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与临床意义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与临床意义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与临床意义邓锡岳;林振健;袁恩梅【摘要】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该院接诊的癫痫病患者80例进行研究,均采取化学发光法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同时根据监测结果结合临床效果进一步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 .结果该次研究80 例患者共监测128例次,其中,血药浓度50~100 μg/ml有64例次,占50.00%,而血药浓度低于50 μg/ml有54例次,高于100 μg/ml有10例次;128例次中,单用丙戊酸钠106次,总有效率为82.07%(87/106);此外,80例患者中,有27例经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后调整用药方案,疗效得到改善.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可以为癫痫患者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与参考,从而改善临床效果,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借鉴.【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年(卷),期】2016(024)007【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癫痫;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作者】邓锡岳;林振健;袁恩梅【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珠海519000;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阳江529500;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管理科,广东珠海51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17癫痫为精神科常见疾病,而丙戊酸钠属于治疗癫痫最为常用的广谱抗癫痫药,安全性与疗效均较高,而且不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巨大影响[1]。

不过,因丙戊酸钠的药动学与药效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为此剂量难以把握,尤其是血药浓度超过100 μg/ml者毒副作用会明显增加,从而影响疗效。

基于此,加强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用药的血药浓度监测显得十分必要,本院实施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本院接诊的癫痫患者,入选时间为2013年11月‐2015年5月。

入选患者均确诊符合癫痫诊断标准,均接受丙戊酸钠治疗,患者或主动提出或在医生的医嘱下进行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

化验室的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化验室的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动态观察
对于某些疾病,需要多次检测才 能判断病情变化,因此需要动态 观察检查结果。
综合分析
对于复杂的检查结果,需要结合 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分析。
化验室检查的局限性
01
02
03
误差
化验室检查存在误差,包 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可能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
假阳性或假阴性
某些情况下,检查结果可 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影响对病情的判断。
个性化诊疗的推动
基因检测
针对特定疾病或个体,提 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精准医疗
根据患者的基因、环境和 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药物 代谢特点,选择最适合的 药物和剂量。
远程医疗的影响
远程诊断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实现远 程检测和诊断,方便患者就医。
远程监控
案例三:血糖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结词
血糖检查是评估患者糖代谢状况的重 要手段,对于诊断糖尿病和糖耐量异
常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词
血糖检查结果对于制定糖尿病治疗方 案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指导作用。
详细描述
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有助于 早期发现和干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详细描述
避免剧烈运动
运动会影响肌肉代谢,可 能导致肌酐、乳酸等升高, 因此采集标本前应避免剧 烈运动。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化验 结果,采集标本前应告知 医生当前用药情况。
采集时间
有些化验项目需要在特定 时间采集,如皮质醇应在 早上8点采集。
检查结果解读注意事项
对比值和参考范围
检查结果出来后,需要与正常参 考范围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在正 常范围内。

生化检测项目与临床意义ppt课件

生化检测项目与临床意义ppt课件
7
肝功( AST )
AST即门冬氨酸基转移酶,主要分布在肝、 心细胞质内。检测方法:酶速率法。正常值: 45土20U/L。
临床意义:当肝脏严重受损时,此酶会释放 入血,引起酶的活性浓度增加,⑴用于急性 心梗死。⑵用于肝炎患者的观察。
8
肝功( ALP )
ALP即碱性磷酸酶,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 是肾,胎盘,小肠,骨。检测方法:酶速率 法。正常值:160土120 U/L。
肾脏功能检测的项目包括:CRE、BUN、 UA,TP。
12
肾功( CRE )
CRE即肌肝,肌肝是肌酸代谢的终产物,当 肾脏受损是血中的肌肝就会升高。检测方法: 碱性苦味酸法。正常值:165土20 umol/L。
临床意义:⑴血液中升高时,表示肾脏受损。 ⑵进食会对结果有影响,⑶剧烈运动也会使 血液里的肌肝升高。
13
肾功( BUN )
BUN即尿素,血中BUN的浓度是反映肾脏功 能的一个指标,肝内生成的尿素进入血液循 环后主要经过肾脏排泄,当肾脏受损时,血 中的尿素就会升高。检测方法:尿素酶法。 正常值:7.0土1.0mmol/L。
临床意义:⑴血液中升高时,表示肾脏受损。 ⑵尿路结石,肿瘤等也会引起尿素的升高.⑶蛋 白质分解亢进也会升高。⑷生理性升高,如高 蛋白饮食,妊娠期.
胆红素、胆酸、药物等的排泄功能,ⅲ解毒功能: 参与药物、毒物等的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等。 ⅳ凝血因子和纤溶因子,纤溶抑制因子的生成及 对活性凝血因子的清除等 肝功能检测的项目包括:TP,ALB,ALT,AST, GGT,ALP,BIT。
3
肝功(TP)
TP即总蛋白,是血浆含量最多,成分极为复 杂,功能广泛,肝脏合成的一类化合物,其中 主要含白蛋白,球蛋白。检测方法:双缩脲 比色法。正常值:100土10g/L。

