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鼎厚讲座讲座——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劳损的针法和诊断 ppt课件
刺灸法总论PPT课件
一、刺灸法的概念
刺法,古称为“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 展而来,是指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 过一定的手法,或方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 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 法 , 古 称 “ 灸 焫 ( ruo)。”, 又 称 为 “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 的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 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 疗法。
一针具的起源和发展砭石骨针竹针金针银针铁针不锈钢针电针光针磁针秦汉魏刺法的发展进入第一次隆盛阶段史记载汉高后名医姓淳于名意善用针灸药物创始医案中多处提到针灸治病
刺灸法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刺灸的定义及作用。 2、了解刺灸法的量学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刺灸的定义及作用。 针刺的强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 针具和刺法的源流
一、针具的起源和发展
砭石
骨针、竹针
针、铁针
不锈钢针
光针、磁针
金针、银 电针、
二、刺法的起源和发展
秦汉魏 刺法的发展进入第一次隆盛阶段 。 ①《史记》载,汉高后名医姓淳于名意,善用针
灸、药物,创始医案中多处提到针灸治病。 ②《伤寒论》亦有针灸记载,并有“温针”、
“烧针”、火灸等。 ③后汉名医华佗亦善用针灸。
针灸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针和灸虽然所用的器材及操作方法不同,但 有以下三方面的共同点:
1、属于外治法——通过体表作用于人体。 2、都通过输穴作用于经络脏腑——通过输
穴的刺激作用,调节该经的经气和所属的 脏腑。 3、都具有调和阴阳、扶正驱邪、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的功效。
拔罐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起源:先秦古人,角法、吸筒疗法、火罐气。 最早记载见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如治疗
解放后
针灸疗法课件PPT课件
额旁1线
• 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 眦,自发际上5分处即眉冲 穴向下刺1寸
• 主治:咳嗽、胸痛、心悸 怔忡、胸痹心痛、感冒、 气喘等肺、心等上焦疾病
51
额旁2线
•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 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 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 向下1寸
• 主治:胃痛、痞满、腹胀、 泄泻、胁痛等脾、胃、肝、 胆等中焦病
定穴与揣穴
腧穴的定位,称“定穴”。定穴主要根据“骨度分寸”、 “自然标志”等方法确定穴位
医生以手指在穴位处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强烈的穴 位,称“揣穴”
消毒
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具以外,其他的针具都必须严格消 毒
包括针具器械、医者手、患者施术部位及治疗室用具的消
毒
17
18
二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末节指 腹捏住针柄,适用于短小的针具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 注意行针的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
77
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原因
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 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 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 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
平刺
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
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27
28
29
30
31
弹法
刮法
32
针刺得气
古代文献称“气至”,现在多称“针感” 得气的指征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主要为酸、麻、胀、重,还有凉、热、
