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气象卫星遥感原理
气象卫星的结构与原理课件
气象卫星的应用挑战与对策
数据传输和处理 气象预报的精度和稳定性 全球观测和数据共享
CATALOGUE
案例分析:某型气象卫星的结构与原理
某型气象卫星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卫星平台 遥感仪器 数据处理系统
某型气象卫星的遥感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
遥感原理
数据处理流程
某型气象卫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
技术创新
有效载荷
气象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气象 数据,因此有效载荷是气象卫星 的核心部分,包括红外辐射计、 微波辐射计、扫描辐射计等遥感
仪器。
平台
平台是卫星的支撑结构,包括卫 星的机械结构、电子设备、电源、
姿态控制系统等,为有效载荷提 供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
通信系统
气象卫星的通信系统包括上行和 下行链路,用于将卫星收集的数 据传输到地面站和接收地面的指
气象卫星数据可以用于天气预报,通过分析卫星数据,可以预测未来天气情况,提 高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气象卫星还可以观测海洋和陆地表面情况,获取海温和陆地温度、湿度、风速等数 据,为海洋和陆地气象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气象卫星在气候监测中的应用
气象卫星可以长期监测全球气候变化,获取全球气温、降水、风速等数据。
令。
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
01
第一代气象卫星
02
第二代气象卫星
03
第三代气象卫星
CATALOGUE
气象卫星的遥感原理
遥感技术的概述
遥感技术的定义
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的分类
气象卫星的遥感方式
01
02
可见光遥感
红外遥感
03 微波遥感
遥感数据的处理与解析
01
数据获取
02
气象卫星遥感大气的基本原理和资料产品PPT课件
射率φλ
I(λ,T)= φλ B(λ,T)
15
其中,I(λ,T)是普朗克函数,由下式表示:
B(λ,T)=C1/λ5[exp(C2/λT)–1] 其中C1和C2是常数。C2=C1h/k,h是普朗克常数,k玻尔兹曼常数, 发射性质与特定波长有关,并随表面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许多遥 感观测中用8至14μm谱段,发射率一般可考虑为常数(即绝大部分 物质可作为灰体)。象雪和植被这样的物质,它们的发射和吸收明 显与波长有关。
8
波长(m) 6000K(近似太阳)和288K(近似地球)的黑体发射辐射光谱
9
由图看出: (1)理论上,任何温度的绝对黑体都发射波长0~ m的辐射,但温度不同,辐射能力不同,辐射能集 中的波段也不同。例如温度为6000K的物体总辐射能 力比288K大得多。而且6000K温度的物体的辐射能量 主要集中在0.17~4m波段内,而288K温度的物体的 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3.3~80m波段内。 (2)每一温度下,黑体辐射都有一辐射最强的波长, 称为这个温度下发射的辐射峰值,并用max表示,即 光谱曲线的极大值。物体温度越高,其辐射峰值所对 应的波长max越短。
热辐射或温度辐射,这是由于它的产生和大小与温度有关。
(6)微波:这是比红外线波长还要长的电磁波,波长从1毫米到
30厘米,大于30厘米为无线电波。
在气象卫星遥感测量中,主要采用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段,
电磁波谱的各分谱段的划分常没有严格界线,在两谱段之间的边界
是渐变的,可根据使用目的而分,例如把0.38~3.0微米称为反射波
10
3.斯蒂芬—波尔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 1879年斯蒂芬由实验发现,物体的发射能力是随温度、波长
而改变的。由下图可见,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对各波长的发射 能力都相应地增强。因而物体发射的总能量(即曲线与横坐标之间 包围的面积)也会显著增大。据研究,绝对黑体的积分辐射能力与 其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1884年波尔兹曼用热力学理论证明 了这一点。在全部波长范围内对普朗克公式进行积分就可以得到 斯蒂芬—波尔兹曼公式。
气象卫星图象识别和运用
MT-SAT 于 2005 年 2 月 发 射升空。左图
为 2005 年 4 月
12日北京时间 19时红外云图。
四 、气象卫星-观测内容
– 云顶温度、云顶状况、云量和云内凝结物相位的观测。 – 陆地表面状况的观测,如冰雪和风沙,以及海洋表面
状况的观测,如海洋表面温度、海冰和洋流等。 – 大气中水汽总量、湿度分布、降水区和降水量的分布。 – 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 – 太阳的入射辐射、地气体系对太阳辐射的总反射率以
可以获得云层以下的大气垂直温度分布和云中 的含水量。 气象观测专用系统还包括卫星所载的磁带机等数 据存贮装置和数据传输设备。
风云1号气象卫星
二 、气象卫星-发展史
• 1958年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开始携带气象仪器,
1960年4月1日,美国首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试验 气象卫星,成功地用电视摄像机拍摄了清晰的台 风云图。截止到1990年底,在30年的时间内,全 世界共发射了116颗气象卫星,已经形成了一个全 球性的气象卫星网。
气象卫星通常由气象观测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 两部分组成。气象观测专用系统中的主要设备是 气象遥感仪器。目前,常用的气象遥感仪器有三 种: – 多通道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它可以获得可见
光与红外的云图。 – 高分辨率红外分光计:它可以获得大气垂直温
度分布和水汽分布。 – 微波辐射计:它配合高分辨率红外分光计工作,
号A星,2008年5月27日发射成功。
静止气象卫星
即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它在地球
赤道上空静止轨道运行,与地球处于
相对静止状态,运行高度约35800千
米,每隔30分钟左右,就可对大气层完成一次近1 亿平方千米面积的观测。如在赤道上空均匀分布5 颗静止气象卫星,就可对全球进行24小时全面观 测,昼夜不停地提供全球卫星云图资料,测出垂 直高度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力等定量气象资 料。
遥感的原理与应用
