属表面液体的搅动比层流时更为剧烈,使金属与介质的接触更为频繁,故通常叫做湍流腐蚀。

湍流腐蚀实际上是一种机械磨耗和腐蚀共同作用的结果[3]。

图1 旁路挡板设在折流板重叠区图2 旁路挡板设在折流板缺口区磨蚀的外表特征是槽、沟、波纹、圆孔和山谷形,还常常显示有方向性。

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常见问题全面浅析

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常见问题全面浅析

一、不同结构型式换热器特点
●U形管式换热器
U形管式换热器的型式见下图:
它是在换热器中是唯一适用于高温、高压和高温差的换热器,特点如下: a)以U形换热管尾端的自由浮动解决温差应力,可用于高温差; b)只有一块管板,加之法兰的数量也少,故结构简单而且泄漏点少; c)可以进行抽芯清洗(管程走清洁流体),便于清洗换热管外壁; d)由于弯管Rmim的限制,分程间距宽,故比固定管板换热器排管略少。 e)管程流速太高时,将会对U形弯管段产生严重的冲蚀,影响寿命。 f)换热管泄漏时,除外圈U形管外,不能更换,只能堵管。
参照GB/T151-2014附录B中B3.4 结构参数(P115)
二、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参数确定
注意: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计算,在SW6程序中需要输入沿筒体长度 平均温差和换热管沿长度平均温差,这两项为金属壁温。
设计院做工艺计算时会有很详细的计算过程,这两个数据并不难 得到,但对于一般的制造厂,并不具备工艺计算的能力,所以,我 们常采用GB/T151附录B中给出的金属壁温计算方法。
但采用该方法时,需要管壳程两侧流体相关的物性参数,如对流 传热系数,污垢系数等数据,但往往因用户提供的数据有限,用公 式计算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管壳式热交换器 设计常见问题全面浅析
主要内容
管壳式热交换器是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器 ,而设计是其质量保证的首要环节,故提高换热器的设 计质量,对于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针对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过程中,以下五个方面的常 见问题及注意事项,在此与在座各位同仁进行交流和探 讨。
一、不同结构型式换热器特点
GB/T151-2014给出了管壳式热交换器数据表(表B.1)P116。 设计条件应由委托方以正式书面形式提出,并应有条件提出方的签署。

换热器运行故障分析与解决方案

换热器运行故障分析与解决方案

换热器运行故障分析与解决方案一、引言换热器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设备之一,用于传递热量。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换热器可能会浮现故障,影响其正常运行。

本文将对换热器运行故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故障分析1. 故障现象在换热器运行过程中,可能浮现以下故障现象:- 温度异常:换热器出口温度异常升高或者降低。

- 压力异常:换热器压力升高或者降低。

- 流量异常:换热器流量不稳定或者无法正常流通。

- 噪音异常:换热器发出异常噪音。

2. 故障原因根据故障现象,可能的故障原因如下:- 换热介质问题:换热介质流量过大或者过小,导致温度、压力异常。

- 换热管道阻塞:换热管道内积聚了污垢,导致流量异常。

- 换热器泄漏:换热器密封不良,导致换热介质泄漏,温度、压力异常。

- 换热器设计问题:换热器设计不合理,导致流量、温度、压力异常。

- 换热器材料老化:换热器材料老化导致泄漏或者性能下降。

三、解决方案1. 检查换热介质流量首先,检查换热介质流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如果流量过大或者过小,可以通过调整流量阀门或者更换合适的泵来解决问题。

2. 清洗换热管道如果换热管道浮现阻塞,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清洗:- 使用化学清洗剂:选择适合的化学清洗剂,按照说明书进行清洗。

- 高压水冲洗:使用高压水进行冲洗,清除管道内的污垢。

3. 检查换热器密封性能如果换热器存在泄漏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更换密封件:检查密封件是否老化或者破损,如有问题及时更换。

- 调整紧固螺栓:检查紧固螺栓是否松动,适时进行紧固。

4. 重新设计换热器如果换热器存在设计问题,可以重新设计或者更换合适的换热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流体性质、流量、温度、压力等因素,确保换热器能够正常运行。

5. 更换老化材料如果换热器材料老化,可以考虑更换新的材料,提高换热器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四、结论通过对换热器运行故障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故障。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调整,确保换热器能够正常运行。

换热器基本知识与设计(答案解析)

换热器基本知识与设计(答案解析)

GDOU-B-11-302班级:姓名:学号:试题共4页加白纸3张10. 在廷克流动模型中ABCDE5股流体中,真正横向流过管束的流路为B股流体,设置旁路挡板可以改善C股流体对传热的不利影响。

