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15.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及其主要矛盾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1)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2)从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
2.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1)这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脱胎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已经实现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形成了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化大生产不发达、商品经济落后的客观现实。
(2)这是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性质决定的①从生产关系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但我国对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等问题的认识还有待加深。
②从上层建筑看,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已占社会统治地位,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由此也确立了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但我们的政治体制还有待改革,民主和法制两个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1)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正确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党制定基本路线、经济纲领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2)实践意义①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需要的科学论断,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②如果考虑到当今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经济落后而可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来说,也必然会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阶段。
《逄锦聚 政治经济学 第6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 务
0.2 课后习题详 解
0.1 复习笔记
0.3 考研真题详 解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1章 生产力、 生产关系和生产
方式
第2章 商品和价 值
第3章 货币与货 币流通量
第4章 资本及其 循环和周转
第6章 信用制度 与虚拟资本
第5章 社会总资 本再生产和市场
实现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逄锦聚 政治经济学 第 6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
考研真题 详》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主义
生产力
习题
经济
政治
第版
经济学
真题
复习
政治经济学 对象
资本主义
笔记
社会
内容
生产
研究
教材
商品
目录
01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 象和任务
02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 般理论
14.2 课后习题 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考研真题 详解
15.2 课后习题 详解
15.1 复习笔记
15.3 考研真题 详解
16.2 课后习题 详解
16.1 复习笔记
16.3 考研真题 详解
17.2 课后习题 详解
17.1 复习笔记
17.3 考研真题 详解
18.2 课后习题 详解
18.1 复习笔记
5.3 考研真题详 解
6.2 课后习题详 解
6.1 复习笔记
6.3 考研真题详 解
7.2 课后习题详 解
7.1 复习笔记
7.3 考研真题详 解
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
01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圣才出品】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0.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广义上讲,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在该书中,他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表明了其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在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时,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便开始了。
(2)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W. 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①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主要表现在: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②承认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并将研究的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应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承认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并进而明确公有制企业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⑤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目录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2第二章商品和价值3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6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8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12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14第七章竞争与垄断18第八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22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26第十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29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31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34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37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40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42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44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46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49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51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55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56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名词解释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卷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力。
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7.1 复习笔记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市场交易主体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
包括三类即个人(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1)个人(或居民家庭)。
居民个人通过提供劳动成为市场经济的供给主体,并获得相应报酬。
同时,居民个人作为消费者,根据个人偏好购买消费品,也是市场经济重要的需求主体。
(2)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其一方面是要素的需求者,另一方面是商品的供给者。
(3)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三重角色: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主导或参与市场制度的建设)、宏观经济的调节者(运用各种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市场的交易主体(政府采购)。
2.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1)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微观经济主体,也称微观经济单位,是指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
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居民和企业。
市场经济中,连接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的纽带是交易。
(2)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在经济分析中,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被视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①从结构上看,在市场经济这种层级式的网络结构中,居民和企业这种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单元。
②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居民和企业作为市场交易的主体,既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对象,又是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功能形成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和企业1.居民个人或家庭,在经济学中统称为居民,是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之一。
(1)居民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地位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
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9.1 复习笔记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
(2)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文化卫生、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变化。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
(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2)经济发展又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即只有经济量的增加而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3.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1)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质量(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3)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4)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5)自然资源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程度(6)制度和体制(7)对外开放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三步走”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已完成两步,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但却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一、名词解释宏观调控[东北财经大学2005研;中央财经大学2006研复试]答: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辨析题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定要求。
