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总结》
《国富论》读后感5篇
《国富论》读后感5篇《国富论》读后感1《国富论》读后感《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学者对世界的超强洞察力,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
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在这看似烦闷的标题下的内容却生趣动人。
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在开篇就举的那个“制针”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
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
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
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
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
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
这是亚当斯密在《论分工》里面的例子。
就是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比喻,他就像一个经验炉火纯。
《国富论》读后感2刚好这个五一节值班,我空暇时间读完这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国富论》全称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于1776年,距今已经245年了,该书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基础理论,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其影响就不说了,简单说说我自己的收获吧!首先看一下百度百科的总结:《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也是理性的,人们能在个人经济活动中获取最大的个人利益。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国富论》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国富论》读后感1《国富论》共分五卷。
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我比较感兴趣的分工这部分。
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多的娴熟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这句话在《国富论》居于开篇之位,足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
在书中,斯密为我们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制针这种职业的相当训练,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它的机械,那么即使再努力工作,一天也许也造不出一枚针,当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针了。
但是现代商业已经使这种工作成为专门职业,并且将这种工作非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的职业。
……有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
一日也能成针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800枚。
”如果他们不分工合作,不由每个人专门操作某道工序,那么不论他们怎样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针,说不定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凡是能够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够相应地增加劳动的生产力。
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为改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模式为流水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击败竞争对手,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上述的例子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比较遥远的,不能亲身体验那种分工的效果。
就拿我们平时在家做饭来举个例吧。
过节时家里都会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如果这个时候只由妈妈一个人负责煮饭做菜,那她大概就得从中午开始忙活,不然是不够时间煮大餐的,但是如果全家出动,妈妈负责炒菜,爸爸负责杀鸡,姐姐负责切菜,我负责洗菜,全家人分工合作,那么很快就可以煮出一顿美味的盛宴,而且所需时间也不多,可能只需要妈妈一个人工作时的四分之一的时间。
国富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国富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1. 引言哎呀,说到《国富论》,我们得先从它的作者亚当·斯密说起。
这个家伙可不是随便的人,他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就像是那种在夜市里卖羊肉串的老大爷,一言不合就能把你拉到美食的巅峰。
亚当在1776年就写下了这本书,揭示了财富和经济的秘密,真是“万里挑一”的好书!2. 经济的分工2.1 分工的重要性首先,亚当·斯密强调了分工的力量。
你想想,如果一个人什么都干,那绝对是个“万事不如一”的局面,效率低得让人想哭。
但是如果把活儿分开,像拼图一样,每个人负责一块,嘿,那可真是“如虎添翼”。
分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简直就是“各司其职”。
2.2 交易的好处接着,斯密还讲到了交易的重要性。
他说,贸易就像是“互通有无”的桥梁。
假如你有苹果,我有香蕉,我们俩一换,皆大欢喜。
更妙的是,这种交换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简直是“买一送一”的好事!经济就像一场游戏,大家一起玩,才能乐在其中。
3. 自由市场3.1 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斯密提到的“看不见的手”可真有趣。
他认为,市场自有其规律,就像是那些流行歌曲,总有一曲能触动你的小心肝。
在自由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会自发调节供需,形成合理的价格。
这就像是一场舞会,大家都在翩翩起舞,最终会找到最合适的搭档。
3.2 竞争的力量最后,竞争在斯密的理论中可谓是“压轴好戏”。
在自由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像打篮球,谁投篮多谁就赢。
竞争促使企业提高质量,降低价格,让消费者受益。
没有竞争的市场就像是“懒猫晒太阳”,没什么生气,也没啥创新。
所以,竞争不仅是“横刀立马”,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4. 结语总的来说,《国富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智慧,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经济,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亚当·斯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财富的来源和社会运行的道理。
虽然他的理论是几百年前的,但今天听来依然让人“耳目一新”。
国富论心得体会(通用4篇)
国富论心得体会(通用4篇)国富论篇1《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的经典代表作。
这本书的初版为1776年版本,它能够和当时美国的《独立宣言》被后人视为1776年发表的两个最重要的文本,可见其历史价值之高。
而我读后也受益匪浅。
《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场经济的圣经。
读过本书之后,我认为此说法有其道理所在。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不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在更新。
很多经济学著作或者说经济学原理不能接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检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与其历史局限性,即它只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经济状况。
而《国富论》不同,《国富论》分析揭示的是经济学的本质,是从事经济的社会中的人的本质,而人的活动的本质、心理是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或是说,没有重大改变的,即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亚当斯密的观点无论是对于早期还是现期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借鉴意义。
其许多观点也亦被当今人们奉为经济学中的定理。
《国富论》中最具精华的理论,我认为,即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斯密从人的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
他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
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益最大化,整个社会就在不同的个人实现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即社会福利。
因此,他认为,利己心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自私有利于社会福利。
然而,斯密在所著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中从人具有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
这看似矛盾的观点恰恰揭示了斯密矛盾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也揭示了经济活动中人们矛盾的内心世界。
人们一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自身的伦理观、社会观。
经济实际上是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完整的人的活动,是人们追求自身来自物质与精神整体的效益的最大化。
