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

合集下载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解释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解释】此句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唐·孔颖达(574-648)注:“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乙也。

”两仪,即天地,天地即阴阳。

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这里包含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也即“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之义存焉!但“无极而生”句,显然与《老子》“有生于无”的命题是一致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生成观。

但古人以“太极”作为拳艺套路的命名,着重点就在于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地应用到拳术领域中,同时也运用“取象于天”的一些形象譬喻,来为武术教学服务,如此而已。

至于《太极拳论》开篇这一句话的来源,当是根据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在《太极图说》中所说的“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而太极”等语。

王宗岳:《太极拳论》及释义

王宗岳:《太极拳论》及释义

向对手进击,应以连续性攻击为最好,不给对手还手和喘息的机 会;而退守时,决不恋战,退得越快越好,不留给对手连续攻击的可能。进击程度的把握,应 依据机势变化而定,如不利于我继续进击时,哪怕多加一只羽毛的长度都将为过。而退守之快 就连苍蝇瞬息着落的机会都不应有。我的着势和意图是隐蔽的,对手无法知道,而对手的情况 我却了如指掌。凡在对抗中常胜不败者,大都是应用了这些计谋和手段。

译文
太极,是由无极衍生的,是阴阳的本源。运动时,阴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彼此消长, 姿态分明。静默时,阴阳二者相互制约,取向平衡。动作不可过份,也不可不足,应顺随阴阳 变化的规律而运动。对手以强力攻击时,我不以强力相抗,而以柔韧的劲力顺势引入化解,这 种方法叫作走。我以顺随对手来力的方式贴靠住对方,使其来力落空,这种方法叫作粘。对手 动作快来,我就快速接应;对手动作慢来,我就顺应缓慢而相随。对抗机势虽然瞬息万变,其 着势也多种多样,但应对的理法是一致的,不变的。劲力的规律蕴藏在着势之中,只有熟练地 掌握每一着势,才能逐渐领悟到劲力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而达到应运自如出神入化的 至高境界。如不经历长期的刻苦练习而达到着势纯熟的程度,是不能通然开窍而明白这里面的 道理的。
王宗岳:《太极拳论》及释义
《太极拳论》王宗岳
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 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由着熟而渐 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 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 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 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 之能,非关学力所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 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 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 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 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古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修炼太极拳者,多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门中开宗立派者,更是引用拳论之语,为其宗派技法之理论基础。

王宗岳相传为明朝万历年间人,更有民间传说他的太极功夫为张三丰亲传。

但据河南省博爱县地名办公室魏美智先生考证,《王宗岳太极拳论》实为其师李鹤林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 年)二月二日在唐村讲武堂所作的一篇训论。

由于李家有“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之严训,王宗岳先生没有注明老师李鹤林的姓名。

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所创之太极拳架式、套路是什么样式,今天已无法考实,而《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其他有关著述,则白纸黑字留传至今,成为毋庸置疑的经典,因此,王宗岳(或其师李鹤林)实是可考的太极拳的创始人,以后各派各式,具出诸门下,万变不离其宗,也要用拳论之语,来考量其是否正宗。

犹如道教,尊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上三清”为最高神,实际的创始人可以说是春秋时的老聃。

一部《老子》,是文本意义上的道教的原始经典,《太极拳论》亦复如是。

但以我四十多年学研太极推手的体会,这三百六十三字(不计标点符号)的太极拳论,语辞通俗,意义深奥,真正登堂入室者恐千万人中无一二。

现在的环境,修习太极拳者比之五六十年前已大大减少,学太极拳也为了养生锻炼,学太极推手不过是提高学拳兴趣的辅助手段,太极推手比赛规则也离此项技击运动的特点(也是其优越性)远矣,一般来说,参加这项运动的基础人群少了,提高就更困难了,太极拳论所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并非杞人之忧。

但从另一方面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日益被公众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极拳中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太极拳术比较直感的角度,也有利于形象地领会中华文化的真谛,或者也是太极拳精义重新显发于世,或至少能于后世传承不绝的大好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故此不揣浅陋,作此夹注心解,以期抛砖引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极功夫更要面授机宜,亲身体验,勤加修炼,但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或可以少走歪路,也不至于买犊还珠。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