抗菌药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意义

抗菌药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意义

大多数肾毒性可逆,仅3%患者需要透析
Van Hal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3; 57:734
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与万古谷浓度关系
谷浓度>15mg/L肾功能损害风险升高
万古霉素相关肾功能与留住ICU正相关
5年万古霉素回顾性分析
112例患者中年龄≥60岁,占76.8%(86/112) 用药前肌酐清除率:>90ml/min(25.0%), 50<-90ml/min (47%), 10-50ml/min (47%) 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占67.86% 病原菌以MRSA最常见,占73.4%(58/79) 联合应用肾毒性药物以利尿剂最常见,占45.54%
万古霉素谷浓度多因素分析
95% 95% Lower Upper Confiden Confiden ce Limit ce Limit -7.2220 3.2979 -0.6238 7.4809 4.8474 12.5463 -0.8965 5.6721 -0.5870 -0.0135 -0.2266 -0.1094 4.3369 0.0234 0.3649 -0.0279
抗菌药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吴菊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抗菌药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t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以药代动力学原理和计算方
法拟定最佳的适用于不同患者的给药方案
对于毒性大的抗菌药物进行TDM,并予以个体化
给药,对于提高感染性疾病治愈率、减少或避
注:多因素分析显示,万古霉素谷浓度与患者用药前内生肌酐 清除率密切相关, P<0.05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万 古霉素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临床观察性研究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培训课件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培训课件
2、滋养层细胞肿瘤诊断及预后,如葡萄 胎、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男性睾丸畸胎瘤 的诊断。
3、协助诊断异位妊娠以及流产;
4、其它,脑垂体疾病、甲亢、子宫内膜 增生、宫颈癌以及卵巢囊肿等可出现阳 性。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4

第三部分:凝血检查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5
• 凝血功能检验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9~12s
• 减低见于糖尿病、痛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 肾炎等。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14
• 尿比重

正常 1.005~1.035
• 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 心功能不全 脱水等;尿量增多同时~增加,常见于糖尿病。
• 比重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 尿崩症 等
• 连续测定尿比重比一次测定要更有价值。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19
尿白细胞
阳性见于泌尿系的炎症、结石等。 摄入呋喃妥因可出现假阳性;摄入大量 维生素C、庆大霉素、头孢氨苄等可出现 假阴性。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0
尿潜血
泌尿系炎症、结石、肿瘤、结核等。 摄入氧化剂药物可出现假阳性,摄入维 生素超过100mg/L或尿中出现大量蛋白 质、葡萄糖时会出现假阳性。
• INR是用于检测口服抗凝药的首选指标,以 INR2.0-3.0为宜。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6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参考28~32s
用于检测肝素的首选指标,在使用肝素 治疗时,检测药物量,一般以维持结果 为基础的2倍左右(1.5-3.0倍)为宜 (75-100s)。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27
•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 参考200~400g/L