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实现每个人的最大效益,并实现共同福利。
《国富论》全书共分为五篇,主要内容
《国富论》全书共分为五篇,主要内容。
62 推荐《国富论》全书共分为五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篇1﹑2章,讲合作分工优点。
斯密举了个制针工厂的例子,把制针这个职业分成大约18种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人才从事。
因此,一个10人的小工厂每天能制造48000枚针。
如果他们独立工作,不专门从事一种工序,他们谁都不会每天制造20枚针,也许连一枚都知道不出来。
所以,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加劳动生产力。
(《国富论》第八页)第一篇5章,讲的是的劳动价值论。
斯密说,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因为金和银像其它商品一样,价值是变动的。
任何金银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数量,或所交换到的其它商品数量。
取决于已知金银矿藏的丰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为衡量尺度,自身价值不断变化的商品,决不能成为其它商品价值的精确尺度。
而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时间和地点,可以说和劳动者具有同等价值。
按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和技能熟练程度,他必然总是牺牲相同份额的安逸﹑自由和幸福。
无论他得到回报物品的数量如何,他所支付的价格必然是相同的。
诚然,这种劳动所买到的物品的数量有时多些,有时少些;然而,变动的是这些物品的价值,而不是用来购买它们的老动价值。
在任何地方,稀缺或是耗费许多劳动的物品价格就昂贵,反之则低廉。
因此,只有本身价值绝对不变的劳动,才是最终而真实的标准,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劳动来衡量和比较。
(《国富》26页)第二篇1章,讲的是资产的性质。
斯密认为一个人的资产足够维持他生活几个月或几年,他自然希望用这笔资产中的大部分来获得收入。
保留适当的部分维持生活外,可以将资产划分为两部分:他所希望用来创造收入的部分被称为资本;另一部分被用来消费。
资本又有两种:第一,资本可被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利润﹒﹒﹒﹒﹒﹒此种资本被称为流动资本;第二,资本可以被用来改良土地,购买生产用的机器或工具,也就是来购买不需要改变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创造利润的东西。
国富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优秀8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优秀8篇)国富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我利用寒假时间阅读了由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
斯密著作的《国富论》,觉得《国富论》真的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之前我学习马克思理论时,马克思认为:工人每一天的劳动一部分是必要劳动,这是工人的酬劳,是供工人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而另一部分劳动是剩余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这部分是资本家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家正是透过不断的增加生产剩余劳动的时间加大对工人的剥削。
其实我当初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会有这么一种思考:工人们生产商品的劳动获得了工资,那么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也监督和指挥工人的劳动不是也就应获得必须数量的报酬吗之后看了《国富论》,其中亚当。
斯密认为:工人在原料增加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支付他们的工资,一部分支付雇主们的利润,这部分又可细分为资本的利润和地租。
资本的利润可假想为支付资本家的某种特殊的劳动即付给监督和指挥工人劳动的工资的别名,而地租呢作为资本家所垫支的原料和空间等资本的报酬。
我觉得资本家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同时就应获得报酬,但是所站的立场不同(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获得多少就会因个人的私利心,从而会出现偏移。
而在地租这个问题又会涉及到土地是否私有,与国家的制度有关。
我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富论》中的理论所支持的阶级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个不同的阶级,所以他们的观点也很难决定孰对孰错。
所站的阶级不同,自然所持有的观点就会不一样。
看了《国富论》我对其中印象最深的就应是政治经济学部分。
在国富论中重点介绍了两种富国裕民的政治经济体系:重商主义体系和重农主义体系。
重农主义是把土地看做国家收入主要****的一种政治学体系。
为了增进农业重视农业发展,并主张限制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最后往往作用与目的背道而驰。
在封建中国,曾长时间实行重农抑商,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禁止商业发展,最后到了清朝农业也落后,几乎百业俱废的地步。
而重商主义则鼓励制造和对外贸易多于农业。
《国富论》读书报告[修改版]
第一篇:《国富论》读书报告《国富论》读书报告《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在亚当·斯密之前,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不乏伟人和名著,但从未得到如此评价。
这是因为《国富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分水岭,是第一部系统地阐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的著作,而且它一发表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将“创立者”的桂冠奉送给亚当·斯密,而将以前的经济学家统统视为“先驱者”;西方经济学派至今仍公认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就在《国富论》出版的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
西方学者将这两部巨著合称为“产业自由宣言书”。
从《国富论》问世到20世纪30年代,它统治西方经济学达150年之久。
即使在“凯恩斯革命”之后,《国富论》所阐述的经济理论仍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它与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一起统治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两大理论体系,至今还影响着西方社会。
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其评价的那样:200年以后,亚当·斯密仍然是经济学中一位高耸入云的人物。
《国富论》成为影响世纪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被列为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
对于《国富论》这样的人类历史上的巨著,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用仅仅一个寒假的时间来品读是远远不够的。
面对着这厚厚的一本的“人类文明史”,我们除了怀着虔诚的心情探究还能做些什么呢,历史摆在那里,显示就在眼前,《国富论》规划了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为人类创造从未有过的物质世界。
《国富论》全是分为五卷,接下来我简要的介绍一下亚当·斯密在各卷中所阐述的内容:第一卷,论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及生产物分配给各阶层人民的顺序。
亚当·斯密开篇表明,由于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老东风必须由货币来促进,因为劳动分工是商品交换发达的产物。
这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对实行交换的条件即价值和价格的论述。
国富论读书心得1000字
《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出版的一部经济学著作。
这部作品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以下是关于《国富论》的一些读书心得。
首先,《国富论》的核心观点是自由市场经济。
斯密认为,通过市场机制,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能够自然地促进社会整体的繁荣。
这一观点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因为它颠覆了重商主义的思想,后者强调国家干预和贸易保护。
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用以描述市场如何通过价格机制协调生产和分配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国富论》中,斯密详细分析了分工和专业化对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
他通过著名的制针工厂的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分工,即使是最简单的生产活动也能实现显著的产出增加。
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工业革命期间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也为现代大规模生产和全球供应链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斯密还探讨了资本积累和投资的重要性。
他认为,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资本的积累又依赖于储蓄和投资。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斯密强调,政府应该通过税收和支出来调节经济,以促进资本的形成和分配。
在国际贸易方面,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的理念。