二.选择题(20分。

每空2分)1.管外横向冲刷换热所遵循侧传热准则数为(C )A. 努赛尔准则数B. 普朗特准则数C. 柯尔本传热因子D. 格拉肖夫数2.以下哪种翅片为三维翅片管( C )A. 锯齿形翅片B. 百叶窗翅片C. C管翅片D. 缩放管3.以下换热器中的比表面积最小( A )A.大管径换热器B.小管径换热器C.微通道换热器 D. 板式换热器4. 对于板式换热器,如何减小换热器的阻力(C )A.增加流程数B.采用串联方式C.减小流程数 D. 减小流道数。

5.对于板翅式换热器,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C )A.翅片高度越高,翅片效率越高B.翅片厚度越小,翅片效率越高C.可用于多种流体换热。

D. 换热面积没有得到有效增加。

6.对于场协同理论,当速度梯度和温度梯度夹角为( A ),强化传热效果最好。

A.0度B.45度 C.90度 D. 120度7. 对于大温差加热流体(A )A.对于液体,粘度减小B.对于气体,粘度减小C.对于液体,传热系数减小 D. 对于气体,传热系数增大8. 对于下列管壳式换热器,哪种换热器不能进行温差应力补偿( B ) A.浮头式换热器B.固定管板式换热器C.U型管换热器 D. 填料函式换热器。

9. 对于下列管束排列方式,换热系数最大的排列方式为( A ) A.正三角形排列B.转置三角形排列C.正方形排列 D. 转正正方形排列。

10. 换热器内流体温度高于1000℃时,应采用以下何种换热器(A )A .辐射式换热器B .强制对流式换热器C .自然对流式换热器 D. 复合式换热器。

三.名词解释(15分,每题5分) 1.布管限定圆(5分)热交换器的管束外缘受壳体内径的限制,因此在设计时要将管束外缘置于布管限定圆之内,布管限定圆直径Dl 大小为浮头式:固定板或U 型管式2.卡路里温度(5分)对于油类或其他高粘度流体,对于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粘度发生很大变化,若采用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温度作为定性温度,往往会使换热系数的数值有很大误差,虽然可以分段计算,但是工作量较大,工业上常采用卡路里温度作为定性温度。

换热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换热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换热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关键词:换热器设计SW6计算程序摘要:本文简略阐述了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提醒设计者在设备设计中重视。

前言:石油和化工设备中的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是以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为基础进行设计的,但有些设计者因未能完全理解标准的内涵,对一些条款的忽视和不理解而造成设备设计的错误,从而影响了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本文简略阐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提醒设计者在设备设计中重视。

1. GB151适用范围GB151适用参数为公称直径DN≤2600mm,公称压力PN≤35MPa,且公称直径和公称压力的乘积不大于1.75x104mm·MPa。

标准限定最大设计参数范围是为了避免过于笨重、结构上的不合理设计。

对于超出上述参数范围的换热器,特别是工程中可能遇到的中、低压大直径换热器,作为设备整体在结构尺寸合理设计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应用标准给出的设计原则。

除GB151中所列的五种常用的换热器型式外,如折流杆换热器、绕管式换热器、螺旋折流板、波纹管换热器,在合理的传热计算基础上,也应参照GB151-99进行设计。

对于一些特殊结构、布管和载荷条件特殊、或是操作条件特殊的换热器设计应予以特殊考虑,特殊情况如下:a. 圆环形管板b. 边不布管区较宽(k>1.0)的固定式管板c. 分布管或非轴对称布管的管板d. 有非同一换热管径的管板e. 厚度方向温差较大的管板f. 管壳程直径差别较大的换热器g.壳体、管箱不是标准中a型连接的浮头式或填料函式换热器h. 较大的换热器。

i. 载荷有显著影响的立式换热器j. 与法兰搭焊连接的固定管板对上述情况采用详细应力分析设计方法,如JB4732附录I给出的计算方法或是可比的已投入使用的结构进行对比经验设计。

2.管壳程压差较大时,壳程压力试验的选取当管程设计压力大于壳程设计压力时,壳程的试验压力仍按常规选取是错误的。

为检查管子与管板连接的严密性,壳程的试验压力可按下面的几种方法处理,并应体现在施工图纸中:a)提高壳程的试验压力等于管程试验压力。

换热器注意问题

换热器注意问题

换热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一、换热器设计必备的条件二、管箱三、管板四、折流板五、拉杆的布置六、防冲板结构设计七、其它注意事项一、换热器设计必备的条件1、换热器类型;2、管、壳程的操作压力、操作温度;3、管、壳程的设计压力、设计温度;4、设备的公称直径;5、管壳程与管板的连接形式;6、换热管的排列形式、根数(U型管换热器为管头数的1/2);7、折流板之间的间距——换热管最大无支撑跨距;8、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型式(强度焊+贴胀;强度胀+密封焊);9、设备支撑形式(耳座,鞍座);10、管壳程两侧的介质(易燃、易爆、毒性),(腐蚀裕度,容器类别,焊接接头系数,热处理,选材,焊接试件)11、折流板的形式、切割率;12、固定管板管热器: 壳体和管子的金属壁温13、场地条件14、以上述元件的材料——亦可根据相关的标准选用;二、管箱管箱一般由封头(平盖)、筒节、设备法兰、接管及其连接法兰、分程隔板(多程换热器)等几部分组焊而成。

