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档案的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整体来看,古代外国的档案鉴定工作还 处于自发阶段。但是,正是在这个漫长的岁 月中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科学的档 案鉴定工作创造了前提条件。法国大革命后 第一个关于档案鉴定工作的法令就继承和吸 收了中世纪自治城市档案馆淘汰档案文件的 主要经验和做法。因此,可以认为,外国档 案鉴定工作在古代就有了萌芽。

源自文库
二、外国档案鉴定工作的发展与启迪

外国档案鉴定工作产生的历史较早,古代 就出现了档案鉴定工作的萌芽。到了近代和 现代,不少国家已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善的 档案鉴定工作制度。迈入新世纪,研究与探 讨外国档案鉴定的发展与演变,对我们开展 这项工作是有益的。
(一)古代外国的档案鉴定工作

1、早在公元前2500多年以前,古代两河流域的苏 美尔人就已经有了繁荣的档案事业,并且已经认识 到,对于重要性不同的档案文件,应当区别对待。 他们把重要的文件写在又重又厚的大块泥板上, 放在窑内烘烤,使泥板变为陶板,坚固耐久,不重 要的文件则写在又轻又薄的小块泥板上,而且不经 烘烤,十分易碎,也不耐久。 从文件产生的源头起就考虑到要保存重要档案文 件的问题。
20世纪80~90年代的“宏观鉴定论” 宏观鉴定论是一个统称,主要包括“社会分析 与职能鉴定论”、“文献战略”和“宏观鉴定战 略”。 A.“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这种鉴定观是德国 档案学者布姆斯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主张档案应体 现文件产生时期的社会价值,但这种社会价值并非 直接通过研究社会公共舆论来确定,而是间接通过 了解重要文件形成者的职能来判断。这样一来,档 案人员在鉴定时需要对文件形成者、特别是其职能 进行全面分析。总之,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的核 心思想就是——以文件形成者职能来体现社会价值。
第五章 档案的鉴定
第一节 档案鉴定工作的任务和意义
一、档案鉴定工作的内容 鉴:繁体字为“鑑 ”,本义是古代用来盛水 或冰的青铜大盆,可照人。甲骨文中的 “鉴”字,就是一个人跪在地上对着脸盆 照脸的象形文字。后来,用铜制成而用以 照形者,亦谓之鑑,声转为镜 。引申为仔细 看,辨别。
鉴定:辨别并确定事务的真伪、优劣等。 档案的鉴定:指对档案的真伪和价值的鉴定。 我们档案界通常所说的档案的鉴定,是 对档案价值的鉴定,这里所说的档案的价值 是指档案对社会的有用性,对社会有用的, 就是“优”的,就是“玉”,对社会没有用 的,就是“劣”的,就是“石”。说的形象 一点,档案鉴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区分“玉 石”。

文件一概不得销毁。
英国规定:1660年前的档案禁毁。 德国规定:16世纪以前的案卷不许销毁。 俄国规定:19世纪下半叶以前的文件不许销毁。 印度规定:凡100年以上的文件一律不得销毁。 我国规定:1911年以前的明清档案和革命历史 档案应划为免禁毁档案,全部永久保存。
(三)现代外国的档案鉴定
(1)鉴定决定权的转移 档案鉴定销毁的决定权全部或局部地转移到了档 案管理机关的手中。权利转移现象首先出现在俄国。 1918年6月1日列宁签署的《关于改革和集中统一管 理档案工作的法令》明确规定:“各政府机关未经 档案管理总局批准,无权销毁任何案卷、来往文书 或单个文件,违反此规定者,将受到法律制裁。” 后来,法国1936年7月21日的法令也规定:无档案 局许可,不得销毁行政文件,档案管理部门对机关 文件行使监督权。
迈斯奈尔是普鲁士机密国家档案馆馆长, 他把来源于一个机关的全部文件看作一个起 源完整的文件体,并在1901年提出了一套鉴 定标准。 其中,“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被称为 “年龄鉴定论”,对许多国家的档案鉴定工 作发生了重大影响。不少国家都遵循这一原 则,为本国的档案文件规定了一个禁止销毁 的界限年份,即凡是该年份以前产生的档案

