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强激光驱动的原子分子电离

合集下载

分子的飞秒强光电离_吴成印

分子的飞秒强光电离_吴成印
前沿进展
分子的飞秒强光电离
吴成印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龚旗煌
北京 100871)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章以一个实验者的角度 , 介绍了分子 的飞秒强 光电离 的研究 现状 . 文章 从对比飞 秒激光 电离质 谱与纳
秒激光电离质谱开始 , 接着介绍分子在激光场作用 下的可能 电离机 理 , 着重描 述了几 个处理分 子场致 电离的 理论模 型和实验验证 , 最后对飞秒激光导致的分子在激光脉冲作用后取向研究进行了简单介绍 . 关键词 飞秒激光质谱 , 场致电离 , 光电子能谱 , 脉冲后取向
+ [ 2]
. 飞秒激光由于
其超短超强的特性 , 超短指的是激光的脉冲宽度为 几十飞秒 , 小于分子在激发态的解离时间, 超强指的 是激光的脉冲强度非常高, 以致分子吸收光子的速 率大于分子的解离速率, 这样分子在飞秒激光作用 下, 可以通过非共振电离直接到达电离态, 因此几乎 所有分子都 可以被 800nm 的飞秒激光 直接电离而
# 667#
. 大量的
实验表明: 800nm 的飞秒激光几乎可以电离所有的 分子, 而且通过控制激光强度, 一般都可以控制母体 离子解离的程度 , 即母体离子和碎片离子的相对强 度 . 正是由于飞秒激光电离质谱可以获得母体分子
35 卷 ( 2006 年 ) 8 期
http : P P www. w ul.i ac . cn
*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 ( 批准号: 10534010, 60378012 , 10521002 ) 资 助项目 2005- 12- 11收到 通讯联系人. Ema i:l qhgong@ pku . edu . cn
chttp : P P www. w ul.i ac . cn

激光打印机辐射大吗

激光打印机辐射大吗

激光打印机辐射大吗
激光打印机脱胎于80年代末的激光照排技术,流行于90年代中期。

它是将激光扫描技术和电子照相技术相结合的打印输出设备。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由计算机传来的二进制数据信息,通过视频控制器转换成视频信号,再由视频接口/控制系统把视频信号转换为激光驱动信号,然后由激光扫描系统产生载有字符信息的激光束,最后是由电子照相系统使激光束成像并转印到纸上。

较其他打印设备,激光打印机有打印速度快、成像质量高等优点;但使用成本相对高昂。

激光打印机辐射大吗
辐射依据其能量的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分类为:电离辐射或非电离辐射。

1、电离辐射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将原子或分子电离化,主要有三种:α、β及γ辐射(或称射线)。

电离辐射拥有足够高能量,可以把原子电离,因此对人体有伤害。

2、非电离辐射能将原子或分子电离化。

它的能量较电离辐射弱,但会改变分子或原子之旋转,振动或价层电子轨态。

像热辐射、光辐射、电磁波都是非电离辐射。


何带电体都有电磁辐射,普通的电磁辐射对身体没有影响,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国家标准,就会产生负面效应,引起人体的不同病变和危害,这部分超过标准的电磁场强度的辐射叫电磁辐射污染。

而打印机的辐射属电磁辐射,打印机产生的辐射量其实很小,平均在0.8-0.9mG之间;正规的激光打印机一般是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对人体没有危害,并且关闭以后,打印机没有辐射。

所以说我们在使用激光打印机的时候,不用过于担心它会对我们人体造成伤害,它的辐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如果你想掌握更多电磁辐射的危害大吗的这方面的环境污染小知识,请继续关注的近期更新吧。

强场作用下Ar原子非次序双电离微观动力学及电子关联特性

强场作用下Ar原子非次序双电离微观动力学及电子关联特性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强场作用下Ar原子非次序双电离微观动力学及电子关联特性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理论物理指导教师:***201103摘要本论文主要利用三维经典系综模型对强激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强场非次序双电离进行研究。

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场阈值上非次序双电离对周期超短脉冲载波包络相位的依赖关系;二是通过轨迹分析,研究强场非次序双电离过程中的关联电子的微观动力学及其关联特性。

利用三维经典系综模型研究了周期量级激光脉冲驱动的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所得结果表明,随载波包络相位‘p的增加,具有不对称双峰结构的离子纵向动量分布重心从负动量转移到正动量,并且Ip每改变兀时AP离子的纵向动量呈现相反的分布。

在重碰撞过程中核与电子之间的库仑势发牛变化后,计算得到的舻+离子纵向动量分布随载波包络相位的变化与实验结果【Pays.Rev.Lett.93,263001(2004)]定量一致。

根据上述计算和分析,提出了一种测量载波包络相位的更为简便的方法。

利用三维经典系综模型研究了碰撞阈值下氩原子的非次序双电离。

计算结果表明,关联电子末态纵向动量主要分布在二、四象限,且在原点附近几乎没有分布:AP离子末态纵向动量谱在零动量附近呈单峰结构。

上述结果与实验结果【Vhys.Rev.Lett.101053001(2008)]定量一致.轨迹分析表明,在碰撞阈值下,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的微观物理机制在不同激光强度下是不相同的。

