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境
禅境与诗境
禅境与诗境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相结合,尤其融合吸收了老庄哲学,产生了初唐兴起到中晚唐全盛的,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把佛教的心性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处世态度结合起来,把般若空观向泛神论发展,体现出全然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面貌,并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汇融合,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从而深深影响着文学创作,这在诗歌创作上有较为明显的反映。
禅宗对诗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诗人的人生态度、创作态度的影响体现到诗歌作品本身,如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和以禅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诗歌意蕴,以及在诗歌欣赏评论方面的以禅喻诗,等等。
禅与诗,有深层次的联系,二者是双向式的相互影响,限于篇幅,本文只就禅宗对诗歌意境的影响作些探讨,意欲一窥禅境与诗境的相通契合处。
“禅”在梵语中是沉思之意,译为静虑。
《坛经》释为“外离相曰禅,内不乱为定”。
禅宗讲求对自身对外物应有禅定式的观照,才能“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禅定的过程是静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摒躁趋静,平和凝息,达到无我无物的超然境界,就是一种“心如朗月连天静,性似寒潭彻底清”的境界。
那些精研佛理或与禅僧们酬和往来的诗人们,在禅宗对空静的追求影响下,于诗作中表现了空寂或空灵的审美情趣。
可见,在禅境对诗境的渗透中,首先造成了平淡空寂艺术追求。
这一点,在以王维为首的一些山水诗人中表现尤为突出。
清人王士祯称“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
王维有一首小诗《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润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罕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独自默默地开放,默默地凋零,在开落之间没有欢乐悲哀,在刹那的生长中无始无终,因果相续,空寂之情,溢于言表。
禅宗讲求“对境无心”,“无住为本”,对一切境遇无悲无喜,不尘不染,心念不起,这首小诗正是这种心态的体现,我们读不出诗人的感情何在,难怪胡应麟说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诗薮·内编》)王维善于在诗中表现一种空寂的境界,特别是描摹了大自然的静态美,抒发出人们面对自然时物我两忘的感受,这是他抒情诗的一个成就。
佛心禅境人生感悟
佛心禅境人生感悟
人生如梦,世间万物皆是虚幻。
佛教中的禅境,让我们可以超越这个虚幻的世界,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在禅境中,我们可以透彻看清人生本质,领悟到一些生命的真谛。
首先,禅境教给我们要学会放下。
放下执念,放下贪欲,放下对物质世界的执着。
只有放下一切,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
其次,禅境教给我们要学会观察。
观察内心的起伏波动,观察外界的变化。
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最后,禅境教给我们要学会接受。
接受生命的起伏,接受外界的变化。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控制,只有接受这些变化,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平静与安宁。
在禅境中,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只有学会放下、观察和接受,才能真正走出迷茫,找到内心的方向。
- 1 -。
砀山县申公山景区:修身养性的道教禅境
砀山县申公山景区:修身养性的道教禅境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淮北市,这里有一个素有“道教禅境”之称的旅游胜地——申公山景区。
申公山位于砀山县县城北15公里处,地势平缓,山势婀娜多姿,是一座集自然风光、文化古迹和道教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申公山历史悠久,被誉为“千年禅寺之源”,是道教在安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相传,唐朝时期,申公神仙曾在此山修炼,故得名申公山。
明代以后,这里成为道教重要的修行地,吸引了众多修道者和游客前来寻求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进入申公山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壮丽的申公山大门。
大门上方巍然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匾额,上书“申公山”,庄严肃穆。
一旁的山门上刻有“修心养性,自强不息”的楹联,道出了申公山景区的核心理念。
申公山景区内分布着众多的道教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申公山永安宫。