遥感的原理与应用1. 遥感的定义遥感是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远距离观测与感知的技术,利用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物体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遥感技术利用电磁波辐射与物体相互作用的特性,通过记录、测量和解释该辐射,可以获取地表和大气的信息。
2. 遥感原理遥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感知和测量地球表面物体物理特性与光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遥感器传播出电磁波辐射时,其与物体相互作用后会发生散射、吸收或反射。
这些辐射回到传感器被接收和记录,并通过数据处理进行解释和分析。
3. 遥感的应用领域3.1 地球科学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如环境变化、土地覆盖变化、通量变化等。
通过长期的遥感监测,可以对地球环境进行评估和预测。
3.2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城市的地形、道路、建筑、绿化等信息,进而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3.3 农业和林业遥感技术在农业和林业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等进行监测和评估,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遥感技术也可以用于林业资源的监测和保护。
3.4 海洋科学遥感技术在海洋科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洋的温度、盐度、色素含量等信息,能够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海洋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5 灾害监测与防范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和防范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洪水、干旱、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供及时的灾害信息,帮助相关部门进行灾害应对和救援工作。
3.6 环境监测与保护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和保护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4. 遥感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以下是遥感技术的一些发展趋势:•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获取更精准的地表信息。
气象卫星遥感大气的基本原理和资料产品PPT课件
段,这一波段的辐射源主要是太阳,卫星接受到的是地(云)面的反
射太阳辐射。按吸收气体分为水汽吸收谱段,二氧化碳吸收谱段等
。由于各个谱段的电磁波辐射特性不一样,所以遥感用的探测仪器
也不一样。可见光波段采用照相方法观测物体,在红外波段以热敏
电阻为探测器的辐射计,不同波段内使用的传感器。
4
5
6
§2 太阳和地球—大气系统辐射及其在大气中的传输特性 一、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是表明在一定温度下,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吸收率
8
波长(m) 6000K(近似太阳)和288K(近似地球)的黑体发射辐射光谱
9
由图看出: (1)理论上,任何温度的绝对黑体都发射波长0~ m的辐射,但温度不同,辐射能力不同,辐射能集 中的波段也不同。例如温度为6000K的物体总辐射能 力比288K大得多。而且6000K温度的物体的辐射能量 主要集中在0.17~4m波段内,而288K温度的物体的 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3.3~80m波段内。 (2)每一温度下,黑体辐射都有一辐射最强的波长, 称为这个温度下发射的辐射峰值,并用max表示,即 光谱曲线的极大值。物体温度越高,其辐射峰值所对 应的波长max越短。
应的波长与温度的关系。从图2.3可以看到黑体辐射极大值所对应 的波长(max)是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的。 据研究,黑体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这
个定律同样可以由普朗克公式通过对波长求导得到极大值。求导
第三章 气象卫星遥感大气的基本 原理和资料产品
§1 电磁波谱和辐射度量 §2 太阳和地球—大气系统辐射及
其在大气中的传输特性 §3 卫星云图观测原理 §4 气象卫星的定量产品简介
气象卫星的结构与原理
气象卫星的结构与原理气象卫星是一种用于观测和监测地球大气现象的卫星。
它的结构和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气象卫星通常由卫星平台、载荷、通信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1)卫星平台:卫星平台是气象卫星的核心部分,用于提供通信、导航和定位、动力供给以及卫星的基本机械结构等功能,保证卫星能够正常运行。
(2)载荷:载荷是气象卫星的观测设备,用于测量大气条件和收集气象数据。
常见的载荷包括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雷达、光学传感器等。
(3)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气象卫星与地面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控制和通信的重要设备。
(4)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用于卫星的定位、姿态控制、姿态变换和轨道控制等。
2.原理:(1)观测原理:气象卫星通过载荷上的传感器和仪器对大气条件进行观测。
其中,红外传感器可以测量大气温度和云层特性;微波传感器可以观测降水、云层、大气水汽含量等;雷达可以测量降水和云层运动;光学传感器可以观测地表温度、气溶胶和大气成分等。
(2)通信原理:气象卫星与地面站之间通过无线电波进行通信。
卫星将观测到的气象数据经过处理后,通过卫星载荷上的通信设备发送到地面站。
地面站接收到数据后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且可以通过指令控制卫星的运行和观测任务。
此外,气象卫星还可以通过星上的导航和定位系统确定自身的位置。
通过对卫星的轨道和姿态的控制,可以保证卫星在指定的轨道上准确观测大气现象,并且及时将观测数据传输到地面站。
总的来说,气象卫星通过载荷观测大气现象,并通过通信系统将观测数据传输到地面站进行分析和利用,以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和预测,对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1-4章 气象卫星遥感原理