药物的PK和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药物的PK和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环戊缩酮)
20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一)
抗真菌药的分类(十一) 伊曲康唑类(苯乙基环氧戊环三唑类)
链三唑类(3位侧链,4-5个芳环) 长
21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二)
两类抗真菌药物化学结构的不同, 决定了两类抗真菌药物不同的“命 运”!
22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三)
作用机理
1、三唑类抗真菌药分子中
固醇14-α去甲基酶抑制剂
唑 类
抑制RNA、DNA合成
氟胞嘧啶 类
5-氟胞嘧啶
12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三)
抗真菌药的分类(三) 唑类抗真菌药
吡咯类抗深部真菌药由咪唑类发展到三唑类。
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第三代吡咯类属于三 唑类。
13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四)
抗真菌药的分类(四)
唑类抗深部真菌药分类
主要内容


前言 抗真菌药物各论
二性霉素B 氟胞嘧啶 三唑类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泊沙康唑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
3
前言(一)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简述
侵袭性真菌感染常常是医院感染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 ,念珠菌病病死率达40%,侵袭性曲霉病病死率达50%以上 。
真菌与哺乳动物细胞同属于真核细胞,抗真菌药物作用 于真菌细胞同时也易对人体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此外,临床 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有限、用药剂量较大、疗程长,因此 不良反应较多,毒性较大,成为临床应用抗真菌药的主要瓶 颈。 掌握各类抗真菌药的PK/PD特点和不良反应,对于临床 合理选择和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深部真菌感染至关重要。
28
抗真菌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必要性

常用检验项目临床意义ppt课件

常用检验项目临床意义ppt课件

粪便常规检查
1.A 粪便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通 过对粪便的性状、成分和显微镜检查,有助于 诊断消化道疾病、肝脏疾病以及其他全身性疾 病。
1.B 粪便常规检查包括粪便颜色、性状、红细
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指标,通过对这 些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判断是否存在 消化道出血、炎症、感染等疾病。
03 免疫学检查
乙肝两对半
• 乙肝两对半是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用于判 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感染的具体类型和病毒复制 情况。
乙肝两对半
HBsAg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表示感染乙肝病毒。
HBsAb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乙肝两对半
01
HBeAg
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详细描述
通过病毒分离,可以获得病毒的纯培养物,用于后续的病毒鉴定和基因测序。病毒鉴定可以确定病毒的种类和亚 型,有助于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05 尿液与粪便常规检查
尿液常规检查
• 尿液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通过对尿液的性状、成分和沉渣进 行检查,有助于诊断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
常用检验项目临床意 义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血常规检查 • 生化检查 • 免疫学检查 • 微生物学检查 • 尿液与粪便常规检查 • 其他常用检验项目
01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白细胞计数
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白细胞计数升高常见于感染、炎症等;降低则常见于免疫 缺陷、放化疗等。
尿素氮(BUN)、肌酐(CRE)
反映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升高常见于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疾病。

20例重症患者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

20例重症患者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

20例重症患者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重症患者进行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我院2012.5-2013.5间使用替考拉宁治疗并有测定谷浓度的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0例患者在起始时均给予负荷剂量,其中18例达到有效浓度>10mg/l,血浆白蛋白对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CRRT患者血药浓度水平低于未进行CRRT 治疗者。

行CRRT治疗者,在使用负荷剂量后400mg、qd更佳,但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结论: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更好地提高用药的有效性,实现个体化给药。

标签: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CRRT替考拉宁是继万古霉素后研制的治疗格兰阳性球菌的糖肽类抗生素,由于化学结构上增加了脂肪酸侧链,而且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所以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显示了良好的特性。

替考拉宁组织穿透力强,能在细胞内浓集,半衰期显著延长。

替考拉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适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

[1]MacGowan 等研究表明,治疗中重度感染,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min)应大于10mg/L。

[2]Matsumoto等进一步研究认为治疗MRSA感染,替考拉宁Cmin应大于13mg/L,[3]因为病人体质各异、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特殊性,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等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对特殊人群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以明确替考拉宁是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4-5]目前国内尚未对替考拉宁血药浓度开展常规监测,而且目前报道的文献也大部分为科研型,对临床实际用药后进行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资料很少。

