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导学案7(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七律长征》。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本课课题是《七律长征》,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以诗歌的形式讴歌长征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识,与《老山界》、《草》等组成“长征之歌”为主题的第一单元,本单元的内容主要通过长征之歌来表达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本节内容为过渡到下一单元的主题“爱国情怀”作铺垫,在这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本诗手法多样,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给人以恢宏壮美的感受,通过概括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歌颂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诗题的含义,关键字词、诗句的含义及其丰富的感情,领会艺术的高度概括性,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教学难点:了解艺术高度概括性。
二、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述我的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能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学习本诗艺术的高度概括性;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习本诗极度夸张、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反衬等表现手法,运用到今后写作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三个目标的设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三、说教法八年级的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对古诗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已经有所把握,为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实现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我将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采用观看诗歌朗诵视频的教学手段来扩大教学容量,通过直接感知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引入朗诵法来体会史诗的威武雄壮、气势磅礴。
长征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责任学校绿汁中学责任教师文波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联,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读这首诗,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情感与态度: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3、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创设情境,围绕诵读、抓修辞,研读赏析,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25、七律长征 导学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把《七律.长征》补充完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想一想,写一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这首诗表现了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什么精神?
五、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分
钟
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七律·长征》导学案2(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文档资料
《七律·长征》导学案2(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省锡中匡村实验学校语文学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七律·长征》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正确书写2.掌握全诗句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3. 联系诵读欣赏《诗人领袖》及其他作品,更加了解作者毛泽东。
【学习重点】1.语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2. 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学习】1. 常识填空:律诗是由句组成,两句一联,依次是联、联、联、联。
《七律长征》的颈联是,韵脚是2.读诗歌三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逶迤( )磅礴( )云崖( )岷山( )3.解释词义等闲:逶迤:细浪:磅礴:开颜:4. 结合课下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的山脉弯弯曲曲,就像奔腾的细流,乌蒙山气势磅礴,就像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河上的铁索令人心寒。
走过了岷山的千里冰雪,三军过后都笑口颜开。
5. 资料链接长征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
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课中学习】一、目标导入:从单元主题导入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长征之歌”,(可让学生读一下单元提示)我们将循着文字,去“重走”一遍长征路,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导学案:一七律长征
一 七律 长征名师导航内容感知毛泽东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来歌颂“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伟大精神。
全诗共四联,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首联对长征作概括描写,颔联、颈联、尾联选择长征过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的描写,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演绎得淋漓尽致。
咬文嚼字1.字音律.(l ǜ) 磅礴..(p áng b ó) 崖.(y á) 逶迤..(w ēi y í) 岷.山(m ín) 泥丸.(w án) 2.多音字3.形近字⎪⎩⎪⎨⎧睚眦睚天涯涯山崖崖 ⎩⎨⎧滕州滕奔腾腾 ⎩⎨⎧村氓氓岷山岷句段剖析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品评:在英雄红军的眼里,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不过是一道道细小的波浪在翻滚;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只是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
此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绵亘高大,这是客观的山、真实的山,可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蔑视一切困难,于是在红军眼中,这些山犹如“腾细浪”“走泥丸”那样渺小,微不足道。
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充分而直接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明暗结合,动静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品评: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
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
此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金沙江和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两个有突出纪念意义的天险,作者选取这两个事例来反映红军对“万水”的征服,有极强的说服力。
“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形象地概括了那种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胜利、喜悦的心情。
“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写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25、《七律 长征》导学案
第八单元25、《七律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对照课后生字表,边读边在文中圈出生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多读几遍;能再组几个词语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读诗句,读出七律的节奏。
3、说说诗歌的大意。
4、搜集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互动】一、音节不完整,请你来补充。
l____ w____ ___ï ____án y___ s____ m___ x____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铁索.岷.山细.浪二、按要求填空。
1、“礴”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是_______结构。
2、“征”的韵母是_______,在词语“长征”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在词语“南征北战”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词语“征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七律_长征》学案1
《七律长征》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自主学习:知识链接:长征是指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出发,途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行程二万五千里,史称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长征经过1934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七律长征》导学案
诗中写金沙江湍急的水拍打着岸边的高耸的悬崖,因为是四五月份的缘故,给人带来春天的感觉。那一个词给们们带来了春天的感觉?
