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唐太宗李世民名言中的领导决策
唐太宗百字箴言原文解析
唐太宗百字箴言原文解析唐太宗百字箴言是唐朝时期的一份重要文献,它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的。
这份箴言共有100字,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为政之道。
下面将对这份百字箴言进行原文解析。
唐太宗百字箴言的开头是“兴于农务”,这表明太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太宗深知农业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倡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
这是太宗治国的第一条原则。
接下来,箴言中提到了“务本”,这表明太宗强调治国要从根本上着手。
太宗认为,只有从基本的国家建设方面入手,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他注重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然后,箴言中提到了“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太宗治国的核心思想。
太宗认为,国家的发展应当以天道为准绳,遵循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他反对私欲和腐败,强调要以天理为根本,使人民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接着,箴言中提到了“广乐育,敦伦类”,这是太宗对教育的重视。
太宗认为,培养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他注重教育的普及,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太宗还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遵守道德规范,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
箴言中提到了“着四维,不忘始终”,这是太宗治国的总纲。
太宗认为,领导者要具备明智的决策能力和坚定的意志,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和初心。
他鼓励人们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克服困难,始终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总的来说,唐太宗百字箴言是一份富有智慧和深刻思考的文献。
它体现了太宗治国的思想和原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这份箴言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国家建设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从农业发展、国家基础建设、正义和公平、教育培养以及领导者的责任和坚持等方面,不断探索适合当下的治国之道,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
唐太宗的领导哲学
唐太宗的领导哲学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贞观之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的名言。
唐太宗颇具创造性的领导艺术与领导智慧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对当下的领导干部亦有启迪借鉴之处。
群策群力理性用权后人评论李世民常常用“文治武功天下第一”来形容,其实说的就是李世民创业成功后,能抛开创业者依靠人治、独断守业的法宝,靠法制、分权治理国家。
唐太宗很懂得群策群力的力量,所以他能够理性运用权力。
唐太宗掌权之初就有这样的举措,要求官员对国家问题献计献策。
这样比较容易使官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这种集思广益的做法是理性行政的一部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纳谏。
以魏徵为代表的大臣,纳谏方式经常直截了当,让皇帝难为情。
但基本凡是正确的,唐太宗最后都接受了。
很多人都认为,做到皇帝的地位,很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但唐太宗确实克服了这个问题。
唐太宗之所以那么理性、很少感情用事,是因为他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中国历史演变到唐朝,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有盛世,也有乱世,有过民族大融合,也有过大分裂。
唐太宗能够理性地面对历史,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和智慧:帝王掌握很大权力,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带有个人好恶,带有任性的方面,处理问题容易感情用事,因此,权力悲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时有发生。
唐太宗在贞观之治中则是与以往帝王不太一样的形象。
他在运用最高权力时比较理性。
在古代帝王中,像他这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在位时期取得的成就。
如果他不是这样,那么贞观时代的政治应该是另外一番景象。
现在我们所说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这个道理在唐太宗时代就已有所认识。
唐太宗认为,大臣们担当各个职务,都应该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尤其是不同意见一定要提出来。
现在的领导干部亦当如此,当单位还处于初创发展期,各方面还不是十分稳固时,领导者通常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能听进单位各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皇帝之一,他治下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他的治国方略,为后世的历代帝王所推崇,下面就介绍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一、善于任贤用能唐太宗认为,一位好的领导者必须善于任贤用能,把权力交给能力更强的人。
他不仅重视人才,而且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尤其看重那些有道德、有才华、有能力的人。
他曾说:“有才干的人应给予机会,否则废才不利于百姓。
”二、推行科举制度为了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唐太宗推行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唐太宗在位期间设立的,其目的是选拔人才,使得国家的官员能够更加优秀、有能力、有责任心。
唐太宗推行科举制度,是中国史上非常重要的改革之一,也是之后的宋朝、明朝和清朝所继承的。
三、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为了维护社会的正义和稳定,唐太宗建立了健全的法律制度。
唐朝的法律文献非常丰富,始终在制定和施行法律上保持前沿。
唐太宗时期制定的法律,具有历史的先进性,使得唐朝在政治治理上更加顺畅和有序。
四、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唐太宗时期,农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唐太宗对农业经济的高度重视。
