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宁夏以干旱气候为主 日照充足强烈干燥
宁夏以干旱气候为主日照充足强烈干燥宁夏以干旱气候为主,日照充足,气候干燥。
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对宁夏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特征、农业、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阐述宁夏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当地的影响。
一、地理特征宁夏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沙漠环绕其大部分区域,尤其是海西蒙古沙漠、贺兰山沙漠和洪水河沙漠。
这使得宁夏面临极度干旱的气候条件。
加之海拔较高,地势相对较低,山地较少,水源稀缺,使得干旱气候在宁夏地区得以进一步加剧。
二、农业宁夏干旱的气候条件对农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由于缺乏充足的水资源,农作物种植面临很大的挑战。
传统的农业模式难以为继,农业发展面临困境。
然而,宁夏人民积极探索适应干旱气候的农业技术,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利用滴灌、节水灌溉等水利技术,提高了灌溉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适应性强的农作物、耐旱性较强的植物得到了广泛种植。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宁夏干旱气候对农业的不利影响。
三、人居环境干旱气候对宁夏的人居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缺水是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
宁夏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改善了供水条件。
特别是利用地下水资源,建设了大量的水井和水塔,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宁夏注重城市绿化、建设公园和植树造林,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的舒适度。
四、生态环境干旱气候对宁夏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宁夏的植被覆盖率较低,沙尘暴频发。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宁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进行荒漠化治理,加强沙漠边缘的植被覆盖,减少沙尘暴的频发。
同时,在资源利用方面,宁夏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大力推广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总之,宁夏以干旱气候为主,这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然而,宁夏人民勇于探索、积极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在适应干旱气候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宁夏将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分析 半湿润区 次生盐渍化 土地盐分聚集 气候干旱 水分蒸发旺盛 灌溉不当 地下水位上升 干旱、半干旱区
土
壤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 喀什经济特区区位条件分析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土地退化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气候异常等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化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红漠化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西北地区、藏北高原、 东北西部和华北北部
西南喀斯特地貌区
次生盐渍化
红漠化
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东南丘陵地区
(二)荒漠化的原因分析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塞上江南”
高山冰雪融水、 地下水
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著名农产——小麦、甜菜、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长绒 棉(南疆); ▲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 积累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 建筑。它由直井、暗渠、明渠、蓄水池几部分组成。修凿 直井是为了方便人们疏通暗渠。暗渠可使水在自流过程中 避免大量蒸发。暗渠同明渠接头处的蓄水池,为蓄水用。
1、自然原因
(1)干旱是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①有大片的戈壁和沙漠(基本条件) ②有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 干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风沙 旱 易活动(动力因素) (2)气候异常是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生 态 脆 弱
抑制
多雨年 多年持 续干旱 降水的 变率大
温带大 陆性气候
加剧
出 现 异 常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地形特征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吐鲁番盆地
呼伦贝尔高原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一、考点分析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2)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体现(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二、例题分析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1~2题。
表1新疆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表2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1.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B.荒漠化主要是由滥伐林木造成的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2.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农牧活动造成的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D.新疆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和地表径流答案1.C2.D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2,由表1可知,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是111.32万km2,由此判断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故A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风蚀,故B错误;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故C正确;由表1可知,有人类活动的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面积相对较小,未利用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由此判断荒漠化大部分发生在无人类活动的地区,故D错误。
第2题,由表1可知,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未利用土地,说明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不是人类活动,故A、B、C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风蚀和水蚀,即和近地面的水平气流(风)和地表径流(水)的侵蚀有关,故D正确。