本文通过对我院使用替考拉宁过程中有测定血药浓度的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更贴近临床实际,以期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2012.5~2013.5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重症感染住院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患者。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迅速发展的今天,免疫抑制药物必须进行TDM。
外科医生也涉入了该领域。TDM最新进展遗传
药理学,使TDM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
患者的基因分型来制定个体患者的用药剂量,
进一步提高疗效。
A
8
3 TDM的测定方法
3.1 光谱法
3.1.1 紫外分光光度法 3.1.2 原子吸收(AAS)法 3.2 色谱法
4.10 在个别情况下确定病人是否按医嘱服药。
A
13
5 监测药物的种类 常用于监测的药物及种类见表1
表1
监测的药物及种类
类别


1、强心苷类 地高辛、洋地黄毒苷
2、心律失常药 普鲁卡因酰胺、异丙酸胺、普萘洛尔、奎尼丁和利
多卡因
3、抗癫痫药 苯巴比妥、苯巴比妥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丙
米酮、乙玻琥胺、酰胺咪嗪
开展了该项工作,目前TDM已逐渐涉及全国,
已形成一批初具规模,形式各异的TDM实验室,
我国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文件明确规定,TDM
已成为评选三级医院的必须条件之一。TDM监
督的药物品种年增多,论文逐年增加。卫生部
临检中心开展了全国TDM室间质评活动。参加
单位和及格率逐年上升。
A
6
2.2 TDM研究进展
谢产物浓度,探索血药浓度安全范围,并应
用各种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佳剂量及给药
间隔时间等,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从而使
用药物安全、有效和经济。
A
3
1.2 TDM的目的 TDM的开展改变了按常规
剂量用药的传统做法。可以利用血药浓度来
调整给药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
应的目的,使医生在用药时能够“心中有
理学与药物浓度测定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简称TDM)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在临床医学领域内崛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目的是通过测定血液或其它体液及组织器官中药物的浓度,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并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确定给药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早在1927年科学家Wuth就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建立了为精神病患者检测血清内溴化物浓度的试验。

发达国家的医院早在30多年前就相继建立了TDM研究室,其中抗癫痫药物TDM就是开展最早、最典型而且卓有成效的例子。

1983年后,我国卫生部也要求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并将其列为常规项目开展。

但我国医院治疗药物监测的兴起还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和先进分析仪器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普及起来的,并在不同治疗领域拓宽和加深。

现在对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等)、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物、抗肿瘤药物、抗艾滋病药物等根据临床需要都可开展检测;TDM也应用于新生儿和孕妇、药物滥用者等。

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特点: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治疗浓度范围与中毒浓度很接近,如地高辛。

2)药物无一明显的、可观察的治疗终点或指标,无及时的、易观察的、可预知疗效的临床指标去调整剂量,如抗癫痫药物。

3)剂量、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不可知,同一剂量,不同患者可出现有效、无效、中毒等不同反应,如苯妥英钠。

4)药物中毒与无效时均危险,如抗排异药物。

5)药物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中毒之间有一个较好的关系。

有时用药目的也决定是否需要监测血药浓度,例如,氨基糖苷类药物用于严重感染常需监测,当低剂量用于轻度感染和尿路感染时可不必监测,在这种条件下中毒危险小且治疗失败的结果不严重。

另一个例子是利多卡因,短时静滴时可依靠室早发生频率来调整给药速度,治疗终点容易确定,疗程短,中毒危险小。

血液药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液药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液药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血液药物浓度测定是指通过检测人体静脉或动脉血液中药物的浓度水平来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过程中,对于个体化治疗、药物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可帮助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不同的,因此,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从而达到个性化治疗的目的。

其次,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可用于药物剂量调整。

一些药物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中毒,剂量过低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准确评估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和相应的疗效,从而实现合理调整药物剂量的目的。

此外,血液药物浓度测定还可用于监测药物相互作用。

许多药物都会干扰其他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其药物浓度水平,导致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定期监测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最后,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与其浓度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通过监测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及早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总之,血液药物浓度测定在个体化治疗、药物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定期监测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更好地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PK和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药物的PK和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及自身免疫力有关

