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合集下载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指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为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编制提供规范的准则和规程。

本文将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背景、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核算方法和报告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一、背景事业单位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立的组织,其特点是以非营利为目的,依靠供给经济实体及社会力量提供资金,主要通过提供公益性服务来回报社会。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就是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提高其透明度和规范性。

二、适用范围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公益类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法定程序或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事业单位。

其中,国有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投资或控股,以挂牌、代管、托管等形式管理的事业单位;公益类事业单位是指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以推进社会公益事业为目的而设立的事业单位;其他经法定程序或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事业单位包括其他各类事业单位。

三、基本原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包括真实性、公正性、连续性、谨慎性、权责统一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真实性要求反映事业单位真实的经济业务和财务状况;公正性要求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连续性要求持续追踪和记录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财务信息;谨慎性要求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时,采取相应的审慎处理方法;权责统一要求明确划分事业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四、核算方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了事业单位的核算方法,包括一般核算方法和特殊核算方法。

一般核算方法是指根据核算对象的不同进行的一般账户核算、成本核算、往来款项核算、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核算、长期投资核算、负债核算和净资产核算等。

特殊核算方法是指在一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和需要而设立的特殊核算科目和方法,如资金专用账、捐赠收入与支出核算、事业基金核算等。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规定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规定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规定一、概述事业单位是指依据法律法规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组织。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定了一系列的会计核算规定。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些规定。

二、会计主体确定1.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并独立核算。

2. 事业单位应当设立财务部门,负责会计核算工作,并依法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审计。

三、会计核算准则1.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会计基本准则》执行。

即,依据真实性、合规性、概括性、时间性、可比性、持续性和谨慎性的原则进行核算。

2. 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四、资产的会计处理1. 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估计和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2. 资产的减值准备应当按照风险和收益特性进行计提,以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与准确。

五、财务支出的会计处理1. 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应当根据用途和性质进行分类,明确核算。

2. 财务支出的核算应当遵循收入支出相对应、费用实质内核和付款实质核销的要求。

六、会计核算的程序与要求1.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权限和责任。

2. 会计核算的操作应当规范、准确、及时,确保会计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

3. 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凭证、账簿及相关资料应当妥善保存,便于审计和查询。

七、会计报告与监督1.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对外发布财务会计报告,如年度报告、中期报告等。

2. 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应当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3. 监督机构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定期检查,确保依法按规定进行财务管理。

八、违法违规处罚1. 对于不按照会计法律法规进行核算、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等行为,相关责任人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2. 监督机构有权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包括罚款、责令整改等。

结语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规定是保障财务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

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表编制规范

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表编制规范

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表编制规范概述: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表编制规范是一份指导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表编制的文件。

制定这样的规范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确保财务会计报表的透明性和可比性,使其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的步骤及规范:1. 设立合适的会计制度- 制定符合公益性事业单位特点的会计制度,明确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流程和相关的会计政策。

- 落实责任制,明确报表编制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报表编制的及时和准确。

2. 收集、整理、核对相关会计信息- 收集和整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会计凭证、记账凭证等会计信息,并核对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 将收集到的会计信息按照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确保每一笔会计信息都得以正确归类。

3. 记账、账簿管理- 根据收集到的会计信息进行记账,确保每一笔会计信息都得以正确记录。

- 建立健全的账簿管理制度,包括现金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等,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 准备财务报表- 根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 确保报表的编制过程透明、准确,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

5. 报表审核与审计- 对编制好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内部审核,确保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 依法依规进行财务会计报表的审计,由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工作。

6. 报送与公开- 将编制好的财务会计报表报送给相关管理部门,履行相关报送义务。

- 将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公开,以便社会公众、相关利益相关方以及其他机构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

财务会计报表编制规范的要求:1. 准确性和真实性: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应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反映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

2. 特定性: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应根据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尊重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特殊要求。