永安宫坐落在山腰处,由明代的一代名僧德川宏修创建。
宏修高僧被称为“申公山第一才子”,他倾尽一生心血修建了这个宏伟壮观的道教寺庙。
永安宫建筑群规模大,气势磅礴,是申公山景区的标志性建筑。
走进永安宫,耳边传来悠扬的钟声和经文诵唱声,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宫内主要有天王殿、三清殿、保生殿等建筑。
其中最吸引游客的是三清殿,殿内供奉着道教的三位最高神,即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和元始天尊。
人们可以在这里瞻仰神像,祷告福祉。
除了道教建筑,申公山景区还有许多自然景观。
山上树木葱茏,花草香气四溢,尤其是春天和秋天,山上的花朵绽放、树叶变换颜色,如诗如画。
山脚下有一片湖泊,名为文昌湖。
湖上树影婆娑,水面上荷花盛开,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湖光山色。
湖边还建有漂亮的亭台楼榭,供游人休息。
申公山景区不仅有自然景观,还有许多文化古迹值得一游。
在山上的青龙洞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物。
青龙洞是明代道士修炼的地方,是一座古老的石洞,洞中可以看到道士留下的修炼痕迹。
还有明代的一座石刻群,刻有许多古代文人的作品,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申公山景区作为一处道教禅境,注重修身养性的氛围。
浅析意境与禅境之别
浅析意境与禅境之别意境与禅境是两个相似却又有着不同内涵的概念。
意境指的是在文学作品、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通过具体的描述和表现手法,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共鸣的一种特殊氛围。
而禅境则是指在禅宗思想中,通过冥想、静心等方式,达到心灵上的超然和自由,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两者都是追求一种境界,但其途径和内涵却有所不同。
从文字的描述上来看,意境是通过文字描绘来创造,它需要通过形象、声响、意象等来营造一种情境,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一篇描写雨夜的诗歌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动人的叙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雨夜之中,感受到雨水的滋润和大自然的神秘。
禅境则是通过静心冥想来实现,它不依赖于文字和形象,而是通过心灵的沉淀和冥想来达到。
在禅宗中,禅境是通过打坐、参禅,甚至是和尚的一言一语,来引导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达到一种静谧、超然的状态。
从心境的状态上来看,意境更注重于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的呈现。
意境所创造的情境通常是饱含着情感和情绪的,使人产生共鸣和感受到美的享受。
在一幅画作中,艺术家通过选取优美的色彩和造型,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融入使观赏者在欣赏时不仅仅是欣赏画面本身,更是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而禅境则是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
通过冥想和打坐,禅宗追求的是心灵的净化和超脱,达到一种心无挂碍、神清气爽的境界。
禅境所追求的并不是外在的情感共鸣,而是内心的平静和超然。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意境更多的是围绕着文字、图像、声响等艺术形式,通过具体的表现手法来实现。
比如在一篇优美的散文中,作者可以通过巧妙的排比、比喻和夸张等手法来创造出一种意境,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
而禅境则是通过冥想、打坐等形式来实现。
禅宗通过严格的修行和冥想,来达到心灵的超然和抽离。
禅境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通过心灵的沉淀和冥想来实现,无需依赖于具体的艺术形式来表达。
意境和禅境虽然在表现形式、内涵和追求的境界上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在追求一种境界和境境的美好。
一百首最有禅境的偈诗-看哪首能让你顿悟?
一百首最有禅境的偈诗,看哪首能让你顿悟?1、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分庵主开悟诗)6、焰里寒冰结,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开悟诗)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颖题寺诗)12、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 教我如何说。
(寒山吾心诗)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长卿送上人诗)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王梵志我有诗)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惠洪诗)19、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五祖演云诗)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一百首最有禅境的偈诗-看哪首能让你顿悟?
