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元凯 陕北的窑洞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
说明文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各题。
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重现人间马思嘉①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对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贺兰山苏峪口生态保护区内的一处山坡上,发现大量闪着神秘光泽的细白瓷碎片,以及部分从流沙中浮现的窑炉遗迹。
②a据调查,瓷窑遗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13处窑炉。
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1号和2号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开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大量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开采瓷土、石英、煤、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③专家介绍,两座残高逾两米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历经千年风雨,保存完好的风道、火膛、窑室、烟囱等遗迹揭示了当时高超的窑炉建制。
b作坊遗迹还包括瓷土粉碎、贮存、拉坯、上釉、晾坯等痕迹,反映了较为完整的制瓷工艺流程。
④今年2月15日,c国家文物局将这一考古新发现作为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
2月22日,宁夏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一窑址始建于西夏早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⑤d苏峪口瓷窑址项目负责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说,窑址废弃后就被山上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因此是全国瓷窑址作坊遗迹保存最好的窑场之一。
(选自《半月谈》2023年第8期,有改动)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掘苏峪口瓷窑完整作坊遗迹的时间是2017年。
B.现已发掘的两座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高两米,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C.考古专家认为,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建于西夏早期,是国内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2023届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届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文化街区与文化遗址有所不同,如前者动态发展,后者静置不变;前者有助于传承城市原生性文脉,后者则无此作用。
B.经营、管理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照搬其他街区的运营模式;从长远看,自主经营或自主管理的运营模式不利于街区发展。
C.鼓励历史街区的居民就地参与商业活动,这一做法有助于解决部分原住居民的生计问题,也能助推历史街区文化传承。
D.如果历史街区不设置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城建、规划、文旅等部门便会因没有机构统一组织、协调而无法开展合作。
6.平遥古城在保护、管理历史街区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请根据材料三分条列出这些做法。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茶盐古道的根味禾源时值冬日,叶子对树枝的依恋终究敌不过叶子的重量,叶子随风飘落到茶盐古道的阶石上。
叶子以为自己带着春夏秋三季的信息到来,会赢得阶石的青睐,它万万没想到阶石最不缺的就是浸泡在时光里的信息。
在茶盐古道的阶石眼中,十年、百年的信息也只是幼稚的嬉语。
在唐宋元时期,屏南的茶盐古道就是山水间的一根长长的琴弦,踏上茶盐古道的阶石,就能感受到整根弦的律动。
可是后来,如刃的时光把这根弦裁成小段,这山留一截,那山留一段。
当还能感受到白昼与黑夜之时,茶盐古道会借一茬一茬的荒草,把一年年的愁绪表达出来;会在空中寻找随它来到村庄的炊烟,认出哪一缕是苏家的,哪一缕是韩家的,哪一缕是前地村的,哪一缕是蕉城吴山的……偶尔还会在树林的涛声里,追忆自己曾经的繁华,为自己把山与海紧紧连在一起感到骄傲。
可荒草疯长,遮住了它的视野,终于,它再也分不清白昼与黑夜,时间对于它而言就是一个概念。
茶盐古道闲下来了,不再追赶日子,它深隐山中,成了一条硬邦邦而又七零八碎、不与时间计较的根。
不与时间计较的事物就是老货。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必修上册语言运用精选题(一)【教师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必修上册语言运用精选题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神仙们驾云驭风而来的情形。