《刺灸方法》ppt课件
如鱼吞钓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 《金针赋》“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2、针刺不得气的原因:
• 腧穴定位不准确; • 针刺角度有误; • 深浅失度; • 机体功能低下。
3、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
• 砭石以下,有骨针、竹针、陶针等的应用。
• 夏、商、周时代,冶金术的发明,使针具进入了
金属时代。“九针”就是萌芽于这个时代。
• 春秋战国时代,有了铁器的发明,砭石逐渐被九
针所取代。
• 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形成。
• 金属针具的广泛应用,为针刺法的发展创造了有
利条件。
二、刺法的起源和发展
(2)迎随补泻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 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3)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 退针为泻
(4)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5)平补平泻
进针后均匀地题插、捻转,得气后出针;
(二)复式补泻手法 1 烧山火
柔,针身不可全部刺入体内,针后嘱咐病人不要变动体位, 均可有效地预防折针。
(五)血肿 原因: 现象: 处理: 预防:
十一、针刺注意事项
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 其恢复后再治疗。
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3、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 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 《内经》:九刺、十二刺、五刺等;提出了徐
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 插补泻、开阖补泻等。
肌肉损伤的阿是穴斜刺治疗 PPT
反复的过度负荷导致
肌肉结构相对稳定的改变
突然的 过度负荷
适度地超过习惯负荷的肌肉工作 通过休息、调整等的重复复锻炼
导致合成代谢增强
慢性肌肉损伤(肌肉劳损) 急性肌肉损伤 结构增强、 功能提高
超过习惯负荷的肌肉工作和针刺后收缩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超过习惯负荷的肌 肉活动后收缩结构
和功能的改变
适度的活动并 注意调整后续 的活动和休息
肌肉损伤 是由于过度的肌肉工作所引起的肌肉 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改变。
肌肉损伤的病因: 过度劳累。
超过习惯负荷的肌肉活动后收缩结构和功能的发展变化
显著超过习惯负荷的活动后由于诱发 收收缩蛋白的降解优势导致缩结构和 功能的改变并伴有显著的延迟性酸疼
适度的活动并注意调 整后续的活动和休息 由于合成代谢增强
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损伤的机理
超过习惯负荷的肌肉工作
延迟性收缩结构改变
包 括 Z - 线、 M - 线、 粗 丝 和 细 丝 等
肌肉硬度增高、 收缩和伸展功能降低
运动功能障碍 延迟性肌肉酸痛
收缩结构改变的延迟性特征
工作前
工作后即刻
工作后10小 时
工作后24小 时
肌肉损伤的机理: 主要是由于重复过度的肌肉工作引起 收缩蛋白的分解代谢(降解或解聚) 优势导致收缩结构和功能发生相对稳 定的改变。
肌束为腧”; 不用“燔针”或“温针”,仅仅把针准确地斜行刺入 损伤 的肌束; 就可以立即观察到条索软化、疼痛缓解、功能恢复以
及后续以一损定伤时肌间束缓为腧慢穴出的现的阿完是全穴恢复- 。斜刺
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损伤的突出优点:
适用于一切人的急性和慢性肌肉劳损 疗效高、见效快、 疗程短、疗效持久稳定、 费用低、操作简便。
刺法灸法ppt课件
得气的表现
医者:手下沉紧/如鱼吞勾饵/徐和 患者:酸/麻/胀/重(热/凉)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生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 患者 体质 病情 环境 温度 噪音
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提插法 捻转法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 捻转法 捻动(180-360) 角度/频率/时间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循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 作用 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
弹柄法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守气
刮柄法
方法 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作 用 催气 守气