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我 国 公 益 性 事 业 单 位 会 计 核 算
口文 / 金小娟
提要
在新 的环 境下, 事业 单 生 了较 大变化 , 在实际运用 过程 中 , 当 应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 多的机遇和挑 战,
本 根据实际情况逐步予 以调整 , 以便适应新 入 ,尤其是对 事业单位 实行分类改革后 , 位的会计核算环境也将发生新 的变化 , 更加准确地反映 公益 性事业单位 面临的经 济环境 发生 了 文拟就 改革后 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 核算 情 况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 基础及固定资产核算等相关 问题 事业单位的财务状 况。 较 大变化 , 对公益性事业单位会 计核 算的 的范围、
生了显著 的变化 , 逐步建立起单独 的《 事 计和单位基建会计之分, 使基本建设项 目
业单 位 会 计 准则 》 《 和 事业 单 位 会 计 制度 》 的会计核算 与单位的会计核 算体系相 分
及 事业 单 位 分行 业 的 会计 制 度 。 行会 计 离 。在 基 建 项 目的 建 设过 程 中 , 用仅 在 现 费 事业 单 位 是 我 国特 有 的 一个 名词 , 作 准则及制度对会计核算的范围、 基础及 固 基建财务中反映, 待项 目完工办理竣工验 为 一 种 社会 组织 , 是 在计 划 经 济 的特 殊 定 资产 核 算 均 有 明确 的规 定 : 业 单位 有 收交接手续后 , 它 事 方在事业单位 的账簿中予 背 景 下形 成 的 , 改 革 开放 以 后 , 家 开 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 , 但 国 这种做法导致 了固定资产在 按有关规 定 以登记反映,
变 量 的 标 准 差 在 多 大 程 度 上 可 以被 模 型 机 的非理性化 , 因此现阶段 收入模型更适 操作风 险损失数据库 , 日后 建立 自己实 为

市政公益事业类单位会计成本核算

市政公益事业类单位会计成本核算

市政公益事业类单位会计的成本核算探析摘要:目前市政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的成本核算还存在一些问题,以收定支,会计核算单一,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及减值准备;缺乏成本效益观念;要落实事业单位定岗定员制度,执行劳动定额管理,完善单位内部物资管理、基本建设和设备采购的验收工作,完善单位内部计划价格,这都需要实施会计的成本核算。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主要应运用好全成本核算法和目标成本管理法。

关键词:市政公益事业类单位;会计;成本核算根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文件精神,将在5年内对全国所有事业单位完成分类改革。

对从事公益服务的单位,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序列,明确其公益属性。

本文针对公益类事业单位,怎样在遵循现有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下,引入企业成本核算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供大家探讨。

1 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1.1.会计核算单一:事业单位一般采用预算会计,由于经费来源大都来自政府拨款,维持单位运作没有太大的资金压力,管理部门对这类单位的评价只着眼于服务质量,就形成了不太重视经费支出效益,也不关注成本核算了。

1.2.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及减值准备: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不符。

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按现行制度规定,两笔分录反映的是同一笔业务的来龙去脉,即固定资产增加,银行存款等资产减少,分两次来做,显然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原则和明晰性原则,也不便于账户相对、账证相对、账实核对的对账工作。

“固定基金”科目反映的应是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即净值,它将随固定资产实际价值的变化而进行增减。

但由于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随使用时间的推移相差会越来越大。

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不能代表学校的净资产存量。

致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信息严重失真,易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

不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出售、报废、损毁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内容作为一种特殊的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同于企业会计制度。

作为事业单位的一种重要角色,会计制度核算内容是其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介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内容的构成、特点、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来更好地了解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内容。

构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财务预算事业单位的每个预算部门必须编制预算,预算是单位用来规划、调配和控制投入支出的工具,也是单位管理预测和控制经济活动的依据。

财务预算具体内容应包括:年初预算、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等。

根据“预算控制、绩效评价、问责制度”要求,针对预算的核算要求主要包括实施财务预算控制、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预算调整。

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核心环节,包括了所有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具体而言,包括会计科目、账户、凭证的录入、审核、过账、汇总、调整等,以及财政票据的使用和相关证明文件的保存等。

根据发票的种类,会计核算主要包括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增值税会计核算、普通发票会计核算、税务发票会计核算等,为单位正常经营活动管理和经济监督提供依据。

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使用单位会计信息制定的、表现单位财务状况、业绩和现金流量的信息报告。

具体而言,包括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综合分析财务报告,有助于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判断单位发展前景,为决策提供依据。

特点与企业会计不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内容具有以下特点:预算核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的特点在于,它要与预算核算相结合,而这是基于事业单位的一项取得预算草案的特性所导致的。

