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
12.可变区(V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体有害的反应。
13.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mAb):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14.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adaptive immune response)2.适应性免疫应答: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NK细胞是介导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ADCC的主要细胞。
15. 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immunologic 3.免疫防御defence)16.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J链(joining chain):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第一章名词解释: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该学科的重点在于阐述该系统识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和清除抗原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缺陷所致疾病及其发生机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免疫防御是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寄生虫等。
若免疫防御功能缺陷或缺失,会引起免疫缺陷病;若应答过强,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如发生超敏反应疾病等。
免疫监视是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基因突变形成的肿瘤细胞,坏死或衰老细胞。
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免疫自稳是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一般情况下,机体不会对自身组织和细胞发生免疫应答,这称为自身免疫耐受。
这赋予了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的能力。
如果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紊乱,则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的全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问答题:试述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侵入抗原和体内突变、死亡细胞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它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三个方面。
试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能够迅速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但不能产生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应答,需要一定时间来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但能够产生免疫记忆,从而在再次暴露于同一病原体时更快、更有效地清除它。
第二章名词解释: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它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免疫学试题及答案(绝对精品)
一、名词解释〔共20分〕1、共同抗原: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2、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
是指抗原性物质外表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CK: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剌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物质的总称。
CK 能调节白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响、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4、TAA:指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但可在肿瘤细胞异位表达或出现量的改变,包括某些糖蛋白、胚胎性抗原等。
5、超敏反响: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四、简答题〔共30分〕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答:V区:结合抗原C区:激活补体;结合Fc受提: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响;穿过胎盘和黏膜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答:1〕溶解细菌、细胞2〕调理作用3〕引起炎症反响4〕去除免疫复合物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答:一、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1。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2。
某些病理情况下,可介导自身细胞溶解,导致组织损伤与疾病。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一〕免疫粘附与调理作用、〔二〕促炎症作用、〔三〕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去除作用、〔四〕免疫调节作用3、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区别?初次应答再次应答潜伏期长短需要的抗原剂量大小抗原类型TD-Ag TI-Ag TD-Ag抗体产量低高抗体类型IgM为主IgG为主维持时间短长亲和力低高4、自身免疫病的特点?1、患者血液中可以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与自身免疫组织成分起反响的致敏淋巴细胞。
2、患者组织器官的病理特征为免疫炎症,并且损伤的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抗原分布相对应。
3、用相同抗原在某些实验动物中可复制出相似的疾病模型,并能通过自身抗体或相应致敏淋巴细胞使疾病在同系动物间转移。
医学免疫问答题重点
绪论1.免疫的概念:现代“免疫”的概念止机体对“自己”和“异己(非几)”的识别与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在正常情况下,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机体识别“非几”(抗原),对其产生免疫应答并清除之;正常机体对“自己”则不产生免疫应答,即维持耐受。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机体负责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是产生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
从宏观到微观,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三个层次。
3.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对机体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正常情况下,免疫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保护性作用;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功能生理性(有利)病理性(有害)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自身免疫病(1)免疫防御:指机体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抵御与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即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指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指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变和突变细胞的功能。