他认为,国家应该通过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贸易,即专注于生产自己相对擅长的商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这一理论至今仍是国际贸易政策的基石。
斯密在《国富论》中对税收体系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提出了四种税收原则:平等、确定性、便利性和经济性。
这些原则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税收政策的制定。
斯密还批评了当时盛行的保护主义关税政策,认为这些政策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并阻碍了经济效率。
在社会政策方面,斯密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政府应该提供公共教育。
他认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斯密还关注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尽管他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他对这些问题的关注预示了后来福利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
读《国富论》心得范文五篇(最新)
读《国富论》心得范文1这本书买来一年多了,断断续续的看,至前几天次才看完主要部分。
实在惭愧,既没有一气呵成的毅力,也没有成段自由的时间。
可是,这本书给我还是很有收获,却不仅仅在于是对经济学理解。
朱光潜在《谈读书》里说,要学某门学问,这门学科的经典就不得不读,譬如学经济就得看斯密《国富论》,如今我看完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发现这真是不太恰当,关于《国富论》,我至少能够提出这么几点:1。
斯密的经济理论是基于一种几乎完全开放的自由经济体制,而当今世界完全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几乎没有,中国更是如此,大型国企占了重要领域的大部分。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当之大。
在此不谈论这两种体制孰优孰劣,可是斯密的理论与现实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社会体制。
2。
社会形态不一样。
斯密的时代大约是18世纪,当时欧洲以农为主,工业革命正在起步,制造业刚刚兴起,而各种科技产业几乎没有,当时社会阶层大约是地主阶级,工人农民(劳务)阶级,资产阶级,以及贵族官僚阶级(我感觉斯密属于这个阶级),而此刻地主阶级已经没有了,而工薪阶级却很多存在,社会形态已不一致了。
3。
背景的不一样,导致理解较为费力。
斯密常常以英国地区,城市,还有英国古老的货币单位为例,由于缺乏对此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深刻。
4。
由于本书成书较早,许多书中经过精细论述而提出的结论早已被之后的历史所证伪,有些而此刻已成为常识,比如关于货币性质,作者仍然很多论述,显得冗杂而烦乱。
或许《国富论》在世界经济历史上意义确实难有后者,可是本书作为两百多年后的之后者学习,显然已不太适合,以往经典未必此刻适宜。
当然经过本书还是了解到了许多的经济学知识,异常是经济学的那种推理,我想这应当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比如论述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比如论述劳动产物的阶级分配,比如资产的划分。
基本看完这本书,对于以后选什么样的书,对于经典,对于权威的推荐,我感觉更能理性的去选择了,经典未必适合,权威未必正确。
或许一本书某人觉得读了醍醐灌顶,另一个人读了却毫无感觉,读什么书,为何而读?自我才是主体。
《国富论》个人心得(通用8篇)
《国富论》个人心得(通用8篇)《国富论》个人心得篇1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一样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
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异常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
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以《国富论》(谢祖钧、孟晋、盛之译,国富论----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1)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
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
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
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
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
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那里仅从数字能够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可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很多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
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研究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善,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2)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
国富论各章读书笔记
国富论各章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可真是一本让人脑洞大开的书啊!书中的内容丰富得就像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这个对经济一知半解的人,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
第一章,讲的是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这部分内容让我对劳动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亚当·斯密说,分工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景象。
村里有个木匠师傅,他一个人又要砍木头,又要雕花,又要打磨,一天下来也做不了几件家具。
后来呢,他找了几个徒弟,有的专门负责砍木头,有的专门雕花,有的专门打磨,这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好多。
他们做出来的家具又多又好,还能卖个好价钱。
这不就是分工的力量嘛!就像一个大机器,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专门职责,一起运转起来,就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第二章,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这里面提到了资本的积累和运用。
让我想到了我们家附近的那个小超市。
刚开始的时候,老板就只有一点点的本钱,进的货也不多,种类也不全。
但是他慢慢地攒钱,把赚来的钱再投入进去,进更多更好卖的货。
几年下来,小超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商品琳琅满目。
这就是资本的蓄积和合理运用的效果啊。
从一个小小的店面,逐渐发展壮大,要是没有一开始那一点点的积累,哪能有后来的繁荣呢。
第三章,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这一章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国家富裕,有些国家贫穷。
就拿旅游来说吧,我去了两个不同的地方,一个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交通四通八达,各种高科技企业、金融机构扎堆。
另一个是相对贫困的小县城,基础设施简陋,没有什么大的产业,年轻人都往外跑。
大城市因为有良好的政策、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财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而小县城因为缺乏这些条件,发展就比较缓慢。
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重要性。
第四章,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这部分内容谈到了各种经济政策和学说。
国富论读书心得模板5篇
国富论读书心得模板5篇《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专着。
这本专着共为五卷。
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国富论》中文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由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重大的。
在我国的今日,脱离了计划经济也可是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海城市还好,西部地区则明显的体现出落后,不但经济落后,思想也落后,表现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的那种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
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难以创新的国家,可是少年强,国则强,少年弱,国则弱。
中国没有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放弃自我的梦想,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梦。
因为它深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不放弃自我的信仰,就会成功。
就算失败了也要再爬起来,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
就好像每个人都能够仰望星空,心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更加丰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灿烂的中国。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其对经济学研究中的贡献可见一斑,上学时觉得亚当·斯密在书中提出的经济学论断成为经典沿用至今令人折服,工作后回顾觉得作者在经济学观点背后娓娓道来的人生道理其实更为受用。