预算核算包括了会计核算、管理核算等各水平的预算核算,主要用于控制单位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水平。

应收应付核算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一般不是由于市场需求的需求决定的,在遇到投资收益的时候一定有所不同。

而事业单位的收入是向国家申请取得的,这也说明了事业单位的应收应付帐目的特点。

浅谈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浅谈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浅谈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1. 引言1.1 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的概念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是指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上,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建立一个财务会计系统和一个预算会计系统,分别进行财务会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财务会计系统主要负责事业单位的日常经济业务记录和报告,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绩效信息的核算和报告,以及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

预算会计系统则负责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确保财政资金使用规范、合理和有效。

预算会计系统通过预算控制、预算执行、预算管理和预算绩效评价等环节,实现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面监督和管理。

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是一种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规范、监督和评价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其核心理念是以财务会计系统和预算会计系统为基础,全面推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

1.2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之一是非营利性。

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公益服务,而非谋求利润。

其核算方式与营利性企业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益性质的体现。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还包括财务自主性相对较低。

事业单位通常受政府管理和监督,财务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规范,因此在核算过程中需要遵循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要求。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还表现在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严格。

作为公益性单位,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披露对于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进行及时、准确的披露工作,保证财务透明度和公信力。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在于其非营利性质、财务自主性相对较低以及财务信息披露的严格要求。

这些特点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监督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正文2.1 双核算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影响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是指在原有的传统会计核算基础之上,增设了政府会计核算,实现了两种核算机制的融合和衔接,使得政府会计核算和企业会计核算在会计处理上更为规范和系统。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和地方授权、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社会组织,主要从事公益性活动并以提供公益服务为目标。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规定的一套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制度和方法。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

2.保守性原则: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进行谨慎估计和处理,避免过度乐观和主观偏差,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一贯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坚持期末前后的一贯性,保持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单位间的相对独立性原则:各事业单位应按照法定程序和约定进行会计核算,保持相对独立性,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可比性。

5.按业务分类的原则:按照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和性质进行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反映不同业务的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

6.经济责任和预算管理原则:事业单位应按照预算和经济责任制进行会计核算管理,确保经济效益和预算执行情况。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1.资产负债报表: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内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2.收入支出报表: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

3.经营成果变动表: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内的净资产变动情况,包括净收益、净损失和资本公积等。

4.现金流量表: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包括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5.会计底稿和会计凭证:记录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过程和会计凭证,保证会计核算的可审查和可检验。

6.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报告:汇总和分析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决策提供基础和参考。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应用范围1.各级事业单位: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的事业单位。

2.各类事业单位:包括教育、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各类事业单位。

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若干思考——基于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借鉴

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若干思考——基于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借鉴

四、关于捐赠收入 的处理
上文 已经 提到 ,未来随着 我们社 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公 益性事业单位 的捐赠业务会越来越 多。此类事业单位主要业 务 即是公 益服 务 ,资金的主要来源主要 由政府补助和接受捐
公 益性 事业 单位 应 当采用权 责发 生制 ,这 样做可 以与 供 的信 息有助于帮助非营利组织资源提供者 了解掌握 资源受
意性。
收入 处理 简单等。会计核算上 存在的这些 问题不利于 合理 的
反 映公 益性事业单位 的财务状 况 ,也不利于公益性 事业单位
的健康发展 ,进 而影 响其 公益服务的作用。


会计计量基础单一
二 、会计核算基础 的使用
《 会计制 度 》 中规 定 “ 会计计 量基 础一般 为收付 实现
托责任 的履 行情况 ,帮助管理机构对其所确认 的资产 、负债
会计 制度 》对捐 赠收入的处理 极其简单 ,并 《民间非营利 组织 会计 制度 》相统一。 因为权责发生制所提 赠组成 。但是 《 没有专门对捐 赠收入进行核 算 ,更没有对捐赠收入是否有 限
定性 用途 分类处理 ,仅 仅将捐赠收入归入 “ 其他收入 ”科 目 底下。具体 的会计 处理 为 : 接受固定资产捐赠 : 借 :固定资产
计 制度 》在执行 的过程 中存在 很多 问题 ,比如 :会计 计量基 础单 一、会计核算基础 不合理 、固定资产不计提 折 旧、捐赠
资产公 允价值相 差较 大 ,受赠资产应 当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 价值。 ”因此建议公益性事业单位适 当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计 量 ,以完整反 映交易事项 。同时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我们要 坚持谨慎性原则 ,尽 量避免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主观随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是指为适应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制定的用于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报告的准则。