唐太宗提出“养廉之本在于农”,提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以农业为中心的治国方略。
同时,唐太宗还鼓励农民兴修水利,保护土地资源,使得唐朝的农业产量得以大幅度增长。
五、加强文化教育唐太宗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为了把唐朝建成一个文明之邦,他积极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他提倡诗歌文艺、洛阳纸贵等文化活动,推辞难法曲,为后来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方略包括任贤用能、推行科举制度、建立健全法律制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和加强文化教育等方面,这些方略正是唐朝走向繁荣和强盛的关键所在。
他的治国方略,为后世的历代帝王所推崇,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之治唐太宗的英明决策与管理智慧
贞观之治唐太宗的英明决策与管理智慧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英明决策与管理智慧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智慧和远见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决策,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这些决策体现了他的才智和管理智慧,为唐朝的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贞观之治的背景与意义唐太宗即位时,正值隋朝灭亡、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决心以稳定国家、振兴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成为他执政期间的一贯追求。
贞观之治不仅意味着政权的稳定,也体现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进步。
二、智慧的征集与选拔为了担负重任并实施他的决策,唐太宗非常重视选拔人才。
他提出“德才兼备”的原则,即人才不仅要有道德品质,还要有才华能力。
他通过各种途径广纳贤才,为政府和军队选拔合适的人选,使国家各项事务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和执行。
三、科学的税收和土地制度为了稳定国家财政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唐太宗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税收改革。
他提倡节约使用财政资源,大力打击贪污腐败行为。
同时,他通过合理的土地制度,保护农民的权益,鼓励农业生产,从而提高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四、改革军事制度与征战边疆唐太宗深知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他进行了重要的军事制度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效能和作战能力。
他还亲自领导军队征战边疆,巩固国境线,对抗外族侵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疆土的完整。
五、修缮水利工程与发展经济唐太宗提倡发展经济和改善基础设施,他修缮了大量水利工程,包括运河、灌溉系统以及治理水患。
这些改革措施为交通、灌溉和农田治理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繁荣。
六、推行科学的教育和文化政策唐太宗也非常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他设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并推广科学的教育制度。
他还鼓励文人雅士,弘扬文化艺术,使文化繁荣成为唐朝的特色之一。
结语: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他的英明决策与管理智慧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才智和远见使得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
怎么当领导:唐太宗李世民教你几招
怎么当领导:唐太宗李世民教你几招唐太宗李世民教你怎么当领导?文丨姜卫华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集团管理的顶尖高手,他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怎么树立理念?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轻徭薄赋、以民为本;广开言路、虚怀纳谏;重用人才、唯才是任;铁面无私、依法办事。
怎么以人为本?李世民说:“执政23年的经验告诉我,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就是以人为本的主旨。
”唐朝集团在李世民的精心管理下,不断发展经济,出现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康的良好局面。
怎么团结一致?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
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
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简单地说就是团结一致。
怎么三剂合一?坚强的领导集体必须具有凝聚力,当然,人格魅力也不可少。
什么是三剂合一?即领头人要成为领导班子高效运转的“润滑剂”,齐心协力的“粘合剂”,创新发展的“催化剂”。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
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成吉思汗说:“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怎么避免犯错?人无完人,金无赤金。
人在冲动的时候,最容易犯错误。
权力过大,说了算数,容易形成“家长制”、“一言堂”的短板。
所以,必须发扬民主、集思广益。
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就在于此。
怎么提高修养?有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正玩得高兴,魏征来了。
李世民怕魏征看到又要提意见,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李世民怀里。
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治国智慧
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治国智慧在中国历史上,贞观之治被誉为唐太宗时代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展现了唐太宗的出色治国智慧。
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务实的政策和卓越的统治能力,确立了一个强盛而稳定的国家。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贞观之治的特点以及唐太宗的治国智慧。
一、理念与方针唐太宗治国智慧的核心在于他确立了一系列明确而稳定的理念与方针。
首先,唐太宗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的福祉和幸福感。