一百首最有禅境的偈诗,看哪首能让你顿悟?1、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分庵主开悟诗)6、焰里寒冰结,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开悟诗)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题寺诗) 12、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惠洪诗) 19、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浅析意境与禅境之别
浅析意境与禅境之别意境和禅境都是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的重要概念。
虽然两者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区别。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分析意境与禅境之间的不同。
一、内涵的差异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一种深层次的、情感性的语境或氛围,它可以是具象的或抽象的。
例如,一个作品中通过景物描写、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式所传达给读者的情感和意境,就是意境。
禅境则是指人们在冥想或冥思之中所产生的感知境界和心境。
它与意境不同之处在于,意境只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色彩,而禅境则是人们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感悟慢慢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
二、反应对象的不同意境是由文学作品本身产生的,它是对所表现事物的一种感性评价和表达。
而禅境则是由人自身的修炼所产生的,它是对人自身心境的一种反映。
因此,意境的反应对象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景色、情感等,而禅境的反应对象是人自身的内心感受和境界。
三、表现形式的不同意境表现出来的是作品的内部情感、主题和情节,其形式多样,例如景物描写、人物塑造、情感抒发等。
而禅境则是通过冥想、冥思等方式得到的结果,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和感受。
四、文化背景的不同意境是文学艺术中的一个概念,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个文化背景的底蕴。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对意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禅境则是一个宗教哲学的概念,它起源于东方文化的佛教和道教等修炼传统中,其背景与意境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意境和禅境虽然在感受方式和表现形式上存在一些相似、交叉之处,但它们的内涵、反应对象、表现形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不同。
在文学艺术和禅修修行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其差异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它们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和境界。
佛心禅境人生感悟
佛心禅境人生感悟
1.禅修能带来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让人更加深入了解自己。
2. 佛心即是慈悲、无私、善良的心灵,践行佛心可以带给自己和他人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3. 生命中的苦难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而通过禅修和佛心的修行,可以更好地面对和应对。
4. 人生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物质和地位。
5. 禅境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宁静的美好,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6. 佛心禅境人生感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善良。
- 1 -。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王继红(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清朗秀丽,在唐代诗苑中有极高的地位.其诗歌美学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空灵静寂、澄淡精致”的审美境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观其人其诗,亦官亦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又是熟诣禅理的佛徒。
王维前后期思想随着他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变化。
最后定性于禅宗。
禅宗思想对王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渗透,在其山水田园诗歌中蕴涵着禅学的美学情趣。
一、“字字入禅”的禅趣王维(70l一761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满州。
崇尚佛教,也有深厚的道教渊源。
王维在隐居时的许多作品,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生前被称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誉为“诗佛”称号。
王维选取山水为审美对象。
在纵情山水中追求精神自由。
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中充满禅境。
可谓“字字人禅”。
禅境就是在悟道、悟禅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轻松寂静、闲淡自然的意味。
人通过静思。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
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同化于万物之中,得到一种精神升华。
进入一种光明润彻,无所滞碍的境界。
在禅宗的审美观中,人与自然界的山水万物之间已形成了一种自觉的审美关系,自然已不再是作为环境、背景、衬托出现,它已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人们可以从观照中悟解禅理。
禅理讲究“以心思性”、。
顿悟”。
尤其强调内心的直觉、暗示、联想、感应等作用,讲究一。
悟”成佛。
禅宗重言外之意。
重根机悟性。
而诗歌也重言外之意。
重妙悟,故诗歌与禅多互为沟通、渗透。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诗客所以好佛参禅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维也不例外。
他以禅境、禅理入诗。
在表现。
空”、“静”、“闲”的基础上。
通过“顿悟”。
往往表现山川草木一种清幽、静谧的自然美,形成这种清静的意境。
王维的许多诗都深含佛理禅趣。
往往“字字入禅”。
他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
或咏渔钓。
佛心禅境人生感悟
幼儿园园长工作日志-幼儿园一日常规引言概述:作为一所幼儿园的园长,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幼儿园一日常规,包括接送孩子、教学安排、管理园务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方面。