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夫太极者,无为而有为。

无为者,谓无柔无刚,无人无我,无进无退,无顷刻之差。

有为者,谓分阴阳而定四时,举动万物而成化。

无为而有为,则为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它不是通过使用力量和硬度来进行,而是通过运用柔软和无力的技巧。

故其形虽动,而意必静;先天地立,而后四时发;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

因为太极拳的动作虽然看似活动,但实际上内心必须保持静谧。

先天地立,指的是身体的基本姿势必须稳定;而后四时发,是指身体动作要根据四时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指的是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无法准确而具体地界定。

1所谓静者,非寂然也,动之极也。

虚灵顶劲,藏胸拔背,松腰盘胫,此乃静之应。

太极拳的静,并不意味着完全静止,而是指动作运用的极致。

身体顶起、顶劲,表示头顶像吊灯一样悬挂,脖子和颈椎放松;藏胸、拔背,指胸部塌陷,背部挺直;松腰盘胫,指腰部放松,并保持膝关节处于微曲状态。

动者,非烦然也,静之基而后起。

先起而后动,先起而后闪。

太极拳的动,并非是忙乱杂乱的,它是以静为基础展开的。

先起而后动,指的是先有内力、先有意念,然后才会有动作;先起而后闪,指先有起身的变化,然后才会有出拳的快速。

起则快,动则连,连则快,快则准。

起的动作要迅速,动作之间要连贯,连贯才能快,快才能准确。

2准则不容先后,快则不容疾徐,疾徐则不容松紧。

准确的动作不需要有先后之分,快速的动作不可有慌乱和拖延,而慌乱和拖延会影响身体的松紧度。

松则胜刚招,静则胜忙功。

太极拳强调松而胜过刚硬的用力方法,静而胜过忙乱的劳力。

故曰:“神乎奇哉!”谓神秘而奇特啊!以上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注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

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注解

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注解

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注解解曰:先在心,后在身①。

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②。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视静犹动,视动犹静③。

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④。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⑤。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⑥。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⑦。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⑧。

【题名解】这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练、用要点之解说,一共分了八条内容,前六条主要是建体、至用的练法之内容;后两条主要是解用法基本法则的。

就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的一点子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之具体攻防技法没有解说到,是为一点遗憾!【注解】①、解曰:先在心,后在身: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不外建体、至用两项内容,不管是建体,还是至用,修炼的基本法则就是现在心里清楚明白,然后身体如法做的准确。

也就是说,先要明白拳理,才有身体正确地作出来。

②、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这就须要形体松静、尤其是腹部空松,才能气敛入骨,放之皮毛,而达到神之舒展,形体安静,才能听探之良知清明,顺化之良能透彻。

这就须要平时修炼时刻刻存心于此境界中,不能马虎行事。

③、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必须牢记:一动浑身内外无有不动,六进法的内容;一静无有不静,防守有序之谓也。

形体虽静而神意听探无时不动;形体虽动而无时不是安静的听探之状态。

④、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内功四经·内功经》中说:“提颌以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说得就是气贴背的背发劲的作用及其功能。

气敛入骨,论的是气由肩背降至腰,谓之合;由腰升至肩背谓之开的升降之势而说的。

外形要静,不能妄动之谓也。

这就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精义。

只有如此而动静,才能听探的清晰,顺化的明白,黏走相生无误,化打合一乃成易事。

太极拳论全文解释

太极拳论全文解释

太极拳论全文解释嘿,咱今儿个就来好好唠唠这太极拳论全文!太极拳,那可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功夫啊!就好比是一座神秘的宝藏,等着咱去一点点挖掘。

你想想看,那一招一式,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多有意思啊!“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这啥意思呢?就是说每一个动作啊,咱全身都得轻快灵活,还得连贯流畅,不能有丝毫的卡顿。

就像跳舞一样,要是跳得磕磕绊绊的,那多难看呀!比如你走路,那肯定得自然顺畅吧,不能走一步停一下的,对吧?“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哎呀呀,这说的是咱这气息得像波浪一样起伏涌动,精神却得收起来,不能张扬。