第一章1.抗原的概念及特性:抗原(Ag)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因此,抗原具有两种基本特性:①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②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免疫原性是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抗原的关键特性。
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质及其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2.1.抗原的理化性质:①分子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多大于10kDa。
一般而言,物质的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就越强;②化学组成,分子量并非决定免疫原性的唯一和绝对的因素,免疫原性物质还需具备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特殊的化学基团;③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易接近性指抗原分子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即表位)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如BCR)结合的难易程度,抗原分子中氨基酸残基所处侧链位置不同,可影响B细胞的抗原受体(BCR)与表位结合,从而影响的免疫原性;④物理性状,化学性质相同的抗原物质可因其物理性状不同而影响免疫原性。
大二下学期医学免疫学考试免疫名解及问答
免疫考前突击名解:1、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2、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3、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4、抗原(Ag):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5、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TCR、BCR、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6、B细胞表位:抗原分子中能被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BCR)或B细胞所分泌特异性抗体识别的表位7、T细胞表位:抗原分子中能被T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8、异嗜性抗原 :又称Forssman抗原,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9、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10、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抗原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可分为TI-1Ag和 TI-2Ag11、抗原结合价:1个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
(天然蛋白大分子为多价抗原,半抗原为单价抗原)12、超抗原(SAg)只要极低浓度(1-10ng/ml)就能激活2%-20% T细胞克隆发挥极强的免疫应答13、抗体 (Ab)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淋巴细胞在有效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14、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可以分为:分泌型和膜型15、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有NK细胞、巨噬细胞,以NK细胞为主16、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复合抗原上某一抗原表位的均一抗体(或同源抗体)17、补体(C):是人或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存在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糖蛋白,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包括能辅助抗体发挥溶菌作用)18、补体受体(CR):是表达于细胞表面能与某些补体成分或补体片断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分子19、膜攻击复合物(MAC):由补体系统的C5b ~C9组成。
医学免疫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2.免疫组织(immune tissue)
3.免疫细胞(immunocyte)
4.免疫分子(immune molecule)
5.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
6.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
D.T细胞E.B细胞
5.髓样祖细胞可分化为以下哪些细胞
A.血小板B.T细胞C.红细胞D.B细胞E.单核细胞
6.关于骨髓描述正确的是
A.记忆性B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为浆细胞
B.骨髓功能缺陷会严重损害机体的造血功能
C.骨髓功能缺陷会导致严重的体液免疫功能缺陷
D.骨髓功能缺陷不影响细胞免疫功能
E.在骨髓内发生的再次免疫应答速度快、持续时间短
A.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
B.对抗原性异物表现出无反应性的状态
C.对抗病原体的侵害并中和其毒性产物的作用
D.监视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作用
E.对自身抗原表现出无反应性的状态
6.免疫对机体
A.有利B.有害C.有利又有害D.无利也无害
E.正常情况下有利,某些条件下有害
7.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克隆选择学说?
A.Jenner B.Burnet C.Owen D.Koch E.Pasteur
6.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7.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8.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
9.自身抗原(autoantigen)
10.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
11.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免疫学名词解释及答题
免疫思考题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的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淋巴细胞表面不同的粘附分子与特定组织HEV表面的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决定该细胞的去向。
5、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在于:①分布更加合理,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②增加与APC接触的机会,有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产生③使机体所以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有利于动员各种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其他抗原性异物所在的部位,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因此,淋巴细胞再循环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应答并发挥免疫功能的必要条件。
6、固有分子模式概念及其特点:是启动和诱导固有免疫应答的物质(具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
在感染早期,位于机体皮肤粘膜表面的固有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对IMP (固有分子模式)进行泛特异性识别,介导以炎症效应为主的固有免疫及吞噬杀菌效应。
或者清除衰老损伤细胞以维持生理平衡。
包括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
特征:①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②为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性所必须③可被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所识别。
7、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①异物性②化学属性③分子量④分子结构⑤分子构象⑥易接近性⑦物理性状二、宿主的特性:①遗传因素②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皮内注射和皮下免疫途径荣誉诱导免疫应答,肌内注射次之,静脉注射效果较差,口服免疫则易诱导耐受。