三、跟踪训练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
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
下面左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
据此回答1—3题。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版新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考点一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2.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2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体现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②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干旱会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4.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5.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6.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7.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①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③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题组一荒漠化的形成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厘米~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解析1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2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3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题组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015·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2~3题..2.“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3.“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 2.C 3.D解析第2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第3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植树造林;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考点二水土流失1.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2.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土壤要素被侵蚀;会进一步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3.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3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题组一水土流失的危害1.2015·上海地理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任答一点即可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解析第1题;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千米或几十千米..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黄土塬到黄土梁再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第2题;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第3题;有利可以从对黄土地貌的改善分析;不利可以从对土质的影响分析..题组二水土流失的治理2013·江苏地理读下图;回答2~3题..2.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A.拦沙蓄水B.发电灌溉C.防洪抗旱D.调节气候3.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甲——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答案 2.A 3.D解析根据经纬度、海拔判断;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第2题;图示堤坝修建在沟谷地区;主要作用是拦沙蓄水..第3题;甲处是塬地;要平整土地;乙处是陡坡;要封坡育林育草;丙处是缓坡;可修筑梯田;丁处是沟谷;要打坝建库..练出高分模拟题组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该区域在荒漠化之前;盛产优质向日葵的自然条件是A.光照强B.气温年较差大C.土壤肥沃D.地形平坦2.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3.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B.①②种草、③种树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答案 1.A 2.B 3.C解析第1题;能使农作物品质优良的自然因素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图示区域降水稀少而光照强..第2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第3题;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的②③由于降水少而适宜种草..读图甲“黄河中游局部地区图”及图乙“该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统计图”;回答4~5题.. 4.据图分析A.人口密度越高;侵蚀强度越大B.侵蚀强度仅与人口、植被有关C.生态恶化使区内人口大规模外迁D.阔叶林带环境人口容量较大5.该区域A.地势总体南高北低B.自然带分异的基础是水分的差异C.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D.河流治理的核心是水污染防治答案 4.D 5.B解析第4题;图乙显示侵蚀强度并未随人口密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大;图乙给出了侵蚀强度与人口、植被的相关性;并非指侵蚀强度与其他因素无关;比如降水;由题目给出的信息无法判断区内是否出现人口大规模外迁;阔叶林带人口密度最大;说明阔叶林带自然条件更优越;比如降水更丰富;土壤更肥沃;环境人口容量更大..第5题;图甲中河流流向表明区域内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本区是传统农耕区向畜牧区的过渡地带;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过度开垦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黄河中游河流治理的核心是防治水土流失;区域内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降水逐渐减少;气候由渭河平原的半湿润气候逐渐过渡到陕北的干旱气候;因此自然带分异的基础为水分..下表列出了我国某地区不同类型土地上的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统计数据..据此回答6~7题..6.A.耕地上的侵蚀量是人工松林地的1000倍B.人工松林地的径流量仅为草地的1/40C.地表侵蚀量随植被覆盖率的提高而增加D.地表径流量随植被覆盖率的提高而减少7.从上表所揭示的原理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A.草原地区若过度放牧;地表侵蚀量会大大减少B.山坡上若毁林毁草;会增加地表径流量;加剧水土流失C.森林地带侵蚀量是微小的;若砍伐森林对区域环境影响会很大D.我国幅员辽阔;耕地资源丰富;人地关系和谐答案 6.AC7.BC解析第6题;由表中数据可计算出;耕地上的侵蚀量是人工松林地的10000倍;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侵蚀量应该越小..第7题;山区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使地表径流量增加;流速加快;从而加大对地表的侵蚀力度;影响区域环境..8.