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雪梅花——体验中国画笔墨之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出示
《兰竹图》中国画郑板桥
教师总结:自屈原《离骚》以来,兰花经常被比喻为高洁的君子,是因为兰花清劲幽香。
教师出示
《墨竹图》中国画文同
教师总结:竹子因其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长到凌云高处依然是“虚心”,古人将其比作君子的坦直、忠诚、坚贞。
教师出示:
《菊花麻雀》中国画李苦禅
教师总结:菊花盛开在秋天百花凋零的时候,古人也将其比作清高拔俗的君子。
作画工具:笔、墨、纸、砚
示范
作业设计
作业要求同桌在规定的时间里配合完成画梅,以体验和尝试笔墨为主,作业中不强调笔墨的技法,降低了作业的要求,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在画梅的过程中,以浅入深出的方法来认识、学习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力。
课件设计思路
中国画是我的传统绘画,它凝聚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所在,它悠久的历史体现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考虑到学生很少接触中国画,对如何欣赏中国画,如何表现中国画,学生都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对中国画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又由于中国画中工具、材料的特殊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梅兰竹菊怎样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进行分析。
1、让学生愉快地尝试笔墨作梅
2、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
4、让学生在创作梅花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国画中笔墨的感性认识,为下节课学画国画作铺垫。
评价学生创作的梅作品,是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对中国画笔墨的认识。
板书设计
题目
四君子:梅、兰、竹、菊
学生朗诵自己收集的一首关于梅花的诗。
学生回答:兰、竹、菊。
学生自主分析。
学生分析:
梅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及梅花能体现人的那些精神品质。
学生分析:
兰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及兰花能折射出人的那种高尚品质。
学生分析:
竹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能看出人的何种气质。
学生分析:
菊花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及菊花蕴涵着的人的那种高尚品德。
学生回答:中国画。
学生回答:笔、墨(颜料)纸、砚。
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
学生回答:纸更薄、遇水渗化
学生回答:水起到调和作用
学生回答:与用水有关,水多色淡、水少色浓。
学生进行笔墨尝试,同桌讨论谁画枝、谁画梅,并进行愉快地合作。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
创作画梅。
学生自评、互评
选用有关梅花的诗句设置情境导入,在此情景中导入新课。
三、体验笔墨
教师:以上我们看到的四幅是什么画种。
教师:你们知道中国画只要用什么工具,材料。
教师展示工具材料:毛笔、水墨和宣纸等。
活动:请学生让毛笔饱含水,在笔尖蘸了墨汁在宣纸上随意画上一笔,体验中国画工具材料中的笔墨。
问:宣纸的质地怎样?
问:水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问:墨的浓淡变化,与什么有关
教师在宣纸上也作示范。
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设计竞赛
学科美术
课题傲雪梅花——体验中国画笔墨之一
教材湘版教材
设计者姚君平
学校余姚市阳明中学
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学科教学设计内页样张
课题
傲雪梅花——体验中国画笔墨之一
课型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湖南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内容,此课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因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是第一次接触中国画,以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为主,这一课时不强调笔墨,降低了技巧难度,加强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兴趣。
请问还有关于梅花的诗句吗?
引入课题——《傲雪梅花》
二、赏析梅兰竹菊
教师:你们知道中国画被誉为“四君子”的除了梅花,还有什么?
教师:为什么会把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
提示:从梅、兰、竹、菊的生长特点、环境来分析。
教师出示
《南枝春早图》中国画王冕
教师总结:梅花不怕寒冷,能在严寒霜雪中开放,正如毛泽东诗句中所形容的“梅花欢喜漫天雪”,人们借此歌颂一种不怕困难、不畏强寒的精神。
四、尝试用笔墨作画
教师布置作业:
同学们用笔墨在纸上进行描画梅花,同桌合作,一个画枝,一个画梅。(无技巧、技法要求,体尝笔墨的快乐)规定时间:十五分钟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可对直觉的感性形象自由地用笔墨表现梅,不作技法、技巧的要求。
五、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幅。
学生回答:这描写的是有关于梅花的诗句。
教学目标
能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通过让同学自己尝试同学合作画梅,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绘画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宣纸、墨、中国画颜料等。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问导入
组织教学。教师朗诵诗句“万花敢向是什么?
