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经典经济学小故事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其现象,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盘点一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的经典案例吧。
1.博弈论与追女生。
如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答理;这时男生再去追别的女孩,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当次品。
但是,如果他们四个先追其她女生,那个漂亮女孩就会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简单多了。
这就是数学家纳什,关于博弈论最简单表述。
2.交易学与择偶观。
假如把男人、女人分为ABCD四种优秀程度,那现在的现状就是,A男想找B女,B 男想找C女,C男找D女,所以D男就剩了。
反之,女人方面却不同,即是, ABCD女都想找A男。
最后结果是剩下A女和D男。
经济学里有个案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那么对手不会是熊!只要比另一个人快一步就胜利。
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由来这句话最早由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
它的本义是即使您不用付钱吃饭,可您还是要付出代价的。
因为您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谈一笔 100万的生意,您把时间用于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
这,就是对于机会成本朴素的概念。
4.笑话经济学课堂上,教授讲授经济学:“何谓第一产业?喂牛,养羊。
何谓第二产业?杀牛,宰羊。
何谓第三产业?吃牛肉,喝羊汤。
”有学生问:“那么,文化产业呢?”教授眼睛一亮:“问得好!不愧是俺的好学生。
”然后回答:“所谓文化产业,就是吹牛皮,出羊相!"5.有个说法叫“穷人税”最典型的是买彩票的人大多都是穷人(经常买彩票的人请不要介意),这是他们承受能力和支付能力范围以内能够实现财富剧增的少有机会,但中奖毕竟是小概率,长期以往,细水长流(不过是往外流),出得多、进得少,就权当缴税了。
6.帕累托分布把全世界每个人拥有的财富从大到小排起来,一边是一个纤细但高耸入云的头,另一边是漫长的一望无际,低矮的让人绝望的尾。
这样的分布,在经济学里被灌名为“帕累托分布”。
7.无利润投资请举例说明什么叫无利润投资,经济学教授提问。
“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
“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博弈论”中一些经典案例,不仅使专业研究人士如醉如痴,也使一些普通民众兴致盎然。
“博弈论”中有一些由点及面、发人深思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使专业研究人士如醉如痴,也使一些普通民众兴致盎然;不仅成为“博弈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整个经济学领域中的学术奇葩。
1、囚徒困境假设警察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量刑就可能取决于两者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
警察局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他们串供。
两名囚徒明白,如果他们都交代犯罪事实,则可能将各被判刑5年;如果他们都不交代,则有可能只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有可能会被立即释放,不交代者则将可能被重判8年。
对于两个囚徒总体而言,他们设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
但任何一个囚徒在选择不交代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将可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
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
最后两人都会选择交代。
因此,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体理性行为与集体理性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
囚徒困境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记得姜昆和唐杰忠过去说过一个公共楼道占用问题的相声。
住户在公共楼道里堆满了杂物,结果大家都极不方便,以致即将分娩的妇女都没法及时被送往医院。
但你如果不占用公共楼道,别人也会占用。
每一居住面积狭小的住户从自我利益最大化出发,都会选择占用。
但占用的结果却最终损害了大家的利益。
前几年,我国彩电市场上,生产厂家基于自我利益选择大幅降价,但由此引发的价格战使所有生产厂家都遭受重创,这也是一种囚徒困境。
2、斗鸡博弈两只公鸡面对面争斗,继续斗下去,两败俱伤,一方退却便意味着认输。
在这样的博弈中,要想取胜,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至少要显示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来,以迫使对方退却。
7个经典经济学小故事
No.1咨询师的故事有一个人,在一个乡间小道上,遇到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这个人就跟牧羊人讲:“伙计,我们打个赌吧,我猜猜这个羊群的数量,我如果猜中了,我要抱走一只羊,如果我猜错了的话,我赔你一百元钱。
”这个牧羊人一听说,我这么一大片羊,数要数一会儿,你还不能一头一头地数,牧羊人说:“这个买卖不错,我们就做吧。
”结果这个过路人就坐下来,支起笔记本电脑,架起卫星天线,然后忙了一会儿。
最后,他告诉这个牧羊人说:“你这儿有九百九十九只羊。
”这个牧羊人一听,大惊失色地说:“你猜对了,我正是这么多只羊。
”这个人就很得意地抱了一个他的战利品走了。
可是没走几步,牧羊人追上来了说:“你给我一个扯平的机会,我也来跟你赌一把,我猜猜你是干嘛的。
”这个人说:“好,你猜吧。
”这个牧羊人说:“你是个咨询师。
”这会儿这个路*惊失色了:“你怎么猜出我是咨询师来?”这个牧羊人说出了四个原因:第一,你不请自来。
第二,你说的我全知道。
第三,你没有空手走。
第四,你抱走的不是羊,而是我的牧羊犬。
NO.2只借一美元一位犹太商人来到一家银行贷款部,对贷款部经理说:“我想借点钱。
