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古诗解析
一年级上册的六首古诗
一年级上册的六首古诗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解析:小朋友们呀,你们看这首诗就像一幅画呢。
诗人骆宾王写他看到的鹅,鹅伸着弯弯的脖子朝着天空唱歌,“鹅,鹅,鹅”就像鹅在叫着打招呼呢。
那鹅白色的羽毛浮在绿色的水上,红红的脚掌在水里划动着清波,是不是特别美呀?感觉就像我们看到一群鹅在池塘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又可爱又有趣。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这诗讲的是江南采莲的事儿呢。
江南这个地方呀,可以采莲啦,那莲叶长得特别茂盛,“田田”就是说莲叶一片连着一片,可密集啦。
然后小鱼在莲叶中间玩耍呢,一会儿游到东边,一会儿游到西边,南边、北边也游来游去的。
就像小朋友们在游乐场里跑来跑去一样,小鱼在莲叶间可自在啦,读着这首诗,感觉就像看到了一幅很热闹的江南水乡画面呢。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解析:小朋友们,这诗可有意思啦。
远远看过去,山是有颜色的,可是走近了听,水却没有声音哦。
正常的水是会有声音的呀,像小溪流哗啦啦的。
还有呢,春天过去了,花却还在开着,人走过来了,鸟儿也不害怕飞走。
这是为啥呢?因为这是一幅画呀,画里的东西都是静止的,不会像真的东西那样有声音、会变化,是不是很神奇呢?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小朋友们,农民伯伯在中午太阳很大的时候还在田里锄草呢,那汗水一滴一滴地掉到禾苗下的土里。
你们看,种粮食多不容易呀。
可是我们吃饭的时候,有谁知道盘子里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呢?所以我们可不能浪费粮食哦,要把碗里的饭都吃光光,这才是乖孩子呢。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解析: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可有趣啦。
他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月亮叫做白玉盘呢,你看月亮白白的、圆圆的,像不像一个白玉做的盘子呀?然后他又怀疑月亮是瑶台仙境里的镜子,飞到了高高的青云上面。
一年级第一单元古诗
一年级第一单元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解析诗句含义。
1. “床前明月光”- 这句超级简单啦,就是说呀,在床的前面有明亮的月光。
你想啊,晚上睡觉的时候,月光照到床前,肯定特别亮堂。
2. “疑是地上霜”- 诗人看到这明亮的月光,一下子就恍惚了,还以为是地上结了一层白白的霜呢。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早上迷迷糊糊起来,看东西看错了一样。
诗人肯定是还没完全清醒,或者是这月光太白了,像霜一样。
3. “举头望明月”- 然后呢,诗人抬起头来看着天上的明月。
他为什么要抬头看月亮呢?可能是他想确认一下到底是不是霜,抬头一看,哦,原来是月亮照下来的光啊。
4. “低头思故乡”- 诗人低下头就开始思念自己的故乡了。
你看,月亮高高挂在天上,不管在哪里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样的。
诗人看到月亮就想起自己的老家了,可能老家也有这样美丽的月亮,他的家人也在看着同一轮月亮呢。
二、赏析这首诗。
1. 语言简洁。
- 这首诗总共就二十个字,超级简短。
但是呢,它把诗人看到的景色,还有内心的感受都表达得清清楚楚的。
没有那些复杂的字词,一年级的小朋友都能读懂,多厉害呀。
2. 意境深远。
- 虽然诗很短,但是它营造出的那种安静的夜晚,一个人对着月亮思念故乡的意境可美了。
就像我们有时候晚上一个人在外面,看到月亮也会想家一样,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呢。
3. 情感真挚。
-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是那种很纯粹的感情。
从他以为月光是霜的恍惚,到抬头看月,最后低头思乡,整个过程很自然地就把思念故乡的情感表达出来了,没有一点做作的感觉。
小学诵读古诗词(一年级上册)
小学诵读古诗词一年级上册2.《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2、项:颈的后部。
这里指鹅的脖子。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4、拨:划动,拨开。
【译文】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
一身雪白的羽毛浮在绿水之上,用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典故】骆宾王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他小时候就很喜欢学习,7岁时就能写诗作文。
正因为这个原因,家中的一些客人来了之后,都爱试试他的才艺。
有一次,家中远道而来的一位客人,对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儿能作诗,不太相信,就问他:“听说你会作诗,是真的么?”小宾王一听,有些生气:“这还有假,你请出题吧。
”客人心想:这娃娃口气不小,大概是真有些学识,何不出一题考考他呢?于是就说:“那我就出个题目,看你能不能做出来?”小宾王毫不胆怯的回答道:“可以,什么题目?”客人四下一看,见池中几只白鹅在戏水玩耍,说:“就已这鹅为题吧!”小宾王对客人挑剔的口气,有些不满,正想露一手,于是点点头,思索片刻,便高声吟诵出了《咏鹅一诗》【赏析】《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
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作者】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2、床:窗。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一年级上学期古诗经典诵读15首(带注释)与小美文10篇
一年级上学期经典阅读★必背诗词(15首)1 山村咏怀〔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①《山村咏怀》:别名《一去二三里》。
②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译文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户冒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子,周围有许多枝野花。
2 宫词〔唐〕张祜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释①故国:故乡。
②何满子:唐玄宗时著名歌手,据说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推出就刑。
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悲愤,使“苍天白日黯然失色”。
结果皇帝闻之,终因惜其技艺难得而降旨缓刑。
③君:指皇帝。
译文故乡和亲人远在千里之外,我已被幽闭在这深宫里二十年了,听一声曲子《何满子》,忍不住掉下眼泪。
3 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lú)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mò):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4 山中〔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①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
②元:原,本来。
③空翠:指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
译文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5 别诗〔南北朝〕范云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注释①范云所作《别诗》共两首,该首为其一。
②东西:东边和西边。
③经时:多时,间隔时间久。
④昔:过去,以前。
⑤去:离开,分别。