掌握得气及其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 等操作方法。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五、行针与得气
六、针刺补泻 七、留针与出针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九、针刺注意事项
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
针尖:松针状 钩 钝 针身: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根:牢固 锈蚀 松动 针柄:圈柄、花柄 (盘龙针)平柄、管柄 针尾:角度 艾灸
摇柄法
方法 直立而摇边摇边退 卧针而摇不进不退 作用 泄气,细细捻搓数 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催气、行气
作用
震颤法
方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作用 催气 守气
针刺得气
得气的定义 经气感应 针感
九针疗法PPT课件
筋……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直者, 从肩髃上颈……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 肩不举……”
▪ 三间之于辩证属手阳明大肠经的肩周炎疗
效最佳,肩髃处疼痛为主,一针疗法后可 在局部疼痛处梅花针放血或刮痧拔罐。
▪ 李国强,女,70岁,肩部疼痛活动受限2月。
查:肩部疼痛主要在手阳明大肠经,外展 困难。在患侧第一掌骨外侧寻找压痛点, 先以指代针按揉,嘱患者活动肩部,诉疼 痛减轻,继针刺压痛点(三间穴),再贴骨 针刺灵骨穴与三间穴形成倒马。患者活动 肩部诉肩部疼痛减轻。
(4)太溪
▪ 《灵枢·经筋第十三》载:“足少阴之
筋……循脊内 ,上至于项,结于枕骨, 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所过而结者 皆痛及转筋。”
▪ 颈椎病取肾经穴不仅与肾主骨有关,也是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对于用脑过度或肾 虚症状较为明显的颈椎病,用肾经穴位最 宜。
▪ 此外,还有腕骨、大钟、足跟腱中点治疗
幅度较前明显改善,后循按患者患侧手部阳
明经,此经络均有明显按压痛,更证实该患
者肩周炎由阳明脉虚所致。再在该经络局部 及曲池合谷电针、TDP、火罐等常规治疗, 患者症状缓解。
(3)鱼肩
▪ 经验穴位,在鱼际穴向下(拇指方向)约
0.5寸赤白肉际处。
▪ 肩周炎疼痛部位在肩前者,经络辩证病在
肺经,既对应于肩部,又是经脉所过,主 治所及,故用此穴。
者感头晕减轻。再予耳背络脉放血,患者 感头晕症状明显好转,视物清晰。
(3)后溪
▪ 《灵枢·经筋第十三》载:
“手太阳之筋……循颈出走 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 骨……其病小指支,肘后锐 骨后廉痛……腋后廉痛,绕 肩胛引颈而痛……项筋 急……”
▪ 上述症状见于神经根型颈
中医针刺疗法PPT讲稿
研究证实,中风早期是脑可塑性变化的敏感期,在损伤早期 给予必要的康复治疗,能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数量,促进 新血管生成,使突触的连接以及轴突树突的分支增多,促进脑 功能的重组与代偿。而针刺作为一种的特殊外周感觉刺激,它 通过感觉的信号转导与反馈,不断输入和强化应答信息,从而 引发脑组织的可塑性变化,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针刺可以减少或阻止痛源部位的传入冲动,并测 出镇痛效应的半衰期为16分钟。其后又在1976年证明了针刺可以使脑内具有
镇痛的物质数量增加,使拮抗镇痛作用的物质减少,达到止痛的效应。
(1)针感感受装置:小神经束和游离神经末梢为主
(2)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途径:
针刺
感受器神经末梢
中枢
针灸的起源
针灸医学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人 们偶然发现用尖锐的石块来叩击 身体的某些部位或放出血液,可 以减轻疼痛,从而创用了以砭石 为工具的医疗方法。随着针具的 发展和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 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中医针灸理论体系。
针灸的适应症
WHO提出针灸治疗有效的46种疾病,其中包括:
(1)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中风、周围神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下行调控
(3)镇痛的物质基础:
针 激活内阿 内阿片
β-内啡肽
刺 片类神经 肽释放
镇元
脑啡肽
在脑内发挥作用
痛
强啡肽 在脊髓内发挥作用
2.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 近年来应用针刺疗法对中风病康复 的研究逐步深入,技术手段日益丰富, 疗效逐渐提高。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 风偏瘫的康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脑 组织和脑血管病变的恢复,如侧支循环 的建立、脑循环改善、脑水肿的消退以 及血肿的吸收等;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 可塑性变化。前者乃脑卒中在急性期的 临床诊治原则;而脑的可塑性是指大脑神经元的相互联系在内外 刺激的干预下能够发生改变,它涉及脑功能重组、次要通路启用、 轴突和树突发芽、神经细胞的再生以及突触的增多与效率变化等 各方面内容。脑组织的可塑性越强,神经康复的潜能越大。