1. 封头在换热器中封头主要采用的是标准的椭圆封头,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其厚度的确定,确定封头厚度时应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a.按GB150第5.3节(P116-117)进行计算求取-应注意标准椭圆封头的形状系数: 内压k=1.0 外压k1=0.9b.满足GB150第4.3.7条壳体加工后不包括腐蚀余量的最小厚度(P11)c.满足GB150第5.3.2节中要求:Di/2hi≤2 的椭圆封头的有效厚度应不小于内直径的0.5%,Di/2hi>2的椭圆形封头的有效厚度应不小于封头内直径的0.30%。

该条限制主要考虑:1)封头在内压作用下,由于周向压缩应力作用而出现弹性失稳现象(GB150释义P120)2)椭圆封头过渡区封头成形过程中最易减薄的区域d.考虑开孔补强要求,提高封头厚度封头厚度选取时,还应注意钢板厚度跨档问题。

2. 筒节1)厚度确定a. 按GB150计算求取b. 满足GB150第4.3.7条-加工成形后最小厚度的要求(不包括C2)c. 结构要求-高压焊接结构选筒节外壁与法兰外径相等2)筒节长度的确定按GB151第5.2.2条(P18)管箱最小内侧深度a. 轴向开口的单管程管箱,开口中心处的最小深度应不小于接管内径的三分之一b. 多程管箱的内侧深度应保证两程之间的最小流通面积不小于每程换热管流通面积的1.3倍,当操作允许时,亦可等于每程换热管的流通面积c. 对于管箱筒节上有接管的,其筒节长度L取d.对于无补强圈的接管,筒节长度L应满足接管补强宽度B的要求,即,L≥B+He. 管箱上无接管的,当管箱法兰选用(NB/T47023)长颈对焊法兰时,应考虑法兰对连接筒体长度的要求,管箱长度选取,除考虑各元件之间相邻焊缝之间距离及流通面积所要求的短节长度,还应考虑管箱内件的焊接和清理,因此对多程管箱,除限制最小长度外,还应考虑最大长度限制(按换热器结构设计手册P169)选取3)设备法兰a.选用标准法兰JB/T47021-47023 ;b.通过计算设计法兰尺寸法兰计算设计中,各载荷的力臂都为载荷至中心圆的距离,因此紧缩螺栓中心圆直径可有效地减小法兰力矩的力臂。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问题及措施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问题及措施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问题及措施摘要:换热器是一种使两种或者多种流体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的设备,经常应用于石油或者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由于换热器,尤其是列管式换热器应用非常广泛,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环境需要考虑不同的因素,所以列管式换热器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就是针对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时的问题加以概述,并且就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适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列管式换热器;设计;问题;措施引言列管式换热器在化工产品的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乙炔法生产聚氯乙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是最关键的设备,它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安全问题。

列管式换热器在设计时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列管式换热器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换热管和接管之间泄漏等现象,这种问题的出现肯定有使用过程、管道内流体质量等原因,但是这里所要讨论的主要是列管式换热器在设计过程出现的问题。

一、换热器的种类与评价常见的换热器有五种:(1)蛇管换热器(2)套管换热器(3)板式换热器(4)圆盘式换热器(5)列管式换热器。

蛇管换热器与套管换热器因金属用量多、笨重、传热面积所占空间较大,故很少应用;板式换热器在国外广泛使用,但在国内因密封周边较长、易泄漏、不耐高温,而且抵抗压力较小,用的较少;圆盘式换热器结构复杂,清洗困难,一般只用于色拉油工艺中;列管式换热器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工效高、实用性能好,被广泛使用。

二、列管式换热器构造2.1结构简图(见示意图)2.2设计原理在确定了流体流量,两种流体进出口温度的情况下,根据热流体放出的热量和冷流体吸收的热量相等,利用有关公式进行计算而设计。

三、列管式换热器出现泄漏问题的设计原因列管式换热器出现的泄漏问题,一般发生在换热管和连接管之间。

而在换热管和连接管连接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两种方法,即焊接法和胀接法,其中胀接法又分为液压胀接和机械胀接。

3.1焊接法泄漏的原因在进行焊接过程中,会产生很高的温度,而这种高温会使焊接区周围的部分发生变形,这就会使焊接的效果大打折扣。

换热设备设计工程师面试题及答案

换热设备设计工程师面试题及答案

换热设备设计工程师面试题及答案1.请介绍一下您的换热设备设计经验,以及您在之前项目中的角色和职责。

在我的过往工作中,我主导了多个换热设备设计项目。

例如,我曾领导过一个涉及石油化工行业的项目,负责设计高效的换热器以提高生产效率。

我在项目中负责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全过程,确保设备符合工艺要求,满足客户需求。