卡林斯基的这套鉴定标准由于强调文件产 生机关职能的重要性,被称为职能鉴定论, 它在外国档案鉴定工作中具有广泛的、深远 的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的档案工作有
了快速发展。 从1945年开始到60年代结束为止,外国的文件 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特点是文件增加速度大 大加快。以美国联邦政府为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时,文件的年产生量已达200万立方英尺,到 1954年,联邦政府各机关拥有的文件已达2300万立 方英尺。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鉴定和挑选文件的 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从法国大革命开始,诞生了科学的档案鉴 定工作,其标志在于:政府开始颁布关于档 案鉴定销毁问题的规章条例。不少国家开始 以政府的规章条例为依据,按照价值的大小 确定档案文件的存毁。但是,直到1880年为 止,在国外所颁布的关于档案工作方面的规 章条例都是比较笼统的。这个时期被称作 “粗线条规章时期”。
(一)工作量繁重,需鉴定数量浩大。
(二)鉴定理论不够完善,很难有效地指导
鉴定工作。 (三)鉴定人员怕承担责任,不会鉴定,不 想鉴定,鉴而不销。
第二节 鉴定档案的原则和标准
一、我国古代档案鉴定工作落后
我国古代档案鉴定标准单一,未形成相对完 整的理论体系,对档案的鉴定仅限于只言片 语。 唐代规定:“文案不须常留者,每三年一 拣除。” 宋代:“诸架阁公案非应常留者,留十年, 每三年一检简。”
(二)档案鉴定是关系“档案存亡”的一项
非常严肃的工作。 1、预测性和主观性 2、决断性和不可逆性 国际档案界也多公认“文件鉴定这项工作, 或许是档案工作者全部工作中最困难和最重 要的一项专业活动。”
四、我国档案鉴定工作的现状

在我国,档案鉴定工作一直是个难题,不 是没有正常开展,就是力度不够,处于停滞 或半停滞状态。这造成了有价值的档案淹没 于大量无价值的档案海洋之中,不能充分发 挥档案的作用,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影响了馆藏优化,严重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 展。那么,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何在呢?

B.“文献战略”。这种鉴定观是美国档案学者
塞穆斯尔斯提出的。 鉴定的起点不再是检验具体文件,而是分 析文件产生的背景,认为只有将鉴定的着眼 点转向机关的职能,才能准确地判断档案文 件的价值。总之,“文献战略”的核心思想 也是——依据文件形成机关的职能来判断档 案的价值。
C.“宏观鉴定战略”。这种鉴定观是加拿大档
案学者特里· 库克提出的。 这一鉴定理论提出应全面考虑社会结构、 文件形成过程、文件形成者及其职能等多种 因素,根据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和结构来鉴定 文件。 这一思想到1991年在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得 到实施。 宏观鉴定战略”的核心思想同样是——依 据文件形成机关的职能对档案文件进行宏观 鉴定。
(2)从1880年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
在这个时期,各国政府关于档案鉴定工作的 规章条例有了越来越详细的规定,而不再是 原则性的和“粗线条的”,其所以如此,是 因为“粗线条的”规章条例已经不能适应客 观发展的需要。

首先,国家的作用和行政管理活动扩大了,行政 管理文件无论从品种或数量来说都大大增加了。为 了妥善地处理日益增多的文件,必须为鉴定工作制 定比较详细、比较具体的规定。 其次,有些行政机关的官员因向造纸厂出售废品 而得到好处,于是热衷于“剔除和淘汰”档案文件。 为了避免因官员们无知或不诚实而造成无法挽回的 损失,也有必要在规章条例中作出比较详细、比较 具体的规定。 总之,越来越详细的规章条例表明了各国政府对 档案鉴定工作的日益重视。这种情况也促进了对档 案鉴定实践的总结和对档案鉴定理论的探讨。德国 档案学家迈斯奈尔的鉴定标准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 诞生的。