(2)小刚临摹了一幅身着铁衣的古装戍边战士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有想好。
李老师认为不妨直接使用古人的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4)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方法,通过上下文意的互相交错、渗透、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2)示例: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3)用心一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示例: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陕北窑洞历史悠久。
②最早始于周代的窑洞为半地穴式,③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
④明朝时,用石块开始做窑面墙。
⑤明末清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⑥后来,窑洞建筑风格和模式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⑦勤劳的陕北人依山挖洞,⑧智慧修葺毛坯子,⑨根据生活的需求建起院落,⑩直至一个完整的院落呈现在眼前。
一般常见窑洞有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接口窑洞。
窑洞的变迁经历了从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到后来成了土窑洞的出现,最后发展成砖窑洞或石窑洞。
陕北土窑洞阅读答案
篇一:陕北土窑洞阅读答案2.窑洞与普通民居房屋相比有哪些优点?3.指出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有些陕北老乡进了西安等大城市也要住窑洞,因为在陕北生活惯了,离不开火炕,所以西安市内也有一些石窑。
5.其实,陕北窑洞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居所,它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不朽贡献。
请联系相关学科的知识,列举与窑洞相关的革命史实。
答案 1、选文是以“事理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首先介绍陕北窑洞的环境和条件,然后说明窑洞的优点,接着说明窑洞的类别和结构。
2、冬暖夏凉、防火防盗、结实……准确。
5、答案示例:为写《论持久战》,毛主席六天六夜没合眼。
在毛泽东选集(1—4卷)收录的156篇文章中,有112篇是在延安的窑洞中写成的。
篇二:陕北土窑洞阅读答案篇三:陕北土窑洞阅读答案篇四:陕北土窑洞阅读答案1.说明了什么是窑洞,窑洞的种类和窑洞现存的数量2.选址和建筑方式的不同3.放在乙处.因为前一句说“除了结实抗震,还极其耐火”,如果加在这句后面,不仅与前文相呼应,还可以成为上一句所举的例子,更加具体的突出窑洞结实的特点,更令人信服.4.不能.因为作者不能确定是否准确就在5000年前,所以用“约”;“现存”表示现有的,也许以后会发现更多.这两个词起到限制作用,去了则改变原句意思.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5.都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并分段介绍事物特点.(相同点)《说“屏”》更注重渝介绍屏的作用.(不同点)话说我也刚写好= = 1.说明了什么是窑洞,窑洞的种类和窑洞现存的数量2.选址和建筑方式的不同3.放在乙处。
因为前一句说“除了结实抗震,还极其耐火”,如果加在这句后面,不仅与前文相呼应,还可以成为上一句所举的例子,更加具体的突出窑洞结实的特点,更令人信服。
4.不能。
因为作者不能确定是否准确就在5000年前,所以用“约”;“现存”表示现有的,也许以后会发现更多。
这两个词起到限制作用,去了则改... 男孩460740 2014-10-04 1.说明了什么是窑洞,窑洞的种类和窑洞现存的数量2.选址和建筑方式的不同3.放在乙处。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9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02期)(原卷版)
专题09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财[注](节选)王愿坚①访问胡行长,是为了给一篇革命回忆录补充材料。
②红军主力长征了,一支不满200人的红色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南方一片苦寒的山区里。
他们餐风饮露、茹苦含辛地坚持着,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3年。
胡行长就是当年那支游击队的供给部长、现在省人民银行的行长。
我找到了他的家。
这是一所平常的四合院,北房门口的向阳地里,有两个人在忙着。
右窗下是个老头,正往一排花盆里浇水。
盆里栽着些花不像花、菜不像菜的秧子。
左窗前的一位,蹲在那里做煤球,做得那么专心,直到我走到他面前才发觉。
③听我打听胡行长,他放下煤球,揩着手站起身,“叫我老胡吧。
”他笑着说,一双眼睛清亮,炯炯有神。
④“噢——,要抖落老账哩!”看了介绍信,老胡哈哈笑着,显然是个开朗爽快的人。
他给我介绍了旁边的老李:李老根,做过地下党交通站长,游击战时,对于支持山上的斗争出过好大力。
十几年没见了,这次他路过这,顺便把老胡三番五次要的东西带了来。
