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古学各章主要内容
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7511e2f204a1b0717ed5dd0f.png)
• “诂”字始用于汉代。《说文解字· 言部》: “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 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 诂。”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语 也。”可知“诂”也可作“故”,指古语,名 词。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故”和 “诂”是古今字。 • “训”“诂”二字连用始见于汉代。扬雄《答 刘歆书》:“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 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 •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 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 2.探讨词源 我们知道“徘徊”的意义是“不 进”。但为什么“不进”叫“徘徊”呢?如果 受字形的限制,从语音出发进行探讨,就可以把 “徘徊”与“盘桓、判涣、彷徨、屏营”等词都 联系起来,发现它们都是从同一语根[P-H-]孳乳 而来的,其共同的义根是“回转往还的动作或情 状”,而它们各自具有的“回旋”、“不进”、 “徜徉”、“玩乐”、“犹豫”、“迟疑”等意 义都是从这同一义根派生出来的。 • (二)训诂学和文字学 • 1.文字学帮助了解字的本义 “臧”是古代男性 奴仆的贱称。《方言》卷三:“荆淮海岱,杂齐 之间骂奴曰臧”。又“亡奴谓之臧”。从古文字 的材料看,“臧”从臣从戈会意,本指战俘。又 如“天”、“元”。
• 2.识句法 上古汉语名词的构成有一种“大 名冠小名”的格式,如:草芥、草茅、虫蝗、 虫螟、鸟乌、鸟隼、巫阳、医和、史鱼、师 旷、庖丁、弈秋、盗跖。这种结构方式大约 在西汉以后已经不能产,因而后人对此每有 误会。《礼记· 月令》:“孟夏行春令,则 蝗虫为灾。”王引之《经义述闻》改为“虫 蝗” • (四)训诂学和修辞学 • 1.对文 《庄子· 山木篇》:“庄子遊于雕陵 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 大运寸。”有人误释“运”为运转义。 “广”“运”是对文。《国语· 越语》: “句践之地,广运百里。”韦昭注:“东西
第四章训诂
![第四章训诂](https://img.taocdn.com/s3/m/ff6f236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a.png)
3.义疏类
义疏,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 曰正。”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 称作“疏”
孔颖达《五经正义》
▪ 4.集解类
▪ 在注釋中彙集各家的說法,有時還加上 自己的見解,如何晏的《論語集解》.
殿多練反注同若之何其以病注絶句敗君之大事也 疏正義曰郤克云余病矣言已不堪擊鼓欲有退軍之 意故責之云如之何其以身病之故欲喪敗君之大事
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擐貫也即就也音義擐音患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轡右援枹而鼓馬逸 不能止師從之晉師從郤克車音義并必政反援音
爰枹音浮鼓槌也亦作桴疏正義曰説文云援引也枹
擊鼓杖也援枹而鼓謂引杖以擊之齊師敗績逐 之三周華不注華不注山名音義華如字又户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既解经文,又释注文的新体式义疏体出
现. 重要注本:
王弼、韩康伯《易注》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何晏《论语集解》 裴骃《史记集解》 皇侃《论语义疏》 郦道元《水经注》
唐代 奉诏撰定的义疏称作“正义”.
孔颖达《五经正义》: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 《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加”,知譄诬加三字同义矣. <说文解字注 >
6.1.2 文献注释的发展概况
汉代: 大规模地为古书作注释.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斗争: 古文经:秦以前用六国文字记录的经书. 今文经: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的经书.