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非盈利性和社会服务性质,其会计核算和报告需要有相应的规范,以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会计报告的编制,准则规定了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一般业务活动分类编制会计报告,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等项目。

准则要求事业单位将业务活动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和核算,确保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次是会计核算的原则与方法,准则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真实、公允、公正、连续和谨慎的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即在收入实现或者支出发生时确认相应的收入或支出,并且以实物实现和现金流量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

第三是会计核算的程序和制度,准则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程序和制度。

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性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程序和制度,确保会计核算的规范和有序。

准则要求事业单位建立相应的会计制度、会计政策和会计档案,明确会计核算的各项程序和要求。

第四是会计报告的附注和资料,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附注和资料进行了详细规定。

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附注和资料应当包括有关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会计期间的变动情况、财务数据重要特征的说明等内容,以便于用户了解会计报告的完整情况。

准则的制定对于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报告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报告对于评估其经营和财务状况、监督和管理机构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准则的制定旨在确保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用户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然而,准则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

事业单位具有特殊的财务和业务特征,其会计核算和报告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报告也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利益关系,确保公益性、非盈利性和社会服务性的要求。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公益类一类事业单位野生动物资产的核算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公益类一类事业单位野生动物资产的核算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公益类一类事业单位野生动物资产的核算杨光大;王付民;邓燕忠;赵彦武【摘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存货及固定资产都包括动植物资产,其中野生动物资产在动植物资产的核算中有其特殊性.本文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就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对野生动物这一特殊资产核算的会计处理作一简单梳理,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期刊名称】《绿色财会》【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野生动物资产【作者】杨光大;王付民;邓燕忠;赵彦武【作者单位】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2013年1月1日起所有类型事业单位开始执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包括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新《制度》设立“存货”会计科目,对应旧《制度》的“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三个会计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选用而储存的各种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实际成本,明确存货包括动植物。

新《制度》对原有的“固定资产”会计科目重新定义,将固定资产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明确将达到确认条件的动植物列为固定资产核算。

新《制度》的实施,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对动植物资产的会计核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对动植物资产的入账价值及处理方法未做详细规定。

(一)野生动物的定义及资产分类确认根据2017年1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涉及野生动物的业务主要是野生动物救护放生、科学研究、人工繁育等保护及相关活动。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1. 引言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益性民间组织及其他各类事业单位的统称。

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事业单位的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资金的合规使用。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就是为了管理资金,保障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设立的。

2.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内容2.1 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按规定实施单一核算、预算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经济责任制。

单一核算指的是事业单位不得设立会计账户和会计账簿,所有业务及账务处理均统一由财务部门实施。

预算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指的是所有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均要围绕预算开展,对各项支出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经济责任制是指各个单位应建立符合其特点、规模、业务的经济责任制度,并合理配置资金,控制支出。

2.2 预算设立预算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非常重要。

为了保证资金的合规使用,预算设立应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管理要求,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年度预算和五年规划预算。

同时,应符合预算科目设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控、预算调整等环节的要求。

2.3 财务收支管理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的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包括财务流程、财务制度等方面。

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要求制定、审定、公布财务政策、编制预算、分配预算、实行统一支付结算、做好凭证管理等。

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表和资金执行情况的管理制度。

3.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施的建议为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施,以下是几点建议:1.国家应出台更为严格的政策和规范要求,对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施予以更好地规范和监督,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2.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建设,提升自身能力,增强制度执行能力和责任意识。

同时,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流程管理、风险管控、会计核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坚持不断改进和创新。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一、概述行政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或其他行政机关设立,主要从事公益性活动的单位,而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础,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相关内容,探讨其重要性和规范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会计核算对象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对象主要包括单位自身和所管理的基金、资产等,需要对其进行分别核算。

单位自身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一切资金、财产和负债,包括其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等。

而管理的基金、资产等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的特定任务或专门用途的资金、财产,需要进行专门核算。

2.会计内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活动的记录、分析和报告。

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包括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等方面,需要对其进行规范的记录和分析,以便制定合理的财务政策和决策。