这不就跟那大海似的嘛,海面波涛汹涌,可海底还是稳稳当当的。

咱不能光有气势,还得有内涵呀!你看那些真正厉害的大师,哪个不是表面云淡风轻,内里却有着深厚的功力呀!“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这就是说不能有漏洞,不能有高低不平的地方,也不能有中断的地方。

就好比盖房子,要是这里缺一块砖,那里少一块瓦,那房子能牢固吗?肯定不行呀!这太极拳也是一样,得完整、得连贯,不能这儿缺一点那儿少一块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哇哦,这可太形象了!这就像是一个链条,从脚开始,经过腿,到腰,最后到手指。

就像拔河一样,得从脚底发力,通过身体的传递,最后在手上体现出来。

你说神奇不神奇?总的来说,这太极拳论就是告诉咱练太极拳的精髓和要点。

咱得好好琢磨,认真体会,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奥秘。

咱不能光知道比划动作,得用心去感受,去领悟。

只有这样,咱才能真正把太极拳练好,才能体会到那种身心合一的境界。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所以呀,咱可得加油啦,好好练这神奇的太极拳!。

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

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

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注译[原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注译]太极拳为内家拳,内家拳区别于外家拳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尚意不尚力”。

因此练拳时一定要丢掉后天之拙力、僵劲、通身要自然轻灵。

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随风飘动。

尤:更。

贯串:贯,古代穿麻钱的绳。

贯串,指从头至尾,始终如一。

此指初练太极拳时要“一意到底”绵绵不断。

不贯串则断意、断力,敌必乘虚而入。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注译]气:太极拳讲究“精、气、神”。

“意、气、力”。

此处“气”为“意、气、力”之气。

指练拳时行于全身之“气”。

鼓荡:充荡全身、随意而行。

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使其无间隔,敛:收敛、凝聚,不散乱。

神:精神。

精神,凝聚专一,不可心猿意马。

[原文]无使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注译]凸凹:高低不平。

指练拳时身形,手法、步法、运行轨迹要圆融,平滑、饱满。

不要枉生圭角。

断续:指练拳时体内意、气、力的运行要连续,不要中断。

凡有凸凹,有断续时,都说明拳架尚未圆满。

易于为人所制。

“意气力”有断续时,就会给人可乘之机,都是导致失败的根由。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

[注译]庄子《南华经》曰:“至人之息以踵”。

太极拳术要腹式深呼吸,故其呼吸深长,上可至顶,下可至踵(脚根)所以太极拳一招一式转换变化,其根在脚。

由脚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

腰为转换中枢,故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是为主宰。

由腰而行于手指,完整一气。

故太极拳以手发放人,而跌出者,绝非手指之力可为。

其力乃发于足跟。

上手、下足、中腰无处不相应,自然得机、得势。

机:机会、机遇。

势:势能、优良的态势。

处在优先地位的姿势。

[原文]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注译]病:缺点、缺陷、毛病。

太极拳习练者在盘架、推手、散打中,凡有不得机、得势的状况出现时,身姿就会变形,神态就会散乱。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

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王宗岳《太极拳论》①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③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④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⑤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⑥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⑨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⑩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完整版)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完整版)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完整版)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在太极拳界的地位相当于《大学》之于儒家,《道德经》之于道家。

太极拳界有这样一个说法,无论拳架的外形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推手的风格有多么大的不同,在理论上都必定尊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太极拳。

对于我们每一位太极学子来说,这篇短文是必须透彻理解和踏实践行的,是我们太极修炼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太极拳论》这篇文章,面世不到两百年,相传是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在河南舞阳县一家盐店偶然得到的,是当时仅有的一篇关于太极拳的理论文章,上面有一句话是“明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意指作者是明朝山西的王宗岳,其它的细节就没有了,王宗岳其人的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我们现在说不清楚,目前学术界有很多的考据和争论,众说纷纭,其间关联到太极拳的起源、传承等大问题。

