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特色新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
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
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
2014.7.6
一、冬病夏治的概念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一定的药物敷贴、针灸、拔罐及饮食调理,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冬病”的定义
1“冬病”:泛指一些由于阳气不足,正气亏虚、虚寒型疼痛和一切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
2冬季易发作的疾病。
3易发人群为虚寒型体质,即阳虚、气虚类体质。
三、“冬病”包括哪些疾病?
1易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阻肺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2虚寒型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3风寒湿痹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寒性慢性颈肩腰腿痛。
4妇产科疾病属于虚寒型者,如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身痛。
5其他:冻疮、遗尿等。
四、“冬病”的病因
•贪凉
•饮冷
•晚睡
•缺少运动
* 夏季是最容易导致冬病的季节
五、何为“夏治”
•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运用中医的各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以达到扶元正本的目的。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冬季减少某些疾病发生或复发,乃至不再复发的目的。
六、源流
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
清·张志聪注:“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
清·张介宾:“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七、“冬病夏治”的中医机制
“冬病夏治”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季节摄生”的理论,在每年夏季“三伏天”进行治疗。其机制体现“春夏养阳”,充实人体真元之气,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
八、“冬病夏治”常用方法
内服汤药、食疗、敷贴疗法、熏蒸疗法、推拿、针灸、拔罐等数十种方法
三伏贴(天灸)贴药
选择“三伏天”原因
三伏天: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三伏天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火克金,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三伏天”的计算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公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
2014年三伏天
• 7月18日—庚寅日(初伏)
• 7月28日—庚子日(中伏)
• 8月7日——立秋
• 8月7日—庚戌日(末伏)
•末伏第10日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天灸疗法历史
天灸方主要组成
•张璐《张氏医通》冷哮方:“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后发展为哮喘膏----治疗哮喘的经典方。•白芥子----君药,辛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细辛-----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开窍。
•甘遂-----苦寒,入脾肺肾经,泻积水、破积聚。
•延胡索---辛苦温,入肝胃经,活血、散瘀、理气
•生姜-----辛温,入肺脾经,发表、散寒、开痰。
•麝香-----辛温,入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诸药相配---温肺行气、祛痰平喘。如清.吴师机《理淪骈文》“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适应病症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药物分析
白芥子
•味辛,性温。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白芥子有刺激作用,黑芥子甙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白芥子有祛痰作用。
细辛
•味辛,性温。祛风散寒,行水开窍、宣肺蠲饮。
•抗炎,可抑制炎性反应过程的渗出、白细胞游走及肉芽组织增生;抗变态反应,可使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介质释放减少40%以上;细辛挥发油、细辛醚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产生平喘作用,细辛挥发油可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细辛醚有一定祛痰作用。
延胡索
•辛,苦,温。活血,利气,止痛。
•主要成份是生物碱,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
甘遂
•苦,寒,有毒。泻水逐饮,驱顽痰。
生姜
•辛、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产生抗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