一、接送孩子1.1 早晨接送每天早晨,幼儿园园长要提前到校,确保早晨接送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包括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情况,以及确保每个孩子都安全到达幼儿园。
园长要与教职员工一起组织接待工作,确保孩子们在安全、愉快的环境中开始新的一天。
1.2 午餐接送在午餐时间,园长需要与厨房人员合作,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健康、营养的午餐。
园长要检查菜品的质量和卫生情况,并与厨房人员沟通,确保孩子们的饮食安全。
此外,园长还要协助教师们进行午餐接送工作,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按时、安全地回到教室。
1.3 放学接送放学时间是园长需要特别关注的时刻,园长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被家长或者指定的人员接走。
园长要与教师们一起组织好放学接送的工作,确保孩子们的安全离园。
同时,园长还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以便更好地配合家庭教育。
二、教学安排2.1 课程计划园长要与教师团队一起制定每天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发展需求相匹配。
园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和能力特点,合理安排各类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2 教师培训园长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研讨会,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园长要与教师们分享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和创新,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3 教学质量监控园长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教师们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并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长要与教师们进行教学反馈,鼓励他们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管理园务3.1 人员管理园长要负责招聘、培训和管理教职员工。
园长要根据幼儿园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人员招聘计划,并对教职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
园长还要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激励教职员工积极工作,共同推动幼儿园的发展。
很有禅境的句子
很有禅境的句子1、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2、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3、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4、别人伤害你,愉快的承受,无怨无恨,才能了结怨恨,不再继续结怨。
5、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6、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7、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头来落得伤身败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8、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9、欲望越高,失望越大。
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梦如幻,有什么可执着的。
10、你所需要的都在你自己的心中,追求不来!越追跑得越快,越求越不理你。
11、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
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
有德自然香。
12、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13、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
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14、不能只顾自己,谁也不管,那不是放下,是放弃,那样会失去众生,伤害众生。
15、自性就是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所求,来也自然,去也自然,顺其自然,不取不舍,无求无欲,保持一种安祥的状态。
16、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7、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
18、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9、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20、年龄大,没文化这些都不是问题,信心不足才是最大的问题。
1、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2、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
3、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5、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6、别为了面子,而输掉了自己的健康和风度。
浅析意境与禅境之别
摘 要:意境源于道家,禅境源于禅宗。
根源上的不同,使意境与禅境在共通基础上始终走向不同的方向,在探讨二者区别时则不可避免与道、禅相联系。
禅宗思想讲究“灭欲”,对于情的追求更是禁忌,这也自然是影响到禅境的表现。
与意境追求“天人合一”“景真”相反,禅境则是抛开俗世万物,追求一种心的寂静与空灵。
关键词:意境;禅境;审美范畴;禅意境与禅境是我国传统审美范畴的两个重要概念,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微妙的联系与共鸣。
但意境与禅境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自散发着别样的内涵与魅力,但在相关论述中却有很多将其二者并置而论,并不作区分处理。
本文意在从已有观点的基础上简要分析意境与禅境的细微差异,并不将两者作为互不干扰的对立面。
1…意境之发展1.1…唐以前的“意”“境”《道德经·上篇》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所指“道”的不可言说和“传道”之间构成了说与不说的矛盾,因为既是传道,则必然用到言说的方法。
《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云:“虽未至乎道,可谓有其意矣!”由此可见,“意”和“道”之间在庄子这里产生了微妙联系,虽说道生意,意不可言传,但正是由于言说传道,道才得以相传。
魏晋时期,“意”逐渐由哲学抽象意义向虚化的审美精神意义转变,“境”也慢慢完成了由本初的空间意义向具有精神价值意义的转变。
例如陆机《文赋》中提到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钟嵘《诗品》中的“意悲而远”等,都显现出“意”与“境”在意义上的转变。
1.2…唐之后的“意境”及至盛唐,“意”与“境”出现了联用、并置的情况,意境概念也诞生于此。
