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特色新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伏贴”是在夏季三伏天,将中药贴敷于特定的穴位(所谓“天灸”)用于防治疾病、强壮体质的一种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方法。
“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体的阳气在“三伏”也达到最高峰,此时人体阳气最旺,气血充盈,气机条达,经络通畅,俞穴最为敏感,是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若以阳克寒, 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对防治疾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伏贴”通过每年3次外用给药而治疗内脏疾病, 不但疗效显著, 且经济、方便。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经皮给药, 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而进入人体血液系统, 减少了消化道及肝脏对其分解破坏, 使其药效发挥更加充分, 同时也减少了药物对于消化道的刺激作用。
穴位敷贴能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机制,使其产生抗体, 并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兴奋性,使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恢复平衡, 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机体的过敏状态, 改变不良体质, 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药物敷贴脊柱胸段两侧的穴位,能刺激人体位于胸段的交感神经节(椎旁节) ,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度,兴奋交感神经,使气管黏膜的血管收缩,炎性渗出物减少,解除支气管的痉挛状态,对气的阻力降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适用人群:三伏贴贴敷对象为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冬病”就是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或是遇寒加重的病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体虚容易感冒、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间质病变、变应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病等。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炎等。
神经系统疾病:荨麻疹等受凉易发作的疾病。
“冬病夏治——三伏贴”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选取不同的穴位贴敷,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作用。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一、三伏贴开展时间及基本作用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贴敷以晴天的9:00—17:00为佳。
作用:一是穴位作用: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是药效作用:药物直接敷贴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
三是综合作用: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作用。
二、贴敷方法1.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贴敷部位先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消毒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皮肤干燥后将贴敷膏放在选取的腧穴上贴敷,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2.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老人及体质敏感者应酌情缩短时间。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根据病情每伏贴敷1-3次,连续治疗3年为宜。
三、选取穴位基本原则1.根据疾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如哮喘、久咳、肺痹、肺胀呼吸系统疾病应首选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其次百劳定喘、脾俞、肾俞、天突.鼻疾、咽炎首选肺俞、膈俞、大椎、天突等;风湿类疾病、肩周炎、颈肩腰腿痛首选腰阳关、膝阳关、足三里、关节局部穴位;痹症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应选取病变部位周围的穴位;2.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穴取之选穴不宜多。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禁用与慎用
贴敷方案 成人
贴敷阶段
贴敷时间
贴敷 次数
[头伏]
7月13日 至7月22日
7月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共3次
[中伏]
7月23日 至8月1日
7月23日 7月24日 7月25日
共3次
[闰中伏]
8月2日 至8月11日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共3次
[末伏]
8月12日 至8月21日
主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适应证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市药监局等主管部门,根据目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科学研究证据, 2015年“冬病夏治社区工作”统一防治病种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点推荐以下适宜病症。
禁用与慎用
技术规范 2015
2015.7
中医科 陈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选用具有辛温、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以人体背部的脏腑俞穴为主要穴位进行贴敷,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相结合的“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感谢聆听
若局部有破溃或者瘢痕,可以选择其他腧穴。
[随证加减]