西辽河流域面积约为13×104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材料二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1西辽河属于________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着的作用是什么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答案1外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2“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3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解析第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第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高考题组2014·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双选A.保障城镇用水B.开发水能资源C.蓄水灌溉农田D.发展水产养殖10.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双选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答案9.AC10.CD解析第9题;绿洲在沙漠戈壁中;河流水量小;故在此处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一定不是开发水能资源和进行水产养殖;而是保障城镇用水与农田灌溉..第10题;该地为沙漠中的绿洲;气候干旱;且山区地形崎岖;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进而影响环境;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营造防护林网等措施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11.2014·广东文综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答案 D解析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沙漠中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从而利于静止沙丘形成和流动沙丘转化为静止沙丘..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风速;降低风的携沙能力;促使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减少风沙流中的颗粒物含量..2013·重庆文综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12~14题.. 12.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13.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14.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2.B13.D14.A解析第12题;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地形起伏大;坡面水流流速快;冲刷能力强;水土流失严重;地形平坦地区;水土流失较轻..气候—主要是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强度..植被—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人类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第13题;本题中涉及的是年产沙量;因此“流域产沙量”的测定;不可能对“每次”暴雨造成水土流失量进行测定;又因测量对象是整个流域;所以泥沙收集池应设置在流域出口处..第14题;在低山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越大;坡面水流流速越快;流水冲刷能力越强;水土流失越严重;单位面积产沙量越多;即单位面积产沙量与坡度呈正相关;坡度25°以下地区;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随坡度增加急剧加重;单位面积产沙量快速增多;坡度25°以上地区;农业活动以林牧业为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较小;随坡度增加;单位面积产沙量变化不大;①曲线符合水土流失的一般规律.. 15.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b.气温年较差大c.降水集中d.植被破坏严重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答案1c d2风力作用3③⑤土地荒漠化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差异;因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密切相关..1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属于季风区;暴雨发生的频率较高;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植被覆盖少、山地地形等都是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条件..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属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3根据图中各序号的位置和黄河、长江流域的范围作出选择;①工程位于西北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4④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①地的河西走廊地区位于祁连山北麓;地形较为平坦;但气候干旱;降水少..。
高二地理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一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⑴形成⑴主要表现⑴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⑴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二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学习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之后,理应关注区域的发展。
区域发展一方面要对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
因为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本章就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展开探讨。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通常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就其自然属性而言)等。
陆地自然资源中有一部分为人类提供能源,我们称之为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的采掘加工是能源工业的主要任务。
能源工业的产品包括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的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等;还有对一次能源进行加工和转换的二次能源,如电力、煤气等。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工业的发展不断提出更新、更强、更高的要求。
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能源资源条件密切相关。
首先从能源的产销分布看,我国的能源资源丰富。
但是分布不均。
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能源产销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性客观上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还将长期存在。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特征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特征西北干旱区是中国的重要地区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特征而闻名于世界。
其地理位置北纬35°30′-49°08′,东经73°40′-104°47′,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
