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均CO2排放量

合集下载

2050年二氧化碳各国排放权计算(推荐)

2050年二氧化碳各国排放权计算(推荐)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8期: 1009 ~ 1027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2050年大气CO 2浓度控制: 各国排放权计算丁仲礼①*, 段晓男②, 葛全胜③, 张志强④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②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北京 100864;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④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兰州 730000 * E-mail: zlding@收稿日期: 2009-07-27; 接受日期: 2009-07-28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编号: KZCX-YW-Q1-10)资助摘要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即将开始的控制大气CO 2浓度的国际谈判, 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提供定量数据. 作者指出: 要实现控制大气CO 2浓度的长远目标, 在目前由少数国家主导的且备受争议的减排话语下是难以完成的, 必须建立以各国排放配额分配为基石的全球责任体系. 本研究首先论证了“人均累计排放指标”最能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正义准则, 然后设定2050年前将大气CO 2浓度控制在470 ppmv 的目标, 接着以1900年为时间起点, 对各国过去(1900~2005年)人均累计排放量、应得排放配额以及今后(2006~2050年)的排放配额做了逐年计算, 并根据1900~2050年的应得配额数、1900~2005年的实际排放量、2005年的排放水平、1996~2005年排放量平均增速这四个客观指标, 将世界上大于30万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为四大类: 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排放总量需降低国家或地区、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 2005年前, G8国家大多已经用完到2050年的排放配额, 累计形成的赤字价值已超过5.5万亿美元(以每吨CO 2价值20美元计), 这些国家即使今后实现其提出的大幅度减排目标, 它们在2006~2050年的人均排放量上还会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 并还将形成6.3万亿美元的排放赤字. 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低, 大部分处在第3和第4类, 即今后尚有较大的排放空间. 中国尽管可占全球2006~2050年总排放配额的30%以上, 但今后只有降低排放增速, 才能做到配额内排放. 最后围绕与国际谈判相关的9个问题, 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气候变化国际谈判 人均累计排放 排放配额1 引言在过去100年全球平均增温0.74℃的现实面前, 国际社会已普遍接受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1]的结论, 即有很大可能性, 这个增温主要是由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 气候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人类社会系统观察气候变化的历史还非常短, 加之科学界尚缺乏评估过去气候变化原因、预测将来变化趋势的可靠手段, 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有关全球变暖丁仲礼等: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原因的争论还将存在. 但是, 经过一部分掌握话语权人们的多年努力,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舆论环境和政治环境业已形成. 因此, 如何通过国际协调, 将大气温室气体控制在某个浓度水平之内, 必将成为今后全球政治、外交的重要议题, 任何大国都难以置身事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只有通过降低能源使用总量、调整能源结构、控制人口增长等方式才能实现, 它本质上是个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问题, 必然关系到不同国家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 因而是个高度敏感、十分复杂的难题. 可以预计, 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而形成的现有国际关系, 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浓度的责任分配上达成一致, 不通过一番激烈的博弈, 是难以实现的. 人们甚至有理由担忧: 即将开展的以降低化石能源使用为出发点的国际谈判, 有可能出现不同国家集团间推卸责任、互相指责的局面. 对此, 笔者认为: 要真正达到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 当务之要是构建一个刚性的并由所有国家认可的国际责任体系, 并设计出如何履行此责任的路线图.迄今为止, 国际上不同研究者已提出一系列减排方案[1~6], 这些方案均可视之为某种形式的国际责任体系. 但分析这些方案后, 我们发现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1) 从理论上讲, 责任应该源自权利, 但现有方案很少涉及权利问题, 这里所说的权利可明确理解为各国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限额加贸易”(cap and trade), 是达到减排的最佳途径. 据此, 则要有效控制大气CO2浓度, 应首先在国家间分配排放配额, 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对配额作有效调节, 此配额即为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权. (2) 现有方案大多提出了温室气体浓度控制目标以及主要国家的减排责任, 但是大部分方案没有做出在此目标下人类还有多大CO2排放空间的定量估算, 也没有分析主要国家减排责任落实后, 能否真正达到浓度控制的目标. (3) 绝大部分方案都缺乏在国家间分配减排责任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根据2050年将大气CO2浓度控制在470 ppmv的目标, 计算每个国家的排放权, 即今后排放配额, 为2009年哥本哈根COP15/ MOP5 会议上的国际谈判提供定量依据. 同时, 我们通过估算世界各国今后的排放预期, 分析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难度.2 470 ppmv CO2浓度目标在目前人类认知水平下, 设定在某个时间节点内, 应把大气CO2控制在哪个浓度内, 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因为它涉及到以下几个不确定性很大的因素: (1) 大气温度对CO2浓度的敏感性; (2) 人类以及生态系统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 (3) 人类在此时期内能“容忍”多大幅度的增温; (4) 人类在人口持续增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的能源总需求; (5) 各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结构改变预期; (6) 技术创新的速度以及先进技术扩散的速度.目前国际上广泛接受的“2℃阈值”[1,7], 其实涉及到如何评价大气温度对CO2浓度的敏感性. 迄今为止, 科学界并不具备可靠手段, 来定量区分过去一个世纪来增温的人为效应与自然效应. 比如, 从1906年算起, 全球平均增温0.74℃, 在此期间, 大气CO2浓度增加了82 ppmv左右, 其他温室气体增加了约60 ppmv CO2当量浓度, 而如果从1880年算起, CO2浓度增加值提高到89 ppmv左右, 但增温幅度反而只有0.6℃左右[1]. 显然, 分别将1880年与1906年作为起点, 利用过去数据评价温度对CO2浓度的敏感性时, 得出的结论差别甚大. 虽然过去30年来, 人类在利用数值模式预测气候系统变化的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 但即使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模式的模拟结果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比如, 针对大气CO2浓度从280 ppmv增加一倍导致地表温度增加这个过程, 全球不同模式给出的结果为1~6℃[8], 结果非常分散. 目前被广泛引用的CO2倍增后气温将上升2.5℃的预估, 只是多个模式模拟结果的平均值. 大气温度对CO2浓度的敏感性问题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人类亟需解决的难题, 目前一些研究者将“2℃阈值”与某个确定的大气CO2浓度严格对应起来的做法在科学上是缺少坚实依据的.尽管科学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但否定温室效应本身的学者只是少数[9,10], 因此尽量控制温室气体浓度增长速率, 也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当前的困难是对目标浓度做出理性选择, 这里所说的理性选择, 是指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事实: (1) 在可再生能源和1010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年第39卷第8期清洁能源成为主要能源之前, 人类还不得不大量使用化石能源; (2) 发达国家的人均CO2排放量已非常之高, 但自《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 它们的排放量整体上还在增加, 证明CO2减排确为难事; (3) 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实现本国的脱贫和发展, 在今后数十年内, 如果得不到强有力的外部资金和先进技术援助, 化石能源的消费还会稳步增长. 因此, 如将目标浓度定得过低, 则非为理性选择. 本研究建议,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目标可设定为470 ppmv. 我们的考虑是: 2008年大气CO2浓度为385.57 ppmv, 如果在2050年前, 大气CO2浓度年均增长能控制在目前 2 ppmv的增速水平上, 则届时大气CO2浓度将达到470 ppmv左右. 考虑到2050年前后, 全球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加到91亿左右[11], 而且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均能源使用量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将大气CO2浓度控制在这个水平上, 应该是人类一个高标准的目标.3 2006~2050年全球排放空间计算在确定目标浓度以后, 我们就可计算出到2050年, 人类还可通过消费化石燃料, 向大气圈排放CO2的总量. 