[注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椎
肺俞
心俞
肾俞
膻中
定喘
膏肓
脾俞
中府
膈俞
贴敷方案 每伏连贴3天,每次贴敷6至8小时。每伏贴敷的间隔时间为7天。 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每次贴敷2至4小时。 [贴敷时间] [成人] [儿童]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美篇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美篇随着气温的逐渐攀升,夏季已经悄然来临。
夏天是人们出游、度假的好时光,但同时也是人们容易受到一些夏季疾病困扰的季节。
然而,对于一些冬季常见的慢性疾病,夏季也正是治疗的好时机。
而其中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疗法,也称为“贴膏药”。
它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贴上药物制成的贴剂,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以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名称中,冬病指的是那些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慢性疾病,而三伏则是指夏季的三个特定时期:初伏、中伏和末伏。
贴剂中的药物成分经过科学配方,能够温通经络、散寒驱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
在贴剂被贴在皮肤上后,药物成分可以通过皮肤的毛细血管进入到人体的经络系统中,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冬病夏治三伏贴对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于风湿病、腰腿痛、颈肩痛等疾病。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
首先,将贴剂剥离出来,贴在相应的穴位上。
一般来说,这些穴位大多分布在人体的背部、腰部、腿部等部位。
在贴剂贴在皮肤上后,可以轻轻按摩贴剂,使药物更好地吸收。
然后,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贴剂的使用时间和频率。
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几小时,每天使用一到两次。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疗效是逐渐显现的。
在使用的初期,可能会感觉到一些刺激或热感,这是正常的反应。
随着使用的时间的延长,药物的温热感会逐渐减弱,但治疗效果会逐渐增强。
因此,冬病夏治三伏贴需要坚持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当然,冬病夏治三伏贴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对于孕妇、过敏体质、皮肤有损伤的人群,以及有特殊病史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不适或过敏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能够通过贴剂中的药物成分,温通经络、散寒驱寒,达到治疗冬季慢性疾病的作用。
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
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一种传统方法,而三伏贴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三伏贴是指在三伏天(夏至后的第11天、21天和31天)使用的一种中药贴敷方法,对于许多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孩子常见的冬病夏治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虚寒感冒、虚寒性胃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痛、肩颈痛和腰痛等。
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三伏贴配方。
例如,哮喘患者需要使用穴位肺俞、百劳、膏肓和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和适量的生姜汁。
虚寒
性便秘患者需要使用穴位神阕、足三里、气海和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和少许生姜汁。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要使用穴位曲池、足三里、外关和阳陵泉,以及毛莨、白芥子、老虎草和独蒜头中的一种药物。
高血压患者需要使用穴位神阕涌泉和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和适量的
米醋。
过敏性鼻炎患者需要使用穴位肺俞、百劳、膏肓和药物
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和适量的姜汁。
三伏贴的施术时间应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因为此时阳气生发,施术效果最佳。
每年施术应该连续三年,每年贴药一次。
2012年的三伏贴施术时间安排如下:。
冬病夏治三伏贴
田元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三伏贴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经常出现中 医上讲的“热证”的人群,即平时表现为爱上火, 一感冒就嗓子发炎,或者咳黄痰、流黄鼻涕,或者 平素喜喝冷饮,大便秘结、干燥的人不适合使用 三伏贴治疗。2岁以下的宝宝皮肤过于娇嫩,可能 无法耐受药物的刺激,也不适合做三伏贴。此外, 由于宝宝太小,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不舒服,会 影响到治疗的安全性。另外,严重心肺功能不足、 瘢痕体质、皮肤破损、皮肤容易过敏等人群,以 及、孕妇、哺乳期妇女也不适合。
三伏贴疗法遵从中医“春夏养阳”和“天人相 应”的养生原则。在三伏天时节,自然界阳气旺盛, 人体阳气随之生发,腠理疏松,汗孔多开,全身经 络亦最为通畅。这时把阳性、热性的药物贴敷于相 应的腧穴,更易于使药物透达肌肤,渗入经络,以 鼓舞激发人体的阳气,提升正气,协调脏腑功能。
三伏贴主要适合虚寒体质的人群。这里的虚 特指阳虚、肺气虚;这里的寒有因阳虚、气虚而致的 寒,也包括寒性体质或体内有寒凝之人。三伏贴适 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 能低下的疾病。具体包括以下五类:一是呼吸系统疾 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 咽炎、体虚感冒等;二是骨关节系统疾病,如颈椎病、 肩周炎、腰痛、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骨性 关节炎等;三是消化系统疾病,如虚寒性胃痛、慢性 胃炎、慢性腹泻等;四是妇产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 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寒证;五是亚健康状态的 调理,如免疫力低下者、阳虚体质、气虚体质。