本文将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方面,为您介绍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特征。
一、气候特征西北干旱区的气候特征是寒冷干旱、风沙天气多。
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冬季长,夏季短。
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风向偏西北,气旋活动频繁,雨量很少。
冬季时常受冷空气和风沙袭击,严重的雪灾和旱灾使得这个地方的气候对于农业有很大的影响。
二、地形特征西北干旱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差较大,有大量的山脉和高原。
大部分区域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与此形成的特殊的微气候条件,使得该地的气候更加干旱。
此外,该地区尚有莽莽大漠、甘肃峡谷等特征明显的地貌。
整个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明显,真正意义上成了西北干旱区的大自然风光。
三、水文特征由于缺乏降雨,加之河流泉眼常年干涸,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极为匮乏。
流经该区的黄河、洛河等河流大部分发源于外地,同样的,沙漠里的吐鲁番地势低,盐碱地多,灌渠自然不成。
仅仅是位于甘肃西部的祁连山地区,由于长期积累的积雪,才成了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四、植被特征植被是地球上自然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种。
在西北干旱区,独特的干旱气候和特殊的地形条件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植被。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植被分布十分分散、稀疏、贫瘠,大多数区域是以荒漠为主,草原、林地面积较少。
其中,荒漠植被特别突出,以天山沙漠和库姆沙漠为代表,故民间俗称其为“地狱”。
总之,西北干旱区被誉为中国少有的自然环境特征的集成地,这些特征深刻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具体内容: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希...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3、基本过程: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干旱荒漠的自然特征
干旱荒漠的自然特征
干旱荒漠是指一种气候区域,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 极低的降水量:干旱荒漠的降水量非常少,通常每年不超过100毫米甚至更少。
这导致该地区非常干燥,无法满足大部分植物和动物的需要。
2. 高温和极端温差:干旱荒漠通常拥有非常高的气温,尤其是在白天。
夏季的温度经常超过40摄氏度,甚至达到50摄氏度以上。
而夜晚的温度则会大幅下降,形成极端的温差。
3. 缺少植被:由于极低的降水量和干燥的气候,干旱荒漠缺少大规模的植被。
只有少数适应干旱条件的植物能够生存下来,通常以多肉植物、仙人掌等为主。
4. 多沙石地形:干旱荒漠中地表通常以沙地、砾石、岩石等为主,形成沙漠景观。
由于降水少,地表水分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贫瘠,缺乏植物生长的条件。
5. 常见的地貌特征:干旱荒漠经常出现的地貌特征包括沙丘、盐沼、石漠、峡谷等。
这些特殊的地貌形成主要是由于风蚀、水蚀和地壳活动等因素影响所致。
总体来说,干旱荒漠的自然特征是极度干燥、缺水和贫瘠,植被稀少,地貌多样且特殊。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布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通常将年降水量小于200(或250)毫米的地区划为干旱区,年降水量200(或250)—500毫米的地区划为半干旱区。
用这种降水量指标衡量,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世界大陆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总面积约为4800万平方公里,占大陆面积的三分之一,遍及世界各大洲50多个国家的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区的面积约为280万平方公里,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区的面积约为21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西起西北国界,东达大兴安岭西麓,大约包括16个省、市、自治区的965个县,其总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有耕地约7.7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1%,其中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占65%,特别是内蒙古包头以东的长城沿线和黄土高原的广大地区,99.7%的耕地都是旱地。
而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的83%又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所以干旱是西北区最主要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灾害。
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农业气候的主要特征,一是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多,农作物光合生产潜力大。
二是热量条件较好,可使农作物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温度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光合物质的累积。
三是降水量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匀,农业干旱频率高,农作物产量较低。
面积辽阔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不仅是世界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而且在现代农牧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美国以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为主的西部17个州,提供给这个国家80%以上的农牧业产品;苏联中亚干旱和半干旱区,近年来提供全苏45%的商品粮;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区,农牧业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是小麦、玉米、棉花和杂粮以及畜产品的生产基地。
西北内陆干旱平原,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其外围有高山环绕,山区有较大而稳定的降水,每年通过428条大小内陆河流,为山前平原提供约787亿立方米的出山径流量,形成许多串珠状的灌溉绿洲,很适宜发展瓜果、甜菜等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生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3、基本过程: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三项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两条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4、五条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西北地区
气候 小结: 干
旱 少 雨 的 温 带 大 陆 性 气 候
成因:深居内陆,距海洋远; 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冬冷夏热 气温日、年较差大 降水稀少 光照强 多大风天气
多沙尘暴天气(有风、有沙)
寒潮 暴风雪
灾害性天气
读“西北地区”,回答:
• 山脉:A___阴__山______;B__祁___连__山____;C__阿__尔__泰__山__; D____天__山_____;E___昆__仑___山___;F_阿___尔__金__山__。H___贺__兰__山____。
盛产小麦、水稻、 棉花、瓜果、甜菜。
(2012.海南高考)图6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
品种,近年来深加工,产品远销各地。
1. 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
树,主要是因为其
A
A. 耐旱
B. 耐涝
40°
C. 抗病虫害
D. 占耕地少
2. 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