3.会计方法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方法主要包括权责发生制和现金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经济活动发生时确认,而现金制是指在现金流入流出时确认。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会计方法进行核算。

4.财务报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这些财务报告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的重要展示,对其财务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5.会计凭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会计凭证,需要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和保存。

原始凭证是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凭证,包括收据、发票等,而会计凭证则是经过核算和汇总后的凭证,需要用于财务报告和审计等。

6.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监督等,以确保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保障,对其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1.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收费管理等,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

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的会计核算优化初探

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的会计核算优化初探

ACCOUNTING LEARNING121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的会计核算优化初探樊家敏 云南省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摘要:公益类事业单位是专门从事公益事务的单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工作要求与工作环境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也需要根据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变。

本文主要浅析公益类事业单位在改革背景下进行会计核算优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优化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总称,公益类事业单位根据经济的发展去优化会计核算,不仅可以使公益性事业单位适应时代的发展,还可以使公益性事业单位满足社会和群众的需求,从而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一、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定义及改革特点(一)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定义公益性事业单位是由政府或社会力量组织,为社会公民、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或者社会公共产品的组织。

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单位:一是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单位和组织;二是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单位和组织;三是进行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和改善的单位;四是发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职能作用的单位和组织。

因此,对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优化,可以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从而使公益类事业单位更好地提供服务[1]。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特点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它会无偿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和产品,由于其无偿地特殊性,给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导致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优化,理顺同主管部门的关系,逐步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

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事分离。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服务,它不是政治导向型行为,因此对会计核算进行优化时要做到政事分离。

国有建设单位公益性资产会计核算实务探讨

国有建设单位公益性资产会计核算实务探讨

《国有建设单位公益性资产会计核算实务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国有建设单位在公益性项目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益性资产作为国有建设单位的重要资产组成部分,其会计核算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本文深入探讨了国有建设单位公益性资产会计核算的实务问题,包括公益性资产的定义与特点、会计核算的原则与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旨在为提高国有建设单位公益性资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国有建设单位;公益性资产;会计核算一、引言公益性资产在改善社会民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有建设单位作为公益性项目的主要实施者,其对公益性资产的会计核算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资产的安全完整。

然而,由于公益性资产的特殊性,其会计核算在实务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国有建设单位公益性资产会计核算实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有建设单位公益性资产的定义与特点(一)定义国有建设单位公益性资产是指由国有建设单位投资建设,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资产,如公共基础设施、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等。

(二)特点1.非营利性公益性资产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不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社会效益性公益性资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产生的社会效益上,而非直接的经济效益。

3.公共性公益性资产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具有公共属性。

4.长期性公益性资产通常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需要进行长期的维护和管理。

三、国有建设单位公益性资产会计核算的原则与方法(一)会计核算原则1.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公益性资产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相关性原则会计信息应当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使用者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和监督。

3.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确保不同时期、不同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公益性单位财务制度

公益性单位财务制度

公益性单位财务制度
一、总则
为规范公益性单位的财务管理,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法性和规范性,提高财务运作的透明度和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二、资金管理
1. 公益性单位的各项资金均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2. 资金使用需经过合法程序审批,资金使用人要按照规定使用资金,并保留相关票据、凭证。

三、预算管理
1. 公益性单位应制定年度预算,并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执行。

2. 预算的执行中需要及时进行监督和检查,不得超额支出,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报备和调整预算。

四、会计核算
1. 公益性单位应按照《会计法》和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2. 会计核算需按照真实、公正、合规的原则进行,不得虚增、隐瞒收支,不得违法使用公款。

五、资产管理
1. 公益性单位的资产需进行登记、清查和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 资产的增减和变动需及时记录并报告,不得私自处置资产。

六、审计监督
1. 公益性单位需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纠正违规行为。

2. 外部审计机构对公益性单位的财务进行定期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用于内部管理和对外披露。

七、财务公开
1. 公益性单位应定期向社会公开财务信息,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

2. 财务信息公开需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

八、处罚措施
对于违反财务制度的行为,公益性单位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但不限于纠正违规行为、责任追究等。

