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十牛图颂

合集下载

廓庵_十牛图颂_的悟道模式_吴正荣

廓庵_十牛图颂_的悟道模式_吴正荣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5宋代廓庵禅师在清居禅师《八牛图》的基础上绘成《十牛图》(《十牛图颂》一卷,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收于续藏第一一三册),描述禅修次第。

且每图皆附以偈颂,共10首,以阐释行者从修行,到见性,到世出世间圆融无碍的整个生命历程。

因其以诗意形式切中修心要害,一时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称禅林四部录,至今仍有其独到价值。

南禅宣扬离文字相和直了顿悟,难免有模糊性。

《十牛图颂》将一般意义上的修行悟道过程次第化,以诗意语言展现而出。

十颂其实是南宗禅修思想的缩影。

同时,它再次明确,禅并没有脱离日常存在,它反而正是人们本来的最真最朴实的生命状态。

一从悖论开始佛陀确证了“佛性”的恒定不变,万物都是佛性所生。

《百喻经》云:“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

’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曰:‘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泥洹即涅,是超越逻辑而存在的“实相”,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然而它又不是一个具象,具体的东西是不可能作为本源的,故而是虚空,是“无相”。

它“无来无去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

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

”这就是空性意义上的“空无”,是因缘和合能生万法的“空无”。

然而将它当作一个对象描述,预先设定一个本体的存在,却又有了一种阻碍和执着。

但,人们存在的实际情况只能以此作为出发点———若没有“牛”,怎么去寻牛呢?《十牛图颂》提供了一种“寻牛”模式。

禅诗的灵性如此吸引人,就因它在叩问或已触及生命的终极真相。

故而,禅诗多是关于修道方式和体验的。

当禅的境界真实不虚地与自己同在,则信手信口所出,都是禅的境界,也是生命最真实丰满的境界。

于是“总在此常住真心中行住坐卧,自无始至今当下,并无一刻能离”,然而悖论从此而生,人们以思维推知了它的存在,却因此而远离了它,最终不得不去追寻。

《寻牛》云:“茫茫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禅宗十牛图“解说”

禅宗十牛图“解说”

禅宗十牛图“解说”一、序言十牛图为宋代廓庵师远改作清居禅师八牛图而成,依图次第指出禅者由修行、开悟、调伏业识,终至见性,进而入世化众之心路历程。

若修行者能了解从过程之实际情况,更不会走错方向,故行者宜多体会此十牛图之真实内涵。

《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曰:「夫诸佛真源众生本,有因迷也沉沦三界,因悟也顿出四生。

所以有诸佛而可成,有众生而可作。

是故先贤悲悯,广设多途,理出偏圆,教与顿渐。

从麤及细,自浅至深。

末后目瞬青莲,引得头陀微笑。

正法眼藏,自此流通天上人间,此方、他界得其理也超宗越格,如鸟道而无踪迹。

得其事也,滞句迷言,若灵龟而曳尾。

间有清居禅师观众生之根器,应病施方,作牧牛以为图,随机设教。

初从渐白显力量之未充,次至纯真表根机之渐照,乃至人牛不见,故标心法双亡。

其理也尽根源,其法也存莎笠,遂使浅根疑误,中下纷纭,或疑之落空亡也,或唤作堕常见。

今观则公禅师拟前贤之模范,出自己之胸襟,十颂佳篇交光相映。

初从失处,终至还源,善应群机,如救饥渴。

慈远是以探寻妙义,采拾玄微,如水母寻餐,依海虾为目,初自寻牛终至入,强起波澜,横生头角,尚无心而可觅,何有牛而可寻,泊至入,是何魔魅,况是起祢不了,殃及儿孙,不揆荒唐,试以为提唱。

」二、序言演绎解说十牛图为宋代廓庵师远改作八牛图而成,十图中是把所有的修行过程到行菩萨道之间以十个图解说出来,修行的人没有不知道这十牛图的,而了解这十牛图的每一图之间真正的含意与意义,除非是过来人,不然很难去理解所言为何?禅宗修证图解刚开始时仅有八牛图,以后的两个图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好像修行只修到自我解脱就完毕了,自性清净就好了,后来廓庵师远觉得余有未尽,应该导入行菩萨道,所以加上垂手入,入世渡化众生,因此演化成十牛图。

行者业识尚未灭除,自性虽然保有,却是不能够掌控与把握,因此还是不能见性,也就做不到性空缘起的那个妙有境界。

修行人境界不同,体会不同,而产生了很多的辩论,例如有的以为看到一片空就是见性,什么叫做空?不起念头就是空?或者以为打坐看到光明就是见性,其实根本没有打开,如何能够见性呢?真正的见性要到了四禅以后,进入无色界的境界,没有色身只有一个心识,才是真正的开悟,才能够证入无余依涅盘,修证到习气毛病都灭除了,才是真正的清净,见性以后不是只有见到空性,性空缘起的妙有所产生的一切因缘而起的法,都能如实知,才是见性以后所要了解的,同时利用这种功夫入世化导众生。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上)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上)

宋代禅宗《⼗⽜图颂》略说(上)宋代禅宗《⼗⽜图颂》略说⼀、引⾔宋代以来,禅宗门下流传有诸多版本的《⼗⽜图颂》,也叫做《牧⽜图》,⽤来⽐拟禅者修⾏的过程。

其中,以宋代廓庵禅师之版本为开端,其影响也最为卓著,所述之修⾏次第,与禅宗见性之宗旨极为贴合。

据《住⿍洲梁⼭廓庵和尚⼗⽜图颂并序》记载,廓庵禅师是在宋代清居禅师《⼋⽜图》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幅图,⽽成为《⼗⽜图》,并⼀⼀拟出对应的偈颂和着语,成为《廓庵和尚⼗⽜图颂》流传于世。

廓庵禅师⽣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之间,是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随元静禅师之⾼徒,他的《⼗⽜图颂》为后世历代禅师及修⾏⼈所推崇,甚⾄被镌刻在了著名的⼤⾜⽯刻之宝顶⼭⽯刻群当中,⾄今已存世⼋百多年。