流传至今的重要注本: 毛亨《毛诗诂训传》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
《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注》 赵歧《孟子章句》 王逸《楚辞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ef79c6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6.png)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旳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
跟戴震一样旳观点,他说:“有文字而
後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
之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旳话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旳
详细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旳浮誇旳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下列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处理古书中旳疑难词语旳。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有旳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旳人,若光是呻吟而不讲话,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旳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旳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7f684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0.png)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训诂学复习纲要第一讲训诂学·绪论【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第二讲训诂小史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
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
《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五)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起源与发展(五)](https://img.taocdn.com/s3/m/7158c46d52ea551810a687af.png)
《语助》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主要是在词典 史、语法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其一,《语助》是汉语虚词词典的先河,是 虚词词典的萌芽。《语助》之前还没有谁对 虚词进行汇编,而只有零星的记述。从汉代 到唐代,在字典、传注、书札中,有一些说 明。
其二,卢以纬把虚词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表明他对虚词的认识比前人高明深刻,表明 他对语法予以了特别的重视。前人研究字形、 字义、字音,但对虚词不甚注意和重视。把 虚词独立出来,予以专门研究,这是卢以纬 为语言研究开了一个未曾有过的先例,也是 训诂研究的先例。
矣,语已词也。(说文解字)
皆,俱词也。(同上)
韵书中的训诂
陆法言于公元601年编成的《切韵》五卷,是 我国第一部由学者编撰的定型而有系统的韵 书。《切韵》可以和《尔雅》、《说文》相 媲美,因为它们都有创学科的意义。《尔雅》 创训诂学,《说文》创文字学,《切韵》则 创音韵学,这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三大宝书。
《切韵》问世后,很受学者的重视,不断有 人增订、修正。唐代王仁昫撰《刊谬补缺切 韵》,“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 及训。”王仁昫在该书序中说:“谨依《切 韵》增加,亦各随韵注训。”
《孟子·滕文下》:“惟士无田,则亦不 祭。”东汉赵岐注:“惟,辞也。”
《礼记·檀弓上》:“尔毋从从尔。”郑玄 注:“尔,女也。从从谓大高。尔,语助。”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 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 也者,亦送末之常科。(刘勰,《文心雕 龙·章句》)
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 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 焉、也者,决辞也。(柳宗元《复杜温夫 书》)
训诂学——精选推荐
![训诂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6d89c31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7.png)
名词解释1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2 变文:指古文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交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倒文:古人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3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如:口,人所以言食也如:面惭而赤也4破音异读:是指为了区别一个字的不同意义而改读的现象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6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义、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辩伪和轶佚7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古人声训的三种方式:1利用形声字如:政者,正也《论语》2利用音同音近的字如:樊,藩也《尔雅释言》3利用同形字如:彻者,彻也《孟子》声训的两个作用:1寻求本字2推求语源8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9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10互训: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同训(同义相训):一个词用另一个词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11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如:煽,炽也,炽,盛也12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如:穆穆,肃肃,敬也如:如,适,之,逝,往也1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14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由《尔雅》开创,并由郭璞阐明1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如:似牛,犀,似啄16由反知正:由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如:少,不多也17增字足意: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
如:有女同行(毛传)行,行道也这里行市名词当道路讲18补注:对原注进行补充说明的注释,可以分为两类:1补原文的缺略,2补旧注的遗漏19浑言:辨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笼统地说,是异种求同20 常见的校勘方法: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的校勘方法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相互对勘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21 注疏的名称很多:如传,训,诂,解,笺,注,校,义疏,音义,章句注:东汉郑玄开始的,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疏: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传注的一般叫疏笺:表识书也。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77fa54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d.png)
训诂学绪论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由来:开始朝代:汉代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1)唐代孔颖达:观点: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
(重语指叠音词)(3)近代黄侃: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