小学一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小学一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1.一去二三里〔宋〕邵雍一去二三里[1],烟村四五家[2]。
亭台六七座[3],八九十枝花。
注释[1]去:从这到那。
里:长度单位,一里相当于今500米。
[2]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3]亭台:供游人观赏、休息之类的亭子。
今译从这里一下子走出去好几里地,(看见了)住着几户人家的炊烟袅袅的小村庄,(还看见了)一些亭台,以及许多美丽的野花。
诗境阳光和煦的春日,我在村外的小溪边贪看着这花红柳绿的春色。
也许是那春色太美,也许是那日光太柔和,我竟一时起了兴致,又沿着溪边走出了二三里。
远处炊烟袅袅,一个小村落静静地卧在小溪的那头。
村子不大,大概只有四五户人家。
他们正忙着做晚饭呢。
溪水仍然不停歇地向前流淌着,溪边的青草地上,有着六七座亭子,大概是给行路的人歇脚的吧。
一群小孩儿正围着亭子嬉戏玩耍呢。
突然,其中的一个小姑娘被亭子旁边满满的一树花儿吸引了,忘记了其他的小伙伴们,独自一人站在树下,踮起脚尖,用她小小的手指,点着树上的花儿,数着:“八枝,九枝,十枝……”2,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4],近听水无声[5]。
春去花还在[6],人来鸟不惊[7]。
注释[4]色:颜色,也有景色的意思。
[5]无:没有。
[6]去:过去了。
[7]惊:吃惊,害怕。
今译从远处都看得清群山的颜色,到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在,人走近了鸟儿却不害怕。
诗境这里的山水是奇特的吧!那山,远远看去,时而苍翠清丽,时而险峻挺拔,时而寒凉肃穆。
那水,奔流欢畅,靠近听赏,却静然无声。
帘外春光已逝,画中花儿正浓。
是谁说“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世上纵有万种花儿百媚千娇,不如这里的花儿遗世独立。
看那花枝上,静静地停着几只鸟儿。
任时光斗转星移,任世事风云变幻,它们永远都这样安静地看着,看着人来人往的繁华,看着潮起潮落的苍凉。
变幻莫测,却又亘古永恒,这就是画中的世界。
3,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9]。
举头望明月[10],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附注释+译文)-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附注释+译文)(人教版)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①咏:指用诗词等来描写、赞美某一事物。
②项:脖子。
向天歌:指鹅朝着天空叫。
③红掌:指鹅红色的脚掌。
拨:划动。
清波:清澈的水波。
【译文】鹅,鹅,鹅,弯曲着脖子向天空唱着歌。
洁白的羽毛在碧绿的水面上浮动着,红色的脚掌在水里划动着清澈的水波。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①汉乐府:指由朝廷乐府机构搜集、保存下来的汉代诗歌。
②可:适宜、正好。
③何:多么。
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
④戏:玩耍,嬉戏。
【译文】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莲叶多么茂盛啊!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它们一会儿在莲叶的东边嬉戏,一会儿在莲叶的西边嬉戏,一会儿游到莲叶的南边嬉戏,一会儿又游到莲叶的北边嬉戏。
画佚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春去:春天过去。
③惊:吃惊,害怕。
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悯农(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①悯:怜悯、同情。
②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③餐:饭食。
④皆:都。
【译文】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还在田里锄禾,汗水滴滴,落入禾苗下的泥土里。
谁知道盘子里的饭食,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的千辛万苦。
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注释】①朗月行:乐府古题。
②呼作:称作。
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比喻月亮又圆又大。
③瑶台: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④青云:指高空的云。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做白玉盘。
又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挂在高空的云上面。
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赏析
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赏析一年级上册的古诗词赏析,通常会包括一些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古诗,这些古诗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
以下是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古诗词及其赏析: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通过夜晚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的“明月光”和“地上霜”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景象,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2.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诗中的“春眠不觉晓”描绘了春天的宁静和舒适,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反映了春天的生机与无常。
3.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形象地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视野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4.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以雪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寂的画面。
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现了雪后世界的空旷与寂静,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展示了诗人对孤独和超脱的向往。
5. 《咏鹅》 -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赏析:这首诗以鹅为描写对象,生动地表现了鹅在水中的优雅姿态。
诗中的“曲项向天歌”和“白毛浮绿水”形象地描绘了鹅的外形和动作,而“红掌拨清波”则增添了动态美。
这些古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和赏析。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部编小学一年级课本古诗词赏析
部编一年级课本古诗词赏析一、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咏鹅》——唐·骆宾王1. 原文及翻译-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翻译:“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桨一样。