③ 横跨轨道扫描红外探测器(CfiS),有1000个红外通道,用于探测大 气的温度和湿度垂直廓线,温度探测精度≤1开,相对湿度探测精度≤10%;
风云气象卫星MVISR探测器的通道序号及主要用途
风云三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全球的温、湿、 云、辐射等参数,实现中期数据预报;监测大范围的自 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探测地球物理参数,研究全球气候 变化与环境变化的规律;为航空、航海等提供全球及地 区的气象信息等。
风云三号卫星与美国、欧洲新一代的极轨气象卫星 一起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三大极轨气象卫星,已纳入世 界气象组织业务气象卫星系统,将在国际对地观测体系 占有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地位,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系统 的重要数据源。
第六阶段:2010年左右后,再更新,进入NOAAO-Q 系列,将分别於2008年,2010年,2013年,2015年发射。
在NOAAO-Q 系列上的新仪器先放在NASA极轨平台上试验, 如果没问题,再移植到NOAA卫星上来。
预计在这一卫星系列上的仪器:功能更强的AVHRR和HIRS, 探测高层大气的AMSU,太阳后向散射紫外辐射仪SBUVR,臭氧 总量绘图光谱仪(TOMS)等。NOAAO-Q系列卫星将可安装有 1000多个通道的红外大气探测器(AIRS)。
第二阶段:从1970到1978年,以美国ITOS卫 星为代表,13颗。
红外波段的图像使人们可以昼夜观测地球大 气,气象卫星的观测做到了全天候,出现了用于 大气温度垂直廓线观测的探测仪。
气象卫星观测数据从空间向地面模拟传递。 由于数据传递过程中夹带了噪音;气象卫星观测 数据的定量处理和应用尚不能做到,卫星观测资 料的应用方法主要还是云图的定性判读。
气象卫星数据处理技术综述
气象卫星数据处理技术综述第一章气象卫星数据的基本概述气象卫星数据是指通过卫星获取到的用于气象预测和科学研究的大气和地球物理学数据。
它们包括卫星图像、温度和湿度、风速和风向、云量和类型以及其他位置和时间相关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检测到不同区域的气象和环境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和天气变化的机理。
第二章气象卫星数据的处理技术气象卫星数据处理技术是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处理气象卫星数据,以获取更有用的信息。
这些技术包括以下几种:1. 图像处理技术卫星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和图像分析等。
其中,图像增强技术可以改善卫星图像的质量,并使其更容易被阅读和分析。
图像分类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区域、时间和天气条件将不同的卫星图像分类。
最后,图像分析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算法来检测、测量和识别不同的元素。
2.数据压缩技术卫星数据是由成千上万的像素组成的,因此需要使用数据压缩技术来减少存储空间的需求。
数据压缩技术将重要的数据从较低质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来,并利用不同的编码和压缩算法来压缩数据。
3.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使用气象卫星的核心技术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将不同波段的辐射数据转化为数字信号,从而生成高质量的卫星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用来监测各种自然灾害、气象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4. 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算法对大量的气象卫星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检测和预测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并找出不同气象变化的原因。
第三章气象卫星数据处理的主要应用气象卫星数据处理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象预测气象卫星数据是气象预测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
通过分析卫星图像、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数据,气象预测者可以准确地预测天气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2.自然灾害监测卫星数据处理技术可以用来预测和监测自然灾害,如洪水、台风、地震、森林火灾和干旱等。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提高应急响应和减少人员伤亡。
气象卫星遥感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气象卫星遥感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气象卫星遥感测绘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获取地球大气环境的相关数据。
它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遥感传感器,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观测和测量,实现对气象信息的获取、分析和预测。
在气象预报、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两个方面对气象卫星遥感测绘技术进行介绍。
一、基本原理气象卫星遥感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遥感测绘技术。
遥感是一种通过对目标进行间接观测和测量的手段,其主要依靠传感器接收目标辐射或散射的能量来实现。
而卫星遥感则是指通过卫星携带的遥感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
卫星遥感测绘技术主要利用光学、热红外等传感器对大气和地表进行观测。
光学传感器主要利用可见光和红外光的传播特性,直接获取大气和地表的相关信息。
而热红外传感器则通过测量目标发射的红外辐射来获取温度和湿度等重要参数。
二、操作流程1. 卫星数据获取与预处理气象卫星遥感测绘技术的操作流程首先要获取卫星数据。
卫星数据主要通过地面接收站进行接收和存储。