廓庵禅师的《⼗⽜图颂》在元代由⼀⼭⼀宁禅师(浙江临海⼈)携带并传授到了⽇本;近代,还由⽇本的铃⽊⼤拙推荐给了西⽅世界,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的《牧⽜图》版本。

到了明代,由于莲池⼤师作序与宣扬,另外⼀个《牧⽜图》版本,即出⾃普明寺的《普明禅师牧⽜图颂》(年代不详,据有关资料,⼤约也属于宋代),也开始付梓流传,并有许多明、清两代的禅师们做颂相和,影响也很⼤。

本⽂将对这两个版本的《⼗⽜图颂》予以简要介绍,并略说其基本含义。

⼆、“牧⽜”的含义及其溯源中国古代的所谓“禅师”,在南北朝时期,是指专注于禅修,并已经得到禅定与三昧的⾼僧,因此,当时是以“禅定”为“禅”。

到了唐代以后,由于六祖⼤师对于“见性成佛”的弘扬,逐渐演变成了以“明⼼见性”为“禅”,这才是“中国禅”的真正内容。

⽽“禅师”呢,从此以后,通常指的是已经明⼼见性的⾼僧。

⾄于在见性的同时,是否具有禅定与神通,则⼀概不论了。

这是有充分依据的,正如《六祖法宝坛经》当中,印宗法师问六祖:“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师回答:“指授即⽆,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之所以不论禅定、解脱,那是因为,⽆上禅门传佛⼼印,直指⼈⼼深处之本来⾯⽬,本来不乱,本来⾃在⽆拘,本来⾮⽣⾮灭,本来妙⽤⽆穷;对此只要能够充分认识明了,明⼼即是菩萨,就不必依赖于禅定,也不必另外寻找解脱了。

牧牛图颂

牧牛图颂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注解:耕耘导师赏析:何劲松所谓‘牧牛’,乃明心见性后之‘保任’工夫。

此‘牛’亦即六祖之‘我有一物……。

’为宗门‘知有’之来源。

或问,既已见性,斯即成佛亦,更牧牛则甚?须知‘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所谓‘隐隐犹怀旧时嫌’。

无始习气,何能顿尽?况曰:‘十月怀胎,三年温养’,自牧之功岂可轻忽?虽然如斯,若是过量的大人,‘知得是般事便休’,更无许多络索也。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注解参禅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不可退心,须知凡事到极处,就会有个‘反’出现。

不但‘物极必反’,须知理极也一样会必反,而绽现出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来。

事实上,如果不能穷溯到一切理事和生命的源头而亲证大宇宙的实相,又如何断得了惑而澈了?然而惑虽断而乏保任之功,则习染依旧,十九自陷于‘豁达空’,流于狂禅。

岂不大可畏哉!是悟后起修,必不可忽。

【赏析】《易经》云:“君子卑以自牧。

”人的心性未经琢磨时,就如同未受调驯的野牛,扬头横角,恣意咆哮,狰狞可畏。

未能制御的野牛终日奔走在溪山之间,越走越远,不知回家;禅人不知调御心性,也会有违“明心见性”的宗旨,远离真心的家园,无悟道之可能。

色、受、想、行、识这样的五阴恶念就象乌云一般到处弥漫,遮住了光明本性,以至迷失了归途。

只可惜,那难得的善根所生长的佳苗,被狂奔的野牛践踏殆尽。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注解牧牛之道,须‘允执厥中’,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急不得,急则成执,忘不得,忘则走失。

总之必须坚持秒秒盯牢,步步中道,牛方易于调伏。

否则一存姑息,牛乃难制矣。

【赏析】牛喻心性,牧童则喻心的主人。

好比是勇敢的山童,猛然间用芒绳穿贯牛鼻;放荡不羁的心性终于被主人强行管束,受到调制。

然而,心猿意马,甚难控制,所以还会“一回奔竞”,为此牧童仍须痛加鞭策。

人的心性由于长时间被无明烦恼薰习污染,一下子很难荡涤干净,就象牛儿不甘芒绳穿鼻,奔走驰竞,不遵约束。

《牧牛图颂》全文-古籍

《牧牛图颂》全文-古籍

牧牛图颂嘉兴大藏经牧牛图颂刊牧牛图颂序牧牛之说创自契经。

牧牛之人则历代诸祖也。

然其说其人虽见于佛祖。

而牧牛之功于何见之。

诸大禅师之图颂所以照耀古今。

为人之标榜耳。

(信)本俗子。

未纯牧牛之功。

窃见梦老和尚所辑图颂。

真集牧牛之大成者。

欢喜踊跃售诸梓人。

公之天下。

庶不辜佛祖一片为人苦心。

时康熙戊子年佛诞日白山纳信稽首撰梦庵格禅师辑牧牛图颂目录刊牧牛图颂序(纳信)原叙(云栖宏)又叙(南涧格)普明目次普明禅师原唱磬山修禅师和箬庵问禅师山茨际禅师玉林琇禅师牧云门禅师闻谷印禅师严轹居士迦陵音禅师续辑梦庵格禅师纳允庵居士梁山目次梁山远禅师原唱(并原序)灵隐希彝禅师和千岩长禅师楚石琦禅师迦陵音禅师续辑梦庵格禅师纳允庵居士跋(迦陵音)牧牛图颂原序遗教经云。

譬如牧牛执杖视之。

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则牧牛之说所自起也。

嗣是马祖问石巩。

汝在此何务。

答曰牧牛。

又问牛作么生牧。

答曰一回入草去。

蓦鼻拽将来。

则善牧之人也。

又大沩安公之在沩山也。

曰吾依沩山住。

不学沩山禅。

但牧一头水牯牛。

又白云端公之于郭功辅也。

诘之曰牛淳乎而。

若自牧若教他牧。

层见叠出于古今者益彰。

彰矣后。

乃有绘之乎图。

始于未牧终于双泯。

品而列之为十。

其牛则如次初黑继白。

以至于无粲如也。

而普明复一一系之以颂普明未详何许人。

图颂亦不知出一人之手否。

今无论惟是其为图也。

象显而意深。

其为颂也。

言近而旨远。

学人持为左券。

因之审德稽业。

俯察其已臻。

仰希其所未到。

免使得少为足。

以堕于增上慢地。

则裨益良多。

遂录而重寿诸梓。

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

亦为图者十。

与今大同小异。

俱附末简以便参考。

若夫一超直入之士。

无劳鞭挽。

而天然露地白牛。

不落阶级。

而刹那能所双绝。

则图成滞货。

颂成剩语。

览之当发一笑。

吾无强焉。

万历己酉佛诞日后学袾宏谨书又序普明牧牛图颂源流。

云栖序之详矣。

但叙云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

亦为图者十。

与今大同小异。

附末篇以便参考。

而不及梁山远公序偈何也。

况梁山原唱既妙。

附和代不乏人。

其见地超卓声调轩亮。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禅宗《牧牛图》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募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由得山童尽力迁。