虽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可替代不同组织中浓度以及产生毒性反应器官
中药物浓度,但在血管浓度与效应关系不肯定情况下就存有困难【2】
[1]Andes D,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47:1179-86 [2]Andes D,Infect Des clin North Am 2006;20:679-97
(环戊缩酮)
20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一)
抗真菌药的分类(十一) 伊曲康唑类(苯乙基环氧戊环三唑类)
链三唑类(3位侧链,4-5个芳环) 长
21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二)
两类抗真菌药物化学结构的不同, 决定了两类抗真菌药物不同的“命 运”!
22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三)
作用机理
1、三唑类抗真菌药分子中
抗真菌药物应用困难

多数抗真菌药物药效学/药动力学关系尚不够明确与完整【1,2】 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病情复杂,其治疗效应尚与患者基础疾病
及自身免疫力有关

虽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可替代不同组织中浓度以及产生毒性反应器官
中药物浓度,但在血管浓度与效应关系不肯定情况下就存有困难【2】
[1]Andes D,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47:1179-86 [2]Andes D,Infect Des clin North Am 2006;20:679-97
N R2
中心碳
(3位侧链)
A
N
N
CH2
C
R1 X
X
16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七)
抗真菌药的分类(七)
目前临床应用或正在研究的三氮唑类按其结构类型可分为 两类 1、氟康唑类(芳基三氮唑丙醇衍生物)

药物的PK和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药物的PK和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其它
环吡酮胺、阿莫罗芬、利拉奈特
整理课件
11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二)
抗真菌药的分类(二)
作用机理分类
代表性 类别
作用于细胞 膜
麦角固醇结合剂
多烯类
代表性品种
两性要素B
作用于细胞 壁
β-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
棘白菌素 类
作用于细胞 膜
固醇14-α去甲基酶抑制剂
唑类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30
氟康唑药动学(一)
由于氟康唑具有分子量小,2位具有羟 基及2、3位具有利于分配的双三唑基团 化学结构,所以在药动学具有非常多的优

整理课件
31
氟康唑药动学(二) 氟康唑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1、吸收完全
在药动学上可增加其水溶性,改善口服时的生物利用度,空腹口 服时生物利用度可达到90%以上,并较少受食物影响。
及自身免疫力有关 ➢ 虽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可替代不同组织中浓度以及产生毒性反应器官
中药物浓度,但在血管浓度与效应关系不肯定情况下就存有困难【2】
[1]Andes D,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47:1179-86 [2]Andes D,Infect Des clin North Am 2006;20:679-97
作用于细胞 核
抑制RNA、DNA合成
整理课件
氟胞嘧啶 类5-氟胞嘧啶12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三)
抗真菌药的分类(三)
唑类抗真菌药
吡咯类抗深部真菌药由咪唑类发展到三唑类。 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第三代吡咯类属于三 唑类。
整理课件
13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四)
抗真菌药的分类(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药物中毒与无效时均比较危险 治疗失败会带
来严重后果,如抗排异药物(免疫抑制剂)。
4.7 合并用药 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药物吸收、分布
或代谢的改变,通过血药浓度的监测可以有效地做出校正。
4.8 在常用剂量下 无治疗反应,需查找原因的患者。
4.9 特殊人群 如新生儿、孕妇、老人等患者。
4.3 需长期使用的药物 如抗癫痫药(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 戊酸钢等)。
4.4 一些中毒症状与原疾病本身症状类似的 药物
如本妥英钠中毒引起的抽搐与癫痫发作 不易区别。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4.5 患有肝、贤、心脏和胃肠道等脏器疾病的患者
这类患者可明显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因此 这些病人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随时调整给药方案。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2 TDM的历史及研究进展
2.1 TDM的历史 发达国家的医院早在30 年前就相继建立了TDM研究室。及时解释和 处理用药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帮助医生 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效地避免了不 合理用药、错误用药乃至滥用药物的倾向, 从而保证了药物治疗效果。TDM的国际学术 机构是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会 (IATDMCT),是一个独立的学会组织,下 属6个分会。目前已召开了九届国际TDM学 术会议。并创办了杂志。
理学与药物浓度测定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1 治疗药物监测概况