但这不是我们这里要考虑的重点。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打印版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打印版

[原文[注释] 太极:太极本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

此处指太极拳而言。

无极:宇宙天地万物诞生前的虚空、静寂、混沌状态。

此处指太极拳演练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

此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念无欲无求,无持着的虚空状,谓之无极。

无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蒙发而生:本源,保持[[[[阴阳胜衰失衡,就不能合。

运劲过则生顶抗,不及则有丢、偏。

要作到不即不离,就应当随之而曲,就之而伸。

随机应变,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固执己意。

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犯“过”的错误,稍懂劲后则常失之“不及”,学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注释] 人:指敌方。

刚:刚猛有力。

柔:柔顺,不抗劲。

走:化敌来力。

柔以承之,变化敌力方向,不为所制,叫走。

顺:得机,得势,自由便利。

背:不得机势,行动不自由便利。

粘:取制敌人之力。

当敌手用刚猛暴烈的力时,我只有顺应其势,如以胶着物,物我合一,应势取胜。

此之谓粘。

[原文[注释]这一段讲的是在与敌交手时,自己动手的急缓速度应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

敌手运[[阶阶高升的过程,没有数十年的纯功是难以达到的。

[原文[注释] 顶:囟门,小儿初生时,此处骨软未合,会随呼吸颤动,道家称上泥丸宫,藏神之府。

道家上田练神。

练太极拳者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精神和肉体同时得到修炼。

运动时务使顶上圆光虚灵。

顶为全身纲领,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动作起来全身一致,左右前后都不会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虑。

丹田:此处指下丹田,据笔者考据下丹田在脐后肾前,其正确位置处于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和神阙(肚脐)与命门(肾脏)连线的交点上。

常用深呼吸使气归于此,自能神旺气足。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乎”。

又曰:“虚其心,实其腹”都讲的是吐故纳新。

归根复命,长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在,习拳者沉气于此则屹立不动。

气沉[[[[不可稍有顶抗,如此虚实易位使其处处落空,而莫之奈何。

右边亦然。

虚与杳同义。

[原文[注释] 仰:提升、拔高。

俯:下降、按压。

交手时敌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扪天,使敌难攀。

王宗岳《太极拳论》多版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多版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多版注解太极拳论(清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依,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mao4耋die2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之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

王宗岳是清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等四种。

下面分别辑录四种版本的对上述太极拳谱的逐句解释。

第一种版本:1、“论”是述经叙理之作,故王宗岳《太极拳论》首先阐述太极的定义,用以总摄全篇。

太极者,有形有象,无极者,无形无象。

万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故太极由无极而生,太极再派生两仪。

何谓两仪?朱烹《周易本义》解释说:“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

”两仪即阴阳,阴阳消长,相生相克,生生不已,变化无穷,因此,太极是阴阳之母。

此二句从理论上总括了太极拳体用之道。

“太极”一词源于《易经》。

古人用阴阳来解释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规律,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太极拳论注(王宗岳)

太极拳论注(王宗岳)

太极拳论王宗岳1、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译:太极由无极生成,是动静的枢纽机关,又孕育着阴阳变化。

运动时阴阳分开,静止时阴阳合成一体。

动作不可过份和不足,要随对方变化而伸展。

2、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译:对方刚猛打来,我以柔化应接,这叫作“走”;我变成顺势,占据主动,使对方陷于被动、劣势,这叫作“粘”。

对方快,我反应也快;对方慢,我随之也慢。

虽然变化千千万万,然而道理却始终如一。

3、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译:由着法熟练逐渐明白劲力的变化规律,再由明白规律进而达到运用自如。

