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目的培训资料
第三章教育目的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教育目的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二)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能(简)(一)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简答)1、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作了明确规定2、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3、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4、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二)教育目的的调控作用1、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2、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3、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表现为: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2、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三)教育目的的类型从教育目的制定的主体上看,可以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从实现与否上看,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1、国家教育目的:即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3、课程目标:即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教学目标:即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
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二)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四)人们的教育思想(主观)三、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及代表人物1、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和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高等教育]第三章 教育目的_OK
发作
2021/8/18
展受 的教 规育 律者
身 心 发
20
一、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二、人格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三、伦理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四、生活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五、文化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六、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2021/8/18
21
2021/8/18
24
二、人格本位教育目的观 (一)人格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
这是一种界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 目的观 。
(二)代表人物: (瑞士)裴斯泰洛齐(1746-1827) ( 日) 小原国芳(1887-1977)
2021/8/18
25
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思 想
2021/8/18
11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8/18
12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
(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2、对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的规定
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如培养“劳动 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的规定。
(为谁培养人)
2021/8/18
10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 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代表人物:涂尔干(法国) 凯兴斯泰纳(德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 •
•
• •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的指 导思想和原则。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标准。培养目标是不同类 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时 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最高理想,具有一定的终极 性。培养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和专业性质的不同而 不同,因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不同而不同。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
育做起。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 • (一)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 • • •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全民性 (二)义务性 (三)全面性
•
4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了解素质教育起源和历史发展,探究推进素
质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依照自觉设定的目的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 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贯穿着教育活动的始终,没有目的的教 育是不存在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 •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 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
(四)美育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三章节现代教育目
1. 生产力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 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 育目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 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 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 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 出自己的要求。
2.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 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 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 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 益所决定。
第三阶段
“文革”期间。虽 仍用毛泽东在 1957 年 的 提 法 , 但实际工作中已背 离了这一要求。
第四阶段
1978年以来,1995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 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抽象
”逐步过
渡到“具
体”
在德育、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 展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方法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 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 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
比较具体,
比较关注“ 实然”状态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 实际了解课文中词 句的意思,在阅读 中积累词语
《沁园春·雪》的教学 目标:感情充沛地吟 诵;当堂背诵;理解 诗人的壮志豪情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是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 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它规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 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等。
培养目标,广义上说就是教育目的,即全社会的 总的培养目标;狭义上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 体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在一定教 育机构中的具体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2)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 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 系,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 实社会当前的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 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 要求(或需要)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 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 ,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 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
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的当前要求和需要 ,因为这是社会继承所必需的。但只注重 适应的教育,容易导致教育的短视,降低 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意识和应对能力,必然 缺乏对未来发展挑战的充分准备,也难以 赋予现实向未来发展的有力导向和巨大的 内在发展潜能。同样,教育也要讲究超越 ,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单纯注重超 越的教育,会忽视社会未来发展的现实基 础,甚至带来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错位,使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方向)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动力)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质量)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相互联系、综合体现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及其类型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客观的) 1、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
第一节 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所谓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 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 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 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 实现的目标系列。
发展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PPT
•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会“想”
• 美国认为:2个月
• 中国认为:2岁
•
•
孩子和妈妈的关系
•
• 中国:孩子是妈妈的亲骨肉
• 西方:孩子是独立于妈妈的另一个人
•
对儿童的控制策略
• 中国:对儿童的控制比较严格、严厉,希望儿童听话、守纪律。
• 西方:低控制,尊重天性,顺其自然,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帮助孩子 实现他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 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 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 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
怀特: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 不言而明的。教育当然是一种有所指向的、有 目的的事业——它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但是 近年来,有个问题被提了出来——”教育者一定 要有教育目的吗?”有些人的回答似乎向这个 不言而喻的问题提出了挑战。然而,这些回答 都不能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
•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层级 一级 教育 目的
二级 培养 目标
三级
课程 目标
陈述名称 制定者
教育方针
九年义务教 育的培养目 标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政府/ 国家
教育部 学科专 家
课程目标
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域课程)
课程专 家
四级 教学目标
本单元/章 或节课或本 次活动的教 学目标
•对输教育入效标果题的评价Biblioteka 02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12.05.2020
.
10
❖ 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 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 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 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 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12.05.2020
.
11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 1.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 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 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 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过程要经过一定 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 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之中。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四)如何认识解决教育目的选择中确立人与社 会的关系
12.05.2020
.24Leabharlann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者:
12.05.2020
.