⑤老李笑着和我握了握手,转身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个钉着大红五角星的挎包,说道:“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他打开挎包,掏出一个账本,冲着老胡一扬,板起面孔说:“咱俩还有银钱官司哩!你看,白纸黑字,”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月8日,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枚。
’6天只给6个铜子。
6个!他要把我的喉咙捏断哩!”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
⑥账本纸页发了黄,麻布面子也磨损不堪了。
里面,一笔笔账目,日清月结,很是清楚。
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剿’。
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我夜里想到天明。
”⑦老胡拿着账本边念边说:⑧“‘17日,发出米24斤半’——每人减成2两。
‘18日,发出米12斤4两’——每人只1两米,煮成饭还不够一口吃的。
《回延安》(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回延安》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信天游刘成章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
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
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
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
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
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
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
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
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
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
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
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阅、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八年级语文寒假作业及答案:选择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谁都知道陕北是历史上的兵家纷争之地,(融至/以致)各个朝代兴修的古道纵横交错。
眼前这个文安驿竟是西魏大统年问所治,如今望去大约占地一百多亩,古时是有城墙围堰的,而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了。
但不知何时(树立/竖立)的一道浓缩陕北风情的石质牌坊,宽宽阔阅地立在古道北侧,一眼望去就知道里面当是一处古风荡漾的老地方。
果然,穿过牌坊就见有层层叠叠的窑洞顺坡而造,。
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一孔孔窑洞的式样略有差异,有的伸出齐齐的前檐,似将关中民居掖进了黄土崖,有如游牧风俗与农耕文化的精妙结合;有的压嵌着层层石板,粗糙而不失规整,(泛/闪)着比黄土还硬朗的色泽:,敦敦实实一丝不苟,纵横的纹路且把富足展现;有的是平地起窑,有意将屋顶盖成拱形,以抒发古驿人对传统民居的执著情感。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A.围堰断壁残垣B.前檐古风荡漾C.粗糙层层叠叠D.规整敦敦实实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A.以至树立闪B.以致竖立闪C.以致树立泛D.以至竖立泛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陕北独有的风韵悄悄张扬着有的是青石砌就的门脸B.悄悄张扬着陕北独有的风韵门脸有的是青石砌就的C.悄悄张扬着陕北独有的风韵有的是青石砌就的门脸D.陕北独有的风韵悄悄张扬着门脸有的是青石砌就的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A.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诈骗手段。
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微山湖畔,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的思考,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深度。
D.杨绛先生将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5.下列各旬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济宁市某校正在举行纪念“五四”运动演讲比赛,小明演讲时语无伦次,赢得阵阵掌声,获得了一等奖。
陕北的窑洞阅读练习及答案
陕北的窑洞阅读练习及答案《陕北的窑洞》阅读材料陕北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传统民居,广泛分布于从渭北到陕北的广大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各省、自治区,居住人口达4000万。
陕北人利用黄土的易凿、保温、坚固、耐久等特性,建造的这种住所,据说直接继承了原始人穴居的传统。