考虑到各类相关数据的易获得性, 本研究将2005年作为计算起点. 2005年, 大气CO2浓度为379.75 ppmv[12], 因此, 2006~2050年这45年间, 大气CO2浓度还可增加90.25 ppmv.首先, 应将浓度转换成质量. 根据大气密度, 1 ppmv浓度的CO2约为 1.52 ppm质量, 而大气总质量约为 5.12×1015 t[13]. 因此, 大气CO2浓度每增加 1 ppmv, 增加碳的质量约为 1.52×10−6×(12/44)× 5.12×1015 = 2.12×109 t (公式中, 12是C的原子量, 44是CO2的分子量, 12/44表示CO2中碳的含量), 即2.12 GtC. 这样, 增加90.25 ppmvCO2浓度, 即意味着大气圈将总共增加191.33 GtC.人类向大气圈排放CO2后, 一部分会被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吸收, 根据资料[14], 2000~2006年的平均吸收率为54%. 如果我们假定2050年前人为排放的CO2, 还按照这一速率吸收, 则排放空间可从191.33 GtC增加到415.93 GtC(191.33/0.46). 此为可供人类排放CO2的总量, 由化石燃料排放和土地利用排放两大部分组成. 根据CDIAC的资料[15], 过去50年来土地利用产生的CO2年排放量, 虽有一定的年际变化, 但变率不大, 基本处在 1.25~1.70 GtC之间, 1998~ 2007年的年均排放为1.48 GtC. 我们假定从2006年到2050年, 每年通过土地利用排放的CO2为1.50 GtC, 则45年内将总共排放67.50 GtC, 那么2006~ 2050年人类可通过化石燃料消费获得的CO2排放空间为348.43 GtC, 即为12775.77亿吨CO2.4今后排放空间分配如果国际社会今后选择2050年将大气CO2浓度控制在470 ppmv的目标(以下简称470 ppmv目标), 那么就必须考虑这348.43 GtC的排放空间, 如何在不同国家间分配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公平正义是社会治理的首要原则, 《京都议定书》也已经确定了“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所以笔者相信, 只有依据“人均累计排放”来分配这一排放空间, 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正义. 人均累计排放可定义为: 在一时段内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均逐年排放的总和, 在具体计算时, 它只须获知某国历年的人口总数和历年通过化石燃料消费产生的CO2总量. “人均累计排放”由中国学者从巴西政府提出的“累计排放”[16]发展而来, 他们曾对一些大国的人均累计排放做过计算[17,18], 但没有包括全部国家以及没有考虑不同国家的逐年人口和排放量变化, 因此本文需做重新计算.本研究所用的各国CO2逐年排放数据来自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19], 该数据集覆盖1751~2005年, 由于1751~1899年大气CO2浓度仅增加约19 ppmv, 所以我们只用1900年以来的数据, 历年的国别人口数据来自两个数据集: 1900~1949年的人口数据来自Populstat网站[20](如果某国缺失某年数值, 则用多年平均值代替), 1950~2005年的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 2006年》[21]. 此外, 我们还采用了世界银行从1960年至今的国别GDP数据[22].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 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CO2排放权就是生存权与发展权, 在分配CO2排放空间上, 国际社会必须遵循人人平均原则. 下面, 我们用四张图, 来简要论证这个观点.图1将2005年人口超过30万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累计CO2排放量同2005年人均GDP作相关分析,1011丁仲礼等: 2050年大气CO 2浓度控制累计区间为1900~2005年. 图1中共有76个数据点, 其中欧盟27国、最不发达49国联盟和小岛国联盟(38国)分别合成一个样点, 未加入欧盟的12个前苏联加盟国(其独立前的碳排放量远大于独立后)平均计算作为一个样点. 从图1可知, 一国的100多年人均CO 2累计排放量同该国目前的人均GDP 值有较高的相关性, 这充分说明历史时期化石燃料的累计消费量同现今国民富裕程度有密切关系.图1 各国1900~2005年人均累计排放与2005年人均GDP的关系图2为从1960年到2005年, 6个代表性国家人均累计CO 2排放量与人均GDP 逐年变化情况, 其中, 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和法国为高度发达国家,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在1960年时, 其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很高, 如美国为234.48 tC, 英国为177.17 tC, 加拿大为149.49 tC, 法国为73.56 tC, 而中国从1900年到2005年, 其人均累计排放量为24.14 tC, 大致相当美国或英国1900~1907年这8年的人均累计排放. 与此相对应, 中国截止到2005年, 人均GDP 值还远没达到发达国家在1960年已达到的水平. 日本虽然到1960年的人均累计排放只有22.31 tC, 但与其经济快速发展同步, 人均累计排放到2005年已增加了4.16倍. 显然, 图2和图1一样, 说明人均累计排放随经济增长而增长.图3显示 5个发达国家从1900年以来, 逐年人均CO 2排放量的变化历史, 从中看出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任何发达国家, 都经历过某个人均CO 2排放高速增长期, 如美国1901~1910年的人均CO 2排放增长率平均为5.04%, 德国在1947~1957年为9.89%, 日本在1960~1970年竟高达11.98%; 第二个特点是发达国家都出现过人均CO 2排放高峰期, 如美国在1973年、英国在1971年、德国和法国在1979年分别达到人均排放高峰, 其后开始略有下降或基本保持不变. 这个高峰期后的下降, 可能同它们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一定联系. 总之, 任何大国从不发达到发达这一发展过程中, 均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人均CO 2排放高峰期, 此时期往往对应于基础设施大量建设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从图3同时可以看出, 即使过了人均排放高峰期, 要真正实现减排亦绝非易事, 比如日本从 1990年到2005年, 人均年排放量还保持了1%的增长. 还需指出的是, 美国在1900年时, 人均年排放量已达2.37 tC, 而英国此时竟高达3.24 tC.图2 6个大国人均累计排放增长与人均GDP 增长之间的关系图4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网上数据库[23], 比较了中国、印度、法国、德国及美国2006年的能源消费结构. 2006年, 工业(包括制造业与建筑业)能源消费占中国能源总消费量的43.80%, 居民生活和交通消费只占38.87%, 而当年美国的这两项比例分别为17.85%和57.51%. 从人均能源消费量看(以吨标准油/人计算), 2006年美国为5.19, 德国3.07, 法国2.84, 而中国和印度分别只有0.91和0.33, 美国仅人均交通能源消费就达 2.13吨标准油, 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总量的2.34倍. 因此,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仅人均能源消费量相差很远, 而且总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差别很大. 这说明像中国这样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国1012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8期图3 5个发达国家1900~2005年人均CO 2排放变化图4 2006年几个人口大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家, 其排放的CO 2主要是工业化过程的产物, 用于居民生活和交通的排放尚处在很低水平, 而发达国家则完全不同, 不可否认他们的高人均CO 2排放同一些群体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这同时说明发达国家在减排上有巨大潜力, 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要达到减排的可能性非常小.以上四张图从不同角度说明, 今后国际社会协调控制大气CO 2浓度时, 采用人均累计排放这一指标分配各国今后排放配额, 最能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据此, 我们计算了1900~2050年, 世界人口大于30万的国家或地区(以2005年计)的排放配额. 此计算分1900~1949年、1950~1989年、1990~2005年和2006~2050年四个时段进行. 对已经发生了排放的前三个时段, 首先将某年全球排放的CO 2(来自化石燃料)量除以该年全球人口, 给出该年全球人均排放量, 某国的排放配额即为该国人口总数乘以全球人均排放量. 在一个时段内将每个国家每年排放配额相加, 再减去该国在该时段中发生的实际排放量, 就可算出每个国家在此时段的“排放盈余”或“排放赤字”. 2006~2050年的各国排放配额, 我们只按2005年的全球人口(65.15亿)计算, 并不考虑今后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率会不同这一因素. 在这45年中, 每年每人的排放配额为 1.19 tC (348.43×10÷65.15÷45), 或为4.36 tCO 2, 此数值乘上各国2005年人口, 便给出各国2006~2050年的排放配额.将每个国家1900~2050年的配额减去其1900~2005年的实际排放, 即得到2006~2050年的排放空间. 可以想见, 受人口多少和过去实际排放量的影响, 各国的今后排放空间差别非常大. 根据1900~2050年的应得配额数、1900~2005年的实际排放量、2005年的排放水平、1996~2005年排放量平均增速这四个客观指标, 我们将大于30万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为四类, 分别列于表1~4.第一类国家(表1)可称之为“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 一共有30个, 主要为发达国家和产油大国, 如美国、英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 这些国家的人口共有9.28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14.25%. 必须指出: 根据人均累计CO 2排放指标, 这些国家今后不但没有排放空间, 而且已经超额排放, 并总共达88.59 GtC. 如美国1900~2050年的排放配额总共为31.63 GtC, 而它1900~1963年的排放即已达此值. 同样我们通过计算得出: 英国在1957年、德国在1969年、加拿大在1980年、澳大利亚在1990年、法国在1999年已用完其1900~2050年排放总配额.