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1.4公共政策学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1.4 公共政策学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公共政策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全新的学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几代公共政策学者的努力,公共政策学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中发展速度较快、非常富有研究活力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其研究成果对世界各国的公共政策实践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在此,我们将看看有哪些人、哪些事在公共政策学科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学发源于美国。
其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形成时期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丹尼尔·勒纳(Damiel lermer)和哈罗德·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进展》一书问世。
该书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这一概念,指出“政策科学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解决那些结构和关系都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工具”。
书中所收论文对公共政策的概念,政策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基本范畴,科学的决策方法等,都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基础。
这本书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被人们看作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也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哈罗德·拉斯韦尔之所以被尊称为公共政策学的奠基人,不仅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第一次使公共政策研究具有了科学的形态,而且还在于他对公共政策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在随后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进而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除了拉斯韦尔以外,还有不少学者对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这里特别应该提到的有两位。
其一是戴维·伊斯顿。
他于1953年著成《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一书,对公共政策学给予了特别的重视。
提出了“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价值进行的权威性分配”著名诊断。
其二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owles E.lindblom),他是对公共政策学这个领域关注和贡献甚多的著名学者。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堂讲义
《公共政策学》课件内容第一章绪论公共政策概念•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1.1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与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的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要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固有的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以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为主线进行研究:政策的要素、结构和运行过程;政策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与政策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1.2 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研究对象公共组织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
(1)从研究取向来看行为取向: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结果取向: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政策的学问。
(2)从政策制定的主体范围来看政府组织:核心和重点(立法、行政、司法)非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部门)指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种事业单位。
二、研究内容1 公共政策的本质与构成(1) 相关概念的区别管理决策:各种组织在管理中形成的决策。
行政决策: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政府职能,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作出决定的活动。
法律制定:有关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公共政策: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层次①具体的个别的政策②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群: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
政策链: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自考公共政策科目复习重点
第⼀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为⽽治的政策构想。
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1)他谴责⼀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了严峻的批判,⼜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图证明刚刚诞⽣的资本主义⽣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进⼀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切阻碍经济⾃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向。
经济⾃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法上,他以经济⼈的利已⼼这⼀假设作为⽴论的基础。
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系列战⽃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个战⽃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个环节。
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的军队⼀开始就有正确的⽅向,就必须有决⼼为了主要的东西⽽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
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变化,从⽽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马克思的贡献: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标和实现⽬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向。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讲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学科定位与学习意义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学科名称梳理●学科形成前的政策研究●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政策,汉语中的政策一词是由汉字中的两个字“政”和“策”组合而成的。
政在古汉语中有“政权”、“政事”之意,如人们常说“在其位、谋其政”。
策在中国古汉语中有“计策”、“策划”之意。
如《战国策》中的策,是说战国时代各国发生政治事件时所采取的各种对策。
我国现代汉语对“政策”一词的解释,往往与路线、方针、策略相联系。
关于政策的定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工具书《辞海》对“政策”的定义:“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辞海》的定义中实际包含着四层内容:●政策制定主体是“国家与政党”;●政策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行动准则”●政策的目的是“实现路线和任务”●政策的时效是“一定历史时期”《辞海》的这一定义将政策的主体限定在“国家和政党”层面有点狭窄。
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学者也曾对政策下过定义。
例如:卡尔·弗雷德里奇:“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
安德森:“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
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公共政策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国家也就随之产生了公共政策。
与此同时,也就开始了人们对于公共政策的产生与思考。
推动公共政策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近代的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为政策研究提供新条件和手段;●哲学和社会、人文学科等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行为主义的诞生,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等。
宁骚00318《公共政策学》1~4章
②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③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 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 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 综合的特征。 ④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 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公共政策学
任课教师:
联系方式:
《公共政策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管理