一本书就是这样,常读常新,在不同的阶段读同一本感触也有所不同,更别有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乐趣。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
“成年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所显现出来的十分不同的才能,在非常多的场合,与其说是劳动分工的因素,不如说是劳动分工的后果”在谈到劳动分工时,亚当·斯密标新立异,他不认为是人的特长决定了职业,而是所从事的职业造就了人的专长,这和我们现今推崇的工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作为青年员工更要如此,在日常工作中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不断积累经验,更好的服务客户。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范文
2021《国富论》读后感心得范文《国富论》读后感1乘着2019年春节假期的预先只管,我读完了亚丹斯密的《国富论》。
说起作者,很多菜,也很多产,他的另一部组作《道德起草论》也很初民。
据说,本书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这也是我拜读此书的缘由。
书中有大量的理论,显然不好理解。
本书分了五篇来叙述作者的观点,总结了各国在从事经济活动的经验,提出了很现代的经济观点,也批判了“重农主义”等迂腐落后的政治经济学观点。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原因和论劳动生产物的自然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重点论述了劳动分工、货币、价格等经济元素,就商品价值的组成即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展开分别论述;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与使用》,分门别类的论述了货币、贷款、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消费财富的观点,说明了生产性劳动和自办积累的关系。
第三篇承接了前两章的原理,论不同国家的财富展,如罗马帝国衰败以后,欧洲的农业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城市商业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详细阐述了重商主义,从两个限制输出,四个限制输入的政策解剖了重商主义要义。
第五篇《论君主即国家的收入》,重点论述国家应当承担的三种开支,即司法费用、国防费用、基础设施费用,其次论述了人民应当付出国家的三种收入:国有资办的利润、地租、税赋,重点论述了各种税赋的原理和利弊,最后,总结了家借债的各种情形。
不难看出,作者是从商家咱们,赞成“重商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观点,但是作者也声明,提出“重商主义”的一定是生产者,因为整个学说都是再为生产者的利益考虑,本身也是一门有立场的学说。
《国富论》读后感2关于《国富论》中提到的自由,我认为,作者亚当•斯密主要在论述“贸易自由”。
他先给出一个比喻:一个家庭生产皮革、一个家庭生产弓箭,生产弓箭的家庭通过打猎获得动物毛皮,然后将自己获得的动物毛皮,卖给生产皮革的家庭获取利润;生产皮革的家庭于是有原料制造皮革,再销往市场获取利润;然而,如果生产弓箭的家庭自己打猎、自己制造皮革,那么他就不会和生产皮革的进行贸易,但是他既打猎又造皮革,显然浪费了从贸易中获取利润的机会,而且使自己精力分散无法同时做好两件事,常常顾此失彼。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相关推荐《国富论》读书笔记(通用13篇)《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较明白的描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通用13篇),欢迎借鉴参考。
《国富论》读书笔记1在国富论中,第四章起名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可通读全章,看到更多的是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限制进口、出口退税、奖励金、通商条约、殖民地等涉及国际贸易的内容,可能在亚当斯密的概念中,凡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容就属于政治经济学。
由于我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更多的是强调国家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国家维持社会稳定及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管理制度,所以在理解上,无法同意亚当斯密将自己所写的第四章纳入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在我看来,重商主义、限制进口等更准确而言应该归属于国际贸易的内容。
这里有一个名词解释一下:“重商主义——18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经济管理体现,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顺差——既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这是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者说经济体系,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这个理论目前依然有许多经济学家引用,包括中国国内目前奉行的国际贸易政策。
从具体表现上看就是,为了维持贸易顺差,一国政府会倾向于通过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税(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奖励金(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等手段,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出口大于进口的目的,达到吸收贸易逆差国的资本流入本国,借以提高本国的资源条件,从而增加本国的国民总收入,以实现经济的增长。
亚当斯密由于是坚定的市场经济倡导者,其一直提倡小政府理念,所以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四章几乎每页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意思——重商主义提出的绝大多数的维护贸易顺差的手段,都在某种程度扭曲了市场在资源调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从长期看都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国家应该减少监管,应该放手由市场自发调节进出口。
国富论总结
国富论——小知识点第一篇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及分配劳动生产物给各个阶层的顺序第一章分工1、凡是能分工的工艺,分了工就相应的增强劳动生产力;2、就农业方面来说,富国的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大得多,至少不像制造业那样有大的差距;3、分了工就相应的增强劳动生产力原因劳动者因为专业而掌握了技巧免除了有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带来的时间损失随着简化和所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一个人能够做原来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4、相比较而言,人类的注意力如果集中于单一事物上,会比分散在许多事物上更容易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捷的方法;5、分工的出现,在政治清明的国家里,就连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也普遍富裕;第二章分工的起源1、正因为契约、交换和买卖实现了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帮助,所以才产生了分工的倾向;2、人类天赋才能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成年人在其所从事的不同职位上所表现出来得非常不同的才能,与其说是分工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3、交换倾向的出现,使得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产生了极其显着的有用差异;4、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一般倾向,使得人们把各种才能所产生的不同产物积聚成一个共同资源;第三章市场大小会限制分工1、由于分工起源与交换,所以限制分工的大小是交换能力的大小;——-市场的广乏限制了分工的大小2、水运开拓的市场,比陆运开拓的市场要广大得多;所以一直以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都沿海,沿河一带开始;第四章货币的起源和效用1、了解一般等价物2、价值含义:一个是物品的效用——使用价值;一个是交换价值第五章商品的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1、衡量贫富水平的尺度,变成了一个人能够支配劳动的多少,也就是它能够购买的劳动的多少;因此,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就是劳动;2、劳动作为第一性价格,最初可以用来购买一切货物和财富,劳动的价值,等于一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它物的人,用它来购买或者支配的劳动量;3、一个人物品的交换价值与其可供人们支配的劳动量相等;4、劳动可以衡量商品的交换价值,不能衡量商品的价值;5、对于劳动者来说,无论何时何地,等量的劳动有等量的价值;精力和熟练程度差不多的劳动者,其劳动所牺牲的安乐,自由与幸福,必然是等量的,他所付出的劳动代价,决定了他所购买的货物量;6、劳动的价格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名义价格;劳动的真实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与劳动等量;劳动的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不一定与劳动等量;只有真实价格才能决定劳动者的贫富,劳动报酬的高低;7、从世纪角度来看,银价变动有时会很大,谷物适合做价值尺度,从年代角度来看,银价变动较小,白银市合作价值尺度;第六章商品的价格组成1、组成商品价格:地租,劳动工资,利润2、资本的利润取决于所投资本价值的大小,而不是由监督指挥这种劳动的数量,强度与技巧决定的;第七章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1、如果有一种商品它的售价刚好等于他被生产、制造乃至运往市场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