2. 赏析-生动的描写:这首诗开篇连用三个“鹅”字,形象地模拟出鹅的叫声,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接着“曲项向天歌”,描绘出鹅伸长脖子朝天鸣叫的姿态,一个“曲”字,把鹅的形态之美生动展现出来。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细致地刻画了鹅在水中的样子,白色的羽毛与绿水相映衬,红色的脚掌在清波中划动,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画面极具美感。
-童真童趣: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充满了童真。
诗人以儿童的视角观察和描写鹅,将鹅的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江南》——汉乐府1. 原文及翻译-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翻译: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地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2. 赏析-重章叠句的形式美:诗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反复咏唱,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而且生动地描绘出鱼儿在莲叶间穿梭嬉戏的热闹场景,让读者仿佛看到鱼儿在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游动的画面,使诗歌充满了动感。
-意境的营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绘出江南水乡莲叶茂盛、莲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展现出江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水乡气息。
这种优美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江南的富饶和美丽,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画》——唐·王维1. 原文及翻译-原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一年级上册古诗词解析
一年级上册古诗词解析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我们国家文学的瑰宝。
在一年级上册,学生们开始接触简单的古诗词,并初步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妙之处。
本文将对一年级上册的古诗词进行解析,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第一首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名诗,被誉为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寂静的夜晚,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描绘了明亮的月光照耀在床前,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地上有霜的错觉。
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夜景画面。
其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句简洁明了,深情动人。
诗人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眼神向远方,此时他心中所浮现的直是对故乡的思念。
通过表现诗人情感的转移,使整首诗更富有情韵。
【第二首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篇,透过描绘春天的早晨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一提到春天,人们不仅在睡梦中渡过了整夜,也感受到在春天里现处处鸟儿的叫声。
诗人以此生动的描写,象征了春天的来临。
其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句诗用简短的文字描述了春天的风雨,以及风雨对于花朵的摧残。
这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幻,也表现了未曾显露出来的东西。
【第三首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通过描绘壮美的景色与伟力的建筑,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和向上的精神。
首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描绘了日出时太阳升起和黄河水流入大海。
诗人用壮丽的辞藻来描绘大自然的美丽和辽阔,使读者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生机。
其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表达了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诗人通过想要看尽千里风光的目光,表达了人们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追求和向上的动力。
一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日积月累注释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一些简单易懂的古诗词,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在语言和情感上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对一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日积月累注释进行深入解读。
一、《咏鹅》1.《咏鹅》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作品,写的是观察家中的鹅,形象生动。
2.鹅是一种重要的家禽动物,骆宾王通过描写鹅的行为和形态,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透过鹅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家庭和自然的感情。
3.《咏鹅》中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姑娘家的新嫁娘,逐水草而食之”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鹅的形象。
4.通过学习《咏鹅》,让学生对鹅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爱护之心。
二、《春晓》1.《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篇之一,描述了清晨的景色。
2.诗中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描写,展现了春天清晨宁静美好的一面。
3.通过学习《春晓》,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引入孟浩然这位著名的古代诗人的作品,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启迪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画竹》1. 《画竹》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竹子的赞美之情。
2. 诗中有“嘹喨千竿皆有耳,软壳千枝尽是针”的描写,生动展现了竹子的形态和风姿。
3.学习《画竹》,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竹子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画作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4.另外,通过学习这首诗,也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启迪学生的情感和审美。