城镇
自然灾害是
D
100
中温带
暖温带
<200毫米
>50毫米
内流河为主,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 内流河为主,塔里木河是我国 最长的内流河
稍好,多固定沙丘
极差,多流动沙丘
六.土壤
西北地区自然景观
“雅丹”地貌
移动沙丘
风蚀蘑菇
发育差,多沙质沉积物
自然 小结:
深居 内陆
地形 阻挡
气候
干旱(大 陆性强)
河流:西北地区河流少,多属内流河;水量 小,汛期短,多为季节性河流,冬季普遍断 流;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大;
120°
大 呼伦贝尔草原 兴
安 岭
地质学知识:内陆干旱区的地貌发育分析
地质学知识:内陆干旱区的地貌发育分析地貌发育与内陆干旱区息息相关,因此在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时,需要深入了解干旱区的地质特征、气候条件等因素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内陆干旱区的地貌发育。
自然条件干旱区的气候和水文条件是影响地貌形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内陆干旱区的气候条件特殊,干旱程度强烈。
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温度变化大等气候条件使得内陆干旱区的地貌形态与一般地区存在很大不同。
首先,在内陆干旱区,侵蚀作用比沉积作用更加显著。
缺乏降雨的内陆干旱区,如果没有其他流域补给,河流水量较小,流速缓慢,河势缓,河流侵蚀力较低,但是,由于降雨量极少,河流床面几乎无水流冲击和扩大侵蚀力的作用,只能依靠其他力量进行侵蚀。
强烈的风蚀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作用,最终导致盆地内降低的地区逐渐被侵蚀,形成深邃的河谷和大量的陡峭悬崖。
其次,内陆干旱区的现代流域和古河流模式也大不相同。
由于干旱程度极大,降雨较少,多数河流在冬季霜冻时,河床水位降低,流速减小,流域范围缩小。
干旱区又大风起伏,风可以割蚀和风化河流侧壁,形成巨石或风雕地貌。
最后,强烈的蒸发和沙漠化是内陆干旱区地貌发育的另一个特征。
内陆干旱区年蒸发量很大,表层沙土层容易失去水分,形成高原、盆地、沙漠。
沙漠是最极端、最典型的干旱区类型,沙漠地貌共有南北两大区系:沙漠高突区和沙漠平原区。
沙漠高突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沙漠平原地区则以中亚为主,两大类型沙漠的形成都受到了自然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内陆干旱区地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类不断发展,内陆干旱区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内陆干旱区,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是导致地貌演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内陆干旱区更与之相关联的河流干涸情况不断加剧,导致水资源短缺,并且,由于干旱区域天气与湖泊的蒸发强度巨大,导致大面积湖泊消失。
湖泊消失对干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对干旱区地貌形态的演化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经过多年围封禁牧和生态治理,内蒙古浑善达 克沙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恢复 。
思考:
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 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 这是为什么?
点拨:
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 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紧 紧 相 邻 的 沙 漠 和 绿 洲
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 点拨: 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 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 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 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4.西北地区的经度差异
西
降水 海陆位置 载畜量
少
距海远 小
部
以下 200mm以上
荒漠化
1.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 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 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 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土地生产力 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化的景观。
2.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 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3.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
(1)过度樵采 为了增加收入
无节制采挖药、菜 严重破坏草场 人口激增 过度樵采 加速荒漠化 燃料需求多
樵采天然植物 破坏固沙植物
在干旱区,土地的植物产出极为有限。而在缺 乏能源的地区,人们仍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 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2)过度放牧 短期的经 济利益 超载放牧 草场载畜 量降低 土地沙化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结 构被破坏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进程
干旱地区的地貌特征
干旱地区的地貌特征
在我们生活当中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加了解这方面知识,才能更好的去保护我们的生活。
那么
地貌特征
干旱区在地貌特征方面常以风沙地貌或荒漠地貌为主,形成沙漠、戈壁和雅丹地形。
赵松乔(1985)把中国沙漠、戈壁为主体的荒漠地区归纳成两种模式,一是内陆盆地式,从盆地中心开始,依次为流动沙地→固定半固定沙地,土质平地及绿洲→堆积戈壁→剥蚀-侵蚀戈壁→侵蚀-剥蚀山地。
其空间结构以盆地中心作同心状分布。
二为蒙古高原式,空间结构从高原本部向外缘山地及外沿地区作放射状排列,可分两个亚型,在干旱区为广阔剥蚀戈壁(高原中心)→流动或固定、半固定沙地→边缘山地→黄土堆积(外沿地区)。
中国干旱区外缘山地,由于其高大的山体截取高空气流中的水汽,因此获得较多降水,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700-800mm,甚至更多,因此在山地可形成河流,河川径流出山口以后,分散流经于由戈壁构成的极易渗漏的冲积扇上,河水即强烈渗漏。
中国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有利:草场广布可发展畜牧业 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
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不利:气候干旱、、灌溉水源不足、风
沙危害严重、生长期短、多冻害
2、农牧业生产特点
(1)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基地: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 著名牲畜:三河马、三河牛等 措施:培育良种;加强人工草场建设; 开辟水源改善牧区交通运输条件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沙的漠巴丹化吉盐林沙碱漠化,腾格里沙漠,
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说明内蒙古沙漠地区 生态环境治理目前最为重要。
土地荒漠化问题
土地荒漠化问题
•形成原因
气候干旱及异常 地表物质松散
大风吹扬
土地荒漠化问题
•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环保意识。
温带大陆性 气候
冬冷夏热,全年干旱少雨, 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日 照强,多大风。
准噶尔盆地受西 风影响,来自于 大西洋和北冰洋 的水汽可以进入 盆地内部,降水 略多于南疆。
干旱
原因:深居 内陆,距海 远,并有山 岭阻挡,受 夏季风影响
小。
分析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特征?