按自然水平支付的全部工资、地租和利润,那么他就是按自然价格;出售的;2、商品的市场价格就是卖它的实际价格;3、决定市场价格的因素货品的缺乏程度竞争者的富有和奢侈程度4、市价变动只会影响工资和利润,不会影响地租;决定市价变动因素:市场商品量或劳动量影响工资和利润的程度;5、商品市价一般大于自然价格原因:特殊的意外事故——消息获取的先达性天然因素——土壤和位置的优良特殊的政策——垄断6、劳动与资本的用途不同决定了货币工资与货币利润的不同;第八章工资1、劳动生产物市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者是劳动的自然工资;2、雇主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必定会随着他垫付的劳动工资的增加而增加;3、一国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取决于该国的收入和资本是否增加;4、收入和资本是国民财富;国民财富增加时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增加,反之减小;5、决定劳动工资增高的原因不是现有国民财富有多庞大,而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6、居民人数的增加是一国繁荣的明显标识;7、无论一个国家有多富有,只要它在长时期内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他的工资都不会很高;8、商品生产受制于商品需求,类似的,人口生产也受制于人口需求;9、国民财富增加时,劳动者就能够得到充足的劳动报酬,从而使人口增加;10、支配劳动价格的因素:一是劳动需求而是生活比需品和便利品的价格第九章资本和利润1、资本增加提高了劳动工资,降低了雇主的利润,原因在于竞争;2、影响利润的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动竞争者的多寡顾客的购买欲望商品在运输或者储存过程中遭遇意外事故的多少3、一国市场一般利息率的变动必然会影响该国资本的一般利润正比例;4、政府强行抑制利息率目的在于减低公债利息率;5、利润减少代表商业繁荣;6、高利润比高工资更能抬高生产物的价格;工资增高对商品价格抬高起的作用就像单利对债务积累所起的作用一样,利润;;;;就像复利;;;第十章劳动与资本对工资和利润的影响劳动与资本的用途不同决定了货币工资与货币利润的不同;一、有职业性质造成的不平衡业务的难易、污洁、尊卑不同,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学习的难易、学费不同,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各种职业的安定性不同,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如果一种工作不但不安定,还艰苦、不愉快、不清洁,那么即使这种工作再普通,其工资也可能因为这些不好的状况而升高,甚至超过熟练技工的工资;无论任何行业,资本的普通利润都不受资本的普通用途是否固定的影响,其决定因素是经营者而不是行业;职业责任的大小,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获取职业资格可能性不同,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2、收益的稳定性或多或少会影响各种资本用途的普通利润率;3、都市里小商品零售价非常便宜,小于市镇及农村,因为规模大,投资大;4、要是某地由劳动和资本的不同用途造成的利害平衡除了要求该地市场是自由的,还要具备的条件它们必须是该地人所周知的且确立很久的它们必须出于自然状态他们必须是使用者唯一或者主要的用途二、由政策造成的不平衡1、由政策造成的不平衡主要是限制某些专业的竞争人数重要手段——同业组合,拥有排外的特权加大某些职业的竞争程度奖励措施不给劳动或者资本自由活动的空间由于学徒法限制、劳动不能自由的从同一个地方的某个职业流向另一职业,而由于同业组合的排外特权,劳动不能自由的从同一行业流向别的地方;2、一旦劳动不能自由流动,资本的自由流动也会受到影响,因为某一行业所能使用的劳动量,决定了该行业所能流动的资本;3、投资在不同用途上的劳动和资本,会产生不同的工资率和利润率的比例;而且这一比例,几乎不会受到社会的贫富、进步状况的影响,也不会因为公共福利的变动而变被动;第十一章地租1、地租概念:租地人按照土地的实际情况支付给地主的最高代价2、工资和利润决定了价格的高低,而地租则有价格决定;3、分类: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一般指农作物,无论土地的生产数量有多少,只要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地租就会不同;此外,无论肥沃与否,其地租都会因为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较大的改良费用能够提供较大的地租,较大的耕作费用能提供较大的资本利润,从而合理补偿了较大费用的利息或者报酬;有条件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一般指衣服,住宅材料等;1与一国人口成比例的,不是该国供应衣服和住宅材料的水平,而是该国供应食物的水平2每一个人的食欲都会因为胃的狭小容量所限而有满足的时候,可是,人们对住宅,衣服,家具及应用品的欲求,却没有止境;3对于煤矿所有者来说,决定煤矿价值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煤矿的产出力,而是煤矿的位置;金属矿山的价值则多数取决于产出力;金属价格的大部分,都有劳动和利润组成;4如果生产食物的土地产出力增加,该土地的价值就会增加,并且促进人口增加,同时也给其他土地的生产物开辟了新市场,从而是这些土地也跟着增值;上述两种土地生产物相对价值的变动——有条件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会不断增长,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变化不大;衡量白银及其他商品的价值的真实尺度,是劳动,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一个或者一类商品;支配一国劳动的真实报酬的,不是该国的实际贫富程度,而是该国的进步程度;本章总结:1、金银价值的高昂只能证明世界银矿的贫瘠,绝对说明不了该国的贫乏与野蛮2、社会状况的改良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抬高土地的真实地租,是地主的财富增加到可以支配更多他人的劳动或者劳动生产物的水平;社会真实财富以及有用劳动量的增加,都可以间接的提高土地的真实地租;3、价格的三部分代表了三阶级人民的收入:第一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随社会一般利益的增加而增加;第二阶级的利益——靠工资的,劳动工资涨到最高水平是,劳动需求和所雇劳动量也会增加第三阶级——靠利润为生的雇主,他们利润在富国低,贫国高;4、一般商人的利益,无疑就是扩大市场,缩小竞争;第二篇论资本的流通、累计和作用第一章资材的划分1、从事物的本性上讲,必须在分工之前完成资材的蓄积;2、资材一般分为两部分——希望从中取得收入的部分叫做资本,用以消费的部分,叫做生活资料;3、资本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收入或利润,它有两种使用方法:第一,生产、制造、购买物品——流动资本;第二,改良土地,购买有用机器和工具——固定资本4、一国或者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分为三个各有特殊作用的部分第一部分留作消费的第二部分用作固定资本的,这部分就算不经流通或更换主人,也能提供收入或利润,有四类:1所有有助于节省劳动的便利机器和工具2所有能提供利润的建筑物3土地4全部国民所掌握的有用才能第三部分用作流动资本的,这部分资本提供收入的方式,流通并更换主人;1货币2食品3用来制作衣服、家具和房屋的材料4已经制成成品但尚未分配给消费者的物品5、固定资本都是从流通资本转变而来的,并需要流通资本的不断补充;6、固定、流通资本的目的一致——使留作消费的资财,在不至匮乏的基础上增加;第二章维持国民资本的货币1、决定地主实际财富的因素,不是总地租的多少,而是纯地租的多少;2、决定国民真实财富的因素,不是总收入有多少,而是纯收入的多少;3.花费在固定资本上的费用,只要适当,就一定能够很快的得到高利润;4、真正能够归在收入之列的,是货物而不是货物借以流通的工具;只有减掉货币全部价值后,剩下的货币和货物,才能归入社会总收入或纯收入之内;5、社会流动资本能够增加劳动量;6、出于银行自身利益的考虑,商人营业所需的流动资本,根本不能大部分从银行借贷,因为,商人的流动资本虽然能够以货币的形式不断流入,但流动资本流出以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根本不可能是银行资本在短期内保持收回和贷出的平衡;7、一一国的产业,会因为慎重的银行活动而增加,但是,增加一国产业的方法,与其说是增加国内资本,不如说是使原本无用的大部分资本都变得有用,并使原本不生利的大部分资本,都变的能够生利;8、国内货物流通的两种方式:商人与商人、商人与消费者的流通;流通与商人之间货物的价值绝对低于流通与商人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9、虽然所有消费者全年所购买货物的价值,至少应该与商人购买货物的价值相等,但消费者每年花费在购买这些货物上的货币量却小得多;因为,货币在商人与消费者的之间的流通次数,要比它在商人与商人之间的流通次数多得多;10、无论在任何场合,决定金银和其他货物的价值比例的因素,都不是国内通用纸币的性质和数量,而是当时金银矿藏的肥瘠程度;第三章资本积累与生产和非生产劳动的关系1、加在物品上可以增加物品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性劳动;加在物品上但不能增加物品价值的劳动,称为非生产性劳动——例如,仆人的劳动,君主和官吏;2、不包括土地天然产物在内的的土地年产物,都是生产性劳动的结果;3、非生产性劳动者和不劳动者都要靠收入生存,这类收入包括两类:一开始即被指定为利润和地租的产物用于支付资本和工资的年产物4、无论在什么地方,地租和利润都是非生产性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而它们也是最容易节省的;5、无论是土地的天然产物还是土地的劳动产物,在刚生产出来就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补偿资本另一部分则是以地租或利润形式出现的收入两部分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生产者和不生产者的比例,并会随着国家的贫富程度而产生差异;6、一国勤劳者与懒惰者的比例,似乎是有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决定的,资本占优势,人民勤劳,反之,懒惰;7、国内流通的消费品分为:一是本国提地和劳动的直接生产物而使用本国生产物购买的物品它的价值,会随着国内生产物价值的减少而减少,最终导致国内货币量流通的减少;8、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方法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必然先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资金增强劳动者的生产力——增加一些能够缩减劳动的便利机械和工具,或者改良原有机械和工具,或者使工作分配更加适当9、个人消费一般用处:一部分会被用来购买立时享有的物品——这类物品,一旦被消费就不能再次使用一部分会被用来购买耐久的物品——这类物品,可以储存起来供以后使用,或者是增进以后消费的效用10、在耐久物品上花费资财,有利于积蓄有价商品,从而有助于私人养成节俭的习惯,最终可以增进社会资本和国民财富;第四章贷出取息的资财1、取息的贷款,大都是以纸币或者金银这两种货币形式借出的,