针刺手法临证心得PPT医学课件
手法举隅 1.直刺: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
间,直腿抬高进针,施提插手法。 适应症:下肢瘫痪、生殖系统疾病 2.刺血 适应症:腰背疼痛、中暑、皮肤病、下肢静脉炎等。 3.运动针法(阻力针法):急性腰扭伤
13.丘墟穴
穴位解剖:肌肉:趾短伸肌起点,距跟外侧韧带。神 经:足背中侧皮神经分支和腓浅神经分支。血管:外 踝前动、静脉分。
8.气海 关元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一胸 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深层主要有第 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手法举隅
深刺提插为主:1.5—2寸毫针提插刺激,针感 传向腹部深处或阴部。
适应症:腹部疾病、泌尿生殖疾病等。
9.夹脊穴
穴位解剖:各穴位置不同,其肌肉、血管、神经也 各不相同。大致分三层次:浅层 (斜方肌、背阔肌、 菱形肌);中层(上、下锯肌);深层 (竖脊肌、横 突棘肌)。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 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
适应症:上肢麻木疼痛、运动障碍等。
6.曲池穴
穴位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 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 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手法举隅 毫针刺法 1. 斜刺 于肘横纹头斜刺30度,向腕关节方向刺入,行
提插手法,以针感下传至手腕为度。 适应症:上肢瘫痪、肢体疼痛
2.直刺 适应症:发热、皮肤瘙痒、高血压
手法举隅 1.斜刺 2.盘龙刺
10.腰腿穴
腰腿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皮 肤由第三、四、五腰神经后支分布。在骶棘肌和腰方肌之间,有腰动、静脉 经过。腰丛的神经根位于肌质内,其分友穿行于它的内、外侧和肌腹。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旁开2.5寸 刺法:针刺2.5-3寸 适应症:坐骨神经痛
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损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卢鼎厚教授)
人体运动功能障碍和肌肉损伤----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损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卢鼎厚从某种意义看,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地重复改变姿势和完成动作中度过的。
在重复肌肉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促使肌肉的结构增强、功能提高,也可能导致肌肉损伤。
本文所提到的肌肉损伤主要指肌肉拉伤,特别是慢性肌肉拉伤,在运动、劳动和日常生活等所有的肌肉活动中都是多发常见的。
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中肌肉损伤超过50%。
很多运动员由于过度劳累导致肌肉损伤而影响提高甚至丧失运动能力。
在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肌肉损伤也都是多发常见的。
老年人一旦发生由于肌肉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而使活动困难,会加重了老人的心理负担和加速衰老过程。
肌肉损伤迄今仍是没有受到关注的医学问题。
肌肉损伤时会形成程度不同的僵硬条索、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和酸疼感觉。
由于肌肉结构改变的程度和范围大小不同,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和酸痛的程度也不一样。
轻度的改变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几乎感觉不到有些甚么异常。
随着结构改变加重,肌束条索的僵硬程度提高,有时也仅在触压这些比较僵硬的肌肉条索时才有酸痛的感觉。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会逐渐感到完成同样的活动时有关的肌肉比较容易出现酸涨感觉,工作能力有下降的趋势。
由于受影响的肌肉对于维持姿势和完成工作的作用不同,有的对生活工作并无大碍,但情况严重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即使如此,一般情况下肌肉损伤不会有致死的威胁。
因此,在没有显著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下,患者并不急于就医。
对于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界来说,很多危及生命的疾病显然会优先吸引人们的关注。