[南京师范大学2001研]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定要求,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①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而必须依靠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符。
②实行宏观调控是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实现按比例地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
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失衡往往难以避免,并由此导致经济波动,因而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以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
③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控手段规范和调节市场,并通过市场引导国民经济按照预定的宏观经济的目标运行。
三、简答题1.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中央财经大学2006研复试]答: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3版)_高等教育出版社_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18.1 复习笔记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1.社会总供给及其决定因素(1)含义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a. 广义的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以“总产出”为代表。
b. 狭义的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国内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为代表。
(2)决定和影响因素决定社会总供给的总量及其规模或水平的因素主要有:①市场价格水平。
一般说来,价格越高,产出量越大,供给量也越大;价格越低,产出量越小,供给量也越小。
②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由此决定的社会总供给的总量越大,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就越大;反之则相反。
③经济结构的变化。
如果产业结构合理,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国民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场供给必然充足;反之则造成供给短缺。
同时,需求结构也对社会总供给具有重要的影响。
④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
进口是对社会总产出的补充,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出口是对社会总产出的减少,从而引起市场供需状况的变动。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必须重视进出口贸易对社会总供给(从而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
⑤其他因素。
经济体制甚至一国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总供给产生影响。
(3)结构社会总供给的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即各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决定产业结构及其演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需求结构的变化。
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供给结构决定需求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影响或促进供给结构的变化。
②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在产业结构演进的不同时期,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要求是不同的。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产业结构演变表现为由低级阶段的资源依赖型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资本、技术依赖型。
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第21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21.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1)经济调节。
政府实行科学决策,并制定和实行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以弥补市场失灵,引导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市场监管。
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和居民等市场主体服务,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3)社会管理。
政府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
(4)公共服务。
政府要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
(5)生态环境保护。
政府要保护资源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保护土地资源,控制人口增长,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和保障。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改善等战略目标。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归根到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通过市场竞争所达到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结果,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完全相吻合,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使之吻合就是完全必要的。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详解(金圣才word版)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1 复习笔记一、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
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交换越发展,生产也会随之发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材及真题精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21.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1)经济调节①政府实行科学决策,制定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确定全局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重要指导性指标,决定其他必须由政府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
②政府制定并实行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在内的宏观政策,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调节收入分配,达到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市场监管(3)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以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营造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的环境。
(4)管理国有资产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2)实行宏观调控是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实现按比例地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地配置社会资源,建立起适合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总量关系,保证社会各个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顺利进行。
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同时,还需要作好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3)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波动一、经济波动及其影响因素1.经济波动的概念经济波动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和收缩、繁荣和萧条、高涨和衰退现象。
2.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1)投资率的变动;(2)消费需求的波动;(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4)资源供给;(5)技术变化的状况;(6)经济体制的变动;(7)心理预期的变化。
二、我国经济波动的状况及其原因计划经济下,指令性计划无法满足千差万别的社会需求。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圣才出品】
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16.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上要把握三个要点: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②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之所以也是市场经济,由以下因素决定: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
②经济利益的差异。
③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1)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是什么形式的经济的认识,我国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
①1978年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1978年后,理论界针对计划经济的弊端,先后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要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②1984年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提以计划经济为主。
④1992年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2)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①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就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说市场经济还有一个姓“资”姓“社”问题,而恰恰是为了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应该而且能够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第21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一、概念题1.宏观调控答: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改善等战略目标。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导向性作用,实现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保持国民经济平衡充分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有经济政策、经济计划、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2.财政政策答: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以实现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