第二类国家或地区(表2)可称之为“排放总量需1013丁仲礼等: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表1 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单位: 百万吨碳)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美国21411.64 2832.75 41149.41 8023.79 23359.27 4736.02 16037.06 −54290.69 德国6207.24 1614.98 9993.13 2884.98 3657.56 1392.78 4420.59 −9544.61 英国6312.09 1091.79 6373.04 2077.90 2411.95 997.95 3222.16 −7707.27 俄罗斯1538.44 2346.38 13547.89 4938.34 6858.15 2517.73 7699.23 −4442.80 加拿大1116.67 233.10 3256.92 820.52 2049.15 511.64 1725.99 −3131.50 澳大利亚369.52 145.50 1612.41 486.21 1408.35 317.30 1086.27 −1355.00 波兰1141.46 621.93 3263.36 1245.97 1426.69 654.72 2042.89 −1266.00 比利时862.58 193.20 1168.20 360.89 444.25 173.05 556.13 −1191.77 乌克兰513.12 841.67 4861.94 1773.96 1781.75 847.46 2509.38 −1184.34 捷克571.43 243.72 1343.15 374.16 546.40 174.91 545.11 −1123.07 法国2243.46 965.23 3919.96 1915.33 1596.52 1001.91 3262.06 −615.41 哈萨克斯坦95.19 150.97 1363.14 486.19 735.20 265.83 813.55 −476.99 斯洛伐克186.09 79.07 625.40 173.18 183.84 91.36 288.12 −363.60 荷兰397.60 183.75 1150.31 492.24 617.46 267.34 873.29 −348.75 阿联酋0.00 2.17 211.51 22.79 394.56 49.34 219.50 −312.28 丹麦172.35 82.55 504.16 184.79 234.76 90.04 289.72 −264.16 科威特 2.89 1.69 200.19 35.48 246.05 36.43 144.41 −231.12 卡塔尔0.07 0.44 76.88 6.44 152.31 10.12 42.57 −169.69 白俄罗斯99.53 161.38 940.82 343.17 321.25 172.51 523.88 −160.65 卢森堡0.06 6.80 116.63 12.99 41.34 7.18 24.44 −106.61 沙特阿拉伯33.03 56.22 732.29 285.08 1259.95 335.82 1262.87 −85.28 爱沙尼亚14.44 21.78 142.50 51.85 81.21 24.26 71.88 −68.37 文莱8.87 0.80 33.30 5.51 24.35 5.37 20.00 −34.84 立陶宛37.23 55.97 329.10 119.62 82.38 60.82 183.18 −29.11 格鲁吉亚48.84 71.94 489.75 177.80 57.73 83.73 239.24 −23.62 奥地利303.79 163.77 471.83 279.45 271.26 137.36 443.49 −22.80 拉脱维亚30.94 49.75 244.74 89.24 49.54 41.82 123.12 −21.29 瑞典210.66 148.82 668.09 301.27 213.96 150.58 483.39 −8.65 摩尔多瓦38.14 61.31 376.82 135.68 68.78 71.94 207.36 −7.46 芬兰30.24 84.70 354.57 175.07 243.39 87.52 280.58 −0.34 总和43997.61 12514.13 99521.44 28279.89 50819.36 15314.84 49641.46 −88588.07表2 排放总量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单位: 百万吨碳)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或地区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伊朗35.28 310.01 939.87 1237.75 1374.04 1088.38 3712.94 3999.89 韩国33.11 450.47 749.74 1229.14 1670.21 779.72 2560.30 2566.57 意大利383.55 978.54 2593.61 2029.82 1827.27 981.46 3136.64 2322.02 西班牙251.31 565.71 1272.00 1298.90 1136.84 686.58 2321.06 2212.10 日本1074.41 1517.84 6380.23 4037.13 5071.86 2150.04 6840.49 2019.00 马来西亚7.31 98.18 192.98 436.85 529.98 373.95 1372.03 1550.75 委内瑞拉43.73 78.92 760.67 450.13 600.94 396.45 1429.42 949.58 朝鲜13.48 208.05 865.39 556.02 717.93 378.34 1263.09 808.71 罗马尼亚132.20 333.19 1267.25 773.49 468.74 382.27 1156.76 777.52 塞尔维亚25.38 109.83 308.46 315.01 187.54 170.63 527.52 601.60 南非399.42 201.09 1866.61 918.62 1584.70 734.49 2563.99 567.45 希腊14.66 153.08 325.03 340.08 363.33 183.33 593.68 567.14 中国香港0.07 20.62 111.87 156.48 147.24 109.40 377.44 404.76 乌兹别克斯坦87.03 126.85 1395.54 489.59 574.62 404.84 1422.31 386.40 波黑11.64 53.37 135.16 136.69 69.61 64.53 209.39 247.581014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年第39卷第8期续表2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或地区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匈牙利163.92 207.21 670.49 390.21 248.47 174.82 539.44 228.81瑞士105.19 98.58 336.54 227.18 179.15 122.37 397.07 224.32以色列0.44 23.55 162.18 115.27 238.52 96.96 357.92 192.56保加利亚34.42 135.20 574.18 318.63 221.56 140.06 414.24 177.97利比亚0.00 17.73 159.70 90.10 201.35 87.11 316.52 150.41马其顿 5.36 25.70 60.17 60.93 46.43 33.80 108.79 117.25斯洛文尼亚 6.45 30.33 63.23 64.86 59.14 33.60 106.92 106.89阿曼0.00 8.01 34.90 35.63 86.32 38.35 134.09 94.85新西兰59.38 33.64 162.22 106.64 121.25 64.13 219.13 80.70阿塞拜疆44.01 69.49 556.99 198.06 173.83 134.81 446.70 74.23爱尔兰61.04 85.92 203.75 119.08 163.68 63.86 221.59 61.98挪威94.72 67.01 238.09 146.36 156.80 75.53 248.11 47.40塞浦路斯0.00 8.36 20.48 22.70 25.32 12.94 44.71 42.91黑山 1.34 5.78 19.43 19.78 11.80 10.73 32.52 36.25马耳他0.00 5.96 8.02 12.04 11.00 6.53 21.55 27.07土库曼斯坦17.95 27.86 252.05 88.68 158.33 73.61 258.49 20.31亚美尼亚18.73 29.47 275.08 97.49 36.88 54.58 161.42 12.27冰岛0.05 2.57 15.54 7.81 9.02 4.68 15.83 6.29总和3125.58 6088.12 22977.45 16527.15 18473.7 10112.88 33532.1 21683.54表3 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单位: 百万吨碳)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或地区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中国489.28 11819.59 10283.94 32451.25 14938.58 21123.66 70223.81 109906.51印度尼西亚84.94 1445.63 584.56 4847.97 1174.73 3488.93 12090.83 20029.13尼日利亚8.11 480.18 335.79 2242.85 279.28 2000.07 7560.33 11660.26越南35.58 443.73 156.93 1712.61 213.74 1296.70 4547.72 7594.50墨西哥127.85 424.46 1599.04 2111.38 1681.63 1623.96 5576.60 6327.88埃及17.60 357.53 342.90 1412.25 513.90 1087.14 3896.33 5878.86土耳其44.85 368.05 576.03 1467.37 827.67 1114.74 3902.75 5404.37泰国0.16 22.37 238.79 1461.97 832.28 1005.41 3369.67 4788.19小岛国联盟19.67 268.44 860.73 1087.50 737.40 721.15 2469.05 2928.34阿根廷137.35 263.61 817.11 943.34 566.71 610.57 2072.36 2368.71阿尔及利亚 1.99 159.83 308.54 587.60 447.10 499.51 1757.17 2246.49象牙海岸0.00 62.95 29.54 243.90 26.68 271.39 994.01 1516.03叙利亚0.15 49.79 119.84 274.59 206.61 266.88 1010.53 1275.20智利52.34 104.11 216.68 368.97 221.36 253.26 871.53 1107.49葡萄牙46.13 167.25 183.88 348.49 230.93 173.42 563.08 791.31洪都拉斯0.00 20.36 13.59 112.47 20.26 100.25 365.51 564.75约旦0.00 19.57 32.74 64.97 63.48 76.68 296.52 361.51巴勒斯坦0.00 19.73 1.07 50.50 1.61 49.62 201.21 318.39克罗地亚18.83 89.65 154.19 159.90 88.49 77.91 243.41 309.36刚果0.00 13.30 5.82 55.93 6.40 51.26 193.08 301.34黎巴嫩0.35 22.65 49.28 91.31 62.56 61.08 214.53 277.38阿尔巴尼亚 1.96 24.05 42.31 84.63 11.98 53.81 168.69 274.93巴拿马0.01 12.21 22.05 60.74 22.24 48.00 172.86 249.51吉尔吉斯22.70 36.19 326.15 115.58 52.74 81.54 278.33 110.06斯威士兰0.00 3.48 2.47 19.27 2.72 17.15 60.17 94.88中国澳门0.00 0.71 3.12 9.22 6.63 7.26 25.30 32.74总和1109.85 16699.42 17307.09 52386.56 23237.71 36161.35 123125.38 186718.121015丁仲礼等: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降低国家或地区”, 这些国家或地区从2006年起尚有一定排放空间, 但如果继续保持它们2005年的排放水平, 则2006~2050年的排放总量将超过其排放空间, 故今后需要设法降低年排放量. 