他通过改革官制,减轻农民负担,推行放权任贤政策,广泛征求民意,使得全国各地百姓都能够享受到稳定和繁荣。
其次,唐太宗注重法治与公正。
他通过制定一系列明确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司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他还注重选拔权威的官员,以确保公正的司法和行政体系的正常运转。
最后,唐太宗提倡节俭与廉洁。
他以身作则,以勤政和廉洁为榜样,鼓励官员恪守廉洁原则,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效率。
二、改革与创新贞观之治的成功离不开唐太宗的改革与创新。
他勇于变革传统,积极推动农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在农业领域,唐太宗推行均田制,使土地重新分配和整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的产量。
此外,他还实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经济领域,唐太宗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他还着力发展工商业,鼓励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创业,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在文化领域,唐太宗重视教育事业,致力于培养人才。
他广泛招贤纳士,提倡科举制度,不分阶层地选拔人才。
他还修建了雄伟的文化建筑,如大明宫、大唐西市,丰富了国家的文化底蕴。
三、外交与战略唐太宗不仅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还以其卓越的外交智慧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
首先,唐太宗奉行开放政策,积极与邻国建立友好关系。
他通过纳附与联姻的方式,巩固边境地区的稳定,并确保了边境贸易的畅通。
其次,唐太宗以冷静的态度应对外敌入侵。
他对外敌保持高度的警惕,并通过严密的军事布署以及与其他国家的联盟,有效地防御和抵御了外来侵略。
最后,他注重外交礼仪和形象的建设。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1.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随着起义队伍的发展壮大,朱红灯先后结识了茌平、平原等地的义和拳运动首领本明和尚、于清水、王立言等人。
义和拳首领商议决定,彼此声援,互相帮助,争取把灭掉洋教。
1899年夏季,朱红灯决定将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并公开和洋教展开斗争。
与此同时,清水周边的县乡也将义和团发展了起来,在朱红灯的组织下,他们形成了以杠子李庄为中心的反抗洋教的斗争。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贞观时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最低。
近日研读《贞观政要·贪鄙》,掩卷深思,感慨万千。
贞观时期,政治清明,官吏廉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李世民作为皇帝率先垂范,时时警示官员,廉洁自律,奉公守法。
3.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4.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5.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6.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
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
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尔。
7.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8.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9.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10.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11.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
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
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
李世民与唐太宗的政治手腕与治国策略
李世民与唐太宗的政治手腕与治国策略唐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王朝之一,而李世民和唐太宗则被誉为这个王朝中最具影响力的皇帝。
他们的政治手腕和治国策略不仅打造了唐朝的辉煌,也对历史留下深远的影响。
首先,作为唐朝的创始人,李世民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勇敢决断的能力。
在唐朝建立之初,他遵循"礼让贤逊"的传统,将唐高祖李渊作为君主,自己担任皇太子。
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李世民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也稳定了朝廷内部的局势。
他知道追求权力过于急切会造成混乱和内斗,所以选择了相对稳定的方式来统治。
而正因为他的深思熟虑,李世民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的决策。
例如,在让位给唐太宗时,他并非一味地把权力交给太子李建成。
相反,他选择了一系列相对温和的变动来平息“内哄”,确保唐太宗能够顺利接手王位。
这种机智和政治敏锐性使得整个政权的交接更加和谐,为唐朝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李世民还展现了他的公正和谨慎。
他将大力推行均田制,以平均土地的分配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他还高度重视儒家思想,并且尊重其他宗教的存在。
他坚信"兼容并蓄"的原则,允许各种文化在唐朝范围内充分发展,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他的公正和谨慎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具有强大号召力的领导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而唐太宗则在李世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唐朝的治国策略。
他对唐朝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革新,将十几个蛮夷国家纳入唐朝势力范围,并且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极大地提升了唐朝的国际地位。
在经济方面,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国家繁荣。
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降低税收,实行富国政策。
此外,他还鼓励商业和海外贸易,建设了便捷的交通网络,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这样的措施促进了唐朝的经济繁荣,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稳定。
此外,唐太宗注重对官员的选拔和监督,建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提出了"能臣敢谏"的原则。