”“完全可以,您想借多少呢?”“1美元,可以吗?”贷款部经理显出十分诧异的神情,此人穿戴十分阔绰:名贵的西服,昂贵的手表,镶宝石的领带夹子。
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也许,这是一种试探,试探银行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
于是他立即装出十分高兴的样子说:“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无论多少都可以照办。
”“好吧。
”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国债、债券等放在经理的办公桌上。
经理清点了一下:“先生,总共是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
不过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是的,我只需要1美元。
”经理帮犹太人办完一切手续,便欲离去。
这时银行行长从后面追上来,有些窘迫:“先生,我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1美元呢?”“我到这里来是想做一桩生意,可是随身携带这些票券很碍事。
社会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
社会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本文档将介绍二十六个社会经济学的经典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每个案例都涉及社会经济学的某个方面,并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是案例概述:1. 市场需求与价格调节这个案例探讨了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并介绍了价格调节的机制。
2. 弹性与供需关系通过分析供需关系和弹性,这个案例解释了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3. 垄断与反垄断法这个案例介绍了垄断市场的特点,并探讨了反垄断法的作用和影响。
4. 外部性通过讨论外部性的概念和影响,这个案例解释了市场失败的原因,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5. 公共物品本案例将探讨公共物品的特点和提供机制,以及相关的决策问题。
6. 基尼系数与收入不平等通过分析基尼系数和收入不平等,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经济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7. 劳动市场与工资决定这个案例探讨了劳动市场的运作方式,并介绍了工资决定的因素。
8.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货币市场的调节机制。
9. 经济周期本案例将解释经济周期的概念和特征,并探讨政府干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10. 经济增长与发展这个案例介绍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1.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经济体系的国际联系。
12. 经济体制与制度这个案例探讨了不同经济体制和制度对经济运作的影响和作用。
13. 环境经济学本案例将解释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和平衡。
14. 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这个案例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
15. 企业战略与竞争通过分析企业战略和竞争的关系,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企业决策的重要性。
16. 创新与市场竞争这个案例探讨了创新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并介绍了创新的重要性。
17.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本案例将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探讨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经济学小故事及原理
经济学小故事及原理
从前有一个农民,他只有一头牛。
这头牛每天能够耕种他所有土地的面积,并且产出一定数量的粮食。
农民每天都会全力以赴地耕种土地,力求获得更多的收益。
有一天,这个农民听说了一个经济学原理,叫做"边际效益递减"。
他通过思考和观察发现,随着他不断增加牛的工作时间,每增加一小时所获得的额外粮食产量逐渐减少。
这意味着一开始增加工作时间可以带来较大的收益,但随着时间的增加,额外收益逐渐减少。
于是,农民决定将每天工作的时间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用来耕种土地,另一部分用来让牛休息。
他发现这样做,牛在耕种土地时,效率更高,产出更多的粮食。
当牛休息时,农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一些其他的工作,比如修理工具,也能获得一些额外的利益。
农民通过观察和实践,理解了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原理。
他
意识到,每个决策都需要做出取舍,每个选择都会带来一些机会成本,即放弃其他的利益。
他发现通过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
最终,这位农民成功地将他的农田耕种得更加高效,获得了更多的粮食产量。
他从这个小故事中学到了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经济学原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经济学经典故事
经济学经典故事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利润、失业和税收的科学,它也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寓言,这些故事教导了我们许多关于人类行为和决策的深刻见解。
下面是几个经济学经典故事。
1. 红木椅子一位经济学家走进一间古董店,看到一把美丽的红木椅子,他问店主多少钱。
店主说100美元。
经济学家很高兴地说:“这很划算,我一定要买下来。
”当他去结账时,店主却告诉他这把椅子售价已经涨到了200美元。
