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导学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合集下载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探究思考】: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依靠什么制度来实现和保障的呢?1、列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分析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时空坐标】【回顾旧知】:1、列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分析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

方式:⑴战争:征服、平叛,如打败匈奴;平定准格尔部叛乱⑵并存:和亲、会盟。

如秦明修长城抵御匈奴和蒙古;汉初和唐朝与匈奴和吐蕃的和亲。

⑶归属:加强管理①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首领,明清册封藏族领袖;②设官职和机构管理,如中央的典客、鸿胪寺、理藩院;③地方上的军政机构,如都护府;羁縻性质的机构,如都督府、都司、卫所、土司;办事大臣。

④移民屯田,开发边疆:如汉朝屯戍政策⑤互市贸易⑥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①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疆域,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③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概念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探究思考】2、结合教材和史料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呢?①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②国情条件: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力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现实需要: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歧视和压迫。

不④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展示大量图片和史料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解答所提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10:AAAAACA B C C11.原因: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①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①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①吸取历史教训和总结历史经验。

第13课当代中国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资源包(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当代中国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资源包(选择性必修1)
2.播放一些与民族政策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运用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情境。
3.教师可讲述一些感人的历史故事,如民族团结的典范、民族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的成功案例等,让学生在情感上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的问题导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让学生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2.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政策的调整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与实施。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规律的能力,能够从历史的视角审视我国民族政策的特点、意义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民族政策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实现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准确把握民族政策的核心要义。同时,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认识我国民族政策的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政策调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与实施、我国民族政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等。结合这些内容,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2.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存在对民族问题认识不足、偏见和误解,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3.学生在方法技能上,可能缺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实证研究能力。
4.学生在实践应用上,可能对民族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感到困惑,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首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和练习中的收获,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接着,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我国民族政策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民族问题,撰写一篇关于民族政策实践的心得体会,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案例,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在我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建议书,要求不少于800字。此项作业旨在激发学生参与民族工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
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我国民族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概括出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
3.学生掌握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民族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提高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具备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对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实践过程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标要求】了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认识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概况,让学生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其形成过程。

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当代中国实施中国民族政策的意义。

【时空坐标】【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特点2.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过程和意义【教学内容】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微点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背景(1)从历史情况来说,中国长期以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这是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

(2)从民族组成来说,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聚居区域宽广,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

(3)从民族分布来说,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只有实行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4)从民族关系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

各民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

(5)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6)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微点拨】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2.标志: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内容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课型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立意集中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即“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保障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课按照历史进程叙述了这一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子目之间在时间上是继起的,三个子目依次递进。

第一子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前两段介绍了背景,可略讲,重点可放在后面的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五个自治区的基本情况。

第二子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把过程讲得详细些。

第三子目“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的内容很重要,地位突出,但所占篇幅不多。

就本课大单元构建而言,一方面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建有来自古代的羁縻制度的经验,是古代“天下”观的民族治理智慧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同于古代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充分体现了社会平等和民族平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所以本课制定的课时主题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2.学习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以及高中政治的学习,对于民族区域关史实基本了解并掌握。

但由于政治学科教学的先入为主,大多数学生很难从历史的角度,对本课知识进入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之前的学习都过于零散未能聚焦到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过于零散,学生们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象层面。

而且也因为随时间流逝而模糊,所以需要巩固和加深。

2.学科素养: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有所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学生还较为欠缺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较为单一,辩证思维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3.引导学生树立平等、包4.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为我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实施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感到自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教学情景。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成果以及民族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认识到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民族政策的论文,深入分析我国民族政策的优势、不足及改进方向。
2.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民族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民族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情况,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作业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五、案例亮点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民族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对比分析、历史视角与现实联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他们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章节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富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当代中国民族政策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开课】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案-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公开课】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案-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2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教材分析】《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通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

本课是“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4专题的“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本课介绍了两部分内容,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原因、过程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的光辉历程,指出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外政策做出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学情分析】1、已学知识分析:学生经过以往政治、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同周围各民族学生的接触,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外交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背景。

2、思维特点分析:高二学生反应灵敏,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可以借助具体思维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维,并由此出现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此时期的学生对国家的时事政策如外交等已经有所关注,极个别学生把它当做兴趣进行研究,这是本课教学的亮点。

【教学目标】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意义;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通过课前对视频纪实资料及其他史料的研究,学生能够归纳分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学生会深刻直观的感受外交的光辉历程,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成就。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历史概念教学历史概念教学是一种教师围绕历史概念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掌握和理解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

历史概念是指透过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表象性知识得到的更为抽象化和概括化的专用术语或名词,历史核心概念则指是居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中心的关键概念,本课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便属于核心概念。

本课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全课的核心概念展开,构建清晰的教学逻辑体系。

首先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简要介绍说明其与我国其他基本制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结合视频、图片、文字等材料,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展开教学。