这些国家或地区共有33个, 总人口6.27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9.62%, 它们中既有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 如韩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等, 也有发达国家, 如日本、挪威、以色列、瑞士等, 同时有不少发展中国家.第三类国家或地区(表3)可称之为“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 这些国家或地区如保持2005年的排放水平, 则到2050年, 其排放总量将小于排放空间, 但如果保持1996~2005年这十年间的CO2排放增长速率, 则排放总量将大于排放空间, 因此这些国家或地区需设法逐年降低排放增长速率. 第三类国家或地区共有63个, 人口共有23.02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35.34%, 它们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亦在其中.第四类国家(表4)可称之为“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 这些国家如果在2006~2050年期间, 继续保持1996~2005年的CO2排放增长速率, 其排放总量也不会超过它们的排放空间. 因此, 这些国家今后在控制大气CO2浓度的全球努力中, 主要任务应是尽量保持排放增长速率不增加. 这类国家共有80个, 其中包括最不发达国家联盟(49国, 除去图瓦卢)以及人口大国印度、巴西、巴基斯坦, 共有人口26.57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40.78%.表4 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单位: 百万吨碳)1900~1949 1950~1989 1990~2005 2006~2050 国家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排放量配额配额排放空间印度579.51 7023.15 2674.55 22290.28 4516.53 17047.24 60672.79 99262.87 最不发达联盟13.33 3603.86 454.64 12929.83 445.28 10954.56 41012.06 67587.06 巴西91.51 795.07 1116.24 3836.28 1198.13 2865.78 9992.53 15083.77 巴基斯坦0.46 597.57 215.99 2524.91 420.95 2319.02 8454.86 13258.98 菲律宾0.88 310.85 236.22 1488.77 288.73 1237.97 4522.96 7034.72 哥伦比亚18.54 175.29 315.18 892.97 259.41 681.58 2403.91 3560.62 肯尼亚0.00 80.14 37.59 492.95 36.10 501.30 1903.99 2904.69 摩洛哥 2.26 147.85 100.99 618.82 144.10 474.40 1631.00 2624.73 秘鲁18.69 133.66 165.59 538.90 113.98 421.04 1458.73 2254.07 加纳0.00 68.20 22.59 371.38 25.34 324.69 1205.27 1921.61 斯里兰卡0.00 136.52 31.83 479.50 33.74 312.18 1022.67 1885.30 伊拉克35.23 80.32 271.02 426.10 307.00 397.75 1497.35 1788.28 喀麦隆0.00 77.27 17.76 287.58 14.80 255.59 951.75 1539.64 危地马拉0.03 41.27 26.38 220.67 36.13 182.18 679.79 1061.36 厄瓜多尔 5.83 49.17 75.92 246.34 96.84 201.15 698.56 1016.61 津巴布韦25.54 27.54 66.56 223.93 65.84 206.18 701.71 1001.43 突尼斯0.39 59.04 57.22 209.75 78.88 157.53 540.46 830.28 玻利维亚0.58 57.08 28.62 170.98 35.12 134.90 491.09 789.72 萨尔瓦多0.00 34.68 15.08 139.55 22.28 100.71 356.63 594.21 巴拉圭0.00 21.43 8.97 101.70 15.87 86.59 315.77 500.65 尼加拉瓜0.01 17.06 14.32 99.33 14.04 82.86 292.18 463.06 哥斯达黎加0.00 12.60 15.54 73.48 22.51 63.17 231.43 342.62 乌拉圭0.45 39.68 50.36 104.54 21.16 55.42 177.89 305.56 纳米比亚0.00 11.14 0.00 31.91 6.14 29.91 108.04 174.84 塔吉克斯坦20.37 29.48 347.13 121.53 62.08 101.66 350.32 173.42 蒙古0.00 17.43 41.34 52.19 37.74 41.29 138.04 169.87 博茨瓦纳0.00 5.31 4.39 30.41 15.73 27.85 98.20 141.65 加蓬0.00 8.84 33.54 22.87 11.19 19.01 69.05 75.05 留尼汪岛0.00 4.87 4.14 16.82 8.59 11.84 41.99 62.78 瓜德罗普0.00 5.82 4.48 11.77 6.77 7.06 23.43 36.84 西撒哈拉0.00 0.25 0.84 3.59 0.96 5.16 23.53 30.72 马提尼克岛0.00 4.69 6.45 11.78 8.25 6.48 21.18 29.43 总和813.61 13677.13 6461.47 49071.41 8370.2139314.05 142089.16 228506.441016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年第39卷第8期5 2006~2050年各国排放预期第4节计算了各国的排放配额, 接下来需对各国2006~2050年可能发生的排放量作估计, 以获得全球总排放的预期.本文表1所列的“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中, 许多大国已明确提出了减排目标, 因此, 易于模拟它们今后的逐年排放预期. 比如最近已在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提出到2020年的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 到2050年比2005年减少83%. 如果我们假定美国的减排是逐年均匀地完成, 则依据其2005年 1.58 GtC的排放量, 我们模拟得到美国2006~2050年的碳排放总量为 44.63 GtC(表5). 欧盟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比1990年减少30%, 到2050年则减少80%, 这样几个欧盟大国2006~2050年CO2排放预期将分别为: 德国 6.54 GtC, 英国 3.97 GtC, 法国2.59 GtC, 表1中16个欧盟国家的总排放预期为 20.69 GtC. 表1中的其他国家还没有提出减排目标, 因此作出它们今后的排放预期较为困难. 这些国家有三类: 一是6个油气净出口国, 二是4个前苏联国家, 三是3个伞形国家. 对油气净出口国来说, CO2减排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假定它们到2050年时, CO2排放量以2005年为基准均匀减少20%, 则这6个国家将总共排放9.21 GtC. 前苏联的4个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高, 但2005年的人均排放并不高, 估计它们今后会出现先增后减的情况. 假定它们2006~2050年的排放为每人每年1.19 tC, 即该时段世界平均排放配额, 则这4个国家的排放预期将达到 3.48 GtC. 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这3个伞形国家, 其碳排放历史和现状与美国相似, 如果它们也采用美国的减排目标, 则2006~2050年, 3国的排放预期总共为18.62 GtC. 将表1所列国家2006~2050年排放预期加和, 得到的数值为96.63 GtC(表5).表5 表1所列国家2006~2050年排放预期国家2005年人均/tC·a−11996~2005年增长率/%2006~2050排放预期/MtC2006~2050人均预期/tC1900~2005人均累计/tC1900~2050人均累计预期/tC美国 5.26 1.06 44626.95 148.83 467.88 616.71德国 2.59 −0.56 6542.48 79.16 271.32 350.48英国 2.48 −0.06 3972.09 65.93 303.13 369.06俄罗斯 2.85 0.02 11615.31 80.69 164.00 244.69加拿大 4.55 2.39 4153.19 128.70 335.80 464.50澳大利亚 4.96 1.87 2850.00 140.32 260.62 400.94波兰 2.16 −1.30 2366.01 61.94 187.17 249.11比利时 2.69 −0.10 705.64 67.86 277.31 345.17乌克兰 1.90 −2.45 2512.46 53.55 153.20 206.75捷克 3.21 −0.03 955.02 93.70 246.72 340.42法国 1.69 0.60 2589.02 42.45 161.85 204.30哈萨克斯坦 3.25 1.35 1994.91 131.15 164.51 295.66斯洛伐克 1.86 −1.02 440.54 81.78 227.83 309.61荷兰 2.10 −0.79 958.99 58.73 181.12 239.85阿联酋8.23 13.10 1364.31 332.43 429.79 762.22丹麦 2.32 −1.23 344.03 63.51 197.77 261.28科威特9.46 6.45 1031.90 382.18 392.00 774.18卡塔尔17.08 4.90 549.28 690.05 737.78 1427.83白俄罗斯 1.76 0.05 524.52 53.55 149.26 202.81卢森堡 6.76 3.30 72.55 158.75 445.01 603.76沙特阿拉伯 4.41 5.15 4202.21 177.97 151.72 329.69爱沙尼亚 3.70 0.25 137.97 102.66 174.59 277.25文莱 4.30 2.44 64.96 173.70 495.88 669.58立陶宛 1.11 −1.13 270.38 78.94 140.46 219.40格鲁吉亚0.29 10.06 239.53 53.55 128.59 182.14奥地利 2.42 2.41 436.86 52.68 143.55 196.23拉脱维亚0.76 −3.37 187.81 81.59 137.27 218.86瑞典 1.46 0.79 347.14 38.41 142.99 181.40摩尔多瓦0.57 −2.44 207.61 53.55 133.56 187.11芬兰 2.77 0.67 361.67 68.94 131.28 200.221017。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况一、全球排放趋势在连续两年增长后,2019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33吉吨(Gt)左右。

