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在天上——读阿城的《溜索》
解读《溜索》语言之美
解读《溜索》语言之美作者:江燕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03期《溜索》是著名作家阿城的小说,被选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文章以凝练传神的语言和作者特有的视角对滇西的马帮生活进行了生动描述。
小说递进式层层烘托的艺术效果、舒缓有致的节奏刻画、凝练且丰富的语言特色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一、平中见奇——语言简约之美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并非用词越多越好,相反在用词简洁凝练的情况下,却能将意思表达充分是最成功的。
作家阿城的小说语言在用词方面具有淡、少、轻三个特点,简短的用词使得阿城的作品传神且精妙,给读者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感。
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阿城的用词简洁特征为切入点,对其作品进行阅读,并从中感悟作品以少胜多的曼妙之美。
比如,引导学生体会开篇第一句的描述,用小腿在马上“磕”了一下,一个“磕”字非常简练,却真切地刻画出马帮和马的关系,表现出了马帮首领对马发自内心的怜爱以及对马的熟练驾驭程度,而这就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描写,一个“磕”字胜过一大段马帮首领对马怜爱的解释性描写。
此外,对鹰的描写也极具特点,同样是简洁凝练的语言,却表现出了鹰的特征,使人读后产生一语中的之感。
比如,“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其中的“一歪身”三个字描写充满了画面感,使人反复看到了侧身飞翔的鹰;而一个“扎”字,则更加准确地刻画出了鹰的飞翔速度之快,一个字远胜过用一段文字对鹰的飞翔速度的刻画。
此外,在对峡谷峭壁进行描写的过程中,有这样一句“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其实绝壁应是一幅静态的画面,但是,在马帮人眼中,这个静态的绝壁却是具有动态特征的,作者以简短的一句话,就展现了峡谷陡峭深邃的特点,不仅使读者体会到了峭壁之深、之高,同时也为后文马和牛在过峭壁时候表现出的胆怯做了铺垫。
也就是说,在这简短的一句话描写中,不仅交代了环境背景,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简洁凝练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解读《溜索》——寻求民族大美之魂
寻求民族大美之魂——解读《溜索》阿城的《溜索》,寻根民族传统文化,立足弘扬民族精神。
本文从四方面深掘《溜索》文本价值,第一,渲染环境之大美;第二,物象象征之大美;第三,英雄生命之大美;第四,寻根民族之大美。
寻根大美阿城传统文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韩少功、阿城等为代表的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彼时的中国,正深受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民族固有的文化特质渐渐流失,民族之根如何体现在文学创作中,是“寻根派”作家们着力探索的一条路径。
作家韩少功曾这样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观照当下,“寻根派”以其高瞻远瞩唤醒民族的文化自信,着力探求中华民族绵延的立身之本。
如果将阿城的小说《溜索》放置在如此阔大的文化背景下,那么,我们就不难窥见统编教材的编者意图。
《溜索》位于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属于自读课文。
这篇小说展示的是一群马帮汉子面对怒江天险、万丈峡谷,运用溜索成功渡江的故事。
作家阿城以“溜索”为写作抓手,运用这种传统原始的渡河工具,将马帮汉子们野性阳刚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糅合多种创作要点,将情境渲染、他物象征、反差对比诸多要素融入作品之中,借此展现生命之大美、民族之大美。
第一,渲染环境之大美。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作为小说创作的核心之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有的环境描写是为了用看似无心的着笔推动情节发展,有的环境描写则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审度人物面对此环境的心理状态、气质品格、精神价值。
毕飞宇在谈到鲁迅的《故乡》时说:“即使是虚构,鲁迅也不会做过多的选择,他必须,也只能‘冒了严寒’回去。
”这个“冒了严寒”,便是将“我”回乡的心绪、呐喊的初衷,放置在特定的情境之下。
回到《溜索》上,阿城一开笔,便写到浪涛滚滚的怒江,“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只不过,“怒江”奇险、奇重,作家却着笔轻盈,似是没有一下子把读者吓到。
溜索阅读答案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
溜索阅读答案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范文三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范文三篇老师, 是美的耕耘者, 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 用美的雨露滋润, 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 繁花似锦。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班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范文),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班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范文一工具概述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进展为表现各民族顽强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项目。
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
绳索有牦牛毛绳、藤编绳及钢丝绳等多种。
过渡者将竹、木制作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
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傈僳、怒、独龙等民族,多使用溜索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进展,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在国外,秘鲁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运用溜索作为渡河工具。
溜索原理碗口粗竹缆系两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带或绳索系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俗称“溜壳子”,借倾斜之势滑越渡河。
河上也可设两根溜索,一高一低,过河时由高处滑向低处。
上课笔记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课前准备:准备相关课件。
精彩课堂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阿城《溜索》阅读答案
阿城《溜索》阅读答案(2)阿城《溜索》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野性生命讴歌 — 7《溜索》品读引领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野性生命讴歌—7《溜索》品读引领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野性生命讴歌—《溜索》品读引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