三伏天贴三伏贴有什么效果速看
三伏天贴三伏贴有什么效果速看三伏天贴三伏贴有什么效果速看三伏贴是中医的一种外治疗法,是根据天人合一以及冬病夏治的原理进行,一般在三伏天进行,因为三伏天是一年四季当中天最热的时候,也就是阳气最旺的时候。
所以在这时三伏贴可以振奋机体阳气,通过振奋阳气的方法祛除体内的寒气,治疗冬天容易发作的阳气虚弱性的问题。
特别适合的疾病,像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支、哮喘以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
还有风湿痹痛、受凉之后加重的关节疼痛,贴三伏贴都有一定作用。
还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或者女性受凉之后痛经、月经不调等,通过调理可以起到改善机体阳虚的作用。
三伏贴什么时候贴最好三伏贴属于中医中冬病夏治最好的方法之一,三伏贴每年只需要贴三次,没有固定的时间,要根据节气而具体分析,这三个时间分别是夏至之后的第30天、夏至之后的第40天和立秋之后的第一个10天。
此贴每年需要贴三次,每次需要连续贴5天,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治疗效果,但是连续用药3-5年才能够巩固药物效果。
冬病夏治的疾病有很多如风湿类疾病,体内湿气过多和寒邪入体或者属于燥火类的疾病,都可以通过贴三伏贴进行治疗。
三伏贴咳嗽贴哪里咳嗽的时候贴三伏贴,主穴主要是在肺俞,由于和膏肓俞只隔很短的距离,大概一个指节,所以三伏贴的穴贴差不多一个指节大,所以尽量把两个穴位照顾在里面,因为这两个穴位对化痰湿和理肺气都有非常好的用处。
另外,辅助贴就看其他的伴随症状,如果是过敏性咳嗽,建议贴到大椎,因为过敏性咳嗽一般寒相比较明显,大椎升提阳气的作用非常强。
还有一些咽部的刺激为主的咳嗽,可以前面贴到天突穴,或者从天突到膻中之间,这串因为正好在气道前面,对咳嗽和气喘都有非常大的好处。
最好是什么地方痒或者哪老觉得别扭的时候,就是容易引发咳嗽的时候贴那个部位是非常好的。
有些患者在咳嗽,同时有胃不合适的时候,也可以在上脘或者中脘加贴穴位,都是对咳嗽有好处的。
三伏贴治疗颈椎贴哪里三伏贴用于治疗颈椎病时,往往贴在颈椎病治疗的常用穴位上,比如风池、风府、天宗、肩井、大椎、后溪等等。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美篇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美篇以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美篇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利用夏季的高温天气来调理冬季出现的一些慢性疾病。
这一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原理是通过贴在特定穴位上的草药贴片,使药物成分通过经络渗透进入体内,起到调理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冬季是人体抵抗力较弱的季节,容易引发一些慢性疾病的发作。
比如,关节炎、哮喘、鼻炎等疾病,寒冷的冬季气温会使病情加重。
而夏季的高温天气则有利于加速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于这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益处。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通常是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和胶质,制成药物贴片。
然后将贴片贴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使药物渗入经络,起到调理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等疾病。
其中,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炎,患者在寒冷的冬季容易出现关节疼痛和肿胀。
而冬病夏治三伏贴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轻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鼻炎是两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在寒冷的冬季发作。
冬病夏治三伏贴可以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调理呼吸系统,改善病情。
贴在胸部和背部的穴位上,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在使用冬病夏治三伏贴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贴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贴片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避免过敏或不适的反应。
使用时,先用温水擦拭贴片的部位,然后将贴片贴在穴位上,轻轻按压使其贴紧。
一般情况下,贴片可以持续贴用3-5天,每天更换一次。
冬病夏治三伏贴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和使用,避免不适和过敏反应的发生。
此外,冬病夏治三伏贴只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正规的医学治疗,患者在使用时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利用夏季的高温天气来调理冬季出现的一些慢性疾病。
冬病夏治,三伏贴正当时
健康生活·身边的医学冬病夏治,三伏贴正当时□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肿瘤中心主任 王 维阵阵蝉鸣,夏日艳阳。
随着7月6日的小暑到来,一年之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即到来。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所说的“苦夏”就发生在此时。
传统医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四时变换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养生治病也需顺应自然界的变化。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充分利用此时进行治疗,可未雨绸缪,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倡导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我国中医特色疗法,以“秋冬养阴,春夏养阳”为原则,结合灸法,在相应的人体穴位上进行治疗,增强抗病能力,达到标本兼治、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是指容易在冬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疾病。
“冬病”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者,通常的表现为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容易疲劳等。