如果不是长期用功锻炼,绝不能一下子明白精通。

4、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译:头要自然向上顶起,气要向下沉落于小腹。

身体不可俯仰歪斜,动作要忽隐忽现,变化莫测。

对方攻我左侧,我左侧变虚;攻我右侧,我把右侧隐蔽。

对方向上仰攻,我升得更高,使其摸不到;对方向下攻击,我变得更低,使其感到深不可测。

对方进,我就退,使其长不可及。

对方退,我就乘势进逼,使对方感到更急促的压力。

力量要判断准确,一根羽毛的重量也要分辨出来;感觉要十分灵敏,蚊虫落到身上也要有反应。

要做到人不能知我,唯独我却知己知彼,对其了如指掌,英雄之所以无敌于天下,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5、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译:拳法流派很多,其架势虽有不同,但都不外乎是以强欺弱,以快制慢罢了!有力打败无力,手慢输给手快,是人的先天自然能力,绝不是练功后取得的本事和能力。

★陈微明《太极拳论》(完整版)附注解

★陈微明《太极拳论》(完整版)附注解

★陈微明《太极拳论》(完整版)附注解陈微明(1881~1958)又名慎先,男,湖北蕲水人,武术名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科举考中文举人。

民国2年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他曾任清史馆纂修之职。

是《清史稿》中的20多位作者之一。

陈微明,湖北蕲水人,为书香世胄。

举孝廉,曾任清史馆纂编。

着有海云楼文集,御诗楼续稿,双桐一桂轩续稿等。

陈曾从孙禄堂先生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更心慕武当太极拳,遂不介而往拜候杨澄甫先生。

澄甫太师祖欣然允诺,曰:“愿得其人而传也。

” 陈师学习太极拳时,正值澄甫太师祖精壮之年,所传功夫极为严谨,动作开展,腰马讲究。

陈师也本着严谨的学习精神,恪守规矩,每一招式都毫厘不差。

更每事求教,并将其所学辑录成书,风行海内的有:太极拳术,太极拳答问及太极剑等。

陈师在一九二五年在上海创办了致柔拳社,为公开传授太极拳的创举。

其后又在苏州成立了分社。

一九三二年应中山大学之请南来授拳。

芸芸学生之中只收了梁劲予老师为入室弟子。

五十年代陈师从上海寄赠一篇序文给梁劲予,其中有云:“余学生不下数千,而成功者绝少,其能不负其师者,此不能不寄望于生也。

”。

学界名流太极巨子陈慎先,字微明,杨澄甫先生首徒,曾任清史馆编修,自幼心慕太极拳。

乙卯(1915)游燕,先随孙禄堂先生学形意八卦。

越二年,访得澄甫先生,拜入门下,从学七年,尽得所传。

乙丑(1925)年,陈微明先生南下上海,于宁波同乡会内创办致柔拳社,并集结多年习拳心得,于同年出版《太极拳讲义》、《太极拳问答》二书(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影本翻印)。