当激光强度I=0.7×1014W/cm2时,一次碰撞主导重碰撞过程。

而当I=0.4x1014W/em2时,多次碰撞占主导。

另外,在碰撞阈值下,核与电子之间的库仑作用,对碰撞前后电子的微观动力学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关联电子末态动量分布。

它延迟了电子的电离时间,进而影响末态关联电子的动量关联特性,使电子.电子背靠背散射(反关联)占主导地位。

并且,统计结果显示,背靠背散射的比率并不随激光强度的减弱而升高。

激光场中H原子的多光子电离速度

激光场中H原子的多光子电离速度

第12卷 第2期强激光与粒子束V o l.12,N o.2 2000年4月H IGH POW ER LA SER AND PA R T I CL E B EAM S A p r.,2000 文章编号:1001-4322(2000)02-0169-03激光场中H原子的多光子电离速率Ξ周忠源, 朱颀人, 丁培柱, 潘守甫(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所,长春,130023) 摘 要: 建立了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伪分立态模型,并用此模型计算了激光场中H原子的多光子电离速率。

对于光子能量较小的激光,计算结果与其它理论计算结果相符合。

关键词: 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 多光子电离; 伪分立态模型 中图分类号:O43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超短脉冲强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因其有可能成为短波超短脉冲(阿秒)激光光源[1,2]而成为目前强场激光物理的热点课题[3~5]。

为了从理论上研究这类课题,我们建立了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伪分立态模型。

用此模型对激光场中H原子多光子电离速率的计算表明,对于光子能量较小的激光,此模型给出的结果与其它理论结果相符合。

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604003,19874025)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G1999032802)资助课题1999年7月20日收到原稿,2000年1月18日收到修改稿。

周忠源,男,1964年1月出生,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强激光场与原子、分子和原子团簇相互作用。

其中,E D 和E C 分别为分立态和伪分立态的本征能量,V ij为相互作用矩阵元种方法结果稍大的可能原因。

071强激光与粒子束第12卷参考文献:[1] Service R F .T ak ing an atto second pulse of subatom ic behavi o r [J ].S cience ,1995,269:634~635.[2] Kestenbaum D .T rans m uting ligh t into X 2rays [J ],S cience ,1998,280:1348.[3] Chang Z et al .Generati on of coherent soft X rays at 2.7nm using h igh harmonics [J ],P hy s .R ev .L ett .,1997,79:2967~2970.[4] Ch .Sp iel m ann et al .Generati on of coherent X 2rays in the w ater w indow using 52fem to second laser pulses [J ],S cience ,1997,278:661~664.[5] Schnurer M et al .Coherent 0.5keV X 2rays em issi on from helium driver by a sub 210fs laser [J ],P hy s .R ev .L ett .,1998,80:3236~3239.[6] Cow an R D .T he theo ry of atom ic structure and spectra [M ],Berkeley and lo s angeles califo rnia ,U niversity of Califo rnia P ress ,1981,535~544.[7] Zhou Zhongyuan et al .Study of a symp lectic schem e fo r the ti m e evo luti on of an atom in an external field [J ],J K orean P hy s S oc ,1998,32:417~424.[8] D eV ries P L .Calculati on of harmonic generati on during the m ulti pho ton i onizati on of the hydrogen atom [J ],J Op t S oc A m ,1990,B 7:517~520.[9] Kulander K C .M ulti pho ton i onizati on of hydrogen ;A ti m e 2dependent theo ry [J ],P hy s R ev ,1987,A 35:445~447.[10] Chu S 2I ,Cooper J .T h resho ld sh ift and above 2th resho ld m ulti pho ton i onizati on of atom ic hydrogen in intense laser fields [J ],P hy sR ev ,1985,A 32:2769~2775.M UL T I -PHOT ON I ON IZAT I ON RATE OFHYD ROGEN IN THE LASER F IELD SZHOU Zhong 2yuan ,ZHU Q i 2ren ,D I N G Pei 2zhu ,PAN Shou 2fuInstitu te of A to m ic and M olecu la r P hy sics ,J ilin U n iversity ,Chang chun ,130023Ch inaABSTRACT : A p seudo 2discrete state app rox i m ati on is develop ed .T he m u lti 2p ho ton i on izati on rates of hydrogen in the laser fields are com p u ted by u sing the p seudo 2discrete state app roach .T he re 2su lts are in agreem en t w ith tho se of o ther calcu lati on s fo r the laser w ith s m aller p ho ton energy .KEY WORD S : laser 2atom in teracti on ;m u lti 2p ho ton i on izati on ;p seudo 2discrete state app roach 171第2期周忠源等:激光场中H 原子的多光子电离速率。

电离

电离

原子和分子的电离yuanzi he fenzi de dianli原子和分子的电离ionization of atoms and molecules中性原子或分子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的过程。

处于基态的中性原子(或分子)受到电子、正离子、其他原子碰撞或吸收光子而获得一定能量时,将跃迁到较高能态。

这时原子被激发,称为受激原子。

当原子获得更大能量时,可能有一个或多个电子脱离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使原子(或分子)成为带正电荷的系统,称为正离子。