(传、疏、证、注等)(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
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连篆为句”。
《说文》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如“诂”字解说中的“故言”是解释“诂训”的意义,所以必须把“训”字和上面篆文连起来读才行。
《说文》解说的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有古文、籀文的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训诂的内容
![训诂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ccd970cbed5b9f3f90f1ce6.png)
第二章训诂的内容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释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它。
第一节释词和释句一、释词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
说明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
古人对词语的解释体例,分三种形式:(一)正文体:1.古代文献的正文之中对词语的解释。
即作者本人在行文或论说过程中,对某一词语的解释。
①《礼记·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外。
声成文,谓之音。
②《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③《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④《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⑤《荀子·修身》:故可与言而言之谓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又:⑥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
趣舍无定谓之无常。
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⑦《汉书·梅福特》: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
2.正文体释词方法1)义训①《史记·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
……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2)声训①《史记·乐书》: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②《史记·律书》: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
又:亥者,该也。
⑥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
3)同字为训①《史记·乐书》: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故曰“乐者乐也”。
正义曰:“引旧语乐名,广证前事也。
前事邪正之乐虽异,并是其人所乐,故名曰乐也。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f3fdd47f1922791688e8f3.png)
二、训诂、校勘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1)形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据形索义,是指通过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可以运用形训的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例子:《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2)声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音训、因声求义。
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其作用在于追溯语源、探求本字、说明词的通传。
例子:《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
”(3)义训:训诂学术语。
是指不借助字形构造、语音关系而直陈语义的训诂方法。
义训是“训诂之常法”,除形训、声训以外训释词义的方法一般都为义训。
例子:《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
”4、义训的具体方法:(1)同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
例子:《尔雅·释诂》:“朕、余、躬,身也。
”(2)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例子:《说文》:“走,趋也”又“趋,走也”。
(3)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例子:《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
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例子:《说文》:“乱,治也”。
(5)直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以词解词。
例子:(6)转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例子:“许”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https://img.taocdn.com/s3/m/8dca9c61caaedd3383c4d34a.png)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第一节诂的由来及含义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所以,我们要想懂得训诂学的含义,首先要懂得什么是训诂。
训诂一词,也写作“训故”,初出于西汉。
《汉书·艺文志》载述:“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
”而扬雄《答刘歆书》则言“训诂”,其书云:“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
”又《魏书·江式传》云:“博士臣揖言,夫尔雅之为书也,文约而义固,……若其包蜀天地,纲纪人事,权揆制度,发百家之训诂,未能悉备也。
”以上引文中的“训故”、“训诂”,都是指词义解释而言。
千余年前,唐代训诂大师孔颖达曾精练地表述过训诂的含义,他说:“训诂传者,注解之别名也。
”清人马瑞辰说;“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诂”字注曰:“《尔雅》析故、训、言为三,三而实一也。
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故即诂也。
毛诗云“故训传者,故训犹诂言也,谓取故言为传也。
取故言为传,是亦诂也。
”近代语言学者黄季刚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目前已经出版的十几种训诂专著,引证了丰富的材料,论述“训诂”、“训故”的含义,虽则各有微言大义,但是,都不否认“训诂”即是词义解释。
第二节训诂学及其性质训诂作为学科名称是从“故训”开始的。
最早在训诂著作中用这个词的是毛亨,他给诗作的注是《毛诗故训传》。
训诂学与训诂的概念,是不相同的。
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紧密的,可以说没有训诂,就没有训诂学。
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门类,它是研究训诂的产生、发展和训诂方法的学科,也可以说它是一门土生土长的解释学。
孔颖达在《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中说:“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通古今之异辞”,就是研究词义之间的关系;“辨物之形貌”,即通过训诂,区别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准确地认识事物,这是训沽的目的。
训诂学
![训诂学](https://img.taocdn.com/s3/m/7a35a2f60242a8956bece42d.png)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一、训诂孔颖达在《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中说:“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1.杨雄《答刘歆书》云:“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輏轩之使所奏言。
”2.《汉书》卷八七上《杨雄传上》:“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3.《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以其文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
”4.《汉书·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音,学者传训故而已。
”5.《汉书》卷30《艺文志》:“《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诂。
”“训诂”又作“训故”者,通常都以“故”通“诂”作解释,实际上,汉人注书,多名为“故”,据《汉书》卷30《艺文志》载,仅《诗》类就有《鲁故》、《齐后氏故》、《齐孙氏故》、《韩故》。