接收站通过卫星的观测数据与全球定点数据进行交换,获取到所需的卫星数据。
获取到的卫星数据通常是原始数据,需要经过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去噪、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步骤。
去噪是为了减少原始数据中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辐射校正是为了将原始数据中的辐射值转换为较为准确的大气或地表参数。
几何校正则是将原始数据进行地理坐标转换和校正,将数据与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位置相对应。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完成数据的预处理后,接下来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这一步骤需要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
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包括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和图像解译等。
图像增强是为了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可读性,通常包括对比度增强、锐化、滤波等处理。
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图像中的目标按照相似性质进行分类,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基于像元的分类和基于物体的分类。
图像解译是根据遥感图像的特征和专业知识,对图像中的目标进行解释和分析,以获取目标的相关信息。
气象学中的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气象学中的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气象预报是为了预测未来某一地区天气情况而进行的科学活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将从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原理、在气象预报中的具体应用以及优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原理气象卫星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人造气象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获取大气、云层和地表温度、湿度、风向等气象要素,进而为气象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磁波传感:气象卫星利用搭载的遥感仪器,通过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利用电子设备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再经过处理和解算得到气象要素的数据。
2. 频率选择:不同气象要素对应的辐射频率不同,通过选择合适的接收频率可以获取想要的气象数据,如红外频段可获得云层温度信息。
3. 成像技术:遥感卫星采用成像技术将获得的气象数据以图像的形式呈现,便于观测人员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时监测天气变化: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时获取大范围的气象信息,包括云层分布、降水情况等,实现对天气变化的实时监测。
这为气象预报员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能够准确预测天气的变化趋势。
2. 风暴预警与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到风暴的形成和发展情况。
卫星图像能够清晰展示降水带和云团的位置,预警系统能够根据这些信息提前发布警报,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
3. 气象灾害预警:卫星遥感技术还能够监测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
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帮助政府和救援队伍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 气候变化研究: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进行气候变化研究。
通过长期观测和收集数据,科学家们可以分析变暖、降雨量变化等现象,为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优势与挑战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预报中具有多重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气象卫星遥感大气的基本原理
04
气象卫星遥感大气的主要应用
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
天气预报
气象卫星遥感通过观测地球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等信息,为天气预报提供实时数据支持,帮助预报 员准确预测天气变化趋势。
气候预测
气象卫星遥感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气候预测,通过对长时间序列的大气参数和地表特征进行监测和分析,有助于理 解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趋势。
大气污染监测与防治
大气污染监测
气象卫星遥感能够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分布情况,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为大气 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污染防治
基于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可以分析污染物扩散规律和影响范围,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决策支 持,如优化工业布局、控制污染物排放等。
总结词
通过测量地球大气层对微波辐射的发射和散射特性,推断出大气的温度、湿度和 云液态水含量等参数。
详细描述
微波辐射计技术利用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云滴对微波辐射的发射和散射特性,通 过测量这些辐射的强度和方向,可以反演出大气的温度、湿度和云液态水含量等 参数。