以上就是本公益性单位的财务制度,希望全体员工认真遵守,共同维护单位的良好形象和经济效益。

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管理【精品发布】

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管理【精品发布】

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管理【精品发布】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 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环境和要求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在此背景下, 公益类事业单位必须加强财务会计基础管理, 使得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 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 有利于事业单位快速发展, 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开展。

重要词: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管理;问题;应对措施财务会计基础管理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国有资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事业单位基础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 公益类事业单位必须切实强化财务会计基础管理。

但是由于公益类事业单位自身的特殊性, 其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性不足, 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一、概述公益类事业单位(1)公益事业单位的概念。

事业单位是属于国家和一种特殊机构, 是我国特有的、专门设立的, 为了给社会提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多方面服务的组织。

公益类事业单位指的是由国家财政支持, 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类产品和服务的单位。

相关单位不但为社会提供各类公益性服务, 同时也为国家行政机关单位进行相应的支持性服务。

按照该类型单位自身的职能、资源配置形式、服务对象等内容, 可以划分三个层面, 分别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公益三类。

(2)公益类事业单位特征。

一是社会服务性。

通常来说, 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涉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多个和社会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公益性事业。

这类单位并非为特定阶层设置的, 其服务对象为社会公众, 给整个社会提供有关保障的福利性组织。

所以, 公益性事业单位体现一种社会服务性。

二是公益性。

因为在社会中, 公益性事业单位占有一定的特殊地位, 通常来说, 这一类型的事业单位一般都不担负经营活动, 不会对外提供各种产品或者服务。

这类单位的运行并不为了追求经济利润, 甚至都不会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 很多情况下, 按照国家意愿和要求, 尽最大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各项服务, 为社会公益做出极大的贡献。

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要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后,公益性事业单位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基础以及固定资产核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拟就公益性事业单位上述三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会计核算的基础;固定资产核算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是在计划经济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但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对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之路。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提出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后,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将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逐步实现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环境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也将发生新的变化,本文拟就改革后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基础及固定资产核算等相关问题做一分析。

一、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分析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步建立起单独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

现行会计准则及制度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基础及固定资产核算均有明确的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按原价反映。

上述规定在一定时期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政府采购的不断深入、国库集中支付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逐步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予以调整,以便适应新情况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更加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概述我国事业单位指的是政府机关、公共机构、社会团体和其他事业组织等。

事业单位主要以公益性活动为主,例如教育、医疗、文化等。

基于其特殊的性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收支算的制度和借贷记账的制度。

其中,收支算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主要用于核算经费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等情况;借贷记账的制度则主要用于记录经济业务和资金流动情况。

收支算制度事业单位的收支算制度主要包括:经费收入和支出核算、结余和补助资金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以及会计账簿的核算等方面。

经费收入和支出核算事业单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事业收入等,而支出主要用于购置设备、支付工资、改善福利等方面。

因此,对于事业单位而言,精确核算经费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尤为重要。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经费的使用符合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规范、确保经费的使用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加强经费的审核和监管。

结余和补助资金的核算事业单位的结余主要是指经费的剩余部分,而补助资金则是事业单位接收的政府资金等。

此外,还需对结余和补助资金进行专门的核算,以便于财务管理。

固定资产的核算事业单位必须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该项核算主要用于确认固定资产的价值、折旧、减值等情况。

另外,对于不能用于进入收支算的固定资产,则需进行加计折旧等核算处理。

会计账簿的核算每个事业单位都须独立设立一套会计账簿,核算经费的收支情况、资产负债情况等。

该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财务核算准确、透明、及时、可靠。

借贷记账制度借贷记账制度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

其通过借贷关系来记录经济业务的资金流动情况,包括会计账簿的设置、核算方法、会计账户设置等方面。

会计账簿的设置设立会计账簿的目的主要是保证财务核算有序、有效,并进行监督、管理和审计等工作。

事业单位会计账簿的设置主要包括:总账、分类账、明细账以及辅助账等。

核算方法根据财务核算需要,事业单位在借贷记账中需要使用借方和贷方两个账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提要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后,公益性事业单位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基础以及固定资产核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拟就公益性事业单位上述三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会计核算的基础;固定资产核算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是在计划经济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但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对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之路。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提出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后,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将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逐步实现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环境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也将发生新的变化,本文拟就改革后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基础及固定资产核算等相关问题做一分析。

一、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分析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步建立起单独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

