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龚光彩、张国强等, 建筑能源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世纪中国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
1999 年9 月, 华盛顿
【2】.A pipeline & Gas Journal staff report , Long -
Range Strategies for China' s Energy Security,
Pipeline and Gas Journal , 1998, August
【3】楼新荣,洪锡纲,朱冬生,谭盈科.氨水吸收扩散式制冷机.制冷.1994,4(4).
【4】Srikhirin P,Aphornratana S,Chungpaibulpatana S.A Review of bsorption Refrigration Technologies[J].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1,5(4):343-372
【5】R.M Lazzarin, A.Gasparella,P.Romagnoni, Experimential report on the reliability of ammonia-water absorption chillers[J],Int J.Refrig.,vol.19,No.4,pp.247-256
【6】ULI Jakob,Ursula Eicker,Solar cooling with diffusion absorption principle[C],World renewable energy congress VII(WREC 2002)
【7】B.C. Von Platen G.C. Munters,United States pat,1685764,1928.09.25 【8】Albert Einstein Leo Szilar, United States pat,1781541,1930.11.11
Parker G J. The Effect of Foo tp iece Design on the Perfo rmance of a Small A ir2lift Pump [J ]. Internat. J Heat F luid F low ,
1980, 2: 245~252.
KhalilM F, Elsho rbagy K A , Kassab S Z, et al. Effect of Air Injection Method on the Perfo rmance of an A ir2lift Pump, Inter2
nat [J ]. J Heat F luid F low, 1999, 20: 598~604
刘振全、吴玉莹等人应用气液两相流分相模型的压降理论,对无泵澳化铿吸收式制冷系统在静止状态与制冷工作循环状态下的气泡泵的压力特性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9],得出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对气泡泵的结构设计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刘振全,吴玉莹,张中诚.无泵溟化锉吸收式制冷气泡泵压力特性数学模型的探讨.Joumalof
GansuUniversityofTeehnology,VOI.29No.4.
王汝金、刘道平等人提出了Einstein循环制冷机中气泡泵尺寸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01,通过对典型算例的计算推出了当提升效率一定时,若气泡泵设计内径小于某一临界内径时,需要的沉浸比随外部加热量的增大而增大;当设计内径小于临界值时,沉浸比基本不受外部加热量的影响;当外部加热量一定时,需要的沉浸比随
着提升管内径的增加而减小,Einstein循环可以充分利用余热、太阳能等低品位能源作为装置的驱动力,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阙熊才、李红等人对无泵澳化铿制冷系统中的热虹吸泵在绝热弹状流工况下的提升性能做了研究!川,研究揭示了浓溶液提升高度、稀溶液浸没高度、气泡泵管内径等一些重要参数与澳化铿水溶液参数,流动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求出了维持气泡泵正常循环工作必须具备的加热量范围,为该类型气泡泵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依据
1968年,Stenning等人第一次引入了两相流基本理论和动量
平衡理论,分析了相对小管径、低提升高度的空气提升栗"']。1986年,Clark和
Dabolt[^两个人提供了空气提升泵在弹状流态下运行的一般设计方程,这为气泡栗
内的气液两相流动流型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1989年,彭一川等人忽略了局部阻力的影响,利用尼克林理论对不同工况下的气泡粟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
发现上升管两相流流动形态随管径和气体流量的不同而不同,并通过实验验证了
理论模型,并得出了性能计算公式。阚雄才等人【16 建立了绝热弹状流气泡栗的数
学模型,提出了弹状流的流型判断以及管内径选择范围等气泡泵结构设计的关系式。
1998年,
Delano_设计出了一个气泡泵模型,以空气提升粟原理为基础,对小管径气泡泵中
栗送最大液体质量流量和气相质量流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001年,White 基
于单压Einstein制冷循环研宄了气泡粟性能,提出了气泡栗提升管内的两相流在弹 ..
状流态向块状流态过渡时,气泡栗的输送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Nicklin等人基于弹状流理论,对空气提升泵的性能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管径、管长、出口压力、沉浸比等参数对空气提升泵效率的影响[i]。Stenning和Martin 首次引入两相流理论和动量平衡,研究小管径和低流量的空气提升泵的提升性能,假设提升管内流体为一维流动,对于给定管径,不同沉浸比、不同气体流量用以确定最大的液体提升量[ii]。Delano根据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建立气泡泵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热量输入、提升管直径、浸没比对气泡泵性能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阙雄才等对无泵溴化锂吸收式太阳能制冷机中的气泡泵,建立了绝热弹状流气泡泵的数学模型[错误!未定义书签。]。Clark 和Dabolt提出了空气提升泵在弹状流工况下运行的通用方程式,研究发现对于提升管管径为10mm左右时,管内摩擦损失变得尤为重要[iii]。
i Nicklin, DJ, 1963. The air lift pump theory and optimization[J]. Trans. Inst. Chem. Eng.41,
29–39.
ii StenningAH, MartinCB, 1968. An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air lift pump performance[J]. Eng. Power, Trans. ASME 90, 106–110.
iii Clark, N.N., Dabolt, R.J., 1986. A general design equation for air-lift pumps operating in slug flow. AICHE J. 32, 56–6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比较了扩散吸收制冷与Einstein制冷,综述了国内外Einstein制冷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2)对原始循环装置进行了初步结构改进,采用Patel-Teja立方型状态方程及Panagiotopoulos-Reid混合规则,得出了Einstein制冷循环中的两组混合工质对的相平衡物性数据;依据所拟合相平衡曲线,结合制冷装置的经济实用性,确定了Einstein制冷循环的初始运行工况。
3)应用两相流均相模型理论,对Einstein制冷系统中气泡泵在绝热弹状流工况下的工作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气泡泵提升性能的理论模型。导出了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