激光雷达技术
总结词
通过向地球大气层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其反射回的信号,推断 出大气的能见度、气溶胶浓度和云高度等参数。
VS
灾害评估
在灾害发生后,气象卫星遥感可以通过对 灾区的范围、受灾程度等进行评估,为救 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05
气象卫星遥感大气的挑战与展望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挑战
数据量庞大
气象卫星遥感获取的数据量庞大, 需要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 来处理这些数据。
理解测绘技术中的卫星遥感原理
理解测绘技术中的卫星遥感原理导语: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测绘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卫星遥感的原理,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测绘技术中的卫星遥感。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卫星遥感是通过使用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来提供有关地球表面特征的详细信息的技术。
这项技术对于地表资源的监测、环境保护和灾害响应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卫星遥感的工作原理1. 传感器卫星遥感的核心是传感器,其作用是采集地表反射或辐射的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这些传感器可以拍摄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不同波段的能量,不同波段对应着不同的地表特征。
2. 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当传感器从卫星上发射能量到地球表面时,这些能量会与地球表面进行相互作用。
地球表面的不同材料(如土壤、水体、植被)对不同波段的能量具有特殊的反射、散射和吸收能力。
3. 信号捕获和传输通过不同波段的能量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传感器会捕获到相应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会被传输到地面站,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
三、卫星遥感在测绘中的应用1. 地表地貌的测量与分析卫星遥感可以通过获取地表高程和形态等信息,实现对地表地貌的测量和分析。
这对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动植物生态的监测与研究卫星遥感可以通过监测植被指数、土地利用变化、动植物迁徙等信息,实现动植物生态的监测与研究。
这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3. 气候变化的分析与预测卫星遥感可以通过监测大气中气候要素的变化,如温度、湿度和云量等,实现气候变化的分析与预测。
这对于气候研究和灾害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四、卫星遥感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1. 数据获取和处理的挑战卫星遥感技术需要通过高分辨率的传感器获取大量的数据,这对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提出了挑战。
同时,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分析也需要更高效的算法和计算资源。
2.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感器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将不断提升,为更准确地获取地表信息提供了可能。
遥感应用的基本原理
遥感应用的基本原理1. 什么是遥感应用?遥感应用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处理和分析地球表面上的信息,并用于地质勘探、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手段,它能够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多时相的地球观测数据。
2. 遥感应用的基本原理遥感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地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当电磁波照射到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时,不同的地物会对电磁波有不同的响应。
这些响应包括反射、散射、吸收等过程,通过监测和分析地面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我们可以获取到地球表面上各种地物的信息。
3. 遥感数据的获取3.1 传感器遥感数据是通过遥感传感器来获取的。
传感器可以分为主动传感器和被动传感器两种类型。
主动传感器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测量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获取地物信息,包括雷达、激光雷达等。
被动传感器则是直接接收地球表面发出的电磁波来获取地物信息,包括光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
3.2 遥感图像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被处理为遥感图像,遥感图像是指用像素表示地物特征的图像。
遥感图像可以分为光学图像和雷达图像两种类型。
光学图像是通过光学传感器获取的,能够提供颜色和纹理等信息。
雷达图像则是通过雷达传感器获取的,能够提供地形和物体结构等信息。
4. 遥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1 遥感数据处理流程遥感数据处理包括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等步骤。
预处理是指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辐射修正、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等操作,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特征提取是指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出地物的特征信息,例如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