受制第三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回首第四日久功深始转头,癫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驯服第五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需牵。

无碍第六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任运第七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方草绿茸茸。

饥食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相忘第八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独照第九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双泯第十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注释:禅宗牧牛图又名普明禅师牧牛图,又名禅宗十牛图,在佛教里流传很广,近人如台湾的圣严法师和耕耘居士皆有注释或演讲。

本人亦试图以自己浅见作些注解以图抛砖引玉。

作者普明禅师不知何年代人,修行者都很少关心自己的名份,著书立说无非为续佛慧命普度众生而已。

观此图之构思皆出自真修实悟,从自性般若流露所出。

中国佛教禅宗自唐朝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正式开始过上农禅并重的生活。

禅师在开示说法中少不了以日常生活的经验来训诫弟子精进修行。

以牧牛来譬喻禅修方法并非偶然现象。

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凡夫未修行(修行是指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前不知守法,不知持戒,胡作非为,造诸恶业。

如狂牛野性难调难伏,被色身贪欲驱使侵犯别人的庄稼。

《法华经》把大菩萨的境界喻为大白牛,这里把沉沦五欲的凡夫喻为头角狰狞的黑牛。

佛经中把善业叫做白业,把恶业叫做黑业。

廓庵_十牛图颂_的悟道模式_吴正荣

廓庵_十牛图颂_的悟道模式_吴正荣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5宋代廓庵禅师在清居禅师《八牛图》的基础上绘成《十牛图》(《十牛图颂》一卷,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收于续藏第一一三册),描述禅修次第。

且每图皆附以偈颂,共10首,以阐释行者从修行,到见性,到世出世间圆融无碍的整个生命历程。

因其以诗意形式切中修心要害,一时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称禅林四部录,至今仍有其独到价值。

南禅宣扬离文字相和直了顿悟,难免有模糊性。

《十牛图颂》将一般意义上的修行悟道过程次第化,以诗意语言展现而出。

十颂其实是南宗禅修思想的缩影。

同时,它再次明确,禅并没有脱离日常存在,它反而正是人们本来的最真最朴实的生命状态。

一从悖论开始佛陀确证了“佛性”的恒定不变,万物都是佛性所生。

《百喻经》云:“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

’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曰:‘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泥洹即涅,是超越逻辑而存在的“实相”,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然而它又不是一个具象,具体的东西是不可能作为本源的,故而是虚空,是“无相”。

它“无来无去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

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

”这就是空性意义上的“空无”,是因缘和合能生万法的“空无”。

然而将它当作一个对象描述,预先设定一个本体的存在,却又有了一种阻碍和执着。

但,人们存在的实际情况只能以此作为出发点———若没有“牛”,怎么去寻牛呢?《十牛图颂》提供了一种“寻牛”模式。

禅诗的灵性如此吸引人,就因它在叩问或已触及生命的终极真相。

故而,禅诗多是关于修道方式和体验的。

当禅的境界真实不虚地与自己同在,则信手信口所出,都是禅的境界,也是生命最真实丰满的境界。

于是“总在此常住真心中行住坐卧,自无始至今当下,并无一刻能离”,然而悖论从此而生,人们以思维推知了它的存在,却因此而远离了它,最终不得不去追寻。

《寻牛》云:“茫茫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牧牛图 Microsoft Word 文2

牧牛图 Microsoft Word 文2

《牧牛图之一:未牧》《牧牛图之一:未牧》怎么来认识我们这些烦恼呢?过去禅宗的祖师把我们的烦恼比喻成牛——牧牛、放牛,所以有《牧牛图》的十个颂。

小童子放牛这个境界,就犹如我们认识烦恼的境界。

《牧牛图》第一个颂:生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生狞头角恣咆哮”,就是这只牛犹如一只疯牛一样,它头上长了角;“恣咆哮”,一直在乱发脾气,乱咆乱哮,这个比喻人非常聪明——世智辩聪;“奔走溪山路转遥”,就是它越跑越远,不知道回家,到处乱跑;“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它也不知道回家,不知道去哪里;“谁知步步犯佳苗”,就是这只牛乱跑、吃庄稼,意思就是指我们内心当中有烦恼,人不由自主,所以一直在坏善根,断自己的善根,造恶业,“谁知步步犯佳苗”。

这是第一个偈颂,就是说未信佛的人、未学佛的人、未修行的人、未调心的人,每一个人的内心就犹如一只疯牛,烦恼就像疯牛一样,到处乱吃东西,不知道什么是庄稼、什么是青草,它是分不清楚的。

这是未信佛、未学佛的人,不知道烦恼。

牧牛图之二:初调》《牧牛图之二: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到第二步,就是开始信佛的、开始学佛的,就是给这只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

给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说,我们起烦恼的时候,听到佛法就能把心拉回来,就知道说我们这个不对。

但是这个时候还需要靠这个小童子、小孩子来拉这只牛,还是需要靠人来拉。

如果没有靠人来拉这只牛的话,它一样会跑。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小孩就犹如我们内心的作意,犹如我们内心的心愿,以及我们自己内在的佛性。

因为我们内在有佛性,所以我们能够作意,我们能够发愿,需要去提策。

这个绳是什么意思呢?牛鼻子的绳,就犹如我们念佛、数息、禅观、念经、礼拜,必须要通过这些仪式、通过这些内容、通过这些法门,才有办法把我们的烦恼——散乱心、狂妄心制伏,才有办法在这只疯牛的鼻子上穿上一条绳子。