二、档案鉴定工作的任务 (一)通过鉴定档案的保存价值,划分保管期 限,确定库藏成分,优化库藏档案的质量。 (二)通过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为档案馆收 集与保管工作奠定基础。
三、档案鉴定的意义 (一)档案鉴定是“去粗取精”,提高管理效 益的科学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实践和各项工作的 发展,档案的数量不断增长,有些档案失去 了保存价值,致使库存档案显得庞杂起来, 如果“玉石不分”地全部保存,势必影响对 有价值的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2)卡林斯基的档案鉴定标准
形势的变化以及责任的加重,迫使档案工 作者不得不思考和研究如何进一步搞好档案 鉴定工作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卡 林斯基的鉴定标准应运而生。 卡林斯基接受了迈斯奈尔的鉴定理论,并 且总结了波兰档案鉴定工作的实践经验。他 的结论是:文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在活动中 产生文件的那个机关的职能是否重要。
另一个特点是文件的种类进一步增加。 为了适应客观的需要,档案工作者开展了关于档 案鉴定问题的科研活动。
谢伦伯格的双重价值学说: 美国的谢伦伯格认为,文件具有双重价值:一种 是对原产生机关有用的原始价值,或叫第一价值, 主要由原产生机关鉴定;另一种是对其他机关和私 人利用者有用的从属价值,或叫第二价值,由档案 机关在原产生机关协助下鉴定。 他主张从文件自身属性与利用者需求的关系角度 来判断档案文件的价值。 后来欧美档案学者正是依据文件双重价值形态的 转化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谢伦伯格也由于在 档案鉴定理论上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美国档案鉴 定理论之父”。

(四)新时期外国档案鉴定工作的特点

从1970年开始,外国的档案鉴定工作又出现了一 系列新的情况、新的特点,档案鉴定工作进入了一 个新的时期。 第一个特点是文件的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不仅 数量更大,品种更多,而且出现了与以往各种文件 都不相同的新型文件———机读文件,或叫电子文 件。例如,美国国家档案馆和英国公共档案馆都从 1968年起接收电子文件,加拿大公共档案馆也从 1973年开始接收这种文件。 第二个特点是在鉴定标准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考虑。 例如,从70年代起,美国的档案工作者把费用因素 纳入了鉴定标准。他们在保管档案所获得的效益和 所花去的费用之间进行权衡,考虑所花的费用是否 值得。


2、古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也有类似的做
法。他们把重要的文件写在坚固耐久的羊 皮纸上,而把不重要的文件写在木板上或 者纸草上。
3、到了中世纪,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传到了欧
洲,纸质文件的数量迅速增加。于是一些城 镇开始出现了“淘汰公文”的做法,即“成 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来审阅庞杂的文件,将其 中有用的档案加以保存。把无用或重复的文 件淘汰掉。这种做法,可以看做是档案鉴定 工作的萌芽 。 当时,这种活动不是有计划的,也没有什 么固定的挑选和淘汰准则,所剔除和销毁的 大部分是年代久远的和行政机关不再需要的 文件,而在这部分文件中有一些往往正是历 史上最珍贵的和最有价值的。
(二)近代外国的档案鉴定工作
(1)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
法国封建国王的统治,没收了封建主的档案 文件,并于1790年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近代 意义的国家档案馆。

天真的革命群众认为,只要把带有封建标志的档 案文件全部销毁,就彻底打倒和消灭了封建主阶级, 就建成了“政治平等的大厦”。为此,他们在1793 年7月17日雅各宾专政的第三个土地法令中明文规 定:必须在三个月内全部焚毁一切带有封建特权标 志的文契,藏匿而不焚毁者处五年苦役。 为了整理国家档案馆所接收的旧政权时期的档案 文件,也为了缓和焚毁契约的过激行动,法国革命 政府于1794年6月25日颁布了《共和历二年穑月七 日法令》,这可以说是外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关于档 案鉴定工作的政府法令。该法令把旧政权时期的档 案文件分为四类:有用文件(包括地产契据等)、 历史文件、无用文件、封建文件。后两类文件一律 销毁。
档案鉴定工作的内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制定标准 制定档案价值鉴定的标准和档案保管期限表; (二)确定期限 具体判定档案材料的价值,确定其保管期限; (三)找出无保存价值档案,销毁 挑出不需保存和保管期满又无继续保存价值的档案 予以销毁 。 概括上述内容,主要是确定哪些档案需要保存和 保存多长时间(即所谓“存”),哪些档案无须保 存即可销毁(即所谓“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