8、比较不同的免疫刺激剂的区别:一、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免疫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6分)。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 T 细胞识别。
3、体液免疫应答中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是什么?(6分)答: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不同之处为:⑴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时间的一半;⑵抗体浓度增加快;⑶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⑷下降期持久;⑸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二次应答;⑹二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IgM;⑺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4、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简述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发病机制?(7分)答: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Ⅰ型超敏反应。
发病机制为: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可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
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其降解产物与组织蛋白的复合物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二、名词解释(共9题,每题3分,共27分)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3、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4、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5、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免疫学练习题
免疫学练习题绪论部分一、名词解释1.免疫2.固有性免疫3.适应性免疫二、选择题A型题1.免疫是指A.机体抗感染的过程B.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C.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过程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能力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3.免疫对机体A.有利B.有害C.有利又有害D.无利也无害E.正常情况下有利,某些条件下有害4.免疫防御功能有缺陷可表现为A.免疫缺陷病B.自身免疫病C.超敏反应D.免疫耐受性E.恶性肿瘤5.免疫功能过于强烈时可表现为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恶性肿瘤D.免疫缺陷病,E.免疫耐受性6.免疫系统不包括A.免疫器官B.免疫组织C.免疫分子D.免疫细胞7.人患传染病后产生的免疫属于A.人工被动免疫B.自然自动免疫C.人工自动免疫D.非持异性免疫E.自然被动免疫8.给人注射胎盘球蛋白属于A.人工被动免疫B.人工自动免疫C.自然自动免疫D.非持异性免疫E.自然被动免疫9.以下哪种属于死疫苗A.鸡霍乱杆菌疫苗B.炭疽杆菌疫苗C.破伤风杆菌抗毒素D.狂犬病病毒E.白喉杆菌抗毒素10.可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免疫功能是A.免疫防御功能B.免疫监视功能C.免疫耐受功能D.免疫调节功能E.以上均不是X型题11.适应性免疫A.有特异性,无记忆性B.无特异性,有记忆性C.后天接触抗原获得D.先天遗传获得E.有特异性和记忆性12.由T、B淋巴细胞介导免疫称为A.固有性免疫B.特异性免疫C.获得性免疫D.非特异性免疫E.适应性免疫13.以下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是A.用白喉杆菌抗毒素治疗白喉B.用炭疽杆菌疫苗预防和治疗炭疽病C.接种牛痘预防天花D.用破伤风杆菌抗毒素治疗破伤风E.用破伤风杆菌类毒素免疫动物14.免疫功能的正常表现有A.清除病变细胞B.抗病毒C.自身稳定D.清除突变细胞E.自身免疫病15.免疫功能的异常表现有A.超敏反应B.发生肿瘤C.自身免疫病D.持续感染E.抗感染作用四、问答题16.什么是免疫?它有哪些功能?如它们出现异常将发生什么情况?17.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在主要特征上有哪些区别?免疫组织和器官一、名词解释1.中枢免疫器官2.外周免疫器官3.淋巴细胞再循环二、选择题18.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髓B.胸腺C.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19.属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是A.扁桃体B.淋巴结C.胸腺D.脾脏E.肠淋巴组织20.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是A.髓B.胸腺C.腔上囊 D.淋巴结 E.血液21.下列属于外周免疫器官的是A.胸腺B.法氏囊C.淋巴结D.骨髓E.肝脏22.以下关于胸腺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胸腺可培育和输出成熟的T细胞B.胸腺是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C.胸腺可产生胸腺激素D.胸腺可培育和输出成熟的B细胞23.以下关于骨髓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骨髓是造血器官B.骨髓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C. B细胞在骨髓中发生、分化、成熟D. 是T细胞的发育成熟场所24.鸟类的腔上囊相当于人类淋巴组织中的A.胸腺B.骨髓C.淋巴结D.脾脏E.以上都不是25.机体对某种传染病有终身免疫功能,主要是由于有A.造血干细胞B.处女型淋巴细胞C.记忆性淋巴细胞D.效应性淋巴细胞E.以上均对26.以下哪项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是错误的A.脾脏中以B淋巴细胞为主B.淋巴结中以B淋巴细胞为主C.脾脏有血液过滤作用D.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E.脾脏是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B型题问题(29~33)A.脾脏B.骨髓C. 淋巴结D.胸腺E.黏膜相关淋巴组织29.淋巴细胞针对来自血液中的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是30.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及细胞免疫中枢免疫器官是31.可对淋巴液中抗原异物进行过滤和清除的外周免疫器官是32.T淋巴细胞发源地是33.作为机体抗感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的外周免疫器官是抗原一、名词解释1.抗原2.半抗原3.完全抗原二、选择题A型题39.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是:A.异物性、反应性B.免疫原性、抗原性C.结构的复杂性、反应性D.大分子、易接近性E.易接近性、异物性40. 与载体偶联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A.变应原B.完全抗原C.半抗原D.佐剂E.载体41. 半抗原的基本特点是:A.分子量小B.无免疫原性,无抗原性C.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D.无免疫原性,有抗原性E.以上都不是42.从抗原化学性质来讲,免疫原性最强的是:A.脂多糖B.蛋白质C.多糖类D.DNAE.脂肪43.决定某种物质免疫原性因素不包括:A.特异性B.异物性C.大分子性D.化学成分E.结构复杂性44.异嗜性抗原的本质是:A.完全抗原B.共同抗原C.改变的自身抗原D.同种异型抗原E.半抗原45.马血清抗毒素对人而言属于: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独特型抗原D.共同抗原E.合成抗原46.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是:A.异种抗原B.自身抗原C.同种异体抗原D.异嗜性抗原E.超抗原47.抗原在机体中不可能诱导出现:A.免疫耐受B.超敏反应C.自身免疫性疾病D.免疫缺陷E.免疫排斥48.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A. 载体B.抗体C.抗原D. 佐剂B型题问题(49~50)A.自身抗原B.肿瘤抗原C.同种异型抗原D.异种抗原E.异嗜性抗原49.外毒素属于:50.红细胞ABO血型抗原属于:X型题51.