分类是指将地物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以实现对地物的自动识别和分类。
4.2 遥感数据分析应用遥感数据分析应用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
在地质勘探中,遥感数据可以帮助寻找矿产资源、分析地质构造等;在农业领域,遥感数据可以用于监测农作物生长状态、灾害预警等;在林业领域,遥感数据可以用于森林资源管理、火灾监测等;在环境保护中,遥感数据可以用于监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
气象卫星工作原理气象卫星是一种通过卫星技术来观测和监测地球大气状况的设备。
它可以实时获取地球大气的各种数据,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天气情况,提供重要的气象服务。
那么,气象卫星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1. 探测原理气象卫星使用一种叫做遥感技术的手段,通过接收和解析来自地球大气的微波辐射,来获取大气的各种信息。
这种微波辐射包含了大气中的水汽、云层等信息,通过对这些辐射的测量和分析,可以获取到大气的温度、湿度、云量等数据。
2. 探测手段气象卫星一般携带有红外线和微波探测器。
红外线探测器可以对地球大气的温度进行测量,通过不同波段的红外线辐射,可以获取不同高度和区域的大气温度信息;微波探测器则可以探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云层情况,进而推断大气的湿度和云量。
3. 数据传输与处理在获取到这些气象数据之后,气象卫星会通过卫星信号传输到地面用户站,进一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地面用户站会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气象图像,供气象学家和气象预报员进行分析和研判。
同时,这些数据也会通过卫星数据中心整合到全球气象网络中,为全球气象监测提供支持。
4. 应用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使其在天气预报、气候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气象卫星获取到的大气数据,可以有效地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及时发布气象预譔信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帮助。
总的来说,气象卫星工作原理是通过接收和解析地球大气中的微波辐射来获取大气信息,通过不同的探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手段,为气象预报和气候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测手段,为气象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一章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采集技术,已经能够为气象领域的各种研究和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原理、数据处理流程和分析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
第二章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原理气象卫星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载荷向地面发射高频电磁波,探测地面反射、散射、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获取有关地球表面、大气及其变化的信息的技术。
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包括微波遥感和红外遥感两种。
其中微波遥感利用高频微波探测云层、降水等大气动力学过程,而红外遥感则是通过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的热辐射信息,推断温度、湿度、云量、风向风速等大气参数。
第三章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流程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的流程主要包括遥感数据获取、遥感数据预处理、遥感数据处理和遥感数据分析四个步骤。
其中,遥感数据获取是指通过卫星接收地面自然特征和通信信号,经解调、放大和编码等处理,获取原始遥感数据文件。
遥感数据预处理是指对原始遥感数据进行校正、去噪、辐射校正等预处理操作,以适合具体的应用需求。
遥感数据处理是将遥感数据进行数字图像处理,进行信息提取、数据融合等操作,以达到得到最终应用信息的目的。
遥感数据分析是利用遥感数据所提供的潜在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应用目标进行量化分析或可视化呈现。
第四章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方法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大气成分探测、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可采用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
例如,在大气成分探测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反演、插值和统计分析等;在天气预报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集合预报技术、模式-观测融合技术和特征提取技术等;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时序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插值等。
第五章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案例应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卫星遥感探测的原理
卫星遥感探测的原理
卫星遥感探测的原理是通过卫星搭载的遥感传感器,利用电磁辐射的物理特性,获取地球表面或大气层中的信息。
遥感传感器可以感知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电磁辐射波长范围内的信号。
卫星遥感探测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发射与接收信号:卫星上的传感器发射特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辐射波束,例如可见光波束。