2.品味语言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3.聚焦旁批,分析物象的妙处。
【教学重点】1.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
2.品味语言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聚焦旁批,分析物象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受人物野性之美。
【教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法、探究法。
一、巧借视频,激趣导入播放视频通过观看视频,我们了解了溜索的相关背景,尤其环境的奇险。
今天我们跟随阿城走进《溜索》,一起去体验这种原始、野性之美吧。
【设计意图】溜索这一活动方式,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为了引领学生了解、走进文本,我寻找并剪辑了相关视频,方便学生了解溜索的背景资料尤其是怒江的环境。
二、目标导学,方法指引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味语言特点,体悟作者对野性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三、利用提示,明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提示,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
除提示外,文章还提供了什么,便于我们更为直观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呢?——插图四、图文相映,探环境之险(1)初观图片,最先吸引眼球的是什么?(2)阿城如何运用其有特色的语言来描写的呢?请浏览课文第1-9段,画出与图片内容相契合的文字,并朗读赏析,以下面的句式评选出惊险之最。
例:溜索环境真惊险,最险在山,你看那山, “极狭"二字便将险峻之势传达出来, 给人一种恐慌之感。
溜索环境真惊险,最险在____,你看那______, ____, 给人一种_______ 之感。
①.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分析】垂:“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怎么可能会“飞快垂下去"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别样的“风流”——读阿城的《溜索》
别样的“风流”——读阿城的《溜索》◎朱再枝(无为第三中学,安徽芜湖238300)◆细读·同文摘要:《溜索》是阿城新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淡化”是其审美特质与价值追求。
《溜索》因淡化故事性、情节典型性及矛盾尖锐性而呈现出别样的“风流”。
《溜索》文本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存在的价值。
阿城新笔记小说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为读者解读、欣赏《溜索》打开了另一扇窗。
关键词:《溜索》 笔记小说叙事情境 主题表达 情节结构阿城的《溜索》被选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与以《棋王》为代表的“三王”系列小说相比,《溜索》似乎被评论界边缘化了,对其的解读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选入教材后,教材编者在“旁批”与“阅读提示”部分从故事情境、语言特点、言语形式、叙事对象与视角等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溜索》的思维原点,但这思维原点的价值转化与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与重估文本,确立能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价值,以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
《溜索》选自《遍地风流》。
阿城在《遍地风流》自序中写道:“《遍地风流》《彼时正年轻》和《杂色》里的一些篇什,是我在上山下乡时无事写的。
”①阿城于1968年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并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蕴育出阿城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世俗化的创作个性。
阿城在给法国杜特莱教授的信中写道:“笔记这一文类消失了。
这是我想写笔记小说的理由之一。
”②《遍地风流》是阿城对笔记小说的实践,共收入《峡谷》《溜索》《洗澡》《雪山》《湖底》五篇文章,从题材选择、主题呈现与叙述腔调来看,《溜索》呈现出别样的“风流”。
解读《溜索》,是我们认识阿城笔记小说的价值选择。
对于笔记小说,阿城有独特的认识。
他在给法国杜特莱教授的信中写道:“这种文类大概同时具有诗、散文、随笔和小说的特征。
可以通过它把我们的许多遗产传之后世,同时可以在描写中超前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例如句子的节奏、句调、结构、视角等等。
”③可见,阿城在继承古代笔记小说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一些现代性元素。
《溜索》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溜索》,完成后面题目。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
汉子们咦咦喂喂地吼起来,停一刻,又吼着撞那回声。
声音旋起来,缓缓落下峡去。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首领瞟一眼汉子们。
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
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
第7课《溜索》(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
07《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阿城及其作品,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顺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力。
4.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感悟小说中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课文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怒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大峡谷。
两岸是万丈悬崖,中间是奔腾而下、怒吼咆哮的怒江激流,这天险,只有雄鹰才能飞越,寻常人看一眼就胆战心惊。
然而,在这难以架桥,无法横渡的地方,勤劳勇敢、粗犷豪放的怒江两岸人民,却凭借一条竹索轻松划江而过,乱云飞渡仍从容,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溜索那种“命悬一线”的刺激。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阿城及其作品,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顺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力。
4.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感悟小说中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当代作家。
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除小说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
主要作品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散文《威尼斯日记》等。