经济学家惊讶地问:“为什么?”店主回答:“因为你是第一个问价的人,我认为这把椅子很值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市场上的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会上涨。
2. 悖论一个村庄的餐馆老板在菜单上列出了两个鸡蛋的选项,每份价格为5美元。
当一位顾客点了两份时,老板却告诉他需要支付15美元。
当顾客指出这是错误的时,老板解释说:“你要知道,这里有个悖论,一份鸡蛋的价格是2.50美元,如果你想要两个,就需要支付5美元,因此两份鸡蛋的价格是15美元。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经济学中的悖论,有时候我们的逻辑和判断会被表象和外表所迷惑。
我们需要更全面的思考,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3. 飞蛾扑火这个故事是关于采取冒险行动的风险。
一只飞蛾一开始没有飞到灯泡上,它一直在周围盘旋,直到决定飞到灯泡上。
当他飞到灯泡上时,它很高兴,并且享受着灯光的温暖。
但是最终,它被灯泡的热量所吸引,失去控制,在灯泡上烧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采取冒险行动时要谨慎。
有时候短期的收益可能是很高的,但是风险也同样高。
我们需要对风险进行适当的评估,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4. 牛市和熊市牛市和熊市是经济学中的术语,具有特殊的含义。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牧羊人,他看到了一只大熊正在向他们的牛群靠近。
他马上收拢了牛群,而熊只能够守在一个地方,无法向外移动。
牧羊人等待熊离开后再把牛放出来。
这时当地的商人来到牧羊人那里询问他牛的价格,他告诉商人牛的价格是上涨的,因为牛的供给量很小。
微观经济学经典教学案例集
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集
西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0年3 月
第一篇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
案例一
睡帽和汽车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商人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
当时英国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1亿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仅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何况还要做衣服呢!于是他们把大量洋布运到中国。
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的习惯,衣服也用自产的丝绸或土布,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1999年6月的上海车展是在上海少有的漫长雨季中进行的,参观者人头攒动,但看的多,买的少。
在私有汽车最大的市场北京,作为晴雨表的北方汽车交易市场,该年上半年的销售量只相当于上一年同期的1/3。
尽管当年全国轿车产量可达75万辆,但一季度销售量不过11.7万辆。
面对这种局面,汽车厂商一片哀鸣。
★理论提示:需求的定义。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篇一: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经济学原理一、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原理一、机会选择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
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
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
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
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
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
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
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
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面包和大炮的事例。
在战争年代这个决策是关乎国家兴旺的抉择。
当时俄罗斯较多比例的选择了大炮,因此它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用来对抗美国。
另一方面,由于它较少的选择了面包,它的轻工业和食品业发展十分落后,很难满足人民生活供给。
这是一个机会选择的经典案例,在需要捍卫祖国安定的情况下就要较多的选择大炮,而在和平年代就要较大的选择面包,以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认识到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中的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
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在我们做出选择的同时机会成本就已经产生了,机会成本的代销可以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
经济学20大经典理论