现行会计准则及制度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基础及固定资产核算均有明确的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按原价反映。

上述规定在一定时期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政府采购的不断深入、国库集中支付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逐步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予以调整,以便适应新情况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更加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二、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现状
(一)会计核算的范围。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了事业经费的核算和基本建设经费核算两个独立的体系,因此有单位预算会计和单位基建会计之分,使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与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相分离。

在基建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费用仅在基建财务中反映,待项目完工办理竣工验收交接手续后,方在事业单位的账簿中予以登记反映,这种做法导致了固定资产在建造、核算和管理上的脱节。

一个单位两个会计主体,独自核算不同的会计事项,不利于事业单位对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也不能实时准确地反映一个单位实际的财务状况。

(二)会计核算的基础有待改进。

在我国事业单位目前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虽然具有操作简单、简便易行、可直观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等优点,但不利于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项目的实施与款项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经常会出现跨年度的费用支出,往往会造成收支不相匹配的情况,对于年末编制年度决算将产生较大影响,不能真实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

1、会计信息不够全面和准确。

目前,采用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但却不能有效地揭示绩效与成本的关系,对应收未收、应付未付等事项不予反映,使得反映单位资产、负债的会计资料不够全面、准确,既不利于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也不利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

2、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可比性较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向不可比。

收付实现制只有在现金实际收付时才予以确认收支,经常出现跨会计期间的收付事项,从而导致不同会计期间的信息因一些特殊事项而缺乏可比性;二是横向不可比。

由于收付实现制本身确认收支的特性,决定了不同事业单位之间由于业务的差异从而导致收支确认的差异,进而导致即使同类事业单位之间预算执行情况的比较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价值失真。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如何核算没有明确规定。

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
1、固定资产以原值入账,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的实际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背离,虚增单位的资产总量,不符合客观性原则。

2、用银行存款或现金购置固定资产,实质上并没有引起资产减少,只是资产存在形态的一种转化。

而借记“事业支出”则虚增了单位的费用支出,而期末又要将该项支出转入“事业结余”账户,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这样又虚减了单位结余,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3、成本不包括折旧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
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设备
购置费”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
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三、对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将基建核算纳入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

基建项目根据其资金来源和使用以及具体管理的要求,在会计核算时有一定的区别。

对于新建项目,资金一般来源于国家投资,其资金投入纳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其核算应当按照国家基建财务的规定进行核算;对于改建、修缮等工程是在原有基础上恢复和完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可直接纳入事业支出中予以反映;对于以招投标的方式实施的工程项目,只需要按合同规定进度进行拨款,不需要进行明细成本核算,可直接列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各有关工程支出科目。

(二)会计核算基础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事业单位会计的发展方向,也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通行做法。

在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在借鉴国际经验,向国际惯例靠近的同时又必须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管理水平、人员技术条件等相适应。

权责发生制在公益性事业单位中的运用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在实际执行中,事业单位的部分会计业务已运用了权责发生制,如按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等。

只是在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过程中,要根据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业务特征,逐步实施;而且,实行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不仅需要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修改,还需要立法、财政预算会计制度、应用软件设计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套,以维护公益性事业单位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考虑到目前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可暂时先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一般的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只对财政拨款等特定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仍然按照收付实现制编制预决算报表,待时机成熟后再全面实施权责发生制。

(三)固定资产核算改进措施。

固定资产不同于其他现金类资产,它具有价值耗费的特性,因此对于固定资产权益的确认和计量十分重要,建议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规定一定的折旧方法,由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及发展状况等因素,选择合理使用。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在“固定资产”
科目后增加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并在”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科目下,增加设置“折旧费”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同时,建立定期的财产清查制度,财务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列明资产的原值、折旧和净值,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管理各部门的资产,负责各部门资产的调拨,财务部门应定期与资产管理部门核对账目。

完工的资产应及时转资,避免形成账外资产。

还应建立固定资产处置制度,对不能使用的资产,应查明资产有无计提完折旧,对需报废、处置的资产应及时上报,待上级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后处理,每年进行一次资产清查,力争做到账实相符。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柳,吴洒宗.对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财会月刊,2005.8.
[2]张国江.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中国棉花加工,2005.5.
[3]刘谊,廖莹毅.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会计研究,200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