在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即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工人失业增加,企业开工不足,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和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的制约,这时政府可以用调整税收和税率的办法,或者使需求者感到增加购买对自己有利,或者使供给者感到减少产量对自己有利。
一般来说,减税(或免税)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对消费者减税,消费者将会由此而拥有较多的可支配收入,使消费需求增加,并进而又可刺激投资增加。
这样促进总需求上升,有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选择的税收政策则应该是相反的。
财政支出政策的内容包括:①根据财政收入的实际可能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需要,确定财政支出的总量;②根据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的需要,确定财政支出的方向和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调整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方面利益关系的需要,确定财政支出的重点;④确定财政支出的程序和制度。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11.1 复习笔记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到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竞争阶段。
(1)基本特点①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占有,资本家既是生产资料的直接所有者,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组织者。
②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生产部门,都存在着实力不相上下的各种不同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在该生产部门居于垄断地位。
③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非常频繁,可以不受人为遏制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④市场已经形成一个广泛的、有机的体系,其中商品市场是基础,其他市场都围绕着商品市场而运行,发挥着它们各自的功能。
⑤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都已经形成,充分体现出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平等性。
⑥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资本家生产经营的规模不大,占有资本较少,企业的组织形式比较简单,以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
⑦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调节,资产阶级国家只保护私有制和国家安全,不对微观和宏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⑧市场机制发挥着对经济的全面调节的作用。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过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建立在私人资本所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基础上,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随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劳资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危机也频繁爆发。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过程。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引起垄断。
①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a.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b.资本集中是指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即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圣才出品】第18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概念题1.社会总产出答:社会总产出是指社会再⽣产的总成果,也称作社会总产品。
其中,社会再⽣产过程是由社会总⽣产通过⽣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周⽽复始、不断地运⾏和发展,构成的。
⽽社会总⽣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定时期(如⼀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供社会消费和使⽤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产。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相应地,⽣产社会总产品的部门可分为物质⽣产部门和⾮物质⽣产部门两⼤部门。
分析社会总产出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来考察,社会总产出的总量即其价值构成,可⽤系列总量指标来衡量,如社会总产值、总产出、国内⽣产总值、国民⽣产总值和国民收⼊等。
社会总产出的结构即其⽣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2.投资需求答:投资需求⼜称投资⽀出,是指整个社会在⼀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的⽀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
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即对建筑物(如⼚房、住宅、公共建筑、码头、⽔坝等)和固定设备(如机器、仪器、器具等)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
从资⾦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
其中,重置投资是指⽤折旧费进⾏的投资,它主要⽤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
由于这种重置、替换和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起,因此⼜称这部分投资为更新改造投资。
新增投资是指⽤社会积累资⾦进⾏的投资。
3.消费需求答:消费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的⽀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从消费形式上看,社会总消费包括居民个⼈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两部分。
其中,个⼈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个⼈⽇常⽣活中对各种个⼈消费品和⽣活服务的需求。
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服务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和物质⽣产部门为供集体消费之⽤⽽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人大802考研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精细版修订版)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I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章节或知识点〇、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重点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表述,即教材或讲义中的三点。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基本任务是认识和掌握所研究社会的经济规律。
重点掌握:经济规律的含义、特点、三个层次;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
【教材P10-12】(15年真题)备注:实际上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将经济规律的论述,从“政经经济学的任务”中调整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面,但不并影响答题,大家使用第4版教材(P7-10)的论述答题是没有问题滴。
(3)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2、3、4、5、6、7章)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是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因此,也是本学科的重中之重,相关理论务必理解透彻,掌握熟练。
本篇重点章节在前6章。
1、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第1章)(1)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重点掌握:①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及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生产与其他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②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③注意将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与产业资本循环三个阶段(购买、生产、售卖)区分开来。
(14年真题)(2)所有权与产权。
适当了解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产权与产权制度。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重点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教材P26-29】2、商品和价值(第2章)(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重点掌握: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含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重点掌握:①劳动二重性的含义及关系;②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③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教材P34】(10年真题)(3)个别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20.1 复习笔记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基本方略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以国际市场为纽带,与世界其他国家既联系又竞争。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选择和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
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国际交往。
②开放的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节约资源、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
(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①通过对外开放、内外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②有利于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实行国际国内经济对接。
③对国外发展经验和成果去粗取精,有利于我国科技的进步、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④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大势所趋,符合国际形势和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①亚当·斯密最早研究分工理论,他提出分工的基本原理,主张各国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相互交换,贸易双方都能获利。