经济学20大经典理论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得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得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就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得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得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很重要得,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得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得最终结局就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就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得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得却就是在自我感觉良好得情况下,对实际情况得逐渐恶化,没有清醒得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就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您得脚,如果您用手去试图挣脱您得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您得脚与手.您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您得脚,您唯一得办法就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就是:当您发现自己得交易背离了市场得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就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得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得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得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羊群效应最早就是股票投资中得一个术语,主要就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她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得股票。
经济学经典案例
案例1-1案例名称:经济学帝国主义案例适用:经济学的假设与模型案例来源:依照《经济学消息报》:《经济学帝国主义》(张五常撰写)2005年3月18日第8版的内容编写。
案例内容:“经济学帝国主义”,英文为Economic Imperialism,出自于贝克尔1976年的论著。
它是指什么意思呢?萨缪尔森谈到,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后。
这是说,在所有社会科学中,只有经济学是公理性的。
“公理”是指不必证明或不可辨论的起点,也即是作分析的基础假设,是对是错皆要第一同意的。
行外人不容易明白。
那个地址要说的,是所有自然科学都是公理性科学,但在社会科学中(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只有经济学是公理性的。
因此,在科学方式上,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生物、物理、化学等)是完全一样的。
经济学的公理(三至五个,组合不同)是行内一样同意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在约束条件下争取利益最大化,我俗称为“自私的假设”。
因为是公理,本身不必证明,而更重要的是大伙儿同意不允许有例外。
咱们不能说一个人有时争取最大化,有时不争取,或有些人争取,有些不争取。
若是允许例外,逻辑无从推出能够被事实验证(或能够被事实推翻)的假说。
如此,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就不可能有说明能力了。
同意了公理,加上理论逻辑,推出能够被事实或行为或现象推翻的假说,然后验证其含义,是经济学说明人类行为的法门。
这与自然科学没有两样,只是经济学说明人的行为,而自然科学那么说明物体的行为,现象不同,方式一样。
问题是,人的行为有多种,能够分门别类,经济学能够说明的究竟是哪一种类呢?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师一样以为,经济学说明的是起于资源缺乏而致使的资源利用与财富分派等行为或现象。
如此处置,经济学集中于市场分析。
固然,很多起于资源缺乏的现象没有通过市场——无价不成市。
经济学帝国主义起于市场之外的另一面:好些表面看来与资源利用和财富分派扯不上关系的行为,能够一样地用经济理论作说明。
以人名命名的经济学理论
以人名命名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诞生源于人类的四大约束,分别是: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
相对应的四类经济学理论分别是:需求定律,利息理论,制度理论,宏观理论。
另外,我们还知道,在张五常眼中,经济学最基本的三大公理分别是:需求定律,成本理论,竞争关系。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经济学,那就是一门研究供给和需求的学科。
实际上,经济学的内容包罗万象。
为了让你对经济学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今天我争取用最简洁的语言,给你梳理下经济学200多年的发展历史。
一、国富论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是公认的为经济学鼻祖。
在著名的《国富论》一书中,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类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
后来,股票经纪人出身的大卫·李嘉图(1772年04月18日—1823年09月11日)读完《国富论》之后深受启发,写了另外一本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叫《赋税原理》。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
意思是:在一个社会里,只要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只用来生产他们的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然后进行交换,整个社会的总价值就能够达到最大,每个个体也都能得到改善。
看起来不同的理论,实际上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多快好省地增加国民财富。
这两个理论,基本上可以很好地解释此后的200年经济发展情况。
二、资本论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比亚当·斯密晚出生了将近100年,眼看着核心的经济学理论都已经被前辈们发明了,他只能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简单但革命性的问题:拥有财富后,该怎么分配呢?凭什么累死累活的劳工一无所有,而一滴汗没流的资本家们却拿走了大头?从这个问题出发,闻名世界的《资本论》横空出世。
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
博弈论66个经典例子