“夏治”是指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寒性疾病。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为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
一般情况下,三伏天人体的气血运行趋于体表,药物易于经皮肤吸收,这时对经络、穴位给予特定的刺激,可祛除体内一定的阴寒之气,使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以达到防止疾病在冬季复发,或减少疾病发作次数、缓解病发症状的目的,这就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可选三伏贴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它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三伏贴、三伏天针刺、三伏天艾灸、三伏天拨火罐等。
其中,三伏贴最为便捷,有着操作简单、携带方便、适应症广等特点。
三伏贴是穴位敷贴疗法,因在三伏天行穴位敷贴疗法而得名。
其是将配制好的中药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敷贴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以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伏贴也需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基本理念,三伏贴也不例外。
每个人体质不同、病证不同,贴敷的药物、穴位也有所不同,具体运用的穴位及药物是需要正规中医师辨证后定夺的。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貼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对于某些人来说,夏季的高温天气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为了预防和治疗夏季疾病,人们常常采用一种传统的中草药治疗方法——三伏贴。
本文将介绍三伏贴的原理、制作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三伏贴的原理三伏贴是一种通过贴贴敷中药的方式,将中药成分渗透到皮肤下,调节人体机能的传统疗法。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经络与瘀血淤积有关,而三伏贴的作用就是通过散寒祛湿、活血止痛的作用,防止瘀血淤积,使经络畅通,从而减轻疼痛,缓解症状。
制作方法三伏贴的主要成分是中药,它具有独特的成分组成和药性,因此需要认真选择材料,制作方法如下:材料:川芎、当归、丹参、生地黄、三七、透骨草1.所有材料洗净,晒干;2.川芎、当归、丹参粉末以1:1:1的比例混合;3.生地黄、三七、透骨草也切成粉末;5.按照1:1:1的比例,将混合好的药材放在棉布或纱布中,制成大小合适的贴敷体。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三伏贴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在发病初期或患有急性病症时,将药材敷于患处,常常能很快减轻疼痛、缓解症状。
1. 清洗皮肤。
使用三伏贴前,需要先清洗患处皮肤,以避免污染药材。
2. 贴敷部位。
将贴敷体缠绕在患处,注意不要太紧。
如为关节疼痛,可缠绕在关节上。
如为肌肉疼痛,可将药材敷在疼痛处。
3. 时间控制。
初次使用三伏贴时,切勿长时间使用。
一般情况下,一次使用时间不应超过6小时,并在贴敷后擦去患处的汗水和残留的药物。
每日使用次数不应超过三次,避免频繁使用。
4. 注意保暖。
三伏贴敷在患处后可能会引起皮肤刺激、感觉热。
尤其是关节处,需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总之,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治疗方法,它不仅能够缓解夏季疾病的症状,还能够起到保健作用,并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但是,在使用三伏贴时也需要注意适应症和使用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健康问题。
医疗机构冬病夏治之三伏贴
冬病夏治之三伏贴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夏季是人体阳气最狂盛之时,尤其是“三伏天”,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
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鼻炎、脾胃虚弱等,可以借助夏天外界气温升高、体内阳气旺的时候进行调理,这就叫“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疗法之三伏贴“三伏贴”是我们所熟知的“冬病夏治”疗法,属于中医特色治疗之一,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
该方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为指导思想,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起到药效、穴效的双重作用。
适应范围:1、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咽炎、过敏性鼻炎(遇冷容易发作)。
2、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遇风寒湿发作或加重的颈、背、腰、腿、关节怕冷(怕吹空调)或疼痛等疾病。
3、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胃炎、脾胃虚寒、消化不良。
4、肚子疼痛(胃脱痛或腹部)怕冷,受凉或吃生冷后疼痛发作加重或拉肚子,痛经。
5、产后后遗症(月子病):产后出现全身或局部怕冷、多关节疼痛或肚腹怕冷疼痛或抵抗力下降等。
6、小儿反复感冒厌食、消瘦、遗尿、尿床。
7,由免疫力低下和内分泌失调所致的各种疾病。
三伏贴禁忌症1.肺部各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恶性肿搐患者、肺结核活动期患者。
2、强过敏体质者、接触性皮炎、有疮、痈等皮肤病和皮肤破损皮肤感染者。
3、孕妇和2岁以下儿童。
注意事项:1,中医治疗讲究时令,该治疗是三伏天,每伏贴一次,其他时间疗效不确定,所以应按时贴敷。
“冬病夏治”之“三伏贴”
“三 伏 敷 贴 ”疗 法 是 选 用 具 有 温 通 经 络 、温 肺 化 痰 、
慢 阻 肺 、慢 性 支 气 管 炎 、肺 气 肿 、肺 心 病 、慢 性 呼 吸 衰 补 养 阳 气 、强 壮 体 质 等 作 用 的 中药 研 成 细 末 .用 汁 调 成
竭 、肺 纤 维 化 、慢 性 咳 嗽 反 复 感 冒 、过 敏 性 鼻 炎 、慢 膏 状 ,根 据 病 情 选 取 天 突 、膻 中 、大 椎 、肺 俞 等 穴 位 .以
性 咽 炎 等 多 种 肺 系 疾 病 肢 体 麻 木 疼 痛 寒 湿 腰 腿 痛 等 扶 助 阳 气 、祛 除 积 寒 ,是 “冬 病 夏 治 ”的 重 要 手 段 .一 般
亚 健 康 、免 疫 力 低 下 及 多种 儿 童 、老 年 性 疾 病 。所 以 , 在 夏 季 三 伏 天 贴 敷 最 好 。大 量 的 临 床 观 察 表 明 该 疗 法
晚 上 不 宜 贴 :因上 午 阳 气 初 升 故 又 以 上 午 最 佳 。
为 什 么 不 周 的 医 院 欺 贴 药 物 、时 间 和 贴 敷 位 置 不 一 样 ?