这主要是由于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光伏)的作用不断扩大、燃料从煤炭转向天然气以及核电(生产增加),发达经济体电力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下降。

1990-2019年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煤炭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8年减少近2亿吨(-1.3%),抵消了石油和天然气排放量的增加。

发达经济体的排放量下降了3.7亿吨(-3.2%),其中电力部门占降幅的85%。

与2018年相比,许多大型经济体的温和天气对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排放量减少了约1.5亿吨。

全球经济增长的疲软也产生了一定作用,减缓了印度等主要新兴经济体的排放量增长。

2019年的排放趋势表明,在电力行业的引领下,清洁能源转型正在推进。

全球电力部门的排放量下降了约1.7亿吨(-1.2%),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发达经济体,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处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所未见的水平(当时电力需求下降了三分之一)。

2018-2019年与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变化,按区域划分二、区域趋势2019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平均约为1.7%,但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了3.2%。

电力行业领跌,目前占发达经济体能源相关排放量的36%,低于2012年42%的高位。

2019年,发电平均CO2排放强度下降了近6.5%,(下降速度)比过去十年的平均值快了三倍。

按绝对值计算,2019年每千瓦时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340克的强度低于所有最高效的燃气电厂。

由于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增长、煤与天然气之间的燃料转换、核电的增加和电力需求减弱,发达经济体燃煤电厂发电量下降了近15%。

2019年,发达经济体发电中的可再生能源增长可减少1.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风能在增幅中占比最大,比2018年增长12%。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可再生能源中增长最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在总发电量中所占份额接近28%。

《全球气候变化》期末复习试题

《全球气候变化》期末复习试题

《全球气候变化》期末复习试题《全球气候变化》期末复习试题一、选择题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D.海平面下降解析:第1题,植物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植物的生长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植物生长越快,该树木年轮由里到外,依次是“疏—密—疏”,说明该树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温暖—寒冷—温暖的交替过程。