如果你是毛泽东,看到战士们不费一枪一弹渡过了金沙江(课件),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语能表现出毛主席的这种心情呢?
红军9月17日来到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岷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
乌蒙山:是金沙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长250千米。海拔约2080米,最高峰4200米,高出附近高原面700米~1000米。
五岭:横亘粤桂湘赣边的南岭山脉,自东而西有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俗称五岭,延绵起伏千余公里。
活动三:欣赏歌曲,练习背诵。
1.听《长征》歌曲,练习背诵。
2.组内轮流背诵,并确定展示代表。
3.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
背诵并默写课文。
一、阅读诗歌,体会困难。1、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能够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使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读读诗句,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交流:
①组内轮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②讨论不理解的地方,说说诗句大意,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准确。
3.展示汇报:①朗读展示。②交流诗意。
活动三:阅读资料,完成练习。
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二次备课
班级:八()班教师:丁厚广使用时间: 9.6 总课时数: 1【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正确书写2.掌握全诗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3. 联系诵读欣赏《诗人领袖》及其他作品,更加了解作者毛泽东。
【学习重点】1.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2. 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问题引领】《七律长征》这首诗表达了红军什么革命精神?【互动探究】1. 常识填空:律诗是由句组成,两句一联,依次是联、联、联、联。
《七律长征》的颈联是,韵脚是2.读诗歌十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3.解释词义等闲:逶迤:细浪:磅礴:开颜:4. 结合课下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的山脉弯弯曲曲,就像奔腾的细流,乌蒙山气势磅礴,就像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河上的铁索令人心寒。
走过了岷山的千里冰雪,三军过后都笑口颜开。
5.资料链接长征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
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达标检测】1、默写《七律长征》,。
,。
,。
,。
班级:八()班教师:丁厚广使用时间: 9.7 总课时数: 2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正确书写2.掌握全诗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3. 联系诵读欣赏《诗人领袖》及其他作品,更加了解作者毛泽东。
《七律·长征》(导学案)
5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教学片段◆抓重点词语,学习修辞,体会情感(教学重点)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意思。
师:那么“只等闲”中“只”的意思是什么?生:仅仅是。
师: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我知道第二句的意思。
第二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逶迤的五岭看作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作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师:非常好。
请问“五岭”指的是哪五岭?生:“五岭”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岭。
师:非常好,“五岭”怎么样?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生:山岭连绵起伏。
师: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生到前面画)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
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师:哪座山?生:乌蒙山。
师:在哪?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谁知道这座山的海拔是多少?高不高?生:海拔2000多米,很高。
师:险不险?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生到黑板画)师:像丘陵,还是山包。
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
(师画)雄伟不雄伟?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得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
(出示题目)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这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生:细小浪花。
师:下一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
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生:小泥丸。
师:请你们带着感情读一下这两句。
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技能目标: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幻灯片3.飞夺泸定桥视频、歌曲声音文件[课前预习]: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介绍背景。
1、课前,同学们欣赏到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七言律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的题目是《七律长征》。
教师板书课题2、解题教师简单介绍七言律诗是什么。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7字。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中间四句要对仗工整。
每两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⑴导:长征是怎么一回事呢课前请同学们去了解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说说你了解的长征是怎样的。
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们对长征有了些了解。
⑵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这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
(教师边指图边口述)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一路跋山涉水,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千山万水,历经的千难万险,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我们先来读这首诗。
二、检查预习,初读全诗。
1、讨论:同学们我们在朗读诗时,你觉得应该做到哪几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字条:吐字清,声音响,节奏明,有感情,有气势。
2、(出示带节奏的全文)读诗要读出诗的基本节奏,/是诗的节奏符号,读到这的时候,停顿长一点。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1课 七律_长征
第01课时第1课七律·长征【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诗歌,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诗歌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课前预习】1.了解律诗的相关知识。
2.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3.查字典,解决生字。
【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出画面。
①自由朗读诗歌,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到讲台投影展示字词内容。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②同位互读,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点名学生标注诗歌朗读的节奏。
给诗歌标注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朗读诗歌,结合具体词句展开想象,说一说红军长征中遇到了哪些“难”?(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活动二再读诗歌,读出形象。
“红军不怕远征难”,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说说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红军的“不怕”,你感受到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自主朗读、勾画批注——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全班交流)活动三三读诗歌,读出情感。
《七律长征》是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同位交流关键词语蕴含的情感,并试着朗读体会,小组推荐代表展示。
)【检测反馈】1.“七律”是的简称。
一首句,每句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压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是这首诗的题目。
2.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3.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上《七律·长征》PPT课件 (七)
互动交流三
• 阅读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回 答下列问题。
• 1、“更喜”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更喜”在这里体现工农红 军什么精神?