十牛图颂

十牛图颂

。惟贪恩爱。一旦命根断绝。永堕沉沦。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切劝诸人趁此色身康健。忙里偷闲。每日晨昏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千遍万遍。现世长福消灾。临命终时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颂曰。
藤摧堕井命难逃 象鼠蛇攻手要牢
普明咏未牧
生狞头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嘉苗
云庵和未牧
心狂力壮镇咆哮 平贴家邦远更遥
涉险登危妄奔逐 时时谁顾食人苗
普明咏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云庵和初调
玄毛遍体鼻初穿 欲制难为不着鞭
云庵和回首
牧牛牛已得回头 百炼刚成绕指柔
鸭绿春江愁再浪 烂绳儿□为羁留
普明咏驯伏
绿杨阴下古溪边 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云庵和驯伏
好似太平春色里 依然幽鸟语芳丛
昔有优填国王请问宾头卢尊者。佛法中修行如何。
尊者答曰。譬如有人行于旷野大火之中。被一狂象。
所逐。其人见一井畔有一树。上有藤。其人攀藤。悬于井上。下有三毒龙.四毒蛇。树上有黑白二鼠。互相咬藤。四畔又有毒蜂螫人。其时复有蜜少许滴于口中。因贪蜜故。遂忘其苦。
柴门独掩。千圣不知。埋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
提瓢入市。?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颂曰。
露胸跣足入[邱-丘+(厂@墨)]来 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 直教枯木放花开
和。
者汉亲从异类来 分明马面与驴腮
一挥铁棒如风疾 万户千门尽击开
王又问曰。此人苦多。乐多耶。
尊者答曰。此人都是苦相。何乐耶。
诸智者以譬喻为解。遂有偈云。

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

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

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十牛图颂》的作者是廓庵思远,他是五祖法演禅师的法孙,曾在常德梁山为主持,属临济宗。

廓庵禅师约生活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1150)前后。

十牛图颂,以牧童喻修行者,以牛喻妄心;十牛图,表示悟道的过程,就是将妄心制伏而达到终极境界的过程。

十牛图的每一图,表示的是修炼的一种境界与修行者的心路历程。

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如下:一、寻牛序: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歧路俄差。

得失炽然,是非蜂起。

颂: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二、见迹序:依经解义,阅教知踪。

明众器喂一金,体万物为自己。

正邪不辨,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颂: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三、见牛序:从声得入,见处逢源。

六根门着着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颂: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四、得牛序:久埋郊外,今日逢渠。

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

顽心尚勇,野性犹存。

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颂: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五、牧牛序:前思才起,后念相随。

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

不由境有,唯自心生。

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颂: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六、骑牛归家序:干戈已罢,得失还空。

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

身横牛上,目视云霄。

呼唤不回,捞笼不住。

颂: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序:法无二法,牛且为宗。

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

如金出矿,似月离云。

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颂:骑牛已得到山家,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八、人牛俱忘序:凡情脱落,圣意皆空。

有佛处不用遨游,无佛处急须走过。

两头不着,千眼难窥。

百鸟衔华,一场□□。

牧牛图略说

牧牛图略说

牧牛图略说要管理好我们的心,具体操作就要讲到调心,我把心比喻成牛。

当过农民的人都知道,一条牛从不听话、不耕田、不做活,要把它调伏得听话、干活、耕田,要经过一段的时间。

调伏牛,就是要让它驯服。

要让牛驯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下苦功夫。

古人把调伏心牛的过程分为十个阶段,并画成十幅图画,每幅图画步步递进,连环成套,使得我们一看这十幅图,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柏林寺问禅寮的接待室也挂了一套现代人画的《十牛图》。

有位德国的天主教神父,七十多岁了,他也学习坐禅,他在印度、在日本,学了二十年,他在柏林寺看到挂在墙上的《十牛图》,就说:“哦,这是告诉我们怎么用功。

”他用德语讲这几句话,一看就明白。

形象化的东西,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

《十牛图》又配十首诗,每一首诗说明每一幅图的内容,也就是说明用功在那一个阶段的境界和方法是什么。

它既有功夫和见地的内容,也有文学意义,对于接引一些有文化的人进入禅的修炼,有很大的作用。

从宋朝开始,大概不下二十位禅师都用诗歌的语言描述《十牛图》。

最早的《十牛图颂》,是宋朝的廓庵禅师写的,以后的禅师都是来和他的诗。

我们不要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诗,一定要结合功夫与见地来读,这样就会对怎样管理此心有一个非常形象的了解。

一、寻牛《十牛图颂》有十个阶段,第一是“寻牛”,寻找内心的这头牛。

这头心牛已经走失了,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

是藏在草丛里?还是藏在树林里?藏在山崖下?藏在草丛里,比喻此心被邪见障蔽了藏在高山上,比喻此心就被贡高我慢障住了,藏在泥沼里,就像水牛一样,它走到泥塘里,只有头露出来,整个身体都在泥水里头,水牛的颜色和泥巴没有两样,你要找确实很困难。

泥沼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情欲,情欲把我们的心牛埋没了。

所以我们就要找啊!在哪儿去找?就在是非得失之间,看我们怎样用心。

所以要寻找这条心牛。

廓庵禅师的诗写道: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牛在什么地方啊?在草里面去找,在树林里面去找,在水边去找,力尽神疲也找不着。

牧牛诗和颂全集(详细校勘,精美排版)

牧牛诗和颂全集(详细校勘,精美排版)

牧牛诗图和颂全集本书内容根据以下三部经典整理并配图。

①卍新续藏第64 册No. 1269 十牛图颂No. 1269十牛图颂(一卷)〖宋·慈远述〗②卍新续藏第64 册No. 1270 十牛图颂No. 1270十牛图颂(一卷)〖明·胡文焕著〗③卍新续藏第64 册No. 1271 十牛图和颂十牛图和颂(一卷)〖明·祩宏书〗十牛图住鼎州梁山廓庵ān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夫诸佛真源,众生本有。