决定某物质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是:A.宿主年龄性别等B.物质的化学组成、分子量的大小等C.进入肌体的途径、剂量、次数等D.含有的水分多少E.与宿主亲缘关系的远近52.隐蔽的自身抗原包括:A. 甲状腺球蛋白B.眼晶状体C. 脑组织D.精子三、问答题1. 抗原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免疫球蛋白一、名词解释1.抗体(Ab)2.免疫球蛋白(Ig)二、选择题A型题54.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抗体:A.胎盘球蛋白B.抗毒素血清C.淋巴细胞抗血清D植物血凝素 E.白喉抗毒素55.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由:A.2条多肽链组成B. 两条H链和两条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C. 铰链区连接的2条多肽链组成D.二硫键连接的H链和L链组成56.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免疫球蛋白是生物学功能的概念B.抗体是化学结构的概念C.所有的抗体都是Ig,所有Ig也都是抗体D.Ig并非都有抗体活性E.抗体并非都是免疫球蛋白57.脐血中哪类Ig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A.IgAB.IgMC.IgGD.IgDE.IgE58.可形成多聚体的免疫球蛋白是:A.IgM和IgGB.IgA和IgDC.IgD和IgED.IgM和IgAE.IgG 和IgE59.下面哪一类Ig参与粘膜局部抗感染:A.SIgAB.IgMC.IgGD.IgDE.IgE60.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Ig是:A.IgA类抗体B.IgM类抗体C.IgG类抗体D.IgD类抗体E.IgE类抗体61.合成分泌抗体的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浆细胞D.NK细胞E.肥大细胞62.免疫球蛋白所不具备的作用是:A.中和外毒素B.阻止病毒吸附或穿入细胞C.参与Ⅳ型超敏反应D.调理作用E.介导ADCC效应63.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是:A.IgAB.凝聚的IgAC.IgED.IgME.IgG64.在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局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的Ig是:A.IgAB.SIgAC.IgMD.IgEE.IgG65.以下哪项不是IgG的特点:A.可分为4个亚类B.是血清含量最高的IgC.是唯一能能主动通过胎盘的抗体D.半衰期约2~3周E.有激活补体、调理作用,但无ADCC作用66.在抗病毒中起抑制病毒繁殖作用的物质是:A. 中和抗体B.干扰素C.抗毒素D.抗生素B型题问题(67~74)A.IgAB.IgMC.IgGD.IgDE.IgE67.巨球蛋白是:68.血清含量最高:69.初次免疫应答早期产生的抗体类别主要是:70.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类别主要是:71.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Ig是:72.与抗寄生虫感染有关的Ig是:73.防止病原体从粘膜侵入的Ig是:74.天然的血型抗体是:X型题75.Ig的生物学功能包括:A.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B.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Ig可直接溶解靶细胞C.IgG、IgE能与细胞上FcR结合D.IgE介导I型超敏反应76.关于IgG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介导ADCC作用B.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C.有4个亚类D.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E.被称为巨球蛋白,五聚体结构77.关于IgM的生物学功能,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B.初次免疫接种后最先产生的抗体C.能穿过胎盘D.能激活补体78.SIgA主要存在于:A. 泪液B.初乳C. 唾液D.支气管分泌液79.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有:A.激活补体作用B.调理作用C. ADCC作用D.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E.杀伤作用三、问答题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免疫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免疫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解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响抗原:是能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并通过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响的物质。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指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胸腺依赖抗原/TD-Ag:是指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T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是指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
抗原决定基/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别化学基团,是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 / BCR〕或抗体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根本结构单位。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抗原。
交叉反响:某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他种抗原发生的反响。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即具有相同抗原表位的抗原。
抗体/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糖蛋白,即免疫球蛋白。
抗体的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外表的IgG Fc受体〔FcγR〕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ADCC作用:即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IgG与靶细胞外表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外表的IgG 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
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清、组织液和某些细胞膜外表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能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在移植排斥中起主要作用,主要功能是结合、提呈抗原肽,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复习……名词解释与部分问答题
医学免疫学复习……名词解释与部分问答题医学免疫学复习……名词解释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immunity system,IS)识别“⾃我(self)”与“⾮我(non-self)”抗原,从⽽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理防御机制。
2.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或:指能够刺激机体IS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抗原表位:是抗原分⼦中能与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5.异嗜性抗原:指⼀类与种属⽆关的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或:不同种属⽣物中存在的共同抗原表位),⼜名Forssman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7.超抗原:是指某些抗原物质,在极低浓度下即可激活⼤量的T细胞产⽣极强的免疫应答,是⼀类多克隆激活剂。
8.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决定基。
9.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称为抗体(Ab)。
10.免疫球蛋⽩: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统称为免疫球蛋⽩。