但借款人想要从借出人那里得到的其实并不是货币而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能够购买的货物;2、借款其实就是出借人向借款人出让自己一部分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使用权,任由借款人在支付本金和利息的前提下随意使用;3、资财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贷出生息资财的增加,贷出生息资财的增加,必然导致利息的降低;4、利息降低原因分析:物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降低一国资本的增加使得投资利润减少维持生产性劳动资金的增加,使得市场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量逐渐增加5、当一国的商品靠白银流通,而且商品数量为增加时,银的增加只会是银价降低,这时,虽然各种货品的名义价值都会增加,真实价值却没有变化;6、一国的法律,不能将国内某一时期的利息率降到一般市场利息率之下;市场的普通利息率决定了土地的普通市场价格;第五章资本的用途1、资本的用途共有四种:获取社会每年要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农矿渔业者制造适用于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制造者将多余的原生产物或者制成品运至缺乏它们的地方——批发商为适应临时需求而将一部分原生产物或者制成品分成更小的部分——零售商2、制造者的资本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比批发商的等量资本所起的作用大多;农业家的资本对生产性劳动量的推动作用最大;农业资本,是各种资本用途中最有利于社会的一种投资;3、制造者的资本应该留在国内,这样能在较大程度上推动本国的生产性劳动量,增加本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4、一国在农业、工业、批发业上的投资比例,决定了该国同一资本在国内所推动的劳动量的多寡,以及对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增值的大小;5、运输贸易代表着国民财富,它是国民财富增加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原因;6、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是私人利润;第三篇论不同国家资本发展的不同第一章财富的自然蓄积1、都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通商,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商业;2、农村剩余产物的市场范围,取决于都市居民的人数及其收入;3、从事物的本性上比较,生活资料必然会比便利品和奢侈品优先生产;所以生活资料产业,也必然比便利品和奢侈品产业具有优先权;4、只要是在人为制度不扰乱事物自然发展趋势的社会里,乡村耕作和改良事业发展的结果,会导致都市财富和规模随着乡村耕作和改良事业的发展比例而增长;5、从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势来看,进步社会都是现在农业上投入大部分资本,然后在工业上投资,最后才考虑投资于国外贸易;第二章欧洲农业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曾受到抑制1、土地的大小,决定了地产是否安全、居民有无保障;所以,分拆地产的行为,是对地产的破坏;2、一国最能改良土地的阶级就是小地主,其次是富农和大富农;第三章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发展1、欧洲各重要都市居民以宪章形式体现权利:可以不经领主同意,自由嫁女某人死后,他的财务可有儿孙继承而不是领主可以通过遗嘱来处理自己的遗产3、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是大国,就一定有自己的制造业——指产品适于远销的精制造业;4、当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适于远销的精制造业就会产生:国内商人和企业家,义无反顾的把资本投资在仿效外国某种制造业上;它所采用的材料,大部分也来自外国家用品制造业或者粗制造业得到了逐步改良5、制造业的推广和改良,是与农业的发展同步进行的,而农业发展,又是国外贸易和制造业这一国外贸易的直接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章城市工商业会促进农村的发展1、城市工商业会促进农村的发展:为农村生产物提供市场都市居民经常购买那些未被开垦的土地自从工商业发达后,农村居民就减少了与邻居的战争,也逐渐脱离了对政府的依附2、事实上,对于欧洲来说,是城市工商业促进了大部分农村的开发与发展,而不是农村的开发与发展导致了城市工商业的出现——这种发展违背了自然趋势;3、通过工商业所获得的资本一般是没有保障性的资产,只有将其转化为对土地进行开发和改良的资本,其安全性才能得到保障;4、商人不属于某个特定的国家,只有在资本以建筑物或者土地永久改良物形式在某国固定下来,它才属于该国;5、以商业为唯一来源的财富,受战争和政治上的一般变革的影响比较大,很容易耗竭;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第一章重商主义内在机制斯密批判1、商人对禁止金银运输反感原因:在商人们看来,虽然购买外国货物需要输出金银,但国内金银量未必会因此减少——货物外运,引进金银商人们认为,这种禁令根本阻止不了金银的输出;2、倡导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会按照人们的购买力和使用程度,提供相应数量的金银从而使商品流通可以实现;3、货币以货物为中心,而货物却不一定以货币为中心;4、人们会需求货币,并不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而是因为货币能换的他们所需的物品;5、决定一国有多少铸币的因素,是国内借助币流通的商品的价值;当商品价值增加时,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也增加,这时,一部分商品会运到国外,换取当地的金银铸币;6、一国储藏的金银分为三种:流通的货币供私人使用的金银器国库货币7、货币的流通量和流动方向,取决于本国境内流通的商品量;金银块的流通量和流动方向,取决于各商业大国之间流通的商品量;货币和金银块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交换提供便利,只是货币只是在同一国家的不同个人之间流通,而金银块则是在不同国家不同个人之间流通的;8、通常情况下,对外战争的破坏性越大,制造业越繁荣,这样,制造业随着国家繁荣而兴衰;——特定时期9、只要一个地方有了国外贸易,他就可以从中得到两种利益一是当地剩余的土地和劳动年产物有了市场当地所需的其他外国物品也有了供应10、重商主义倡导的扭转贸易逆差的手段:1限制输入:——措施:征收高额关税,绝对禁止凡是本国也能生产的货物,一律限制其输入出现了不利于本国贸易的逆差2奖励输出:退税:第一,在国内制造品输出时,退还其以前缴纳的全部或者部分关税或者国产税;第二,输出已经纳税的外国商品时,退还其以前缴纳的全部或者部分关税或者国产税奖励金:奖励一些新型产业或者其他特殊行业通商条约殖民地——————亚当斯密从这方面措施逐一批判第二章限制本国也能生产的货物1、引入了绝对优势理论2、引入了看不见的手理论第三章限制那些使国家陷入贸易逆差的外国货物1、从汇兑角度来说:各国造币厂的标准,并不能经常用作判断各国通货价值的依据;决定一国铸币和他国通用铸币的相对价值的因素,是实际含有的纯银量;造币费并不都是由政府支付的,有的国家由私人支付;造币费由私人支付的国家,银块拥有者,得向造币厂支付铸造费,有时还得向政府支付若干费用;。
国富论小结
国富论小结《国富论》是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的一本经济学经典著作。
书中提出了许多思想和观点,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国富论》进行一个700字的小结。
《国富论》这本书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以其深邃的观点和全面的分析,解决了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也为我们今天的经济问题提供了启示。
首先,《国富论》强调劳动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而且劳动必须是有效率的,才能产生更多的财富。
他提出了“分工”的概念,认为将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划分为多个简单的环节,然后由不同的人去专门从事某个环节的劳动,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增加国家的财富。
其次,《国富论》讨论了自由市场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认为,自由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供给和需求,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观点,认为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能够自动引导经济活动朝着最优的方向发展。
同时,他也主张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让市场自由运作,这样才能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此外,《国富论》还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认为贸易可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的繁荣。
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即不同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生产成本来选择最有利的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亚当·斯密的这一观点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后,《国富论》提出了对财富分配的思考。
亚当·斯密认为,财富的增加应该惠及所有的社会成员,而不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他主张通过完善的税收制度和社会福利措施,来实现财富的广泛分配,从而促进社会的平等与稳定。
总的来说,《国富论》是一本思想深邃、观点独特的经济学著作。
它强调了劳动、自由市场和国际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财富分配的思考。
这些观点不仅为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我们今天的经济问题提供了启示。
国富论篇总结
国富论篇总结引言《国富论》是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一部经典著作。
在这本书中,斯密通过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市场经济和国家财富的重要观点。
本文将对《国富论》这本书进行总结和分析,重点关注斯密对市场经济、劳动分工和国家财富的观点。