16
❖ 3.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 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 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 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的调控。(2)对受教育者的调控, 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 控制。
12.05.2020
❖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 教育目的
12.05.2020
.
7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 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1.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 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 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 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第三章教育目的精选.ppt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
和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1.规定:人的身心素质;培养的人应符合什么
社会需要 2.体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其结构层次
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 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精选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涵义 3.特点: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社会性和时代性 4.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精选
教育方针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 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选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与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与
精选
学用结合
2.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欠缺什么?我们的教育 呼唤什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请你结合下文谈 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看法。
精选
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最高目的
教育可以理解成传宗接代的另一种方式。不过它所传 接的,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 切成果。换句话说,它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 果的继承和发扬。
(一)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二)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教育观
精选
“素质教育”界定的三界异趣
1、政策性取向:“应试教育”的对立物 2、学术性取向:肤浅、表面教育的对立物 3、实践性取向:
(1)名义的趋附和实际的退避现象 (2)醉心于创造各种“素质教育”的模式 (3)“点缀型素质教育”
精选
应试教育的弊端:
除去传授知识以外,教育的最基本目的至少还必须包括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 特别是传授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新知识的涌现,比雨后春笋来得更为迅猛,这个 时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就是要用最快捷的速度和最高效率去追求并获得新 知识——最有实际用途的新知识。这时的施教者,把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作为 其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因为这比传授知识本身重要得多。走路最需要的 是腿,而不是路。只有路而没有腿是永远走不出来的,更不要说达到什么目标了。 一旦有了腿,没有的路也终将会被人走出来,并且人终将会达到目标。知识是路, 而不是腿,只有获得知识的方法才是腿——人类前进的最重要的腿、最健康的腿 和最有力量的腿。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抽象,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是具体。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 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内容一般包 括指导思想(或教育性质)、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及实现的基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相对而言,全面发
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 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这一点说明了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这句话点明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 人的发展必然要受社会生产的发展制约,什么样的社会生 产水平可能就有什么样的人的发展水平,单一的、低下的 社会生产条件下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
四有、两爱、两精神。这个提法比较符合教育目的的 本意,着重强调了人才的规格和质量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2002年,十六大报告江泽民提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
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的演变
建国后第一个: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上提出: “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 与建设服务”。“两为”
•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 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 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 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 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的第三章教育⽬的★导⼊:⼈的⼀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个既定的⽬标。
⽬标就像上帝之⼿⼀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向前进。
⽬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
2、主体的⾃觉⾃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
(以⾼考为例)。
因⽽,⼈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节教育⽬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的的含义及特点(⼀)、教育⽬的教育⽬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的培养规格、努⼒⽅向和社会倾向性等⽅⾯的要求。
教育⽬的不仅规定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向和⽬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什么样的⼈”,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的:特指⼀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才培养所确⽴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义的教育⽬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的⽬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的—培养⽬标—课程⽬标—教学⽬标等。
(⼆)、教育⽬的与教育⽅针⼀致性:教育⽬的与教育⽅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的规定性,都是⼀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针所含的内容⽐教育⽬的更多些。
教育⽬的⼀般只包含“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的问题。
教育⽅针还含有“怎样培养⼈”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的在对⼈的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较为明确;教育⽅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的的基本特点1、教育⽬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向,培养出与⼀定社会要求相⼀致的⼈。
教育目的PPT课件
我们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1
案例1:读书“赚大钱,娶美女”论
• 株洲某民办学校语文教师尹键庭在课堂中为 激发学生读书而发出“读书是为了将来赚大钱 娶美女”的言论,此后该市的教育局也发文全 市各中学不允许接纳他。
• “你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也许你会 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 而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 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 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 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 比如生活愉快,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 2
教育目的是指对教 育活动具有指向作 用的目的领域,含 有不同层次预期实 现的目标系列。
10
教育目的结构层次:从抽象到具体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11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
规格和质量标准 ➢ 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类型、层次、和专业教育
8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
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 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 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9
从内容指向来看,教育目的分狭义和广义。
狭义
广义
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 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 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 的总体要求,是整体 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 所在。
26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 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 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 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 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 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 的社会制约性。
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课时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1 .概念: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即教育目的 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有三个部分 组成:
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包括: 知识、能力、品德、审美、体质 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指 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求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 服务
(一)有广义和狭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 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 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1.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 的期望和要求。
2.狭义: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 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 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以 及人的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 规格提出的总要求。如在不同的时代我国的教育 目的是不一样的:
生命课堂大展示: 畅谈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的价 值取向。 2.初步掌握制约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掌握教育目的社会 制约性的基本原理。 3.掌握教育方针的概念、特点及其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 历史沿革,掌握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结构,教育目的 价值取向,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 因素,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