李世民的智慧唐朝帝王的治国策略
李世民的智慧唐朝帝王的治国策略李世民的智慧——唐朝帝王的治国策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其辉煌的背后,离不开伟大的帝王们的智慧和治国策略。
其中,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他的治国策略更是深受后世的赞誉。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介绍李世民的治国策略,探究他智慧的真谛。
一、独尊儒术,塑造儒家统治唐朝自李世民即位后,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统治理念。
李世民注重以儒家思想来塑造国家的道德伦理,他通过大力提倡儒家经典的阅读和学习,培养了一大批儒学人才,使得崇尚儒家思想的士人在政治、教育和文化事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崇尚儒家思想的举措,使得唐朝在宏观政治方面更加稳定,治国更加有序。
二、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李世民推行科举制度,建立考试选拔制度,实行科举取士。
这一制度把选拔人才的标准置于以品德才能为导向,使得统治者可以真正选拔到具备才能和德行的人才。
科举制度不仅使人民有上升通道,也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官职,进而为国家献身。
由此,李世民成功选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官员,为唐朝的经济、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均田制,调节阶级矛盾在李世民统治时期,他实行了均田制,解决了土地私有化问题,调节了阶级矛盾。
均田制使得土地分配更加公平,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解决农民的矛盾,进而消除了农民起义的根源。
通过均田制,李世民使得国家的土地资源更加合理分配,有力推动了唐朝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四、开疆拓土,扩大实力李世民聪明地利用了战争来扩大国土,加强唐朝的实力。
他先后发动了多次战争,不仅夺取了新疆地区的控制权,而且征服了高丽和吐谷浑等周边国家。
通过这些战争,李世民巩固了唐朝的领土,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和人口,使得唐朝在东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重视文化交流,提升国际地位李世民重视与其他文明国家的文化交流,通过外交手段,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他积极向其他国家推广中华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提升了唐朝在国际上的地位,使得唐朝成为世界文化和经济的中心。
唐太宗听取意见成功的例子
唐太宗听取意见成功的例子1.皇帝听取意见的重要性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明智和有远见的皇帝。
他非常重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将其作为自己决策的重要依据。
唐太宗深刻理解,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听取不同意见,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问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接纳各种观点唐太宗广泛接纳各种观点,不仅是来自宫廷内部的大臣,还包括普通百姓的意见。
他经常通过召开座谈会或直接听取民众的意见,了解民生疾苦,以便改善国家政策。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经验,他们的意见可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
3.推动改革的意见唐太宗鼓励大臣提出改革的意见,他认为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他积极倡导各类改革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整顿官员的品德等。
他不断地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并根据意见进行相应的改革,推动国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平等对待意见唐太宗平等对待各方面的意见,不分高低贵贱。
他认为,只有给予每个人发表意见的机会,才能真正发挥每个人的智慧。
他在听取意见时,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或地位而歧视或偏见,而是真诚地倾听并考虑每一个意见的价值。
5.充分讨论问题唐太宗在听取意见后,会组织大臣进行充分的讨论。
他鼓励大臣们就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他相信通过充分的讨论和辩论,可以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6.权衡利弊唐太宗在听取意见后,会权衡利弊,综合各方面的观点,做出最终的决策。
他非常注重政策的可行性和长远性,不会因为一时的利益而盲目行事。
他会仔细评估各种意见的优缺点,选择对国家最有利的方案。
7.及时调整政策唐太宗听取意见后,如果发现当前的政策有问题,他会及时进行调整。
他并不固执于自己的意见,而是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建议。
他认为,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应该能够灵活适应变化的环境,及时调整政策来解决问题。
8.鼓励创新思维唐太宗鼓励大臣们提出新颖的观点和创新的思维。
他认为,创新是国家进步的动力,只有鼓励大臣们勇于提出新的观点,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
唐太宗的领导谋略
镜 的重要 性 。
己 的统 治 打下 了坚 实的基 础 。因此 , 领导 者们 在 E l 常 的领 导活 动 中也 应该 时刻 注意 这些 , 时刻 保持 与下属
顺 畅 的沟通 , 鼓 励 下 属积 极 表达 自己的看 法 、 积 极纳
这 深 刻 地启 示 着 我们 的干 部 , 在 一个 组 织 中 , 要 想 成就 一番 大 的事业 , 必须 善 于借 助他人 之力 。一个
“ 贞 观之初 , 求 贤若渴 , 善人所举 , 信而任之 。 ” 李世 民在 自己年轻 的时候 , 便 以善 于挖掘人 才 、 招 贤若 渴而
出名 。晋 阳起 兵之 时 , 李世 民与刘文静 、 斐寂等人 结为
密友 , 共 商起兵大事 ; 攻 取长安 、 李 渊称 帝后 , 李世 民又
依靠 房玄龄 、 杜如 晦 、 长孙无忌 、 尉迟敬德 、 秦叔 宝等一 大 批 良臣贤 将 , 为 统 一 天下 打下 了基 础 , 从 而 在后 来 的统一 战 争 中接 连取 得胜 利 ; 其后 又在 玄武 门事 件 中 杀死建 成 、 元吉 , 顺 利登上 了皇帝 的宝 座 , 成 为万 人 瞩 目的九五 之尊 。唐太宗不 仅 明于 知人 , 用 其所长 , 而且 善 于分 任 以事 , 委 任责 成 , 从 不束 缚 官员 的手脚 。
、
知 人善任 , 用 人 不 疑
词 其言 , 这 样 的事 不 胜枚举 。其 中 , 最敢 于犯颜 直谏 , 对 唐 太 宗 制定 政 策 、 治 理 国家影 响最 大 的 , 莫过 于 魏 征 。唐 太 宗在 位 期 间 , 魏征 先 后 向他 进谏 、 陈事 数 百
条, 劝 他 以隋亡 为鉴 , 居安 思危 , 偃武 修 文 , 兼 听广纳 ,
唐太宗李世民:“穷寇莫追”非定论,兵法关键在于活学活用
唐太宗李世民:“穷寇莫追”非定论,兵法关键在于活学活用古人云:“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