11.单克隆抗体:由单⼀克隆B细胞针对单⼀抗原表位产⽣的均⼀性的⾼特异性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2.补体系统:是由补体、补体调节蛋⽩和相关膜蛋⽩(受体)共同组成的⼀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质反应系统。
13.过敏毒素:C3a、C5a被称为过敏毒素。
它们可与肥⼤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的C3aR、C5aR结合,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管活性介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14.细胞因⼦: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刺激细胞(即活化的细胞)所产⽣的低分⼦量可溶性蛋⽩质,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1、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或异物刺激后,免疫细胞在对其识别的基础上,履行生理功能的过程。
2、CD:分化群,即同一基因编码与表达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以CD进行编码命名。
MHC:是由彼此紧密连锁在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群—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编码产物,是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亦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PAMP:即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共有的特定分子。
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免疫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免疫原或抗原。
免疫原性:诱使机体产生抗原或效应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其与所诱生的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则称为抗原性或反应原性。
4、抗原决定基: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5、粘附分子:是介导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
6、模式识别受体: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共有的特定分子的受体。
7、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效应物质称为抗体。
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9、细胞因子:泛指由细胞合成分泌的(非神经递质、非激素)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的一大类信息分子。
10、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是指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效应分子抗体,发挥相应的抗体效应的免疫应答过程。
11、初次应答:抗原物质进入机体第一次引起的免疫应答。
再次应答: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机体可发生再次应答。
12、感染:病原体在宿主体内与宿主防御机制相互作用,并引起各种的病理过程。
13、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体数量不多、毒性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
潜伏感染:当宿主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原体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
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亦称免疫原.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
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和大题(内部资料)
医学免疫学问答题部分1.简述T及B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的原理。
T细胞和B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首先需要被抗原性物质活化,而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体成分具有不同的抗原性。
一个T或B细胞只表达一种TCR或BCR,只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一种Ag分子,所以,T及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严格的特异性,而在T及B细胞的整个群体中,则能识别各种各样的抗原分子。
由于T及B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决定其执行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1.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及作用。
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
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经淋巴循环,经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再进入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
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
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能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侵入处,并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各类免疫细胞在此协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2.简述三类免疫性疾病。
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
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
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3.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见概念。
(2) 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
免疫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区分“自己”与“非己”物质,从而达到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与免疫调节的一种生理功能。
2、抗原(Ag):能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3、异物性:T、B淋巴细胞在胚胎期、在成熟前未充分接触过的物质(未被阴性选择过的物质)。
4、易接近性:指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相互接触、结合的难易程度。
决定免疫原性的强弱。
5、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的特性。
6、抗原性(反应原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7、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物质基础):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又称为表位。
8、抗体(Ab):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Ab都是Ig,Ig不一定都是Ab)10、超抗原(SAg):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菌体某些成分、逆转录病毒蛋白和热休克蛋白等构成的不同于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
这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或B细胞。
11、补体(complement,C):是正常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12、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补体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的一个反应系统。