这种过程称电离或离化。

失去一个电子的原子称为一次离化原子,失去两个电子的原子称为二次离化原子……。

当所有电子都失去时,原子被完全离化。

速度不大的自由电子可能附着在某些中性原子上,这种有一个或多个附加电子的原子,称为负离子。

正离子和负离子统称为离子。

气体中大量原子被电离时,在外场作用下,正离子和自由电子将朝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电流,气体因而失去绝缘特性,成为具有导电性的所谓电离气体。

电离气体中带电粒子同原子、分子以及电磁场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使它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并有广泛技术应用的研究领域。

从处于基态的自由原子或分子中移走价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能,其单位为eV(电子伏)。

19024年德国物理学家P.勒纳用加速了的电子轰击原子,首次测量了原子的电离能。

当加速电位差达到或超过某一阈值时,[kg2]就可观察到正离子流。

这个电位差就是原子电离能的测量值(=),[kg2]称为电离电位,或电离阈值,其单位为V(伏)。

从原子或分子中移走第二个、第三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称为第二第三……电离电位(阈值)。

还可以用光谱法、光致电离法等测量电离能。

目前已精确测定了多数原子的电离能图1[电离能与原子序数的关系]显示了原子的电离能随原子序数周期变化的情况。

可见惰性气体原子的值最大,碱金属的最小。

值的大小,反映了原子电离的难易程度。

根据原子或分子获得能量的不同方式,它们的电离主要有以下几种。

超短强激光场中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布居转移

超短强激光场中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布居转移

e ct to n h or e p n i o e i l x ia i n a d t e c r s o d ng p t nt s a
较 低 的振动 能级 耦 合 , 即大 部分 布 居 被 转 移 到 激
发 态 A 上 较 小 的振 动 能级 , 如图 2 a 所示 。减 () 小 激光 强度 则减 弱 了上下 2个绝 热光 诱导 势能 面 之 间的相互 作用 , 因此 左 右 2个 势 阱之 间 的 势 垒
q nt m v c t me ho ua u wa e pa ke t d.By v r i he i t n iy o he d i i e o e o d l s r a y ng t n e s t ft rv ng f mt s c n a e pu s le,t i r to lpo l to a e s l c i l r ns e r d. The e d na c r n he v b a i na pu a i n c n b e e tvey t a f r e s y mis a e i — t r e e s d o he lg —nd e t nta n a i b tc r p e e a i n. e pr t d ba e n t i hti uc d po e ili d a a i e r s nt to
光 脉 冲与原 子 和分 子 之 间的 作 用 , 们 在 实 验上 人
和理 论 上广 泛研 究 了许 多 奇特 而有 趣 的现 象 , 比 如键 的 软化 和硬化 、 阈值 电离 和超 阈值 解离 、 超 光
快 、 强激 光 场 中的振 动 布 居 转 移 。发 现分 子 末 超 振动 能级 随着 激光 脉 冲强 度 的减小 而增 大 。

强激光场中原子的电离问题

强激光场中原子的电离问题

强激光场中原子的电离问题【摘要】:由于超强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的发展以及飞行时间谱仪、冷靶反冲离子动量谱仪(COLTRIMS)等测量技术的应用,使得强激光场中的原子电离成为原子分子物理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随着实验中所采用的激光光强的增加,微扰论已经不再适用,实验上报道的阈上电离(above-thresholdionization,ATI)中的低能结构(lowenergystructure,LES)以及非次序双电离(nonsequentialdoubleionization,NSDI)中的电子关联等现象有待理论上的进一步研究。

本文利用数值求解三维含时薛定谔方程的方法对隧穿区域内ATI过程中低能电子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半经典再散射模型对NSDI中电子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

我们发现电子的经典效应,例如长程库仑势,在电离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一些量子效应,例如共振以及电子波包的扩散,对电离过程也有影响。

主要内容如下:通过数值求解三维含时薛定谔方程,对ATI过程中的低能电子特性进行了研究。

我们发现随着波长和光强的增加,较高能量的低能峰(high-energylow-energystructure,HLES)越来越明显,该结果与实验报道(Nat.Phys.,2009,5,335;Phys.Rev.Lett,2009,103,093001)一致。

计算结果也表明,能谱中在小于1eV处还出现了一个比较尖锐的峰(very-low-energystructure,VLES),并且其与纵向动量分布中的双峰结构有对应关系。

进一步计算表明,HLES和VLES对原子势有明显的依赖性,将长程势换成短程势以后,两个结构都消失了。

因此我们认为长程库仑势在HLES和VLES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隧穿区域内共振通道依然对ATI过程有贡献,它会干扰经典效应引起的纵向动量分布的双峰结构,使得实验中的双峰结构没有单纯考虑经典效应时那么明显。

强激光场中的原子、分子与团簇(刘杰,夏勤智,傅立斌著)PPT模板

强激光场中的原子、分子与团簇(刘杰,夏勤智,傅立斌著)PPT模板

04
2.3.4圆极化光中的非序列双电 离
第2章强激光场中的原子
2.4原子非序列双电离的量子散射矩阵理论
03
2.4.3散射矩阵方法
获得的电子的动量
关联谱
02
2.4.2鞍点近似的使

