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复习60题(题目及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概》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1)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2)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毛泽东思想何时、在党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什么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毛泽东思思想。
7、何时、党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997年,十五大。
8、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方针。
9、实事求是的含义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
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
10、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
(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
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工作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11、近代中国的国情、社会主要矛盾、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
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性质和前途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动力:无产阶级(最根本的动力)、农名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带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性质: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由新民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夺取政权
1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吗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
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近代中国农名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
1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阶级构成,国内的主要矛盾
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名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名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1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
1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名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到1956年底,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0、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1、何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
22、《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的时间、论题
时间:《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和5月,论题: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间:1957年2月论题:系统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2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回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6、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
基本特点:(现代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九个方面)、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转变成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寒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设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市场经济体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总概括:第一和第九。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已经进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29、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本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第一,突出情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三、坚持科学发展
3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科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3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部,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部。
从1991年到20世纪末。
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多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33、“两个一百年”(课本只有最初提的,以听课笔记为准)
到建党100周年是,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和足以国家。
34、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实现途径
思想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35、改革的性质(p. 131)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6、怎样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得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37、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总之,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有坚实基础。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38、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一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总结的结果;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三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四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3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4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呢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经济,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十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
4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什么问题
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
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4、怎样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
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村现代道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助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
45、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们当家作主的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们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46、依法治国的意义
(1996年被提出,1993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益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完美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7、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美好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
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8、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数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堆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是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帐,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认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4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
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50、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什么过程(p. 182)
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51、“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中国的领土不容分割;两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52、“九二共识”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
53、世界多极化的含义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5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准则)
55、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6、我国是否没有了民族问题,为什么
我国的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民族自治区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南和西北是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两个区域。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报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57、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p. 226-227)
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58、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p. 231-232)
全面加强军队革命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党一以贯之的建军治军理想,科学概括了我军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揭示了我军战斗力生成的源泉。
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
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
59、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0、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附:题型
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题4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三、辨析题,2小题,每题5分
四、简答题,4小题,每题8分
五、论述题,1题,12分
六、分析题,相当于写“微论文”,1题,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