(找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纠错。
)2.字词积累(1)重点字音锱铢(zī zhū)滇西( diān )盘桓( pán huán )迟疑( chí yí)俯身( fǔ shēn )顷刻(qǐng kè)千钧之力( iān jūn )战战兢兢(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绞( jiǎo )探视( tàn shì ) 跺( duò ) 呕( ǒu )(2)词语释义桓:逗留,徘徊;回环旋绕。
阿城《溜索》阅读练习及答案(2010年高考江苏卷)
(201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阿城《溜索》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阿城《溜索》选段,完成第11~14题。
(14分)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
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
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
汉子们全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说..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首领瞟一眼汉子们。
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
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
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阿城《溜索》课文原文阅读
阿城《溜索》课文原文阅读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阿城 溜索
溜索之宇文皓月创作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断,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其实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
语文新高考博客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纷歧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必。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其实不睬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阿城《溜索》读后感
阿城《溜索》读后感
昨天,我读了阿城的《溜索》,哇,好好看啊!故事里有一个小男孩,他住在一个山里面,山上有一根长长的溜索。
溜索是用来从山上溜下来,哗啦啦的,像滑滑梯一样。
可是,溜索不简单哦!他要勇敢才能滑下来,而且还得抓住绳子,哗——一下就能飞快地冲下去,像风一样。
我读着读着,觉得好神奇呀!那个小男孩,他一点也不怕,他勇敢地抓住绳子,咻——一下就下去了。
我也想像他一样,滑一回溜索!可是我害怕会摔倒,心里嘀咕:会不会像他一样飞得好快呢?嘿嘿。
《溜索》这篇故事教会我,做事情的时候,要勇敢一点。
虽然我现在还不敢滑溜索,可是我会试着做一些不怕困难的事情。
比如下次去滑滑梯,我也要像故事里的小男孩一样,不怕摔倒,勇敢地去滑!嘻嘻,希望我能越来越勇敢呀!
—— 1 —1 —。
语文九下溜索读后感300
语文九下溜索读后感300阿城从不煽情。
他只会冷静理性地为你描述一个场景,一字一句都是险恶和惊恐,但他自己还不动声色。
任你脑海里的画面惊悚得两股战战,即使合上书依然心有余悸,恍然如梦。
尤庆幸只是读了一篇小说,人生里依然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溜索》就是这样一篇小说,故事情节特别简单,“我”跟随马帮乘溜索跨越怒江的故事。
这篇《溜索》与《峡谷》正好相反,峡谷是两大峰峦陡峭中间低洼的深谷,白居易说“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从谷底向上望,“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溜索》则是站在悬崖之上,眼底是奔腾咆哮如雷轰鸣的滚滚大江,一群马帮通过一根窄窄的溜索横跨江去,想想已经心惊胆战了。
那是命在天上,向下看不得;那是命悬一线,生死瞬间。
《溜索》又同《峡谷》一样,作者只是寥寥几笔写意画似的刻画人物,却浓墨重彩地描绘场景:怒江的凶险与险峻,怒江的惊涛与骇浪,怒江夹岸高山的昂霄耸壑。
阿城是先从声音写起,“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
”什么声音呢?一个钟头前就感闻的隐隐闷雷,还以为是天公下雨浇地。
可以想象,怒江水如万马奔腾,汹涌澎湃,穿山破壁而来。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表面写声音,实写怒江的山高水险。
想象一下,站在万丈悬崖上,猛一低头,脚下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深渊里是如猛虎下山般怒吼着的浑浊的浪席卷着,排山倒海前去;向前望,则是重岩叠嶂,直插云霄。
声音在崇山峻岭间萦绕,回音袅袅。
文中三次写鹰,鹰击长空,鹰的寓意是凶猛和力量。
小说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鹰的影子。
溜索前,“一只大鹰悬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这里的动词“扎”,暗示了怒江的势不可当,那声音是怒江的声如雷霆。
溜索时,“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地抖”,这里除了烘托山谷深不可测,山谷的风很大很冷,也烘托瘦小汉子的如鹰一样勇敢担当。
溜索后,首领和汉子望那鹰从壁上刁蛇,也是侧面表现他们的眼神好和精明。
《溜索》
总结
《溜索》这篇小说描写了“我”和一群 马帮汉子在怒江峡谷的一次溜索经历。在 大自然创造的凶险无比的大峡谷面前,以 领队为首的马帮汉子勇敢、沉着、冷静, 文章表达了对他们这种无畏精神和豪迈野 性的钦佩和赞叹。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 受挑战、战胜艰险的勇气,赞美了乐观向 上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 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传神的描写和用词的 精妙。
作者介绍
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 编剧。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 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 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 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 和人的哲学玄思。
鉴赏பைடு நூலகம்价
这篇小说写的是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结合文本内 容,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 战胜艰险的勇气。
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 爱护的团队精神。
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一样飞翔、像骏马一样 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现了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 《孩子王》等。
目标一:知内容、理情节
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目标一:知内容、理情节
2.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 潮和结局。
目标二:析人物、悟手法
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 汉子及其他马帮汉子们。哪个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找出描写他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试概括人物的特点。 马帮首领: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 领袖气质