01
2.4.1在NSDI中散 射矩阵理论的基本
方程
第2章强激光场中的原子
2.5高次谐波产生
0 1 2.5.1高次谐波产生的Lewenstein 模型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丛书》第七届编审 委员会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丛 书》公开出版书目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丛书》公开出版书 目
前言
前言
第1章从光电效应到强场物理
第1章从光电效 应到强场物理
1.1光电效应实验及爱因斯坦的量子论解释
1.2强激光非微扰实验现象||强场物理的开端 1.2.1多光子与阈上电离
5.1.3阿秒成 像
第5章强场物理新进展
5.2强激光场中性原子加速
01 5.2.1 实验及理论进

02 5.2.2蒙特卡罗 +隧
03 5.2.3 中性原子分布
穿方法
和它们的加速度
04 5.2.4加速轨道的亚
05 5.2.5 最大速度
周期动力学
第5章强场物 理新进展
5.3原子电离过程中光子动量分 配
2.2双电离中的关联电 子
2.2.2非序列 双电离的离 子动量谱
2.2.1奇异的 He原子双电 离率
2.2.3电子的 动量关联谱
第2章强激光 场中的原子
2.3用三维半经典模型对原子双电 离的研究
0 1 2.3.1双电离的三维半经典模型
0 2 2.3.2原子阈上双电离的nger结构之 谜

快速原子轰击质谱(3篇)

快速原子轰击质谱(3篇)

第1篇一、快速原子轰击质谱的原理快速原子轰击质谱是一种软电离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能的原子束轰击样品,使样品中的分子发生电离。

在FAB-MS中,常用的原子束有氩原子束、氙原子束等。

当高能的原子束轰击样品时,样品分子会吸收能量,导致分子内部化学键的断裂,从而产生碎片离子。

这些碎片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按照其质荷比(m/z)进行分离,并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样品的分析。

FAB-MS的电离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 软电离:FAB-MS的电离过程是一种软电离过程,样品分子在电离过程中不会发生明显的结构变化,有利于保护生物大分子等样品的结构。

2. 产物丰富:FAB-MS的电离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碎片离子,有利于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 适用于复杂样品:FAB-MS可以分析生物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聚合物等复杂样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快速原子轰击质谱的仪器结构快速原子轰击质谱仪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气源:提供高能的原子束,如氩原子束、氙原子束等。

2. 样品室:放置待分析的样品,通过轰击样品使其发生电离。

3. 离子源:将电离后的样品分子转化为离子,并进行加速。

4. 质量分析器:根据质荷比(m/z)对离子进行分离。

5. 检测器:检测分离后的离子,并输出电信号。

6. 控制系统:对整个仪器进行控制和数据处理。

三、快速原子轰击质谱的应用领域1. 生物大分子分析:FAB-MS可以分析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为生物医学、药物研发等领域提供重要信息。

2. 有机化合物分析:FAB-MS可以分析有机化合物,如药物、农药、环境污染物等,为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提供保障。

3. 聚合物分析:FAB-MS可以分析聚合物,如塑料、橡胶、纤维等,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生产提供支持。

4. 材料科学:FAB-MS可以分析材料表面的元素组成和结构,为材料研发和表征提供依据。

四、我国快速原子轰击质谱的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国快速原子轰击质谱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

超短强激光场中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布居转移

超短强激光场中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布居转移

超短强激光场中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布居转移丁霞;牛卫国;关立强;王翠【摘要】The selective vibrational population transfer of diatomic molecules Na2 in an intense ultrashort laser pulse field is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using the time-dependent quantum wave packet method. By vary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driving femtosecond laser pulse, the vibrational population can be selectively transferred. These dynamics are interpreted based on the light-induced potential in adiabatic representation.%利用含时量子波包的方法从理论上研究了超短强激光场中双原子Na2分子的选择振动激发.改变激光脉冲的强度可以实现对分子振动激发的选择性控制.在较弱激光强度下,布居被激发到较高振动能级上;增强激光强度,布居则被转移到较低振动能级上.振动布居选择性激发可以用绝热光诱导势能面的概念解释.【期刊名称】《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3)001【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超短强激光场;振动选择激发;Na2;布居;光诱导势【作者】丁霞;牛卫国;关立强;王翠【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61;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61;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61;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4.14随着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飞秒激光技术已经被用于实时探测分子反应动力学。

电势能的电离和电子激发作用

电势能的电离和电子激发作用

电势能的电离和电子激发作用电势能是物体由于其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在原子和分子中,电势能的电离和电子激发作用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电离和电子激发作用的原理和影响。

一、电离作用电离是指在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中,使原子、分子或离子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过程。

当外部电场或高能射线作用于物质时,可以引起电离作用。

1. 单光子电离在高能射线(如X射线或γ射线)照射下,物质中的原子或分子可以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从而使一个电子脱离原子或分子,形成离子。

这一过程称为单光子电离。

单光子电离作用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

2. 电离能电离能是指在电离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原子或分子的电离能取决于其电子结构和化学成分。

电离能越高,表示原子或分子越稳定,需要较大的能量才能发生电离。

3. 电离产物电离过程中形成的带电粒子被称为电离产物。

阳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带正电荷的粒子,阴离子是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带负电荷的粒子。