因迷也沉沦三界,因悟也顿出四生。

所以有诸佛而可成,有众生而可作。

是故先贤悲悯,广设多途。

理出偏圆,教兴顿渐。

从粗及细,自浅至深。

末后目瞬青莲,引得头陀微笑,正法眼藏,自此流通天上人间。

此方他界,得其理也。

超宗越格,如鸟道而无踪迹,得其事也。

滞句迷言,若灵龟而曳yè尾。

间有清居禅师,观众生之根器,应病施方,作牧牛以为图。

随机设教。

初从渐白,显力量之未充。

次至纯真,表根机之渐照。

乃至人牛不见故,标心法双亡。

其理也,已尽根源。

其法也,尚存莎笠lì。

遂使浅根疑误,中下纷纭。

或疑之落空亡也,或唤作堕常见。

今观则公禅师,拟前贤之模范,出自己之胸襟。

十颂佳篇,交光相映。

初从失处,终至还源。

善应群机,如救饥渴。

慈远是以探寻妙义,采拾玄微。

如水母以寻餐,依海虾而为目。

初自寻牛,终至入廛chán。

强起波澜,横生头角。

尚无心而可觅,何有牛而可寻。

泊至入廛,是何魔魅。

况是祖祢mí不了,殃及儿孙。

不揆kuí荒唐,试为提唱。

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本《十牛图》,是禅学界公认的廓庵师远《十牛图》现存最古老版本。

一、寻牛廓庵和尚序从来不失,何用追寻。

由背觉以成疏。

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

岐路俄差。

得失炽然。

是非锋起。

颂(廓庵和尚)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和(石鼓夷和尚)只管区区后外寻,不知脚底已泥深。

几回芳草斜阳里,一曲新丰空自吟。

从凡夫到成佛——禪宗《十牛图》解析(下)

从凡夫到成佛——禪宗《十牛图》解析(下)

从凡夫到成佛——禪宗《十牛图》解析(下)六、骑牛归家----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十牛图》之六为骑牛回家。

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之间的干戈已息,到了无所谓得牛失牛的阶段。

从发奋求道(寻牛)、谙习法理(见迹)、实践修行而见性入理(见牛)、彻底悟入以致见性悟道(得牛)、到努力在动中保持灭念(牧牛),已经费了一番辛苦,现在进入干戈已罢、人牛一体的境界了。

现在不再需要绳鞭了。

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短笛,奏一支山歌俚曲,何等逍遥,自有牛儿载着你回家。

这是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安详的境地。

见性已不再是难事,然而要把所见所悟变成己身之物却并非易事。

比起彻悟,悟后的修行就难得多了。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

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

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七、忘牛存人----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十牛图》之七是忘牛存人。

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并不是自我存在的两面,而是一体,牛只是作为一种理念的象征物而已。

苦苦地求寻,到得头来,原来追寻到的目标竞是刚刚仍在寻求的自身。

这是一个回到本来的家,连牛都给忘掉的阶段。

捕兔时套兔绳是有用的;抓鱼时鱼筌同样不可缺少。

一旦捕捉到手了,工具就不再有用了。

这也如乘船过河,到了对岸后,船就无用了。

“忘牛存人”图中,也只见一位唯我独尊的人,在家中高枕无忧,牛的踪迹再也找不见了。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著语:法无二法,牛且为宗。

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

如金出矿,似月高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骑牛回家后,牛已不现;主人高枕而卧,室外日已三竿。

如金子出矿,月高云层,尽现本来面目。

它的万丈光芒,延伸到无穷尽的时间长河里,永远高照一切。

八、人牛俱忘----凡情脱落圣意皆空《十牛图》第八图为人牛俱忘。

迷妄之心已经脱落,了悟之心亦无踪迹,这才是真正的空境。

从寻牛到忘牛存人.虽然完成了参透生死的修行,在这之上更进一层,即不以悟为圣才是禅的真正特色。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导师注解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导师注解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导师注解耕云先生讲述未牧第一初调第二受制第三回首第四驯服第五无碍第六任运第七相忘第八独照第九双泯第十所谓‘牧牛’,乃明心见性后之‘保任’工夫。

此‘牛’亦即六祖之‘我有一物……。

’为宗门‘知有’之来源。

或问,既已见性,斯即成佛亦,更牧牛则甚?须知‘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所谓‘隐隐犹怀旧时嫌’。

无始习气,何能顿尽?况曰:‘十月怀胎,三年温养’,自牧之功岂可轻忽?虽然如斯,若是过量的大人,‘知得是般事便休’,更无许多络索也。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原文为三个‘牛’)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导师注解参禅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不可退心,须知凡事到极处,就会有个‘反’出现。

不但‘物极必反’,须知理极也一样会必反,而绽现出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来。

事实上,如果不能穷溯到一切理事和生命的源头而亲证大宇宙的实相,又如何断得了惑而澈了?然而惑虽断而乏保任之功,则习染依旧,十九自陷于‘豁达空’,流于狂禅。

岂不大可畏哉!是悟后起修,必不可忽。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治犹得山童尽力牵导师注解牧牛之道,须‘允执厥中’,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急不得,急则成执,忘不得,忘则走失。

总之必须坚持秒秒盯牢,步步中道,牛方易于调伏。

否则一存姑息,牛乃难制矣。

受制第三渐调渐伏息宾士渡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导师注解调伏既力,牛渐上路,稍稍管带,即中规矩矣。

从此但莫放纵,可保无失。

回首第四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导师注解回首者,时时思忆来时路,迥非昔日旧行履之谓也。

若不回首,如何出尘?其悟后迷者,盖缘浑忘本来,昧却初因之过耳。

驯服第五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导师注解此则保任功深,生处渐熟,熟处渐生,旧习渐消,性功斯显。

已见变化气质之明效矣。

无碍第六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导师注解调伏既久,旧习殆尽,自在优游,咸契中道。

【宋代廓庵禅师《十牛图颂》】

【宋代廓庵禅师《十牛图颂》】

【宋代廓庵禅师《⼗⽜图颂》】
《⼗⽜圖頌》
宋代廓庵禪師
第⼀圖尋⽜
頌⽈:
忙忙撥草去追尋,⽔闊⼭遙路更深。

⼒盡神疲無所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第⼆圖⾒跡
頌⽈:
⽔邊林下跡偏多,芳草離披⾒也麼?縱是深⼭更深處,遼天⿐孔怎藏他?
第三圖⾒⽜
頌⽈:
⿈鸝枝上⼀聲聲,⽇暖⾵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回避處,森森頭⾓畫難成?
第四圖得⽜
頌⽈:
竭盡精神獲得渠,⼼強⼒壯卒難除。