四、《静夜思》1.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2. 诗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学生通过学习《静夜思》,可以了解到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同时感受诗人对故乡、对家人的深情厚意。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6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6首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
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
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2、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 正好”的意思。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
赏析)
画(王维)
原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翻译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赏析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一年级上古诗与注解
一年级上册课外古诗积累咏物诗1.《咏鹅》 唐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诗意:鹅啊鹅,你弯着脖子对着天空唱歌。
白色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划开清澈的水波。
2.《咏柳》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纤细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那细长的柳叶是谁裁剪而成的,是二月的春风犹如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将绿色丝带随心裁剪。
思乡诗1.《静夜思》唐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3.《回乡偶书》唐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意: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家乡的口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孩子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描写山水的诗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描写风景的诗《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意:望庐山瀑布意思: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加注解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加注解一年级的孩子们在学习古诗词时,不仅需要背诵,还应该理解诗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背景。
以下是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背诵的古诗词,以及简单的注解,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诗词。
1. 《春晓》- 作者:孟浩然- 诗词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注解: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诗人在睡梦中被鸟鸣声唤醒,夜晚的风雨过后,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吹落。
2. 《静夜思》- 作者:李白- 诗词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注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思念家乡的情感。
月光洒在床前,让诗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抬头看向明月,不禁想起远方的家乡。
3.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诗词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注解: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眺,看到太阳落山,黄河流入大海的壮阔景象。
表达了诗人想要看得更远,就需要站得更高的愿望。
4. 《江雪》- 作者:柳宗元- 诗词内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注解: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雪景,所有的鸟儿都已经飞走,没有人的踪迹,只有一位老翁在江上独自垂钓,展现了一种孤独和宁静的意境。
5. 《悯农》(其一)- 作者:李绅- 诗词内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注解:这首诗通过描述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感慨。
6. 《绝句》- 作者:杜甫- 诗词内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注解: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远方的向往。
7.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诗词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注解:诗人以庐山瀑布为背景,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瀑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一年级上古诗解析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2]
创作背景编辑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3]《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ﻫ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古诗风一年级上册
古诗风一年级上册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诗句解析。
1. “解落三秋叶”
- 这句诗超级酷呢。
“解落”就是吹落的意思,就好像风是一个大力士,它能把秋天的树叶吹落。
你想啊,秋天的时候,树上的叶子本来好好地挂着,风一吹,“哗啦哗啦”,树叶就像小降落伞一样纷纷落下来啦。
2. “能开二月花”
- 风可真是个神奇的家伙。
到了二月,也就是春天的时候,它又像个温柔的小使者。
它轻轻一吹,那些花朵就像被叫醒了一样,“噗”地一下就开了。
它能让春天变得五颜六色的,到处都是漂亮的花朵。
3. “过江千尺浪”
- 当风经过大江大河的时候,那可不得了。
它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大力士,在江面上使劲儿地吹啊吹,江水就被吹得涌起千尺高的浪。
这浪可大啦,就像一座座小山在江面上移动呢。
4. “入竹万竿斜”
- 风要是吹进竹林里呀,那些竹子就像听话的小士兵。
风一吹,好多好多的竹子就都歪向一边啦,“万竿斜”就是说好多好多竹子都倾斜了,就像在跟风一起跳舞呢。
二、整体赏析。
这首诗特别厉害的地方就是,它把风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写得特别生动。
诗人没有直接说风是什么样子的,而是通过风做的事情来让我们感受到风的力量。
它一会儿吹落树叶,一会儿吹开花朵,还能在江上掀起大浪,又能让竹林里的竹子倾斜。
风就像一个有魔法的小精灵,到处施展它的魔法。