第2题,M时期树木年轮变密,反映该阶段气温变低,故引起雪线下降,海平面下降。

答案:1.A2.D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

以往因受冰封影响,航运有限。

根据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极海冰达到自卫星时代以来历史第二低水平,表明全球变暖的速度已超乎我们的想象。

由于北极海冰大量融化,西北通道未来有望实现通航。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如果西北通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阶段,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A.丹麦B.日本C.巴拿马D.加拿大4.根据北冰洋海冰的变化趋势预测,阿拉斯加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A.面临荒漠化的危险B.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C.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D.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解析:第3题,如果西北通道通航,往来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船只就不必再通过航程较远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经济收入将减少。

第4题,全球变暖,北冰洋海冰减少,温带的范围向阿拉斯加高纬扩展,会导致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

答案:3.C4.B5.据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海拔5 200米附近的(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的)冰湖数量和面积有增加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A.气温下降,蒸发减弱B.气候变暖,冰川退缩C.引水灌溉减少,节约用水D.降水增多,雨水补给为主解析: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的冰湖数量和面积有增加趋势,说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量增加,冰川退缩。

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

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

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及计算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1990年~2001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净增8.23亿吨,占世界同期增加量的27%;预计到2020年,排放量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1.32倍,这个增量要比全世界在1990年到2001年的总排放增量还要大.预测表明,到2025年前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从人均来看,目前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5年可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仍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但已丧失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低的优势.从排放强度来看,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落后,能源消费强度大,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比较高. 作为经济充满活力,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国际上的流行观点认为,要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把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遭受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要以中国实施大量减排为先决条件.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增长潜力大,是一个事实.人们对中国反对做出减排承诺给予理解,因为目前中国许多地区还处于贫困之中,必须将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如果中国得到长足发展,中国将有能力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中国面临气候压力在《京都议定书》的谈判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在反对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立减排义务问题上获得了极大成功.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想再根据"历史责任"继续获得完全免除,显然不现实.而且发展中国家在是否应该承担减排或限排义务问题上也并非铁板一块.在公约第四次缔约方会议上,阿根廷作为东道主,就曾呼吁发展中国家"自愿承诺".与发达国家一样希望发展中大国减排的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小岛国联盟. 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高风针对下一个议定书的谈判形势分析认为,主要有三大力量:欧盟,美国,"77国集团"加中国.高风分析说,在这三大力量中,欧盟和美国都在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谈判焦点将集中在中国和印度,目的是希望中,印等国在下一个议定书中承担义务. 如何避免孤立是在下一轮谈判中,中国和印度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庄贵阳认为,如果我国长期不承担温室气体控制义务,我国在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活动中遭受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处置不当,有可能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不过高风也指出,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比西方发达国家低,美国减少一吨温室气体的成本大约是100美元,而在中国只有20美元.从"成本有效"的角度来说,由发达国家出钱,出技术在中国减少气体排放,排放的额度归发达国家,这是一种"双赢"的安排2007年《绿色数据小手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高出16%§发达国家未能履行《京都议定书》承诺§矿物燃料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主要排放源§§森林砍伐和土地用途改变是发展中国家排放的推动力2007年《绿色数据小手册》纽约联合国总部,2007年5月8日—作为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加。

CO2排放排名

CO2排放排名
量为5.1吨,仅占美国人均19.4吨的约四分之一。
该机构分析称,水泥生产是制造业中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源,而中国的水泥生产量将
近占了世界的一半。随着四川大地震灾后房屋道路重建工程的水泥需求量增加,预计中国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进一步增多。
该机构原本是荷兰的政府机构,现已作为一个独立机构向荷兰政府和联合国等提供各
2.美國6,963.818.44%23.5(7)
3.歐盟5,047.713.37%10.3(39)
4.俄羅斯1,960.05.19%13.7(18)
5.印度1,852.94.91%1.7(120)
6.日本1,342.73.56%10.5(37)
7.巴西1,014.12.69%5.4(74)
8.德國977.42.59%11.9(25)
以上数据表明,美国仍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由于这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很高,火
力发电厂较多,因此光美国发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到了全球发电厂排放总量的25%。
中国是唯一在排放上最接近于美国的国家,不过,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仅为2吨,而每
个美国人每年排放二氧化碳不少于9吨。而总排放量位居全球第7名的澳大利亚实际人均排
烧森林木材现象也大大加重了环境污染。对英国的布朗政府来说,怎样完成其上周提出的
减排60%的目标是一个很困难的课题,而韩国,也需要在削减二氧化碳上下下功夫了。
气体排放和改善环境。
印度的人均年排放只有0.5吨,不过,因为印度的工业化惯性发展,印度总的二氧化碳排放
量未来几年将会有明显增加。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近年来有明显增加态势,其国内产业
部门的减排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办公场所和民用减排却无所建树,并且明显滞后。日
本有关部门已公开承认,无法完成《京都议定书》制订的相关目标,即到2012年日本

据估计在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吨

据估计在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吨

据估计在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吨据估计在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5吨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增长6%根据国际能源署近期发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能源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增长6%至363亿吨。

报告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减少19亿吨,降幅5.2%。

然而,在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以及疫苗接种的推动下,世界经历了极其迅速的经济复苏。

2021年,尽管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年度增长,但恶劣的天气和能源市场条件加剧了能源需求的复苏,导致燃煤量增加。

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6%,与全球经济增长5.9%相同步。

这标志着自2010年以来,二氧化碳排放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最强耦合。

2010年,全球经济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反弹6.1%,而经济增长5.1%。

用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53亿吨从二氧化碳排放源来看,2021年,煤炭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量的40%以上,使用煤炭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5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比2014年的峰值高近2亿吨;使用天然气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反弹至75亿吨,远高于2019年的水平,主要是因为几乎所有行业对天然气的需求都在增加;使用石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7亿吨,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主要是因为全球运输活动复苏有限。

受疫情影响,运输业每日对石油的需求量比2019年低600多万桶,排放量减少6亿吨。

2021年,与国际航空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疫情前水平的60%(3.7亿吨)。

2021年,多数主要经济体继续采取减少病毒传播的措施,这阻碍了道路运输活动的恢复。

如果交通活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石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2019年的水平,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再增加6亿吨,增幅达到7.8%。

这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

电力及供热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近146亿吨分行业来看,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最多的是电力及供热行业,为9亿吨以上,占全球增量的46%,主要原因是所有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增加,以帮助满足电力需求的增长。

基于全球视角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基于全球视角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THE WHOLE WORLD区域治理基于全球视角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天津市财政局财政投资业务中心 郑道芃摘要:经济增长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不断增加的能源消费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全球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WDI)为基础,对全球不同国家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系数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分成五种情景对高、中、低等收入国家进行分析。

为了更深入的研究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进一步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进行分组回归,实证结果显示二氧化碳排放随着收入水平(以人均GDP衡量)的上升而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技术进步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还不显著,因而仍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开发具有经济效益的新型能源。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IPAT模型;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1-0071-0003一、引言和文献综述环境问题是全球范围的重要议题,而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消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中排放数量大、增长快的主要气体,因此在对能源碳排放的研究过程中,常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考察对象,进而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核心的研究问题之一。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需要能源的消耗,所以能源消费是不断增加的。

特别是在使用传统能源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是保持同比例变化的。

因此,为了解释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关联性,在一方面,可以使用脱钩系数进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其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描述为倒“U”型,也就是说,当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环境质量会随着经济增长出现从恶化向优化转变的特征。