市场经济斯密将市场经济视为促进国家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的自由竞争可以激发企业和个人创造力,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有效配置。
通过自由交换和市场定价机制,市场经济可以实现供求平衡,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斯密还强调了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
他认为,当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时,他们往往会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而提高自身生产力和创造力。
这将最终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增长和繁荣。
劳动分工斯密对劳动分工的观点在《国富论》中也被详细阐述。
他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动国家财富的增长。
例如,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一种特定的劳动,他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经验积累,提高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技能水平,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
同时,劳动分工还能够促进贸易和市场发展。
不同人才的存在使得各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和生产,进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这样的劳动分工也会刺激市场供应的增加,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提供动力。
国家财富斯密对国家财富的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
他认为国家财富不仅仅可以通过黄金和银行的储备来衡量,而是应该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为依据。
斯密认为,国家财富是由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决定的。
人们越富裕,国家的财富也就越大。
斯密强调了工业的重要性。
工业生产可以创造更多的产品和就业机会,进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投资于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国家财富可以不断增加。
此外,斯密还提出了关于资金和利息的理论,指出资本的流动对国家财富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论通过对《国富论》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斯密对市场经济、劳动分工和国家财富的理解和观点。
他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思考。
【优质文档】国富论的结论与建议-推荐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国富论的结论与建议篇一:《国富论》读书心得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国富论》一书分别由:论劳动分工及分配,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增长的方式,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论国家的财政这五大部分组成。
在“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及分配”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着手,经过深入研究后他认为劳动分工能使生产力得以成倍提高,而且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这一重要概念。
同时,劳动分工也促使劳动生产专业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打破,劳动产品的交换迫在眉睫,而交换所需的媒介——货币也是呼之欲出。
产品的最终归宿为:劳动资本、资本利润和土地地租三项。
在“第二章: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中,亚当·斯密开创性地把资产细分为用于消费的资产(维持日常生活的产品)、固定资本(机器和设备)和流动资本(食料、材料、成品和货币),这样深刻透彻的见解史无前例。
另外,亚当·斯密还划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剖析了人们的借贷行为,分析了资本运用方法的不同对生产性劳动产生推动作用的差异。
在“第三章:论各国财富增长方式”中,亚当·斯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给欧洲各国带来的社会结构上的巨大变革出发,研究其财富增长方式的变化。
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生活的基本需要刺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村的兴起推动城市的进步,最终加速国家财富的增长;第二,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致使大片土地不利于改良,更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改革,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地主不愿意改革,以致失去自己的权利、地位和财富);第三,都工商业的增加与富裕,对农村的改良与发展有三大贡献——首先,为农村的土地生产物提供一个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从而鼓励了农村土地的开发与进一步改进。
《国富论》概要
《国富论》概要《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
《国富论》系统论述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增长理论(劳动分工、资本积累、财富分配、自由放任政策),提出并论述了自由贸易理论,政府行动的范围和赋税的基本原则,并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由于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差异,各国在生产同种商品时会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因而形成各自绝对生产成本的差异,也就是各自绝对优势的不同。
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该国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存在绝对优势。
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
《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
凡事有利有弊,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受到干预,社会会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各层面(气候环境、自然资源、财富分配、社会均衡、健康生命)的扭曲与断裂,生存秩序和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催生更稳定的社会结构。
《国富论》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内容简介国民财富,就是指供给国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国富论》共分五篇,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改善的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述了分工理论、货币理论、分配理论。
增加财富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增加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人数。
从这些观点出发,该书首先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进而论述分工的原因。
交换是分工的起因,于是就接着分析了交换,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互通有无的倾向;同时斯密还考察了交换和分工的相互关系。
因为要实现交换,必须得借助货币这个媒介才能顺利实现,所以接着便论述了货币的起源和功能,由于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交换又引起了价格和价值的问题,于是接下来就阐述了衡量价值的尺度和价格的构成及变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富论——小知识点第一篇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及分配劳动生产物给各个阶层的顺序第一章分工1、凡是能分工的工艺,分了工就相应的增强劳动生产力。
2、就农业方面来说,富国的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大得多,至少不像制造业那样有大的差距。
3、分了工就相应的增强劳动生产力原因劳动者因为专业而掌握了技巧免除了有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带来的时间损失随着简化和所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一个人能够做原来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4、相比较而言,人类的注意力如果集中于单一事物上,会比分散在许多事物上更容易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
更便捷的方法。
5、分工的出现,在政治清明的国家里,就连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也普遍富裕。
第二章分工的起源1、正因为契约、交换和买卖实现了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帮助,所以才产生了分工的倾向。
2、人类天赋才能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成年人在其所从事的不同职位上所表现出来得非常不同的才能,与其说是分工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3、交换倾向的出现,使得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产生了极其显着的有用差异。