2.在换热器设计中,您是如何考虑节能和环保的因素的?请提供具体案例。

在设计中,我始终注重节能和环保。

在一个化肥生产项目中,我采用了高效的传热表面,减少了能耗。

同时,优化管道布局,降低流体阻力,提高换热效率。

这不仅降低了操作成本,还有助于环保。

3.请解释一下在换热器设计中的热力学原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原理进行优化设计。

在换热器设计中,理解热力学原理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掌握传热传质方程,我能够确定最佳的热交换面积,以实现高效的换热。

在一个化工厂项目中,我成功应用这些原理,提高了系统的热效率。

4.在处理高温高压流体的换热器设计中,您采用了哪些特殊的材料和安全措施?在一次涉及高温高压的天然气液化项目中,我选择了耐高温合金作为换热器材料,并采用了双层防漏设计以确保安全。

此外,我结合了先进的温度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况,确保在极端条件下也能保持设备的稳定运行。

5.请详细描述一次您成功解决过的换热器设计中的挑战,并阐述解决方案的创新性。

在一个化工厂项目中,客户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换热器,以适应新工艺流程。

我采用了紧凑型换热器和先进的流体动力学模拟,成功地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了高效换热,提高了系统整体性能。

6.如何在设计中考虑设备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在一个食品加工厂项目中,我注重设备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

我选择易于拆卸的换热器结构,使得维护更加方便。

同时,通过定期的检修计划和先进的故障预测技术,确保了设备的可靠运行。

7.请解释一下热力学循环对换热器设计的影响,并提到您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在一个电站项目中,我充分考虑了热力学循环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答案)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答案)

广东海洋大学 2013年清考试题《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课程试题课程号: 1420017√ 考试□ A 卷□ 闭卷□ 考查□ B 卷√ 考试一.填空题(10分。

每空1分)1.相比较沉浸式换热器和喷淋式换热器,沉浸式换热器传热系数较低。

2.对于套管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来说, 套管式换热器 金属耗量多,体积大,占地面积大,多用于传热面积不大的换热器。

3.在采用先逆流后顺流<1-2>型热效方式热交换器时,要特别注意温度交叉问题,避免的方法是 增加管外程数 和两台单壳程换热器串联。

4.在流程的选择上,腐蚀性流体宜走 管程,流量小或粘度大的流体宜走壳程,因折流档板的作用可使在低雷诺数(Re >100)下即可达到湍流。

5.采用短管换热,由于有入口效应,边界层变薄,换热得到强化。

6. 相对于螺旋槽管和光管,螺旋槽管的换热系数高.7. 根据冷凝传热的原理,层流时,相对于横管和竖管,横管 传热系数较高。

8.减小管子的支撑跨距能增加管子固有频率,在弓形折流板缺口处不排管,将 减小 管子的支撑跨距9. 热交换器单位体积中所含的传热面积的大小大于等于700m 2/m 3,为紧凑式换热器。

10. 在廷克流动模型中ABCDE5股流体中,真正横向流过管束的流路为B 股流体,设置旁路挡板可以改善C 股流体对传热的不利GDOU-B-11-302班级:姓名:学号:试题共4 页加白纸3张密封线影响。

二.选择题(20分。

每空2分)1.管外横向冲刷换热所遵循侧传热准则数为(C )A. 努赛尔准则数B. 普朗特准则数C. 柯尔本传热因子D. 格拉肖夫数2.以下哪种翅片为三维翅片管( C )A. 锯齿形翅片B. 百叶窗翅片C. C管翅片D. 缩放管3.以下换热器中的比表面积最小( A )A.大管径换热器B.小管径换热器C.微通道换热器 D. 板式换热器4. 对于板式换热器,如何减小换热器的阻力(C )A.增加流程数B.采用串联方式C.减小流程数 D. 减小流道数。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解答题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解答题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解答题(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按传热过程分类,换热器有几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直接接触式换热器,也叫混合式换热器(2)周期流动式换热器,也称蓄热式换热器,借助于由固体制成的蓄热体交替地与热流体和冷流体接触。

优点:① ~③ P2主要缺点:①②P2(3)间壁式换热器,也称表面式换热器,冷热流体被一个固体壁面隔开,互不接触,热量通过固体壁面传递。

应用最多(4)液体耦合间接式换热器:系统由两台间壁式换热器组成,通过某种传热介质(如水或液态金属)的循环耦合在一起。

主要优点:①② P42. 换热器常用哪些材料制造金属材料换热器:碳钢、不锈钢、铝、铜、镍及其合金等非金属材料换热器:石墨、工程塑料、玻璃、陶瓷换热器等。

稀有金属换热器可解决高温、强腐蚀等换热问题,但材料价格昂贵使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钛应用较,钽、锆等应用较少。

3.对腐蚀性介质,可选用什么材料换热器非金属材料换热器:石墨、工程塑料、玻璃、陶瓷换热器等4.管壳式换热器特点,常用类型优点:管壳式换热器具有易于制造、成本较低、清洗方便、适应性强、处理量大、工作可靠以及选材范围广等特点,且能适用于高温高压的工况。