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系统和放大系统。
13、细胞因子(CK):是一大类由细胞分泌的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蛋白质)。
14、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是指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膜表面分子。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第一章抗原一名詞解釋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異性結合的物質抗原決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性物质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半抗原:本身只有反應原性而無免疫原性的簡單小分子抗原物質,當予蛋白載體結合形成半抗原—載體復合物時,獲得免疫原性胸腺依賴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細胞輔助及巨噬細胞參與下才能激活B細胞產生抗體的抗原性物質。
可引起體液、細胞免疫應答,產生免疫記憶胸腺非依賴性抗原(TI-Ag):指無需T細胞輔助,就能直接刺激B 細胞增生、分化產生抗體的抗原性物質。
只引起體液免疫應答,無免疫記憶類毒素:外毒素經0.3%-0.4%甲醛溶液處理后,喪失毒性作用而保留原有抗原性質嗜異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種屬(動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間存在的共同抗原GAGGAGAGGAFFFFAFAF自身抗原:機體對正常的自身組織和體液成分處于免疫耐受狀態,當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應答。
包括改變的自身抗原和隱蔽的自身抗原功能性決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淋巴細胞識別,啟動免疫應答,同時能與抗體和/或致敏淋巴細胞特異性結合而發生免疫反應的抗原決定簇隱蔽的決定簇:存在于抗原內部,不能被淋巴細胞識別,無法觸發免疫應答的抗原決定簇共同抗原:存在于兩種不同抗原分子之間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決定簇隱蔽的自身抗原:正常情況下與血流和免疫系統相對隔絕的自身物質腫瘤特異性抗原:只存在于某種腫瘤細胞表面而不存在于相應正常細胞或其他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腫瘤相關抗原(TAA):不為腫瘤細胞所特有的,在正常細胞上也可微量表達的抗原超抗原:是一類有細菌外毒素和逆轉錄病毒蛋白構成的不同于促有絲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質GAGGAGAGGAFFFFAFAF交叉反應:抗原或抗體除與相應抗體或抗原發生特異性反應外,還能與含某種(些)相同抗體的它種抗血清或含某種(些)相同抗原決定簇的它種抗原結合的反應白細胞分化抗原(CD):白細胞、血小板和血管內皮細胞等在分化成熟為不同譜系和分化不同階段以及活化過程中出現或消失的細胞表面的抗原性標志甲胎蛋白(AFP):是一種糖蛋白,在胚胎期由卵黃囊和肝細胞合成,是胎兒血清中的正常成分。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lymphocyte homing 淋巴细胞归巢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2.innate immune response 固有免疫应答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在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凋亡,畸变的细胞等“非己”的抗原异物后迅速活化并有效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或体内“非己”的物质,产生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监视,自稳等保护作用的生理过程。
3.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适应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4.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决定基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5.adjuvant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6.Super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
且不受MHC限制,故称为超抗原。
7.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指具有杀伤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死靶细胞的过程。
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互补决定区即抗原互补决定区。
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plement 补体是存在于人或动物血清、组织液及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0.cytokine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11.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分化抗原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
免疫学名词解释
1.antigen(Ag):抗原,是指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2.hapten: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克不及诱导抗体发生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super 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发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分歧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
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的1/20~1/5,且不受MHC限制,故成为超抗原。
4.antibody(Ab):抗体,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5.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6.hypervariable region(HVR):高变区,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极易变更,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7.variable region(V):可变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更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8.monoclonal Ab(mAb或McAb):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发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9.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city(ADCC):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的作用。
NK细胞是介导ADCC效应的主要细胞。
10.opsonization: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解及答题)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1、enzyme immunoassay(EIA)酶免疫分析技术,是以酶标记的抗体(抗原)作为主要试剂,将酶高效催化反应的专一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标记检测技术。
2、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胶体金免疫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或显色剂,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3、immunoblot test(IBT)免疫印迹试验,是一种将高分辨率凝胶电泳和免疫化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