同时融入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义与影响,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借助“一条天路”青藏铁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了解青藏铁路修建的困难后,思考与探究青藏铁路给西藏自治区的人民带来了什么,为什么在二十世纪初要克服万难、投入百亿而修建青藏铁路的问题,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中深入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理解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制度自信。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经过长期生活与交往而逐步形成的有机整体,是融地缘、血缘与精神为一体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人们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蕴含着人们对于所生活的共同地域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案例背景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是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以及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努力和成就,从而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同时,学生还应该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我还将会通过引入具体的事例和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我国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和成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我还将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在课堂上引入具体的案例和事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情况来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我还将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维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此外,我还将会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二、学情分析
在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我国的国家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治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入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和思辨能力。但考虑到以下方面:
1.学生对民族政策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等具体内容的理解有待深化。
作业要求:
1.内容要紧扣本节课所学知识点,体现学生对民族政策的理解与思考;
2.表达清晰,论据充分,观点鲜明;
3.请在规定字数范围内完成作业,注重作业质量;
4.提交作业时,请标注清楚作业题目、姓名、班级等信息。
此外,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与思考的文章,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共同体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4.设计实践活动,如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共同体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特点,增进民族团结。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历史观,抵制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歧视。
1.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
2.你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吗?
3.你认为民族政策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有什么作用?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等。
2.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现实意义,分析民族政策在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作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案例分析:展示民族政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某自治区实施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某自治县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扶持等,让学生了解民族政策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成效。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探讨民族政策在校园、家庭、社会中的应用。
2.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关爱少数民族同学,促进校园民族团结进步。
3.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内容,引入本课主题——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2.知识传授:
(1)讲解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教师以讲解、举例等形式,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等。同时,详细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等主要内容。
2.分析民族政策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现实意义。
教师通过时间轴、历史事件等教学手段,梳理民族政策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调整和优化。同时,强调民族政策在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3课。

其包含三个子目,分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讲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施行背景、发展历程与制度完善。

本课线索比较清晰,知识内容较少;大部分的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同,且涉及跨政治学科教学,与本单元第十一课存在知识衔接关系。

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学生需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教材中多数内容属于思想原则和理论总结,需设置真实情境,便于学生深刻理解。

根据本册书的编制特点,应从制度角度探索本课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进一步落实学科素养,尤其是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以及高中政治的学习,对于本课相关史实基本了解并掌握。

由于政治学科教学的先入为主,大多数学生很难从历史的角度,对本课知识进入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从制度视角学习,增添课程历史韵味,理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国家治理、国家民族的意义,进一步落实家国情怀,是本课要完成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及图片史料,梳理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时空素养。

2.通过了解制度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渗透历史唯物史观素养。

3.通过古今民族政策对比,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过程中的创新与探索。

4.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历程为例,设置真实情境,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增强制度自信和时代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教学难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各位同学们好,新课开讲前,老师先带大家云旅行一番,去看看美丽的内蒙古。

(播放内蒙古的视频)游览了内蒙古,可以谈一谈内蒙古的风光与你想象的有什么不同么?学生活动:更加现代化、繁荣等。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国家与国家关系”第12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4.12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于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造性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秦朝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劳动、贸易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格局,并且成为了统一的民族——中华民族。

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歧视和压迫,这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民族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谋求国家和民族共同团结、发展的命运,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断实践,为了保证这一民族政策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也曾历经波折,但伴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需要进行内政的调整,外交上也着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为了维护刚刚取得的独立,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引领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使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外交,成果丰硕,打开了新的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调整。

全面发展对外关系,推动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世纪之交,中国稳定大国关系框架,与世界上所有大国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十八大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发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谋求共同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 56 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其中汉 族占总人口的 92% 以上,少数民族不到全国人口的 8% ,但就居处地域而 言,民族聚居地区约占中国幅员的三分之二。
——任新建《略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文化族区域自治的制度……适合 中国的情况。
——巴特尔《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容索引
【答案】 原因:①地理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 局。②历史因素:自古多元一体、交往交融;对国家统一的高度认同;基 于现实国情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③现实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 和交融,不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④理论来源:马 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适合国情。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 解 析 】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人民政府开办民族干部 训练班,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意在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管理本民 族的事务,从而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故选A项; 1950年尚未建立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颁布,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 题意。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8 . ( 2022·十 堰 期 末 ) 截至2003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 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 23788座,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清真寺3500多座, 教职人员5100人。这说明我国( )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学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学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

13导学案: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基础知识】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3)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

(4)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族问题,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5)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6)理论来源:和原则提供了理论渊源。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1947年5月1日: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建国后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

1954年:载入。

【探究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法律保障: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2、“三个离不开”: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3、基本政治制度:1997年,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意义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②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的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课题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班级教学目标一、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二、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其发展与完善的相关举措;三、总结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特点及优势;四、分析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程导入:以《爱我中华》歌曲的歌词引入本课,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和方法是什么?新课学习:任务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教师活动】: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及民族交融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中国民族格局特点。

同时回顾旧中国民族状况,引发学生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道路的思考。

【学生活动】:观察所展示图片,并结合教材总结中国民族格局特点。

并根据旧中国民族状况思考解决民族问题的办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原因,并展示建立对应制度后民族地区的史料图片。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思考并回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通过歌词引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问题设置能引发学生对民族政策的思考。