电离产物可以参与化学反应或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

二、电子激发作用电子激发是指原子或分子内部的一个或多个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

电子激发作用可以通过吸收能量,例如光子或碰撞,来激发电子。

1. 跃迁电子激发作用中,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基态是电子最低能级的状态,激发态是电子经过吸收能量后的高能级状态。

电子在激发态停留的时间一般很短,会通过发射光子或非辐射跃迁返回基态。

2. 激发能级原子或分子的能级结构确定了激发态的能量差。

不同元素或化合物的能级结构可以在光谱学中被观测到。

电子在不同的能级上激发或跃迁会产生不同的光谱线。

3. 应用电子激发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例如,在荧光显微镜中,通过吸收光子使样品中的荧光标记物激发起来,然后观察其发射的荧光信号以获得显微图像。

电子激发也是激光技术的基础,利用激光的高能量使原子或分子发生电子跃迁,产生特定波长和频率的激光。

结论电势能的电离和电子激发作用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专题:超快强激光驱动的原子分子过程(上)

专题:超快强激光驱动的原子分子过程(上)

专题:超快强激光驱动的原子分子过程(上)利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是人类探索微观物质结构及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 飞秒强激光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揭示极端强场条件下的原子物理新现象、新效应, 认识分子、原子及其内部电子的超快运动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条件. 超快强激光驱动原子分子过程的研究进展还直接推动了新兴学科领域——阿秒科学的发展, 强激光驱动原子分子的高次谐波辐射已成为产生极紫外阿秒光源的重要途径, 利用强场电离及高次谐波产生过程可实现对分子结构及动力学的超快成像, 在原子级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的电子调控已成为可能.“超快强激光驱动的原子分子过程”专题结合对超快强激光驱动的原子分子电离、高次谐波产生、中性里德堡态原子产生及分子解离等基本物理过程的研究, 介绍该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实验技术以及研究成果, 以帮助读者了解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推动对超快强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客座编辑: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柳晓军)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查看全文。

物理学报已发表专题专题:癌症生物物理(2015年第5期)专题:表面低维结构的电子态调控(上)专题:表面低维结构的电子态调控(下)专题:庆祝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成立100周年(上)专题: 庆祝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成立100周年(中)专题: 庆祝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成立100周年(下)专题: 液晶光学及应用专题: 量子精密计量与操控(上)专题: 量子精密计量与操控(下)专题: 计算物理的近期发展和应用(上)专题: 计算物理的近期发展和应用(下)专题: 硅基光电子物理和器件专题: 超导和关联体系研究进展(上)专题: 超导和关联体系研究进展(下)专题: 新型太阳能电池(上)专题: 新型太阳能电池(中)专题: 新型太阳能电池(下)专题: 太赫兹物理专题: 软物质研究进展(I)专题: 软物质研究进展(II)专题: 软物质研究进展(III)专题: 软物质研究进展(IV)专题: 软物质研究进展(V)。

电离是原子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基本过程

电离是原子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基本过程

电离是原子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基本过程电离是原子和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重要过程,简单来说,电离是原子或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被移除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包括医学、能源和材料科学等方面。

电离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当原子或分子处于强激光场中时,会被束缚在原子中的电子受到激光场的能量影响,从而获得足够的能量跨越能隙,从原子或分子中被移除。

电子的离去不是瞬间完成的,它经历了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场离化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隧穿阶段、过渡态阶段和解离阶段。

在隧穿阶段,受激光场影响的电子会开始隧穿,这意味着电子开始穿过激光场的势垒。

这个阶段的时间很短,通常只有几个飞秒(1飞秒=10的负15次方秒),在这个瞬间内电子就已经穿过势垒,处于过渡态。

在过渡态阶段,电子会被束缚在原子中一段时间,直到能够完全脱离原子。

在这个阶段中,电子获得的能量足够强,可以促使它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快速丧失能量。

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也非常短,通常只有几十到几百的飞秒。

最后,在解离阶段中,原子或分子中剩余的电子会重新排列,使得原子或分子的电中性被打破,并释放出一个或多个电子。

这个过程可以持续几纳秒,这意味着即使激光脉冲时间只持续几飞秒,电离现象仍会持续数百纳秒。

总的来说,电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原子或分子的结构、激光的参数和实验条件等。

理解这个过程对于开发新的应用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更好的材料和更高效的能源转换装置。

与此同时,电离现象也有许多实际应用,比如医疗学中的放疗技术和制备高纯度晶体材料等。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电离过程,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个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电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电离现象,以便更好地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光致化学电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光致化学电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光致化学电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光致化学电离是指利用光的能量来激发分子或原子至高能态,从而实现电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光激发分子内的电子,使其跃迁到高能态,最终导致分子或原子电离。

光致化学电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过程,可以在解释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分子结构和探索新材料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光致化学电离的概念、机制以及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概述光致化学电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研究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将从光致化学电离的概念入手,深入探讨其机制和应用,分析其在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展望光致化学电离的发展前景,并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将全面介绍光致化学电离的相关知识,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1.3 目的目的部分:光致化学电离是一种通过光激发的化学反应过程,其在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光致化学电离的概念、机制以及应用,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光致化学电离的全面介绍和探讨,旨在促进该领域的发展,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2.正文2.1 光致化学电离的概念光致化学电离是一种通过光激活的化学反应过程,其中光能被吸收用来激发分子中的电子,导致分子发生电离。