这些波束通过大气层传播到地球表面,与地球上的目标物体相互作用,部分波束被目标物体散射、吸收或反射,并返回到卫星。
2. 接收信号:卫星上的传感器接收到返回的信号,记录波束的幅度和位置信息。
3. 数据处理与解译:接收到的信号被传回地面接收站,并使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解译数据。
数据处理包括辐射校正、编码、图像增强、特征提取等步骤。
4. 分析和应用:处理后的数据通过图像分析、模型建立等方法,进行各种地学和环境研究。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测量地表温度、气候变化、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也可以用于资源管理、灾害监测等应用领域。
总之,卫星遥感利用传感器发射电磁辐射波束与地球表面或大气层相互作用,通过接收返回的信号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译,提供了一种遥感观测地球的方法。
遥感的应用与原理
遥感的应用与原理1. 遥感的定义遥感是指利用航空器、卫星等远离待观测对象的探测平台,通过对地面反射、散射、辐射等物理量的测量与分析,获得地球表面物理、化学、生物等特征信息的科学方法。
2. 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探测平台获取地面反射、辐射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进一步分析、处理与应用。
2.1 电磁波的发射与传播•遥感利用的是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性质。
•电磁波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
•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在地球大气中的传播和散射特性各有不同。
2.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是记录和接收地面反射、辐射等信息的装置。
•传感器可以是光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
•传感器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敏感度和分辨率。
3. 遥感的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3.1 农业•遥感可以帮助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提供农作物的生长速度、病虫害等信息。
•遥感还可以用于土壤湿度监测、农作物施肥等农业管理方面。
3.2 环境保护•遥感可以用于监测森林植被的覆盖状况,判断森林的健康程度和生态环境状况。
•遥感还可以用于监测水质变化,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和污染状况。
3.3 城市规划•遥感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师获取城市地貌、土地利用信息,辅助确定合理的城市规划。
•遥感还可以监测城市的环境污染和交通情况,提供有关的数据支持。
3.4 矿产资源勘探•遥感可以通过对地形、土地覆盖等信息的分析,辅助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遥感还可以发现潜在的矿产资源,并评估其价值和开采潜力。
3.5 天气变化预测•遥感可以监测大气层的各种物理特征,提供天气变化的数据支持。
•遥感还可以对气候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
4. 遥感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广泛的地理信息,覆盖范围广,不受地理位置限制。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用于分析和研究。
•遥感技术还可以实时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
气象卫星图象识别和运用
MT-SAT 于 2005 年 2 月 发 射升空。左图
为 2005 年 4 月
12日北京时间 19时红外云图。
四 、气象卫星-观测内容
– 云顶温度、云顶状况、云量和云内凝结物相位的观测。 – 陆地表面状况的观测,如冰雪和风沙,以及海洋表面
状况的观测,如海洋表面温度、海冰和洋流等。 – 大气中水汽总量、湿度分布、降水区和降水量的分布。 – 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 – 太阳的入射辐射、地气体系对太阳辐射的总反射率以
FY-2C, 2004年10月19日成功发射,是我国的第一颗 业务型静止气象卫星,目前在轨业务运行。
FY-2C: 5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
FY-2D, 2006年12月8日成功发射。
FY-2C 于 2004 年 10 月 发 射 升 空。右图为 2004 年 11 月 20 日 北 京 时 间 11 时 至 11 时 25 分 多通道合成图。
可见光云图和红外云图的比较
可见光云图上物象的色调决定于其返照率和太阳高度角, 红外云图上物象的色调决定于它的温度,所以这两种云图,有一 些外貌上相差很大,但也有些十分相似.
可见光云图与红外云图的比较图表
FY2-C星几种云图的分辨率
• 可见光图: 1.25公里 • 红外云图: 5 公里, • 水汽云图: 5 公里
可以获得云层以下的大气垂直温度分布和云中 的含水量。 气象观测专用系统还包括卫星所载的磁带机等数 据存贮装置和数据传输设备。
风云1号气象卫星
二 、气象卫星-发展史
• 1958年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开始携带气象仪器,
1960年4月1日,美国首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试验 气象卫星,成功地用电视摄像机拍摄了清晰的台 风云图。截止到1990年底,在30年的时间内,全 世界共发射了116颗气象卫星,已经形成了一个全 球性的气象卫星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 15:00
i90 进动方向从西向东
(3)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轨道 的实现 利用卫星轨道在地球扁率 夏
作用下的进动去抵消卫星轨道 15:00
球地 轨 道
太阳
卫星轨道
冬
15:00
平面随地球绕太阳运行时引起
的转动,即可实现近极地太阳 同步卫星轨道。
秋 15:00
图2-10 太阳同步轨道
3、太阳同步轨道的优缺点
一.近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发展
1、美国的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发射近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有:美国、苏联、中