虽 然 不 同 医 院 使 用 的 敷 贴 药 物 可 能 不 同 但 所 选 中药 均 属 温 阳散 寒 类 主 要 功 效 是 一 样 的 。“三 伏 敷 贴 ” 本 属 中 药 发 泡 疗 法 .是 使 局 部 皮 肤 自然 充 血 、潮 红 或 起 泡 的 治 疗 方 法 。由 于 现 代 人 .尤 其 是 爱 美 的 女 士不 能 接 受 ,故 多 数 医 院 都 对 此 发 泡 疗 法 加 以 改 良 虽 然 保 证 了 对 局 部 皮 肤 不 会 造 成 过 多 损 害 ,但 与 此 同 时 疗 效 也 相 应 降 低 。因此 ,多数 医 院 采 用 每 一 伏 连 贴 3天 或 伏 前 加 强 贴 、闰 伏 贴 、伏 后加 强 贴 等 都 是 为了进 一 步提 高 疗 效 。临 床 建 议 患 者 应 按 疗 程 连 续 贴 敷 3年 以 上 才 能 达 到 理 想 的 治 疗 效 果 。而 贴 敷 位 置 也 就 是 穴 位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中医特色新疗法冬病夏治三伏贴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2014.7.6一、冬病夏治的概念“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
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一定的药物敷贴、针灸、拔罐及饮食调理,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冬病”的定义1“冬病”:泛指一些由于阳气不足,正气亏虚、虚寒型疼痛和一切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
2冬季易发作的疾病。
3易发人群为虚寒型体质,即阳虚、气虚类体质。
三、“冬病”包括哪些疾病?1易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阻肺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2虚寒型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
3风寒湿痹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寒性慢性颈肩腰腿痛。
4妇产科疾病属于虚寒型者,如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身痛。
5其他:冻疮、遗尿等。
四、“冬病”的病因•贪凉•饮冷•晚睡•缺少运动* 夏季是最容易导致冬病的季节五、何为“夏治”•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运用中医的各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以达到扶元正本的目的。
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达到冬季减少某些疾病发生或复发,乃至不再复发的目的。
六、源流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养生法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
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
清·张志聪注:“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
”清·张介宾:“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七、“冬病夏治”的中医机制“冬病夏治”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季节摄生”的理论,在每年夏季“三伏天”进行治疗。
其机制体现“春夏养阳”,充实人体真元之气,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
八、“冬病夏治”常用方法内服汤药、食疗、敷贴疗法、熏蒸疗法、推拿、针灸、拔罐等数十种方法三伏贴(天灸)贴药选择“三伏天”原因三伏天: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
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三伏天•“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
火克金,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三伏天”的计算•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按公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
2014年三伏天• 7月18日—庚寅日(初伏)• 7月28日—庚子日(中伏)• 8月7日——立秋• 8月7日—庚戌日(末伏)•末伏第10日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天灸疗法历史天灸方主要组成•张璐《张氏医通》冷哮方:“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后发展为哮喘膏----治疗哮喘的经典方。
•白芥子----君药,辛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
•细辛-----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开窍。
•甘遂-----苦寒,入脾肺肾经,泻积水、破积聚。
•延胡索---辛苦温,入肝胃经,活血、散瘀、理气•生姜-----辛温,入肺脾经,发表、散寒、开痰。
•麝香-----辛温,入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诸药相配---温肺行气、祛痰平喘。