学类行政管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必考的课程。
(1)考试采取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本课程考试满分为100分,达到60分者为合格。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课程内容:
(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四)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
一 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 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也就开始有了人们 对于公共政策的观察和思考。当这种观察和思考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也就有了如何给这 门学科命名的问题。 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 各种不同的名称是在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同一个概 念,就像一个人有许多名字一样。
研 究 对 象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 政策方案 政策方案 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政策系统 政策系统
政策过程 政策过程
政 策 过 程
政策研究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学科,也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 作为纯理论研究和纯操作性研究之间的一个过渡 性研究领域,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也具 有广泛性的社会应用价值。
公共政策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本章内容: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不统一,但学科要素相同这一情况;弄清公共政策学的含义、学科要素、研究对象;弄清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这门学科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在哪些方面取得进展;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发展的情况。
本章重点: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与特征、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及表现。
本章难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一、公共政策学及其研究对象1.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及提出人2.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含义、特征和学科要素3.掌握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二、公共政策的三个层次了解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掌握政策群和政策链以及政策一般。
三、学科诞生前的理论与方法的准备掌握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四、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要求掌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要内容,决策科学的形成,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五、学科的诞生了解学科诞生的标志,掌握学科特点,特别是拉斯韦尔的贡献。
六、学科发展的新阶段了解对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批评,重点掌握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七、学科的近期发展了解公共政策的建制化掌握课题选择的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取向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本章内容: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和内容构成,掌握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与决定、决策等概念的联系,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本章重点: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本章难点:国家、政府与公共政策关系、合理的政策结构。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掌握)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出发点。
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为决策、决定提供一定的原则;决策则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二、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掌握)(1)国家与公共政策。
自考:《公共政策》笔记
公共政策自学考试笔记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
罗斯威尔。
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
德洛尔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
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某 件事的行为就是公共政策”。
后行为主义政治家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出 发,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 的分配”。
2、公共政策系统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主管教育工作,提出在学科建 设和发展上要赶快补课,重新恢复整治学、社会学、 法学和行政学,其中也包括公共政策的学科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中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的恢复,一些 学者开始介绍和翻译台湾地区和国外的公共政策方面 的文章和书籍,同时也编写了有关政策科学的教材与 读物。
历史分析方法。
公共政策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美国学者华莱士提出了科学环模式。如图,进 行科学研究有三个主要阶段:经验观察——经 验概括(经验研究、理论研究)——理论。
科学环模型
1
理论理 形成概念、建立命题、 Nhomakorabea论
理论的方法
研
究
经验概括 经 验 研 究
量度、测定与分析的方法
逻辑推理方法 接受或拒绝假设
检查假设的方法 经验观察
90年代,美国的公共政策研究在原有的主题上加以深 化,并努力拓展出新的研究领域。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策研究领域得到大大的拓展。拓展到政策伦 理、政策价值、政策组织行为等。罗尔斯《正义论》
二是政策研究方法得到深化。将政策研究方法转向 注重政策调查研究上。
重视宏观政策研究,即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产业 发展战略、区域性经济联盟的发展等。
精英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精 英和无权的多数民众,公共政策由那些占领统治 地位的精英们所持的信念、利益、价值观和偏好 所决定的。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摘要: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系统分析的“政策传导系统”理论登场。
在以往的政策系统分析模型中,政策和决策是同义的,如果政治系统作出了什么决定,由此给外部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也在把握之中。
但是,那个决定乃至政策是怎么实行的,其结果使决定和政策本身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也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
关键词:公共政策;基本理论;演变;发展趋势一、行政执行理论的演变行政执行理论或称行政实施理论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的过程。
在早期公共行政学中执行与行政概念是联为一体、不可分的。
20 世纪30 年代初期美国政治学界讨论的行政学问题仅限于行政过程。
那时的官僚组织颇似韦伯(M. Weber)设计的官僚结构,是少数高层管理者所控制的结构,上级的政策由下级来执行,下级要“立即”、“自动地”、“无疑问地”服从命令。
可见,执行或实施的观念融合在组织的领导和决策的概念之中。
威尔逊(W. Wilson) 时代仍然强调行政与政府计划是相互独立的。
行政是中立的、专业的以及非政治的。
因而,威尔逊本人认为行政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原则之上的。
直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出版,行政执行开始被评价是否有效率,这是管理学激发出的作用,行政执行开始被纳入到行政过程的内涵中。
后来在1937 年古力克(L. Gtulick)和尼维克(L.Urwick) 合编的《行政科学论文集》中行政执行包含在行政过程中的理论才得到了完整地阐释。
古典行政理论的特点在于贬低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上下级关系,而不给执行以选择的余地。
史密斯(T.B. Smith) 在他的《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明确地指出:“政策一旦制定,政策即被执行,而政策的结果将与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相差无几。
”在这样的观念下,政策过程注重的是制定而非“执行”“, 执行”被融合在政策制定之中。
而且,制定与执行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科层关系,它是纵向的直线式的领导方式,而不是双向的互助关系。
公共政策学的知识
第三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
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原则、规律或模式,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科学。系统论或称系统科学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为系统原理;其二为系统方法;其三为系统工程。信息论是一门以信息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研究目的的一门新兴的、横断的综合性学科。控制论是研究不同系统之间的共同控制规律以实现优化目标的学科;是利用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传递,将整个系统组织成为能自动地合乎要求的运动机制的一门横断科学。(二)决策科学的形成。决策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决策的活动,这种活动可区分为个人的、群体的和组织的三个层次,遍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的每时每刻。(三)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它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规律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四)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及其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的影响:第一,公共政策学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第二,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专门知识仍然大地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政,二是实行政策咨询。