博弈论66个经典例子篇一:《博弈论三大经典案例》经典的囚徒困境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拉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阿尔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
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举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甲沉默(合作)乙沉默(合作)二人同服刑半年甲认罪(背叛)甲即时获释;乙服刑 10年乙认罪(背叛)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二人同服刑2年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
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
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
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
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
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
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年。
经济学小故事
经济学小故事
当然,下面是一个关于经济学原理的小故事:
分苹果的故事
曾经有两个小朋友,小明和小红,他们一起捡到了一袋新鲜的苹果。
两人决定平分这些苹果,但由于苹果数量无法完全均分,他们遇到了难题。
这时,小明提议:“我们可以请邻居爷爷来帮忙,他可以作为公正的第三方。
我先提出分配方案,如果你同意,我们就按照那个方案分;如果你不同意,那么由你来提出新的方案,而无论哪种方案,提方案的人都不能拿走更多的苹果,否则方案无效。
”
小红接受了这个建议。
小明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个方案:他拿走较小的一半苹果,但剩下的大半部分,他会再细分,确保自己每拿一个苹果,小红就可以拿两个。
小红意识到,如果她拒绝并提出新方案,由于规则限制,她不可能比现在得到更多——在小明只拿走较小一半的基础上,任何公平分配都会让小明拿走更少而她拿得更多,这会违反游戏规则。
因此,小红明智地选择了接受小明的提议。
这个小故事实际上揭示了博弈论中的“最小最大定理”(Minimax Theorem)以及“纳什均衡”的概念,在经济决策中,参与者会考虑到对方的策略反应,从而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我们可以理解到资源配置和理性决策的重要性,这也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视角。
微观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
二十六个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价格到底谁说了算2003年7月15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
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
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
问题是,为什么改革这些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由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扩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1999年底,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民航也早就各路诸侯分治,航空公司林立。
于是乎,真的竞争来了,为打折打得头破血流。
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一片叫好;经济学家也喜出望外:总算与市场接轨了,该来个优胜劣汰了。
可这时,“婆婆”忍不住出面了——都是国有资产嘛,手心手背都是肉,干吗非拼个你死我活呢!在政府的倡导下,民航各路诸侯今日歃血,明日盟誓,又是“生死合约”,又是价格联盟,但结果总是拧不过市场法则的“大腿”,该打折还是打折,该降价还是降价,只不过“明火执仗”变成了“暗度陈仓”。
结果,竞争总是深入不下去,该死的死不掉,该长的长不大,市场真的“失灵”了。
价格成了苦孩子,打折变成了瞎折腾;政府总“舍不得”放手让市场来裁决价格,苦孩子也永远不能长大成人。
经济学家常说,市场具有比任何权力更绝对的权威。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国营企业应该民营化。
过去十几年来,经营不善的国企转为民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美国将邮政民营化了;英国在撒切尔零售价当政期间,就将原来由政府经营的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甚至铁路移转为民营,成效显著。
我们的民航、铁路、电力等为什么就不能姓“民”?为会么不能像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取消政府管制,取消那么多的“局”、“部”呢?案例分析:我们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
所谓市场机制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即单个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经济学经典案例
1、机会成本:关于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无论是三九严冬,还是烈日酷暑,总有一帮“占座族”手持书本忠诚地守侯在教学楼或图书馆门前,大门一开,争先恐后地奔入,瞅准座位,忙不迭地将书本等物置于桌上,方才松了一口气,不无得意地守护着自己的“殖民地”。
后来之人,只能望座兴叹,屈居后排。
上课的视听效果大打折扣,因而不免牢骚四起,大呼“占座无理”。
问题:1)大家为什么要提前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占座?结合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进行分析,并以此分析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否合理和必要。