4、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一般倾向,使得人们把各种才能所产生的不同产物积聚成一个共同资源。
第三章市场大小会限制分工1、由于分工起源与交换,所以限制分工的大小是交换能力的大小。
——-市场的广乏限制了分工的大小2、水运开拓的市场,比陆运开拓的市场要广大得多。
所以一直以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都沿海,沿河一带开始。
第四章货币的起源和效用1、了解一般等价物2、价值含义:一个是物品的效用——使用价值;一个是交换价值第五章商品的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1、衡量贫富水平的尺度,变成了一个人能够支配劳动的多少,也就是它能够购买的劳动的多少。
因此,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就是劳动。
2、劳动作为第一性价格,最初可以用来购买一切货物和财富,劳动的价值,等于一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它物的人,用它来购买或者支配的劳动量。
3、一个人物品的交换价值与其可供人们支配的劳动量相等。
4、劳动可以衡量商品的交换价值,不能衡量商品的价值。
5、对于劳动者来说,无论何时何地,等量的劳动有等量的价值。
精力和熟练程度差不多的劳动者,其劳动所牺牲的安乐,自由与幸福,必然是等量的,他所付出的劳动代价,决定了他所购买的货物量。
6、劳动的价格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名义价格。
劳动的真实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与劳动等量。
劳动的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不一定与劳动等量。
只有真实价格才能决定劳动者的贫富,劳动报酬的高低。
7、从世纪角度来看,银价变动有时会很大,谷物适合做价值尺度,从年代角度来看,银价变动较小,白银市合作价值尺度。
第六章商品的价格组成1、组成商品价格:地租,劳动工资,利润2、资本的利润取决于所投资本价值的大小,而不是由监督指挥这种劳动的数量,强度与技巧决定的。
第七章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1、如果有一种商品它的售价刚好等于他被生产、制造乃至运往市场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按自然水平支付的全部工资、地租和利润),那么他就是按自然价格;出售的。
2、商品的市场价格就是卖它的实际价格。
3、决定市场价格的因素货品的缺乏程度竞争者的富有和奢侈程度4、市价变动只会影响工资和利润,不会影响地租。
决定市价变动因素:市场商品量或劳动量影响工资和利润的程度。
5、商品市价一般大于自然价格原因:特殊的意外事故——消息获取的先达性天然因素——土壤和位置的优良特殊的政策——垄断6、劳动与资本的用途不同决定了货币工资与货币利润的不同。
第八章工资1、劳动生产物市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者是劳动的自然工资。
2、雇主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必定会随着他垫付的劳动工资的增加而增加。
3、一国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取决于该国的收入和资本是否增加。
4、收入和资本是国民财富。
国民财富增加时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增加,反之减小。
5、决定劳动工资增高的原因不是现有国民财富有多庞大,而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
6、居民人数的增加是一国繁荣的明显标识。
7、无论一个国家有多富有,只要它在长时期内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他的工资都不会很高。
8、商品生产受制于商品需求,类似的,人口生产也受制于人口需求。
9、国民财富增加时,劳动者就能够得到充足的劳动报酬,从而使人口增加。
10、支配劳动价格的因素:一是劳动需求而是生活比需品和便利品的价格第九章资本和利润1、资本增加提高了劳动工资,降低了雇主的利润,原因在于竞争。
2、影响利润的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动竞争者的多寡顾客的购买欲望商品在运输或者储存过程中遭遇意外事故的多少3、一国市场一般利息率的变动必然会影响该国资本的一般利润(正比例)。
4、政府强行抑制利息率目的在于减低公债利息率。
5、利润减少代表商业繁荣。
6、高利润比高工资更能抬高生产物的价格。
工资增高对商品价格抬高起的作用就像单利对债务积累所起的作用一样,利润。
就像复利。
第十章劳动与资本对工资和利润的影响劳动与资本的用途不同决定了货币工资与货币利润的不同。
一、有职业性质造成的不平衡业务的难易、污洁、尊卑不同,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学习的难易、学费不同,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各种职业的安定性不同,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如果一种工作不但不安定,还艰苦、不愉快、不清洁,那么即使这种工作再普通,其工资也可能因为这些不好的状况而升高,甚至超过熟练技工的工资。
无论任何行业,资本的普通利润都不受资本的普通用途是否固定的影响,其决定因素是经营者而不是行业。
职业责任的大小,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获取职业资格可能性不同,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2、收益的稳定性或多或少会影响各种资本用途的普通利润率。
3、都市里小商品零售价非常便宜,小于市镇及农村,因为规模大,投资大。
4、要是某地由劳动和资本的不同用途造成的利害平衡除了要求该地市场是自由的,还要具备的条件它们必须是该地人所周知的且确立很久的它们必须出于自然状态他们必须是使用者唯一或者主要的用途二、由政策造成的不平衡1、由政策造成的不平衡主要是限制某些专业的竞争人数重要手段——同业组合,拥有排外的特权加大某些职业的竞争程度奖励措施不给劳动或者资本自由活动的空间由于《学徒法》限制、劳动不能自由的从同一个地方的某个职业流向另一职业,而由于同业组合的排外特权,劳动不能自由的从同一行业流向别的地方。
2、一旦劳动不能自由流动,资本的自由流动也会受到影响,因为某一行业所能使用的劳动量,决定了该行业所能流动的资本。
3、投资在不同用途上的劳动和资本,会产生不同的工资率和利润率的比例。
而且这一比例,几乎不会受到社会的贫富、进步状况的影响,也不会因为公共福利的变动而变被动。
第十一章地租1、地租概念:租地人按照土地的实际情况支付给地主的最高代价2、工资和利润决定了价格的高低,而地租则有价格决定。
3、分类: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一般指农作物,无论土地的生产数量有多少,只要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地租就会不同;此外,无论肥沃与否,其地租都会因为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情况下,较大的改良费用能够提供较大的地租,较大的耕作费用能提供较大的资本利润,从而合理补偿了较大费用的利息或者报酬。
有条件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一般指衣服,住宅材料等。
(1)与一国人口成比例的,不是该国供应衣服和住宅材料的水平,而是该国供应食物的水平(2)每一个人的食欲都会因为胃的狭小容量所限而有满足的时候,可是,人们对住宅,衣服,家具及应用品的欲求,却没有止境。
(3)对于煤矿所有者来说,决定煤矿价值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煤矿的产出力,而是煤矿的位置。
金属矿山的价值则多数取决于产出力。
金属价格的大部分,都有劳动和利润组成。
(4)如果生产食物的土地产出力增加,该土地的价值就会增加,并且促进人口增加,同时也给其他土地的生产物开辟了新市场,从而是这些土地也跟着增值。
上述两种土地生产物相对价值的变动——有条件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会不断增长,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变化不大。
衡量白银及其他商品的价值的真实尺度,是劳动,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一个或者一类商品。
支配一国劳动的真实报酬的,不是该国的实际贫富程度,而是该国的进步程度。
本章总结:1、金银价值的高昂只能证明世界银矿的贫瘠,绝对说明不了该国的贫乏与野蛮2、社会状况的改良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抬高土地的真实地租,是地主的财富增加到可以支配更多他人的劳动或者劳动生产物的水平。
社会真实财富以及有用劳动量的增加,都可以间接的提高土地的真实地租。
3、价格的三部分代表了三阶级人民的收入:第一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随社会一般利益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阶级的利益——靠工资的,劳动工资涨到最高水平是,劳动需求和所雇劳动量也会增加第三阶级——靠利润为生的雇主,他们利润在富国低,贫国高。
4、一般商人的利益,无疑就是扩大市场,缩小竞争。
第二篇论资本的流通、累计和作用第一章资材的划分1、从事物的本性上讲,必须在分工之前完成资材的蓄积。
2、资材一般分为两部分——希望从中取得收入的部分叫做资本,用以消费的部分,叫做生活资料。
3、资本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收入或利润,它有两种使用方法:第一,生产、制造、购买物品——流动资本;第二,改良土地,购买有用机器和工具——固定资本4、一国或者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分为三个各有特殊作用的部分第一部分留作消费的第二部分用作固定资本的,这部分就算不经流通或更换主人,也能提供收入或利润,有四类:(1)所有有助于节省劳动的便利机器和工具(2)所有能提供利润的建筑物(3)土地(4)全部国民所掌握的有用才能第三部分用作流动资本的,这部分资本提供收入的方式,流通并更换主人。
(1)货币(2)食品(3)用来制作衣服、家具和房屋的材料(4)已经制成成品但尚未分配给消费者的物品5、固定资本都是从流通资本转变而来的,并需要流通资本的不断补充。
6、固定、流通资本的目的一致——使留作消费的资财,在不至匮乏的基础上增加。
第二章维持国民资本的货币1、决定地主实际财富的因素,不是总地租的多少,而是纯地租的多少。
2、决定国民真实财富的因素,不是总收入有多少,而是纯收入的多少。
3.花费在固定资本上的费用,只要适当,就一定能够很快的得到高利润。
4、真正能够归在收入之列的,是货物而不是货物借以流通的工具。
只有减掉货币全部价值后,剩下的货币和货物,才能归入社会总收入或纯收入之内。
5、社会流动资本能够增加劳动量。
6、出于银行自身利益的考虑,商人营业所需的流动资本,根本不能大部分从银行借贷,因为,商人的流动资本虽然能够以货币的形式不断流入,但流动资本流出以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根本不可能是银行资本在短期内保持收回和贷出的平衡。
7、一一国的产业,会因为慎重的银行活动而增加,但是,增加一国产业的方法,与其说是增加国内资本,不如说是使原本无用的大部分资本都变得有用,并使原本不生利的大部分资本,都变的能够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