6.《后汉书》卷28上《桓谭传》:“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
”(动词)7.晋郭璞《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旨归,叙诗人之兴味。
”(名词)自汉代《毛诗故训传》将“诂训”连用之后,“训诂”二字已经成为汉语传统语义说解的专用名词了,没有必要再拆开分释了。
8.黄侃:“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是语言学的观点说明训诂的定义,具有了词义系统的观点,且已经理论化。
“训诂”就是“注解”的别名,即“用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通俗的话解释难懂的话”的方法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小结:“训诂”、“故训”、“训故”、“诂训”意思相同,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指解释字词;作名词时,指对字词所作的解释。
虽然最初的“训诂”、“诂训”是指对字词的解释,但后来随着古书注解的兴起,训诂范围的逐步扩大,包括训释字词、串讲句意、分析篇章结构、说明语法修辞、考察典实制度等,也都属于训诂的范畴;但仍以解释字词的含义为训诂的核心工作。
训古学各章主要内容
![训古学各章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2d9b68258f5f61fb736667d.png)
一、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名称的由来“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对于训诂二字的理解,马瑞辰有《毛诗诂训传名义考》;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2.训诂工作(1)注释工作。
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2)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3.训诂材料(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2)纂集类训诂专书。
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
(3)考证材料。
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
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亥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二、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2.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2d8ae2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2.png)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校勘、释义和注释等内容。
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和传承古代文献的重要途径之一。
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校勘。
校勘是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校正和校勘学的研究。
在古代,由于各种原因,文献传承过程中会出现错误、遗漏或篡改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校勘工作。
校勘学家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比较、考证,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问题,并尽可能地恢复原始的文本。
校勘的方法包括考据、辨伪、补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考据。
考据是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句法、语言风格、历史背景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来确定文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释义。
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含义和用法,需要通过释义来解释其意义。
释义是对文献中的词语、句子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古代的释义方法有多种,包括注释、诠释、解释等。
注释是对文献中的词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诠释是对文献中的内容和思想进行阐述和解读,解释是对文献中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
通过释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的真正含义,把握其思想和文化内涵。
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注释。
注释是对文献中的词句、句子或篇章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注释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和意义。
在注释中,除了对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进行解释外,还可以加入一些背景知识、历史典故、文化解读等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注释是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校勘、释义和注释等。
通过校勘,可以恢复古代文献的原始文本;通过释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的含义和用法;通过注释,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解读。
训诂学对于理解和传承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今天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中,训诂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研究和传承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训诂
![第三章 训诂](https://img.taocdn.com/s3/m/e59eab0ee87101f69e3195e1.png)
东汉刘熙的《释名》是第一部声训词典。 东汉賈逵《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已佚)等。
賈逵一直从事古文经学的传授与研究。 东汉许慎(賈逵的学生)《说文解字》是第一部形训字典。 东汉马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 、《孝经》等,甚至注《老 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刘向撰)等。 马融之学,属于古文经学中的一种典型。在儒家经学的发 展史上,马融开创了的综合各家、遍注群经的工作,他的经注 成就,使古文经学开始达到成熟的境地,预示着汉代经学发展 将步入新的时期。马融的经学著作多已佚。清•马国翰《玉函 山房辑佚书》清•黄奭shì《汉学堂丛书》有部分辑录。
第三章 訓詁 第一節 訓詁的涵義 (《古代汉语》 蒋冀骋主编教材第171页)
8
两汉训诂的特点: 一是以注釋儒家經典為主。 这与汉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密切相關; 训诂最先从经书①注释开始 。如《诗经》有齐、鲁、韩、毛② 四家传本,四种不同注释,其它经书也有各种传本和注释。
【注】①经书: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 》为“五经”,立于学官。 ②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主要有齊、魯、韓、 毛四家。一是魯人申培,一是齊人轅固,一是燕人韓嬰。但是這三家著作除 《韓詩外傳》十卷,皆不存。《齊詩》亡於曹魏,《魯詩》亡於西晉,《韓 詩內傳》亡於北宋。現今僅《毛詩》一家獨傳於世。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 毛萇chánɡ所傳。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 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 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古人作詩、寫文章用典都常用 裡面的解釋。
识 ,训诂由此而兴盛发达 。 汉代注释古书涌现了大量著名的訓詁學家和訓詁著作:
训诂学PPT课件
![训诂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cabf65bd64783e09122bb1.png)
.
31
▪ 3、解、解诂
▪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 判,分也。从刀半聲。
▪ “解”义为分析,对语义的分析是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因此许多注书 以“解”或“解诂”命名。
.