替他人占座怎样从经济学角度解释?2)分析占座是否符合经济效率,如果不是,如何改进?30如何规制占座行为?防止长期“以本占座”行为?2、供求原理:歌星的高收入合理吗某歌星一场演唱会的出场费的收入是几十万元人民币,是普通人几年或几十年的收入,老百姓难免有不平衡之感,歌星的收入主要来源是门票的收入。
我们分析演唱会门票的价格,如果想听演唱会的人增加了,而歌手的供给不变,则门票的价格就会上升,由于演唱会举办方与歌手都能从高价格的门票中得到更多的收益,他们还增加演唱会的场次;同理可以推出,如果没有那么多歌迷,需求减少,门票的价格必然下降,他们会减少演唱会的场次。
如果歌手增加,门票的价格也会下降,演唱会的场次增加;同理可以推出,歌手减少,门票的价格也会上升,演唱会的场次会减少。
这就是经济学分析的供求规律。
讨论题:1. 什么是供求规律?2. 为什么歌星的高收入是合理的?3、弹性理论:“旧帽换新帽律八折”在市场上各商家之间“挥泪大甩卖”、“赔本跳楼价”的价格人战从未仔细考虑过究竞是为什么,只是觉得很开心,因为在可以节省大量金钱,有一次我路径一家安全帽专卖店,看到它打出这样的广告—“旧帽换新帽一律八折”。
店家的意思是,如果你买安全帽时交一顶旧安全帽的话,当场退二成的价格;如果直接买新帽,对不起只能按原定价格买。
经济学小故事
经济学小故事在一个小镇上,有两个邻居,一个叫杰克,一个叫汤姆。
杰克是一名年轻的农夫,他每天都会努力地耕种土地,种植各种农作物。
而汤姆是一名年长的商人,他经营着一家小商店,经常出入于城镇和周边地区。
有一天,杰克和汤姆决定合作,他们想要互相交换产品,以满足彼此的需求。
杰克可以提供新鲜的农产品,而汤姆可以提供各种日常用品。
于是,他们开始了合作。
在合作的过程中,杰克和汤姆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他们的产品需求是不同的,但通过互相交换,他们却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杰克发现,通过和汤姆交换,他可以获得更多的日常用品,而汤姆也发现,通过和杰克交换,他可以获得更多的新鲜农产品。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人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时,相对于其他产品或服务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生产效率比其他领域高,这样他就能够用更少的成本获得更多的产品或服务。
在这个小故事中,杰克和汤姆分别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杰克擅长种植农作物,他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农产品;而汤姆擅长经营商店,他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日常用品。
通过互相交换,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比较优势是经济合作和贸易的基础。
通过比较优势,各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互利互惠,最大限度地满足各自的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也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原理。
通过互相交换产品和服务,各国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这个小故事还告诉我们,经济合作和贸易是相互依存的。
杰克和汤姆之间的合作不仅带来了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同样,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也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比较优势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原理,它指导着个人、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贸易。
十大经典管理哲理故事
⼗⼤经典管理哲理故事⼗⼤经典管理哲理故事1. 美国加利福尼亚⼤学的学者做了这样⼀个实验:把6只猴⼦分别关在3间空房⼦⾥,每间两只,房⼦⾥分别放着⼀定数量的⾷物,但放的位置⾼度不⼀样。
第⼀间房⼦的⾷物就放在地上,第⼆间房⼦的⾷物分别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度的适当位置上,第三间房⼦的⾷物悬挂在房顶。
o数⽇后,他们发现第⼀间房⼦的猴⼦⼀死⼀伤,伤的缺了⽿朵断了腿,奄奄⼀息。
第三间房⼦的猴⼦也死了。
只有第⼆间房⼦的猴⼦活的好好的。
究其原因,第⼀间房⼦的两只猴⼦⼀进房间就看到了地上的⾷物,于是,为了争夺唾⼿可得的⾷物⽽⼤动⼲⼽,结果伤的伤,死的死。
第三间房⼦的猴⼦虽做了努⼒,但因⾷物太⾼,难度过⼤,够不着,被活活饿死了。
只有第⼆间房⼦的两只猴⼦先是各⾃凭着⾃⼰的本能蹦跳取⾷,最后,随着悬挂⾷物⾼度的增加,难度增⼤,两只猴⼦只有协作才能取得⾷物,于是,⼀只猴⼦托起另⼀只猴⼦跳起取⾷。
这样,每天都能取得够吃的⾷物,很好的活了下来。
做的虽是猴⼦取⾷的实验,但在⼀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才与岗位的关系。
岗位难度过低,⼈⼈能⼲,体现不出能⼒与⽔平,选拔不出⼈才,反倒成了内耗式的位⼦争⽃甚⾄残杀,其结果⽆异于第⼀间房⼦⾥的两只猴⼦。
岗位的难度太⼤,虽努⼒⽽不能及,甚⾄埋没、抹杀了⼈才,有如第三间房⼦⾥的两只猴⼦的命运。
岗位的难度要适当,循序渐进,如同第⼆间房⼦的⾷物。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能⼒与⽔平,发挥⼈的能动性和智慧。
同时,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使⼈才间相互协作,共渡难关。
2. ⼤多数的同仁都很兴奋,因为单位⾥调来了⼀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
可是,⽇⼦⼀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作为,每天彬彬有礼进办公室,便躲在⾥⾯难得出门,那些紧张得要死的坏份⼦,现在反⽽更猖獗了。
他哪⾥是个能⼈,根本就是个⽼好⼈,⽐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个⽉过去了,新主管却发威了,坏份⼦⼀律开⾰,能者则获得提升。
下⼿之快,断事之准,与四个⽉中表现保守的他,简直象换了⼀个⼈。
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
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1、汽车行业行业并购和并行市场竞争:在汽车市场上,全球汽车制造商正在努力寻求机会以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并利用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同时减少产品研发、制造和分销等成本。