而且这首诗每一句都很简洁,字数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容易就能记住呢。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词汇总原文翻译及赏析小学一年级必背古诗词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词汇总原文翻译及赏析小学一年级必背古诗词【导言】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始终都是中国人心中的经典。
在小学一年级中,古诗词已经列入了必背的内容之中。
本文将对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词进行汇总、翻译及赏析,以期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古诗词。
【第一篇】《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及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它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其中的“春眠不觉晓”是表示春天的阳光明媚,让人感到沉睡不醒。
而“处处闻啼鸟”则是在告诉我们,春天里,无论在哪里,也总能听到小鸟的啼叫声。
至于“夜来风雨声”,则是在暗示春天里依然有着一些逆境,如风雨等。
最后,孟浩然用“花落知多少”来结束诗篇,表达了对于春天的美好向往。
【第二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及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它以床前明月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于如月般明亮的未来的向往。
其中“疑是地上霜”则暗示着秋天即将到来,且夜中的天气已经非常寒冷,让人愈加思念家乡和亲人。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展示了诗人的刻骨思念心情,他不禁抬头观赏寂静的明月,感叹万物皆有灵,人生感悟,在思念故乡之际,发出了一份深切思考与对未来的向往。
【第三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翻译及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它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于离别的不舍之情,又通过对草木的生死变化展现了人生的无常。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大力描绘了草木经历四季变换的生命轨迹。
其中“离离”则暗示了离人之痛,而“一岁一枯荣”则传递了寂寞芳心的无奈,犹如人生的枯荣有时会无法掌控。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体现了生命的延续延续,即使经历烧痕依然坚强,孕育着新颖和希望,格外鼓励人们坚强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境。
【结语】以上三篇古诗词,囊括了古诗词的文学及精神内涵,可以作为小学一年级语文必备的素材,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启示和思考,让他们在欣赏东方文化的同时,也学会更好地珍视生命,立志创造自己的更多的价值。
一年级上学期古诗词背诵[15篇](带解释)
一年级上学期古诗词背诵[15篇](带解释)一年级上学期背诵【15篇】0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①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②项:颈的后部。
这里代指脖子。
③拨:划。
译文鹅(é),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
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
02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①眠:睡觉。
②闻:听见。
③啼鸟:鸟鸣。
④夜来:昨夜。
译文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 1 -03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①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②疑:好像。
以为。
③举:抬,仰。
译文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04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①禾:禾苗。
②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③悯:怜悯。
④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译文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
- 2 -05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①咏:歌唱,赞美。
②碧玉: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
③妆:打扮。
④绦:丝带。
译文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06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①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②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译文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 3 -07 江南汉乐府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一年级上必背古诗词加解释
一年级上必背古诗词加解释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通常需要背诵一些简短而经典的诗词。
以下是一些适合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背诵的古诗词及其解释: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解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时,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人通过月光联想到地上的霜,然后抬头仰望月亮,低头时则陷入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解释: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诗人在春日里睡得很香,直到被鸟儿的啼叫声唤醒。
夜晚的风雨让诗人好奇,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
3.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解释: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依着山边落下,黄河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得更远,就需要再上一层楼。
这首诗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视野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4. 《咏鹅》 -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解释:这首诗以鹅为主题,形象地描绘了鹅在水中游动的情景。
鹅的曲颈高歌,白色的羽毛在绿水中显得格外醒目,红色的脚掌在水中划动,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5. 《悯农》 -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解释: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尊敬。
诗人描述了农民在炎热的太阳下辛勤耕作,汗水滴落在土地上。