公共政策学——精选推荐
•公共政策学•课程简介•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政策活动规律的学科,该教材围绕着公共政策的界定、公共政策活动主体以及公共政策活动过程三个视角,揭示公共政策活动规律。
•诚如一些公共政策学者所言,该学科既是交叉学科,又是需要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展的学科。
所以该课程的学习既面临着理论性强的挑战,同时又与我们的实际工作联系密切,值得我们多加关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内容提要:•1、界定公共政策学•2、学科产生及其发展•3、研究意义•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一、学科界定•(一)学科名•公共政策学产生于美国。
•从产生之日起,就有多个学科名。
•早期人们认为这些学科名可以交替使用,而近期人们认为(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科)学等学科名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具体而言:•政策研究不包括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政策分析最早由林德布罗姆提出,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政策科学或者公共政策学是1951年拉斯维尔和勒纳提出的,有人说:•政策科学=政策研究+政策分析。
即尽可能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二)公共政策学的内涵–1、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或公共决策–2、该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3、学科内容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点–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二、公共政策学的学科三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从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共公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从结果取向而言,其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政策科学产生时间、三大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贡献:1.初级阶段:1951年(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治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该书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指出“政策科学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解决那些结构和关系都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工具。
”2.第二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德洛尔著《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政策科学构想》,主要贡献:①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②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③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④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3.学科的近期发展阶段的进展:①课题选择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②方法论上的非科学化趋向③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公共政策学的特点:创立者拉斯韦尔揭示了公共政策学的特点(界定):①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②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③它是一门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④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⑤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⑥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公共政策学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上取得的成就:①方法论的多样性②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③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④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相对于具体科学和传统思维方式来说,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②决策科学的形成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行为科学的宗旨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群体和组织预期的目的④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影响: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吸收学者参政,实行政策咨询。
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23版)
2024年4月《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 公共政策的含义(选择题、简答题)★★公共政策是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出于公共利益,为实现公共目标所做出的一种选择行为,其表现形式是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考点2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选择题)★史官制度、谏议制度、策士制度、科举制度考点3 现代政策科学产生的标志(选择题)★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考点4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特点(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政策实践相结合(2)学科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学科发展与中国的政策实践相结合考点5 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学中国化(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方法论指导。
①实事求是的方法。
为了在政策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矛盾分析的方法。
政策实践中,要注重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还要注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2)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价值引领。
公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本保证。
除了作为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之外,公平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
考点6 公共政策的功能(选择题)★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考点7 公共政策的本质(简答题、论述题)★★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就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1)公共政策的目标。
从整体上看,公共政策目标是三类目标的集合体,即公共利益目标、阶级目标和政府自利性目标。
(2)社会资源配置。
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实现政策目标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
(3)社会价值分配。
政策收益在不同的利益群体间的分配行为称为社会价值的分配。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考点8 公共政策学分析的完全理性模型(分析题)完全理性模型是由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衍生出来的。
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是什么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党和国家在处理公共领域内的公用事物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准则或指南。
在我国包括一系列的命令、指示、通知、条例、规范等。
目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和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是什么1、公共政策学产生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
产生标志: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勒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奠定了政策科学诞生的基础。
2、政策科学初步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1)、政策分析范式产生并迅速成长壮大。
“政策分析”一词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学家、林德布罗姆首先提出的。
政策分析范式发展的原因是运筹学家、系统分析家和应用数学家的推动2)、加强了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尤其是政策执行及评估的研究。
政策制定向政策执行的研究重心的转移,构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范式出现的契机。
3)、政策科学的理论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