在这种过程中,光子传递能量给分子中的电子,使其跃迁到更高能级的轨道上,进而使分子变得不稳定并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从而形成离子。

光致化学电离通常发生在具有吸收光能力的分子中,这些分子被称为光敏分子。

这些分子具有特定的电子结构,使它们能够吸收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能并发生电离反应。

光敏分子可以是有机分子、无机化合物或生物分子,它们在光激活下会发生不同类型的电离反应。

光致化学电离的研究在化学、物理和生物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光化学反应的机制,探索新型光敏分子的设计和合成,并拓展光化学应用的范围。

强激光场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

强激光场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

单电离过程中的阈上 电离(ATI)电子能 谱结构 无再散射: 2UP 考虑再散射:10UP

解运动方程
B. Sheehy et al., Phys. Rev. A58, 3942 (1998)
CAPT
2008.4.24
更精密的实验结果
一个最鲜明的共同的特 征:各峰的位置基本不随强 度的变 fi = lim(ψ f
t→ −∞
(−)
,ψ Bi )
2008.4.24
利用第一种形式
( S − 1) fi = −i ∫ dt1 (ψ B f ,VAψ Bi )t1 − i ∫ dt1 ∫ dt2 (ψ B f (t1 ),VA (t1 )GB (t1 , t2 )VA (t2 )ψ i (t2 ))
CAPT
2008.4.24
非微挠处理 有以下解析理论: Ammosov, Delone and Krainov (ADK) 理论 隧穿过程 Keldysh, Faisal and Reiss (KFR) 理论 量子S-矩阵理论 量子电动力学理论 数值的方法有: 经典蒙特卡罗模拟 含时薛定鄂方程的数值解 Floquet 理论
CAPT
2008.4.24
非微扰的特性
CAPT
2008.4.24
电离过程的分类
1 U (r ) = − − er ⋅ E (t ) r
γ >1
Keldysh参数
γ=
Ip
2U p
γ <1
电离率
CAPT
2008.4.24
隧穿出来后的运动方程
设电离时刻t=t0,vi=xi=0
CAPT
2008.4.24

163
179
199 211 221 Harmonic order

强激光场下的原子

强激光场下的原子

强激光场下的原子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子、分子等在强激光场作用下产生了阀上电离、非次序双电离、隧穿电离等新的现象。

为了更进一步去了解强激光场对电子电离的影响,我们将问题简单化,提出了一个简易的模型,利用大学所学过的知识来处理这个模型,并给出比较明显的结果。

第一章我们对电子在强场作用下电离的基本概念做了一个梳理与总结,主要介绍了原子在强场作用下的多光子电离、阀上电离和隧穿电离以及前人研究这些现象提出过的个别模型。

第二章我们采用简化模型了将问题简化,得到一个双势阱的问题,并通过薛定谔方程的数值求解,该势阱的能级方程以及波函数表达式。

通过改变右端势阱的深度来模拟强场的大小,我们画出了个别波函数图像,简要的分析强场对波函数的影响。

自从1958年肖洛和汤斯提出激光放大器理论并验证可行性后,1960年诞生了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激光器。

接着,随着调Q 技术和锁模技术的突破,激光器的输出光强提高了6个数量级,尽管如此,得到的激光场的场强依然不足以与原子的内电场相比,因而激光器急需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由于激光介质破坏阀值的限制,激光器的输出光强一直徘徊在12210/W cm 。

直到80年代末,光脉冲啁啾技术的出现才打破激光介质阀值的限制得以继续发展,如今激光器的输出光强已经可以达到22210/W cm 。

要知道,原子的内电场大小为9510/V cm ⨯,而要使激光的场强大到和原子的内电场相比,则激光器的输出光强至少要达到162310/W cm ⨯。

很明显,现在激光可以达到的场强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子的内电场,用如此大的强激光场来照射原子,原子将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比如,多光子电离、阀上电离、非次序双电离、隧穿电离、越垒电离以及高阶谐波的产生等。

1.1 多光子与阀上电离:从赫兹发现在紫外线照射时,发现莱顿瓶更容易被电离,到爱因斯坦利用量子假说来解释光电效应:当单个光子能量大于金属表面的电子的逸出功时,金属表面的电子能吸收光子并逃离金属表面形成出射光电子,出射光电子的动能为:(1-1)k E W ω=-h L L L L将单个光子的光电效应推广到多光子电离有:(1-2)k E N W ω=-h L L L L此时,单个光子能量均较电子的逸出功小,因而单个光子无法使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再增大光强,使得单位面积内的光子数增加到一定量时,电子可以吸收多个光子,这些光子的总能大于逸出功时,电子将会从金属表面逸出。

电离的过程

电离的过程

电离的过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电离是指原本中性的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产生带电离子的过程。

电离是物理学和化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不仅发生在自然界中,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技术领域。

电离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正电离,即原子或分子失去电子而产生带正电荷的离子;二是负电离,即原子或分子获得电子而产生带负电荷的离子。