同时提醒人们要珍惜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6.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解释: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升起紫色的烟雾,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白色的带子悬挂在前方的河流上。
水流从高处直泻而下,给人一种仿佛是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的感觉。
这些古诗词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通过背诵和理解这些诗词,一年级的小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上古诗解析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1。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2。
[1]诗词注释1.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2. 拨:划动。
[1]诗句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2]创作背景编辑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3]《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和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前言】《古朗月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之前不久。
此诗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心中感到忧愤不平。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注释】⑴呼作:称为。
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⑵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⑶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
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⑷团团:圆圆的样子。
⑸“白兔”二句: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
问言:问。
言:语助词,无实意。
与谁:一作“谁与”。
⑹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
”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
但此诗中蟾蜍似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⑺羿:后羿,中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
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
下面的“乌”即日。
《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
”所以日又叫阳乌。
⑻天人:天上人间。
⑼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
”阴精也指月。
沦惑:沉沦迷惑。
⑽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为决绝之辞。
⑾凄怆:伤心之意。
【翻译】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
在晚上观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接着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
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吃的?又传说月中有一个大蟾蜍,是它蚀得月亮渐渐地残缺了。
以前有位后羿,是他将九个太阳射落了,只留下了一个,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宁。
阴精的沉沦蛊惑,遂使月亮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观看了。
对此我觉得忧心非常,凄怆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
【赏析】这是一首乐府诗。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
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
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
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
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
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
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
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
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
画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声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翻译它的头上鲜红如红花怒放的帽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它是一只白鸡所以满身雪白走过来。
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随便说话,但是一旦喊起来千门万户就随着打开门窗了。
赏析唐伯虎说:"我这是题我画的白鸡。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他好像又在说自己,他说,我美丽的,天生的冠如大官员头上的帽子,我披着满身雪白的羽毛慢慢向你们走来。
平时我不会随便说话,因为我是时间的使者,一旦我说话了,你们就要开始新的一天了!红冠,当时是当官的人戴的帽子;而我的红冠,是自己长出来的。
满身雪白,因为我是从冬天走过来的;“走将来”,将,是助词,向你走来;我背负冬天的雪向你走过来!因此因为我有重大责任所以白天黑夜我不能随便说话,因为我一旦说话的时候,是君临天下了的呀;我一旦说话的时候,是告诉你们天亮了,起床了,皇帝也不能例外,长官也不能例外,有钱人也不能例外,老百姓也不能例外,天下人应该起床了……从此诗看,第一、二句,作者运用了描写和色彩的对比。
这是古代诗人写诗的一个特点。
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承句“满身雪白”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
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积的白色(公鸡)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相比,色彩对比强烈,我们可以想象大公鸡威严的姿态向我们走过来。
第三、四句又道出了深刻的道理来。
转句“平身不敢轻言语”,诗人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一生不敢随便啼叫,此句的气色收敛,还很低调,尤其“不敢”一词,用的很贴切,此句是全诗中最难写的一句,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无法替代的铺垫,当我们读到“一叫千门万户开”时,才突然醒悟过来,原来第三、四句在说公鸡具备的美德和权威。
第三、四句又是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使两句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