第3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学段目标是对某一学段(如小学、初中、高中等)学生学习某门课 程后所应形成的具体素质的设想,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6.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某一教学单元后所应形成的 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的具体规定,是学段目标的具体化。
7.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某一具体内容主题(通常是某一节课) 后所应形成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的规定,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 一步具体化。
1
二、教育目的主体
教育目的主体指的是谁的教育目的的问题。
◆ 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和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育家、哲学
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军事家和教师、家长等等,
对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
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
◆ 受教育者对于自己应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随着经验的增长、自我
8
第二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取向
◆ 什么是价值?价值一般是指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事物的
效用的评价与看法。
◆ 什么是教育价值取向?所谓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主体依据自
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教育的效用)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的价值会有很多体现,具体要那种教育价值,需要人们去选 择。(如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价值,是选择对个体发 展的价值,还是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或是两者兼顾?偏重个体发展 的价值,就是个人本位论,偏重社会发展的价值就是社会本位论, 两者兼顾就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论。)
导作用的、普遍的教育目的。
在教育实践中,既存在着国家制定的 成文的教育目的 的指导,也
存在参与教育活动的当事人的往往 不成文的教育目的,(指没有形成
文字的教育目的,如教师、家长等的教育目的)这些不成文的当事人的目
教育目的(教育基础讲义)
• 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 •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 定义及分类
•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
教育目的的 •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确立及价值 •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取向 •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五种能力——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 括对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②处理人际关 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 ,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 事。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④综合与分析能力。⑤ 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资料2:
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①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日本教 育界十分强调加强德育,并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 世纪命运的 关键”);②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③有独创性; ④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 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⑤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日本丰桥市立羽田中学的《学校管理案》中确定的“本校的 教育目标”是:以培养“不怕风雨”、开朗的、健壮的、心灵宽 广的人为目标。要求学生成为:①创造性的人——具有自学的精 神,确立向往未来的理想;勤于思考,追求创造性的欢乐。②心 灵宽广的人——养成重视礼仪,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培养同情 心及互相信赖、心胸宽广的精神。③顽强的人 ——不怕任何困 难,体魄健壮;永不自满。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人本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不能代替教育 目的
第一,这两种主张虽然各含一定的合理 性,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的抽象公式,它们 各自的合理性需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 分析。 第二,这两种主张对我们理解人与社会 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性是有帮 助的,但二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术语解释1.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3.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4.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5.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6.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7.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8.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9.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
二、判断题1.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
( √ )2.操作性教育目的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 √ )3.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
( √ )4.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 √ )5.近代以来的教育基本上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 × )6.教学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7.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8.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三、辨析题(错误的请改正)1.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
答:错误。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区别来看,(1)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在教育实践中,不能以为二者都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据而将其等同起来或相互代替,也不能因为二者的区别而在考虑教育性质和方向问题时将其分割开来。
2. 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的规定性。
答:错误。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级)服务”。
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
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对象发展的素质,反映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
答:正确。
终极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4.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答:正确。
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是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5.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
答:错误。
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
实质上,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它意味着人的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
四、简答题1.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
参考答案要点: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
教育目的及其所具有的层次性,不仅内含对整体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
具体体现为:(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2)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3)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4)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2. 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参考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丰富的内涵:(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指人的自由发展。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参考答案要点:综观50年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不难看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参考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思想是:(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参考答案要点: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
否则,虽有全面发展教育观念也难以搞好全面发展教育。
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1)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2)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
六、论述题1.述评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
参考答案要点: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不可回避,也回避不了的。
第一,这两种主张虽各含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的抽象公式,它们各自的合理性需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
第二,这两种主张对我们理解人和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性是有帮助的,但二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它必然会导致教育实践的片面性,导致教育功能的片面性,限制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2.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参考答案要点:在思维上要注意:一是对教育目的中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的、发展性的把握。
二是应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来思考和讨论问题。
一个社会(或国家、民族)教育目的的选择,不只是价值选择确立的问题,还有价值实现的问题。
不只涉及整个社会(或国家、民族)教育事业的目的问题,还涉及具体教育实践的目的问题。
首先,就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
其次,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即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两种价值的结合在实现过程中互为基点。
最后,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因为,教育无论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人的需要,都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的,没有人的发展,一切都是空话。
可见,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着眼点。
2.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要点: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由于自身对传统发展理论的超越和创新,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发展意义和价值观念,它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核心是人的发展,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