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00318学习笔记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是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任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但政策稳定是相对的,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时间上看,政策稳定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从空间上看,政策稳定是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
※政策稳定的意义:(1)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2)政策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3)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4)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成本。(5)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导致政策僵化。
※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一)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二)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三)政策本身的稳定:(四)政策环境的稳定
※政策变动: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①决策者的变动②政策环境的变化③政策资源的现值④政策的失效或低效⑤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
※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1)按照变动的强度:①断裂型②渐变型(2)按照变动的程度:①部分变动、②重大变动③完全变动(3)按照变动的内容:①目标变动②计划或项目变动③资源变动④机构或人员变动⑤政策本身的变动(4)按照变动的形式:①替代②合并③分解④废止⑤创新(5)按照变动的规律性:①周期性变动②不规则变动(6)按照变动的动力:①主动变动②被动变动
※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①周期型②Z字形③学习型。
※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是公共政策主体根据政策环境变化的需求,主动改变现存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或功能,创造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即可能发生在政策过程的所有环节,又可能仅发生在某一环节中。
※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1)从内部动力看:①政策主体的变革愿望②政策本身的要求(2)从外部动力看:①经济制度和体制变革是政策创新的直接动力②民众诉求是政策创新的根本动力③地区之间竞争压力的需要④参与世界竞争的需要。
※公共政策调整: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和监控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进行的增删,修正和更新。有三个特点:①渐进性②局部性③动态性。
※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①目标调整②政策方案调整③政策措施调整④政策关系调整⑤政策主客体调整
※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①政策的增删②政策的修正③政策的更新。
※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①重新界定问题②提出调整方案③选择调整方案④执行调整决定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渐进调适原则(3)追踪反馈原则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①利益刚性的限制。②现行政策的制约。③公共意志的趋中。
④变革成本的约束。⑤人类理性的局限。⑥社会稳定的需要
※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①及时纠偏、预防失误②协调关系、有序运行③发展完善、保持稳定
※公共政策接续:以政策问题为中心,努力保持政策目标稳定和连续的行为和过程,其形式通常表现为旧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被新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所替代。
※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计划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①功能(终止由政策执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②组织(专为政策组成的组织)③政策④计划(指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
※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1)政策废止(2)政策替代(3)政策分解(4)政策合并(5)政策缩减
※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1)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2)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是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继续执行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会带来不良后果。
※推动政策终结的三种力量:①反对者②节约者③改革者。
※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1)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2)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3)政策终结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一)组织的持久性:(1)组织机构的功能性;(2)组织机构的保守性;(3)组织机构的适应性(二)代价:(1)情感和政治上的代价;(2)法律和财政上的代价。
※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①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②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③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是政策终结成败的关键);④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⑤试探试点先行,避免矛盾激化;⑥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