4、precipitation reaction沉淀反应,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5、agglutination reaction凝集反应,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6、immunogen免疫原,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7、adjuvant (immunoadjuvant)佐剂(免疫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8、hapten半抗原,指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多糖、多肽、类脂和核酸等物质。
9、monoclonal antibody(McAb)单克隆抗体,设法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出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Polyclonal antibody(PcAb)多克隆抗体,亦称免疫血清,用抗原以不同途径免疫动物,从动物血清中获取抗体,该类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由于免疫动物的抗原往往具有多种抗原表位,可激活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针对抗原多种表位的混合抗体,因而抗血清也称为多克隆抗体。
11、tumor antigen肿瘤抗原,指细胞癌变过程中新出现的或异常表达的抗原物质。
免疫名词解释简答题
免疫名词解释简答题抗原: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BCR/T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值、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T细胞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抗原肽:具有免疫原性的多肽或抗原衍生肽,抗原肽是多肽类抗原而抗原不一定是多肽,可能还有其他物质。
AD(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免疫细胞T:T淋巴细胞来源于胸腺。
成熟T细胞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它们不但介导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在凶险依赖性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亦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B:B淋巴细胞由哺乳动物或禽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成熟B细胞主要定居于淋巴结皮质浅层淋巴小结和脾脏红髓及白髓淋巴小结内,约占外周淋巴细胞总数的20%。
B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在其分化和功能执行中有重要作用。
B细胞不仅能通过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同时也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并参与免疫调节。
MΦ(巨噬细胞):由定居和游走两类细胞组成:定居在不同组织中的MΦ有不同的命名,如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
游走的巨噬细胞广泛分布在结缔组织中,寿命较长(可存数月),胞质内富含溶酶体颗粒及其相关的酶类物质,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能力。
DC(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 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抗原一名词解释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性物质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半抗原:本身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抗原物质,当予蛋白载体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时,获得免疫原性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
可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免疫记忆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
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无免疫记忆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毒性作用而保留原有抗原性质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包括改变的自身抗原和隐蔽的自身抗原功能性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应答,同时能与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免疫反应的抗原决定簇隐蔽的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内部,不能被淋巴细胞识别,无法触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决定簇共同抗原:存在于两种不同抗原分子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隐蔽的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与血流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自身物质肿瘤特异性抗原: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相应正常细胞或其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肿瘤相关抗原(TAA):不为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在正常细胞上也可微量表达的抗原超抗原:是一类有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不同于促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交叉反应:抗原或抗体除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含某种(些)相同抗体的它种抗血清或含某种(些)相同抗原决定簇的它种抗原结合的反应白细胞分化抗原(CD):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的抗原性标志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在胚胎期由卵黄囊和肝细胞合成,是胎儿血清中的正常成分。
当发生原发性肝癌是,血清中AFP含量显著增高免疫佐剂:与抗原一起活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弗氏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是有液体石蜡或植物油和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混合而成,使用时与水溶性抗原充分混合,使抗原分散在佐剂中形成油包水乳剂。
在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死的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或卡介苗)就成为弗氏佐剂二问答1.简述TD-Ag和TI-Ag的概念,两者引起免疫应答有何区别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
1.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2.产生抗体以IgG为主 3.产生免疫记忆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
1.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2.只刺激B细胞产生IgM 3.无免疫记忆2.何谓嗜异性抗原?举例说明其意义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大肠杆菌O86含人血型B物质,肺炎球菌14型含人血型A物质3.何谓隐蔽的自身抗原?举例说明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可引起哪些相应的临床疾病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包括改变的自身抗原和隐蔽的自身抗原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甲状腺球蛋白——桥本甲状腺炎眼晶状体蛋白和眼葡萄膜色素抗原——晶状体过敏性和交感性眼炎精子——男性不育脑脊髓和神经髓鞘蛋白抗原——脱髓鞘脑脊髓炎和外周神经炎4.什么是抗原?完全抗原与半抗原有何不同?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