区域内部的自然环境差异
评价西北粮棉产区发展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
有利: 地形平坦 夏季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 土壤肥沃 有灌溉水源
例如:吐鲁番瓜果甜主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糖分积累
不利:气候干旱,降水少 冬春季的低温冻害、风沙等 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 水资源相对不足
地理课件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 聚集而形成。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时期 古代(唐宋后) 近代(清代后) 现代(建国后) 人为因素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
5.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a.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
长城以北 b.行政区范围: 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 c.气候范围 :
降水量在400mm 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 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A
B
C
分析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特征?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c.调节农、林、牧地之间的用地关系 e.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f.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 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加速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和不合理利用。
塔里木盆地
1 活动:请将下列景观与实地一一对应。
3
C
B
A
2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成因 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挡, 海洋水汽很少输送到这里。 ②东西跨经度广,降水自东 向西减少。
2.表现 ①地形 以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吐鲁番盆地——天山山间断层陷落而成,盆地中的艾丁湖是 我国陆地上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
的铁路接轨。
南疆铁路(哈密——喀什):对发展南疆经济和开
发资源起到重要作用(对石油和棉花生产有利)。 民航事业发展迅速
乌鲁木齐、喀什、伊宁、海拉尔都建有航空港
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工程
• •
(1)西气东输工程线路:
我国天然气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五大气 区,其中四大盆地气区分布在陆地,具体包括 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陕甘宁盆地和柴达木 盆地。这四大盆地的气区全部分布在我国中西 部。 • 主干线沿途经过的主要省份有:新疆、甘 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 上海。
准噶尔盆地
塔 里 木 盆 地
典型例题
例题1:(06年上海卷)阅读“甘
肃省地理简图”,结合已掌握的地 理知识,归纳甘肃省自然地理特征, 并就该省的经济发展作相关分析。 • (1)甘肃省位于我国 西北 部, 西南以 祁连 山脉为界与青海省 • 相邻,地处地势第 二 级阶梯, 著名的河西走廊呈 西北—东南 走 向, 黄河 河流经本省省会 兰州 市。 •
一、位置和范围
• 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 阿尔金山以北 • 地形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 河西走廊、呼伦贝尔草原;天山、阿尔泰山、阴 山 • 面积、人口:面积占全国30%,人口占全国4% • 民族:主要是汉族,约占人口的3/4,少数民族有 内蒙古、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加速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的沙质土壤地区,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五、不同时期的荒漠化
六、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措施
阅读图2.3回答思考题2
阅读图2.3回答思考题2
天山北部水气主要来源于北冰洋, 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的升高 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 响,南疆和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 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 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 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 —— 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 化荒谟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 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至关重要的作用。多 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c.调节农、林、牧地之间的用地关系 e.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f.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 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 聚集而形成。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时期 古代(唐宋后) 近代(清代后) 现代(建国后) 人为因素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
东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年降水量 不足
贺兰山以西 200毫米以下
内蒙古高原东部 200毫米以上 贺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兰 山 草原
干旱程度
极端干旱区
干旱区
沙漠和戈壁(只在 — 些高耸的山地迎风 自然景观 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 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 要水源)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一、荒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五、不同时期的荒漠化
六、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措施
一.荒漠化
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 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2.过程
3.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变异 (2)人为原因:过度经济活动
4.主要表现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A
B
C
分析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特征?
5.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a.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
长城以北 b.行政区范围: 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c.气候范围: 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
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 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防治的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 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 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3.有效措施 ——恢复自然植被 4.治理重点: 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5.治理措施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 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位 深居内陆 水汽难以到达 置 远离海洋 干旱 地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阻隔水汽进入 形 青藏高原隆起
补充:该区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