阿城 溜索
溜索之宇文皓月创作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断,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其实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
语文新高考博客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纷歧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必。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其实不睬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溜索1(1)
• 总结: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 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 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 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 着稳重。
写法探究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 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 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 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 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 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 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 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 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 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 心惊地溜索。
1,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 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 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个汉 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 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 个飞身小过去”。
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 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 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 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通过“我”的反应和感受来衬托 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
溜索课文旁批
溜索课文旁批溜索文|阿城《溜索》,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出自《遍地风流》。
极写云南怒江溜索渡江的惊险,表现出边民顽强的生命力及生存智慧和奔放、豪迈、刚强、野性、原始的阳刚之美。
①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
首领也不多说,用腿磕一下马。
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②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
汉子们全不说话,纷纷翻下马来,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批注]“鹰”在小说中有着什么样的形象呢?③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批注]从声音入手,先声夺人,用“闷雷”一词,从听觉角度描写出怒江水势大,流速急的特点。
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批注]此时“我”的懒懒问要到后文才能体会是漫不经心,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
首领的懒懒答是镇定从容,与“我”虽都是“懒懒”的神情,但情绪意蕴不同。
④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
[批注]“早卧在地下”,两眼失神、浑身发抖,这些描写生动地体现出牛此时的惊恐失态之状。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批注]此时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前文牛的惊恐与我的恐惧相互映衬,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⑤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批注]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⑥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在天上——读阿城的《溜索》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
开篇单刀直入,却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声音。
马被磕了一下,反而更觉迟疑,牛也慢下来,这已经营造了一种有大事将要发生的气氛。
鹰的描述,又加重了气氛疑惑性,“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哪个山口”,让人有一种火山熔岩缓慢流动的既视感。
直到“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才知道这声音是闷雷一样的声音,才明白怒江的声音像闷雷。
一个钟头之前就能听到,这里是用距离来说明声音之大,让人不信是怒江发出的。
此时,我的懒懒问要到后文才能体会是漫不经心,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而首领的懒懒答是镇定从容,都是懒懒的但情绪并不一样。
牛马死活不肯再走加重了作者的疑惑,及至行到岸边,才发现一直在万丈峭壁的顶上盘桓,“懒懒的”状态立马变成了“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但仍然只听到声音看不到怒江。
转至下文突然出现了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暄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敬畏之感油然而生,带着一丝鬼魅。
而“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用声音的空间感来说明两岸峭壁的距离感。
首领的从容只用“稳稳坐在马上,只笑一笑”来体现,“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如伟人”,对首领的马的描述加深了读者对首领面对陷阱的从容的印象。
与之前对牛的描述形成对比。
地势、牛、马、我、首领各方的反应已有,要溜的索是个什么样呢?“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的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这段话用“命悬一线”就可以表达,但过于笼统。
用拟人化的描摹,更加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