缺点:存在壳程流动死区、壳程压力损失较大、容易结垢以及容易发生管束诱导振动等5.间壁式换热器的特点,常用有哪些类型P2 – P36.对两种流体参与换热的间壁式换热器,其基本流动式有哪几种说明流动形式对换热器热力工作性能的影响.(1)顺流式或称并流式,其内冷、热两种流体平行地向着同一方向流动.(2)逆流式,两种流体也是平行流动,但它们的流动方向相反。

(3)叉流式或称错流式,两种流体的流动方向互相垂直交叉.(4)混流式,两种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既有顺流部分,又有逆流部分。

当冷、热流体交叉次数在四次以上时,可根据两种流体流向的总趋势,将其看成逆流或顺流.顺流和逆流可以看作是两个极端情况。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中的重要问题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中的重要问题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中的重要问题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热交换器结构,其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设计和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材料选择、壳体和管道的结构、支撑和密封等。

以下是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1、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材料是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材料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耐腐蚀能力强,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一般使用不锈钢、钛合金、镍基合金、铜合金等材料。

2、壳体和管道的结构壳体的结构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内部压力和外部载荷。

壳体由壳体头和壳体筒组成,一般采用对接或法兰连接方式。

管道的结构应该考虑流体的流动特性和换热流程的要求,一般采用不同的形状、长度和数量的管子,以满足流体的流量和换热效果要求。

3、支撑和密封在运行过程中,管壳式换热器需要足够的支撑和密封,以保证安全和稳定的运行。

支撑应该均匀,以避免管子的弯曲和扭转,导致热交换效率下降。

密封应该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以避免流体泄漏或渗透,导致系统失效。

4、强度计算强度计算是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和制造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强度计算主要包括壳体和管子的强度计算、法兰连接的强度计算、焊接接头的强度计算等。

强度计算需要考虑不同的载荷情况、温度变化、材料蠕变等因素,以保证管壳式换热器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都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安全性。

总之,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并结合实际应用要求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满足不同工况下的热交换需求。

换热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换热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换热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分析换热器是一种在物料间实现传递热量的节能设备,将热量通过高温流体传递给低温流体,从而使设备整体流体温度达标后应用于多种产业中。

本文针对换热器在应用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做出分析,并且相继提出改进措施,主要以管壳式换热器为例进行探讨。

标签: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措施0 引言换热器用途广泛,实用价值强,已经在多种领域中形成产业链条,主要运用在石油、化工、能源及各种轻工业中。

专家在设计换热器中会过度依赖计算机给予的计算结果,从而忽略了其过程,导致设计中出现错误,下面针对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解决,保障其质量。

1 换热器的基本介绍换热器有很多种类型,有管板式,浮头式和U形管式等,因其构造不同,其使用特点和发挥的作用也大不相同,其主要以常见的管壳式换热器为多,在生活应用中高达70%。

在整体设计中既要考虑材质的结构和压力等问题,还要考虑到它的供热和清洗条件以及检修方面等多种问题。

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时注重实现其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价值,在成本制造上具有多重优势,足够的选材范围,能够承受高温高压并且结构优化等。

只有不断完善其结构设计才能保障其长期安稳运行。

2 换热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1)管、壳程试验压力的选取。

首先,在管程设计中,设计者应当注意换热器管程设计压力与壳程设计压力的平衡,设计者不应在其压力值相差变大的情况下仍然照常进行。

比如当管程试验压力大于壳程试验压力时,设计者应该提高壳程试验压力使之与管程试验压力相平衡,进行此项试验时,应该首先核对壳体的压力值必须低于所有材料在试验温度下90%的弯曲度,然后运用处于换热管和管板间的焊接接头重新进行检测。

如果以上方法还是不能使压力差得到平衡,如果压力差略小时,应该考虑对壳程壁的厚度做出调整,适当增厚。

(2)分程隔板槽面积。

计算管板时需要得知隔板槽的面积,大多设计者直接用计算机得出板槽面积,这会与规定度面积产生差异。

并且,分程隔板槽面积不是简单地指隔板槽面积,而是在隔板结构中没有被热换管所支撑到的面积。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时,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阐述解释,提醒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引起注意。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常见问题解释一、引言管壳式换热器在炼油、石油化工、医药、化工以及其它工业中使用广泛,它具有结构坚固、可靠性程度高、使用范围广等优点,所以在各个工程中仍得到普遍使用。

在按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进行设计时,设计者虽以本标准作为设计依据,但常常会因设计人员知识匮乏,对标准法规的理解不到位,导致设计不合理、取值有误等问题发生。

以下是我平常在换热器设计中积累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阐述解释,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问题概况1.管板材料由板材代替锻件,或者是由锻件代替板材后没有重新进行强度校核管板一般情况用锻件优于用钢板,但用锻件的成本要高很多,故在条件不苛刻时,管板用板材。