距今约5000年前,位于黄河中游的西安半坡地区的仰韶文化,其建筑式样就体现了典型的“穴居”式风格。
典型的窑洞,多为圆形顶,一般长约7米,宽约3.3米,正面有热炕。
炕不仅是卧床,也是妇女做针线活,孩子温习功课和招待客人的地方。
用土坯或石板砌的空心土炕,还常常与锅灶相连,烧饭的烟火,通过炕底的火道,从墙壁直达窑顶的烟囱排放出去,既能取暖,又节省柴火,是北方民居中一种很好的内部构造形式。
窑洞种类很多,根据选址和建筑方式的不同,通常可分为崖窑、坑窑、覆土窑等数种,各具特色。
最常见的窑洞要数崖窑,多在向阳避风的天然土壁内开凿而成,设计随意,开凿简单。
坑窑开凿就稍微复杂,要先在平地挖一个方形大坑,然后再向坑面三周凿窑,一周通道。
覆土式窑洞则是介于崖窑和坑窑之间,半靠崖半地下的一种窑洞。
而现在最时兴的却要数“箍窑”了,建筑时人们在平地上用砖、石、土坯建造而成,通常为一至两层,数窑则建成院落。
除了崖窑、坑窑、覆土窑以及现在流行的箍窑,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窑洞也分为土窑、砖窑、石窑等多种。
土窑洞出现得最早,在土崖上挖出窑洞,安上门窗而成,保暖性好。
虽不如石窑和砖窑牢固,但由于黄土土质结实,西北气候干燥,加上窖内经常生火做饭,也不易倒塌。
[甲]石窑就是由石头砌成,除了结实抗震,还极耐火。
[乙]砖窑则主以砖块为材料,比前两者保暖性差,但却具有美观的优点。
中国现存也是世界上数目最多、规模最大的窑洞群,就以土窑、崖窑为主,坐落在延安大学的校园里,分六排顺地势排列,各层从20多个窑洞至50多个不等,总数目达250余个,其景观颇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陕北的窑洞》阅读题题目(1)这篇说明文说明了什么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窑洞的种类甚多,文中提及了哪些分类标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的几句话是从文中摘出来的,在文中标明的[甲][乙]两个位置中,应当把它放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据说,唐初名将薛仁贵,当年曾住过的窑洞,经历了1300年的风风雨雨,仍保存至今,足见它的坚固。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符号阅读附答案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符号阅读附答案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符号1行走在沟壑纵横、墚峁交织的黄土高原上,视野中经常会出现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这种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居景观,是依托黄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筑。
2《墨子·节用》中说:“古人因丘陵掘穴而处。
”《新语》中还有“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的说法,这些证明人类曾有过穴居的历史。
而从考古发现的50万~60万年前的三棱大尖状石器推断,古人可能从那时起就开始在黄土高原挖掘洞穴。
他们在天然黄土断崖上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响了今天在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形制相似的窑洞建筑群。
据了解,直至今天,中国窑洞还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在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和河北六大窑洞区内,现在大约有4000万人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中,靠着古老的窑洞,适应着特殊气候和地理区域的环境。
黄土高原冬天十分寒冷,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
但是黄土高原的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适于凿挖。
先民们因地制宜,创制了这种居住方式。
他们利用黄土层本身的保暖性能,安然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天,也使窑洞成了黄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3那么,黄土高原为什么适合挖窑洞呢?来自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这是黄土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
经历过不同的地质年代和气候条件,黄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在早期的干冷气候环境中,黄土高原上的土质还比较疏松,黄土中的胶结物含量也非常少,不具备土壤结构,所以抗侵蚀的强度比较低,一旦遇水就会崩解湿陷。
雨水汇集径流在疏松的黄土地上切割,在黄土高原形成深浅不一的切沟。
到了后来,气候变得温暖潮湿,大量的生物开始在黄土高原生长繁殖,它们促进了黄土高原成壤,并使古壤的有机质与胶结物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黄土具备了较强的抗侵蚀力,这就为古人在黄土层上挖凿窑洞创造了条件。
2019学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练习:3这思考的窑洞含答案