王昌龄《诗格》中云:“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其中对于物镜的描述详尽意深,对情境和意境的阐释却寥寥可数、几近模糊。
中晚唐时期,诗僧皎然极重视诗歌的境界,《诗式》云:“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司空图《与极浦书》中明确指出“象”和“景”并非其本身含义,而是有“象”和“景”之外更深层次、更多元化的意义存在。
心之禅境修心的宁静与空灵
心之禅境修心的宁静与空灵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往往感到身心疲惫、思绪混乱。
如何在喧嚣与纷扰中找到一片宁静与空灵,成为许多人追寻的目标。
而心之禅境的修心之道,或许可以为我们指引一条道路,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空灵。
修心的第一步,便是实现心灵的宁静。
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静坐冥想等方式,让自己的思绪渐渐平静下来。
闭上眼睛,聚焦于自己的呼吸,感受空气在鼻子进出的感觉,将注意力集中在此。
渐渐地,外界纷扰的声音与琐碎的事务逐渐消散,留下的只有内心的宁静。
在这个宁静中,我们可以思考自己的内心需求,审视自己的思想情绪,并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
除了实现宁静外,心之禅境的修心之道也涉及到空灵的境地。
空灵,是指心灵的一种自由与解脱,是对外界物质束缚的超越,是对人生的一种独立思考与洞察。
我们可以通过摆脱物欲的束缚,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例如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聆听优美的音乐、欣赏艺术作品等等,这些都能够使我们的思维得到拓展,触动灵感的火花。
在这个空灵的境地里,我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桎梏,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满足。
心之禅境的修心之道,还包括了平和的心态。
在遭遇挫折与困境时,我们往往会产生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
而平和的心态,则能够使我们保持冷静与理智,更好地应对困难。
要实现平和的心态,我们需要学会包容与宽容。
无论是他人的言行,还是外界的变故,我们都应该学会宽容地看待,不能被琐事所困扰。
同时,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思考过去的成功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陷入消极的情绪泥潭中。
心之禅境的修心之道,要求我们在喧嚣与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与空灵。
通过实现心灵的宁静、追求空灵的境地以及保持平和的心态,我们可以逐渐摆脱外界的干扰,找到内心真正的宁静与满足。
当我们拥有一颗宁静与空灵的心,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与幸福。
心之禅境的修心之道,或许不能马上带来奇迹,但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并融入日常生活中,它将成为我们内心的一股力量。
浅析意境与禅境之别
浅析意境与禅境之别
意境和禅境不尽相同,虽然两者都可以让人平静,让人沉思,但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意境是对事物内在的情感抒发,是心境状态的外在表现。
意境可以是低迷沉闷,也可以是激昂壮阔,但不可避免的是,意境通常都和情感相关。
例如望着夜空发呆,就是一种寂寞的意境。
禅境,则是一种超越情感的境界,是一种熟悉自我的体验,是内心清净的状态。
在禅境中,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远离一切烦恼和杂念,沉浸在一种超脱物质的境界中。
这种境界不是有意识地通过思考或感情达到的,而是一种放松、专注和静思的状态。
意境和禅境都可以提供给我们渐进的内圣之道,但两者的方式和路径是不同的。
意境需要我们感性的理解、精神上的体验和审美情感的投射。
而禅境则需要我们通过专注和冥想,坚持修炼,从而逐渐开发和觉察我们内在的静默和平衡。
所以说,意境是一个更加个人的体验,它反映的是我们自身的情感和世界观。
而禅境则是一个更加通透开放的状态,没有个人的偏见和局限,可以让我们看到事物本身的真实性和美好性。
无论是意境还是禅境,都是开启自我存在的窗口,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自己和世界。
禅境歌曲表达的意思
**《禅境》这首歌曲表达的主要意思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以及向往自然、淡然的生活态度**。
歌曲通过描绘蝉鸣、溪流、山石等自然元素,传达出一种远离尘嚣、向往内心宁静的感受。
歌词中的“心境已有如明镜般剔透,倒映着绿意被微风吹动”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清明,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而“无悲喜,无动静,镜中无尘无影”则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洁净,没有烦恼和忧虑的干扰,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网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境——佛学与管理者的养心之道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大体上有四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禅定。
它是一种宗教修习方法。
它原来是印度各派宗教和哲学共同的修习方法。
也叫做瑜伽。
瑜伽这个词在印度的语言中本义是牛马的驾手。
也就是说,人的心是浮躁不安的,所谓心猿意马。
禅定就是依靠思想意志的高度集中,返观内心,清除杂念,以臻明镜止水般的宁静状态,并在身心上产生异乎常人的功能。
我们平时有太多的欲念和偏见,通过禅定使心归于平静,这样才能认清自己的价值。
第二种含义是禅宗。
它是中国化佛教宗派。
一个印度的佛教是如何在中国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特殊的背景之下完成了中国化。
它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
作为一种佛教派别,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
所谓"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
大致可以说,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第三种含义是禅机,这是一种教学方式与人生态度。
禅师们活泼自在、解粘去缚的大机大用,诸如机锋棒喝超越佛祖、冲决一切教条束缚、高扬人的主体性的作略,可称作"禅机"、"禅意"、"禅味"、"禅风"、"禅境"等。
它超出了宗教的范围,为历代士大夫所激赏。
从积极的方面说,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
"
佛教界曾有位大师提出"截断俗流、涵盖乾坤、随波逐浪"的禅意,即通常用佛教智慧抽刀斩断世俗烦恼之流(出世)、包容乾坤涵盖天地的宽阔的胸怀、随波逐浪跟广大民众打成一片,见到官说官话,见到鬼说鬼话,见到人说人话,见到佛说佛话(入世)。
我曾经在三年前来了个狗尾续貂,加了四句话:"不说白不说。
说了也白说。
白说还得说。
为了不白说。
"我们有许多话,一切尽在不言中。
透露出浓重的禅机。
这一点含义是今天与大家要重点讨论的。
第四种含义是禅学,它是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
即用哲学的历史的方法,分析禅的发展演变,包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有人说研究禅学最容易,类似于绘画者说画鬼最容易。
其实,禅学很难研究,我建议我带的研究生先学教门再学宗门。
因为禅宗是百丈竿头更进一楼,百丈还没有研究深入,如何去研究禅宗?