一般规定如下:1.1厚度很大而不能确保质量要求时,宜采用锻件。

因厚钢板会有分层、夹杂等缺陷及性能指标波动大等问题。

1.2管板以凸肩形式与圆筒相对接时,必须采用锻件。

为避免凸肩处可能产生的夹渣、分层及改善凸肩处纤维受力状况,减小加工量,节省材料,采用凸肩与管板直接锻造出来的整体锻件来制造管板。

1.3厚度大于60mm的管板宜采用锻件。

由于各种原因,制造厂临时用板材代替锻件,或者是由锻件代替板材,这种做法是万不能取的。

一定注意同一材料,同一厚度,同一设计温度下板材与锻件的许用应力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厚度相同时,板材的许用应力略高于锻件,所以如果原设计的图纸管板为板材,在改为锻件时,设计人员一定要重新校核管板的厚度。

2.管板堆焊时技术要求不全面管板堆焊时,设计者对堆焊的管板没有做详细的技术要求。

下面以低合金碳钢管板上堆焊不锈钢为例:2.1堆焊前,应按NB/T47014-2011《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进行耐蚀层堆焊的焊接工艺评定。

2.2整个堆焊层的表面应平整,平面度公差为1mm.不进行加工的堆焊表面应平滑。

换热器窗口区不排管的原因

换热器窗口区不排管的原因

换热器窗口区不排管的原因
换热器窗口区不排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设计问题:换热器的设计可能没有考虑到排管的需求,或者排管的需求并不
显著,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时没有加入排管的功能。

2.制造问题:在制造过程中,可能由于技术或者材料的限制,无法实现排管的
功能。

3.使用环境:换热器所处的环境可能比较特殊,如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等,
这可能导致排管无法正常工作。

4.经济考虑:增加排管可能会增加换热器的制造成本,如果排管带来的效益不
足以抵消其成本,那么从经济角度考虑,不排管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5.维护问题:如果排管需要经常更换或维护,可能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和麻烦,
因此设计者可能选择不排管以减少维护成本。

6.法规要求:可能存在某些法规或标准要求,规定换热器不能或者不允许安装
排管,因此制造商会遵循这些要求进行制造。

7.未发现问题:设计者和制造商可能没有意识到排管的重要性或者必要性,因
此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没有加入排管。

综上所述,换热器窗口区不排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人希望在此搞一换热器专贴,以方便相关行业人员,一起探讨,共同成长.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上传更多相关资料方便大家共享与学习(也很希望版主的支持与关注,能给提供资料和帮人很好解答问题的朋友予以奖励,使大家积极性更高).一人有难时,大家能八方支援.谁要总结出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经验或心得,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那是最好,使后来人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更好成长.先以下面此文开篇(申明:不是本人自己总结,从别处看得,觉得很好,以此开篇,后面将陆续补上一些,我之前收集的关于换热器方面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换热器设计思路及相关知识一、前言换热器分类:管壳式换热器根据结构特点可分为下列两类。

1.刚性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又成为固定管板式,通常可分为单管程和多管程两种。

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紧凑、造价便宜和应用较广;缺点是管外不能进行机械清洗。

2.具有温差补偿装置的管壳式换热器:它可使受热部分自由膨胀。

该结构形式又可分成:①浮头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的一端管板能自由伸缩,即所谓“浮头”。

他适用于管壁和壳壁温差大,管束空间经常清洗。

但它的结构较复杂,加工制造的费用较高。

②U形管式换热器:它只有一块管板,因此管子在受热或冷却时,可以自由伸缩。

这种换热器的结构简单,但制造弯管的工作量较大,且由于管子需要有一定的弯曲半径,管板的利用率较差,管内进行机械清洗困难,拆换管子也不容易,因此要求通过管内的流体是清洁的。

这种换热器可用于温差变化大,高温或高压的场合。

③填料函式换热器: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管板上的每根管子的端部都有单独的填料密封,以保证管子的自由伸缩,当换热器内的管子数目很少时,才采用这种结构,但管距比一般换热器要大,结构复杂。

另一种形式是在列管的一端与外壳做成浮动结构,在浮动处采用整体填料函密封,结构较简单,但此种结构不易用在直径大、压力高的情况。

填料函式换热器现在很少采用。

二、设计条件的审查:1. 换热器的设计,用户应提供一下设计条件(工艺参数):①管、壳程的操作压力(作为判定设备是否上类的条件之一,必须提供)②管、壳程的操作温度(进口/出口)③金属壁温(工艺计算得出(用户提供))④物料名称及特性⑤腐蚀裕量⑥程数⑦换热面积⑧换热管规格,排列形式(三角形或正方形)⑨折流板或支撑板数量⑩保温材料及厚度(以便确定铭牌座伸出高度)⑾油漆:Ⅰ.如用户有特殊要求,请用户提供牌号,颜色Ⅱ.用户无特殊要求,设计人员自己选定2. 几个重点设计条件①操作压力:作为判定设备是否上类的条件之一,必须提供②物料特性:如用户不提供物料名称则必须提供物料的毒性程度。