”就是说,作为一个军事战略家,应该有孤军深入的胆略,不能迟疑不决,前怕狼,后怕虎。
真正的善于乘势者,必须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勇往直前,无所疑惧。
犹豫两可,瞻前顾后,往往会坐失破竹之势,给敌人以喘息休整之机,一旦敌人拼力固守,就难攻破了。
李世民在讨伐敌人时,往往率兵乘胜追击,不断巩固并扩大战果。
李世民与薛仁杲大战,薛仁杲招架不住,便率残兵奔逃。
李世民则指挥将士马不停蹄,乘胜追击,一路高歌。
窦轨觉得这样穷追敌寇,士兵疲劳,要求休息一段时间,他对李世民说:“我们这样一路追杀,很辛苦疲劳,万一中敌引诱之计,怎么办?况且,我们已经取得胜利。
应该就此打住,停止追杀,打扫战场。
”李世民听后哈哈大笑:“你讲的不无道理。
但是,你可知道,我已经考虑很久。
对我们来说,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
但全面的胜利,就在眼前。
对敌人来说,大势已去,剩下的也只是残兵败将,没有多强的战斗力。
所以,战斗的主动权和决胜权仍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应该乘着破竹之势,一鼓作气,将敌人一网打尽。
要是停下来放走敌人,便是坐失良机,后果对我们是不利的。
”于是,继续前进,追杀逃兵,直至捣毁敌人的老巢。
又如李世民大战刘武周大将宋金刚时,宋金刚大败,逃跑如鼠窜。
当时,诸将都劝李世民不要穷追不舍,孤军深入,怕有伏兵危险,不如“留壁于此,俟其粮毕集,然后复进”。
李世民不听,日夜加紧追击,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激战数十回合,结果大破刘武周。
刘武周彻底崩溃,便与宋金刚逃往突厥,请求避难,但突厥却腰斩宋金刚。
刘武周所属州县均皆失守,统归于唐。
再如李世民进攻王世充,王世充屡次败北。
李世民便进而围攻王世充。
当时,洛阳防御甚严,固若金汤,王世充也准备与李世民决一死战,面对这种情况,不少将领提出退兵,待集中更多兵力,然后攻城。
李世民不以为然地说:“我们大举而来,气吞山河,当然宜乘胜攻取,一劳永逸。
李世民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缔造者
李世民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他的统治期间被称为“贞观之治”,被誉为中国古代最盛世之一。
在李世民的执政下,贞观之治实现了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的双重目标,也奠定了后来几百年的国家基石。
本文将从李世民的治理理念、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来阐述他作为贞观之治的缔造者的贡献。
首先,李世民具有开明的治理理念,他秉持“以德治国,以信赖臣下”之策略,将士卒看作“家人”而不是朝廷的卫士。
他注重了解和满足人民的需求,并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李世民实行了平等任用、重用才能,不计血缘而以才能为本,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这种开明的治理理念为贞观之治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李世民建立了高效的政治体制。
他实行了集权制度,将权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手中,以确保政策能够迅速有效地实施。
他还设立了诸侯拜见制度,定期召集各地诸侯前来朝拜,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权威。
此外,他还建立了宰相制度,选拔了一批有能力的宰相来协助自己执政,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和运转机制。
在法律制度方面,李世民积极推行法律改革,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颁布了《开皇律》和《贞观新刑》,对刑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完善。
他注重司法公正,通过设立“御史台”来监督官员的政风廉洁和执法公正。
此外,他还建立了公平的税收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提高了国家的收入。
经济发展是贞观之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李世民积极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
他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了农田水利的改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法令。
他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鼓励民间经济的繁荣。
同时,他注重对外贸易,积极开展与丝绸之路国家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这些经济举措使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达到了一个高峰,也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李世民作为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以其开明的治理理念、高效的政治体制、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积极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贡献,使得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唐太宗李世民的管理之道:收人,收心,收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的管理之道:收人,收心,收天下!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情况,唐太宗是如何让一个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呢?在中国,还有很多企业家推崇唐太宗的管理之道。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唐太宗的管理之道。
一、选才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用才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祖籍陇西狄道,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贞观之治”的缔造者。
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
李世民在位23年间,大唐帝国呈现去一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太宗皇帝的“知人善任,虚怀若谷”的“人才管理思想”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深知帝王之道,虽有雄才大略,但却能以“能问于不能”,集思广义,从谏如流。
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良臣名将,诸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温彦博、刘泊、马周、褚遂良等等。
这一统治集团具有两大优势;其一,贞观君臣都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政治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
其二,贞观集团君臣和谐,具有强韧的政治向心力。