正电离和负电离都是通过电子的转移来实现的。

电离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能量。

一般来说,当原子或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时,它们就会发生电离。

这种能量可以是热能、光能、辐射能等形式。

在激光脉冲或高温等环境中,原子或分子可能会吸收足够的能量产生电离。

电离的过程还受到原子或分子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原子和分子的电子分布、键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它们的电离能力。

一般来说,原子的外层电子越容易被移动,电离能越低。

而对于分子来说,不同的键结构会影响其电离能力。

含有双键或三键的分子通常比单键分子更容易发生电离。

电离的过程在自然界和实验室中都有广泛应用。

在自然界中,太阳辐射、闪电、地球磁场等现象都会导致原子或分子的电离。

而在实验室中,电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质谱分析、辐射治疗、离子注入等领域。

通过电离技术,科学家们可以获取有关物质结构、成分、性质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电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物理现象。

通过了解电离的过程和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应用电离技术来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希望未来科学家们能够深入研究电离现象,探索更多的应用领域,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篇示例:电离是物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变成带电离子的过程。

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电离的过程无处不在,对于认识宇宙的奥秘和发展现代科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离的过程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发生,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光电离和热电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快过程专题摘要强场电离是超快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发生的基本物理过程。

强场驱动原子分子的电离电子动力学过程发生在一个光学振荡周期以内,是在阿秒时间尺度上研究电子超快动力学的典范。

不仅如此,强场驱动下的超短电子束还为探测原子分子的结构及其超快动力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超快强光场中原子分子电离的基本物理图像,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基于强场电离电子开展的超快过程研究的几个例子,最后简要讨论了强场电离研究的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关键词超快强激光,原子分子,电离,超快过程Abstract Ionization is a fundamental process 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matter with an ul-trafast intense laser field.The ionization dynamics of atoms and molecules driven by an intense field proceed on a sub-laser-cycle time scale and represent a prototype in exploring attosecond elec-tron dynamics.Moreover,the ultrashort electron bunches produced by the intense laser field can be exploited for measurements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their ultrafast dynamics.In this review we first briefly introduce the fundamental physics behind intense field ionization;next we discuss a few examples of ultrafast measurements based on the intense field ionized electrons;fi-nally we discuss the prospects of research on intense field ionization.Keywordsultrafast intense laser,atoms and molecules,ionization,ultrafast processes*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13CB922201)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批准号:11334009)资助项目1引言作为探索微观物质世界规律的重要手段,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一直是物理学的研究前沿。

其中的一个著名范例是光电效应的研究。

从1887年赫兹首次实验发现到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理论对其进行正确解释,光电效应研究对量子理论的发展及波粒二象性假设的提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近代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直接受益于激光的发明和发展。

上世纪80年代诞生并发展起来的飞秒激光技术为人类探索微观物质运动规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有力工具。

相比传统光源,飞秒激光具有持续时间短、峰值功率高等特点,使人类得以在极短时间尺度内研究自然界的各种超快动力学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理工图1原子电离的不同物理机制学院Zewail 教授利用基于飞秒激光的泵浦探测技术成功地探测到了化学反应中的超快原子运动,实现了对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的控制,开创了飞秒化学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了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1]。

然而,与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内原子核运动相比,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的运动发生在更短时间尺度上,即阿秒(1阿秒为10-18s)时间尺度。

早在原子核移动前,电子的位置就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

本世纪以来,实时捕捉电子的超快运动,实现对物质中电子运动的控制,成为人类奋斗的新目标。

探测并控制电子超快动力学的前提条件是获得具有阿秒时间分辨能力的“探针”。

目前发展起来的超快探针基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超快光探针”,即阿秒光脉冲。

通过飞秒强激光与原子分子气体相互作用产生高次谐波的方法是获得阿秒光脉冲的首选方案,也是当前唯一实现了阿秒光脉冲的方案。

有关阿秒光脉冲产生与测量的具体介绍可以参阅韩海年等人[2]和霍义萍等人[3]发表在《物理》上的专题文章。

第二类是“超快电子束探针”。

通过飞秒强激光与原子分子气体相互作用,驱动原子分子电离产生的电子束具有超短时间特性,可以应用于开展阿秒时间分辨的微观物理过程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阿秒光脉冲抑或是超快电子束探针,其产生机制都与强场驱动的原子分子电离过程紧密相关。

对强场电离过程的理解为深入开展阿秒时间分辨超快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本文重点介绍第二类探针即超快电子束探针。

2超快强激光场驱动原子分子电离的基本物理图像在强激光技术出现之前,物质在光照射下的电离可以理解为原子中的电子吸收单个光子从束缚态跃迁到连续态的过程。

如前文所述,这一过程由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理论进行描述(见图1(a))。

上世纪60年代,激光的发明使得研究原子的多光子过程成为可能。

就在激光器发明之后不久,科学家就观察到,将激光聚焦于空气中会产生火花,意味着空气中的大量分子发生了电离。

由于空气组成分子(如氮气、氧气等)的电离势都远大于所用可见波段激光的单个光子能量,要使其电离必须吸收多个光子(见图1(b))。

实际上,早在1931年,德国物理学家Goeppert-Mayer 就从理论上预言了多光子过程的发生[4],但直到激光出现前,由于光源的功率密度较低,多光子过程发生的概率极小,导致实验上无法探测。