3这思考的窑洞课时训练3这思考的窑洞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谪.居蛰.伏折.价海蜇.浅尝辄.止B.缝纫.妊.娠韧.带熟稔.光阴荏.苒C.祈祷.倒.退捣.鼓悼.念手舞足蹈.D.骈.体辩.解汴.京针砭.大腹便.便答案A解析A项,都读zhé;B项,rèn/rèn/rèn/rěn/rěn;C项,dǎo/dào/dǎo/dào/dǎo;D 项,pián/biàn/biàn/biān/piá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文天祥三次罢官回归故里,辟文山隐居,在寄意泉林山水、啸傲风云之际,写下了一批寄情山水的诗章,以清高隐逸之情,寓之志。
(2)读《水浒传》可以感受到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3)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支持对暴恐分子进行严厉打击,大家要、众志成城,粉碎暴恐分子的罪恶阴谋。
A.愤世嫉俗同仇敌忾疾恶如仇B.疾恶如仇同仇敌忾愤世嫉俗C.愤世嫉俗疾恶如仇同仇敌忾D.同仇敌忾愤世嫉俗疾恶如仇答案C解析“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疾恶如仇”,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1)句指文天祥对现实不满,应用“愤世嫉俗”;(2)句指梁山好汉对坏人的痛恨,应用“疾恶如仇”;(3)句由“大家”“众志成城”可知应用“同仇敌忾”。
3.(2016全国甲)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陶俑秦兵马俑出土以后,我在京城不止一次见到有人指着在京工作的陕籍乡党说:瞧,你长得和兵马俑一模一样!话说得也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在相貌上的衍变是极其缓慢的。
我是陕西人,又一直生活在陕西,我知道陕西在西北,地高风寒,人又多食面食,长得腰粗膀圆,脸宽而肉厚,但眼前过来过去的面孔,熟视无睹了,倒也弄不清陕西人长得还有什么特点。
史书上说,陕西人“多刚多蠢”,刚到什么样,又蠢到什么样,这可能是对陕西的男人而言,而现今陕西是公认的国内几个产美女的地方之一,朝朝代代里陕西人都是些什么形状呢,先人没有照片可查,我只有到博物馆去看陶俑。
最早的陶俑仅仅是一个人头,像是一件器皿的盖子,它两眼望空,嘴巴微张。
这是史前的陕西人。
陕人至今没有小眼睛,恐怕就缘于此,嘴巴微张是他们发明了陶埙,发动起了沉沉的土声。
到了秦,就是兵马俑了。
兵马俑的威武壮观已妇孺皆晓,马俑的高大与真马不差上下,这些兵俑一定也是以当时人的高度而塑的,那么,陕西的先人是多么高大!但兵俑几乎都腰长腿短,这令我难堪,却想想,或许这样更宜于作战。
古书上说“狼虎之秦”,虎的腿就是矮的,若长一双鹭鸶腿,那便去做舞伎了。
陕西人的好武真是有传统,而善武者沉默又是陕西人善武的一大特点。
兵俑的面部表情都平和,甚至近于木讷,这多半是古书上讲的愚,但忍无可忍了,六国如何被扫平,陕西人的爆发力即所说的刚,就可想而知了。
汉代的俑就多了,抱盾俑,扁身俑,兵马俑。
俑多的年代是文明的年代,因为被殉葬的活人少了。
抱盾俑和扁身俑都是极其瘦的,或坐或立,姿容恬静,仪态端庄,服饰淡雅,面目秀丽,有一种含蓄内向的阴柔之美。
汉兵马俑出土最多,仅从咸阳杨家湾的一座墓里就挖出三千人马。
这些兵马俑的规模和体型比秦兵马俑小,可骑兵所占的比例竟达百分之四十。
汉时的陕西人是善骑的。
魏晋南北朝的陶俑多是武士,武士里相当一部分是胡人。
《惊诧于陕北窑洞》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17分)惊诧于陕北窑洞(1)去延安,看见陕北窑洞的气派,甚是惊奇。
(2)陕北的窑洞居然从旮旮旯旯、坡坡坎坎的幽僻角落里强悍地钻腾出来,安安稳稳、大大落落地蹲居于宽展平整的地面上来了。
而且蹲居得那么凝重、雄健,一样地背北面南,一样地高门深院,或陈列路畔,或散落田间,或垒立山脚,一律高擎了深邃的巨眼。
广漠荒凉的陕北高原经它这么凝神一瞧,山水田园万种风情就一下子滚滚滔滔翻涌开来了。
(3)在一个春日既久,春意未足的天气里,从直罗东下至黄陵,又从黄陵北上经洛川、富县、甘泉到延安。
千里路上,陕北的窑洞一座座、一排排、一层层,随了高原的起伏,如潮汐一般从眼前不断涌起,一次次将我从懵懂迷惘中唤醒,我的心不由得随它而起伏而澎湃。
兰州市的设计者,工程设计大师任震英先生曾呼吁“为寒窑召唤春天”——这陕北的窑洞,莫非就是他头脑里一个远年的样板?哦,窑洞走向了阳光,春天走进了窑洞。
一场山遥水远的巨大变迁,竟然在这里隆重而又静穆地呈现,使我一想到这里,就感到一股莫名的惊恐了。
(4)是的,陕北的窑洞,虽是一副古旧姿态,但在技术上却早已走过了挖掘的时代,达到了一种纯粹意义的搭建了。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技术达到的程度下,摆脱沟沟坎坎的昏沉,缩短粱粱峁峁的迂曲,把一个个家庭呈现得一派光亮平坦,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陕北的窑洞里是有春天的。
可是,既为搭建,却又终究没有走向轻巧、圆通,甚或精微。
仍要固守一方土石的阵地,操行一套古老单一的陈式,不肯多行一步。
它具有了原始抛挖难以企及的那份敞迭、规整、雍容、挺拔,却没有什么娇气,依旧心平气和地袭染了那身粗犷、憨朴、蛮拙和土里土气。
(5)将山里的大块的石料采运一些过来,抛平凿正了垒砌上去,石料得来不易,砌上正面已够气派了,后背蹲靠在土坎下吧,剩下两边挨不着谁就用黄土板筑了,内里是土坯箍起的窑筒。
崖面石膏而坚固,拱门敞大而亮堂,通体却是一个敦实的土台子。
《惊诧于陕北窑洞》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17分)惊诧于陕北窑洞(1)去延安,看见陕北窑洞的气派,甚是惊奇。
(2)陕北的窑洞居然从旮旮旯旯、坡坡坎坎的幽僻角落里强悍地钻腾出来,安安稳稳、大大落落地蹲居于宽展平整的地面上来了。
而且蹲居得那么凝重、雄健,一样地背北面南,一样地高门深院,或陈列路畔,或散落田间,或垒立山脚,一律高擎了深邃的巨眼。
广漠荒凉的陕北高原经它这么凝神一瞧,山水田园万种风情就一下子滚滚滔滔翻涌开来了。