此二书堪称早年所出版之杨式太极拳诸书中,最具权威之著作,内并有澄甫先生早年拳架照片,弥足珍贵。

太极拳能从北京南传上海、广州等地,陈微明先生应居首功。

清朝末年,一书生以而立之年初涉京津武界,从学太极巨匠杨澄甫门下,苦练太极功夫七年,之后撰写出一部《太极拳术》,一时声名鹊起,为世人瞩目。

继尔又在上海创立致柔拳社,成为继杨澄甫之后杨式太极拳的中兴人物。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运用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刚柔相济
的具体方法是:人以刚势来进,则我以内劲承接住其刚势,柔化我的外形顺其势以走之,走化时顺其对手运动的方向,万不可有主动改变对手运动方向的意图,只能改变自己,同时在“粘连点”后一线运用内劲之刚势在其后黏而随之运行,柔之走化之劲势和点后黏随之刚势,都要与对手之劲势的力度恰到好处,运行的快慢与对手恰如其分,劲、形两方面都要做到无过不及,则我愈走愈通畅,对手则由主动顺畅而不知不觉的就走到受击的背势。此乃传统拳术中自身劲、形一阴一阳运用于攻防中刚柔之一阴一阳的方法。执此“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对手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此即化、打合一而用的“太极”拳法。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都存在着自身内的动则劲、形分阴分阳,而又攻防招法的方圆、开合、曲直、刚柔、虚实之用;静则劲、形合而归中、归根而有蓄势之态。动和静都要做到攻防招势的劲、形无过无不及才是功夫。即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劲、形之“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功夫。外形自有六合之规矩,内劲自有收发之分寸;外形过则力被人借,对手乘势用“空力法”或“牵引法”,皆“为过上加过”之法,则自身不稳而易失!外形不及,用于攻击则不到位,无威力以致胜;用于守则防守不到位,起不到自保的作用,皆可被对手所利用。内劲不及是气不足,则可轻易被对手揉挫结而呆滞;内劲过乃气是有余,则易被对方补结而自滞。攻防较技中劲、形两方面的过与不及,都会造成自己无法做到攻防招法的随屈就伸,必然会犯“顶扁丢抗”之四病。要想做到劲、形无过不及,能不丢不顶不扁不抗的“粘连黏随”,随屈就伸之四功境,除自身要“外形守疆界,内劲知分寸”外,还要在“粘走”之法中求之,才是正道。
气(意)拳懂劲,此气拳,就是意拳,即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君臣主从的拳法,崇尚以意用气,意即是气。认为意到气到,气到则力到,故尚巧。即以内劲为主,外形为从,宾主分明,中道皇皇。而气拳的功夫艺境,纯以劲形反蓄的阴阳逆从法为法式,采用“劲形双控”的机制。自身内由于有了分身法的修炼为基础,可以自然的做到及形成: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伏机双控的攻防机制之运用了。

孟乃昌先生的《太极拳论》勘注释

孟乃昌先生的《太极拳论》勘注释

孟乃昌先生的《太极拳论》勘注释[正文]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静,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校勘](1)正文依陈微明《太极拳术》;(2 )李亦畲手抄本,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太极拳运动》,“腹松静”均无“静”字;(3 )《太极拳体用全书》、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气敛”作“气沉”;(4)抄本别本“刻刻在心”作“刻刻存心”。

[注释]以心行气,以心为令,意到气到,故曰“先在心”;心为主帅,身为躯使,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故曰“后在身”。

腹内松净,气沉丹田(丹田如陈鑫说:“如兵马屯处”,“全体之气归宿处”),神安舒而体自静,心神内敛。

手足开时,心意与之俱开;合时心意与之俱合,浑然无间,内外相合,则其动犹静也。

每动必有意,意由心令,故曰:“刻刻在心”。

联络—气,无过不及,时刻在心所致也,精神专一所致也,陈鑫说:“每着全在心胸,用心太过,失之拘束,不用心失之懈怠,是在有心无心之间。

”[正文]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校勘](1)李亦畲本在“无有刁;静”后,多“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八字。

[注释]此说动作之完整性。

其枢机在腰,一即腰,即太极,一动就是腰动。

腰为第一之上宰,源动腰脊,腰动则无有不动,腰止则全身皆静,虽静犹动。

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故能如此。

一动则动如江河,一静则静如山岳。

是静则俱静,动则俱动也。

喻其主帅之威严与号令之施行无阻,如此之心神为健全之心神。

[正文]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校勘](1)杨澄甫本、陈炎林本“敛入”前有“而”字;(2)李亦畲本“牵动”作”动牵”,“敛入脊骨”后,多正文“要静”二字;(3)王新午引别本“内固”一作“内实”;[注释]遇敌相搏,进退不定,故牵动往来;气不可浮而宜沉。

一呼气沉丹田,一吸气贴脊骨。

气贴背后,敛之脊骨,亦是气沉。

气贴,气敛,是为蓄势,如此方能待机而动,力由脊发;气整而精神自固,安为舒,逸主静。

《太极拳论》注解

《太极拳论》注解

《太极拳论》注解太极拳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动作化的语言,本文选择太极拳论中部分拳诀,进行分析与解读,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论》注解。

欢迎阅读!《太极拳论》注解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不动为无极,己动为太极。

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

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少有接触即知。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无论练拳对敌无过不及。