Goep-pert-Mayer 的预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随着激光峰值强度的提高,以至于当电子感受到的激光电场可以与原子核对电子的库仑吸引作用相比拟时,人们发现实验测量到的原子电离几率随激光光强的变化似乎呈指数关系,而不是按照微扰理论所预言的幂指数变化。

这预示着随着激光场强度的增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进入非微扰区,原子电离的物理机制随之发生根本变化。

1964年,前苏联物理学家Keldysh 在他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指出[5],对于强度足够强、频率足够低的激光场,原子的电离行为可以用下面介绍的准静态场电离或隧穿电离模型进行描述:如果将强激光电场看成瞬时静电场,则强激光电场与原子库仑场的联合作用会导致在激光场偏振方向上形成一个势垒。

当激光周期远大于电子穿过势垒所需要的时间时,束缚电子可以被认为是通过势垒隧穿方式发生电离,即隧穿电离,如图1(c)所示。

可以想象,随着激光场强度进一步增强,超快过程专题图2电子再散射图像(a)隧穿电离;(b)自由电子运动;(c)与母离子碰撞势垒也会变得越来越低。

当激光场达到某一特定强度时,原子基态电子能量将高于势垒,电子可以直接克服原子实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这时越垒电离就发生了,如图1(d)所示。

按照隧穿电离图像,电子电离几率取决于激光电场的瞬时强度,与激光振荡频率无关。

由于隧穿电离几率与激光电场呈指数依赖关系,电子电离主要发生在激光电场振荡周期内最大值附近的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尺度内。

强激光场中原子电离的这一特性,是产生超短电子束并利用该电子束作为超快探针开展阿秒物理过程研究的基础。

1993年,加拿大物理学家Corkum [6]和美国物理学家Kulander [7]等人在隧穿电离图像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电子再散射模型(又称为三步模型),为深入理解强场中的各种原子物理过程及本世纪蓬勃发展起来的阿秒物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按照电子再散射模型(如图2所示),强场下的原子超快动力学过程通过以下几步发生:第一步,处于原子基态的束缚电子首先通过强激光电场和原子库仑场共同形成的势垒发生隧穿电离(如图2(a)所示)。

第二步,电离电子随后在激光电场中加速并获得能量,随着激光电场反向,部分电子被电场重新拉回到母离子的位置(如图2(b)所示)。

第三步,返回到母离子附近的再散射电子可以与母离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将部分能量转移给其他束缚电子并使之电离,导致如图2(c)上部所示的非顺序双电离过程;当然电子也可与母离子发生弹性散射,散射电子将继续从激光电场中获得能量,导致高能电子的出现,对应图2(c)中部所示的高阶阈上电离过程;回碰电子还可能被母离子俘获,并把从激光电场中获得的能量以高能光子的形式释放出去,即产生高次谐波,如图2(c)下部所示。

注意到高次谐波由于能覆盖从红外到紫外乃至软X 射线的极宽谱段,目前已成为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用方案,极大地推动了阿秒科学研究的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在基于电子隧穿的强场电离图像下,我们可以建立起电子的末态动量与它发生隧穿电离时刻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样,在量子力学建立过程中经历了巨大思想革命所抛弃的经典电子轨道概念又在强场电离的研究中复活了。

当然,这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回归,即虽然电子电离从本质上说仍是吸收多个光子的量子跃迁过程,但在我们所关心的隧穿电离区域,物理过程的典型能量变化(如电离势)远远大于单个光子的能量,所以根据量子—经典对应原理,经典描述成为一种很好的近似。

强场电离过程中电子轨道图像的建立为人们在阿秒时间尺度上研究原子分子中的超快过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3基于强场电离电子的超快动力学过程研究从上面的介绍中,大家或许已经发现,在隧穿电离区域,电子电离过程本身就发生在远小于激光振荡周期的时间范围内,所以强场电离本身就是开展阿秒物理过程研究的合适体系。

近年来,人们发展了一种名为“阿秒钟”的实验方案,对原子分子的隧穿电离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阿秒钟的工作原理。

对于实验室常用的线偏振少周期飞秒光脉冲来讲,在某一时刻,激光电场的绝对值大小不仅与激光脉冲的包络有关,还与该时刻激光电场载波-包络相位有关。

而对于圆偏振激光,激光电场的绝对值大小仅由脉冲包络决定,载波-包络相位只决定电场最大值矢量的方向,如图3所示。

按照半经典理论,考虑到隧穿电离产生图3阿秒钟工作原理的光电子初始动量为零,其最终动量将完全来自于电子在激光场中的加速,并由隧穿时刻的激光场矢势决定。

对于载波-包络相位确定的激光场,在某一时刻,激光电场具有确定的指向,如图3中绿色箭头所示。

而激光电场的方向与电子所获得的矢势方向的关系如图3中的红色箭头与蓝色箭头所示,即激光场矢势方向与激光电场方向垂直,矢势与电场的大小是相对于时间的导数关系[8]。

激光场矢势的大小和方向就代表了电子最终被探测器测量的动量。

通过精确地测量电子的最终动量,就可以反推出电子在隧穿电离发生时刻的矢势和激光电场[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