(3)在一个春日既久,春意未足的天气里,从直罗东下至黄陵,又从黄陵北上经洛川、富县、甘泉到延安。
千里路上,陕北的窑洞一座座、一排排、一层层,随了高原的起伏,如潮汐一般从眼前不断涌起,一次次将我从懵懂迷惘中唤醒,我的心不由得随它而起伏而澎湃。
兰州市的设计者,工程设计大师任震英先生曾呼吁“为寒窑召唤春天”——这陕北的窑洞,莫非就是他头脑里一个远年的样板?哦,窑洞走向了阳光,春天走进了窑洞。
一场山遥水远的巨大变迁,竟然在这里隆重而又静穆地呈现,使我一想到这里,就感到一股莫名的惊恐了。
(4)是的,陕北的窑洞,虽是一副古旧姿态,但在技术上却早已走过了挖掘的时代,达到了一种纯粹意义的搭建了。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技术达到的程度下,摆脱沟沟坎坎的昏沉,缩短粱粱峁峁的迂曲,把一个个家庭呈现得一派光亮平坦,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陕北的窑洞里是有春天的。
可是,既为搭建,却又终究没有走向轻巧、圆通,甚或精微。
仍要固守一方土石的阵地,操行一套古老单一的陈式,不肯多行一步。
它具有了原始抛挖难以企及的那份敞迭、规整、雍容、挺拔,却没有什么娇气,依旧心平气和地袭染了那身粗犷、憨朴、蛮拙和土里土气。
(5)将山里的大块的石料采运一些过来,抛平凿正了垒砌上去,石料得来不易,砌上正面已够气派了,后背蹲靠在土坎下吧,剩下两边挨不着谁就用黄土板筑了,内里是土坯箍起的窑筒。
崖面石膏而坚固,拱门敞大而亮堂,通体却是一个敦实的土台子。
品析说明语言专题训练5
品析说明语言专题训练5市里以砖石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为主。
选址主要是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⑤在县城周围,人口集中的乡镇,一般窑洞建筑相对集中,选一块相对平坦塬顶,以院落为单元,或以成排连成线,沿地形变化,依坡随势,窑上叠窑,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向上呈现形成三四层台阶式分布。
陕北县城里,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
入夜,各窑灯火齐明,远望之如西式楼房,给人以雄浑的壮美感受。
⑥陕北窑洞的窗户十分讲究,分为天窗、坑窗、门窗、斜窗四种。
门内靠窗盘炕,好朝外通烟囱,出烟快,一般常见的窑洞里的炕,一头都连着一个灶台,平时便在这里烧火做饭。
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所以冬天炕上十分暖和。
窗户上边烟囱,窗户底下炕洞,有利于窑洞空气流通。
另外靠窗盘炕采光好,尤其是天冷时,利于儿童在小炕桌上读书写字,妇女在热炕上剪纸做针线。
⑦窗户是整个窑洞的门脸,也是窑洞最漂亮、最美观的部分。
窗户可以由木格拼成各种美丽精致的图案,加上有红色的窗花贴在窗户玻璃上,非常的抢眼。
如果窑洞外窑檐下挂着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和金黄的苞谷棒,那就更为亮丽啦。
陕北窑洞村落形成的特异的“田园风光”情趣,让人感受到,这些如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似的土窑洞,在苍凉、壮阔的背景中化单调呆板为神奇。
⑧虽然旧式的窑洞正一天天离我们而去,但作为人类掘土而居的一种生存记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遗存,陕北民居的土窑洞如一颗颗光灿灿的明珠,将永远闪亮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历史深处。
(选自<西安晚报》)1.仔细阅读全文,概括陕北土窑洞的特点。
2.用“//”给③至⑦段划分层次,分成三层。
3.陕北窑洞采用拱顶式设计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
4.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可不可以去掉?请说明理由。
一般..常见的窑洞里的炕,一头都连着一个灶台,平时便在这里烧火做饭。
2019-2020学年永定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永定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的意义路遥安检员从岩壁上用肩膀接连扛开了两扇沉重的风门,把他们带进了一个拐巷。
一片寂静。
一片黑暗。
接连跋涉一百米左右的四道很陡的绞车坡,人已经不能直立了。
不时有沙沙的岩土煤渣从头顶上漏下来。
整个大地似乎都摇摇欲坠。
现在,他们终于到了掌子面上。
这里刚放完头茬炮,硝烟还没有散尽。
煤溜子隆隆地转动着。
斧子工和攉煤工正在挣命般地操作。
他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四肢着地爬过柱林横立的掌子面。
许多人丢盔撂甲……在正式下井之前,全矿招收的新工人中跑了二十多人。
少平宿舍里也跑了一个。
但大部分人没有跑。
到了这个年龄,人就有了自尊心;再艰难,也得强打起精神,准备承受人生最初的考验。
每当一茬炮放完,就要赶紧挂荐支棚。
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动作要闪电般快,否则引起冒顶,后果就会不堪设想!班长一声呼喊,人们就从回风巷冲进了掌子面。
头上矸石岩土哗哗跌落着,斧子工抱起沉重的钢梁,迅速挂在旧茬上;同时,攉煤工像手术室给主刀大夫递器械的护士,紧张而飞快地把绷顶的荆笆和搪采棍递给师傅,还要腾出手见缝插针刨开煤堆,寻找底板,扣住梁茬,以便让师傅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柱子“叭”一斧头锁住……所有这一切都在紧张而无声地进行,气氛的确像抢救垂危病人的手术室——不同的只是他们手中的器械都在一百斤以上!在紧张、快速、沉重的劳动中,人们在低矮的巷道里连腰也直不起来,东躲西避倒腾一百多斤重的钢铁家伙,而且稍有不慎,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只有将破碎的空棚架好,安全才有了保障。