由于肌肉损伤迄今还没有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因此,时至今日关于肌肉损伤问题在医学院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在医院也没有专门治疗肌肉损伤的科室,很少有涉及肌肉损伤的研究。
因而影响肌肉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表现在在诊断方面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明辨病征的主次。
究竟主要的病征是疼痛还是运动功能障碍?一旦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和疼痛时,医患双方都倾向关注疼痛、忽视运动功能障碍。
转载卢鼎厚的痛点斜刺_胡昱医生
转载卢鼎厚的痛点斜刺_胡昱医生卢鼎厚,中国体育大学教授,真正的学者,大医精诚,治愈患者何止成千上万,这是他毕生研究成果!卢鼎厚教授的针灸之路他是西医出身,46岁开始运用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损伤,至今已有35个年头了。
35年来,他继承创新针灸医术,为许多运动员、教练员以及非专业运动的人们解除了痛苦,1993年他领衔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体育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就是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卢鼎厚。
中年转行当中医今年八十多岁的卢鼎厚,学过生物,学过西医,学过运动生理,还是篮球运动员,1952年曾代表中国男子篮球队参加在芬兰举行的第1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谈起学中医的原因,他告诉记者,在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生理教研室工作期间,曾经遇到成绩很好的运动员,就是因为肌肉损伤而没有办法治疗,年纪轻轻就离开了运动场。
同时,他在生活中发现,肌肉损伤是很常见的,但是却没有受到医学界和全社会的关注。
为此,他决心在后半生从事肌肉损伤的治疗和预防工作。
1973年,卢鼎厚在赵继祖医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山西一位医生“阿是穴斜刺温针”治疗肌肉劳损的方法,疗效很好。
而后他进一步把“阿是穴”从“以痛为腧”发展为“以僵硬条索的损伤肌束为腧”,不用“燔针”或“温针”,而是把针准确地斜行刺入损伤的肌束,可使条索立即软化、疼痛缓解、功能恢复,甚至完全恢复。
这就是“以损伤肌束为腧穴”的阿是穴斜刺。
一位因运动造成股骨颈骨折的病人,手术失败后置换了钛合金人工关节。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位病人的患肢却变短了,走起路来身体向患侧倾斜,一摇一晃地很不方便。
卢鼎厚检查患者发现其腰方肌僵硬,有明显压痛。
经斜刺治疗后,腰方肌得以放松,骨盆下降到正常位置,患者的两条腿竟一样长了。
相比国外,对有相同病因的患者,医生通常只是在患肢的脚下放填充物而已。
实践表明,在颈肩腰腿的活动困难或出现疼痛症状,都会有一部分是由肌肉损伤引起的。
通过确诊是肌肉损伤所引起的症状,应用阿是穴斜刺治疗都会出现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持久稳定的结果。
阿是穴斜刺的针法和诊断
阿是穴斜刺的针法和诊断阿是穴斜刺对针具的特殊要求由于受伤后的肌束会变成程度不同的僵硬条索;分布在不同的层次上,对肌肉劳损的治疗又需要斜刺进入,因此:这就决定了斜刺使用的针具要具有下述特点:对针的质量要求:不锈钢制、粗一些(26-23号毫针)、硬度高、弹性好针尖的改进;针具的规格:目前主要用2.5寸和4寸两种长度,对脂肪层薄的浅层肌肉可以考虑1.5寸针,对胖人深层的肌肉可能需要6寸;针具的种类:不带塑料套管和有塑料套管的针具。
进针点的选择根据患者的主诉、对于主要运动障碍的肌肉工作分析和触诊的结果,确定主要受伤肌肉最硬、最痛点的位置、主要受伤肌肉的走向、层次的深浅,沿肌肉的长轴,选取离最痛点有适当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
浅层肌肉的进针点离最痛点比较近;深层肌肉的进针点离最痛点的距离就比较远。
一般情况下,进针点要选在肌束最硬或最疼点的近心端,也就是说进针以后是针是从进针点刺向离“心”更远的方向刺进最硬或最疼点。
在大腿、上臂和前臂的上部既可以把进针点选在肌束最硬或最疼点的近心位置,从近心刺向远端的最硬或最疼点,也可以从远心刺向近心的最硬或最疼点;对肩部的三角肌,如果患者可以坐在椅子上接受治疗,进针点都选在最硬或最疼点的上方,从上向下斜刺。
对颈部后面的浅层肌肉条索、背部和腰部的竖脊肌的针刺治疗的进针点都是选在最硬或最疼点的上方。
斜方肌肩部损伤肌束的进针点都是选在最硬或最疼点的远端,由于斜方肌是处于皮下浅层的肌肉,所以进针点都取得离最硬或最疼点比较近,同时要特别注意:一方面由于斜方剂的技术是从颈部斜行向下终止在肩胛骨上、另一方面肺尖大约是在肩部皮下3厘米的地方,因此,进针过皮以后需要下压针柄使针沿斜方肌平行方向向上,在触到斜方肌表面以后,调整针尖的指向,略微用力刺入斜方肌束即可,万勿透刺,患者感到酸胀肌束就会变软,效果很好。
但医生必须有绝对准确控制针的走向能力时,才可以在肩部和上背部应用这一针法,以保证安全。
其它肌肉治疗时的进针点选择,将在对这些肌肉的治疗的时候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