32
▪ 《春秋公羊传解诂》:“王者之后 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 男。 ”
▪ 何休:“大国谓百里也,小国谓伯 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 2.皮绳。
▪ 《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 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李善 注《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 “韦, 皮绳,喻缓也;弦,弓弦,喻急也.
.
16
▪ 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的考证和出土文 物都证明,古代简书都用丝线、丝带、帛带 编连。
▪ “韦编”—— “纬编”
.
21
(二)几种主要的形式
▪ 1、传——我国古书注解最早的名 称
▪ 王宁:“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 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 义,因此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为“传”
▪ 唐孔颖达:“传者,传通其义也。” 即阐述经义的文字
.
22
▪ “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 (1)重在补充史实、发挥经义 ▪ 《春秋经·隐公元年》:“夏五月,郑
性。 ▪ (2)辩证的观点。形、音、义的统一。
.
18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
▪ 主要内容: ▪ 1、训诂材料的两种体式 ▪ 2、不同类别训诂资料的特点
.
19
▪ 训诂体式:训诂资料以一定形 式出现在古代文献中,这些形式即 为训诂体式。
▪ 本书将传统训诂著作分为四种 类型,其中前两大类是最主要的, 也是训诂材料保留最多的训诂体式: 随文释义的注释书;通释语词意义 的专著。
训诂讲义提纲
![训诂讲义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1755d2ced630b1c59eeb5a5.png)
2010年训诂讲义提纲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传统训诂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古代文献中的所有问题。
但就其主要内容来说,仍不外乎释词和解句。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还对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修辞手法和行文惯例等作以说明。
概括起来,训诂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内容:一、解释字词——就是解释古书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它是训诂的中心工作。
1、作者本人在行文过程对某一词语进行解释——正文释义。
【例1】《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为孙(通序),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叫预防(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
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及时。
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超越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
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
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2、同代的学者或后代学者对别人作品的某一词语进行解释——随文释义。
【例2】《礼记·曲礼》:“长者举未釂jiao4(从酉,嚼省声。
),少者不敢饮。
”孔颖达疏:举,犹饮也。
——长辈举起酒杯没有饮完酒,年青人不敢饮。
【例3】《孟子·梁惠王》:“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赵注:“征,取也。
”——上上下下谋取私利,国家就会遭到危难。
【例4】《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笺云:潜行为泳。
———到那深水的地方,用筏用船渡过它。
到那浅水的地方,游来游去渡过它。
朱熹注:潜水曰泳,浮水曰游。
袰丞《说文》:并船也。
象两舟省,总头形。
——并行的两只船,下象两舟字省并为一个形状,上象两船头用绳子捆在一起的形状。
【例5】《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毛传》:“思,辞也。
训诂学概论笔记1
![训诂学概论笔记1](https://img.taocdn.com/s3/m/898321f7192e45361166f57f.png)
训诂学概论笔记1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用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
P22(“训”本义是劝道、教诲,引申出解释、解说义。
“诂”字始用于汉代。
也可作“故”指古语、名词。
诂和故是古今字。
诂可做动词,是训释故言之义。
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
第二节训诂的起源3(产生训诂的原因:主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语言发展变化了,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已经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
于是,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P4 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
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
第三节什么是训诂学3(训诂学: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
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解释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
P8第四节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造字假借: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
如“汝”,本来是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称代词。
P9---训诂学与音韵学(用字假借:一般称之为通假,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5的字来表示。
如借“草”为“艸”。
P96(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P107(形训: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指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
P11 8(语义学: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
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
1893年,法国学者M(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
P129(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因此,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名称的由来“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对于训诂二字的理解,马瑞辰有《毛诗诂训传名义考》;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2.训诂工作(1)注释工作。
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2)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3.训诂材料(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2)纂集类训诂专书。
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
(3)考证材料。
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
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亥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二、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2.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三、训诂学1.内容和范围训诂和训诂学虽密不可分,又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和材料,后者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黄侃辨析:“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2.训诂学定位及与其他学科关系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个分支第一章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萌芽期先秦,系统化期两汉。
二、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再度注释的出现。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2.训诂范围的扩大。
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
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3.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三、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1.宋代的疑古与创新.。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2.明末训诂的进展。