现有文献对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这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拐点的判断,林伯强等(2009)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拐点进行判断,并分解研究二氧化碳排放因素;许广月(2010)利用中国的省份面板数据对中国以及三大区域环境库兹涅茨的存在性进行了验证,并对东部和西部的拐点进行判断。

大气污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大气污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大气污染的现状及综合防治专业: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班级:30951P20 姓名:杨翠翠摘要:目前,困扰世界全球性大气污染的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

这种污染所造成的伤害已经没有了国界的限制,足以威胁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居住下去,其后果十分严峻,已成为与世界各国都有切身利害关系的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用一个大气圈,全球性大气污染所带来的灾害是全球性的,危及到每一个人的,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

因此,综合治理全球性大气污染需要各国政府协调一致的行动,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联合国1989年把“警惕全球变暖”作为6月5日全世界环境日主题,以唤起社会各界环境污染的关注和全世界人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危机感与责任感。

关键词:大气污染现状综合治理国际协议法律政策一、全球大气污染的现状目前,困扰世界全球性大气污染的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

这种污染所造成的伤害已经没有了国界的限制,足以威胁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居住下去,其后果十分严峻,已成为与世界各国都有切身利害关系的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国协调一致的行动。

联合国1989年把“警惕全球变暖”作为6月5日全世界环境日主题,以唤起社会各界环境污染的关注和全世界人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危机感与责任感。

全球性大气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系列问题。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某些化学物质如CO2、CH4、N2O、CFC(氟氯烷烃)引起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近百年来,全球地面平均气温增加了0.3—0.6℃。

地球变暖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当前世界大洋温度正以每年0.1℃的速度上升,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百年里上升了14.4cm,我国沿海的海平面也平均上升了11.5cm,海平面的上升将严重威胁低地势岛屿和沿海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

氟氯烷烃、N2O、CH4等不仅能产生温室效应,而且还能与平流层的臭氧发生作用,导致臭氧层的消耗。

二氧化碳参考范围

二氧化碳参考范围

二氧化碳参考范围
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也是空气的组分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浓度在0.03%-0.04%之间。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增加,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二氧化碳在不同情况下的参考范围:
1. 正常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0.03%-0.04%
2. 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浓度(ppm):约为400ppm
3. 工业化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2018年数据):人均约10吨
4. 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2018年数据):人均约
5.5吨
5. 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全球平均水平):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2005年的一半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参考范围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改变。

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和
排放量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政策和技术措施也会影响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排放量。

扒一扒能源相关碳排放

扒一扒能源相关碳排放

1扒⼀扒能源相关碳排放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了“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与⼯业化之前相⽐控制在2℃内,并为控制在1.5℃以内⽽努⼒”的⽬标。

政府间⽓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 C C)指出,只有全球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才有可能实现这⼀⽬标,据此测算全球碳排放量需以-6%的年均速度减排。

能源系统作为最⼤的碳排放来源(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85%),需要以更⼤的⼒度推动低碳⾼效转型,实现化⽯能源和清洁能源消费结构的⼤互换。

最新数据显⽰,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次能源需求下降4%、能源相关碳排放下降5.8%,为⼆战以来最⼤年度降幅。

换⾔之,从⽬前起到本世纪中叶,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平均每年需以2020年的下降速度减少,才能如期实现碳中和⽬标,转型难度可见⼀斑。

3⽉15⽇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场⼴泛⽽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是“⼀场硬仗”“⼀场⼤考”,要“加强对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学习”。

为使⼴⼤读者能够系统细致了解能源碳排放及减排趋势,能源烩研究团队,即国⽹河南省电⼒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能源互联⽹研究团队,特推出《扒⼀扒能源相关碳排放》系列,以飨读者,本次为该系列的世界篇。

扒⼀扒能源相关碳排放——世界篇(全⽂约2400字,阅读需7分钟)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分类,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被分为两⼤类,即化⽯燃料燃烧排放和其他排放,其中化⽯燃料燃烧排放包括煤炭、⽯油、天然⽓的燃烧排放,其他排放包括国际航空和国际⽔运排放。

⼀般⽽⾔,能源相关碳排放特指煤炭、⽯油、天然⽓等化⽯燃料燃烧的排放。

世界及分地区排放从近期趋势来看,世界能源相关碳排放增长速度趋缓。

根据IE A数据,2018年世界因化⽯燃料燃烧(煤炭、⽯油、天然⽓的燃烧,不含国际航空、国际⽔运排放)所产⽣的⼆氧化碳排放量为335亿吨,2000-2010年、2011-2018年期间年均增长2.8%、1.2%。

▲1971-2018年世界能源相关⼆氧化碳排放量从地区排放来看,能源相关碳排放分布较为集中。

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计

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计

518,475 9,984,670 34,685,000
493,726 2,149,690 27,136,977
排放量 /km2
2,250 8,548 5,589 6,296
989 30,122 21,358
3,487 56,195
519 2,297
排放量/ 人
49 62 176 17 118 89 93 76 115 149 182
2008 年排 放量 的国 家或 地区 清单
排名 -
国家或地区
年二氧化 碳排放量
(千吨)
占全球总数 的百分比
世界
2,988,121
100%
1
中国(香港和澳 门除外)
7,031,916
23.33%
2 美国
5,461,014 18.11%
欧盟
4,177,817 14.04%
3 印度
1,742,698
5.78%
2,069,738 3,287,263 ###########
1,688,688 17,075,400 142,946,800
1,138,432 377,944 128,056,026
762,543 357,021 81,799,600
574,667 1,648,195 75,330,000
563,126 100,210 48,875,000
4 俄罗斯
1,708,653
5.67%
5 日本
1,208,163
4.01%
6 德国
786,660
2.61%
7 加拿大
544,091
1.80%
8 伊朗
538,404
1.79%
9 英国

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公吨数)

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公吨数)

1998 2.267757 3.110475 4.693543 7.663933 2.503089 2.619024 4.244094 3.002035 0.811349 0.810977
1999 2.264733 3.126671 4.571673 7.519666 2.509494 2.638723 4.44802 3.19185 0.801708 0.801806
1.595021 1.669332 2.248639 1.590209 0.715691 0.715098
1.701639 1.796186 2.311735 1.633794 0.769174 0.768519
1.736994 1.847747 2.527338 1.696541 0.862461 0.861846
1963 1964 1965 0.566176 0.559713 0.594339 0.93326 0.961885 1.01963
1.282556 1.335909 1.175297 0.895966 0.578272 0.577751
1.344335 1.406758 1.331 0.984563 0.619601 0.619039
1994 2.293595 3.136095 5.446704 8.014759 2.303238 2.39134 4.422792 2.794584 0.877373 0.87676
1995 2.454788 3.28607 5.321205 7.964884 2.265352 2.363604 4.230253 2.850918 0.840908 0.840482
2.298199 2.373537 3.262676 1.964991 1.017336 1.016894

国际碳预算研究简介

国际碳预算研究简介

国际碳预算研究简介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其中碳排放的分配和核算问题更是焦点中的焦点。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限时定量的减排温室气体责任,因此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里程碑。

然而,自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生效至今的履约进展,包括为实现“巴厘路线图”开展“双轨”谈判中的《京都议定书》遵约问题争执,表明只靠国际条约和自身减排承诺不足以解决集体行动难题。