在历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明君之一。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能在隋朝灭亡中总结经验个教训,他们不仅目睹了隋王朝的灭亡,还参加了推翻隋政权的战争。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盛,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
”这样触目惊心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李世民君臣的反思,以隋亡为鉴成为他们思考治国方略的一个起点,健全自己的思想,开创了明君治国的新境界,提出了水能覆舟亦能载舟。
同样他的经验也为现代管理指明了道路!一、任人唯贤,重视人才。
在中国封建社会,家族思想盛行,任人唯亲的现象不仅古代大为盛行,实际上在现代的民营企业中并不少见,“家天下”、“家企业”,于是带来的便是“任人唯亲”的用人思想,当然用亲近的人掌管王朝的重大事务当然有其“高效”的一方面,但是相对于它的弊端,它实在不是一种可以推崇的用人方法,当然本文没有必要深入探讨两种有人制度的优劣,我们要说明的只是——人才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是发展的载体,发展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变化。
太宗用人,体现了虚怀若谷的“大”,他在征战时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允、窦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的秦叔宝、程咬金等;这些人都是敌军的将领或功臣,他们曾经与李氏战场血战,曾经是李氏的阻力,然而这些对于李世民来说都不再重要,在他眼里,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人才,他们都将给唐王朝的发展很稳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于是太宗重用他们,于是那个结果也发生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治国理念,为唐朝的繁荣和长治久安立下了卓越的功绩。
本文将详细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并探讨其对国家的深远影响。
一、德治为先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德治,他秉持着“德配位、不问贤”、“不以质介人,以贤为范”等理念,坚持选拔官员要以其德才为重,而非只看重出身或者门第。
他推行了积极的改革措施,打破了出身世家的垄断,大力倡导优秀人才的登用,注重培养官员的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
唐太宗强调:“臣之所用,志存道义,无他私也。
”他自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德行,在政治决策和治理行为中始终坚持道德高尚的原则。
德治为先的思想不仅能有效约束官员的行为,提高政府的廉洁度,也能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
唐太宗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推行政策以善治为主旨,为人民谋福祉。
他加强赋税征收管理,减轻百姓负担,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
他还推动法律的完善和执行,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依法治国唐太宗李世民深知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他在位期间大力加强了法律建设和司法体系的完善。
他据此推出了《律令》和《唐律》等法律法规,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力图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他坚持以法律为准绳,杜绝官员任意妄为,严惩罪犯,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他奖掖正直廉洁的官员,让他们在法治的环境中施展才华,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依法治国的理念不仅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也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唐太宗的依法治国为后世中国政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中国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开拓外交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视外交事务,他推动了唐朝的开放政策,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国家的影响力和交流规模。
他积极修筑边境防线,确保了国家安全,同时也鼓励商贸往来,促进了经济繁荣。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与国家富强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与国家富强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才干和领导能力,开创了一个繁荣富强的时代,被誉为贞观之治。
他的治理思想和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的统治者树立了榜样。
在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以他的英明决策和优秀的法制建设为基础,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在政治方面,他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选拔了大批的贤才进入政府,有效地提升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同时,他还设立了太宗石碑,公开了政府的政策和施政方针,增强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对社会的规范。
此外,唐太宗还注重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措施,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改良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粮食供应,从而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在经济方面,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富强的政策。
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他注重土地整理和分配,通过减税减赋和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工商业措施,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唐太宗的经济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财富,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为国家的富强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提倡儒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他推行了科举制度,重视教育培养,提倡文化修养。