在这个背景下,汽车制造商已开始采取并购行业的战略,以扩大其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并购是汽车制造商扩大其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大大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缩短了其创新过程,增强了其市场和技术实力,同时也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可拓展的市场和经营能力。
2、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全球布局: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全球布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经济学案例,主要是指低成本航空公司占据全球航空市场的显著增加。
呈现出低成本、高服务的航空业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航空公司,他们是如何利用较低的机票价格、更快的交付能力以及更高的服务水平,以求抢占全球航空市场,同时扩展其航空网络,实现他们的全球布局和经营目标。
3、暴露于全球化环境中的中国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被暴露在全球化环境中,并面临着全球市场的重压。
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的今天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包括技术和人员的短缺、跨国竞争对手的强大竞争力、跨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以及中国政府的保护主义等。
本案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以及在跨国市场中可能拓展的空间。
4、剥离模式下的垂直整合:垂直一体化是指一家公司拥有全部或分部分类的行业从产品研发、生产组装到销售服务等要环节,使得其产品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拥有统一的管理者,加上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以缩短周期,提升产品质量和把握市场机遇。
在剥离模式下,企业通过垂直一体化,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改变利润模式,实现组织和市场的统一,同时又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
本案件分析将以垂直一体化模式下企业背后的机理为视角,从宏观到微观分析垂直一体化带来的利弊,探讨企业在此模式下提升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5、共享经济下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共享经济,指的是允许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共享资源的市场,它可以帮助经营者将成本最低化,从而提高竞争力和效率,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透明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
经济学经典案例:蜜蜂的寓言启发了凯恩斯
蜜蜂的寓言启发了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教学用途:1、本案例适用于《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等课程。
2、主要考核的知识点: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总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
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
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委员们就曾宣判它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
但在200多年之后,这部当时声名狼藉的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
总需求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一场“革命”(凯恩斯革命)。
它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例如,如何看待节俭。
在传统观念中,节俭是一种美德。
但根据总需求理论,节俭就是减少消费。
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减少就是总需求减少。
总需求减少则使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衰退。
由此看来,对个人是美德的节俭,对社会却是恶行。
这就是经济学家经常说的“节约的悖论”。
“蜜蜂的寓言”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凯恩斯重视消费的增加。
1933年当英国经济处于萧条时,凯恩斯曾在英国BBC电台号召家庭主妇多购物,称她们此举是在“拯救英国”。
在《通论》中他甚至还开玩笑地建议,如果实在没有支出的方法,可以把钱埋入废弃的矿井中,然后让人去挖出来。
已故的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陈岱孙曾说过,凯恩斯只是用幽默的方式鼓励人们多消费,并非真的让你这样做。
但增加需求支出以刺激经济则是凯恩斯本人和凯恩斯主义者的一贯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个经典经济学小故事!
导读:本文7个经典经济学小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咨询师的故事
有一个人,在一个乡间小道上,遇到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这个人就跟牧羊人讲:“伙计,我们打个赌吧,我猜猜这个羊群的数量,我如果猜中了,我要抱走一只羊,如果我猜错了的话,我赔你一百元钱。
”这个牧羊人一听说,我这么一大片羊,数要数一会儿,你还不能一头一头地数,牧羊人说:“这个买卖不错,我们就做吧。
”结果这个过路人就坐下来,支起笔记本电脑,架起卫星天线,然后忙了一会儿。