有時才到⾼原上,⼜⼊煙雲深處居。

第五圖牧⽜
頌⽈:
鞭索時時不離⾝,恐伊縱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拘⾃逐⼈。

第六圖騎⽜歸家
頌⽈:
騎⽜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拍⼀歌無限意,知⾳何必⿎唇⽛。

第七圖忘⽜存⼈
頌⽈:
騎⽜已得到家⼭,⽜也空兮⼈也閑。

紅⽇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第⼋圖⼈⽜俱忘
頌⽈:
鞭索⼈⽜盡屬空,碧天廖廓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熔雪,到此⽅能合祖宗。

第九圖返本還源
頌⽈: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庵前物,⽔⾃茫茫花⾃紅。

第⼗圖⼊尘垂⼿
頌⽈:
露胸跣⾜⼊尘來,抹⼟塗灰笑滿腮。

不⽤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放花開。

《十牛图和颂》全文-古籍

《十牛图和颂》全文-古籍

十牛图和颂续藏经十牛图和颂牧牛图序遗教经云。

譬如牧牛。

执杖视之。

不令纵逸。

犯人苗稼。

则牧牛之说所自起也。

嗣是马祖问石巩。

汝在此何务。

答曰。

牧牛。

又问。

牛作么生牧。

答曰。

一回入草去。

蓦鼻拽将来。

则善牧之人也。

又大沩安公之在沩山也。

曰。

吾依沩山住。

不学沩山禅。

但牧一头水牯牛。

又白云端公之於郭功辅也。

诘之曰。

牛淳乎。

而若自牧。

若教他牧。

层见迭出於古今者。

益彰彰矣。

后乃有绘之乎图。

始於未牧。

终於双泯。

品而列之为十。

其牛则如次。

初黑继白。

以至於无。

粲如也。

而普明复一一系之以颂。

普明。

未详何许人。

图颂亦不知出一人之手否。

今无论。

惟是其为图也。

象显而意深。

其为颂也。

言近而旨远。

学人持为左劵。

因之审德稽业。

俯察其已臻。

仰希其所未到。

免使得少为足。

以堕於增上慢地。

则裨益良多。

遂录而重寿诸梓。

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

亦为图者十。

与今大同小异。

并及教中分别进修次第。

可比例而知者。

俱附末简。

以便参考。

若夫一超直入之士。

无劳鞭挽而天然露地白牛。

不落阶级而剎那能所双绝。

则图成滞货。

颂成剩语。

览之当发一笑。

吾无强焉。

万历己酉如来诞日后学袾宏谨书普明寺牧牛图颂序咄。

尽大地是普明一头牛。

何处更有佛与众生。

毫厘不隔。

本是如如。

若道此牛有黑有白。

有雄有雌。

有饥有饱。

便是一体分别成二。

世尊初生。

指天指地。

周行目顾。

犯人苗稼不少。

祖师西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吃他水草良多。

三玄要.四料拣.五位君臣.九十六圆相。

受尽牵制鞭策。

乃至拈椎竖拂。

行棒行喝。

种种机用。

皮毛脱落。

四足潜踪。

许大一头牛。

不知逃向那里去了。

到这里地。

重关已破。

且道向上还有事么。

以拂子打圆相云。

火里木牛耕白雪。

云中石马舞春风。

会么。

不会。

请看牧牛颂并诸方次韵语句。

毕竟还有优劣也无。

临济正宗三十二世[车*度]轹道人严大参谨序普明禅师牧牛图颂附诸大禅师和颂目录普明原颂。

云栖莲太师付梓序云。

普明。

未详何许人。

则亦不知道场之所矣。

辛丑冬。

予来理坊事。

壬寅夏。

[车*度]轹严居士将普明缘起及旧寺图相示。

【牛到吉祥转乾坤】陆建国笔下的十牛

【牛到吉祥转乾坤】陆建国笔下的十牛

【牛到吉祥转乾坤】陆建国笔下的十牛
在文学作品中,牛以及和牛有关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

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老牛,《西游记》中的牛魔王,《岳飞传》中的牛皋,《水浒传》中的牛二,歌曲《王二小放牛》中的放牛郎,以及外国小说《牛牤》中的牛牤等等,都是成功的艺术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鲜明个性。

那么,牛年我来画画牛,看看牛儿的形象吧!
十牛图用牧人和牛的形象,象征修行者驯服心牛,以重现本来面目。

千百年来《十牛图》的各种绘本存世较多,用牛比喻我们每个人的心,从开始的寻牛到最后的入尘垂手,期间经历了种种心路历程,是每个修行人都值得看看的故事……
以下我画的《十牛图》用象征的手法写调心开悟,没有抽象的理论,纯是一幅幅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通过意象的组合、变换,将调心、开悟的过程写得生动凝练,寓意奇深。

陆建国,笔名,淼之,斋号,荷风堂主人,生于江苏常州,美术评论家,江南画荷人家。

擅长中国画山水、荷花、牡丹、亦善书法。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牛津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省美协会员,江苏画院特聘画师,建国画院院长,江南大学书画
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画大观》杂志主编、担任《中国美术60年》大型画刊主编,2020年被誉为"人民功勋艺术家"称号,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踏云腾彩无春秋,低头甘为儒子牛。

笔墨耕得十牛图,砥砺躬行满环宇。

中国美协会员、囯家一级美术师陆淼之/文。

什么是禅宗十牛图,牛代表了什么?

什么是禅宗十牛图,牛代表了什么?