他注重文化交流,使得中国的文化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他还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建了一系列的文化建筑,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为后世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唐太宗的领导下,中国的文化水平大幅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确立了国家富强的发展方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他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成为后世统治者的榜样,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治理理念和措施,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伟大君主。
唐太宗李世民将权力关进笼子创盛世辉煌[权威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将权力关进笼子创盛世辉煌[权威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将权力关进笼子创盛世辉煌重回大唐,是华夏子孙的中国梦。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23年,正如台湾柏杨先生评价的:“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130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遥想那黄金盛世年代,不仅国富且民足,“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且百姓都能安居而乐业,“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更值得称道的是,社会秩序和谐而安定,“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李世民最关键的是将权力关进笼子,极大地激活了全民创造力,开创盛世辉煌,圆了中国人的梦。
德政仁政,使天下百姓归心在一代明君李世民心目中:“立国,先须存民;国家富庶,先须百姓衣食有余。
”他登基后非常重视战乱初定老百姓生活,大行德政、仁政,济贫救难,让妻离子散者团圆,让流离失所者回归,使天下归心。
战乱初定,首先立即由政府出资,赎回饥民所卖儿女和被异族所掠难民。
派遣使者巡视关内,拿出官银金宝赎饥民所卖子女,送还其父母;还派使者跋涉千里,以物赎回因战乱而远远流落在燕然(今蒙古国杭爱山)的百姓。
据记载,仅仅贞观五年(631年)四月,朝廷用金帛赎回战乱入突厥的中原百姓8万人。
至于死者,则为之掩埋枯骨,并予以祭奠。
同时,开仓救济贫民,为未婚贫民出彩礼成家。
对那些“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逃户初还,家无粮储者”,让当地政府给以救济。
并“遣大使,分行四方”,督促检查落实。
对灾情较重的地方老百姓,则“倾竭仓廪,普加赈恤”。
为了使贫民安居,还让州县官想方设法帮助没有配偶的平民男女成家。
贞观元年正月,李世民下令颁布了《令有司劝勉民间嫁娶诏》,明确规定:“其庶人之男女无家室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
”屡次释放宫女3000人,任其婚配嫁人。
还鼓励逃户还乡,提倡僧尼还俗。
可以说,贞观初年此德政、仁政,对安抚民心、壮大人口,颇有成效。
据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全国著籍户数增加到380多万,人口约增加500万。
唐太宗百字箴言
唐太宗百字箴言唐太宗,也就是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治国智慧和统治经验被总结为了一百条箴言,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一些重要的箴言。
1.政治为国家之根本,尊法治国,为政以德为先。
唐太宗强调政治对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政治。
他提倡尊崇法律,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国家的指导原则。
同时他强调以德为先,富国强兵的基础在于国家领导人及公务员的道德修养。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唐太宗认为治国之道首先要从个人做起。
只有经过个人的修身养性,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家庭和国家,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3.以贤能为官,远离阿谀奉承。
唐太宗重视选拔贤能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好的政府需要有有道德、能力出众的人来管理。
他劝诫官员不能追求利益,而应追求真理和公正,摒弃阿谀奉承的行为,凭能力和贡献而升迁。
4.兴学强教,推崇儒家经典。
唐太宗推崇儒家思想,他认为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注重发展教育,积极推动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播。
他还设立了国子监,培养优秀的学者和官员。
5.重视民生,减轻赋税负担。
唐太宗非常关心百姓的生活,他降低了农民的赋税负担,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改善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他还采取措施减轻战争对民间的负担,向受灾群众提供援助。
6.博爱待人,宽容有度。
唐太宗提倡待人以博爱和宽容为基础,他认为只有友善和宽容的态度,才能够为社会带来和谐和稳定。
他执行宽恕政策,慷慨地宽恕了一些犯错的人,以示宽容和宽大。
7.增强军队实力,保卫国家安全。
唐太宗十分重视军队的实力和国家的安全。
他通过对军队的改革和训练,使其成为强大的防卫力量,有效地保卫国家的安全。
总结起来,唐太宗的百字箴言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
他注重政治,尊崇法律,以德治国。
他重视个人修身和家庭管理,推崇儒家经典,注重教育。
他关心民生,减轻赋税负担,关怀百姓。
他以宽容和博爱待人,让社会充满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太宗李世民名言中的领导决策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与作为贞观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的领导决策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符合国情的治国总方针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唐代地主阶级,都亲身经历了隋王朝由盛到衰,溃于一旦的过程,他们亲眼目睹在反抗隋王朝暴政中人心向背所产生的巨大威力,因而在深为震惧之余,十分重视汲取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与其臣下谈论隋亡的教训,仅记载于《贞观政要》之中的就有近50处。
唐太宗曾深有感慨地得出隋亡的教训是:“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蕺。
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
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属,殒于匹夫之手。