②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参与国际贸易,从而使贸易双方获利。
(2)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①国际价值。
商品的国际价值由商品所有供给国在现有国际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国际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该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广义上讲,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在该书中,他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表明了其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在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时,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便开始了。
(2)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W. 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①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主要表现在: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②承认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并将研究的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应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承认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并进而明确公有制企业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⑤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2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其主要职能是:
(1)经济调节。
主要包括实行科学决策和制定并实行宏观政策(如财政、货币政策等)。
(2)市场监管。
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政府需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环境的公平、公开、公正。
(3)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是指政府对那些不以盈利为主的行业和公共事业,包括社会所必需的公共经济活动承担投资的责任,从而营造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的环境。
(4)管理国有资产。
政府要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开、政企分开的方式,更好地管理国有资产,实现其保值增值。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含义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求实行宏观调控。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可使市场竞争下的结果更符合各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从而更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②实现宏观调控才能更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按比例地配置社会资源)。
现实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人们认知的局限性和经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只有政府和市场相互配合才能更好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的按比例发展。
③“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政府通过实行各种调控手段来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以便于国民经济的更好运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波动
1.经济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1)含义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衰退、萧条、复苏、繁荣现象的交替出现被称之为经济波动。
(2)影响因素
①投资率的变动。
当投资率在合理范围时,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同向变动。
当投资率过大时,实际经济增长率反而会下降,从而影响经济波动。
②消费需求的波动。
消费需求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产出和失业率,最终影响实际经济增长率。
消费需求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一般同向变化,前者的波动会引起后者的波动。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程度,决定了经济增长的程度,从而影响经济的波动。
④资源供给。
资源利用的程度影响社会产出,从而影响经济波动。
⑤技术变化的状况。
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较快;技术倒退,经济会因此衰退。
⑥经济体制的变动。
经济体制通过影响经济周期来影响经济波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其影响体现的尤为明显。
⑦心理预期的变化。
不同的心理预期会有不同的投资、消费等行为,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总需求,最终可能引起经济的波动。
2.我国经济波动的状况及其原因
从1953-2005年的53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超长波动有10次,改革前有五次,改革后有五次。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周期波动属于古典型波动,根本上是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波动为增长型的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1.宏观调控模式
选择合理的宏观调控模式对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意义重大。
生产力和其他条件的变化,会引起经济体制的相应调整和改革,从而由经济体制决定的宏观调控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1)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体制僵化,指令性强,不利于充分调动地方、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能很好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
这种模式即要满足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也要有利于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其具体特征为:
①宏观调控的基础是市场调节,市场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进行的。
②宏观调控的重点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活动(如货币发行、国民经济发展总目标等)上,其他的主要由市场调节。
③在对企业的调控上,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政府主要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
④政府的调控手段应以经济、法律为主,辅以行政手段。
2.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把促进经济增长摆在重要位置。
科学地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就是要保持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促进国民经济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2)增加就业。
我国的基本国情(在长时间内,劳动力供过于求)要求宏观调控的重点在于增加就业,给劳动者提供一个平等的就业机会。
(3)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维持物价稳定对于稳定经济进而维持社会稳定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综合平衡国内总供求和国际收支是十分重要的。
3.宏观调控手段
实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
(1)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
①财政政策。
即国家干预经济时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a.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
在供大于求时,政府可以用降低税收和税率的办法来刺激总需求;在供小于求时,可以采取增税的方法来抑制经济过热,引导经济恢复均衡。
b.财政支出政策。
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包括财政拨款、政府采购、财政间接支出等。
②货币政策。
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③汇率政策。
即通过调节本币汇率水平以调节国际收支从而实现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④收入分配政策。
即政府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
a.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促进分配的公平和效率;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运用原则:初次分配效率优先,再分配公平优先;鼓励先富的同时防止收入悬殊;提倡奉献的同时要落实分配政策。
(2)经济计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
(3)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①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具体体现为:a.经济立法,有利于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有序进行;b.经济司法,纠正消极现象、打击经济犯罪行为。
②政府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
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
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1.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1)实现政企分开。
转变政府职能的中心内容和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①政府只对投入企业的资产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负债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
②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经济效益;
③企业对其占有的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政府监督企业资产运营和盈亏状况。
(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2.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和制度。
(2)深化金融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机制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
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a.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发展货币市场、民营银行等);
b.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如发展中间业务等)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c.完善金融监管框架(加强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合作);
d.利率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