最后,他告诉这个牧羊人说:“你这儿有九百九十九只羊。
”这个牧羊人一听,大惊失色地说:“你猜对了,我正是这么多只羊。
”这个人就很得意地抱了一个他的战利品走了。
可是没走几步,牧羊人追上来了说:“你给我一个扯平的机会,我也来跟你赌一把,我猜猜你是干嘛的。
”这个人说:“好,你猜吧。
”这个牧羊人说:“你是个咨询师。
”这会儿这个路*惊失色了:“你怎么猜出我是咨询师来”这个牧羊人说出了四个原因:第一,你不请自来。
第二,你说的我全知道。
第三,你没有空手走。
第四,你抱走的不是羊,而是我的牧羊犬。
只借一美元
一位犹太商人来到一家银行贷款部,对贷款部经理说:“我想借
点钱。
”“完全可以,您想借多少呢”“1美元,可以吗”贷款部经理显出十分诧异的神情,此人穿戴十分阔绰:名贵的西服,昂贵的手表,镶宝石的领带夹子。
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也许,这是一种试探,试探银行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
于是他立即装出十分高兴的样子说:“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无论多少都可以照办。
”
“好吧。
”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国债、债券等放在经理的办公桌上。
经理清点了一下:“先生,总共是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
不过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是的,我只需要1美元。
”经理帮犹太人办完一切手续,便欲离去。
这时银行行长从后面追上来,有些窘迫:“先生,我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1美元呢”
“我到这里来是想做一桩生意,可是随身携带这些票券很碍事。
租金库的租金昂贵,但我贷1美元,一年只有1美分,便将这些东西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这里,这多合算啊。
大家都说一个孩子傻
大家都说一个孩子傻,为什么呢大家做过这样的试验:拿五分和十分的硬币给他,他总去拿五分的,屡试不爽。
这样的人不傻吗大家总嘲笑他。
一次,一位外地的智者从此经过,听说了这种事,亲自试验了一回,果然与大家说的一样。
智者哈哈大笑,拍着那孩子的肩膀,说:”小朋友,你真聪明。
”
那孩子也笑了,智者转身飘然而去。
大家笑了一阵,也就散了。
把木梳卖给和尚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公司,决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高薪招聘营销主管。
广告一打出,报名者云集。
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负责人说:“相马不如*。
为了选拔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卖给和尚。
”问题一出,应聘者深感困难,都相继退缩,最后只剩下三个人:甲、乙、丙。
负责人对三个人说:“以10天为限,届时请各位将销售成果向我汇报。
”
10天期限到。
负责人问甲:“卖出多少”答:“一把。
”“怎么卖的”甲讲述历尽的艰辛,以及受到众和尚的责骂和追打的委屈。
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搔头皮。
甲灵机一动,赶忙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答:“10把。
”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
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
乙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
”住持便买了10把。
负责人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
”丙说他到一个久负盛名、香火很旺的深山宝刹,对住持说:“凡来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鼓励其多做善事。
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先刻上‘积善梳’三个字,再做赠品。
”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并请丙一起出席“积善梳”首赠仪式。
得到梳子的香客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
者更多,香火更旺。
这还不算结束,好戏还在后头。
住持希望丙能多卖给他一些不同档次的木梳,以便分层次地赠给各种类型的施主与香客。
也是风险投资
春秋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叫监止子的大商人,在市场看到很多人在争购一块璞玉(未经雕琢的玉胚)。
大家出的价约100金。
监止子看到这块玉确实是美玉胚子,但他又不愿意多付钱,于是便想了一个歪点子。
他假装看玉的时候失手,将玉摔到地上,碰坏了。
这样一来,别人都不争了。
卖主要求赔偿,他就按大家出的100金赔给了卖主。
监止子把它拿回去,进行修理加工后,变成了一块很好的美玉。
卖价竟达到1000金,获得10倍的利润。
从我们今天的经济角度来看,只摔破一小块,无损玉的价值;但万一整个摔破呢,监止子就得白白付出100金。
这难道不正是一种风险投资吗?
巧钻关税
进口法国女式手套须缴纳高额进口税,因此这种手套在美国售价格外昂贵。
琼尼跑到法国,买下了10000又最昂贵的皮手套,他将每副手套都一分为二,将其中10000只左手套发往美国。
而他却一直不去提这批货物,货物过了期限,海关按惯例将这批货物做无主货物拍卖处理。
由于一整批左手套毫无价值,琼尼只出了一笔微不足道的钱,就把它们全买下了。
海关*如梦大醒,晓谕下属:务必严加注意,可能有一批右手套舶到,不能让那个狡猾的进口商得逞。
琼尼却
将10000只右手套分装成5000盒,没有像上次一样一次整捆运来。
海关人员认为一盒装两只手套,一定是一副,第二批货物顺利通过美国海关。
琼尼只缴了5000副手套的关税,再加上在第一批拍卖时的那一小笔钱,就把10000副手套顺利地弄到了美国。
蓬头赤足
鲁国有一对*,男的编得一手好草鞋,女的织得一手好麻布。
有一天两口子决定到越国去发展。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搬到越国去,恐怕会穷得揭不开锅。
”两口子不解:“为什么呢”那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越国人是光着脚板走路的;麻布是用来做帽子戴的,可越国人是蓬头披发、从不戴帽的。
你们虽然手艺不错,可是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去,不穷才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