20世纪70年以前,政治科学的理论基础是政治学,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经济学途径在政策研究上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此外,也存在着一些不足:20世纪70年代政策科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传统的政策研究范式仍占主导地位,忽视政策过程中其他环节的研究,而且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要改善全人类的公共决策系统,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一方面目标过于宏伟,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它在回避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与对立的条件下,抽象的谈改善政策制定系统,缺乏可行性,因而又被别人斥为“披着科学外衣的意识形态”。
3、公共政策学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政策科学研究的视角和主题进一步拓宽,体现在:A加强了对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的研究。
B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日益融合,并最终导致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C比较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D政策工具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E政策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4)公共政策学发展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A高度重视宏观分析,促使政府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
公共政策学产生和发展背景
公共政策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甚至被说成是当代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的一次“革命”。
公共政策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以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它的显著特征是:可检验、可验证性、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和功利性等。
公共政策学在西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西方公共政策产生的历史渊源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6-18世纪的思想家关注政府的政策导向。
16世纪至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市场还远远没有发育齐全。
在当时的欧美国家中,尽管人们希望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但市场自发的调节控制功能并不强。
因而这就为政府对经济的主导功能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由于这时政府的干预能力较大,这就吸引了不少思想家特别是政治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到政府的政策引导上来。
较多的学者讨论了国家、主权、权力与政策的关系。
也有一些政治学家像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则专门研究过国家的基本政策问题。
第二阶段:18世纪重商主义者重视经济政策的作用。
到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资本主义的中心欧洲占据了统治地位。
重商主义的经济学家注重研究和倡导各种经济政策,并确信只要有了好的经济与社会政策,就可以建立和发展现代国家。
即使是亚当••斯密,虽然强调最好的政府是什么也不管的政府,但他也十分重视政府对政策的制定。
在《国富论》中,斯密提出,应当将国民生产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中心目标,追求最大或最多的“国富”乃是一个国家必须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第三阶段:19世纪中叶自由主义反对经济政策研究。
在19世纪中叶,一些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日益走向成熟,相当多的原先由政府来承担的经济功能开始让位给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
罗斯威尔。
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
德洛尔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
(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
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
(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
(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系等问题。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
(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
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
(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
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
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
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增加。
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
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35)创始人是布坎南。
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7、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
8、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
9、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它的显著特征是:可检验、可验证性(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理论上的)和功利性等。
现有的公共政策动态分析模型有:公共政策过程分析模型(西方国家,以美国的经验为依据)和上下来去模型(中国基于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而形成)2、学科概念内涵:研究对象——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政策。
研究方法——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的程序和方法。
研究内容——政策系统;政策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与政策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目的——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和概念体系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1、公共组织的类型: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非强制型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2、公共政策学研究公共政策时的三个方面(角度):公共政策;政策系统;政策过程。
3、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的主要区别:各类组织的决策。
4、公共行政学与行政决策学的主要区别:行政组织的决策。
5、公共政策学与立法学的区别: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律和行政法律性规范文件的活动。
6、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的三个层次:具体的个别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一般。
7、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主体系统(三个子系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间接主体);政策支持系统(四个子系统——信息、监控、咨询、评估);反馈系统。
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公共权力机关8、在研究政策系统时,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9、政策过程的含义: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
10、决策行为和政策过程的关系: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
公共政策概念系统的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概念;边际概念。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药师寺泰藏以钟比喻公共政策学的科学特征,以云比喻公共政策学的艺术特征。
1、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的三大层次: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第一层次);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理论模型(第二层次);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程序与技术性方法(第三层次)。
2、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第一层次):(1)经验主义(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和主要观点:认识起源于感觉;应从个别、特殊事务出发;无从得出共同理性和普遍必然性;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2)理性主义(代表人物迪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主要观点:认识来源于理性直观;把一般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肯定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蔑视和遍地归纳法作为人类认识工具所起的作用;真理的标准就是真理本身)(3)逻辑经验主义(代表人物{石里克、卡尔纳普(逻辑实证主义核心人物和奠基人)}、罗素、威特根斯坦[逻辑经验主义先驱]和主要观点:经验证实原则(根本原则);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科学主义的科学观;)(4)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量子力学),普里高津(混沌理论),吴琼恩,库巴(自然主义)。
)(5)辩证唯物主义(两大特点:全面性和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