”显然,李世民已从隋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关键是要以隋的暴政为戒,要注重人心向背。
因此,他不但在教戒太子时反复多次以水比喻人民,以舟比喻君子,强调“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谓惧!”而且对臣下一再强调“先存百姓”的重要性。
李世民以隋亡为教训,深怀忧惧,面对“百姓凋残,敝于兵革,田亩荒废,饥馑荐臻”的现实,以“安人宁国”为总方针,一方面采取一系列与民休
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慎动兵戈的让步与改革的政策;一方面则擢用贤能,求谏纳谏,重视法制,整饬吏治,力戒奢靡,使朝野上下形成一种以隋亡为戒的勤谨为政,清廉自律的风气。
二、高超的用人艺术
由于官吏是执行国家职能和政策的工具,所以,唐太宗一贯重视人才问题。
登基之前,在他手下就有著名的十八学士常与他纵论天下,指点江山,成了他的智囊团。
贞观元年,唐太宗初登大宝,便对大臣们说:“正主御邪臣,不能治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治理。
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
”在任用官员时,他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知人善任,扬长避短。
房玄龄长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李世民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珠联璧合,同心辅政,人称“房谋杜断”;魏征敢于进谏,被封为谏议大夫,李世民将其视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孔颖达精通经学;姚思廉擅长文史;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温彦博“敷奏详明,出纳惟允”;戴胄“处繁理剧,众务必举”;王“激浊扬清,嫉恶好善”都是一时之俊杰。
李世民均让其各自发挥特长,各尽所能。
2.不计旧怨,真诚相待。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劝李建成尽早除掉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魏征召来,当众斥责魏征离间他们兄弟俩的关系,周围人都为魏征捏了把汗,但魏征神情自若并说太子若早听他的话,就不会
有灭顶之灾了。
李世民见他气魄非凡,临危不惧,便转怒为喜,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遂封他为谏议大夫侍中。
魏征觉得太宗是旷世明君、天下英才,便慨然辅国,频频进谏,短短几年就进谏达二百多次。
当魏征一病不起时,李世民满面忧色,多次亲往魏家探视。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李世民不禁痛哭,罢朝五天。
他说,用铜作镜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可以见兴亡,用人作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一死,我失去一面宝镜。
3.不讲资历和出身门第。
李世民为招纳人才,不拘一格。
公元629年,他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中郎将常何不通文墨,但所上二十多条竟条条默合旨意。
李世民惊奇地追问常何,常何说是家里门客马周所作。
李世民觉得这是个人才,立即召他进宫,但马周迟迟不来,李世民不厌其烦,四次派人去请,“与语甚悦”,立即叫他到门下省为官,后官至宰相。
4.赏罚分明。
李世民把全国的都督、刺史的姓名写在卧室内的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随时可知谁办了好事,哪个干了坏事,以备赏罚。
濮州刺史庞相寿贪赃枉法,被撤了职,并要退赃。
他上奏太宗求情,李世民则认为,原谅贪赃枉法之人难使国家清明,尤其是自己的亲朋旧部下,最后还是查办了他。
5.严加指责奸臣小人。
有一次,李世民在花园游玩,走到一棵树前,啧啧称赞。
随从宇文士及也趁势附和。
太宗听了
很反感说:“魏征常劝我远奸臣小人,我曾猜疑是你,今果然不错。
”宇文士及羞得连连叩头。
贞观年间,在唐太宗李世民身边聚集了一批有谋略、能征善战的人才,形成了以李世民为核心的稳固的最高领导集团。
这个领导集团,就其个体来说,个个德才兼备,就其群体来讲,大家用各自的力量和智慧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竭尽全力。
正如李世民在一次讨论创业与守业孰难时所说:“创业之不易,即往矣;守业之难,方与公等慎之。
”贞观君臣之间,尽管也有意见相左之处,也有发生磨擦之时,但其目标一致,团结一致,主明臣贤,同舟共济,这是基本事实,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极为难得的。
三、善于求谏纳谏的良好风尚
唐太宗李世民是纳谏这方面表现最佳的一代明君。
唐太宗登基后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又说从前尧虚心询问人民,因而有苗的恶行能够上闻;舜能兼视并听,所以共工、鲧、驩兜无法脱逃罪责;秦二世专信赵高,因而有望夷之祸;……隋炀帝专信虞世基,因而酿成彭城阁之变。
因此人君能兼听广纳众人的言论,下情才能上达。
李世民听后频频点头称好。
贞观时期,唐太宗君臣共商国是,臣下犯颜直谏,皇上虚怀纳谏,可说是蔚然成风。
求谏纳谏方面,李世民非常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大臣犯颜直谏。
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贞观
四年,李世民想巡游洛阳,下令修洛阳乾元殿。
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反对,指出隋朝大兴土木,搞得民不聊生。
眼下民生凋敝,这样做恐怕弊害比炀帝还厉害。
太宗听张玄素把自己说得不如隋炀帝,怏怏不乐地说:“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张玄素说:“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李世民被刺醒,下令停修乾元殿,并赐张玄素200匹绢。
2.主动纳谏。
李世民的精神风采英俊刚毅,群臣进见,都因畏惧而举措失常。
李世民也明白,每次见人奏事,必表现出温和的脸色,希望得到规劝谏诤。
李世民曾告谓群臣:“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如果君王任性不听谏言,自以为是,臣下就会阿谀顺者,结果君王失国,臣下怎么能独自保全性命?像虞世基等人以阿谀事奏炀帝而保有富贵,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人同样受诛杀。
并告诫群臣“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同时,下令任职京师的官员五品以上轮流住宿中书内省,数次召见他们问及民间的疾苦,政事的得失。
还对进谏者予以奖励甚至重奖,以鼓励大臣们进谏。
3.勇于据谏改正失误。
李世民爱好骑马射箭,孙伏伽进谏说,天子居于九门之内,“出警入跸”,阻止行人通行。
同时指出,李世民喜欢跑马射箭以娱乐亲近的臣子,这是少年当诸王时的作为,“非今日天子事业也”。
既不能用来安养皇上的身体,又不能做后代的典范。
李世民听后,不但没生气,
反而异常喜悦,当即任命孙伏伽为谏议大夫,不久便改变了自己骑马射箭的爱好。
4.不仅自己纳谏,还极力倡导大臣们也要受人之谏。
贞观元年,他曾对大臣们说:“朕常恐因喜怒妄行赏罚,故公等极谏。
公等亦爱人谏,不可以己所欲恶而为之,苟自不能受谏,安能谏人!”正因如此,诤谏之臣,知名于时,一倡百应,蔚然成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民主性质的宽松气氛和良好风尚。
贞观时期也正是由于主明能纳谏,臣贤敢直谏,才确保了决策无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