攉煤工这才操起大铁锨,把炸下来的煤往溜子上推…一班三茬炮,每茬炮过后,都要进行这样一番拼命,一天的时光就在这样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中缓慢地流过。
这天上午十点钟左右,少平上井后欣喜地看见,雪花在纷纷扬扬飘飞着。
昨夜十二点下井时,天空还是一片乌蓝,想不到现在竟成了这样一个晶莹洁白的世界。
2020年福州市延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福州市延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葬蹇先艾“尔妈,老子算是背了时!偷没偷到,偏偏被你们扭住啦!真把老子气死!……”这是一种嘶哑粗糙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之中震荡,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
他的摇动躯体支撑着一张和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的一身都没有肉,只剩下几根骨头架子披着皮。
看他的年纪约有三十岁的光景,他的两手背剪着,脚下蹬的是一双烂草鞋,涂满了涵泥。
旁边有四五个浓眉粗眼的大汉,面部飞舞着得意的颜色,紧紧的寸步不离的将他把持住,匆匆的沿着松林走。
这一行人是在奔小沙河。
他们送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村中不守本分做了贼。
文明的桐村向来就没有什么村等等名目,犯罪的人用不着裁判,私下都可以处置。
而这种对于小偷处以“水葬”的死刑,在村中差不多是“古已有之”了的。
行列并不如此的简单:前后左右还络绎的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们都有,红红绿绿的服色,高高低低的身材,老老少少的形态……这些也不尽都是村中的闲人,不过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为看热闹而来的罢了。
尤其是小孩子们,薄片小嘴唇笑都笑得合不拢来,两只手比着种种滑稽的姿势,好像觉得比看四川来的‘西洋镜’还有趣的样子。
“呀!你们快看快看,那强盗又开口了!”“了”字的余音还在袅袅不断,后面较远的闲杂人等跟着就像海潮一样拼命的撞击过来,前排矮小力弱的妇女和小孩却渐渐向后引退。
“嘿!瞧你们祖宗的热闹!老子把你们的婆娘偷走了吗?叫老子吃水?你们也有吃火的一天!烧死你们这一群狗杂种!”骆毛口里不干净的咕哝骂着,村中的教书先生于是撇着嘴觉得不值一钱的喊道:“丧德呀,丧德!”骆毛自己的两耳只轰轰的在响,这时什么声音都是掺不入的,他只是一味大步的走出村去。
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
大家弯弯曲曲的走,似乎有点疲乏。
在一座坟台之下略略休息。
群众都围拢来。
潇飒的松枝掩盖在头顶,死寂的天空也投下几丝阳光来,透过了绿叶,骆毛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下了。
史浩霞《陕北的山》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2)陕北的山因风而鼓足了精气神;
(3)陕北的山于冬日呈现出荒凉之境;
(4)陕北的山在夜幕降临中给人坚定而磅礴的美感。
2. 因为黄土高原是大自然的产物,具有天人合一的雄浑之美,而埃及金字塔则是人工留下的痕迹。
3. 这段插叙,写的是同学们征服雪山的热情,从另一个视角写出了冬天的黄土高原静穆与单纯的特点,表达出陕北的山冬日对人们灵魂的震撼,表达出作者对陕北的山的热爱与敬畏。
高高地隆起,又低低地趴下,四季风随着父亲和羊群一遍遍打它的额头走过,落下深深浅浅的沟壑,支离破碎的岁月和面孔,一条条密布的如荒草般疯长的皱纹静静地描刻生存的印迹。
一辈辈的陕北人在这里生长和生活。一棵棵老槐树拔地参天,一次次,太阳升起又落下,陕北的山都是默默的托举者,就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就如从清晨到黄昏,一直默默耕耘在田埂中的老牛,汗水和雨水都在这里流过。
于此种汹涌中将时间推至夜幕降临。陕北的山此时随着落日的余晖慢慢睡去,像一个征战沙场的英雄凯旋时的沉默。那种厚重的力量足以压制浮躁的灵魂,像树一样扎根,平静如一处院落。夜半劲风肆虐的时刻,它更是能给人坚定而磅礴的美感,幻化成一个世界的中心和骨架,稳稳地立着,俨然一座钢铁锻造的雕塑,一座古老而神奇的金字塔,折射出起伏的道路和田地,闪烁着坚硬的寒星的光芒。此时,窑洞里的父亲睡得正香……
犹记得初三时,校长带着我们两个班学生爬山的情景。那是一个冬天,大雪刚停,我们沿着公路边打雪仗,边追逐,沿山而上,路途虽显湿滑,但一点没影响同学们征服雪山的热情,就连我这种平时疏于运动的人,都爬得热血沸腾。站在山顶俯瞰,这雪山雪景竟也另有一番风味。那种静穆和单纯让人不觉沉迷其中,像是踩着云朵,又像是踏着波浪,唯一不变的就是白色,那无比耀眼的、多情的白,黄土高原在我眼中像极了那位披着白纱的新娘,而那漫山遍野的呈下降趋势的白,此时恰能由内而外掀起震撼灵魂的巨浪。
《留在窑洞》阅读题及答案
《留在窑洞》阅读题及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留在窑洞安静〔1〕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
〔2〕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朗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由于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贯留了下来。
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整理得干千净净。