过,逾也。

不及,未到也。

过与不及皆失中心点,如敌来攻顺化为曲,曲者弯也。

如敌攻未呈欲退,我随彼退时就伸,伸者出手发劲也。

过有顶之敝,不及为丢,不能随曲为抗,不能就伸为之离。

谨记丢顶抗离四字,如功能不即不离,方能随手凑巧。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比如两人对敌,人力刚直,我用柔软之手搭上敌之刚直上,如皮鞭打物然实实搭在他劲上,他想摔开甚难,他交就是胶皮带缠住他能放能长,如他用大力,我随粘他手腕往后坐身,手同时不离往怀收转半个圈为之走化也,向他左方伸手使敌身侧不得力,我为顺,人为背,黏他不能走脱矣。

昔有一轶事,有不法和尚善头者,与一人较,人知其用羊抵头之法无敌焉,甚惧。

其人见和尚新剃头,忽想一法,去屋用湿毛巾一条仿焉。

和尚施其法,此人用湿毛巾摔搭头上往下一拉,和尚随倒,是即以柔克刚之理也。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应之法,恐难与外功对敌。

急,快也。

缓,慢也。

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皆明。

如敌来甚速,柔化乌能取哉?则用太极截劲之法,不后不先之理以应敌。

何为“截劲”?如行兵埋伏突出截击之。

何为“不后不先”?如敌手已发未到之际,我手截入敌膊未直之时,一发即去,此为迎头痛击。

动急由急应,此非真传不可。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与人对敌,如推手或散手,无论何着数,有大圈,有小圈,半个圈。

《太极拳论》文言文和白话文

《太极拳论》文言文和白话文

太极拳论》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现代文版本太极,从无极中产生,是动静转换的契机,是阴阳变换的母形。

一动就分出太极,一静就合为无极。

(凡举动)都不能太过或是不到,(动作)随着(对方肢体的)弯曲伸展而弯曲伸展。

对方刚硬我方柔软被称之为“走”,让对方处于不利的姿势而我自己处于有利地位被称之为“粘”。

(对方)动作快,(我方)就用快动作接应。

(对方)动作慢,(我方)就用慢动作跟随。

即使动作千变万化,而道理是唯一贯穿的。

从招式(动作)熟练渐渐领悟懂得劲路,从懂得劲路逐步达到意念清明。

(太极拳的精妙)不经过长时间的勤学苦练,是不可能明白并贯通身体意念。

(运用太极拳时)头部正直而自然地向上顶起,意念沉在丹田部位。

身体不歪斜摇摆,失去中正。

身体的中心要掩藏起来,似有还无,忽隐忽现,不让对手知道。

(与人对手时),我左侧的肢体如果微感力量来袭,就立即将左侧的肢体力量隐去变虚;我右侧的肢体如微感力量来袭,就立即把右边肢体力量隐去变虚,使对方力量落空无法攻击。

张三丰《太极拳论》

张三丰《太极拳论》

张三丰《太极拳论》武当道始祖张三丰著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安虚子注释: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内外)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即鼓荡)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如投石入湖,波纹连续延荡。

投石为鼓,为实;涟渏为荡,为虚。

故虚则实,实则虚,虚不异实,实不异虚。

)。

长拳者(太极拳之本名,太极拳的叫法据史料记载为清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给起的名字),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划O 形);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划8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注解:《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徵著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 —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II。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

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

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方法。

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

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三)•"无过不及,随屈就伸"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进一分,退一分。

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0"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

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0(四)、"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

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

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

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方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

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

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

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的用途日广。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

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

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七)、"由看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即著熟、懂劲、阶及神明。

著熟著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

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是各个不同的"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拳术"、"拳法"、"拳套"。

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

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著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 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和呼吸配合好。

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看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

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看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懂劲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及屈中求直• 蓄而后发等道理。

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看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

只追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

因为,"劲附著而行,劲贯著中",看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著"看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

懂劲以后,著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

看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

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看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

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

只练拳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

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阶及神明"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涉爬上去。

"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著法熟练后,逐渐悟出"劲"贯看中的技巧,掌握"劲"这个总钥匙,不求用著,而著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的程度。

(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用力系只练功夫,不是只用力气。

全句意为: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掌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

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

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才有帮助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著法的。

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著法、运气的特点。

懂得著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著,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

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

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

身心兼修,内外并练,著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

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家拳中的"形意"."八卦",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气沉丹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