因为介质的毒性程度关系到设备的无损监测、热处理、锻件的级别对于上类设备,还关系到设备的划分a. GB150 10.8.2.1(f)图样注明盛装毒性极度危害或高度危害介质的容器100%RT.b. 10.4.1.3 图样注明盛装毒性为极度或高度危害介质的容器,应进行焊后热处理(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接头可不进行热处理)c.锻件. 使用介质的毒性为极度或高度危害性的锻件应符合Ⅲ级或Ⅳ级要求。

③管规格:常用的碳钢φ19×2,φ25×2.5,φ32×3,φ38×5不锈钢φ19×2,φ25×2,φ32×2.5,φ38×2.5换热管的排列形式:三角形,转角三角形,正方形,转角正方形。

★换热管间需要机械清洗时,应采用正方形排列。

三、基本设计参数的确定1.设计压力,设计温度,焊接接头系数2.直径:DN<400的圆筒,采用钢管。

DN≥400的圆筒,采用钢板卷制。

16”钢管------与用户商量采用钢板卷制。

3.布置图:根据换热面积、换热管规格画布置图,确定换热管数量。

如果用户提供了布管图,也要复核布管是否在布管限定圆以内。

★布管的原则:①在布管限定圆内应布满管。

②多管程的各管程数应尽量相等。

③换热管应对称排列。

4.材料强调以下两点:①换热器圆筒的碳素钢、低合金钢钢管应采用无缝钢管。

符合GB150----1998附录A4.2的奥氏体不锈钢焊接钢管,可用做换热器圆筒。

其使用范围有一些限制:a.焊接钢管应采用不添加填充金属的自动电弧焊或电阻焊焊接方法制造。

b.技术要求符合A4.2.1:壁厚允许偏差为±12.5%,弯曲度不大于1.5㎜/m,逐根进行涡流或射线检测,逐根进行水压实验。

c,使用规定按A4.2.2;设计压力不大于6.4Mpa;壁厚不大于8㎜;不得用于毒性程度为极度危害的介质;许用应力为相应钢号无缝钢管的许用应力乘以0.85的焊接接头系数。

②管板本身具有凸肩并与圆筒(或封头)连接时,应采用锻件。

由于采用此种结构的管板一般都用于压力较高、易燃、易爆、以及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的场合,对管板要求较高,管板也较厚。

为避免凸肩处产生加渣、分层、及改善凸肩处纤维受力的状况,减少加工量,节约材料,采用凸肩与管板直接锻造出来的整体锻件来制造管板5.换热器与管板的连接方式管子于管板的连接,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结构部分。

他不仅加工工作量大,而且必须使每一个连接处在设备运作中,保证介质无泄漏及承受介质压力能力。

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a胀接;b焊接;c胀焊接胀接用于管壳之间介质渗漏不会引起不良后果的情况,特别适用于材料可焊性差(如碳钢换热管)及制造厂的工作量过大的情况。

由于胀接管端处在焊接时产生塑性变形,存在着残余应力,随着温度的升高,残余应力逐渐消失,这样使管端处降低密封和结合力的作用,所以胀接结构受到压力和温度的限制,一般适用于设计压力≤4Mpa,设计温度≤300度,并且在操作中无剧烈地震动,无过大的温度变化及无明显的应力腐蚀;焊接连接具有生产简单、效率高、连接可靠的优点。

通过焊接,使管子对管板有较好的增将作用;并且还有可降低管孔加工要求,节约加工工时,检修方便等优点,故应优先采用。

此外,当介质毒性很大,介质和大气混合易发生爆炸介质有放射性或管内外物料混合会产生不良影响时,为确保接头密封,也常采用焊接法。

焊接法虽然优点甚多,因为他并不能完全避免“缝隙腐蚀”和焊接节点的应力腐蚀,而且薄管壁和厚管板之间也很难得到可靠的焊缝。

焊接法虽然较胀接可以乃更高的温度,但是在高温循环应力的作用下,焊口极易发生疲劳裂纹,列管与管孔存在间隙,当受到腐蚀介质的侵蚀时,以会加速接头的损坏。

因此,就产生了焊接和胀接同时使用的方法。

这样不但能提高接头的抗疲劳性能,同时可以降低缝隙腐蚀倾向,因而其使用寿命比单用焊接时长的多。

在什么场合下适宜施行焊、胀接并用的方法,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通常在温度不太高而压力很高或介质极易渗漏时,采用强度胀加密封焊(密封焊是指单纯防止渗漏而施行的焊接,并不保证强度)。