1、因为中国花鸟画具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了解中国画中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段中蕴含着的人格精神。
3、从梅、兰、竹、菊入手,对如何欣赏中国画、如何表现中国画作进一步的了解
1、接触国画,学生对国画中的工具材料的特殊性,有强烈的好奇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因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少,通过工具材料展示,通过笔墨尝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由浅入深地认识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力。
《兰竹图》中国画郑板桥
教师总结:自屈原《离骚》以来,兰花经常被比喻为高洁的君子,是因为兰花清劲幽香。
教师出示
《墨竹图》中国画文同
教师总结:竹子因其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长到凌云高处依然是“虚心”,古人将其比作君子的坦直、忠诚、坚贞。
教师出示:
《菊花麻雀》中国画李苦禅
教师总结:菊花盛开在秋天百花凋零的时候,古人也将其比作清高拔俗的君子。
作画工具:笔、墨、纸、砚
示范
作业设计
作业要求同桌在规定的时间里配合完成画梅,以体验和尝试笔墨为主,作业中不强调笔墨的技法,降低了作业的要求,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在画梅的过程中,以浅入深出的方法来认识、学习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力。
课件设计思路
中国画是我的传统绘画,它凝聚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所在,它悠久的历史体现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考虑到学生很少接触中国画,对如何欣赏中国画,如何表现中国画,学生都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对中国画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又由于中国画中工具、材料的特殊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梅兰竹菊怎样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进行分析。
1、让学生愉快地尝试笔墨作梅
2、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
4、让学生在创作梅花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国画中笔墨的感性认识,为下节课学画国画作铺垫。
评价学生创作的梅作品,是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对中国画笔墨的认识。
板书设计
题目
四君子:梅、兰、竹、菊
学生朗诵自己收集的一首关于梅花的诗。
学生回答:兰、竹、菊。
学生自主分析。
学生分析:
梅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及梅花能体现人的那些精神品质。
学生分析:
兰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及兰花能折射出人的那种高尚品质。
学生分析:
竹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能看出人的何种气质。
学生分析:
菊花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及菊花蕴涵着的人的那种高尚品德。
学生回答:中国画。
学生回答:笔、墨(颜料)纸、砚。
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
学生回答:纸更薄、遇水渗化
学生回答:水起到调和作用
学生回答:与用水有关,水多色淡、水少色浓。
学生进行笔墨尝试,同桌讨论谁画枝、谁画梅,并进行愉快地合作。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
创作画梅。
学生自评、互评
选用有关梅花的诗句设置情境导入,在此情景中导入新课。
三、体验笔墨
教师:以上我们看到的四幅是什么画种。
教师:你们知道中国画只要用什么工具,材料。
教师展示工具材料:毛笔、水墨和宣纸等。
活动:请学生让毛笔饱含水,在笔尖蘸了墨汁在宣纸上随意画上一笔,体验中国画工具材料中的笔墨。
问:宣纸的质地怎样?
问:水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问:墨的浓淡变化,与什么有关
教师在宣纸上也作示范。
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设计竞赛
学科美术
课题傲雪梅花——体验中国画笔墨之一
教材湘版教材
设计者姚君平
学校余姚市阳明中学
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学科教学设计内页样张
课题
傲雪梅花——体验中国画笔墨之一
课型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湖南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内容,此课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因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是第一次接触中国画,以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为主,这一课时不强调笔墨,降低了技巧难度,加强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兴趣。
请问还有关于梅花的诗句吗?
引入课题——《傲雪梅花》
二、赏析梅兰竹菊
教师:你们知道中国画被誉为“四君子”的除了梅花,还有什么?
教师:为什么会把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
提示:从梅、兰、竹、菊的生长特点、环境来分析。
教师出示
《南枝春早图》中国画王冕
教师总结:梅花不怕寒冷,能在严寒霜雪中开放,正如毛泽东诗句中所形容的“梅花欢喜漫天雪”,人们借此歌颂一种不怕困难、不畏强寒的精神。
四、尝试用笔墨作画
教师布置作业:
同学们用笔墨在纸上进行描画梅花,同桌合作,一个画枝,一个画梅。(无技巧、技法要求,体尝笔墨的快乐)规定时间:十五分钟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可对直觉的感性形象自由地用笔墨表现梅,不作技法、技巧的要求。
五、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幅。
学生回答:这描写的是有关于梅花的诗句。
教学目标
能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通过让同学自己尝试同学合作画梅,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绘画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宣纸、墨、中国画颜料等。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问导入
组织教学。教师朗诵诗句“万花敢向是什么?
1、因为中国花鸟画具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了解中国画中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段中蕴含着的人格精神。
3、从梅、兰、竹、菊入手,对如何欣赏中国画、如何表现中国画作进一步的了解
1、接触国画,学生对国画中的工具材料的特殊性,有强烈的好奇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因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少,通过工具材料展示,通过笔墨尝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由浅入深地认识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