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
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突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
尽管庭院遗世独立般地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只健硕的大狗,一头哼哼唧唧的母猪,飞来飞去的鸟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便显得生气勃勃了。
〔3〕每年寒暑假,少年都会来山里陪爷爷奶奶度过。
见我们来,少年有些羞怯,打了招呼,便转身不知所终。
十几分钟后,他拎了一大袋黄杏进屋。
那杏都是纯自然的,没有打药,所以很多掰开来,会看到小小的虫子,我当心地将虫子剔掉,咬一口,酸甜可口,美味极了。
而更多的杏,由于来不及采摘,或者被鸟啄食,被虫啃噬,纷纷坠落在地,他们便捡了,堆在粗陶大瓮里任其腐烂后,再将杏仁桃拣出来,积攒多了,拿去山下卖掉。
〔4〕在我们跟老人谈天的时候,男孩更多的是蹲在墙根下,看着对面绿意葱郁的大山发呆。
我猜想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想,关于高考,关于镇上边打工边陪读的父亲,关于做村官的母亲,关于手机里喧哗的微信,或者网上年轻人追赶的明星八卦,他统统都不关怀。
天空蓝得像无边际的海洋,云朵是大片大片的,他就像某一片自由伸展的云,在难得的暑假,飘回到这片世外桃源中,宁静美满地发一会儿呆。
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
所以我们聊些什么,都不在他的关凝视线。
甚至我问他成果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高校,他也只是羞怯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就不再多言,其实我也很想像他一样,蹲在阳光盛烈的墙根下,看着面前千百年来都亘古不变的山林,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元凯陕北的窑洞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叶元凯陕北的窑洞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陕北住窑洞是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
千年的战乱,除了黄帝陵周围满山苍松翠柏,其他地方难得看到成片的林木,盖房的木料很缺乏,加之陕北气候寒冷,风沙又大,一般砖木结构难以抗寒。
而黄土高原土层厚实,粘性大,无杂质,只要肯花力气,掏好的窑洞是很好的栖身之所,除了门窗用一点木料,壁柜、锅台等等因地制宜,就地掏挖而成。
窑洞内外温差是两个世界,夏天里面好像开了冷气,冬天感到暖洋洋的。
窑洞又很安全,盗贼难以打洞进来,又不会起火。
窑洞结实耐久,我有一次家访,学生家长告诉我,他这孔窑是明朝的老祖宗留下的,有四百多年历史了,三十年代中共陕北特委还在他窑里开过会。
窑洞基本分两类:土窑和石窑。
土窑沿着土坡向里挖,地形合适,一排可以挖好几孔,父母、子女、家畜各得其窑,外面围一段短墙,就成了一个小院。
我在铜川还住过一家窑洞旅馆,一孔大窑洞隔成许多小间,就成了客房。
平地也能挖土窑。
咸阳周陵中学是解放前创办的老学校,地处北塬,平展展一片。
当年的创办人在平地上向下深挖,挖出一个凹字形大坑,再向四壁挖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一边土墙上开出踏级上下。
这个四合院就成了他们的女生院,安全,实用,省料。
平地上的窑洞都是石窑。
用三角形大石砌成桥洞模样,石块互相挤压,非常稳固。
顶上填上厚厚的土层,四周砖砌,门面彩绘题词,很是美观。
米脂中学的学生宿舍全是石窑,一排几十孔,上下五六层作梯田式排列,远远望去像是一座高楼。
每一个班分到五六孔,班主任住当中,男女生分住两边。
有些陕北老乡进了西安等大城市也要住窑洞,因为在陕北生活惯了,离不开火炕,所以西安市内也有一些石窑。
窑洞的结构比较简单,正面是门窗。
以前都是纸糊的窗棂,现在也兴铝合金推拉窗了。
火炉和炕是相连通的,两者是窑内的特有设置。
煤炉烧陕北人叫做钢炭的块煤,火力很大,整天都有热开水。
炕面用薄石板或土坯铺设,下面的火道呈蚊香形盘旋通过,再经窑壁通向窑顶的烟囱。
炉子烧着,炕和墙总是温温的,被窝总是暖热的。
所以客人一来,就请上炕暖和暖和。
但是火力过大了,石板发烫,容易烤坏被
褥。
南方人到陕北总要这么经过一次才有体会。
有经验的人外出时,在炕皮和芦席间常插进一根木棍把芦席抬起一点。
窑内还可以向一边打一孔套窑,只开窗,没有门,扩大居住面积,提高私密性。
窑和窑的隔墙厚度至少一米,很坚固。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对陕北窑洞进行说明的?
2.窑洞与普通民居房屋相比有哪些优点?
3.指出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有些陕北老乡进了西安等大城市也要住窑洞,因为在陕北生活惯了,离不开火炕,所以西安市内也有一些石窑。
5.其实,陕北窑洞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居所,它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不朽贡献。
请联系相关学科的知识,列举与窑洞相关的革命史实。
答案
1、选文是以“事理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首先介绍陕北窑洞的环境和条件,然后说明窑洞的优点,接着说明窑洞的类别和结构。
2、冬暖夏凉、防火防盗、结实…说明文阅读训练100则答案…准确。
5、答案示例:为写《论持久战》,毛主席六天六夜没合眼。
在毛泽东选集(1—4卷)收录的156篇文章中,有112篇是在延安的窑洞中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