梅膺祚著《字汇》,张自烈有《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有《字诂》和《义府》。
四、实践的兴盛与理论的探讨期——清代1.顾炎武与乾嘉学派兴起。
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的是顾炎武,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金石文字记》《左转杜解补正》《肇域志》《天下君国利病书》等。
2.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乾嘉训诂学。
段、王二人的老师戴震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皖派的开山祖师,著述很多,主要有《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尔雅文字考》等。
段玉裁的著作有代表作《说文解字注》和《六书音韵表》、《汲古阁说文订》、《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
段氏《说文》直承戴震形、音、义互求的研究方法,定古韵十七部。
王念孙笃好经术,尤精小学,著作不多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释大》等,其子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和《经传释词》等。
王念孙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其次,注重研究复音词,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语义构成作了深入分析,分出了其中具有同义语素的一类,即“连语”,揭示了“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本质特征。
第三,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特别在虚词训诂方面功不可灭。
3.晚清的实学派训诂五、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1.章太炎黄侃初创的理论训诂学。
章太炎使“小学”真正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从而开创了一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
指出:“今日言小学者,”“当名语言文字之学”。
代表作《国故论衡》(上)、《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训诂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是章太炎的学生黄侃。
黄侃著作不多,其侄黄焯整理有《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广韵校录》《文选评点》《文字声韵训诂笔记》《量守庐群书笺识》等。
他的《训诂学讲词》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学教材,书中介绍的训诂学要籍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十种。
关于训诂的方式方法,黄侃继承并发展了章太炎的学说,认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论其方式有三: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2.训诂学走向现代。
继张黄而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是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和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
《训诂学概论》从“学”的角度标志着现代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完善和确立。
沈兼士留日期间受业于章太炎,有关词源学和训诂学的论文,以《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三篇影响最大。
杨树达有《训诂学讲义》《微积居小学述林》《微积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管窥》等。
第二章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一、随文释义训诂材料的体式1.传注类。
如毛亨的《毛诗诂训传》,郑玄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唐代颜师古《汉书注》等。
2.章句类。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
如东汉流传至今的王逸的《楚辞章句》和赵岐的《孟子章句》。
3.义疏类。
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传注。
如:黄侃《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
4.集解类。
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间下己意而成。
现存较有代表性的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等。
不冠以“集解”之名,但属于集解类的是清孙诒让《墨子间诂》;虽以“集解”命名,但不能归入这一类的是晋杜预的《春秋左转集解》。
5.征引类。
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成熟的体式自唐李善《文选注》始。
6.音义类。
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较有代表性。
二、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1.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谓之、曰、为,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谓,可能指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
犹,相当于“等于说”;之言(或之为言),以音义相通的词,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貌,相当于“……的样子”。
2.解释句意。
3.讲解语法现象。
4.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
互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连文:连用相关词语的方法。
变文: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
5.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第三章训诂纂集专书一、专书的性质和意义1.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
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
《方言》的作者一般认为是西汉末年的扬雄。
清阮元撰有《经籍纂诂》。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
《释名》的作者一般认为是东汉刘熙。
黄侃举出的“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按其类聚方式,大致可归为以下三种:义书:《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形书:《说文》《玉篇》《类篇》音书:《广韵》《集韵》二、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第四章注释原理一、字与词的关系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首先,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
其次,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
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例如:(1)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
(2)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
(3)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
(4)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
二、义与训的关系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
就语义而言,通常以两种状态存在,一是贮存状态,一是使用状态。
1.贮存状态。
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2.使用状态的词义及其训释。
词义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的经验和感情色彩。
贮存状态的词义因经过概括而有广义性,使用状态的词义因受到语言环境的限定,指向是单一的,意义是具体的。
随文释义的任务主要有三:确定义项、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
三、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1.形训: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
2.声训:取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3.义训:直接从意义上解释词语。
第五章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一、考证综述考证的一般步骤: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
二、考证的两大类型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三、考证的结构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四、考音与考义1.音同与音近的考证。
考证古音的材料。
重文:异体字互换的声符也可以确定为音同音近。
直音材料:“读如”“读若”“度为”“读曰”,声音肯定相同或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