……
接下来我们讲第三节:心灵开发与生命境界
我引用一下净慧法师的《生活禅开题》中的一句话: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如果我们从生活中找回禅的精神(其实它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让生活与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们的生活便如诗如画,恬适安详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恬适安详?
首先要让心灵面对广阔世界。
《景德传灯录》卷九中有个故事:唐代古灵神赞禅师,最初在福州大中寺中当小和尚。
古代和尚有一个特点,他喜欢走江湖。
他后来到了江西南昌附近,遇见了百丈怀海禅师,从
他那里获得了法,开悟了。
这是才发现他的福州的师父并没有觉悟,觉得他很可怜。
他要回去报师父的教授之恩,于是回大中寺度化他的师父。
师父问他在外面学到了什么,他回答没有什么。
于是在寺里打杂。
夏天时他帮师父擦背,自言自语。
师父长得虎背熊腰的,神赞说:"好一座佛堂,可惜里面没有真佛。
"意思是,你长得好一个身材,可惜没有觉悟。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天,师父在窗下翻书看经,有一只蜜蜂要飞往窗外,急切地撞击窗纸。
师父的翻书声与蜜蜂的幢窗纸声交相辉映。
神赞看到时机到了,就说:"外面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得?"师父一听这话,十分震惊,放下经卷问他出外究竟遇上什么高人。
神赞如实相告,并说此行就是为了报师恩。
师父心胸宽广,立刻打钟集众,恭请神赞为大众说法。
禅宗里讲过:见解跟老师一样的话简直就是丢老师的脸,只有见解见识超过老师,方堪传授。
所以徒弟在苦苦寻找名师,而师父们也在寻找合适的徒弟。
因为只有好的徒弟才能把师门发扬光大。
只有一个好的员工从能使你的事业壮大起来。
……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在集市上见一客人买猪肉,对屠家说:"割一斤精肉!"屠家放下刀,叉手说:"哪一块不是精的?"禅师言下大悟。
跟"日日都是好日,老僧使得十二时。
"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圆融无碍的精神真的值得各行各业从中有所领悟。
比如黑色七月,很多高中生落榜了,不要紧,"那块肉不是精的",主要看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如何发挥。
没有必要大家都挤同一条路。
关键是怎样把自己的能力与自由发挥到极致。
像沩山灵祐说的:"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 南泉普愿:"所以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始得自由分。
"
……
我们的主持人就提到禅与管理者的境界所以我引用青年方丈:明海,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他为北京的企业家作过演讲。
他把现代企业经营战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无意识经营管理"――即在无理论指导下的凭感觉进行的经营管理。
第二层次是上升到了一定的"哲学"水平――即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并以理论指导实践。
第三层次是上升到"数学"问题――即量化的管理。
第四层次即最高层次,便是禅学的管理。
……
最后,我把今天讲座的内容总结为"十然":自处超然,待人蔼然,有事井然,无事澄然,得意澹然,失意泰然,生活纯然,死生了然, 有无或然, 一切本然。
世事如棋局,生命无论出将入相,驱车跳马,但随缘、守住本份,即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