5.正常情况下机体为什么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克隆选择学说1.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数目庞大的免疫细胞系,这些免疫细胞能对相应抗原行进识别和选择。
2.在胚胎期,自身组织抗原与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免疫细胞接触后,可使之破坏或处于无功能抑制状态,成为禁忌细胞系。
出生后,体内能够识别自身组织抗原成分的免疫细胞不复存在或处于抑制状态,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3.出生后,非己抗原进入体内,与免疫细胞结合,激活免疫应答。
6.Rh抗体与ABO血型抗体有何区别?Rh抗体为什么只能在Rh-者体内产生?Rh抗体生成后可能产生什么后果?1.ABO血型抗体是天然抗体 RH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只有在免疫情况下才会形成2.ABO血型抗体属于IgM RH抗体属于IgG3.ABO血型抗体不能穿过胎盘 RH抗体可以穿过胎盘胎儿流产新生儿溶血症Fab段:具有单抗体活性,只能与一个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结合。
Fc段:不能与抗原结合,因具有CH2和CH3功能区可以激活补体、结合细胞和通过胎盘,Ig对它种动物的免疫原性也取决于Fc段F(ab’)2:具有双价抗体活性,能与两个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结合PFc’:无生物学活性1.何谓Ig的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它们的主要差异是什么?同种型:同一种属每个个体共有的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标记,在异种体内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同一类型Ig由于重链或轻链恒定区内一个或数个氨基酸不同(即遗传标志不同)而表现的抗原性差异。
独特型: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V区和T、B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V区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2.真对Ig同种异型决定簇(遗传标志)的抗体能否与下列Ig分子或其功能区起反应?γ2λ2ε2κ2δ2λ2(μ2λ2)5κ型L链V区λ型L链C区4.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1.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2.激活补体3.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介导I类型超敏反应4.通过胎盘(IgG)5.何谓克隆抗体McAb?简述制备McAb的原理单克隆抗体(McAb):由一株B细胞杂交瘤增生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高度均一、高度专一的抗体制备:第二章补体系统一名词解释过敏毒素:指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活性片C3a、C4a、C5a免疫粘附:是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b或C4b粘附于具有C3b受体的细胞表面的现象。
通过粘附形成大的复合物,便于吞噬细胞清除C1抑制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03778的血清单链糖蛋白I因子:是相对分子质量为87812的一种异二具体血清蛋白,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过敏毒素灭活剂:即血清羧肽酶N,相对分子质量为309339,由八条相同的多肽链组成。
具有羧基肽酶活性,可去除C4a、C3a和C5a羧基末端的精氨酸残基,使它们丧失其过敏毒素活性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C1~C9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路径旁路途径: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备解素)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而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导致细胞溶解破坏的补体活化途径C4结合蛋白(C4bp):一种血清糖蛋白,由8条相同的多肽链组成膜辅因子蛋白(MCP):单链穿膜糖蛋白(CD46),广泛分布于各种血细胞(红细胞除外)、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行刑胶质表面促衰变因子(DAF):单链膜蛋白分子(CD55),广泛分布于各种血细胞和体内其他组织表面,但在病原微生物和某些补体激活物表面缺如同种限制因子(HRF):相对分子量为64861的膜蛋白,又称C8结合蛋白。
这种膜结合性调节分子广泛分布于正常人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上二问答1.试比较补体两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异点2.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3.条例和免疫黏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3.列出膜结合性补体调节分子的名称,并简述其作用机制P85膜辅因子蛋白(MCP):促衰变因子(DAF):同种限制因子(HRF):4.列出体液中可溶性补体调节分子的名称,并任选其中两种说明其调节作用机制C1抑制物:与活化C1中的C1r-C1s共价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是大分子C1裂解,从而导致C1酯酶(C1s)失活,丧失酶解正常底物的能力C4结合蛋白:H因子:I因子:5.试述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他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
其蛋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酶促连锁反应的补体固有成分第二类:调节和控制补体活化的蛋白分子第三类: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各种受体。
6.补体的调理作用和免疫黏附作用是通过何种成分引起的?其作用机理是什么?调理作用:补体一其裂解产物C3b/C4b为中间桥梁,通过N端非稳定结合部位与细菌等其他颗粒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后,再通过C端稳定结合部位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的吞噬细胞结合,由此产生的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的作用黏附作用: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C3b/C4b后,若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结合,则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7.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以产生哪些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裂解片段,可引发何种生物学效应?8.试述补体系统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1.在感染的早期主要是旁路途径和MBL途径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抗感染作用,在感染的后期主要是经典途径激活发挥抗感染作用。
2.补体激活后产生的攻膜复合物具有溶菌和溶解细胞作用可以破坏侵入机体的病原菌3.补体可以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4.补体在激活过程中产生的片段C3b和C4b 可引起调理作用和黏附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外来异物的清除5.补体在激活过程中产生的小片段C3aC5a具有趋化作用可引导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发挥抗感染作用第三章免疫系统一名词解释免疫细胞: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主要包括造血肝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其他抗原呈递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等。
造血肝细胞(HSC):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指能摄取处理抗原,将蛋白质降解成肽片段,并同MHC分子结合,一同表达在细胞膜表面,提供给T 细胞识别活化的一类高度专门化的细胞。
自然杀伤(NK)细胞:没有特异性抗原受体,能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其杀伤作用不受MHC分子的限制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