当在压力和温度都很高的情况下,则采用强度焊加贴胀,(强度焊是即使焊缝有严密性,又能保证接头具有较大的拉脱力,通常是指焊缝强度等于管子轴向负荷下的强度时的焊接)。

贴胀的作用主要是消除缝隙腐蚀和提高焊缝的抗疲劳性能。

具体的结构尺寸标准中(GB3151-1999.5.8条)已有规定,在此不再详述。

对于管孔表面粗糙度的要求:a当换热管与管板焊接连接时,管的表面粗糙度Ra值不大于35uMb单换热管与管板胀接联接时,管孔表面粗糙度Ra值不大于12.5uM胀接连接时,管孔表面不应有影响胀接紧密性的缺陷,如贯通的纵向或螺旋状刻痕等四、设计计算1.壳体壁厚计算包括管箱短节、封头、壳程筒体的壁厚计算管、壳程筒体壁厚应满足GB151中最小壁厚的规定,对于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最小壁厚是按腐蚀裕量C2=1mm考虑的,对于C2大于1mm的情况,壳体的最小壁厚应相应增加。

2.开孔补强计算对于壳体采用钢管制的,建议采用整体补强(增加筒体壁厚或采用厚壁管);对于比较厚的管箱上开大孔考虑综合经济性不另行补强应满足的几点要求:①设计压力≤2.5Mpa②相邻两孔中心距应不小于两孔直径之和的两倍③接管公称直径≤89mm④接管最小壁厚应表8-1的要求(接管腐蚀裕量为1mm)3.法兰设备法兰采用标准法兰时应注意法兰与垫片、紧固件的匹配,否则应对法兰进行计算。

比如甲型平焊法兰在标准中与其匹配的垫片为非金属软垫片;当采用缠绕垫片应对法兰重新计算4.管板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管板的设计温度:根据GB150-1998的3.4.6及GB151-1998的 3.12.1规定,应取不低于元件的金属温度,但在管板计算中无法保证管\壳程介质作用,且管板的金属温度很难计算,故一般取较高侧的设计温度为管板的设计温度(GB151标准释义P55)②多管程换热器:在布管区范围内,因设置隔板槽和拉杆结构的需要而未能被换热器支承的面积Ad:对于正三角形、正方形排列:按GB151-1999 P28公式计算对于转角三角形:按《压力容器工程师设计指南》P370公式计算Ad=1.73 2 S(Sn-0.5S) 对于转角正方形:按GB151-1999标准释义P55例题中公式计算Ad= S(Sn-S)式中:S——换热器管中心距mmSn——隔板槽两侧相邻管中心距mm——沿隔板槽两侧的排管数③管板的有效厚度管板的有效厚度系指管程分程隔板槽底部的管板厚度减去下列二者之和a管程腐蚀裕量超出管程隔板槽深度的部分b壳程腐蚀裕量与管板在壳程侧的结构开槽深度二者中的最大植5.膨胀节的设置在固定管板换热器中,由于管程内流体与管程流体之间具有温差,而换热器和壳体与管版固定连接,这样在使用状态时,壳体与管子之间有膨胀差存在,壳体和管子受到轴向载荷。

为了避免壳体和换热器破坏、换热器失稳、换热管从管板上拉脱,就应设置膨胀节,以降低壳体和换热器的轴向载荷一般在壳体和换热器壁温差较大时,需考虑设置膨胀节,在管板计算中,按有温差的各种共况计算出、、q ,其中有一个不合格时,就需增加膨胀节——换热管轴向应力——壳程圆筒轴向应力q——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拉脱力五、结构设计1.管箱(1)管箱的长度a最小内侧深度①向开孔的单管程管箱,开口中心处的最小深度应不小于接管内直径的1/3②管程的内外侧深度应保证两程之间的最小流通面积不小于每程换热管流通面积的1.3倍b最大内侧深度考虑内件焊接和清理是否方便,尤其对于公称直径较小的多管程换热器。

具体可参照《钢制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结构设计手册》一书(2)分程隔板隔板的厚度和布置按GB151表6和图15,对于厚度大于10mm的分程隔板,密封面应削边至10mm;对于列管式换热器,隔板上应设置泪孔(排净孔),排净孔的直径一般为6mm 2。

壳体及管束①管束级别Ⅰ、Ⅱ级管束,仅仅针对碳钢、低合金钢换热管国内标准中还存在着“较高级”和“普通级”制订的。

一旦国内换热管能够采用“较高级”钢管时,碳钢、低合金钢换热管束无需再分Ⅰ级和Ⅱ级Ⅰ、Ⅱ管束的区别主要在于换热管的外径、壁厚偏差不同,相应地管孔尺寸和偏差不同Ⅰ级管束的精度要求高一些,对于不锈钢换热管,只有Ⅰ级管束;对于常用的碳钢换热管②管板a管孔尺寸偏差注意Ⅰ、Ⅱ级管束的区别b分程隔板槽Ⅰ槽深一般不小于4mmⅡ分程隔板槽宽:碳钢12mm;不锈钢11mmⅢ分程隔板槽拐角处的倒角一般为45度,倒角宽度b近似等于分程垫片的圆角半径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