如清.吴师机《理淪骈文》“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适应病症•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药物分析白芥子•味辛,性温。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白芥子有刺激作用,黑芥子甙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
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
白芥子有祛痰作用。
细辛•味辛,性温。
祛风散寒,行水开窍、宣肺蠲饮。
•抗炎,可抑制炎性反应过程的渗出、白细胞游走及肉芽组织增生;抗变态反应,可使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介质释放减少40%以上;细辛挥发油、细辛醚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产生平喘作用,细辛挥发油可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细辛醚有一定祛痰作用。
延胡索•辛,苦,温。
活血,利气,止痛。
•主要成份是生物碱,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
甘遂•苦,寒,有毒。
泻水逐饮,驱顽痰。
生姜•辛、微温。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
•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产生抗炎作用。
•洋金花•味辛,性温;有毒。
平喘止咳,镇痛,解痉。
•含多种莨菪烷类生物碱,以东莨菪碱含量较高,莨菪碱少量。
可用于紧急治疗哮喘持续期。
生姜•辛,温,有小毒。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降逆止呕。
•镇咳作用,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
•药物制备•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贴敷的最佳时间为去药后局部潮红,有热痛感,几天后脱一层薄屑或有细小水泡。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三伏贴的注意事项1.贴药时间:皮肤耐受程度为指标,根据个体差异掌握时间,成人一般贴4-6小时为宜,小儿酌减。
2. 凡易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患者,贴药后密切观察皮肤,如发生局部不适,及时除去药物。
3. 贴药后皮肤有热感、红晕等均属正常现象,如时间过长起水泡,可在局部消毒后用消毒针头将水泡挑破,排出水液后涂上龙胆紫,覆盖消毒沙布,防止感染。
4. 贴药当天禁食生冷和辛辣之品,三天内忌食虾蟹、牛肉、鹅鸭、花生、芋头及蛋类食物,贴药的部位十小时内不宜着冷水,也不可用肥皂等有刺激性的物品擦洗,可用温水洗澡。
皮肤反应•虽然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泡灸法,因为当时认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好,但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泡而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
而且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
•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
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
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我院三伏贴主要药物组成•我院主方:延胡索、炒白芥子、细辛、甘遂、生姜汁、麝香。
•阳虚型:吴茱萸---辛苦热,小毒,散寒止痛,温中止泻,助阳止泻。
•肉桂----辛甘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过敏性鼻炎:白芷—辛温,通鼻窍。
•消化系统:半夏---辛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妇科:吴茱萸---温阳散寒,理气止疼•小茴香---辛温,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疗效观察穴位贴敷通过多年的应用、观察来看,其疗效主要是一种治未病的疗效。
它不是治哮喘和鼻炎本身,而是夏天贴了以后,预防冬天的时候不去发作。
因为这些病的发作往往跟上呼吸道的感染有关系,而这种方法用了以后,可以使人体的抵抗力增强,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和次数就减少了,或者感染的程度就减轻了。
因此它的疗效在于夏天贴了以后冬天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减少了,所以疾病的发作可能就减少了。
病例介绍•赵某男 19岁因患慢性过敏性鼻炎2年余,来我院行三伏贴贴敷治疗。
刻诊:平时体弱多病,经常感冒,每遇寒冷或粉尘即出现鼻痒、鼻塞流涕、流眼泪、咽喉发痒、甚则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等症状。
经多方治疗均收效甚微,痛苦万分。
经我院医生详细诊断辨证为肺脾气虚,风痰扰肺。
给予鼻炎1号方贴敷于风门、肺俞、脾俞三穴,贴敷时间3小时。
第二天患者出现咳吐大量痰液反应,三天后过敏性鼻炎症状明显好转,贴敷2年鼻炎完全治愈,随访至今体质明显增强,鼻炎从未复发。
王某男 77岁患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11年,多年来每到冬季咳喘反复发作,严重时需要住院治疗,前年12月份发作后心衰严重加重,在抢救室治疗6天才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