什么是禅宗十牛图,牛代表了什么?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十牛图,牛代表了什么?
姚刚老师:
好的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要的问题,我曾经询问过一些朋友,我说你知道我们中国有一张十牛图吗?
大多数人的都不知道。

可以理解的。

我试着用心理学的视角来跟大家解释一下这个十牛图是什么?
牛,我的感悟,我的解读是,它代表着我们每个人内心最重要的部分,佛教里称为业,我们从心理学解读也可以理解为能量,是一种很深的能量,心理学也可以说它是一种驱动的能量,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它是我们内心深处很核心很核心的程序就像电脑最深层的程序,生物学中看不见的DNA。

心理咨询中讲的我们内心深处的模式,我们内心反复会出现的模式,认同。

内心深处的一些信念,是他,演绎了我们外在的行为,演绎了我们每个人纷繁复杂的不同的人生,演绎了人生故事,演绎了我们不一样的各种各样的角色,每个人都会在一个角色里,或者说在多个角色里头,其实都是我们内心深处核心的东西,他演绎了我们外在的部分。

我8月份在新疆,在罗定权老师那里分享的时候,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人生命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呢?
是注意力。

我们的注意力的投放演变成我们外在的人生,我们对注意力的管理就演变为我们的人生。

十牛图里的牛就接近我们的注意力的管理,我们姑且把它叫做心牛的地图。

十牛图,就相当于我们如何看见、调整我们的认知、注意力、心牛的依序排列的心灵地图。

这十张图,代表着我们如何去管理我们的心牛,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由浅入深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的十张图。

是的,牛,代表着我的心,但是,这颗心其实很复杂的,很难一
言两语说清楚的,我们在不同的时候这颗心也不一样,认识这颗心就是让我们回到内在的家。

程十发牛画20幅!

程十发牛画20幅!

程十发牛画20幅!
程十发牧牛图
.................................................................
程十发(1921-2007),海派书画名家,有“上海书画三杰”之誉。

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

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均造诣颇深。

.................................................................
程十发牧牛图
.................................................................
程十发牧牛图
.................................................................
程十发牧牛图
.................................................................
程十发牧牛图
程十发牧牛图
程十发归牧图 1981年作
程十发牧牛图
▼点击下方图片收看▼
绝美音画一起学国画经典油画
程十发春牛图
程十发郊外
程十发孺子牛
程十发牧归图
程十发江南雨中
程十发孺子牛图
程十发少女饲牛图
程十发藏女牦牛
程十发牧归图 1979年作
程十发牧牛图
程十发牛气冲天
程十发春牛
(来源:书画新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版]十牛图颂十牛图颂十牛图颂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夫诸佛真源。

众生本有。

因迷也沉沦三界。

因悟也顿出四生。

所以有诸佛而可成。

有众生而可作。

是故先贤悲悯。

广设多途。

理出偏圆。

教兴顿渐。

从粗及细。

自浅至深。

末后目瞬青莲。

引得头陀微笑。

正法眼藏自此流通天上人间。

此方他界。

得其理也。

超宗越格。

如鸟道而无踪迹。

得其事也。

滞句迷言。

若灵龟而曳尾。

间有清居禅师。

观众生之根器。

应病施方。

作牧牛以为图。

随机设教。

初从渐白。

显力量之未充。

次至纯真。

表根机之渐照。

乃至人牛不见故。

标心法双亡。

其理也。

已尽根源。

其法也。

尚存莎笠。

遂使浅根疑误。

中下纷纭。

或疑之落空亡也。

或唤作堕常见。

今观则公禅师。

拟前贤之模范。

出自己之胸襟。

十颂佳篇。

交光相映。

初从失处。

终至还源。

善应群机。

如救饥渴。

慈远是以探寻妙义。

采拾玄微。

如水母以寻餐。

依海虾而为目。

初自寻牛。

终至入廛。

强起波澜。

横生头角。

尚无心而可觅。

何有牛而可寻。

泊至入[邱-丘+(厂@墨)]。

是何魔魅。

况是祖祢不了。

殃及儿孙。

不揆荒唐。

试为提唱。

寻牛序一从来不失。

何用追寻。

由背觉以成疏。

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

岐路俄差。

得失炽然。

是非锋起。

颂曰。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和石鼓夷和尚。

只管区区后外寻不知脚底已泥深几回芳草斜阳里一曲新丰空自吟又坏衲琏和尚。

本无踪迹是谁寻误入烟萝深处深手把鼻头同归客水边林下自沉吟见迹序二依经解义。

阅教知踪。

明众器为一金。

体万物为自己。

正邪不辩。

真伪奚分。

未入斯门。

权为见迹。

颂曰。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章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和。

枯木岩前差路多草窠里辊觉非么脚跟若也随他去未免当头蹉过他又。

见牛人少觅牛多山北山南见也么明暗一条来去路个中认取别无他见牛序三从声得入。

见处逢原。

六根门着着无差。

动用中头头。

显露。

水中盐味。

色里胶青。

眨上眉毛。

非是他物。

颂曰。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迴避处森森头角?难成和。

识得形容认得声戴崧从此妙丹青彻头彻尾浑相似子细看来未十成又。

蓦地相逢见面呈此牛非白亦非青点头自许微微笑一段风光?不成得牛序四久埋郊外。

今日逢渠。

由境胜以难追。

恋芳丛而不已。

顽心尚勇。

野性犹存。

欲得纯和。

必加鞭楚。

颂曰。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和。

牢把绳头莫放渠几多毛病未曾除徐徐蓦鼻牵将去且要回头识旧居又。

芳草连天捉得渠鼻头绳索未全除分明照见归家路绿水青山暂寄居牧牛序五前思才起。

后念相随。

由觉故以成真。

在迷故而为妄。

不唯由境有。

惟自心生。

鼻索牢牵。

不容拟议。

颂曰。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和。

共分山林寄此身有时亦踏马蹄尘不曾犯者人苗稼来往空劳背上人又。

牧来纯熟自通身虽在尘中不染尘弄来却得蹉跎力林下相进笑杀人骑牛归家序六干戈已罢。

得失还无。

唱樵子之村歌。

吹儿童之野曲。

横身牛上。

目视云霄。

呼唤不回。

捞笼不住。

颂曰。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和。

指点前坡即是家旋吹桐角出烟霞忽然变作还乡曲未必知音肯伯牙又。

倒骑得得自归家箬笠蓑衣带晚霞步步清风行处稳不将寸草挂唇牙忘牛存人序七法无二法。

牛目为宗。

喻蹄兔之异名。

显筌鱼之差别。

如金出矿。

似月离云。

一道寒光。

威音劫外。

颂曰。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和。

栏内无牛趁出山烟蓑雨笠亦空闲行歌行乐无拘系赢得一身天地间又。

归来何处不家山物我相忘镇日闲须信通玄峰顶上个中浑不类人间人牛俱忘序八凡情脱落。

圣意皆空。

有佛处不用遨游。

无佛处急须。

走过。

两头不着。

千眼难窥。

百鸟含花。

一场懡?。

颂曰。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寥廓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和。