国和日本。 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美国泰罗斯-1(TIROS),
仪器越来越先进,精度越来越高。
遥感的概念
在一定距离之外,不直接接触被测 物体和有关物理现象,通过探测器接收 来自被测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 信息,并对其处理、分类和识别的一种 技术。
遥感探测的设备 ➢ 传感器,运载工具
遥感探测的内容 ➢ 遥感信息获取手段的研究; ➢ 各类物体的辐射波谱特性及
传输规律的研究; ➢遥感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判读
技术的研究。
遥感探测的分类:
➢ 按工作方式分为:被动遥感和 主动遥感;
➢ 按波段分为:紫外遥感、可见 光遥感、红外遥感和微波遥感;
➢ 按对象分为:大气遥感、海洋 遥感、农业遥感和地质地理遥感等。
第二节 气象卫星遥感观测的特点
在空间固定轨道上运行 全球和大范围的观测 使用新的探测技术 受益面广
1、什么是地球同步卫星轨道
N
H=35860Km
S 图2-11 地球同步卫星轨道
2、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实现
①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② 轨道倾角i=0,地球赤道平面与卫星轨道平面重合;
③ 轨道偏心率e=0,即轨道是圆形;
④ 卫星运行周 期T=23小时56分04秒。 H=[(/42)T2]1/3-R H= 35860(Km) V=[ /(R+H)]1/2=3.07(千米/秒)
二.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轨道
1、什么是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轨道
春
地 球 轨 道
太阳
夏
卫星轨道
冬
秋
图2-8 太阳同步轨道
2、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轨道的实现
(1)卫星轨道平面随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的平动运动 一年使卫星卫星轨道平面发生360的转动,平均每天变化为: 360/365天=0.985/天 变化方向从东向西
5、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优缺点 优点: (1)高度高,视野广; (2)对同一地区连续观测; (3)监视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4)圆轨道,定位、处理、接收方便。 缺点: (1)不能观测两极; (2)高度高,精度难提高。
第三节 气象卫星发射概况
第一颗气象卫星:1960年4月1日,泰罗斯(TIROS)气象卫 星发射。
卫星气象学
第一章 绪 论
卫星气象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卫星的运动和气象卫星 第三章 气象卫星遥感大气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 气象卫星资料的接收和处理 第五章 卫星云图的识别 第六章 天气尺度云系和天气系统分析 第七章 热带天气系统的云图分析 第八章 卫星资料在强对流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第九章 卫星资料分析举例
春 9:00
夏
3:00
球地 轨 道
太阳
卫星轨道
冬
15:00
21:00 秋
图2-9 卫星轨道平面随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的平动运动
(2)卫星·轨道平面进动的利用
10/(1- e2)2 ·(R/a)3.5 osi=0.985/天
若太阳同步轨道圆形轨道,则a=R+H e=0
cosi=-9.8510-2[R/(R+H)]3.5
极轨卫星观测
自上而下进行观测 遥感探测 丰富的观测资料
静止卫星观测
第三节 卫星遥感观测资料的作用
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 农业遥感中的应用 林业遥感中的应用 海洋遥感中的应用 军事气象中的应用 航空气象中的应用 空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通信中的应用
➢气象卫星资料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
增加了气象观测资料的内容 填补了洋面和荒漠地区的观测资料 实现了连续监视暴雨洪水和冰雹、龙卷、强风、
第一节 气象卫星遥感的意义和内容 背景:二十世纪40—50年代,科技发展的两大 突出进展: ➢ 1946年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研制成功,大 大地缩短了科学进程。 ➢ 空间科学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人造卫星, 人类向宇宙空间进军,并广泛应用于天文、气象 、地质、海洋、农业、军事和通信等领域。
气象卫星 ➢ 1960年4月1日,TIROS卫星升空,开 创了人造卫星应用于气象的新纪元。 ➢气象卫星:在宇宙空间、固定的轨道上, 携带着各种气象探测仪器,测量诸如温度、 湿度、风、云、和辐射等气象要素和雷电等 天气现象,用于气象观测目的的人造星体。
气象卫星的国家:美、苏、日、中、印、法国、欧洲空组 织和韩国等。150多颗。
卫星种类:60年代初,近极地轨道—现在,近极地轨道和 地球静止轨道两类。
探测仪器:照相机—多光谱高精度扫描辐射仪。 观测内容:白天单光谱云图的观测—昼夜都能准确地提供
大气不同高度的温、湿、风、云资料。 气象卫星探测技术有了显著的改进和提高,卫星探测 已经成为大气科学不可缺少的有用的现代化探测工具。
优点: (1)轨道近似圆形,轨道预告、接收和资料定位方便; (2)有利于资料处理和使用; (3)全球观测; (4)在观测时有合适的照明,可以得到戳充分的太阳能。 缺点: (1)对同一地点观测的时间间隔太长; (2)不利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 (3)相临两条轨道的观测资料不是同一时刻,利用不利。
三.地球同步卫星轨道
雷电等强雷暴天气,使临近预报成为可能 监视海洋上的天气系统,改进了洋面天气预报 改善高原天气分析和预报 加深了对天气系统的理解 改进了长期天气预报
收集和转发各种气象资料
第二章 气象卫星
一.气象卫星探测的要求 1、环绕地球运行(圆或椭圆) 2、在轨运行时间长(寿命长) 3、可进行多种观测 4、观测资料精度高 5、观测连续 6、便于观测资料处理
▲实际卫星轨道不可能是圆,有点椭圆形;倾角也不正好 等于0,常有1的倾角。这种误差会使卫星的星下点在以赤道
为中心的两侧产生“8”字形的摆动。
3、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有效利用
若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每3放置一颗卫星,共可放置120 颗卫星,两相临卫星间的距离为2210.04公里卫星的波束 宽度应小于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