• 承上启下的作用; •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 2、你知道这三军指哪三军吗?
诗句大意
• 红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细波
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 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
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
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
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高大的五 岭、乌蒙比作“细浪”“泥丸”,极言其小,从而突 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表现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在修 改前是“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你认为 “金沙水”和“金沙浪”,“云崖暖”和“悬崖暖”在 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 长征学案 苏教版
知识链接:
1、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2、《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
伟大革命史诗。
本诗估计写于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3、律诗可分为四联:一二两句是首联,三四两句是颔联,五六两句是颈联,七八两句是尾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导学案7(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导读:学科语文课题《七律长征》课型新授主备人主审人总第1课时
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全诗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3.联系诵读欣赏《诗人领袖》及其他作品,更加了解作者毛泽东
学习重点:
1.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件、实验器材、教具:
课前预习:
常识填空:律诗是由句组成,两句一联,依次是联、联、联、联。
《七律长征》的颈联是,韵脚是
.读准下面的字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磅礴:
开颜:
4.结合课下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资料链接
长征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
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导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从单元主题导入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长征之歌”,(可让学生读一下单元提示)我们将循着文字,去“重走”一遍长征路,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深远
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探究:
1.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诗歌中哪些词句表现出红军“远征难”?
点:为什么选取这几个地方和事件来表现“远征难”?
2.诗歌除了记叙长征的艰难,它还在表现什么?你可以从哪些细节中发现?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三、小组展示:
1.各小组分别展示,教师引导深入,做好笔记。
2.各小组朗诵竞赛
六.课堂检测
1.仿写:请你一句上联,结合《七律长征》的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里踏破;
下联:巧渡金沙夺泸定,万水等闲
2.是怎样的人写出这样磅礴的诗篇?结合“诵读欣赏”了解作者。
①朗读《诗人领袖》
②回忆背诵《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五、小结检测:
1.默写《七律长征》
2.课后练习二1.2两题
课后作业:
阅读毛泽东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诗中哪一句与《七律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的意思和写作意图相类似?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
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课堂一得: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的山脉弯弯曲曲,就像奔腾的细流,乌蒙山气势磅礴,就像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河上的铁索令人心寒。
走过了岷山的千里冰雪,三军过后都笑口颜开
1.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诗歌中哪些词句表现出红军“远征难”?
(明确:颔联接“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
颈联接“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描绘了两个经典战例。
还有尾联“岷山千里雪”,论环境之艰险、跋涉之艰难、处境之险恶,莫过于“雪山草地”。
)
点:为什么选取这几个地方和事件来表现“远征难”?(明确:这几个地方都是著名的天险,诗歌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万水千山”,只选择这几处,便能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历经的自然险阻,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
讲一讲渡金沙江、大渡河的故事)
2.诗歌除了记叙长征的艰难,它还在表现什么?你可以从哪些细节中发现?
(明确: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
首联中“不怕”“只等闲”。
颔联——“五岭”、“乌蒙”,以“逶迤”、“磅礴”极言其巍峨险峻,突现征途之“难”。
又以“腾细浪”、“走泥丸”极言其渺
小些微,因为“不怕”、“只等闲”,逶迤千里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腾”起的一道道“细浪”,滚动(“走”)的一颗颗小泥团!那还有什么可“怕”的!怎么不叫人“等闲”视之呢!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出红军不畏艰险、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
“金沙水拍”一动,“大渡桥横”一静。
“巧渡金沙江”,是“智取”,显示了红军的机智灵动,“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神奇的景象。
“暖”字,既写出5月金沙江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飞夺泸定桥”,是“强攻”,经历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一暖一寒,相对照,状写了红军战士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抒发了红军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尾联_“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尽开
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