在减排问题上,各国就“谁应该减得多,谁应该减得少”一直争论不休,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合理评估标准。

为此,理论研究应为谈判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准备。

关于2012年后如何减排的问题,国际上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案,但多数来自发达国家学者,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方案都缺乏对公平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充分体现。

并且,由于受到国家立场和学术研究角度的局限,有些方案即使包括了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考虑,也没有从根本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根本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研究员主张:减排行动要公平,首先应强调“人际公平”,因为消费不是国家的消费,而是人的消费;其次要强调“代际公平”,因为大气温室气体状况是一个积累的结果,而大气可容纳排放的空间有限。

他认为,应根据历史个人排放水平、碳排放总量控制需求等数据,来计算现在的人均碳排放权,并根据这些条件,制定“碳预算”方案,从而实现公平减排。

据此,潘家华、陈迎等我国学者开展了多年系列研究,提出了“国际碳预算方案”,受到国际社会重视。

作为国际气候制度综合方案的一个理论研究,它强调国际气候制度应优先保障人的基本需求,促进低碳发展,遏制奢侈需求,同时满足公平分担减排义务和保护全球气候的双重目标。

根据该方案的初步分析结果,要满足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50%的目标,全球排放必须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随后快速下降。

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何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何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何计算? 2009-12-08 中国环境报第8版我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火力发电厂是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的。

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

那么,如何计算二氧化碳减排量的多少呢?以发电厂为例,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根据专家统计:每节约1度(千瓦时)电,就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0.03千克二氧化硫、0.015千克氮氧化物。

为此可推算出以下公式:节约1度电=减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节约1千克标准煤=减排2.493千克“二氧化碳”。

(说明:以上电的折标煤按等价值,即系数为1度电=0.4千克标准煤,而1千克原煤=0.7143千克标准煤。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也能以自身的行为方式,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

以下是“碳足迹”的基本计算公式: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公升数×0.785;短途飞机旅行(200公里以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里数×0.275;中途飞机旅行(200公里到1000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5+0.105×(公里数-200);长途飞机旅行(1000公里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里数×0.139。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这个指标等于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以GDP,其实就是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如万元GDP排放多少吨,这样一个概念。

这样一个概率实际上是一个效率概念,这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越低,效率越高,就是实现万元GDP的时候,排放最低可能是能耗也最好,二氧化碳排放是有效率的。

首份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榜单”出炉2010/02/23第一财经日报章轲有研究估算称,2010年我国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贡献”最大的产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排放量占到了总量的40.1%。

最全碳排放数据库汇总!

最全碳排放数据库汇总!

最全碳排放数据库汇总!2022年9月14日,工信部、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印发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强化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探索将原材料产品碳足迹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掌握科学、精准、系统性的碳排放数据统计体系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确保“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鉴于国家、企业在进行碳排放核算过程中对碳排放碳数据的巨大需求,小编整理了15个碳排放数据库,并列出了数据库地址,与众同仁共同学习,建议收藏!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碳排放数据库、数据清单等都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01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库(China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Coefficient Library for Product Life Cycle)简介:为方便组织机构、企业和个人准确、便捷、统一地计算碳足迹,建立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且覆盖较全面的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CCG)统筹下,组织24家研究机构的54名专业研究人员,建设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集(2022)并且全部公开。

02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hina Emission Accounts and Datasets, CEADs)简介: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是由清华大学关大博教授团队于2016年创建,多年来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英国研究理事会等相关机构的支持,致力于构建可交叉验证的多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编制涵盖中国及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碳核算清单,打造国家、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多尺度统一、全口径、可验证的高空间精度、分社会经济部门、分能源品种品质的精细化碳核算数据平台。

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因子

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因子

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因子1.引言1.1 概述二氧化碳(CO2)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全球范围内,CO2的排放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因此,研究和了解CO2的排放因子和其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究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因子,即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产生的CO2排放量。

了解和计算这一因子对于评估各种活动和过程的碳足迹以及推动减少CO2排放的措施至关重要。

文章的第二部分将探讨二氧化碳的排放来源。

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等。

这些活动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进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

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来源,并了解它们与CO2排放因子的关系。

接下来,本文将研究二氧化碳的排放影响。

CO2的增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探讨这些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为何减少CO2排放对于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文章的结论部分将总结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因子的重要性,并探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我们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未来。

通过对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因子的深入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到CO2排放的实际情况,并为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减少CO2排放,我们才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正文部分主要探讨二氧化碳的排放来源和排放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因子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通过这样的结构,文章将全面分析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因子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措施。

通过研究二氧化碳的排放来源和其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希望提高公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认识,推动社会各界采取积极的行动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全球co2地表年平均浓度

全球co2地表年平均浓度

全球co2地表年平均浓度全球CO2地表年平均浓度地球上的CO2(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对地球的气候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球CO2地表年平均浓度的变化情况,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

CO2是由自然和人为活动产生的。

自然过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并释放氧气,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平衡循环。

然而,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和能源使用的增加,导致了CO2排放的大幅增加。

这些排放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

科学家通过监测CO2地表浓度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据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数据显示,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CO2地表年平均浓度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所致。

CO2地表年平均浓度的上升对地球的气候系统产生了多重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地球的平均温度上升,引发了全球变暖。

这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威胁到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活。

其次,CO2的增加还会改变大气的化学成分,导致酸雨的形成,对植物和水生生物造成伤害。

此外,CO2浓度的增加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高能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此外,国际社会也加强了合作,达成了《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机制,以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全球CO2地表年平均浓度的增长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并采取行动来减少CO2的排放。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个人努力,我们才能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人均CO2排放量
英国著名研究咨询公司枫园(Maplecroft)9月12日公布了一份涵盖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数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年人均排放20.58吨二氧化碳,超过美国的19.58吨,成为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85个国家里排在第44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有4.6吨,不及澳大利亚和美国的1/4。

据悉,造成澳大利亚人均碳排放列全球首位的主要原因是对煤电的高度依赖。

澳大利亚全国发电量有近80%来自煤电。

除此之外,因为地广人稀,澳大利亚的货运和客运量都很大,随之而来的汽车尾气排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均排碳量。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气候问题专家巴里·布鲁克表示,面对极高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每一位澳大利亚公民都应当承担减排义务。

“对比法国,同样是发达国家,他们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我们的1/3,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把减排视为一种个人行为”。

针对这份报告,美国ABC广播公司发表评论称,人均碳排放全球第一的澳大利亚将对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如果不能树立一个良好的减排形象,发展中国家完全能够以此为理由拒绝承担减排义务。

澳大利亚原本希望在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前通过碳交易法案,并计划做出到2020年在2000年的基础上减排25%的承诺。

这份报告的公布,加之上个月该法案在澳大利亚参议院遭到否决,澳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压力陡增。

与此同时,科学家也再度发出警告:作为一个拥有2100万人口的岛国,澳大利亚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如果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森林火灾、干旱和暴风雨将严重威胁澳大利亚人民。

过高的人均碳排放量也让不少人担心澳大利亚的国际形象会因此出现污点。

来自澳大利亚保护基金会的托尼·摩尔指出:“未来5到10年,如果澳大利亚依旧占据这个榜单的头名,我们国家的对外形象肯定会受损。

现在所有人关心的不是澳大利亚为温室气体定价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而是什么时候才能够实现碳交易。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