1.1 TDM的定义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
近20多年来形成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支,是临
床药理学与药物浓度测定技术紧密结合的结
果。其通过各种现代测试手段,定量分析生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3 TDM的测定方法
3.1 光谱法
3.1.1 紫外分光光度法
3.1.2 原子吸收(AAS)法
3.2 色谱法
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3.2.2 气相色谱(GC)
3.2.3 薄层色谱法(TLC)
3.3 免疫学法
3.3.1 放射免疫法(RIA)
3.3.2 酶联免疫分析法(EIA)
3.3.3 荧光免疫测定法(FIA)
3.3.4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
3.4
高效毛细管血液药电浓度测泳定和临技床意术义 (HPCE)
3.5 测定方法的选择 一种药物往往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进行
测定。选择方法时,除考虑药物的理化性 质外,还应考虑分析方法的特点及临床要 求。所选用的测定方法应具有能测定出药 物最低有效浓度的灵敏度,而且检测要准 确度高,速度快,以适应临床需要。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2.2 TDM研究进展
2.2.1 检测方法学的发展方向:TDM的兴起和发展与分 析技术的飞跃是分不开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采用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TDM。60年代末气相色谱(GC) 开始用于血药浓度检测。70年代中期用免疫分析法, 放射免疫法(RIA)目前已基本不用,70年代中期用免 疫分析法,放射免疫法(RIA)目前已基本不用,至今 只用于地高率等少数药物的分析。70年代中期,酶联 免疫法(EIA),使TDM实现了自动化分析。荧光偏振 免疫(FPIA)法是美国Abbot公司的专利,大大提高了 TDM的实用价值。 80年代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测定血药浓度。近年来液质联用(HPLC-MS)技术为体 内药物检测提供了更加敏感、特异、高效的浓度测定 方法。目前,进行TDM最常用的仪器为TDX(美国雅培 公司产品,属FPIA法)血液和药浓H度P测定L和C临。床意义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我国1986年3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学 术会议,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数家医院已先后 开展了该项工作,目前TDM已逐渐涉及全国, 已形成一批初具规模,形式各异的TDM实验室, 我国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文件明确规定,TDM 已成为评选三级医院的必须条件之一。TDM监 督的药物品种年增多,论文逐年增加。卫生部 临检中心开展了全国TDM室间质评活动。参加 单位和及格率逐年上升。
血液 药浓度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 患者经相同途径接受相同剂量药物后,治疗 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患者疗效显著,有的 患者没有疗效或疗效甚微,而另一些患者却 已出现了明显的毒性反应,疗效好又没有毒 性反应的只占按受治疗患者的一部分。虽然 血药浓度能反映疗效,但血药浓度不能解释 所有问题。于是产生了一门新型的医学边缘 分支学科,治疗药物监测(TDM),他是20世 纪药物治疗学划时代的进展之一,是临床药
2.2.2 TDM药物的发展方向:能被监测的药 物种类逐渐增多。除了早期测定的抗癫药物 (8种)、心血管药、抗生素等药物外,新近 增加了抗精神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病毒药 物(HIV)、抗肿瘤药物及新药研究等都需要 开展TDM工作。在肝、肾、心、肺、骨髓移植 迅速发展的今天,免疫抑制药物必须进行TDM。 外科医生也涉入了该领域。TDM最新进展遗传 药理学,使TDM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 患者的基因分型来制定个体患者的用药剂量, 进一步提高疗效。
物样品(包括血、尿、唾液等)中药物及代
谢产物浓度,探索血药浓度安全范围,并应
用各种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佳剂量及给药
间隔时间等,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从而使
用药物安全、有效和经济。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1.2 TDM的目的 TDM的开展改变了按常规 剂量用药的传统做法。可以利用血药浓度来 调整给药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 应的目的,使医生在用药时能够“心中有 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用药(包括加量、 减量、换药、停药等)的盲目性。最终目的 是没法使药物在病人中发挥最佳疗效,而不 良反应最小。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4 TDM的适应范围
TDM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用药,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需要进行血药浓度测 定,只有符合下列条件的药物才有必要进 行血药浓度测定。
血液药浓度测定和临床意义
4.1 安全范围较窄的药物 如地高率、氨茶碱、环孢霉素、氨基糖 苷类抗生素、锂盐等。
4.2 药动学呈非线性特征的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