惭愧众生界已空个中消息若为通后无来若前无去未审凭谁继此宗又。

一锤击碎太虚空凡情无踪路不通明月堂前风飒飒百川无水不朝宗返本还源序九本来清净。

不受一尘。

观有相之荣枯。

处无为之凝寂。

不同幻化。

岂假修治。

水绿山青。

坐观成败。

颂曰。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和。

灵机不随有无功见色闻声岂用聋昨夜金乌飞入海晓天依旧一轮红又。

用尽机关费尽功惺惺底事不如聋草鞋根断来时路百鸟不啼花乱红入廛垂手序十柴门独掩。

千圣不知。

埋自己之风光。

负前贤之途辙。

提瓢入市。

?杖还家。

酒肆鱼行。

化令成佛。

颂曰。

露胸跣足入[邱-丘+(厂@墨)]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和。

者汉亲从异类来分明马面与驴腮一挥铁棒如风疾万户千门尽击开又。

袖里金锤劈面来胡言汉语笑盈腮相逢若解不相识楼阁门庭八字开十牛图颂(终)十牛图颂新刻禅宗十牛图佛弟子觉因钱唐胡文焕着十牛图者。

盖禅宗托喻于此。

以修心证道者也。

牧童即人也。

牛即心也。

圆光即人心俱浑化而证于本然之道也。

夫心孰不有乎。

有则皆当修也。

道孰不具乎。

具则皆当证也。

然此独为禅宗之喻已哉。

虽吾儒亦同然矣。

独吾儒为同然已哉。

虽天下之人。

亦皆同然矣。

要之始终无异。

其理甚明。

第为物欲所蔽。

故甘牛之不若耳。

夫牛且可驯。

而谓心不可修者。

未之有矣。

心可修而谓道不可证者。

又未之有矣。

且道既谓本然。

而心则何俟乎修。

物欲之蔽故也。

故予既摘十牛图。

复附之以苦乐因缘图。

将使人知物欲之故。

而汲汲然克之。

以证乎本然耳。

然二图似出乎一喻。

而喻又不出乎一理也。

览之者。

了然有所得。

扩而充之。

若云吾身亦梦幻泡影露电之喻也。

则此又何是喻哉。

彼无待乎还元。

不假于托喻者。

斯又最上乘矣。

噫。

下此者。

其亦勉之。

普明咏未牧生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嘉苗云庵和未牧心狂力壮镇咆哮平贴家邦远更遥涉险登危妄奔逐时时谁顾食人苗普明咏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云庵和初调玄毛遍体鼻初穿欲制难为不着鞭寄语牧童须尽力乎中纼索再牢牵普明咏受制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云庵和受制调息心驰不妄驰急牵鼻索急相随皤然头角沉阶堑犹恨芒童力未疲普明咏回首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云庵和回首牧牛牛已得回头百炼刚成绕指柔鸭绿春江愁再浪烂绳儿?为羁留普明咏驯伏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云庵和驯伏芳草原头碧水边柳阴沙暖步萧然霜毛已半肥仍腻驯伏相随不用牵普明咏无碍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永无拘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云庵和无碍白牛稳卧体如如六户虚凝总不拘松下牧童吹一曲点谐风明不盈余普明咏任运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饥食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云庵和任运浅水平沙一望中罗裙草色正蒙茸柳阴童睡牛方食谁问春光似酒浓普明咏相忘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云庵和相忘人牯相忘泽国中闲闲去就水云同恬然不复江鱼比从月流西日出东普明咏独照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云庵和独照牛忘牧笠有余闲月白风清天地间到此更如通一线自然踏看上头关普明咏双泯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云庵和双泯牛儿童子绝行踪了了如空不是空好似太平春色里依然幽鸟语芳丛昔有优填国王请问宾头卢尊者。

佛法中修行如何。

尊者答曰。

譬如有人行于旷野大火之中。

被一狂象。

所逐。

其人见一井畔有一树。

上有藤。

其人攀藤。

悬于井上。

下有三毒龙(四毒蛇。

树上有黑白二鼠。

互相咬藤。

四畔又有毒蜂螫人。

其时复有蜜少许滴于口中。

因贪蜜故。

遂忘其苦。

王又问曰。

此人苦多。

乐多耶。

尊者答曰。

此人都是苦相。

何乐耶。

诸智者以譬喻为解。

遂有偈云。

二鼠侵藤真百苦四蛇围井复千忧忽然咬断藤根子沦没何时得出头又夫旷野者。

三界也。

树者。

苦身也。

常于众苦行业。

不。

可思议也。

藤者。

是命根也。

象者。

是无常杀鬼也。

黑白二鼠者。

是日月宛转也。

井者。

是黄泉路也。

三龙者。

是贪(嗔(痴三毒也。

造作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四蛇者。

是地(水(火(风四大。

又是酒(色(财(气四非。

又是生(老(病(死四门。

手攀藤者。

是愚痴也。

蜂蜜者。

是夫妻也。

淫欲情爱。

染著于心。

心是火。

身是宅。

人之火宅不知是众苦所集也。

昼夜交煎。

惟贪恩爱。

一旦命根断绝。

永堕沉沦。

一失人身。

万劫难复。

切劝诸人趁此色身康健。

忙里偷闲。

每日晨昏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千遍万遍。

现世长福消灾。

临命终时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颂曰。

藤摧堕井命难逃象鼠蛇攻手要牢自己弥陀期早悟三涂苦趣莫教遭肥甘酒肉砒中蜜恩爱夫妻笑里刀奉劝世人须猛省毋令今日又明朝总题胡文焕观罢牛图觉了然再观苦乐有因缘假饶本性非空后毕竟圆光不现前打破禅机心有佛脱离恶趣腹藏天要知此亦非难事试把工夫着一鞭(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