利用时间轴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进行梳理,便于学生直观了解及思考。

任务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过程。

结合“史料阅读”部分的文献资料,解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的优势。

【学生活动】:梳理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回答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和体现出的意义。

任务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教师活动】:结合教材与案例介绍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总结内容。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了解并回答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举措,在活动探究中讨论及回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1.观察课文 74 页“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指出我国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2.阅读教材 75 页“学思之窗”,结合材料并联系我校实 际,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措 施。
149
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7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3
我的成绩 ☆☆☆☆☆
☆☆☆☆☆ ☆☆☆☆☆
156
151
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7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3
的根本途径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 了物质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某少数民族自治州成立以来,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 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几年,该州 GDP 年均增长 16%,固定资 产投资年均增长 54.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26.6%,全州呈现 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 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为各民族绝对平等提供了制度依据 ②有利于保障少 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和民族的团结 ④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 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8.至 2020 年,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经 20 余年。 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西部大开发 的二十年,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这表明西 部大开发有利于( ) ①实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促进和谐稳定 ②推动西 部地区经济繁荣,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发展 ③消除民族差别, 实现政治平等 ④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9.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举行以来,在党中央、国
从 2013 年 10 月 31 日开始,墨脱已正式"摘帽"中国最后 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31 日上午 11 时,墨脱公路举行通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 下,各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基本政治 制度之一,是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就是在统一的祖国 大家庭里,在国家 的统一领导下,以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区为基础,建立相 应的自治机关,设 立自治机关,行使 自治权,自主地管理 本民族、本地区的 内部事务,行使当家 做主的权利。
D.我国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状况已经消除 12.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全社 会共同努力,需要全体人民积极参与。要使汉族离不开少数 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 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提出上述要求主要是基 于( ) A.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B.民族团结可以消除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 C.加强民族团结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D.我国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150
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7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3
D.延边朝鲜族群众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 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 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这一评价适用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197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 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 取消。这说明( ) A.当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6.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国家在项目建设和财 政支出上加大支持力度,重视发展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呈现出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 这说明( )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②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 我国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推动解决民族问题
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重 难 重点: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 难点: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学法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图示法、表格法、比较法、归纳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 课时 2 【情境导入】你会跳“锅庄舞”吗?你能说出舞蹈的由来和含义吗? 知识结构
学习评价
自我 评价
小组 评价 教师 评价
具体内容 能够通过历史史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 因;能够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历程;能够 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能够运 用唯物史观评价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措施;能够认识解决好民族问题对巩固祖国统 一的重要性;能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 国家,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 学案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完成、课堂活动参与 度、课后活动等是否积极参与。 学案完成的情况,规范、课堂表现、课后活动参 与等。
【资料补充】 ☆西藏墨脱公路 墨脱公路:位于西藏波密县和墨脱县两县境内,是指西藏
波密县扎木镇至墨脱县县城公路新改建工程。在原墨脱简易 道路的基础上整治改建,新建桥梁 29 座、涵洞 227 道。先后 跨越波斗藏布江、金珠藏布江、西莫河等 6 条江河,经嘎隆 寺,以隧道穿越嘎隆拉雪山,经米日和马迪村到达墨脱县城 莲花广场。路线全长 117 公里。
【课后活动案——巩固练习 10 分钟】
1.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 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 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 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2.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 1951 年发布了《关 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 扁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 法( )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3.1952 年,国家在延边设立朝鲜族自治州,不能表明 () A.我国的朝鲜族人民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B.延边是我国朝鲜族群众聚居的地方 C.我国的朝鲜族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已形成相互依存关系
153
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7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3
外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表明( )
A.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 系
B.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保证
C.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 本原则
148
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7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3
仪式。墨脱人民也将不再因雪山阻隔而远离世人的视线。
【我的疑问】 知识点(或教材子目)
疑问
【课堂活动案——小组合作探究】
使用说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学案问题,率先完成的小组可派代 表在黑板指定区域写出答案,书写要求字迹工整,注意格式、要点、 条理清楚;没有展示的小组进行点评。 合作探究时间:5 分钟(含书写时间)
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7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3
第 13 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程标准 课 标 了解当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导航 学 习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历程,认识解决好民族问题对巩 目标 固祖国统一的重要性;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建立到发
152
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7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3
务院正确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反分 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这表明,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在政治上实行高度自治 B.以民族团结为前提,在经济上享有独立权 C.以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前提,在政治上赋予其特权 D.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具有极大优越性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在 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新疆各级党 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新疆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新疆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 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各项事业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表 明( ) ①新疆的发展和建设应当主要依靠国家支持 ②新疆地 区的发展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③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 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④民族平等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的根本保障 A.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1.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 的伟大成就,为我们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战胜一栏材料,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四 个要”的认识和理解。
154
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7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3
【小组作业】画出本课知识结构导图
反思总结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155
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7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3
147
历史导学案 创编人:李海蓉 审核人:李海蓉 使用时间:第 7 周 第 1~2 课时 编号: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